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明憨山德清阅

复王宇望叔侄

书经之事。本老汉私恩。岂可累弟子。古有僧或荷母而行。旁人怜其劳顿。欲代荷之。其僧拜而辞曰。吾母宁敢劳君。由是言之。弟子图治经坛。设迟速亦奚罪。且接岁荐饥。人力疲极。虽素称阿堵翁者。为之艰难。而况王生家向清寒。首出延陵者哉。日附件淳此简。情真而言朴。亦老汉见汝叔侄。於北园。请书经之心。情真色悚。诚可裂石。所以久淹留都。未他游者。恐负叔侄初心也。或者解传溢言听复不察。比来此流触处。洋洋汩人耳目。使闻见倒置。争斗横起。情少弗合。视如胡越。情少苟合。胡越同心。是皆我刺坚固。佛手难拔矣。可笑。老汉不识时务。将一片热心。出乎委曲。强欲拔之。刺不能拔。反受刺刺。此非人过。过在老汉修行无力。天犹不佑也。自今而后。惟图自治。弗敢照人。若起照人之念。即我失照。失照不照。谓之即昧。昧而不反。更复尤人。罪莫大焉。贤叔侄并痛感吾言。日用之中。精进学吃欺。觉得吃欺有欢喜处。便是学佛灵效。若书经日期。俟晤再定。

与王宇泰

所受三戒。命根金汤。凡百行止。切切护念。如或放逸。其畏非言可喻。想此个光景日用。宇泰不忘也。且凡夫情习浓厚。卒难即除。当如蝼蚁过须弥。力虽微弱。必期逾顶而后已。须弥之高。蝼蚁之微。以常情观之。过也必难矣。据其初志。则蝼蚁与我何别。惟吾宇泰。常以蝼蚁为师。志必须逾顶可也。然众生情习。积劫熏久。高厚烦恼之山。又过於须弥远矣。

与王后石

蓦地相逢。雅同旧识。非顶门具眼。病犯烟霞者。宁有此哉。显亲别后。抱寂芙蓉。高谊如云。攸攸在望。不遑过我。岂暑妬青山耶。闻上人来金坛。一询起居。知令孙女已游九原矣。云先生追伤成疾。世外野人亦觉怆如。虽然。死生者。造物之蘧庐也。死者既归嬉笑家山。先生皇皇未已。何啻求马於唐肆哉。且有先生而有令郎。有令郎。而有令孙女。先生能善返之。则令孙女犹在。在而求之。所谓头上寻头也。闻上人风便。谨奉解忧散一剂。敢乞服之。

答王方麓公

睡眼乍开。日高三丈。余睡未尽。拭眼读手偈。旨趣清远。涤除睡魔。何啻天外长风。杯中春茗也。但一微涉动。起灭万端。喜怒战酣。苟不以一微之前者督之。则血流漂杵。长劫无已耳。故所谕诚尽善矣。然道待器言。静待动言。是皆一微待中境界。苟不以一微之前者吸之。不过能观者一微。万起万灭者。特一微待也。故曰。达本忘情。知心体合。此古人万古不欺之言也。本即一微之前者。此尚不可以有无求。况可以起灭观之哉。又心不知心。如己眼不见己眼。作么生知。既不可知。则古人又道知心体始合。贫道辱方老过奖。屡矣。无以报德。敢以谕次直心请。余则披晤。再请教不尽。

与王方麓公

夫有身必有心。有心必有知。故搯胸则胸知。搯背则背知。搯首则首知。搯足则足知。如离身一纸。搯则不知矣。今此身从顶至足。特不过五尺耳。此知即五尺则有知。离五尺则无知。又爪发须眉。皆五尺之分。皆搯而不知。由是而观。则此知但能周五尺。此知果是我心。我心何小哉。此知非我心。则离此知。别无有心。且自古及今。建大勋劳。虑周万物。果周五尺之知之能耶。或离此知。别有所能者耶。呜呼。此知甚微。孰肯审而究之。如究之得其所以然。则中庸之未发。大学之在明明德。一以心言。一以性言。此圣贤之深慈也。若未发可以五尺拘。已发亦可以五尺拘。未发非已发可知。何以故。已发之知。但周五尺。岂周五尺者。能知未发哉。贫道与方老。或披晤。或促膝。谈笑之闲。若皆处乎无我人之乡。苟非两下超情。安有此等光景。今方老年高。贫道鬓毛亦颁白矣。恐此一别。不知再晤何期。所以深坐而不忍即去。兹以周五尺之知。请教方老。愿方老不负贫道狗马之心。傥一检之。或有小补。未可知焉。

与陆五台公病中

昨日见门下。頺然抱疾而卧。及客至。复能强起支应。噫。门下今日之事。可谓急矣。安有闲精神。周给人情哉。直当痛念无常。视自身为罪薮。知自心为恶源。苟罪薮未空。恶源未竭。外则形骸为桎梏。内则识火焦灵根。一刻万劫。且念佛持咒。并参机缘。既言皆不得力。则临行一着。有何凭据。贫道虽不敏。实为门下大痛。岂门下思此宁弗自痛。如果不痛。或再来菩萨。则非鄙人可思议矣。若非菩萨。安得不谓之痴憨乎。昔庞蕴初见石头。便能顿融前境。前境既融。则何物为吾敌。敌既不立。则能有之根。曷可独存。根既不存。则身尚不有。谁为桎梏。蕴次见马祖。则命根俱断。圣情氷释。况凡情耶。凡情既洗。识火潜消。则灵根密固。谁为焦烁。若然者。则罪薮未始非功德之林。恶源未始非菩提之路。惟善用其心者。逆顺皆为解脱之门。贫道诚不作谄语。愿门下照其迫切之心。深自痛焉。

复敬郎

夫树高必招风。名高必招忌。非但人闲世如此。即出世法中。亦所不免者。故明教嵩。大慧杲。皆见道明白。问学渊博。行不负解。出言成章。心光耿洁。近则可以照一时。远则可以光万古。然明教大慧。俱不免贬辱。况其他乎。本朝隆庆闲。如徧融法界二师。操履光耿。亦不下古人。而皆遭细人之谗。至於抵狱。既而谗口卷舌。心事顿明。初虽受诬於一时。终大取信於天下。无择智愚。闻二师之风者。莫不引领愿见。如肉佛然。比劳盛亦遭诬陷。吾曹有不知大体者。亦随脚跟乘风鼓谤。流言充斥。扇惑清听。殊不知松栢不历风霜。黄金不经垆冶。道人不涉逆境。孰辨真伪。嗟哉髡奴。徒捐发须。不谙大体。灭华倡胡。浮云散尽。明月还孤。光彻寰宇。汝面泥涂。辱书答此。可谛踌蹰。情申理白。邪正皎如。古人有语。诬人自诬。事未定而先见。情难辨而理区。千载晨昏。何疑之有。

谢于见素公惠尘尾

结夏曲阿。影栖於圃。食残萧散。稍复经行。匪涉神奇。咸投妙会。清池白月。洞剖禅心。沃野嘉禾。滋培佛种。卷风尘於观力。廓泉石於情根。鱼跃波鸣。蝉啼树响。即喧领寂。冥妙关粗。并有无而通幽。齐遐迩以开务。辰丁贱诞。天赐清凉。法侣云臻。时逢雨足。既除烦暑。坐榻生寒。主人俨临。高宾翔集。惠我尘尾。举扬真风。岂惟动识雷惊。应使无情梦破。顾惭薄劣。敢弗铭怀。

寄赵定宇

石头一别。南北殊踪。心境依然。初非损昔。想吉人多福。动履胜常。胸中之天。身外之累。信莫能翳。问音久寂。积抱常悬。

与丁勺原

滁阳一别。嗣后绝音。时复逆思。宛然一梦。黑头俄白。悲境夺欢。日胜日输。苟不以自重为主。则眩我者多矣。奇男子家。如知名重。而不知身重。知身重而不知心重。知心重而不知性重。是不知类也。贫道虽不敏。每爱足下倜傥殊众。骨气清深。动止严谨。惜乎於此道不甚留意。比因来慈道者过江西。勒此聊叙疏阔。来慈於此道。操诣清深。行履光耿。极可与语者。南皋近有书见招。但贫道病疟未愈。不遑赴耳。汤若士尊公。近清胜否。闻佳郎秀爽特群。圆通大士一幅附赠。倘令郎夙昔。曾亲承大士。未可知也。春深时序清和。教子着书。是天下极乐事。且得重而遗轻。苍苍或厚待足下。足下当欢喜承接不宣。外附法华合论一部。此书能启迪本光。譬如长风驱云。天月自显尘心浓者。亦不易读。

答请主法事

比遣果清问讯足下。而足下所答书。意况不甚清朗。想二郎之母。病重扰之耶。大都死生荣辱。皆命所定。夫命业也。业不离心。故外心与业。而论病本者非也。古人有言曰。三界尘劳如海阔。无古无今闹聒聒。都向自己心念生。一念不生即解脱。此语极真。但众生不知自心是何物。在何处。所以治心无效耳。治心既无效。即古人言上生疑。疑生则不信。於古人分上。且疑而不信。况今人哉。又百千中。谁有治心之志。男子尚甘昏昏而待尽。况女人辈乎。承大令郎见招。为母作佛事。佛事作而无效。奚若不作。虽然。效不效。诚不在佛。顾其作者发心浅深如何耳。如病苦有十分。非二十分深心作此。断无有效。果以深心作之。病苦不消。无有是处。若令郎发心果如道人意。敢弗赴之。道人如孤云野鹤。去来凡百现成。但虑作之无效。反退病者。与贤子心耳。

答竺生

得书。读之亦甚怃然。言实出於赤怀。而郁愤之气。卒不能自胜。此所谓志。虽有。而理不察故也。如能察理。则得丧荣辱。皆我自致。虽天地之大。造物之神。亦不能陶铸我自致之情。此情必须自铸。且道自铸之方。从何铸起。凡向日所不能克者。痛当克去。所不能全者。痛当全去。然不耐心而究理。则心昏而神浊。情岂易铸。哉思之。

答于中甫

十二月初四。兴勤持手书至资福。购灯读之。凄然痛人。都下风习险诐。诚如所言。於世闲法。则公道谁亮。於出世闲法。则得少为足。且头绪不甚清楚。道人见此光景。亦不喜淹留。第以既为佛子。当报佛恩。如报佛之志。方自见定。而於祸福死生。又生心计较。则定志何在。所以风波迭经。总视觉后之梦。行住任缘。初不预料也。但念汝连年境风浩然。於不堪忍处。强力支持。一切拂逆谗谤。翻成受益之地。余喘幸存。此又令道人凄然中。生欢喜耳。法朗尊公临逝光景。断非此生习气。乃前生夙习也。果如是。则道人与汝等。亦有助不浅。卓头陀胸次洒然。本必无根。根在见地不虚。不审法朗。见卓受益何如。渠舍宅为寺。言不可轻发。盖风不可轻起。以风无形。而能鼓物故也。言如风。可听而不可见。所以与风同势。闻之心远。远则难挽。如不言而事成。活机在我。言则死已。

二。

天厚其人。众患煅之。天薄其人。众幸诱之。汝连年亲涉众患。天实厚汝而煅之。傥不能欢喜领受。便是薄福种子也。直以忍辱为海。割舍为刀。斩我相根株。汪洋包纳。则将来受用未易量矣。

三。

德卿不意至此。殊令人哽噎。幸汝周旋其儿子辈。此又老人合爪痛感麟郎者也。骨藏何所。知忍能念之否。幸致老人意。光公急究相宗。勿痴度时阴。比见学佛缁白。骨节不甚硬。稍触逆境。即如野狐变人作怪。一闻犬声。故体顿复。犬始知其是狐。敢恣口咬之。傥人形尚存。犬决不咬。惟卓吾非狐变之人也。故不烦犬咬。遂尔自刎。然卓吾非不知道。但不能用道耳。知即照。用即行。老朽更不如卓吾在。

四。

凡读汝来书。则句意自然可悲可喜。以下字不痴。故能令人遥中。若汝触不可意事。如裁书下字法。则不可意事之机。即天机之资也。傥知而未能却顺逆之境风。得无增吾忧乎。奇男子。须割爱。爱不割。则堕软暖魔网矣。

与李次公

世闲人自有法度。出世人亦自有法度。世闲人礼义不可苟。出世人照用。不可昧礼义。但人界照用。统九道。如忽九道。而从人界。不免触不可意。自然以平时所见治之。终不得力。盖平时所见者。不是自家固有。但从本子上拾来。耳孔听来。非是寒泉涌地。明珠万斛。倒喷泼日之势。安能却迷事无明乎。故曰。境大般若大。如般若威神顿损。殊为笑具。

与元鉴

少年为客。以技博供。供养父母。是须笔笔写着古人真处。自然即技入道。傥谓技道有别。此所谓把髻投衙者也。思之。

答冯开之

数千里外。忽辱手书。展读再四。如面玉容。何乐如之。且云般若缘深。天去其疾。岂胸中无秋江者。而能道哉。咄。青山白云。一切不放过时光。此又贫道万万所延颈也。

与方幼舆

迩来祖风凋弊。法道荒凉。无分黑白。凡在此门。孰不以为生死为言。及问死生所以。十个到有五双罔措。此皆最初发心不真实。见地不透彻。所以一逢逼拶。自然手脚忙乱。且道真实心如何发。善财初见文殊即获根本智。然后徧参知识。虽则门头次第不同。要且换他鼻孔不得。何以故。有本者。如是耳。今时人虽说发心学佛。大都如瞎公鸡相似。他也不知天明不明。但听得他鸡鸣。亦随胡叫。一上撞着个孟尝门下会假鸡鸣的贼。冷地叫一声。亦即随他鸣去。学佛的人见地不透彻。见人嘴皮动。他心上理知闲解。即搬出许多来。殊不知总是意根上的影子。此点影子。熟睡的人熟睡去了。或被跌的人跌闷去了。或临卒然利害关头。意识照管不到处。都总用不着。这三个境界。较之临命终时。孰险孰夷。想其轻重好恶。幼舆必定辨得出。既辨得出。必知活时。此点影子尚支吾不来。临命终时。岂有交涉。又有一等人。以反闻闻自性做工夫。是必不闻声尘。将闻声尘的机。来反照自性。积习日久。或见个空清境界。便谓真得。我且问他。声尘毕竟是性内的。性外的。若在性内。则声尘亦性。何必去声尘而反闻。则谓之闻自性。若在性外。性非有外。谓性外有声尘。决无是处。又有一等。於耳根门头。灵灵应物的。谓之真性。殊不知。此是由尘发知。应境影子。前境迁谢。此亦随没。以此当本来面目。此所谓唤奴作郎。皆非佛旨。若要真实会得耳根圆通的消息。我拈个榜样你看。古德问僧。隔壁闻钗钏声即为破戒。且道作么生持。其僧云。好个入路。幼舆会得这僧入路处么。若会得。方见善财见文殊的境界。方可参天下善知识。若会不得。也须猛着精彩。向这僧入路处讨个分晓。无常迅速。时不待人。珍重。

与涂毒居士

我今止有报佛恩一事。[拚-ㄙ+ㄊ]却身命。一切利害毁誉。非我所知。我逆逆顺顺。浅浅深深。非汝辈所知。

二。

俗谛中人。入吾法中。如人溺大海。露发髻子。善知识提携如援发髻子相似。须是自家尽命挣着。不然。是自要沉没。千佛出世。也难捄取。

寄沈德舆

达观自匡庐下江南。二三年往来吴越闲。初心窃谓宗门寥落。法道陵迟。假我门庭。炽然以魔习为传。以讹继讹。真伪不辨。天下遂谓宗门光景。不过如此。而不求真悟。至於少林奉朝廷钦依。以传宗为名。而崇尚曹洞。临济。沩仰。法眼。云门。五家纲宗。亦不辨端倪。不知设此胡为。则宗风扫地可知矣。岩头奯云。但识取纲宗。本无实法。若然者。则纲宗乃宗门之命脉。而有志於斯道者。岂可忽诸。达观以此。未尝不痛心疾首。抚膺流涕。然知我此怀者。几人哉。所以下匡庐。持僧宝传。林闲录。智证传。三书虽亡者糟粕。而五家典刑纲宗系焉。以故急为梓行。意在广传。今天下岂无豪杰挺生。遇此书顿断命根。洞豁纲宗。荷担法道。不顾危亡。必有以宗风中兴为志者出焉。则我寂音尊者。千古之下。若旦暮遇之也。达观於居士中。时时举扬。而荐此者希。惟汝虽不能始终彻然。然亦知好恶承顺触犯。奈汝胜习微弱。善根虽有。实不能如好坚木。出地顷刻千尺。垂阴如盖。作众生疲热避凉处。此皆是往因愿力轻鲜。感报不宏故也。自今切不可埋没此生。直於逆顺关头。利害之际。如风过树。如云行空。即常光时时现前。如投夜明珠於金盘之中。宛转横斜。莫测方向。特不出盘耳。从上祖师以纲宗为盘。以见地受用为珠。有珠无盘。则非人天眼目。有盘无珠。则自沉情海。虚张纲宗。拟欲度人。则龙天不佑。佛祖所厌。福日消而罪日长。慧云散而情风炽。一旦业报尽来。请随无常杀鬼受指挥去。那时始悔心地未彻。妄拈纲宗之所致也。悔之何及。此等忌讳。谅汝必知。今书此遗汝。虽达观隔远展之。示有志於宗乘者。则达观未尝不在也。比日舟过吴江。汝曾索开示。当谨受持。不可错举。若要相应我语。不许夜行。投明须到。於此不能透彻。吾此葛藤。何异说梦。

与平廓

庄周有言。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夫人不以此而称相知者妄也。不佞与座下周旋甚久。受座下益甚深。今座下行。思无以报。敢割肝胆吐一言。愿座下采听。座下素研精教乘。而宗乘亦未始不留心。不无领会处。然命根情窟。未能翻空截断者。其过安在。古人云。一则不透。则千则不透。千则不透。则一则不透。座下得无坐此乎哉。惟座下於五灯中留神一上。或有一机半缘。与座下相仇雠。卒不能消释者。决不可放过。挨排久之。而一朝爆然拶破。则向所谓仇雠者。翻为骨肉矣。

答汪仲淹

辱惠书。读至比来业重灾生处。达观亦不觉为仲淹怆然久之。遂亦为仲淹喜。大抵人苦不能自反。既不能自反。不但达观救不得。直教诸佛亦无下手处。仲淹独能自反。则苦根将拔矣。惟仲淹一反永觉。於爱憎关头。死生境上。挺然独立。[拚-ㄙ+ㄊ]命捱将去。了不失脚。正当苦时。即推苦根。为自心生耶。为从业生耶。为心业共生耶。为离心业生耶。若从心生。非业则心本无病。若从业生。非心则业本无主。若心业共生。初於自他两者推之。既无生处。又将何物而共生耶。若离心业而无端生。更无谓矣。仲淹果能触境谛察。深推於四生中。何生中生。是苦根。一旦推功极处。苦根披露。到此地位。仲淹方体得古人道。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熬煎也不妨。仲淹若不能担当做得去。则所问若宗若教。何日暮途远。尚有闲工夫及此耶。虽然达观一则古人葛藤。聊为仲淹病苦中。作个消闲的方子。一日洞山不安。僧问和尚病。还有不病者么。山云有。僧云。不病者还看和尚否。山云。老僧看他有分。僧云。和尚看他如何。山云。则不见有病。达观将此问仲淹。病时亦有人看仲淹否。仲淹亦能看渠否。於此句中。若仲淹罔措不荐。则病熟命光迁谢之时。敢保至爱的代你不得在。江山修阻。云月长新。南羽康虞信来。复此以为山中音耗耳。

与陆太宰

大法丁艰。残灯几灭。仅凭墙堑。保障缁林。是以安禅无狼虎之惊。集讲有龙象之庆。然则百尺竿头非进步之阶。千峰顶上岂穷年之地。檀越位高爵厚。任重心劳。虽则帝渥靡涯。悬恐精神有限。事繁食简。德茂年尊。莫教眼下蹉跎。直向胸前便判。鸟未倦而知返。云将归而始闲。不失早见之明。全收自知之誉。功留三宝。荫庇诸方。此世外野人。延颈檀越者也。

答李虹霄

读手疏。服笔力雄徤。辞旨精朗。但神迹之论。尚堕於常习。世谓迹粗神密。殊不知迹是何物。神又何物。苟神迹果殊。圣人曷能会万物归於己哉。是以移旧染。扩本光。必理行事行。如车并轮。如鸟双翅。始能运远腾空。今公独抱理行。弗重事行。何异鸟之折翅。车之废轮。又执事习气。偏用事行则有益。偏用理行则无益。大都事行难逃於实迹。理行则易资乎空谭。贫道探讨此道。颇有年矣。少见不真。决不敢横断。惟高明思之。

与雷雨居士

人有小技。谤阶自设。况吾尔抱出世之道。而陵厉尘奴。则其不悦自引也。又何介哉。

二。

人若不生病。则空谈可当修行。人若不有好恶境界。则真心学好无可辨验。汝生得这点病。便觉受他不得。根在何处。只为生病日子少。无病日子多故耳。勿厌此语。当味之。

与邹南皋公

燕山无量寺。风月不减西江。仲淳近当行踪飘泊之际。足下能不忘燕山之旧。一旦为渠东道。则西江风月。乃无量之故物也。牢山亦自燕山来。缧绁隆冬。将有万里之行。究其所自。因弘法被谴。亦可哀已。然观其眉宇。自有一段不可言处。使人意消心化。今渠道吉水。足下当一晤之。铁佛庵有佛名而无佛实。如南皋即佛。不必别铸。虽然。也须大经垆[缶*垂]。一上始不负名此贫道犬马心也。闻仲淳堪舆役忙。峰头涧畔。葛藤无量。倘失脚绊倒。足下不垂手扶持之。更待阿谁。昔沩山勘仰山曰。当此境界。铁佛也须汗出。夫此汗出境界。从上圣贤。苟不以了知为前茅。随顺心体为急务。此汗亦未易出。

与李君实节推

易传。有宋刻。无一字讹者。惜未得也。闻屠田叔有之。田叔亦曾亲老汉瓶锡。今在福建。如得渠的本。证抄本之讹。剔芜没之垢。俾列圣不传之妙。即文字而传。传之者。始知无所得也。知无所得。则一切众生。可以交神之道见之。见之者。乃痛民饥即我饥。民寒即我寒。如未见之。不过率情之痛。非率性之痛。情属生灭。性无生灭。故以有生灭者痛民。终有倦时。惟无倦者。□□见之不见之。在李郎而不在老人也。

与汤义仍

浮生几何。而新故代谢。年齿兼往。那堪踌躇。静观前念后念。一起一灭。如环无端。善用其心。则粗者渐妙。不善用其心。则妙者渐粗。妙者渐粗。粗将不妙。於不妙处。了不觉知。是身存而心死矣。所以古德云。乍时不到。便同死人。夫身在而心死。则不当存者。我反存之。不当死者。我反死之。老氏曰。我有大患。为我有身。又曰。介然有知。惟施是畏。即此观之。大患当除。而我不能除。真心本妙。情生即痴。痴则近死。近死而不觉。心几顽矣。况复昭廓其痴。驰而不返。则种种不妙。不召而至焉。至人知其如此。惟施是畏。颜子隳肢体。得非除大患乎。黜聪明。得非空痴心乎。大患除而痴心空。则我固有法身。本妙真心。亦不待召而至矣。曹溪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根尘逈脱。妙心昭然。故沩山曰。灵光独露。逈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至此则粗者复妙矣。远者习近矣。人为万物之灵。於此不急而他急。此所谓不知类者也。寸虚受性高明。嗜欲浅而天机深。真求道利器。第向来於此路头。生疎不熟。或言及此。未见渴仰。此点消息。乃羽毛鳞甲之媒。三涂四生之引。故曰。一微涉动。境成此颓山势。此半偈三假全备。三假者。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是也。如上根利器。才入因成。觉不随流。谓之不远复。如天机稍浅。流入相续。惭媿知返。谓之流复。於相续中。尚不惊觉。势必流入於相待矣。既流入於相待。则以习远为重。反以习近为轻。夫近者性也。远者情也。昧性而恣情。谓之轻道。如唐德宗不能自反。迷而不悟。终致大盗以乱天下。此远公所谓成此颓山势者也。又因成是何义。盖妄心不能独立。必因附前境而生。故智鉴曰。能由境能。此能乃妄心之始。我相之根。我相乃不善之前茅。仲尼曰。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果如此谓之不远复。无祗悔。不亦宜乎。毗舍浮佛。此言自在觉。其传法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昔有贵人。以上妙素帛。求黄鲁直书平时得意之诗。鲁直曰。庭坚亦凡夫耳。诗纵得意亦不妙。遂书此偈遗之。且属之曰。七佛偈乃禅宗之源。今天下黑白。哗然望流迷源。庭坚旁观不禁。书之赠公。愿公由读而诵。由诵而持。由持而入。由入而化。则自在觉。在公日用。而不在此偈也。山谷楚人。寸虚亦楚人。兹以楚人引楚人则似易。倘吴人引楚人。则楚人以谓吴人似不知楚人也。若相续假以因成。错过本来面目。便将错就错。不惟不知因成之前。心本独立。初非附丽。即其照无中边之光。初不梦见彼照。而应物偶然忘照。流入因成。以不知是因成。复流入相续。相续流入相待。相待是何义。谓物我对待。亢然角立也。呜呼。相待不觉。则三毒五阴。亦不明而迷矣。故知能由境能。则能非我有。能非我有。岂境我得有哉。此理皎如日星。理明则情消。情消则性复。性复则奇男子能事毕矣。虽死何憾焉。仲尼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是故也。如生死代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众人迷常而不知返。道终不闻矣。故曰反常合道。夫道乃圣人之常。情乃众人之常。圣人就众人而言。故曰反常合道耳。据实言之。众人之常。岂果真常耶。野人追维往游西山云峰寺。得寸虚於璧上。此初遇也。至石头晤於南皋斋中。此二遇也。辱寸虚冒风雨而枉顾栖霞。此三遇也。及寸虚上疏后。客瘴海。野人每有徐闻(时寸虚方谪徐闻尉)之心。然有心而未遂。至买舟绝钱塘。道龙游。访寸虚於遂昌。遂昌唐山寺。冠世绝境。泉洁峰头。月印波心。红鱼误认为饵。虚白吐吞。吐吞既久。化而为丹。众鱼得以龙焉。故曰龙乃鱼中之仙。唐山禅月旧宅。微寸虚方便接引。则达道人此生几不知有唐山矣。然此遇。四遇也。今临川之遇。大出意外。何殊云水相逢。两皆无心。清旷自足。此五遇也。野人久慕疎山石门。并龙象禅窟。冒雨犯风。直抵石门。黎明入寺。然寺有名无实。故址虽存。草莱荆棘。狐蛇渊薮。四顾不堪。故不遑抛瓣香熏圆明而行。圆明。山谷最敬之。每叹东坡不遑一面。然圆明敬东坡。不在山谷之下。今石门狼狈至於此。使东坡山谷有灵。亦其所不堪者也。大都真人大士之遗迹。乃众生开佛知见之旗鼓也。盖旗能一目。鼓能一耳。耳目既一。目即耳可也。耳即目可也。目可以为耳。则旗非目境。耳可以为目。则鼓非耳境。旗鼓固非耳目之境。而耳目之用不废。此谓六根互用也。然以一精明为君。六和合为臣。臣奉君命。无往不一。无往不一。谓之独往独来。独往独来。此即妙万物而无累者也。此意悼西儿名序中。亦稍泄之。呜呼。野人与寸虚必大有宿因。故野人不能以最上等人。望寸虚。谓之瞒心。沩山曰。但不瞒心。心自灵圣。且寸虚赋性精奇。必自宿植。若非宿植。则世缘必浓。世缘一浓。灵根必昧。年来世缘。逆多顺少。此造物不忍精奇之物。沉霾欲海。暗相接引。必欲接引寸虚了此大事。野人二遇於石头时。曾与寸虚约曰。十年后。定当打破寸虚馆也。楞严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即此观之。有形最大者天地。无形最大者虚空。天地生於空中。如片云点太清。虚空生於大觉中。如一沤生大海。往以寸虚号足下者。盖众人以六尺为身。方寸为心。方寸为心。则心之狭小可知矣。然众人不能虚。重以日夜而实之为贵。寸虚稍能虚之。且畏实而常不自安。近野人望寸虚以四大观身。则六尺可遗。以前尘缘影观心。则寸虚可遗。六尺。与寸虚。既皆遗之。则太虚。即寸虚之身与心也。至此以明为相。以勇为将。破其釜而焚其舟。示将相於必死。[拚-ㄙ+ㄊ]命与五阴魔血战一场。忽然报捷。此野人深有望於寸虚者也。愿寸虚不以野人道浅学少。略其玄黄。而取其神骏。神骏者。即野人望寸虚之痴心也。又野人今将升寸虚为广虚。升广虚为觉虚。愿广虚不当自降。吴临川。野人往字以始光。盖取佛放眉闲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东为动方。能以眉光照之。则不必释动以求静。动本静耳。盖方有十。举东一方。则余九方。不待举而可知矣。方有十而知则一。知即能由境能之能。方即境也。境有动静。能无动静。能若是动。则不知动。能若是静。则不知静。惟能非动非静。所以能知动静耳。肇公曰。知有有坏。知无无败。野人则曰。知动动坏。知静静败。动静坏败。有无都遣。则始光大而为圆光矣。此圆光在尧不加多。在纣不加少。然光有邪正。善用则谓之妙光。不善用则谓之黏安发光。如吴临川已知野人动静。广虚当以此书附达之。如是则不惟野人不负五遇之缘。亦广虚不负五遇之缘也。

二。

屡承公不见则已。见则必劝仆。须披发入山始妙。仆虽感公教爱。然谓公知仆。则似未尽也。大抵仆辈。披发入山易。与世浮沉难。公以易者爱仆。不以难者爱仆。此公以姑息爱我。不以大德爱我。昔二祖与世浮沉。或有嘲之者。祖曰。我自调心。非关汝事。此等境界。卒难与世法中人道者。惟公体之。幸甚。又年来有等阐提。忌仆眼明多知。凡所作为。彼谓终瞒仆不得。殊不知。仆眼亦不甚明。智亦不甚深。此辈窥仆不破。徒横生疑忌耳。如其一窥破之。纵使有人教其疑忌仆。彼亦自然不生疑忌矣。但破以未窥破。浪作此伎俩也。且仆一祝发后。断发如断头。岂有断头之人。怕人疑忌耶。

答吴临川始光居士

五金八石。世以为宝。始光独不宝之。不以剩语为笑具。而复珍之。且愿淘其粗。存其精。此心何心哉。然不知粗者既去。果复有精者存乎。呵呵。

二。

喜哥受性灵奇。终非火宅种草。缘尽长逝。当观往因。永嘉曰。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况凡夫与喜哥乎。此理也。非情也。道人愿始光。力以理折情。毋以情昧理。且喜哥形有聚散。有死生不可拘束。而去来自由。随业咸报者。安知今日去速之机。非异日来速之机乎。但再愿始光於世缘牵绊交加处。踢倒情桩。究彻理海。而於理海智愿感格佛天。於佛天慈严光里。流出一两个有福慧儿子。慰汝喜哥之痛。亦补喜哥金汤之职。又即喜哥复来。未可知也。思之。道人於此月十九。始闻喜哥长往之音。亦不觉悲楚难禁。时台泉。卓尘。与二三法侣。亦呜咽不胜。然喜哥以死说法。维摩以病说法。虽古今老少不同。以理推之。了无二也。不知喜哥老子。闻喜哥说法否。若闻则悲。鸣不废。而情弗伤理。当前死生顺逆。皆吾导师耳。道人恐始光父子情重。缓以理照。或以情延。怨天尤人。所以先附手字。於沸汤釜底急为抽薪也。

三。

匡山大佛。初生汝心。今幸成之。当正信坚固。勿流异趣。且白面郎君。蓦地为民父母。日用之知。人畜所系。率性则仁明勇。触处现成。率情则牛头马面。百千畜习。亦触事现成。噫。清净光中。无故起念。危乎岌哉。果非虚语。吴郎。吴郎。咄。

与李君实

达道人自楞严东静室。始识贤父子。信知贤父子。与道人有菩提缘者。於是即嘱君实撰护法疏。焚於韦驮之前。而君实直下无疑。又承贤父子追道人於王江泾。值骤雨淋漓。而贤父子曾无懈心。此非有卓伦之见者。断不能也。兹幸奉命出典浔阳。浔阳乃古禅窟。比来缁曹。无论主者。客者。多饱食横眠。游谈无根之徒。似不少也。嗟乎。因时布政之弊生。则仁信之治救焉。仁信之治弊生。则智勇之治救焉。智勇之治弊生。则莫得而救者。若干年矣。至汉明兆梦。摩竺西来。则以一出世之法。救莫救之弊。此理势然也。盖世法变极。不以出世法救之。则变终莫止。出世法变极。脱不以世法救之。则其变亦终不止。故迦文老子将涅盘时。付嘱国王大臣。金汤正法。即此意也。然孔释之徒。世不多忧深虑远之人。所以二氏不得相资而救弊。则必相毁而弊愈生焉。道人初自吴门来南康。止开先。而未入浔阳者。此意非浅浅。以为君实素颇卓伦。焚疏之举。断非常人所能为。窃谓台老之后。有赵公定宇。继二公者。必君实矣。君实自今而后。於相传溢言之际。或於书柬之闲。大须要审察谛观。此书柬言虽粗率。然察其心。为我真而无他肠者。此书柬言虽甘。然察其心。未必真为我而口为者。於此两者。若瞒不过。此便是佛心也。又人情虽变态百出。能以理折情。精而衡之。则真伪似不可逃焉。又真心为人。必先以德业。伪心为人。必先以姑息。德业顺性。姑息顺情。顺性则照用齐到。所以染习消而不自知。顺情则照用俱昧。所以染习不培而日深矣。噫嘻。三界之内。非情重众生。决不生之。故色界。无色界。虽胜於鬼狱。四空。四禅。虽胜於无色。四王。忉利。虽胜於四禅。据实观之。而胜者必情重於劣者。以胜者恒处顺境。故劣者恒处逆境。故逆境则苦极。苦极则思本。思本则近觉。近觉则苦乐之根。了而不昧。於了而不昧之时。忽推苦乐之前。苦乐之根。毕竟根於何处。推久诚积。诚积心开。则知向来极苦极乐。断非此外有耳。自是便解将苦乐之前者。於境缘逆顺之冲。横拈竖弄。弄得熟了。则入地狱。也是好事。生天堂。亦不作希奇想也。然后痛念我同体之流。苦海日深。火宅烟浓。烧然三界。流荡七趣。强发四弘誓愿。愿克方休。四弘誓愿不难发。惟强之一字。最难荷担耳。若能直下荷担得这个强字牢靠。则世出世闲法。纵不忧深远虑。亦无往而不克矣。道人於这强字。着实勉力荷担。每滑肩不少矣。此盖众生习熟。佛祖习生。众生习熟。则我根难拔。我根难拔。则此肩便不是金刚肩矣。所以被利害得失转却了。苟能众生习生。佛祖习熟。不但肩是金刚肩。即戏骂讥诃。皆金刚雷也。此雷出地。何蛰梦之不破。何担之不可肩耶。此等言句。说易行难。故沩山诃仰山曰。寂子。汝莫口解脱。又佛法不以禅定为要。惟以智进为本。故曰。智进全名。余度皆字。见彻不疑。是智用不疑者。而能治恶习是进。又近日世态。於至亲骨肉中。倘触了他毫不顾惜。直欲陷死我便快。此言不信佛法者。即信佛法人。偶有无心之失。触了他情所护处。他且把佛法抛在一边。百种生计害人。我有日在。我佛所谓末法斗争坚固。是也。夫斗争已是不好了。更加坚固之力。持斗争之心。则此斗争不入阿鼻不已。此亦理势然也。道人愿君实将智进两者。强於此等境界。大昭廓王江泾遭雨时心。韦驮前焚疏时心。更以护法为己任。则报君报亲。靡不尽矣。君实勉之。余不尽。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