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马首农言

王籙友校勘《馬首農言》記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洞過水】 筠案:洞是借字。《說文》迵下云:「迵,迭也」,是正字。迵迭,即是通達。《史記·倉公傳》:診其脈迵風,注云:「言風迵徹五藏也。」然《說文》亦借「洞」為「迵」。宀部宕下云:「過也,一曰洞屋」,是也。

【穀】 案:穀為總名,禾為專名,自是定論。然《說苑》「張中種穀」,即呼禾為穀。《說文》:芑,白苗,嘉穀;虋,赤苗,嘉穀;粟,嘉穀實也;禾,嘉穀也。《爾雅·釋草》:芑,白苗;虋,赤苗。郭注:皆好穀。是漢、晉人皆呼禾為穀也,特不見於經耳。至於禾之為總名也,則穀字從禾,黍、稷、秔、稻之類穀名多從禾。故《七月》之詩,「禾、麻、菽、麥」,此專名也;「十月納禾稼」,則總名也。竊惟製字之聖生於北方,禾為日用所不可少,故以之統率諸穀也。

【稭】 《說文》:稭,禾稾。去其皮,祭天以為席。然則稭本秫稿之專名。

【稷】 案《毛詩》言祭品,率先黍稷,後稷又以之名官,知上古所重者稷也。而《王制》言稷食菜羹,則以之為降食,知後人嗜欲日開,飲食日精也。

【只怕穀重種】 安邱諺云:「不怕重查,只怕重芽」,即此意。惟豆亦然,故謂之調苗調苗則易茂。且穀種赤苗,則白、青、黃苗皆莠也,易於施鋤。

【以手撥其瓣】 案:「瓣」,當作「穖」,見《呂覽》、《說文》。

【拐麥】 《玉篇》木部有�、柺,手部無拐。

【鐮】 《說文》作「鎌」。

【不如不點】 點者,種也。安邱俗以耬種之者謂之「耩」,以犁耕之,以手下子謂之「點」。

【耐風】 耐,似當作能。《漢書》云:「能風與旱。」

【後復砘之】 安邱亦呼為砘。獨腳耬則石砘一,雙腳耬則如輪矣。《齊民要術》所云三腳耬,沂州南至徐州乃有之。砘之事古謂之「{安禾}」。《說文》:「{安禾},轢禾也。」

【嫩】 《說文》作「耎」。

【耙】 《說文》作「䥯」。安邱則鐵齒謂之「䥯」,以條平編木匡上謂之「耮」。直隸道中所見,則「䥯」亦通名「耮」。

【安瓜】 安邱同此語,而其音則上聲。如或壽陽語亦是上聲,則似當作「揞」。《廣韻》:「揞,『烏敢切』,手覆也。」與安瓜之事相近。

【以手切去】 切者,蓋即掐也。《說文》新附字,掐,瓜刺也。

【切其正頂】 安邱謂之打頭。瓜之生而不苦者安邱謂之稍瓜,生苦熟甘者謂之甜瓜。打頭時,先稍瓜後甜瓜,則可,顛倒之則稍瓜亦苦矣。又菜園惟此一種菜,乃可以為種;若一園諸菜皆有,當其花時,蜜蜂采之,若留為種,則形味皆失其常。此皆物理之不甚可解者。

【蒜】 各篇中蒜屢見而不及蔥、韭。案《說文》「葷,臭菜也」。《釋典》以蔥、蒜、韭、䪥、興渠為五葷。道家易興渠以芸薹,皆謂其有氣臭也。惟 薑、芥辛而不葷。筠嘗見甘肅之薤,本如水仙花,種於敝邑,以漸而小,三年後直與蔥同,花葉皆同。惟葉極滑,露所不能黏著,故曰薤露。蔥、韭雖無異可言,而蔥子之將成也。其莖荏弱,不以物榰柱之,致其子至地,來年必一子生數莖,不中食。架者皆一莖。此亦老圃之所有事也。

【秋收萬石糧】 唐李紳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萬與一對舉盈數耳;其實一粒所收,不止萬顆也。穀之初生,一粒一莖;比其長也,族生三四莖或五六莖矣。稗之族尤盛,俗名曰糝。諺曰:「糝子有百口家眷。」

【今年耕墒】 「墒」,似當作「場」。《玉篇》場下云:「耕場」。《廣韻》同,又有重文「昜」。農之打場也,今年自地中起,明年自地邊起。耕不但欲地之熟,亦資日之暴。暖氣入地,其肥加倍,故耕不欲陰而風。

【大小三筩】 「筩」,當作「腳」。三腳耬見《齊民要術》,沂州府用之。安邱用獨腳耬、雙腳耬。至於「耬」字,《說文》作「樓」,見「𣒃」字下,又作「廔」。

【椎】 安邱則椎之兩三次,始運而之田。

【田無草萌】 鋤之力不但去草,實堅、實好,皆鋤力也。安邱鋤禾五六次以為常,斗粟可得六升五合米。聞鋤九次者得米九升矣,以無秕而糠又薄也。豆鋤四次者,來年種之,雖堅地大雨,隴背皆平,力能負土而出。綠豆鋤次過多則不可為飯,然以之作粉則較少鋤者多太半。下隰口訣曰:一耕,二鋤,三糞。

【蘿蔔】 「卜」,亦作「菔」。古服、葡同音,故《關雎》服、側為韻。《易》:「服牛乘馬」,《說文》引「服」作「葡」。紫花菘即蘿蔔,《爾雅》作「蘆萉」。郭注:「萉」宜為「菔」。

【鉏】 鉏柄曰橿,見《說文》。安邱皆呼鉏橿。

【犁】 《說文》作「�,耕也」,此古義也,《玉篇》「犁,耕具也」,此後世義也。古人耕地,但知用一金,即今之镵也,故須耦耕。漢人於镵上再加一金,即今之犁也。然其時镵亦謂之犁。《說文·玉部》瑁下云:「犁冠是也。」镵乃有冠,以冒於耜。犁,側置镵上,所以覆土,未嘗有冠。以此知之。

【鍬】 《爾雅·釋器》「𠝡」謂之「疀」。郭注:皆古「鍬、插」字,言「𠝡」為古「鍬」字也。然「𠝡」仍是譌字。《說文·斗部》𠝡,引《爾雅》「𠝡謂之疀。」

【古艾從草】 案:艾是借字。《說文》:「乂或作刈,芟草也」,是正字。《爾雅·釋詁》:「乂,治也。」凡《詩》、《書》訓治之「乂」,皆「{辟乂}」之省文。

【�】 古之「鈇」也,其木質謂之「稾碪」。「碪」,亦作「椹」、「碪」,《說文》但作「甚」。

【礪】 古作「厲」,厎厲能錯磨,故得嚴厲之義;為借義所奪,乃加石作「礪」以別之。

【朳】 當作「捌」。《說文》新附「捌」字,引《方言》云「無齒杷」。

【比之手槤】 「槤」字不知何字之誤。「槤」乃瑚璉之「璉」之正字;「槤」乃「連」之俗字,然是漢世俗字。連,負擔也。既借「連」為「聯」,乃加「扌」以別之。「槤」、「摙」二字,古人亦竝借「輦」字為之。

【條帚亦作苕】 案:苕帚為正,憶出《左傳》杜注。

【籭】 即「篩」之古字也,今音隨字變矣。亦作「簁」,譌作「�」,謂以玉為柱者,從為之辭也。

【謂之積苫】 《爾雅》:白蓋謂之「苫」。又《儀禮》「寢苫枕凷」,則借字也。《說文》「葠,喪藉也。」

【墮曰竇】 「墮」當作「橢」,見《說文·木部》。《儀象考成》:「橢圓形又謂之鴨蜑形。」

【塘猶堰也】 《說文》無「塘」字,借「唐」為之,《阜部》「隄,唐也」,是也。毛氏刓改為「塘」。《詩》:「中唐有甓」,蓋即《爾雅·釋宮》:「廟中路謂之唐」也。「唐」祇是途,而用為陂塘者,自障水言之謂之「陂」,自其岸可通行人言之謂之「塘」。陂、塘蓋是一物。

【轆轤】 亦作「𨏔轤」,竝見《廣韻》「一屋」;又作「樚轤」,見《集韻》「一屋」。

【地穴出水也】:「地穴」,似當作「穴地」。《爾雅·釋水》邢疏引《說文》:「井,鑿地取水也。」今本無此句。

【氾勝】 《漢書·藝文志》:《氾勝之書》,似「勝之」為名。此或用《左傳》「晉重」例。

【風莫風】 「莫」,蓋「兮」、「猗」之類,語詞也,似可從俗作「麽」。

【驚蟄聞雷米如泥】 驚蟄必雷,雷不必聞,惟雉聞之而鳴。先輩說《夏小正》「雉震呴」語。

【清明栽蒜】 安邱天氣暖,冬種蒜而五月出之,故曰「夏至不劚蒜,必定散了瓣」。言夏至以後蒜瓣不復附麗其根也。

【九股八格杈】 「格」,依《說文》當作「<豐各>」。然庾信《小園賦》:「枝格相交」祇作「格」。安邱芝麻止兩種,名「大八杈」者多枝,名「霸王鞭」者無枝。

【芒種稙黍生芽】 《魯頌》:「稙穉菽麥。」《毛傳》:先種曰稙,後種曰穉。《說文》:稙,早穜也;穉,幼禾也。案:此乃百穀早晚之通名,非菽麥之專名也。臨淄人猶呼早麥曰稙麥,安邱不聞此語矣。

【小暑吃角角】 筠聞此語誠作「角」音,而其字則當作「莢」。《說文》:「莢,草實。」《唐韻》:「古葉切。」安邱呼青、黃、白、黑豆之「莢」皆曰「夾」,呼豇豆之莢則曰「角」,呼牛、羊角亦如「夾」也。頃又檢得《廣雅》曰:「豆角謂之莢。」

【油粒飽湛也】 「湛」似當作「綻」。綻,坼裂也。《說文》:「果孰有味,亦坼」,是也。但五穀粒雖極大,亦未嘗坼耳。案:此語似指豆而言,故曰「油」。且頭伏始鋤,亦必是豆。若是秫穀,則安邱諺云:「立夏三日見鋤田,立夏十日遍鋤田」,不能待頭伏也。

【頭伏蘿蔔末伏菜】 安邱諺云:「頭伏蘿蔔,末伏蕎麥。」蕎麥地中未有不帶小蔓菁者。小蔓菁祇可旨蓄禦冬,非都中所謂大頭菜也。安邱別之曰大蔓菁。

【煞】 道家之「殺」字也。

【先社後秋分】 安邱諺曰:「先分後社,有糧無人借;先社後分,糧食貴如金。」案:兩地諺語同者極多,獨此一事正相反背。

【九九】 安邱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淩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八九七十二,黃牛遍地是;九九八十一,家裏送飯坡裏吃。」凡此類語,各據本地之寒暖言之,必不齊同也。又曰:「春打六九頭,七九便使牛;春打五九尾,凍殺三千火燎鬼。」案:此特以驗寒暖耳,乃作此很語,誠鄙諺也。

【先餧牛】 《月令·季春》「餧獸之藥」作「餧」,《說文》則作「萎」。

【穀宜稀】 安邱諺:「稀穀秀大穗,來年長好麥。」蓋收穀之後,其田即種麥也。

【叉匙上有火】 「匙」當作「齒」。《方言》有無齒杷。安邱語曰:「鋸口有火,刀頭有水。」凡接樹者,必以刀斷之,若斷之以鋸,不能生也。

【麥秀五節】 「五」似「四」之訛。麥,秋種夏熟,受四時全氣,故四節四葉。

【雲,南鉤風,北鉤雨】 安邱語:「上鉤風,下鉤雨。」

【早燒陰,晚燒晴】 安邱語:「早燒不出門,晚照行千里。」又曰:「早上燒,晚上澆。」

【一霧十日晴】 安邱語:「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晚雨下到明,早雨一日晴】 安邱亦有此語。又曰:「開門風,閉門雨。」亦謂:「晨風竟日,暮雨竟夜。」

【八十老兒沒見東雷雨】 安邱有之,然是古語矣。今屢屢見之。

【黑豬過河】 一天星月而黑雲橫截天河,是雨徵也。

【忽雷雨連三場】 安邱語:「雷雨三下餳」,與此同意。《說文》:「餳,晝食也。」安邱謂午飯為「餳飯」,因謂正午為「餳午」,日夕為「下餳」。

【塼】 《玉篇》、《廣韻》有「塼」、「甎」、「㼷」三字,皆可用。《小雅·無羊》傳:「瓦紡,塼也。」《經典釋文》作「專」,《說文》同。古文假借,似難用。

【墒】 見種植篇。

【巷謂之合朗】 「合」與「巷」雙聲,「朗」與「巷」之今音疊韻。《唐韻》:「巷,胡絳切」。「絳」字以古音讀之,則與「巷」之古音合;以今音讀之,則與「巷」之今音合。京師謂之「胡同」,正是「巷」之古音切腳也。下文「棒」謂之「不浪」,其誤同此。「共」聲「豐」聲皆在東冬部,「良」聲則陽唐部。

【虹謂之絳】 案:此是轉音,非改字也。《廣韻》四絳:「絳」與「虹」同音,「古巷切」;古音則「絳」、「紅」同「戶工切」。

【藕根】 案:此別自一物,今謂之「藕帶」者是也。大而短者謂之「藕」,細而長者謂之「藕帶」。帶生藕,藕生花、葉,帶之上不能生花、葉也。《爾雅·釋草》謂之「蔤」。

【鬼秫秫】 此乃去年遺種自生者。本以落而生,故結實仍落。即如麥初登場,必有自落之粒,欲來年麥早熟,即以此自落者至秋種之,可以早得接濟。然落於畝中亦多,經碌碡而得者,即種之不落,亦同此理。

【𡏊】 當作「鹼」,見《說文》。

【牛】 牛於六畜中最易肥,故諺曰:「年驢、月馬、十日牛。」安邱餧牛亦用麥糠,然淘汰必精。設有黃丹,則牛病矣。

【多虛日也】 此解似誤。「虛」從,虍聲,故《說文》云:「虛,大[c057]也。」案:人之作室,必依虛,故名村曰「虛」。後人分別之作「墟」,遂專為空虛字矣。市在村落中,故曰「趁虛」也。

【安邱王筠曰】 在昔周公陳《無逸》曰:「先知稼穡之艱難。」孔子稱周公之才之美,而《風》、《雅》所載周公之作,反覆田事,津津若有餘味。唐、魏之《風》言稼穡樹藝諸詩,多出於在位之君子。孔子刪《詩》,獨有取焉。壽陽,古馬首邑,為晉祁氏七邑之一,其俗勤儉務農,至今猶有古風。淳甫夫子幼從京宦,弱冠入官,未嘗親田事,而其所著《馬首農言》十四篇,諄諄於土物之宜,耕耘之候,纖悉必備。蓋本《詩》、《書》艱難勤儉之訓,而以約旨卑思隱其詞於一邑之中。信乎「士食舊德,農服先疇」,祁大夫之遺澤長久,引而勿替也。筠家帶經而鉏者十餘世,創見此書,逢其故業,故樂而校之。校畢,並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