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三十五户政十八旗生计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根本四计疏乾隆十年

御史和其衷

臣自奉  命稽察 盛京事务以来。已历二年。凡地方之情形。旗民之生计。一有见闻。必广谘博访。悉心体察。冀效一得之愚。以仰副  圣主择及刍荛之至意。

一重边疆以资防范也。伏查山海关外迤北迤东一带。共设七边。边门之外。则系各蒙古部落。由七边之东而南。直接凤凰城。则为六边。乃奉天宁古塔之方界。此 盛京东北二面之屏藩也。向来各边。俱编木为栅。以限内外。栅外浚濠。以禁越度。该管各员。勤于巡防。随时修浚。边防寔称严密。乃闻近年以来。总理大臣。漫无稽查。该管各员。遂因之怠玩。附近边门数里。尚有濠栅。离边门稍远者。多成坦途。不惟大伙私参。易于透漏。亦恐违禁货物。任意出边。虽近经将军加意办理。较前已觉改观。但积玩之后。非大为整饬。严立章程。诚恐将来日久。视为具文。仍复废弛。请  交将军达尔当阿于本年巡边之时。亲身周历。详为相度。木栅务令坚密。土濠务令深通。以复旧制。并将嗣后总理大臣。应作何轮流查阅。该管官员。应如何更番巡视。以及土濠木栅。应如何随时修浚之处。详悉定议。奏请施行。再查熊岳所属旅顺海口。设有水司营官兵。以为巡防之用。与天津水师营。声势遥相呼应。为奉天南面之保障。关系綦重。乃闻相沿日久。亦皆废弛。该管各员。既不勤加操练。兵丁巡哨。不过掩饰虚文。即军装械。半皆朽坏。似此怠玩成风。何以固疆圉而资弹压。亦请  交将军达尔当阿将自今作何整理。嗣后如何稽察之处。一并详悉筹议。奏请施行。庶边海要区。防范既严。于弥盗稽匪之道。不无裨益。

一广积贮以裕民食也。奉天土厚泉甘。深宜稼穑。收获之多。既倍于他省。粮价之贱。亦半于内地。故每遇丰收之年。转有熟荒之虑。且小民止顾目下。鲜知盖藏。偶遇偏灾。即束手无策。此皆当预为筹划也。伏查乾隆八九两年。仰赖  圣主洪庥。连获丰收。今春雨雪调匀。民间俱已及时播种。将来接连得雨。大有可登。请  交奉天将军府尹。将旗民各仓。现在寔存粮石。是否足用。应否买贮之处。详审收成分数。定议具奏。若须添补。则动支备用银两。拣派廉干之员。分头买贮。以裕仓储。仍照常平之例。每年于青黄不接之时。或借或粜。以济民食。若仓粮足备各项之用。无须添补。则请将海口之禁。量为宽展。使内地商贾。源源流通。以免伤农之患。如此通融办理。于内外民食均有裨益。

一兴纺织以济民用也。伏思小民生计。衣食为先。务本要图。耕织并重。独是奉天各处地多宜棉。而布帛之价反倍于内地。推原其故。大抵旗民种棉者虽多。而不知纺织之利。率皆售于商贾。转贩他省。既不获种棉之用。而又岁有买布之费。此亦当亟为经理者也。臣愚见似不必绳以官法。迫以禁令。惟  交奉天将军府尹。加意讲求。寔心劝谕。多制纺织之具。颁发各属。令有司依式成造。量给旗民之种棉者。仍雇觅善织之工数人。令其因时随地。多方教导。即以民间纺织之多寡。为该管有司之功过。如此行之。数年之后。人获其利。必竞相趋。展转效仿。将不烦程督而各勤其事。出产渐盛。布价自平。于旗民生计。不无裨益。

一广开采以利民用也。奉天各属。山多树广。材木柴薪。用之不穷。近年以来。生齿日烦。取者益众。附近山。木植渐少。而市价因之愈昂。民间日用。颇觉艰难。查锦州以西。宁远一带。山多产煤。现经封禁。向来地方官员自顾考成。唯恐生事。虽屡经有人奏请开采。而终阻抑未行。伏思奉天东南之北西湖一带。逼近 盛京。因地多产煤。现已开采有年。附近旗民。寔属利赖。亦并未闻有聚匪生事之端。今宁远之煤。事同一体。且离奉天甚远。较之北西湖更为不同。而乃将此天地自然之利。为因噎废食之计。置之不问。则深为可惜。伏祈  皇上交奉天将军府尹。确实查明。如何招商开采。作何设法稽查之处。查照北西湖之例。斟酌定议。奏明办理。于旗民生计。亦有裨益。

全地利重根本疏顺治十四年

吏科给事中王益朋

臣惟时诎举赢。难与虑始。然事关重大。贵在开先。始之规模不立。则无以垂奕世而示来兹。臣有一得之愚。可以厚功臣收地利。明官守宣教化。重根本备海防者。敢不为  皇上陈之。臣稽载籍。历代建都不一。明洪武都金陵。永乐迁北平。以金陵为南京。虽各功臣随还于燕。而所赐田产。皆委家人庄头在彼耕种。收获租粮。供送本主。原非罄国而迁。置旧都于偏废也。我 朝定鼎燕京。则辽阳发祥之地。寔犹昔之南京也。自墨勒根王苟且补苴。而陪京规制。阙焉未举。幸  皇上亲政。加意根本。悬爵招民。权宜鼓舞。究竟所招不多。生聚无几。开垦未广。名器徒轻。顷见辽阳知府张尚贤招徕不继一疏。有云。去岁自春徂秋。招头绝迹。请  部设法招徕。或此法难行。更有彼法可通等语。而部覆以为招民之例。原经会议题定。[已](己)属破格鼓舞。无庸再议。臣愚以为与其悬爵招民。应之者少不如仿明初之制。将辽阳等处田地。酌量分给功臣之家。令其委托家人庄头耕种收获。供送本主。彼之地利既熟。而办种必饶。又无烦司农之筹划者。况八旗兵丁。加以连年水患。户部议给涝粮。公私两受亏耗。孰得孰失。明白易见。至于近畿之地。圈给八旗。 朝廷虽有拨偿。恐难尽如原数。以臣愚计。莫如即将辽阳所属余地。查数拨补。有力之家。不妨多给。在畿民无失业之虞。不独无地而有地。在 朝廷鲜抛荒之患。亦可因地而得民。较之近日悬爵招徕。其间容易繁难。相去径庭矣。且旗下旧人。常言关东土地肥饶。可惜抛荒。无人耕种。由此观之。谅亦臣民之所乐行者。此所谓厚功臣收地利之一也。其陪京旧制。在明朝南京。设有文武诸司。而科道纠参之责。部司榷关之差。咸得与焉。查洪熙宣德在储位时。亦曾南京监国。不止勋臣留守。今辽既称 盛京。则应察照会典。量设部院科道。满汉官员。按时修举诸大典礼。至于旧时衙宇。似未尽坏。加修葺。所费不多。所关寔大。又知府张尚贤全辽文运已开一疏。内云。辽阳士子。遵  旨出关。妻挈子。千里播迁。情尤可悯。较之寄籍在辽之永平生员。视  严纶为故纸。畏出关如虎穴。不啻云泥等语。臣愚以为士为四民之首。自当遵  旨奉法。争先恐后。以风小民。何得藐视法纪。如府臣所云者。伏请  皇上严尽令出关。各还故土。勤学力农。一劳永逸。则其亲友相依。带人口。正自不少。如有直省俊秀人等。愿赴辽试者。许其全家移住。即与田产。入籍应试。每五名一为互结。立法之初。暂宽冒籍之禁。大抵不在本地开科。则人情不肯争相趋赴。于作养士子之中。寓招徕人民之计。此所谓明官守宣教化之一也。至于辽阳等处。历代以来。皆为郡县。明初尽改置。止于辽阳开元设安乐自在二州。我 朝初设一府两县。其余各城。俱未建置。见今海贼未歼。风候莫测。有备无患。机要宜详。臣思  祖宗陵寝所在。王气攸锺。寔为重地。若不预为防维。则滨海地方。一旦贼飘忽而至。其何以应之。臣愚以为自山海以东。凡大小所城池。俱当建置郡县。设立防守。拱护联属。生聚教养。在此一举。此谓重根本备海防之一也。抑臣更有请者。前代大小臣工。怙过不悛。或调南京。使之砥砺修省。果能悔过。仍复调回。今以衙罪犯。徙发辽阳。虽亦填寔 畿辅之一端。然而非法之善也。夫宁古塔尚阳堡。尚可比之前代边远之处。而辽阳左右。既属 盛京。当如明之应天等处。商贾辐辏。士民乐居。佳丽富饶。斯称天府。岂可使罪人杂处其间哉。且此辈舞文狡猾。其心必异。子孙习染。种类不端。败坏风俗。尤其小者。酿乱思逞。势所必然。更不可不早为区别也。

满洲兵民生计疏顺治十二年

户部尚书陈之遴

窃惟满洲兵民。实为 国家根本。年来穷苦日甚。关系非小。但富强霸术。利害相参。赈济  恩施。久远难恃。臣谨以大道永计。为  皇上陈之。

一曰修举农功。昔周代良法。寓兵于农。 本朝计丁受田。兵马械。皆从此出。其制实与周合。乃连年饥馑。野荒芜。虽属天灾流行。亦由人功怠惰。应请  皇上急择每旗才干大臣一员。并谙练农事通晓水利官二三员。将本旗地土。逐处躬亲巡阅。招集土民。讲求溃川何处当修。积水何法放出。中间地防口。一一审详。预备淫霖。兼防亢旱。算工估费。  敕下所司。速措钱粮。佃户量助人力。及时修筑。限日告成。虽所费必多。实系一劳永逸。丰年必然厚获。凶岁亦不大荒。此乃务本之大道也。

一曰宽恤兵力。天下经制。汉兵岁费钱粮。不下一千余万。乃守多不固。战多不克。一有警急。劳满旅。远涉或数千里。长征一二年。出兵之时。买马置。措费甚难。凯还之日。马倒坏。又须买补。满兵月粮几何。堪此重费。应请  皇上严饬各督抚提镇。将所统辖将士。悉照满洲兵法。训练精强。如有弃城逃阵。亦照满例行法。若失事重大。文武大吏。俱依律治罪。如此。则人知警畏。自然力战固守。满兵可以养威省力。力省则财足。财足则兵精。果有强寇大敌。一出立可扫除。不至久征多费矣。

一曰节省财用。大凡多费则贫。少费则富。治国治家。总是一理。满洲兵民。素称朴实。非有骄奢。但吉凶诸事。或循例相沿。或用情过厚。不无多费致窘。请  皇上稽古酌今。裁情就礼。将满洲兵民诸事。制为典例。务从俭约。如吉庆宴会。币物毋过丰华。敬礼神祇。祭享毋倾家业。送终致孝。珍贵毋多焚化。其余可以类推。仍须深加晓谕。除其习见。月有所节。岁有所省。目前可免窘迫。积久自能丰饶。非惟足兵实理。兼亦治世远猷也。

八旗开垦边地疏乾隆二年

御史舒赫德

臣闻治天下之道。在乎由亲以及疏。由近以及远。果能使根本绵固。则枝叶自茂。臣愚以为八旗者 国家之根本也。我  皇上深见乎此。体  列祖爱养旗人之圣心。有可利济之处。莫不毕举。两年于兹。裨益多矣。然以久远计之。犹未见其可以无虑也。盖养人之道。在乎因天地自然之利而利之。必使人自为养。斯可以无不养。如若按人按户。给衣给食。虽一州一县。尚不能。况八旗之众乎。我 朝定鼎之初。八旗生计。颇称丰厚者。人口无多。房地充足之故也。今百年以来。甚觉穷迫者。房地减于从前。人口加有什伯。兼以俗尚奢侈。不崇节俭。所由生计日消。习尚日下。而无所底止也。夫旗人之所赖以为生者。惟有房地。别无他项。若房地不充。虽百计以养之。究不过目前之计。终非久远之谋。我   圣祖仁皇帝爱养旗人。不啻父母之于赤子。休养安全。历数十载。可谓深矣。可谓厚矣。而近年以来。尚至如此。此岂可不亟为计虑乎。惟是京师房屋。尚可通融。而地亩则昔时所谓近京五百里者。已半属于民人。前经臣工条奏。动帑收赎。奉  旨徐徐办理。尚未举行。臣愚以为即便举行。而八旗之人口太多。亦未必尽能有济。故臣熟思长计。势不得不变通布置。惟使不聚于一方。庶可并得其利益。苟能收效于日后。何必畏难于目前。伏思 盛京黑龙江宁古塔三处。为我 朝兴隆之地。土脉沃美。地气肥厚。闻其闲旷处甚多。概可开垦。虽八旗满洲不可散在他方。而于此根本之地。似不妨迁移居住。且八旗之额兵。将及十万。复有成丁闲散数万。老者不在内。若令分居三处。不惟京城劲旅。原无单弱之虞。而根本重地。更添强壮之卒。事属两便。由是合计京师及三处地亩。均匀摊给。务使家有恒产。人有恒心。然后再教以俭朴。返其初风。则根本绵固久远可计矣。但安土重迁。乃情理之固然。而就易避难。实事势之所有。迁之之道。必先料理于数年之前。俟三处一切之规模既定。然后于八旗之愿往者。及生计极穷者。一一筹其起身安家等事。明白晓谕。厚加赏赐。俾各欣然就道。不知有迁徙之苦。方可不碍于事理。若料理稍不合宜。致有抑勒。或有遗漏。乃徒生一番扰累。转伤旗人依恋之心。更复何益之有。是在  皇上拣派忠厚明干之大臣。于临期悉心料理。庶可使之无弊耳。至于预筹之道。请密饬三处将军等。令其踏勘所属地方。其为可垦之处。应得若干地亩。可住若干兵丁。作何建造城堡房舍。有无禽鱼水泉之利。逐一审度。据实具奏。俟准行之后。广募民人。择地开垦。其无力者。官给牛具籽种。而不遽行升科。俟地既熟。果有收获。即动帑建造城堡。以居民人商贾。该将军量度情势。如为其人可以迁往之时。即奏闻动帑。酌定移住人数。一面改造房屋。分定区宇。然后自京派往。俟到彼时。即将所垦之地。按户摊给。或即仍令民人耕种。交租给兵。则旗人不过有一往之劳。而较之在京。已得世世之恒产矣。更祈  皇上仍照旧例。开设公库。将各省税务。归并旗员。并将旗地典与民者。收赎给还本人。其现存公中收租。每年散给穷人之地。一并分偿无地之家。臣请以十年为期。将前项事件。次第举行。将见满洲生计。日增一日。仍复其初。廉耻之风既振。强干之气自生。纲纪益张。根本益固。然后更为因时制宜。则久远之谋。更在于是矣。

八旗屯种疏乾隆五年

御史范咸

窃惟人生所赖以生者衣食。衣食所恃以足者农桑。故曰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有受其寒者。舍农桑而谋生计。其不可以持久也审矣。我 国家休养生息。于今百年。户口日繁。生计恒患其绌。而目前所尤宜急筹者。莫若满洲八旗之恒产。盖民生有四。各执厥业。士农工商。皆得以自食其力。而旗人所藉以生计者。上则服官。下则披甲。二者皆取给于大官之钱粮。夫 国家之经费有定。户口之滋息无涯。于此而欲博施济众。虽尧舜犹有所不能也。我  皇上御极以来。仁恩普。欲使天下无一夫不得其所。满洲八旗生计。久[已](己)上廑  宸衷。而恒产至今未定。盖以内地已乏闲田。而满汉总归一视。其间经画。固有甚难者。考之前代。辽之上京中京。金之北京。元之上都。并在边外。其地郡县甚多。建有城郭宫室。遗迹可考。臣夙夜思维。以今日欲为满洲八旗立恒产。惟有沿边屯田一法。昔赵充国屯兵缘边九郡。后至金城。上屯田奏。谓有十二利。其大要在张掖酒泉等郡边外。缮亭障。浚沟渠。春时人予田二十亩。至四月草生。令游兵护田作于以收肥饶之利。资捍卫之功。广积贮之益。省屯兵之费。其初举朝皆疑之。后竟获其效。此往事甚着者。臣窃思近日甘肃等处。开垦已有成效。而安西一镇。孤悬关外。自镇以东。应不乏可耕之地。且闻其处。多汉时故城遗址。臣愚昧之见。以为宜特遣能任事不畏难之大臣。往行周视相度。如果有可以经画垦种之处。似宜移在京无业旗人。往行屯田。官为给道里籽种之费。俾设法开垦。缓其升科。且令三时务农。一时讲武。将来西北军营。不惟可省转运。抑寓兵于农。边防抽调。亦甚便也。如以迤西为远。则辽东边外。原我 国家发祥之地。兴京一处。似宜建为都会。择可垦种之地。派旗人前往驻牧。其余如永吉州宁古黑龙江。幅不下四五千里。其间地亩或仅设为牧厂。或且废为闲田。亦甚可惜。当此全盛之日。正宜不惜一时之劳。以维亿万年之固。至应如何经画如何善后之处。统祈  下该部及八旗都统。详细妥议具奏。务使旗人之生计有余。而边圉之苞桑永固。此诚因天地自然之利。可为万年不拔之基也。

八旗屯种疏乾隆六年

户部侍郎梁诗正

窃惟度支经费。莫大于兵饷之供。惠养深仁。当豫为长久之计。臣奉  恩命简佐农部。详查每年经费出入之数。伏见每岁春秋二拨。解部银两。多不过七八百万。少则四五百万不等。而京中各项支销。合计一千一二百万。所入不敷所出。比岁皆然。盖因八旗兵饷浩繁。故所出者每多。各省绿旗兵饷日增。故所入者渐少。是兵饷一项。居国用十分之六七。此各项寻常支给。仅免不敷。而设有额外费用。即不免左支右诎也。夫经制有常。固无可裁之额。而仰给太。渐成难继之形。臣管窥之见。有不可不及时斟酌变通者。为我  皇上陈之。查八旗人。除各省驻防与近京五百里听其屯种外。余并随旗居住。聚京师。以示居重驭轻之势。而百年休养。户口多。无农工商贾之业可执。类皆仰食于官。我  皇上至仁如天。虑其资生之不赡。特于正赋俸饷外。添设佐领之额。优给养育之粮。免其借扣之银。假以生息之利。且为分置公产。听令认买。拨给地亩。劝谕下屯。凡我为旗人资生计者。无不委曲备至。而旗人之穷乏自若者。不使之自为养。而常欲以官养之。此势有不能者也。臣比年以来。再四为旗人思久远之计。窃谓内地已无闲旷之田。而边塞尚有可耕之土。兴盛二京。实为根本之地。王气所锺。其附近地方。膏腴未尽开辟。钦惟   世宗宪皇帝。运独见之明。计万世之利。念旗人生齿日繁。而国帑不足以给也。欲于黑龙江宁古塔等处。分拨旗人居住耕种。俾得自为生养。雍正十二三年间。闻查办已有定议。未及举行。我  皇上御极以来。廷臣亦屡有以此条奏者。惟是人情可与乐成。难与虑始。在旗人生长辇下。一旦迁至边地。必多以为不便。即中外臣工。见事体重大。亦未敢轻主其说。此所以常扞格而不行也。夫人为一身一家之谋。或祇顾目前。不存远虑。  皇上统一宇宙。涵育生。自当全局运量。筹及万年。岂得为因循姑息之计。且 国家根本之地。既非诸边塞可与比。而为旗人开乐利之休。亦并未尝使受谪戍之苦。此犹盘庚之诰。可独断于君心。而终以共喻于民心也。若虑事有难行。不及时早为之所。虽现在尚可支给。而数十百年之后。旗户更十倍于今。以有数之钱粮。赡无穷之生齿。使仅取给于额饷之内。则兵弁之关支。不足供闲散之坐食。旗人生计日蹙。而民赋断不可加。国用无可减缩。即竭度支之所入。以资养赡。而终苦不敷。不且上下交困乎。且不独此也。待养者。固无余财以给之。分户者繁。即京师亦无余地以处之。惟有酌派户口。散列边屯。使世享耕牧之利。而以时讲武。兼以充实边防。则蕃衍之余。尽成精锐。陪京增拱卫之势。外藩仰震迭之威。旗人既各有生聚之谋。国帑自无匮乏之虑矣。至沿边地方。何处宽衍肥饶。屯田事宜。作何经理开置。与旗人当作何抽拨安顿之法。臣不能悬空详度。伏乞  皇上密查旧档。熟计情形。断自宸衷。  特定议施行。

复原产筹新垦疏乾隆十年

御史赫泰

奏为敬筹复还八旗之原产。试开未垦之闲田。以资兵民万世无穷之业。仰乞  睿鉴事。臣窃思我 朝创业东土。统一区夏。以八旗为根本。以四海为室家。四海之民也。而八旗之则兵也。民之所以求安。与兵之所以待养。二者常相需。而要之卫民。必先以养兵。 国家定鼎以来。布列八旗。分编参佐领为之管辖。犹天下之省。郡县为之阶。第八旗之设参佐领。亦隐然以一旗为一省。一参领为一府。一佐领为一县矣。每一佐领下所辖不下数十家。每家约计自数口以至数十口人丁不等。因徒有人丁。而无可耕之土。是以一马甲。每月给银三两。护军每月给银四两。皆每年给米四十八斛。核其数则数口之家可以充足。且于京城内外。按其旗分地方。赏给房屋。又于近京五百里内。拨给地亩。良法美意。何以加兹。但考从前八旗至京之始。以及今日。百有余年。祖孙相继。或六七辈。试取各家谱牒征之。当顺治初年到京之一人。此时几成一族。以彼时所给之房地。养现今之人口。是一分之产。而养数倍之人矣。  皇上洞悉其故。多方筹划。添设马甲护军领催以及养育兵丁。饷项所须。每年不下数百万。 国家恩养八旗。至优至渥。而旗人生计。犹未见充足。故前曾  谕八旗大臣。各抒己见。为之筹度经营。乃八旗大臣。止不过取目前之事。为之请。  皇上因事关重大。料理诚难。将从容办理。以期尽善。此诚慎终自始之至意。臣愚尝谓八旗恒产之立。必  圣天子在位。尽心尽力。持之二三十年之久。其事之首尾始可收功。方今宇内清平。四海无事。又值我  皇上仁明天纵。且英年践祚。际此从容闲暇之时。正可次第举行此等经年累月之事。不然。日愈久而人愈增。人愈增而事愈难。以数十万之。生齿日繁。聚积京师。不农不贾。皆束手待养。岂常策耶。臣再四思维。则清查旗人户籍为先务矣。旗人散处京城内外。皆有档案可稽。先宜查出人口数目。实有若干。除现在官员兵丁支领俸项钱粮足资养赡外。其余不能尽养之人。必须立有恒产。始可以为长计。然恒产之立。莫出房地二者而已。查旗人从前原有老圈地亩。与京城内外所有房屋。以资养赡者。相沿日久。如房屋一项。或本家遇有急需。措费无所。从而售出者有之。或因拖欠钱粮。赔偿无力。从而入官者有之。夫彼此交易。其业犹在旗人。一经入官之后。则由内务府取租。入充公用。即间有将住房卖给旗人者。亦殊寥寥。况又有每旗生息十万帑银。该管之人。以为借给旗人。恐致拖累。乃多扣分半二分钱。典卖房店。以为子息。故京城内外。可以取租之房屋。现今为官产者甚多。臣请将八旗之官。现在各旗内务府取租之房屋。彻底清查。酌定官价。或扣俸饷。或定限交银。卖与旗人。则旗房可复原业也。至于在旗地亩。向例不许卖与民间。俱有明禁。因旗人时有急需。称贷无门。不敢显然契卖。乃变名曰老典。其实与卖无二。至今而旗地之在民者。十之五六矣。故前蒙  皇上天恩。交直督清查议赎。去年查明霸州等五十六州县卫。民典老圈旗地仅九千余顷。但在各州县畏事。惟恐赎地一事。纷繁拖累。故奉行不无草率。而民间又未有不欲隐瞒旗地为己恒业者。臣恐八旗老圈地亩。典在民间者。未必止于九千余顷。何则。近京五百里之内。大概多系旗地。自康熙二三十年间。以至今日。陆续典出者多。赎回者少。数十年来断不止于此数。此次清查。即系定案。若少有隐匿。则旗人之产。即永为民人之业矣。

臣请特派大臣。将户部圈占地亩原册。及陆续给旗地亩档案。逐一查出。令各该旗按册查对。分交各佐领传唤原业主。询问此项地亩。曾否典卖。及已经典卖者。在旗在民共若干亩。其在旗者。令原业主辗转查明。现在何旗何人名下为业。其在民者。从前于何年月日典与何人为业。如或年代久远。无从查考。及原业主无人。俱照部册开明咨送。以便查核。除在旗地亩毋庸置议外。其在民者。奏派八旗谙练之参佐领。前往会同各该州县。将民典旗地。逐案查对。如部册之内。有坐落该州县地亩。而该州县所造查出旗地数目。竟无此项地亩者。即于本州岛县地丁红串内查对。如系 国初以来。即在民人名下交纳钱粮者。方系民地。若从前并无红串。忽于康熙年间。托故起有红串。而其地亩段。又与部册彷佛者。即系隐瞒之旗地无疑矣。如此清查之后。再令八旗大臣。会同户部直隶总督。详议动项。陆续官赎。而令原业主取赎于官。或按限交银。或俸饷分扣。如原业主无人。及无项指赎者。即令在旗之人认买。在旗人得地。可以取租。在民间出租。即仍种地。两无所损。以后将民典旗地之弊。永行严禁。则从前旗人原有之房地。尽归旗人矣。至于八旗生息银两。系   世宗宪皇帝为赏给兵丁红白事件之用。故每旗发帑金十万两。交该旗王大臣酌量经营。一分起息。并非令典买房地。占旗人之恒产。为滋生之策也。查康熙年间。宗人府即有生息银两一项。数十年来。滋生者多。拖欠者少。而且利息微薄。便于旗人。嗣后各旗料理生息银两之法。未有善于此者。臣愚以为今日各旗生息银两。俱宜照宗人府之例。亦改为一分起息。借给旗人。所得微息。自足以充赏给之用矣。夫 国家之为八旗计长久者。房地两项。今既尽数赎还。而又有历年增添之饷项。所以养赡旗人之策。固已无遗议。然而在京之房与近京之地。不过止有此数。即使人丁滋生倍。断不能倍增恒产于前数之外。诚欲为旗人万年之恒计。则莫如开垦沿边地方。使民有可耕之田。为八旗无穷之业。一地两养。尤 国家第一之良法也。臣近接阅邸抄。见大学士伯张廷玉等。议覆御史柴潮生奏请开垦奉天等处屯田一折。内称查沿边一带。先据调任直督孙嘉淦。奏称独石口气候甚寒。不宜五谷。惟独石口外红城子开平城。及张家口外兴和城北城子。可耕之田甚多。约计可驻满兵一万。经  特简王公大臣前往彼处。详勘妥议具奏。嗣据奏称口外地方寒冷。霜降且早。所耕大半皆系黍荞麦。耕种五谷者少。即使尽力耕种。不能保其必获。且每年所获。可否足供兵食之处。亦不能预知。其开垦驻兵之处。应请停止在案。臣查从前孙嘉淦所奏。惟独石口一处。气候寒冷。不宜五谷。而独石口外北行三十余里。即系平原旷野。再五十余里。为红城子。墙垣犹在。襟山带河。平畴沃衍。再百余里为开平。即元之上都。其间可耕之田。不下数万顷。再张家口外。西行七十里为兴和城。北行百余里为北城子。川原甚广。一望无际。土脉之肥。过于开平。其间可耕之田。亦不下数万顷。又云。或疑口外聚只多人。恐于蒙古滋扰。诸城左右。皆各旗王公大臣牧马之厂。今垦为田。恐旗人有所不便。又或疑天寒霜早。恐其难于收获。山少林木。恐其难于柴薪。凡此疑难之处。臣皆遍观而细访之。口外之山。绵千余里。名曰大埧。凡埧内之田。皆已招民垦种。现在征钱粮。此诸城之地。逼近大埧。皆系旗人牧厂。与蒙古无涉。旗厂之外。乃太仆寺游牧之地。游牧之外。乃察哈尔居住之处。察哈尔外。乃为内扎萨克地方。彼此隔远。无由滋扰。八旗牧厂。所占甚大。多有余闲。可以并省。

又游牧之地。方数千里。割其一隅。即可兑给。至柴薪稍远。未尝缺乏。且埧内诸山。多有产煤之所。若招民开采。自可足用。臣于三月在独石口。草芽未青。十四日在红城子。青草长及一寸。气候可以春耕。开平城外陇亩犹存。碾碓尚在。若非种植。何以有此。兴和气较暖于开平。其为可以耕种无疑也等语。是孙嘉淦从前所奏。开平兴和等处可耕之地。乃伊巡阅边关亲行相度。不但地方之寒暖。降霜之早晚。谷种之相宜。一一筹划详尽。而且将日用之水火煤薪。旗民之相安。蒙古旗厂之无扰。以及山场之可牧。平原之可猎。皆无不悉心区别而声明矣。而原任大学士伯鄂尔泰等。议谓口外地方寒冷。耕种五谷。不能保其必获。请停止。乃系约慎重之辞。惟恐其见功不易。而耗费殊多。固是利不十不变法之意。然旗人之滋生无穷。 国家之帑金有数。沿边既有天地自然之利。与其使之就芜。何若垦之为田。若虑其不能见功。何不聊尔小试。如其无益。则请停止。如其有益。自当另为筹划。惟孙嘉淦从前所奏。料理区别公田民田之法。有不可行者。其曰兴和开平等处地亩。令民人垦种。择其近城之地。平方宽远者。画为公田。其余皆为民田。每垦民田二顷者。必令垦公田一顷。民田以为世业。公田分给旗人。酌定租粟。加之月给钱粮。则旗人之衣食。自益宽裕等语。盖旗人原不善于陇田。欲开荒地。必得招民佃种。若三顷之中。取二顷为民人世业。一顷为旗人公田。不但养旗人之田地无多。且此地既有民业。而旗人又不善于耕种。界址相连。易于朦混。不一二十年之间。民典旗地之风。又与京师五百里之内者无异矣。至于月给钱粮一说。尤不可行。盖钱粮乃 国家之经费。自有定额。理宜统天下之所入。通盘而合计之。断无随无限滋生之人数。屡屡增添之理。有此二不可行。则其料理之法。自当别筹。臣请我  皇上暂派干之臣。带领善于稼穑之民。于兴和开平诸城境内。每处分发数十人。量为开地数顷。如彼处天气之寒暖。地脉之肥沃。相宜种植。实如孙嘉淦从前所奏。行之一年。果有成效。明年将彼处但凡可兴稼穑之地。逐一查清。官备牛具籽种。招关内附近居民。有愿往彼处耕种者。令其每丁拨给上地五十亩。中地与下地酌量拨给。每一丁作为一牌。每十牌作为一甲。甲编名号。牌编次第。令其相度土脉相宜之谷粟籽种。即兴东作。与之分粮。如一年得效。明年可以推广地方。加倍行之。明年又复得效。三年更复广开地亩。十倍行之。推而远之。其利无穷。所得之粮。运至关内。平粜于直省歉收之地。所得米价。抵充牛具籽种之公项。行之既久。公项抵清之后。每年所得粮石。平粜于关内。而量积于关外。其粜出粮价。亦存贮彼地。积之数年。可足分拨旗人之后。即动此项银两。在彼地盖造房屋。量彼地之大小。出产之数目。酌定拨兵之多寡。将京师旗人内无恒产之人。陆续拨往驻防。即将彼处地亩。酌量拨给。其愿自行耕种者。听其自便。其不能种植之人。令其佃种于民。分粮食租。以资养赡。如此行之。既有成效。然后将奉天一带可耕之处。亦照此陆续开辟拨兵居住。使其三时力田。岁晚讲武。散则为农。聚则为兵。不但八旗可图久远生计。而民人赖以资养者。亦不可胜数。不一二百年之间。自西至东。绵数千里。势如长蛇。可以南视九省。北镇诸狄。威扬西陲。势连东土。实天下之屏藩。神京之保障。此亿万斯年之计。千载一时也。

请发八旗驻防各省疏乾隆三十五年

张若溎

窃惟八旗为根本之地。我 国家景运兴隆。生育繁衍。现在丁册。不下数十万。每丁以数口计之。是现有数百万也。待食于官。钱粮岂能尽给。则生计拮据。理势之所必至。近年以来。我  皇上筹及安顿之方。所以教之养之者。法良意美。无微不到。然生育之数日繁。况过此以往。数百年以至千万年。将何以策之。臣愚昧所见。就今日情形。窃以为似可广驻防之制。斟酌变通而规其久远。伏查我 朝兵额。较历代本不为多。督抚提镇所辖之兵。零星派拨。分防塘汛。其在本标。多有不及千名者。而绿营积习。惟事虚夸。懦怯无能。难收实用。比者。平定缅匪。  皇上特调京城劲旅。及关东各处官兵。声势所加。贼首震慑。纳款乞降。则八旗兵丁之远胜于绿营。不待智者而知矣。窃查天下相通袛有四路。自直隶山东江南浙江以至福建为一路。又由江南江西以至广东为一路。自河南湖广贵州以至云南为一路。自山西陕西以至四川为一路。其中扼要地方。除已有驻防驻者。无庸置议。此外尚有形势紧要。或为门户攸系。或属数省相联者。应请  旨敕下各督抚。各就该省情形。通盘筹划。如有应行添设驻防者。酌量奏明。将八旗闲散。拨往充补。并仿照山东青州之制。另建土城居住。俾令习气不染。操练弥精。又查各省营伍。相度地势。于各营参错中。设有城守营旧制。此项官兵。专守仓库城池。预备镇压声援。合计约有数万名。俱属绿营。然既名城守。若复冗阘相沿。徒滋糜费。此内除兵额甚少。及设在州县一隅者。均不成营制。无庸更张。有在省会及有道员驻札府分。将此等城守营。并令各督抚悉心筹酌。改补八旗。规制一准近京城守尉防守御之例。并将应行添设及改补各事宜。详议具奏。以待相其先后远近。渐次办理。如此。则星罗布。大小相维。既扼要地之冲。亦为绿营之表。树屏藩而资巩固。因以养育八旗。或亦便宜之一策也。

口外驻兵疏

孙嘉淦

乾隆四年。内阁学士雅尔呼达条奏边口添兵一案。经臣委员查议。于山海关设副都统一员。添满兵六百名。喜峰口添一百名。泠口添一百名。罗文峪添六十名。俱归山海关副都统管辖。独石口设副都统一员。添满兵七百名。张家口添一百六十名。古北口添一百名。俱归独石口副都统管辖。八沟设副都统一员。驻防满兵一千六百名等因具题。经部议覆准行在案。臣此次巡阅边关。亲行相度。山海关为边疆锁钥。宜设大员。应如原议。设副都统一员。添满兵六百名。八沟为口外要地。宜驻重兵。应如原议。设副都统一员。驻满兵一千六百名。其喜峰口泠口罗文峪古北口张家口等处。添兵不多。易于区画。俱应如原议办理。惟独石口一处。气候甚寒。不宜五谷。童山石田。无可樵采。故薪米俱贵。山沟之宽。不能一里。加以河流冲刷。无可建营房之地。即使强为区处。而驻兵既多。薪米益贵。耕牧无所。实于生计无益。原议设副都统一员。添兵七百名之处。似应暂行停止。臣查独石口外。北行三十余里。即系平原广野。土脉肥腴。再五十余里。为红城子。垣墙犹在。襟山带河。平畴沃衍。远胜于独石口内。再百余里为开平城。即元之上都也。城广十六里有奇。龙冈秀发。滦水回环。实属形胜之区。计开平红城之间。可耕之田。不下数万顷。再张家口外。北行七十余里。为兴和城。西行百余里。为新平城。川原甚广。一望无际。土脉之肥。过于开平。计兴和新平之间。可耕之田。亦不下数万顷。昔有明之初。常遇春逐元兵于漠北。建大宁开平兴和三卫。东连辽碣。西控丰胜。为北平外屏。后渐弃而不守。尚论者有余惜焉。今热河八沟。皆大宁之旧境。现议添兵驻防。归化绥远诸城。即丰川东胜之旧境。均有重兵弹压。惟兴和开平之间。田畴未垦。弁兵未设。东西声援。似觉阻隔。臣详度形势所宜。约计田畴所出。大约开平城可驻满兵三千。红城子可驻二千。兴和城可驻三千。新平城可驻二千。若开垦田土。修葺城垣。而广为驻防。沃野千里。控弦万骑。左提右挈。其于边防。大有裨益。再 国家八旗禁旅。生齿日繁。  皇上圣谟深远。屡次为旗人筹划生计。今幸有此闲田。若令民人垦种。择其近城之地。平方宽衍者画为公田。其余皆为民田。每垦民田二顷者。必令垦公田一顷。民田以为世业。公田分给旗人。酌定租粟。再加之以月给钱粮。衣食自益宽裕。且山场可牧。平原可猎。弓马自益娴习。此实王道自然之富强。旗民久远之长计也。或疑口外聚集多人。恐于蒙古滋扰。诸城左右。皆各旗王公大臣牧马之厂。今垦为田。恐旗人有所不便。又或疑天寒霜早。恐其难于收获。山少林木。恐其艰于柴薪。凡此疑难之处。臣皆遍观而细访之。口外之绵千余里。名曰大坝。凡坝内之田。皆[已](己)招民垦种。现征钱粮。此诸城之地。逼近大坝。俱系旗人牧厂。与蒙古无涉。旗厂之外。乃太仆寺游牧之地。游牧之外。乃察哈尔居住之处。察哈尔外。乃为内扎萨克地方。彼此隔远。无由滋扰。八旗牧厂。所占甚大。多有余闲。可以并省。又游牧之地方数千里。割其一隅。即可兑给。至柴薪稍远。未尝缺乏。且坝内诸山。多有产煤之所。若招民开采。亦可足用。臣于三月十三日。在独石口。草芽未青。十四日。至红城子。青草长及一寸。气候可以春耕。开平城外。陇亩犹存。碾碓尚在。若非种植。何以有此。兴和地气。较暖于开平。其为可以耕种。更无疑也。臣之愚意。仰恳  圣恩于今年秋冬间。特简王公大臣。前往开平兴和诸城境内。查阅各旗放青之马。共有若干。约需牧地若干。将旧日所分牧地。通盘计算。可并者并之。可省者省之。可兑给者兑之。务使牧马之地。与耕种之地。疆界分清。不致混淆。臣于明春饬地方官。招民垦种。遴员前往经理区画。三年之间。田畴可以尽辟。然后渐次修葺城垣。造房屋。通商惠工。约计五年。百物皆备。然后派拨满兵。前往驻防。则九边之外。皆成乐土。往驻之人。自各便安。天地之气与人相通。人既。则天气益暖。天气益暖。则田畴益辟。田畴益辟。则驻防之兵可以陆续增添。然则其所益于九边之防维。八旗之生计者。亿万斯年而未有[已](己)也。

汉军生计疏

孙嘉淦

窃惟 国家太平日久。四海户口殷繁。而八旗人丁尤盛。我  皇上隆恩茂育。为旗人筹划生养之计。备极周详。而窃谓以君养人。施虽博而难继。不如使人自为养。利弥普而可久。是以前在直隶总督任内。奏请八旗人等下乡种田。以为根本之计。经部覆准行在案。近读  谕旨有云。八旗人等父兄外任者。将子弟带往。则本人既可省两处之食用。该佐领闲散之人。又得当差。支领钱粮。以资养赡。洵为两便之道。嗣后外任旗员子弟。年至十八岁以上者。在外仍令督抚题请。在内着呈明该都统。俱准其随任。其不愿者亦听之。大哉  圣谟。合天理而宜人情。从此外任旗员。父兄免内顾之忧。子弟受教养之益。而所省钱粮。又可均之闲散。以资养赡。一言而利赖无穷矣。臣因是更有请焉。数年以来。臣每见外任旗员。罢官而归旗者。必劝以置买田宅。为子孙长久之计。而据称一入京城。亲友人等之借贷。佐领人等之需索。加以袖手坐食。无计营生。若准其在外置买田产。庶可务农兼商。以成家业。臣伏思满洲在外久住。或有难行之处。至汉军则与满洲不同。伊等原系汉人。一切农工商贾之业。习为之而不以为难。在外守令之官。皆足以约束之而不至于生事。仰恳  圣恩。嗣后汉军人等外任者。罢官之日。如情愿在外成家。许其无论五百里内外。皆听置买田宅居住。报明该地方官。一体纳粮当差。如有生事犯法。地方官即行究治。另立汉军籍贯。每当编审之年。将汉军成丁人口。报明户兵二部及该旗存案。将来需其披甲。则按籍可稽。如不需用。则令其在外居住。自食其力。如此则与古者寓兵于农之意。实有相合。而数十年后。汉军之在外成家者必多。皆有世业以长子孙。所余钱粮。以及退存田土。又可均之八旗闲散之人。以资养赡。此则不费之大惠。经久之良图也。

八旗公产疏

孙嘉淦

奏为遵  旨详议事。旗人圈地。从前典卖与民人者。已奉  旨许令旗人出价赎回。然赎地之后。旗人承买。更须酌议。伏读  上谕曰。贫乏兵丁。食饷有限。无从措价。势必至尽归富户。富户或肯周济亲族。亦岂能多为分给。则赎地一事。恐未必于贫乏旗人有益。  圣谟洋洋。诚为旗人思久远之策也。查贫乏兵丁。不止无从措价。假使措置。亦不能多。所买不过数十亩至一二百亩而止。身在京城。不能自种。有限之地。不可以设庄头。差人讨租。往返盘费。所得租银。随手花消。实无管业之方。虽立法以均之。终至尽归富户。此必然之势也。未依古以来。使人自养则有余。以官养人则不足。我 国家苞桑巩固。亿万斯年。八旗生齿。不知纪极。若不令其自为生计。皆袖手而仰食。则虽多方筹划。恐未必大有益也。查八旗公产。以及旗退余存入官等地。及此次赎回民典之地。不下数千万亩。似应晓谕八旗。如有情愿下乡种地为生者。不必取价。上地给与百亩。中地给与一百五十亩。下地给与二百亩。令其率领妻子居乡耕种。初种之年。量给牛种房屋之资。一时虽不无所费。而以二三百亩之田。可使一家八口之。永无饥寒之忧。且子孙皆有常业。不复仰给于官。其为利赖。实属无穷。再查八旗有地之家。从前亦多有在屯居住。耕读为生者。后因李禧条陈。皆令移住京城。实与旗人无益。臣之愚意。除为官披甲当差之人。在京居住外。其余闲散人等。如有情愿在屯居住自行耕种者。俱各听其自便。如此则旗人皆知务本。风俗渐归朴。且身能劳苦。则筋力强壮。将来拔补兵伍必更勇健。此则万年富强之要术也。抑臣更有请者。查我 朝定鼎之初。虽将民田圈给旗人。但仍系民人输租自种。民人自种其地。旗人坐取其租。一地两养。彼此相安。从无异说。至近年以来。则旗民往往因欠租夺地。互控结讼。其弊皆起于取租之旗奴。承租之庄头。揽租之地棍。小民欲治良田。必积二三年之苦工。深耕易耨。加以粪治。田甫就熟。而地棍生心。遂添租挖种矣。稍有争执。即以民霸旗地告官矣。庄头取租。多索而少交。田主受其侵盗。佃户受其侵渔。甚且今年索取明年之租。若不预完。则夺地另佃矣。另佃必添租。租银既重。逋负必多。一遇歉收。弃地而逃。并少租亦不得矣。旗人不能出京。多差家奴下屯。庄头地棍。声色哄诱。饮博相从。所收之租。随手花去。则又探次年之租矣。至于次年无租可索。而惧主责惩。则以佃户抗租为词矣。今年张甲。明年李乙。至小民以为租已预交。旗奴以为并未收取。遂至互讼不休矣。田主苦于欠租。虽有地而无利。民人苦于另佃。求种地而不得。而于中取利。华衣鲜食者。皆庄头地棍之家。剥良民以养奸民。甚可惜也。查地棍人等。有司可以惩治。臣当严饬地方官。查访得实。或被人告发。必从重严处。至于庄头旗奴。则非有司所能制也。仰恳  皇上天恩。谕八旗王公。以及有地之家。如有不设庄头。愿交有司催征者。臣当饬地方按年催征完解。如愿自置庄头。或差家奴讨取。亦悉听其自便。但不得轻易更换种地之人。如庄头家奴。禀称佃户抗租。但令田主将历年收租之额。与当年所欠之租。开一清单。行文地方官查明。如系庄头家奴于中作弊。审明治以应得之罪。如此则庄头家奴不敢侵蚀诈。地棍人等自无所施其奸狡。旗人按年收租不虞逋欠。民人获有常业不患侵夺。臣乃可以劝其治粪土。勤垦辟。植枣。艺蚕桑。庶几民人渐至盈宁之庆。而旗人常享丰享之福。洵为旗民两便之道矣。

会筹旗人疏通劝惩四条疏道光五年

协办大学士英和

臣等仰邀  恩遇。分任八旗。各有教养之责。伏见我 朝豢养旗人之恩。至优极渥矣。我  皇上御极以来。轸念旗人生计。普加赏赉。复经诸臣节次条奏。如准令屯居种地。添官地官房。清查入官地亩。移住双城堡屯田。外官准带族亲随任。诸大政陆续举行。凡可以利益旗人者。无微不至。兹臣等公同悉心筹议。 本朝定制。已极完善。但历年久远。后人不能深悉旗人立法之意。往往奉行不善。或苛求过当。应宽而反严。以致束缚而不得疏通。或日久懈弛。应严而反宽。以致姑息而无所惩创。或应画一而反歧视。或应推广而反牵拘。臣等以为师其迹。不若师其意。或立复旧制。或酌合时宜。总期与前人立法之意。相辅相成。庶几可行可久。传之万万世。永无流弊。谨就臣等智虑所及。胪列四条。为我  皇上陈之。

一旗人告假闲散与兵丁官员定例原有区别。不应一概严禁也。查兵部处分则例。载旗人有事告假。前往顺天府所属地方。兵丁由参领呈明都统存案。给与参领关防。闲散由佐领告知参领。佐领给与图记。是兵丁与闲散。本有区别也。如往外省者。咨部给与路引。因旗人不应径达外省。是以由部给引。并非不准往外省也。其告假但云有事。并未如官员之指明修坟省亲等事也。其限期但云去来。并未如官员之指明勒限也。如告假往外省。承办官不报部请引。例止罚俸三月。处分甚轻。可见并无关系也。又旗人私自出境。该管官分别知情失察。定有处分。闲散轻于官兵。取债探亲。轻于挟诈挠害。可见并未滋事。其有故而去者。情节更轻也。又各省驻防。止有官兵私自出境之例。并无闲散私自出境之例。又护军逃走等事。该管官例止罚俸。兵丁闲散逃走。并无处分。私自出境。与逃走无异。何以兵丁闲散逃走。俱无处分。而私自出境。处分甚重。例文殊属矛盾。臣等查官员兵丁。各有职守。原不应听其任意告假外出。自应勒限回旗。其私出者。处分亦应从重。至闲散并无差使。亦无粮饷。岂有与官兵一例严禁之理。该旗承办之员。因不谙例意。但见私自出境滋事。例有处分。遂并未滋事者而禁之。每于旗人告假。无论官员兵丁闲散。一味刁难勒掯。遂致无钱粮之闲散。株守京城。仰给父兄。臣等每于挑缺时。见一缺常有数十人。 国家经费有常。无可调剂。因而原任大学士伯麟。有令近京五百里谋生之奏。殊不知细绎例意。原未尝禁其外出。但欲告知佐领给与图记耳。臣等伏思闲散与兵丁不同。既无钱粮。安能禁其自食其力。我 国家百八十余年。旗民久已联为一体。亳无畛域。汉人游学游幕。外出经商。并无限制。驻防闲散。又无例禁。何独于京城而禁之。若虑其外出滋事。何妨严办。夫旗人所以易于滋事者。其故有二。因回京定有例限。外人明知其不能久。虽以家奴佃户应交地租。亦往往迁延挟制。以致旗人虽有产业。不能得租。及经告理。又不能久待。仍属无益。今若宽其例禁。不限回京日期。则收租者得以从容坐索。遇有霸佃抗租。得以收回自种。则恶佃刁奴无可挟制。旗人有地者得获实利。又旗民交涉案件。例由理事厅审理。军流徒俱折枷笞杖鞭责。旗人自恃地方官不能办理。因而骄纵。地方官亦难以约束。是于滋事常见其多。查屯居原有照民人问拟之例。今外出者既已不在京城。所有笞杖徒流军各例。自应与民人一体办理。如此。则地方官易于管束。与蒋攸铦前奏革除屯领催守堡名目。因交地方官一体管束之例相符。并使旗人绝其所恃。则滋事者必少。名为严办。实乃保全。应请嗣后除官员兵丁告假。及私自出境。均照旧例办理外。所有闲散告假。无论前往何处。但令照例报明佐领告知参领注册。由佐领给与图记。即准外省营生。该参领随呈明都统存案。年终会咨户兵二部。倘该参佐领有勒掯情事。或经控告。或经查出。即行参处。其回京不必勒定限期。如在外有事逗。准其报明地方官。行文该旗。回京之日。仍准挑差。倘出京已逾一年。并无地方官展限文书到京。即营销除该档。或在外滋事。即照民人例问拟。或报往亲族任所。自恃学长。挟诈需索。准外任各官。呈明上司究办。或在外年久。愿改民籍者。照汉军例。呈明该处地方官。准其改入民籍。其私自出境者。即照逃走例。所有分别挟诈扰害取债探亲。该管官知情失察各处分。均与删除。其降革休致之官员。已退钱粮之兵丁。未食钱粮之举贡生监。均照闲散例。一体办理。各省驻防。亦一律办理。如此严所当严。宽所当宽。该管官既无可刁难。闲散自不致困守。材能可用者。习文习武。仍不碍其上进。庸碌无能者。农工商贾。亦可以听其谋生。虽使亿万年生齿日繁。而额兵不增。资生有路。则旧例之宜讲求例意。而不当一概徒严者也。

一犯窃刺字寡廉鲜耻甘心下贱销除旗档。宜遵例实力奉行也。 国初定例。旗人犯罪军流徒俱折枷。不惟正身。即满洲蒙古家奴。犯徒亦折枷者。其意可想而知也。乾隆年间定例。犯窃销档。凡刺字者销档。寡廉鲜耻。有玷旗籍者。销档。诬告讹诈。行同无赖者。发遣。赌博生事匪类者。发遣。又乾隆十八年定例。旗人初次逃走一月后。不论投回拏获。即销档发往黑龙江。又乾隆三十九年定例。无差使旗人。徒流不准折枷。此其意可想而知也。 国初旗人尚少。欲其团聚京师。虽有罪不肯轻弃。乾隆年间生齿日繁。虑其败坏风气。将不肖逐渐汰除。此在乾隆年间为因时变通。而在今日则为遵循旧例。无如后来诸臣。往往以姑息为慈祥。自嘉庆二三年间。刑部将逃走发遣之例。改为投回免罪。仍准挑差。嗣后诸例渐次废弛。犯窃者则作百检十。一切例应刺字者。俱为之曲法开脱。以致旗人肆无顾忌。窝窃窝娼窝赌。或棍徒无故扰害。或教诱宗室为匪。种种不法。皆由水懦易玩。犯者愈。甚至托言谋生。廉耻尽丧。登台唱戏。及十锦杂耍。习为优伶下贱之役。接受赏赐。请安叩头。上玷祖父。下辱子孙。实系旗人败类。有伤体制。虽于嘉庆十一年。一经查办发遣。而其事祇将本身销档。子孙仍在旗食粮。此等人家子弟。耳濡目染。少成若性。安能亢宗干蛊。改务正业。近年沾染恶习者。更复不少。臣等以为。稂莠不除。嘉禾不生。与其姑容以长浇风。何如渐汰以安良善。应请嗣后旗人犯窃。即营销除旗档。如罪止笞杖。姑念初犯。免其刺字。仍许复为良民。若改入民籍之后。再犯及罪止徒流以上者。再行刺字。逃走初次。或实由病迷。仍准投回挑差。如逾限一月后。无论投回拏获。及二次逃走者。均即营销档。若官员有心逃走。一次即行革职销档。旗人登台卖艺。寡廉丧耻者。免其发遣治罪。连子孙一并销档。该管参佐领。限三月内据实报出。所有以前失察处分。概予宽免。如逾限不报。仍照例分别议处。至窝窃窝盗。及一切诓骗之类。俱销除旗档。照民人例一体问拟。不准折枷。则旧例之应实力奉行。而不当有意从宽者也。

一汉军有考职捐职之例。满洲蒙古宜画一办理也。恭照道光元年五月  谕旨。佐杂之职虽微。亦由佐理民事而设。与其兼容并进。而听其壅塞。何如严核均邀。而俾就疏通。直省督抚详加甄别。其实在庸猥陋劣。不堪造就者。概行沙汰。则才具出之员。自可及时自效。钦此。伏查佐杂一官。职分虽卑。而亲民最近。向例并无正途。非书吏。即捐班。书吏例禁虽熟。舞弊实为长技。捐班流品尤杂。谋利是其本心。一县之地。即古诸侯之国。知县一人。耳目难周。不得不寄之此辈。民生何以日裕。吏治何以日。查各省佐贰杂职。除教职三千余缺不计外。尚有三千八百余缺。盐课漕运河工。均关紧要。而无一满洲蒙古人员。推原其故。当年八旗人少。即文职州县。绿营武职。亦系渐次增添。今八旗人多。马兵步甲尚准挑充。何妨先予小官。试之民事。汉军本有考职捐职之例。行之百有余年。并无格碍。官小易就。出京者多。于生计大有裨益。满洲蒙古。外官甚少。道府不过十之二三。丞倅缘有理事旗缺。合计尚及四分之一。州县不及十分之一。今满州蒙古举贡生监中。不乏品学谙练之士。应请即照汉军之例。一体准其考职捐职。其班次无庸另议。应请即于捐班应选班内。相间轮用。如此。则于别项班次。并无妨碍。而满洲蒙古。登进之途渐广。逐加历练。胥成有用之材。佐杂中得正途出身之旗人。渐挽捐班书吏之积习。于吏治民生。均有裨益。此则旧例之必应画一。而毋庸别立章程者也。

一双城堡屯田经始维艰。宜推广以竟成功也。查双城堡移驻京旗。自将军富俊条奏。经理数年。糜帑数十万两。良非易易。原定每年移驻二百户。查上年移驻五十三户。本年移驻七十六户。总未及一百户。诚恐此后愿往者少。又不便勒派。虚费以前经始之力。致善政无成功。实属可惜。况伯都讷等处。亦多可垦之地。如能源源而往。则京师贫苦旗人。既可得有产业资生。而该处以荒僻之区。渐成巨镇。实属法良意美。查各旗满洲蒙古。原有屯居之例。在数百里外居住百余年数十年者。道光元年。臣等议覆原任大学士伯麟条奏案内。准令旗人屯居种地。数年以来。呈请者尚少。总原有地者。先须自往清查。而告假甚难。回京甚紧。以致如前条所陈。刁奴恶佃。藉端挟制。不得自种。今告假之例限既宽。则往查得以自由。嗣后呈请者必。臣等各饬所属。再将前例剀切申明。如近京并盛京等处。有地可种者。准其告假自往清查。如愿自种。准其呈明迁徙居住。或与原佃之人。伙种分粮。或撤出一半。自行耕种。仍一半与原佃种。如此。则旗产可获实利。而民人亦不致失业。以示公平而杜讼端。其地亩久经典卖。力不能赎。无地可种者。臣即饬所属参佐领。将移驻双城堡之利。详细开示。谕以尔等贫苦难以度日。  皇上施恩。将双城堡处地亩。赏给耕种。尔等并无产业。今得地二顷。又有房屋家具牛种。临行路费。沿途供应。此系何等  厚恩。尔等到彼。安分种地。可丰衣足食。两年移驻者。现俱有信来京。称为乐土。尔等何尚犹疑。况现在奏准一切不安本分之人。将来滋事。俱照乾隆年间例销除旗档。尔等若有不安分者。倘被参佐领查出送部销档。岂不后悔。今将利害明白宣示。刊成谕单。将家无产业。年已成丁之闲散。并三两以下钱粮。实在贫苦之人。逐户谕知。嗣后每年移驻。务期足敷原奏二百户之数。如有多者。陆续分年移驻。仍令每年将移驻数目。先期行知该将军。预为办理。如此。则善政可告成功。旗人永叨乐利之福。而双城堡地亩房间帑项均归实用。藉人以尽地利。即藉地利以养人。我 国家亿万斯年。户口日增。土地亦日辟。此则旧例之必应推广而两有益者也。

以上四条。俱系遵循旧例之意。将后人奉行不当之处。或力复旧制。或酌合时宜。实于旗人大有裨益。缕悉敷陈。如蒙  俞充。由值年旗移咨各该衙门。遵照实力奉行。以仰副我  皇上惠爱旗仆。有加无已之至意。

拟时务策

沈起元

大学之言平天下也。曰生之者。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四者。万世不能易也。夫尧舜之治天下。非能解衣衣之推食食之也。亦惟使之自为衣食。无一夫之不获其所。而尧舜不尸其功。故二帝三王之世。其受禄于王家者。惟公卿大夫士。以及庶人之在官者。余皆自食其力。而上为之整齐教导之尔。自汉唐而后。始有养兵之费。大耗国用。于是赋敛不得薄。民日困而兵日滋。常重为国患。然犹曰。养兵以卫民也。未有举数十万不士不农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安坐而仰食于王家。而可以为治者。贾子云。一人耕之。十人食之。求不饥不可得也。一人织之。十人衣之。求无寒不可得也。可不念与。我 国家龙兴沙漠。基王业于辽阳。其时部落之故人为满洲。汉人之先附者为汉军。汉军云者。以别于汉人之未附者也。迨天与人归。定鼎中原。满洲汉军。分为八旗。皆当日开国有功之人。编有尺籍。官有俸。甲有粮。于扰攘之后。因废宅闲田而各授之业。其生裕如也。于是严为之制。汉军擅出他省者为逃旗。罚及长吏。汉军之仕宦于外者。子弟不得随侍。亲友不得探问。死丧于外。必返葬于京师。其约束稽察之严如此。自定鼎以来。   四圣相承。太平无事者。百年于兹。深仁厚泽。休养覆育。生齿日繁。天下户口。数倍曩昔。而旗人之繁衍视之矣。窃闻   世祖时。定甲八万。甲受银若干两。米若干石。至   圣祖时。乃增为十二万甲。一甲之丁。至今而为数十丁数百丁者比比。于是一甲之粮。昔足以赡十家者。必不足以赡数十家数百家。势也。甲不能遍及。而徒使之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而环聚于京师数百里之内。于是其生日蹙。而无可为计。非旗人之愚不能为生也。虽有干木陶朱之智。不能为生也。岂惟旗人不能自为计。虽尧舜之仁。不能为之计也。今  天子登极。洞悉其贫苦之状。加恩优恤之者。[已](己)无所不至。而究不可为经久之道。仰窥  圣心。焦劳于此事者深矣。  圣主德意。方将使九州岛万国。无一夫不得其所。而何忍辇毂之下。转有穷而无告之人。然以生齿日滋。日用饮食之资无限。而 国家之赋入有定。以有定之数。供日滋之生。无限之用。虽罄十三省之惟正。不足以给之。况今  天子仁圣。蠲免赈发之令。无月不下。方损上益下。以期厚民之生。又何忍朘民之膏。以济旗人之生。则所以谋旗人之生计者。虽尧舜之仁。诚不能矣。然尧舜之仁。必不以不能而遂不为之计也。

草茅之愚。窃以为其道在一视满汉而已。夫我 朝之满洲。即舜之诸冯。汤之亳。文之岐。汉高之丰沛也。其发祥之始在是。不闻一统之后。以其发祥之地之人民。悉授之食。以长养其子孙也。则今之满洲其处之者。似亦宜若直省之士民。秀者官之。强者兵之。弱者农之工之商之而可矣。今且未暇言满洲也。请言汉军。昔以别于未附之汉人。而名之为汉军。今天下一家。薄海内外。孰非我 朝之赤子。而何必尚从而别而二之。因示天下以不广。若以为军。亦必其军也而后军之。军有尺籍。一军则一丁。而非一姓一族之谓也。今汉军之仕宦班列。既从其汉。汉之与汉人无分。而又独于其族姓则以军束之。而又概而禄之不可。概而伍之不能。聚之京帅。不能尽用。亦不尽可用。无缓急可恃之实。而徒使有朝夕不能自存之势。亦大可恻矣。亦大可虑矣。夫别之为汉军者。因其祖父之军。而军其后之子孙也。亦蕲毋缺其军耳。我 朝之八旗。犹周之六师。汉之羽林。唐之府兵。事关宿卫。固不可虚缺也。缺之不可。溢之亦不必。则今之措置旗人者。宜莫若于汉军之内。稽其祖籍。以一人承占。或以材。或以辈行。其余子姓。则散之出旗。军者军之汉者。汉之军有甲粮可以自给。余归四民。任其所之。使谋其生。则宿卫无虚籍。而辇下无穷民。所裨于经国大计者非浅鲜矣。或曰。今汉军虽散之出旗。其原籍无产无业。终无以生。窃谓不然。夫人之求生也。不学而能。不习而利。惟束缚之严。使不得展。乃仰食于上耳。使纵之自由。则天地之大。何往而不得其生。且圣人之教人也。贵使其劳而不使其逸。劳则思善。逸则思淫者。常也。今汉军之不能为生也。固由上之力不足以给之。即足以给之。而其生愈不给者。以其所为衣食者。不从勤苦经营而来。则奢侈纵恣之心。习以成性。各为不终日之计。况法制禁令。更使之无可经营乎。若施非常之恩。下恢宏之令。俾脱旗籍。东西南北。除伊祖父作宦郡邑之外。许其择便占籍。隶于有司。将学而为士。力而为农。艺而为工。赀而为商。以至或为塾师为幕客。人自为生。何无产与业之足患。其秀者仍可为 王国之用。勤者亦可供贡赋之入。 国用所节甚多。不俟 上之经画。而人人自得于光天化日之下。于德为深厚。于治为光大。而于时实为要务矣。且尝见汉唐宋祚久远之后。即宗室之苗裔。亦散处闾阎。齿于四民。不能尽为班禄。况数千万族之乎。由此言之。即所以安措满洲之处。亦必有道。其不可以官爵为周给。称贷为长策。[已](己)在  圣明洞鉴之中。无庸赘及者也。方今  圣治日隆。德化翔洽。承天休命。万世无疆。而惟此若隐隐重可忧者。而谋国者曾不能一为 国家深计及之。此贾谊之所以太息于汉文也与。

上奉天府尹论逃人书

御史郝浴

自公祖先生历事以来。开济于满汉衙门。权衡于官民经制。有体有裁。中情中理。故上下贴服。如改民一事。旧任张佟诸公。为民力请。而朝议未允。今得谐于福曜之一日。是斯民获更生于仁人之手也。从此广学宫。开乡选。以蓄其经术。资其进取。旌孝行。锡耆爵。以睦其宗邻。厚其风俗。民将不招不徙而自致。此真贤人君子之心。而公祖先生之任也。比闻有以勾逃之说进者。欲严立科条以待之。窃恐传闻之误。而公祖先生未必肯创向来未有之例。以加于今日既宽之人也。且招民之中。去者尽多。未闻勾摄。何独至于新民而及之乎。况中有至情。有补于法而无碍于国。不敢不委曲以相告。念此属罪徙天外。辖以佐领。或有一二只身无赖之民。官不能谋其生聚。己不能救其饥寒。不逃则坐以待毙。名为逃法。其实逃死。虽就食他方。实难回本籍。即以其名贯报督捕勾之。徒骚扰其州县而已矣。剥削其乡里而[已](己)矣。系累其亲戚而已矣。顾安所得其人乎。一有片纸之投。便贻一路之害。至于托身有籍之人。偶或探亲变产。自求生理。则不旋踵而返。既不忍于此弃其室家。又不敢于彼累其父母。非惟情不忍逃。亦势不容逃。在民情之可原如此。以言夫官。于从前之逃不加少。在将军佐领。未尝以此受过。而向后之逃不加多。在有司佐贰。何至以此引咎。而官职之无碍又如此。总之以民情论。无赖之人。虽勾之而莫得。有籍之家。虽不勾而自来。是科条不必立也。无赖必逃之人。虽勾之而终不能禁其不逃。而有籍不逃之人。乃一勾之而反迫之以不得不逃。何也。守此则无以资生。控彼则难以入里。又坐成待毙之局。非迫之以不顾一切而逃乎。是立科条。不如不立科条之为愈也。以官职论。不立科条。则尚可如佐领之养晦。一立科条。反立刻来有司之责成。即以 朝廷论。赦之改民。本所以宽恤之也。痛念待罪于身。犹感宁家归狱之恩。而解网之后。反生画地为牢之怨。是不立科条。不但下不病民。而且上不病官。一立科条。不但下以病民。而且上至病官。而又病国也。何所利而为之乎。况公祖先生中朝雅望。在处为霖。不过暂守留京。不久当高跻崇班。或申明部务。或厘剔宪纲。为 国家争大是大非。以造万方之福。区区劳民。何足以烦硕画。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