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丹溪心法

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斑疹七

斑属风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中消息,当以微汗散之,切不可下。内伤斑者,热之病发于外,微汗以散之,若下之非理。疹属热与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也。发则多痒或不仁者,是兼风兼温之殊,色红者,兼火化也。黄瓜水调伏龙肝去红点斑。

戴云: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疹浮小有头粒者,随出即收,收则又出是也,非若斑之无头粒者,当明辨之。

【附录】斑疹之病,其为证各异。疮发 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相火也,谓之斑;小红靥行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又伤下之晚,乃外感热病发斑也,以玄参、升麻、白虎等药服之。阴症发斑,亦出背胸,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红,若作热症,投之凉药大误矣。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皮肤而为斑点,但如蚊蚋、虱、蚤咬形状,而非锦纹也。只宜调中温胃,加以茴香、芍药,或以大建中之类,其火自下,斑自消退,可谓治本而不治标也。

【入方】

调中汤 治内伤外感而发阴斑。

苍术(一钱半) 陈皮(一钱) 砂仁 藿香 芍药(炒) 甘草(炙) 桔梗 半夏 白芷 羌活枳壳(各一钱) 川芎(半钱) 麻黄 桂枝(各半钱)

上 咀。姜三片,水煎服。

消毒犀角饮子 治斑及瘾疹。

牛蒡子(六钱) 荆芥 防风(各三钱) 甘草(一钱)

上 咀。水煎。

通圣散 出丹溪经验方。

川芎 当归 麻黄 薄荷 连翘 白芍 黄芩 石膏 桔梗(一两) 滑石(三两) 荆芥 栀子白术(二钱半)甘草上锉。水煎服。如身疼,加苍术、羌活;痰嗽,加半夏。每服细末三钱,生姜三片,擂细荡起,煎沸服之。

玄参升麻汤 斑在身,治汗下吐后毒不散,表虚里实发于外,甚则烦燥谵妄。

玄参 升麻 甘草(等分)

上 咀。水煎。

化斑汤 治伤寒汗吐下后,斑发脉虚。

白虎汤加人参,守真再加白术。

上 咀。时时煎服。

大建中汤

黄 当归 桂心 芍药(各二钱)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半夏 黑附(炮去皮,各二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食前服。

疟八

疟疾有风、暑、食、痰、老疟、疟母。六法,风暑当发汗,夏月多在风凉处歇,遂闭其汗而不正二日连发住一日者,气血俱病。疟病感虚者,须以人参、白术一二帖托住其气,不使下陷,后使他药。

内伤挟外邪同发,内必主痰,外以汗解散,二陈汤加柴胡、黄芩、常山、草果煎服。久疟不得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

【入方】宜

川芎 抚芎 红花 当归 炒柏 白术 苍术 甘草 白芷

上锉。水煎,露一宿,次早服。

治疟一日间一日发者,补药带表,药后以截疟丹截之。若在阴分者,用药掣起阳分,方可截,即前药之属。

充案:疟在阴分须彻起阳分者,即《格致论》中云:脏传出至腑,乱而失期也。又当因其汗之多寡,而为补养升发之术。下陷,谓阳气下陷入阴血中,无汗要有汗,多用川芎、苍术、干葛、升麻、柴胡之属。此丹溪治疟之微旨,学人所当知也。

截疟常山饮

穿山甲(炮) 草果 知母 槟榔 乌梅 甘草(炙) 常山

上 咀。水酒一大碗,煎半碗,露一宿,临发日早服,得吐为顺。一云加半夏、柴胡,去穿山甲。如吐,加浓朴,又或加青皮、陈皮。

又方

柴胡 草果 常山 知母 贝母 槟榔

上用酒水同煎,露一宿,临发前二时服。

又治疟母,此药消导。

青皮 桃仁 红花 神曲 麦芽 鳖甲(醋煮为君) 三棱 莪术 海粉 香附(并用醋上为末,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又治疟,寒热头痛如破,渴饮冰水,外多汗出。

人参 白术 黄 黄芩 黄连 山栀 川芎 苍术 半夏 天花粉

上 咀。水二钟,姜三片,煎服。

又治疟病发渴。

生地黄 麦门冬 天花粉 牛膝 知母 葛根 炒柏 生甘草

上 咀。水煎。

截疟青蒿丸

青蒿(半斤) 冬瓜叶 官桂 马鞭草

上焙干为末,水丸胡椒大。每一两分四服,于当发之前一时服尽。又云:青蒿一两,冬青落二两,马鞭草二两,桂二两。未知孰是,姑两存之,以俟知者。

截疟

槟榔 陈皮 白术 常山(三钱) 茯苓 乌梅 浓朴(各一钱半)

上 咀。作二服,水酒各一钟,煎至一钟,当发前,一日一服,临发日早一服,服后少睡片时。

又疟疾后

白术 半夏(一两) 黄连(半两) 白芍(三钱) 陈皮(半两)

上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姜汤下。

【附录】世用砒霜等毒,不可轻用。俗谓脾寒,此因名而迷其实也。苟因饮食所伤而得,亦未必全是寒,况其他乎?在其阳分者易治,阴分者难治。疟母必用毒药消之,行气消坚为主。东垣谓寒疟属太阳,热疟属阳明,风疟属少阳;在三阴经则不分,总曰温疟,此言是。但三阴经说不明,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

疟脉多弦,但热则弦而带数,寒则弦而带迟,亦有病久而脉极虚微而无力,似乎不弦,然而必于虚微之中见弦,但不搏手耳。细察可见也。

疟又名 疾者,其证不一。《素问》又有五脏疟、六腑疟,详矣。初得病势正炽,一二发间,未宜遽截,不问寒热多少,且用清脾饮,或草果饮,或二陈汤加草果半钱,或平胃加草果半钱、柴胡半钱,又或养胃汤加川芎、草果各半钱。热少者进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服后寒仍多者,养胃汤加附子、桂枝各半钱,独寒尤宜,不效则七枣汤。热多者宜驱疟饮,或参苏饮,每服加草果半钱;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渴甚者,则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许;独热无寒,亦与小柴胡汤;热虽剧不甚渴者,本方加桂四分,或以柴胡桂姜汤,候可截则截之。久疟母不愈者,宜四兽饮,间服山甲汤。

【附方】

清脾饮

青皮 浓朴 白术 草果 柴胡 茯苓 黄芩 半夏 甘草(炙,等分)

上锉。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忌生冷油腻。

七枣汤

附子(一个,炮,又以盐水浸,再炮。如此七次,去皮脐。又方:川乌代附子,以水调陈壁土为糊,浸七次)

上锉。分作二服,水二钟,姜七片,枣七枚,煎七分,当发日早温服。

驱疟饮

前胡 柴胡(各四两) 桂心 桔梗 浓朴 半夏(各三两) 黄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上锉。水二盏,生姜三片,枣四个,煎。

山甲汤

穿山甲 木鳖子(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减半)陈皮 草果 半夏 枣子 乌梅 生姜(等分)

上锉。同姜枣,以盐少许淹,食顷,浓皮纸裹,以水润湿,慢火煨令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水湿,未发前并进数服。

有汗要无汗,正气为主。小柴胡加桂,或白虎加桂。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桂枝加黄 、知母、石膏汤,或人参柴胡饮子。热多寒少、目痛多汗、脉大,以大柴胡汤,微利为度。余邪未尽,以白芷石膏三物汤,以尽其邪。

六和汤

人参 知母 草果 贝母 乌梅 白芷 槟榔 柴胡(各一钱,用酒拌) 常山(二钱)

上锉。水煎,姜三片,枣一个。

秘方清脾丸 治疟,三日一发,或十日一发。

姜黄(三钱) 白术(一两半)人参 槟榔 草果 莪术(醋炒) 浓朴(各半两) 黄芩 半夏 青皮(各一两) 甘草(三钱)

上为末,饭丸如梧子大。每六十丸食远,白汤下,日二服。

红丸子 消食疟。

胡椒(一两) 阿魏(一钱,醋化) 莪术 三棱(醋煮一伏时,各二两) 青皮(炒,三两)

上为末,另用陈仓米末,同阿魏醋煮,糊丸梧子大,炒土朱为衣。每服七十丸,

二陈汤 见中风类。

草果饮子

草果 川芎 紫苏叶 白芷 良姜 炙甘草 青皮(去白炒) 陈皮(去白)

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留渣,两服并一服,当发日进三服,不以时。

人参养胃汤

平胃散加人参 茯苓 半夏 草果 藿香 生姜 乌梅

参苏饮

陈皮(去白) 枳壳(麸炒) 桔梗 甘草(炙) 木香(各半两) 半夏 干葛 苏叶 前胡 人参 茯苓(各七钱半,一方不用木香)

上锉。每服五钱,水盏半,生姜七片,枣一

五芩散 见中暑类。

柴胡桂姜汤

柴胡(八两) 桂枝 黄芩(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二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二两)

上锉。水煎,日三服,烦汗出,愈。

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半夏(三两)

上锉。每五钱,水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服,不拘时。

白虎加桂枝汤 治温疟。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石膏(四两,碎) 桂枝(一两) 粳米(六合)

上锉。水煎,日三,汗出愈。

小柴胡加桂汤

本方去人参,加桂(一两)

桂枝加黄 知母石膏汤

本方加黄 知母 石膏(各四钱半)

大柴胡汤

柴胡(八两) 黄芩 赤芍(各三两) 大黄(二两) 半夏(二两半)枳实(半两,麸炒)

上锉。每五钱,水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

白芷石膏三物汤

白芷(一两) 知母(一两七钱) 石膏(四两)

上为粗末。每半两,水一盏半,煎一盏,温服。

痢九

痢赤属血,白属气。有身热、后重、腹痛、下血。身热挟外感,小柴胡汤去人参。

后重积与气坠下之故,兼升兼消,宜木香槟榔丸之类。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黄、当归、桃仁、虚氏之法下之,虚则以苦梗开之,然后用治痢药。气用气药,血用血药。有热,用黄芩、芍药之类;无热腹痛,或用温药姜、桂之属。下血四物为主。下血多主食积与热,或用朴硝者。青六丸治血痢效。痢疾初得一二日间,以利为法,切不可便用止涩之剂。苦实者,调胃承气、大小承气、三乙承气下之,有热先退热,然后看其气病血疾,加减用药,不可便服参术。然气虚者可用,胃虚者亦用之。血痢久不愈者,属阴虚,四物汤为主,凉血和血,当归、桃仁之属;下痢久不止,发热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散药并热药;下痢大孔痛者,因热流于下也,以木香、槟榔、黄连、黄芩、炒干姜;噤口痢者,胃口热甚故也,大虚大热,用香连丸、连肉各一半,共为末,米汤调下。

又方

人参二分,姜炒黄连一分,为末浓煎,终日细细呷之,如吐则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开。

人少许。 脐内。下痢不治之症,下如鱼脑者,半死半生;下如尘腐色者,死;下纯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赤痢乃自小肠来,白痢乃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赤热。《内经》所谓身热则死,寒则生,此是大概言,必兼证详之方可。今岂无身热而生,寒而死者?脉沉小十治,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还分易治难治不治之证,至为详密。但与泻同,立论不分,学人当辨之。大抵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脉沉小者,宜温;暴病身服,脉浮洪者,宜清、宜补。有可吐者,亦有可汗可下者。初得之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脓血,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胜水泻,此肾传脾,微邪易愈。下痢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者,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却宜明逆气之胜复以治之。

戴云:痢虽有赤白二色,终无寒热之分,通作湿热治。但分新旧,更量元气用药,与赤白带同。

【入方】

黄连 滑石 生地黄 白芍 苍术 白术 当归 青皮 条芩

上锉。水煎。里急后重,炒连、滑石,加桃仁、槟榔。甚者,大黄;呕者,用姜汁、半夏。

又方

干姜(一钱) 当归(二钱半) 乌梅(三个) 黄柏(一钱半)黄连

上锉。作一服,水煎,食前。若水泻,可等分用,

又方 治热与血。

大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枳壳 当归 芍药 滑石 桃仁 甘草 白术(等分)

上为末。或汤调,或作丸。用面糊或神曲糊丸服。

一本云:误服热药涩药,毒犯胃者,当明审以祛其毒。

治白痢

苍术 白术 神曲 茯苓 地榆 甘草

上锉。水煎。

治赤痢

地黄 芍药 黄柏 地榆 白术

上锉。水煎。腹痛,加枳壳、浓朴;后重,加滑石、木香、槟榔;有热,加黄芩、山栀。

又治痢方

滑石(一两) 苍术(半两) 川芎(三钱) 桃仁(活法用) 芍药(半两,炒) 甘草(一钱)

上为末。姜一片,擂细煎滚服。

又方 孙郎中因饮水过多,腹胀,泻痢带白。

苍术 白术 浓朴 茯苓 滑石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又方 痢后脚弱渐细者。

苍术 酒芩 白芍(各二两半)酒柏(炒,半两)

上为末,粥丸。以四物汤加陈皮、甘草水煎,送下。

又方 痢后腰痛,两脚无力。

陈皮 半夏 白芍(各一钱) 茯苓 苍术 当归 酒芩(各半钱) 白术 甘草(各二钱)

上 咀。作一服,姜煎,食前。

又方 治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作食积治。

苍术 白术 黄芩 滑石 白芍 茯苓 甘草 陈皮 神曲(炒)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

治痢十法

其或恶寒发热,身首俱痛,此为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三片煎。其或腹痛后重,小水短,下积,此为里症,宜和中疏气,用炒枳壳、制浓朴、芍药、陈皮、滑石、甘草煎。其或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为死血证,法当用擂细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挟热,即加黄芩;或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荡,是名挟寒,即加干姜。其或下坠在血活之后,此气滞症,宜于前药加槟榔一枚。其或在下则补,毒解积下,食自进。其或力倦,自觉气少,恶食,此为挟虚证,宜加白术、当归身,虚甚者加人参,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条,加陈皮补之,虚回而利自止。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症,倍用当归身尾,却以生芍药、生地黄、生桃仁佐之,复以陈皮甘此汤,固肠丸未宜进用,盖固肠丸有去湿实肠之功。其或利后,糟粕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痛,切不可惊恐,当以白术、陈皮各半,煎汤和之,自安。其或久痢后,体虚气弱,滑下不止,又当以药涩之,可用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甚者添牡蛎,可择用之。然须用陈皮为佐,恐大涩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枢、气海。上前方用浓朴,专泻滞凝之气。然浓朴性大温而散气,久服大能虚人,滞气稍行,即去之,余滞未尽,则用炒枳壳、陈皮,然枳壳亦能耗气,比之朴稍缓,比陈皮稍重。滞气稍退,当去之只用陈皮以和众药,然陈皮去白有补泻之功,若为参术之佐,亦纯作补药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恶寒痛者,加桂;恶热痛者,加黄柏。达者更能参以岁气时令用药,则万举万全,岂在乎执方而已哉!

【附录】痢有气虚兼寒热,有食积,有风邪,有热有湿,有阳气下陷,而感受不一,当分治。泻轻痢重,诸有积以肚热缠痛推之,诸有气以肚如蟹渤验之,究其受病之源,决之对病之剂。大要以散风邪,行滞气,开胃脘为先,不可遽用肉豆蔻、诃子、白术辈以补住寒邪,不可投米壳、龙骨辈以闭涩肠胃。邪得补而愈盛,故证变作,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若升散者,以胃风汤、防风芍药汤、神术散、苍术防风汤、败毒散,皆可汗之。攻里若有湿者,用导水丸、兼郁承气汤、和中丸;若积滞用圣饼子、脾积丸;冷积用《局方》苏感丸;若湿热甚者,宜《宣明》玄青膏;若后重窘迫,用木香槟榔丸。色白者,属气;赤白者,属气血受病;赤黑相兼,属湿热;青绿杂色,是风与火湿。下血者,当凉血,当归、生地黄。赤者属血,《保命集》四物汤,和槐花、黄连、米壳醋炒。下利,脉沉弱而腹痛,用姜附汤,加对五苓理中。又机要浆水散若青色者外贴大过,饮食伤脾,为脾泄,《机要》白术芍药汤。湿胜,仙术炒用。若阴阳不分,当渗泄以五苓之类,或单用苤苡实炒为末,米饮调二钱。若气血俱虚,神弱者,以人参、白术、当归、芍药、炒茯苓,少加黄连服之,或钱氏白散,又或十补汤佳。若暑痢而脉虚者,香薷饮,或清暑益气,又或六和汤、藿香正气各加木香半钱,名木香交加散。若白痢下如冻胶,或鼻涕,此属冷痢,宜除湿汤加木香一钱。虚弱者,亦与十补汤。赤痢发热者,以败毒散加陈仓米一撮煎。下痢小便不通者,黄连阿胶丸

【附方】

胃风汤 治风冷入于肠胃,泄下鲜血,或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瘀血。

人参 茯苓 川芎 当归 桂 白术 白芍(等分)

上锉。水煎入粟米百余粒同煎。腹痛,加木香。

噤口痢石莲肉(日干)

上为末。服二钱,陈仓米汤调下,便觉思食。使以日照东方壁土炒真橘皮为末,姜枣略煎佐之。

戴人木香槟榔丸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广术 枳壳 黄连 黄柏 大黄(各半两) 丑末 香附(各二两)

上为末,木丸梧子大。每五六十丸,煎水下,量虚实与之。《绀珠》多三棱、黄芩、当归,分两不同。

调胃承气汤

芒硝(半斤) 甘草(炙,二两) 大黄(四两,去皮,酒洗)

上锉。每服,临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顿服之。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如棋子大,酒洗) 浓朴(八两,姜制) 枳实(大者,五枚,炒) 芒硝(二合)

每服看证斟酌多少,先煮二物至七分,去渣;纳大黄,煮八分,去渣,纳芒硝,煎一二沸,温服。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姜炒) 枳实(大者,三枚,炒)

上锉。看证斟酌多少用之。

防风芍药汤

防风 芍药 黄芩(各二两)

上 咀。每服半两,水煎温服。

神术散

苍术(一斤) 本 川芎(各六两) 羌活(四两) 粉草 细辛(一两六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姜三片煎。要出汗,加葱白。

苍术防风汤

苍术(二两) 防风(一两)

姜七片煎。

败毒散

羌活 独活 人参 甘草(炙) 柴胡 前胡 茯苓 枳壳(麸炒) 川芎 桔梗(等分)

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五叶煎。热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伤湿,加白术;脚痛,加天麻。

神芎导水丸

大黄 黄芩(二两) 丑末 滑石(四两)

上为末,滴水丸。每四五十丸,温水下。

和中丸

白术(二两,四钱) 浓朴(二两) 陈皮(一两,六钱) 半夏(泡,一两) 槟榔(五钱) 枳实(五钱) 甘草(四钱) 木香(二钱)

上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每三十丸,温水下,食远。

圣饼子

黄丹(二钱) 定粉(三钱) 密陀僧(二钱) 舶上硫黄(三钱) 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入白面四钱,滴水和为指尖大,捻作饼子,阴干。食前,浆水磨化服之,大便黑色为妙。

苏感丸

以苏合香丸与感应丸二药和匀,如粟米大。每五丸,淡姜汤空心下。

《宣明》玄青膏

黄连 黄柏 大黄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半两) 丑头末(二两) 轻粉(二钱) 青黛(一两)

上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日三,以快利为度。

《保命集》四物汤

本方内加槐花、黄连、御米壳等分。

姜附汤 理中汤 并见中寒类。

五苓散 见中暑类。

浆水散

半夏(一两,汤洗) 附子(半两,炮) 干姜(一作干生姜) 桂 甘草(炙,各五钱) 良姜(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半盏,和滓热服。

升阳益胃汤

羌活 独活 防风(各半两) 柴胡 白术 茯苓(渴勿用) 泽泻(各三钱) 黄 (二两) 人参半夏 甘草(炙,各一两) 黄连(一钱) 陈皮(四钱) 白芍(五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煎,入姜枣,温服。

曲芎丸

川芎 神曲 白术 附子(炮,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下。此药亦治飧泄。

《机要》白术芍药汤

白术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锉。每服一两,水煎。

钱氏白术散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木香 甘草 藿香(各一两) 干姜

上为粗末。水煎。

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 并见中暑类。

六和汤 见霍乱类或加香薷浓朴。

藿香正气散 见中风类。

黄连阿胶丸

阿胶(炒,二两) 黄连(三两) 茯苓(二两)

上水熬阿胶膏,溲和二末为丸。米饮下。

固肠丸 见妇人类。

除湿汤 见泄泻类。

十全大补汤 见诸虚类。

泄泻十

泄泻,有湿、火、气虚、痰积。湿用四苓散加苍术,甚者苍白二术同加,炒用燥湿兼渗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黄芩,伐火利小水;痰积宜豁之,用海粉、青黛、黄芩,神曲糊丸服之。在上者用吐提,在下陷者宜升提之,用升麻、防风;气虚,用人参、白术炒芍药、升麻;食积,二陈汤和泽泻、苍术、白术、山楂、神曲、川芎,或吞保和丸;泻水多者,仍用五苓散;久病大肠气泄,用熟地黄半两,炒白芍、知母各三钱,升麻、干姜各二钱,炙甘草一钱为末,粥丸服之。仍用艾炷如麦粒,于百会穴灸三壮。脾泻当补脾气,健运复常,用炒白术四两,炒神曲三两,炒芍药三两半,冬月及春初,用肉蔻代之,或散或汤,作饼子尤佳。食积作泻,宜再下之,神曲、大黄作丸子服。脾泄已久,大肠不禁,此脾已脱,宜急涩之,以赤石脂、肉豆蔻、干姜之类。

戴云:凡泻水,腹不痛者,是湿;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是火;或泻时或不泻,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

【入方】

一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常常泄泻,亦是脾泄。

黄芩(炒,半两) 白术(炒,二两) 白芍(酒拌炒) 半夏(各一两,泡) 神曲(炒) 山楂(炒,各一两半)

上为末,青荷叶包饭烧熟,研丸如梧子大。食前白汤下。

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血淡脓水,腹痛,小便不二日前证俱减,独小便不利。以益元散与之,安。

治痛泄

炒白术(三两) 炒芍药(二两) 炒陈皮(两半)防风(一两)

久泻,加升麻六钱。上锉。分八帖,水煎或丸服。

止泻方姜曲丸

隔年陈麦面作曲(二两,炒。又一两) 茴香(五钱) 生姜(二两,又一两)

上为末或丸。每服五七钱,白汤下。

又方

肉豆蔻(五两) 滑石(夏二两半,秋二两,春、冬一两二钱半)

上为末,饭丸。或水调服。

清六丸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用,并不单用,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补脾补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一料) 红曲(炒,半两,活血。又云二两半)

上为末,饭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白汤下。

又方 治泄泻,或呕吐。

上以六一散生姜汁入汤调服。

【附录】寒泄,寒气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米饮不化者,理中汤,或吞大烦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吞香连丸;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久阴,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芩汤,重者术附汤;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其人必噫气,如败卵臭,宜治中汤加砂仁半钱,或吞感应丸尤当;有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物,才方宽快,不食则无事,俗名禄食泻,经年不愈,宜快脾丸三五粒;因伤于酒,每晨起必泻者,宜理中汤加干葛,或吞酒煮黄连丸;因伤面而泻者,养胃汤加萝卜子(炒研破)一钱。痛者,更加木香半钱;泻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半钱。有每日五更初洞泻,服止泻药,并无效,米饮下五味丸,或专以五味子煎饮,亦治脾肾泻。虽省即饮食忌口,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此病在肾,俗呼为脾肾泻,分水饮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虚甚,宜椒附汤;暑泻,因中暑热者,宜胃芩汤或五苓散,加车前子末少许甚效。世俗类用涩药,治痢与泻。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变他疾,为祸不小。殊不知多因于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

【附方】

四苓散(即五苓散内去桂)

五苓散 益元散 并见中暑类。

理中汤 见中寒类。

大已寒丸

荜茇 肉桂(各四两) 干姜(炮) 高良姜(各六两)

上为末,水煮,面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饮吞下。

八味汤

吴茱萸(汤洗七次) 干姜(炮,各二两) 陈皮 木香 肉桂 丁香 人参 当归(洗焙,各上锉。每四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香连丸

黄连(去须,十两,用吴茱萸五两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二两四钱,不见火)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空心米饮下。

升阳除湿汤

升麻 柴胡 防风 神曲 泽泻 猪苓(各半两) 苍术(一两) 陈皮 甘草(炙) 大麦面(各三钱)

上作一服,水煎,饭后热服。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半钱,姜枣煎。非肠鸣不用

戊己丸 治胃经受热,泄痢不止。

黄连 吴茱萸(去梗,炒) 白芍(各五两)

上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米饮下。

胃苓汤 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五苓散 平胃散

上合和姜枣煎,空心服。

术附汤(《和剂》)

甘草(二两,炙) 白术(四两) 附子(炮,一两半)

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一枚煎,空心服。

治中汤 见脾胃类。

感应丸(出《宝鉴》)

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一两半)干姜(炮,一两) 巴豆(七十个,去皮、心、膜,研出油) 杏仁(百四个汤浸,去皮尖研)

上前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二两研,与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匀,用好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待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称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六修合。

清油一两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匀药末成剂,分作小铤子,油纸裹,旋丸服之。每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保和丸 见积聚类。

酒蒸黄连丸

黄连(半斤,净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烂,取出晒干)

上为末,滴水丸。每五十丸,食前温水下。

养胃汤 见疟类。

五味子散 治肾泄。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半两,细口绿色者)

上二味炒香熟为度,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有一亲识,每五更初晓时,必溏泄一次,此名肾泻,服此愈。

椒附丸(《微义》)

椒红(炒) 桑螵蛸(炙) 龙骨 山茱萸(取肉) 附子(炮) 鹿茸(酒蒸,焙)

上为末,酒糊丸。每六十,空心。

二神丸

破故纸(炒,四两) 肉豆蔻(二两,生)

上为末,以大肥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肉,研膏入药,和丸。每五十丸,盐汤下。

燥结十一

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

【入方】

治大肠虚秘而热。

白芍(一两半)陈皮 生地黄 归身(一两) 条芩 甘草(二钱)

上为末,粥丸。白汤下七八十丸。

【附录】凡人五味之秀者养脏腑,诸阳之浊者归大肠,大肠所以司出而不纳也。今停蓄蕴结,独不得疏导何哉?抑有由矣!邪入里,则胃有燥粪,三焦伏热,则津液中干,此大肠挟热然也。虚入脏冷而血脉枯,老人脏寒而气道涩,此大肠之挟冷然也。亦有肠胃受风,涸燥秘涩,此证以风气蓄而得之。若夫气不下降而谷道难,噫逆泛满,必有其证矣。

东坦诸论,原附于此,今节不录,观者宜于东垣书中求之。

【附方】

理宜节去,姑存以便阅者。

导滞通幽汤 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秘,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之。

归身 升麻 桃仁泥(各一钱) 生地黄 熟地黄(各半钱) 甘草(炙) 红花(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调槟榔末半钱,或加麻仁泥一钱。加大黄,名当归润燥汤。

润燥汤

升麻 生地黄(各二钱) 归梢 生甘草 大黄(煨) 熟地黄 桃仁泥 麻仁(各一钱) 红花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作一服,水煎,次下桃仁、麻仁煎。空心热服。

活血润燥丸 治大便风秘血秘,常常燥结。

归梢(一钱) 防风(三钱) 大黄(纸裹煨) 羌活(各一两) 桃仁(二两,研如泥) 麻仁(二两五钱研) 皂角仁(烧存性,一两五钱,其性得温则滑,温滑则燥结自通)

上除二仁另研外,余为末后和匀,蜜丸梧子大。空心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三两服后,以苏子麻子粥,每日早晚食之,大便不致结燥。以瓷器盛之,纸封无令见风。

半硫丸 治冷秘,风秘结,老人秘。

透明硫黄(研) 半夏(洗七次,等分)

上为末,生姜糊丸梧子大。服二十丸,姜汤下;或用一葱白一条,姜三片煎,入阿胶二片溶开,食前空心送下。

麻仁丸 治大便秘,风秘,脾约。

郁李仁 麻子仁(各六两,各研) 大黄(二两半,以一半炒) 山药 防风 枳壳(炒,七钱半槟榔(五钱) 羌活 木香(各五钱半)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服七十丸,白汤下。

脾约丸

麻仁(一两一钱半,研) 枳实 浓朴 芍药(各二两) 大黄(四两,蒸) 杏仁(去皮麸炒,一两二钱,研)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服三五十丸,温水下。

凡诸秘,服药不通,或兼他证,又或老弱虚极不可用药者,用蜜熬入皂角末少许作以导之。冷秘生姜亦佳。

霍乱十二

内有所积,外有所感,致成吐泻,仍用二陈汤加减作吐以提其气。此非鬼神,皆属饮食,前人确论,乃阳不升,阴不降,垂隔而成。切莫与谷食,虽米饮一呷,入口即死。必待吐泻过二三时,直至饥甚,方可与稀粥食之,脉多伏欲绝。见成吐泻不彻,还用吐提其气起不透或用樟木煎汤,吐之亦可。大法:生姜理中汤最好,不渴者可用。如渴者用五花散,有吐者二陈汤探吐,亦有可下者。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边,此千金妙法也。转筋皆属乎血热,四物汤加酒、芩、红花、苍术、南星煎服。干霍乱者,最难治,在须臾。升降不通,当以吐提其气,极是良法,世多用盐汤。此系内有物所伤,外有邪气所遏。有用吐者,则兼发散之义;有用温药解散者。不可用凉药,宜二陈汤加解散药。

二陈汤

加川芎 苍术 防风 白芷(又云白术)

上锉。姜五片,煎服。

治霍乱方

苍术 浓朴 陈皮 葛根(各一钱半) 滑石(三钱) 白术(二钱) 木重(一钱) 甘草(炙)

上锉。入姜煎汤,下保和丸四五十丸。

戴云:霍乱者,吐也,有声有物。凡有声无物而躁乱者,谓之干霍乱也。

【附录】霍乱之候,挥霍变乱,起于仓卒,多因夹食伤寒,阴阳乖隔。上吐下利,而燥扰是其候也。偏阳则多热,偏阴则寒,卒然而来,危甚风烛。其湿霍乱死者少,干霍乱死者多。盖以所伤之物,或因吐利而尽,泄出则止,故死者少也。夫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伤之物或有寒腹满而痛,四肢拘急,转筋下利者,以理中汤加生附子、官桂;中暑霍乱,烦燥大渴,心腹撮痛,四肢冷,冷汗出,脚转筋,用藿香散。《千金》云:转筋者,用理中汤加火石膏。若霍乱吐泻,心腹 痛,先以盐汤探吐,后服藿香正气加木香半钱。若频欲登圊不通者更加枳壳一钱。人于夏月多食瓜果,多饮冷乘风,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绝上下,遂成霍乱,以六和汤,倍加藿香煎服,皆要药也。

【附方】

六和汤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赤茯苓 藿香 扁豆(炒) 木瓜(各二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钟,生姜三片,枣一个煎,温服。一本有香薷、浓朴各四两。

二陈汤 见中风。

五苓散 见中暑。

理中汤 见中寒。

藿香正气散 见中风。

通脉四逆汤 治霍乱多寒,身冷,脉绝。

吴茱萸(二两,炒) 附子(炮,一两) 桂心 通草 细辛 白芍 甘草(炙,各半两) 当归(二钱)

上咀。每四钱,水酒各半,加生姜煎。

木瓜汤 治霍乱吐下,举体转筋,入腹则闷绝。

干木瓜(一两) 吴茱萸(半两) 茴香 炙甘草(各一钱)

上咀。每服四大钱,姜三片,苏十叶,煎。

痰十三

脉浮当吐。久得脉涩,卒难开也,必费调理。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连、芩;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泻亦不能去。风痰多见奇证,湿痰多见倦怠软弱。气实痰热结在上者,吐难得出。痰清者属寒,二陈汤之类。胶固稠浊者,必用吐。热痰挟风,外证为多。热者清之;食积者,必用攻之;兼气虚者,用补气药送;痰因火盛逆上者,以致火为先,白术、黄芩、软石膏之类;内伤挟,必用参、 、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虚甚,加竹沥;中气不足,加参、术。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脾虚者,宜清中气以运痰降下,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升麻提起。中焦有痰则食积,胃气亦赖所养,卒不便虚,若攻之尽,则虚矣。痰成,或吐咯不出,兼气郁者,难治。气湿痰热者,难治。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法中就有发散之义焉。假如痫病,因惊而得,惊则神出舍,舍空则痰生也。血气入在舍,而拒其神,不能归焉。血伤必用姜汁传送。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竹沥滑痰。

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药,大治顽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凡用吐药,宜升提其气,便吐也,如防风、山栀、川芎、桔梗、芽、片芩、僵蚕,猪牙、皂角之类(诸吐法另具于后)。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方为药。许学士用苍术治痰成窠囊一边行极妙。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眩运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山栀子、黄连、黄芩之类。噫气吞酸,此食郁有热,火气上动,以黄芩为君,南星、半夏为臣,橘红为便,热多加青黛。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栝蒌仁杏仁、海石、桔梗、连翘,少佐朴硝,以姜汁蜜和丸,噙服之。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药。枳实泻痰,能冲墙壁。小胃丹治膈上痰热、风痰湿痰肩膊诸痛,能损胃气,食积痰实者用之,不宜多。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轻者用栝蒌辈,气实必用荆沥,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热痰。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与荆沥同功韭汁治血滞不行,中焦有饮,自然汁冷吃两三银盏,必胸中烦燥不宁,后愈。参萸丸能消

【入方】

青礞石丸 解食积,去湿痰,重在风化硝。

南星(二两,切作片,用白矾末五钱,水浸一二日晒干。又云一两) 半夏(一两,汤泡,切作片,以皂角水浸一日晒干) 黄芩(姜汁炒) 茯苓 枳实(炒,各一两)

看虚实。作汤使。

又方 治湿痰。喘急。止心痛。

半夏(一味,不拘多少。香油炒。)

上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

又方

黄芩 香附 半夏(姜制) 贝母

以上治湿痰。加栝蒌仁、青黛、作丸子。治热痰。

又方 燥湿痰,亦治白浊因痰者。

南星 半夏(各一两) 蛤粉(二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梧子大。青黛为衣。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湿痰加苍术。食积痰加神曲、麦芽、山楂,热加青黛。

中和丸 治湿痰气热。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等分)

上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又方 治痰嗽。

黄芩(酒洗一两半) 贝母 南星(各一两) 滑石 白芥子(去壳,各半两。) 风化硝(二钱半。取其轻浮速降。

上为末。汤泡蒸饼丸服。

导痰汤

法制硝(同莱菔水煮化,去卜,绵滤令结。入腊月,牛胆内风化秤五钱。或只风化硝亦可。又云一两) 礞石(二两,捶碎,焰硝二两同入小砂罐内,瓦片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 红,候冷取出)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一方加苍术半两,滑石一两,看病冷热虚实作汤使。一本礞石、南星各一两,无枳实。

又方

半夏(二两) 白术(一两) 茯苓(七钱半)黄芩 礞石(一两) 风化硝(二钱)

上为末,同前。

润下丸 降痰甚妙。

南星(一两) 半夏(二两,各根据橘红制) 黄芩 黄连(各一两) 橘红(半斤,以水化盐五钱,拌令得所,煮干焙燥) 甘草(炙,一两)

上为末,蒸麦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一方单用陈皮半斤,盐半两,水拌,煮

青黛,有湿加苍术,或加参萸。

南星(炮,一两) 橘红(去白,一两) 赤茯苓(去皮,一两) 枳壳(去穣,麸炒,一两) 甘草(炙,半两,又云一两) 半夏(四两,又云四钱)

上水煎,生姜五片。食前服。

千缗汤 治喘。

半夏(七个,泡制,每个作四片) 皂角(去皮炙,一寸) 甘草(炙,一寸)

上咀。作一服,生姜如指大煎。

小胃丹

芫花(好醋拌匀,过一宿,瓦器不住手搅,炒令黑,不要 ) 甘遂(湿面裹长流水浸,半日再水洗,晒干,又云水浸冬七春秋五日,或水煮亦可)大戟(长流水煮一时再水洗,晒干,各半两) 大黄(湿纸裹煨,勿焦,切焙干,再酒润,炒熟焙干,一两半)黄柏(三两,焙炒)

上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临卧津液吞下,或白汤一口送下。取其膈上之湿痰热

痰丸。一方加木香、槟榔,各半两,蒸饼丸,每服七八丸,至十丸止。)

治酒痰

青黛 栝蒌

上为末,姜蜜丸。噙化救肺。

治郁痰

白僵蚕 杏仁 栝蒌仁 诃子 贝母 五倍子上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导痰丸

吴茱萸(三钱,制) 茯苓(一两) 黄连(半两) 滑石(七钱半) 苍术(泔浸,一两)

上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姜汤下。

茯苓丸(出《千金方》,《百一选方》同)

半夏(四两) 茯苓(二两) 枳壳(一两) 风化硝(半两)

上为末,蒸饼或神曲、姜汁糊丸,糊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又方 治食积痰火,并泻胃火。

软石骨(不拘多少,研细)

上用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

又方 治阴虚内多食积痰。

川芎(七钱) 黄连 栝蒌仁 白术 神曲 麦芽(各一两) 青黛(半两) 人中白(三钱)

上为末,姜汁蒸饼丸服。

久吐痰喘

杏仁(去皮尖,生用) 来复丹(炒)

上等分为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白汤下。

黄连化痰丸

半夏(一两半) 黄连(一两) 吴茱萸(汤洗,一钱半)桃仁(二十四个,研) 陈皮(半两)

上为末,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一百丸,姜汤送下。

白玉丸

巴豆(三十个,去油) 南星 半夏 滑石 轻粉(各三钱)

上为末,皂角仁浸浓汁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姜汤下。

黄栝蒌丸 治食积,痰壅滞,喘急。

栝蒌仁 半夏 山楂 神曲(炒,各等分)

上为末,栝蒌水丸。姜汤、竹沥送下二三十丸。

又方

栝蒌仁 半夏(一两) 苍术(二两) 香附(二两半)黄芩 黄连(半两)

又方

栝蒌仁 黄连(半两) 半夏(一两)

上为末,糊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抑痰丸

栝蒌仁(一两) 半夏(二钱) 贝母(三钱)

上为末,蒸饼丸如麻子大。服一百丸,姜汤下。

清膈化痰丸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黄柏 山栀(各半两) 香附(一两半) 苍术(二两)

上为末,蒸饼丸。白汤下。

搜风化痰丸

人参 槐角子 僵蚕 白矾 陈皮(去白) 天麻 荆芥(各一两) 半夏(四两,姜汁炒) 辰砂(半两,另研)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辰砂为衣。服四十丸,姜汤下。

坠痰丸 治痰饮。

黑丑(头末,二两) 枳实(炒,一两半)白矾(三钱,枯一半) 朴硝(二钱,风化) 枳壳(一两半炒) 猪牙皂角(二钱,酒炒)

上为末,用萝卜汁丸。每服五十丸,鸡鸣时服。初则有粪,次则有痰。

治湿痰

苍术(三钱) 白术(六钱) 香附(一钱半)白芍(酒浸炒,二钱半)

上为末。蒸饼丸服。

治肥人湿痰

苦参 半夏(各钱半) 白术(二钱半) 陈皮(一钱)

上咀,作一服,姜三片,竹沥半盏,水煎。食远,吞三补丸十五丸。

祛风痰行浊气

明矾(一两) 防风(二两) 川芎 猪牙皂角 郁金(各一两)蜈蚣(二条,用赤脚黄脚各一条)

上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茶汤下,春以芭蕉汤探吐痰。

上焦风痰

栝蒌 黄连 半夏 牙皂

姜汁浸炊饼丸。

痰气方

片芩(炒) 半夏(各半两) 白术 白芍(各一两) 茯苓 陈皮(各三钱)

上为末。蒸饼泡姜汁丸服。

利膈化痰丸

南星 蛤粉(研细,一两) 半夏 栝蒌仁 贝母(去心,治胸膈痰气最妙) 香附(半两,童上为末,用猪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煮杏仁去皮尖一两,煮水将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药溲和,再入姜汁泡蒸饼,丸如绿豆大,青黛为衣。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清痰丸 专清中管热痰积。

乌梅 枯矾 黄芩 苍术 陈皮 滑石(炒) 青皮 枳实(各半两) 南星 半夏 神曲(炒) 山楂 干生姜 香附(各一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服。

【附录】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又严氏云: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古方,治痰饮用汗吐下温之法。愚见不若以顺气为先,清若咯唾日久,湿热所郁,上下凝结,皆无清白者也。甚至带血,血败则黑痰,为关格异病,人所不识。又清白者气味淡,日久者,渐成恶味,酸辣腥臊焦苦不一。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

【附方】

二陈汤 见中风。

瓜蒂散 见疸。

三补丸 见虚损。

参萸丸 见秘方。

青金丸 苍莎丸 并见咳嗽。

充按:丹溪治病,以痰为重,诸病多因痰而生,故前诸方,间有别出者,亦其平日常用,故不另开于附录。观者详焉。

哮喘十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药中多用酣,不用凉药,须常带表散,此寒包热也。亦有虚而不可吐者。一法用二陈汤加苍术、黄芩,作汤下小胃丹,看虚实用。

【入方】 治寒包热而喘。

半夏 枳壳(炒) 桔梗 片芩(炒) 紫苏 麻黄 杏仁 甘草

上水煎服。天寒,加桂枝。

治哮治积方

用鸡子一个,略敲,壳损膜不损,浸尿缸内三四日,夜取出,煮熟吃之,效。盖鸡子能去风痰。

紫金丹 治哮,须三年后可用。

用精猪肉二十两,(一作三十两,)切作骰子块。用信一两,明者研极细末,拌在肉上令匀,分作六分,用纸筋黄泥包之,用火烘令泥干,却用白炭火,于无人处 ,青烟出尽为度,取放地上一宿,出火毒。研细,以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食前茶汤下,大人二十丸,小人七八丸,量大小虚实与之。

喘十五

喘病,气虚、阴虚、有痰。凡久喘之症,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

气虚短气而喘甚,不可用苦寒之药,火气盛故也,宜导痰汤加千缗汤。有痰亦短气而喘。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有火炎者,宜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用降痰下气为主。上气喘而躁者为肺胀,欲作风水证,宜发汗则愈。有喘急风痰上逆者,大全方千者,用劫药一二服则止。劫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劫药以椒目研极细末一二钱,生汤调下止之,气虚不用。又法:萝卜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为末,生姜汁,炼蜜丸,如实人因服黄 过多而喘者,用三拗汤以泻气。若喘者,须用阿胶。若久病气虚而发喘,宜阿胶、人参、五味子补之。若新病气实而发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苈泻之。

戴云:有痰喘,有气急喘,有胃虚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声;气急喘者,呼吸减入胃都督患此,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后以导水丸利五六次而安。

【入方】

痰喘方

南星 半夏 杏仁 栝蒌子 香附 陈皮(去白) 皂角炭 萝卜子

上为末,神曲糊丸。每服六七十丸,姜汤下。

又方

萝卜子(蒸,半两) 皂角(半两) 海粉(一两) 南星(一两) 白矾(一钱半,姜汁浸晒干)

上用栝蒌仁姜蜜丸。噙化。

劫喘药

好铜青(研细) 虢丹(少许,炒转色)

上为末。每服半钱,醋调,空心服。

【附录】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或调摄失宜,为风寒暑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治疗之法当究其源。如感邪气,则驱散之;气郁,即调顺之;脾肾虚者,温理之当于各类而求。凡此证,脉滑而手足温者生,脉涩而四肢寒者死。风伤寒者,必上气急,不得卧,喉中有声,或声不出,以三拗汤、华盖散、九宝汤、神秘汤皆可选用;若痰喘,以四汤或苏子降气汤;若虚喘,脉微,色青黑,四肢厥,小便多,以《活人书》五味子汤或四磨汤。治嗽与喘,用五味子为多,但五味有南北。若生津止渴,润肺益肾,治劳嗽,宜用北五味;若风邪在肺,宜用南五味。

【附方】

分气紫苏饮 治脾胃不和,气逆喘促。

五味 桑白皮 茯苓 甘草(炙) 草果 腹皮 陈皮 桔梗(各等分) 紫苏(减半)

上每服五钱,水二钟,姜三片,入盐少许煎,空心服。

神秘汤 治上气喘急,不得卧。

陈皮 桔梗 紫苏 五味 人参(等分)

每服四钱,用水煎,食后服。

四磨汤 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

人参 槟榔 沉香 台乌上四味,各浓磨水取七分盏,煎三五沸,温服。

三拗汤 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喘急。

生甘草 麻黄(不去节) 杏仁(不去皮尖,等分)

上服五钱,水一钟半,姜五片,煎服。

小青龙汤 治水气发喘尤捷。

麻黄 芍药 甘草(炙) 肉桂 细辛 干姜(炮,各三两) 半夏(炮七次,二两半) 五味(二两)

上咀。每三钱,煎七分,食后服。

导痰汤 千缗汤 并见痰类。

华盖散 治感寒而嗽,胸满声重。

苏子 陈皮 赤茯苓 桑白皮 麻黄(各一两) 甘草(五钱,或加杏仁)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煎,食后服。

九宝汤 治咳而身热发喘,恶寒。

麻黄 薄荷 陈皮 肉桂 紫苏 杏仁 甘草 桑白皮 腹皮(各等分)

上咀。姜葱煎服。

苏子降气汤 见气类。

《活人书》五味子汤

五味(半两) 人参 麦门冬 杏仁 陈皮 生姜(各二钱半) 枣(三个)

上咀。水煎。

导水丸 见痢类。

咳嗽十六(附肺痿肺痈)

咳嗽有风寒、痰饮、火、劳嗽、肺胀。春作是春升之气,用清凉药,二陈加薄、荆之类;夏是火气炎上,最重用芩、连;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来,以药发散之后,用半夏逐痰,必不再来。风寒,行痰开腠理,用二陈汤加麻黄、桔梗、杏仁,逐痰饮,降痰,随证加药。火主清金,化痰降火。劳嗽,宜四物汤加竹沥、姜汁,补阴为主。干咳嗽难治,此系火郁不已生姜佐之。大概有痰加痰药。上半日多嗽者,此属胃中有火,用贝母、石膏降胃火;午后嗽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青皮挟痰药,实者白芥子之类。在后,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姜汁。血碍气作嗽者,桃仁去皮尖、大黄酒炒,姜汁丸服。治嗽多用生姜,以其辛散故也。痰因火动逆上作嗽者,先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治痢亦同。劳嗽即火郁嗽,用诃子能治肺气,因火伤极,遂成郁遏胀满不得眠一边。取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佐以海石童便浸、香附、栝蒌、青黛、杏仁、半夏曲之类,姜蜜调,噙化,必以补阴为主。治嗽灸天突穴、肺 穴,大泻肺气。肺 穴在三推骨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师云:阴分嗽者,多属阴虚治之。有嗽而肺胀壅遏不得眠者,难治。肺痿,专主养肺气,养足辛以散之;肺虚者,人参膏、阿胶为主;阴不足者,六味地黄丸为要药,或知母茯苓汤为妙;阴虚气喘,四物汤加陈皮、甘草些少以降其气,补其阴,白芍药须用酒浸晒干。湿痰带风喘嗽者,不可一味苦寒折之,如千缗汤、坠痰丸。更以皂角、萝卜子、杏仁、百药煎,姜汁丸噙化。湿痰带风,以千缗汤、坠痰丸,固捷。痰积嗽,非青黛、栝蒌不除。有食积人,面青黄色不常,面上有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是。咳逆嗽,非蛤粉、青黛、栝蒌、贝母不除。

燥咽干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栝蒌、贝母;饮水者不用栝蒌,恐泥膈不松快。知母止嗽清肺,滋阴降火。杏仁泻肺气,气虚久嗽者,一二服劫止。治酒嗽,青黛、栝蒌,姜蜜丸,噙救肺。食积痰作嗽发热者,半夏、南星为君,栝蒌、萝卜子为臣,青黛、石碱为使。

戴云:风寒者,鼻塞声重恶寒者是也;火者,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劳者,盗汗出;兼,多作寒热;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痰者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五者大概耳。亦当明其是否也。

【入方】

治痰嗽。

杏仁(去皮尖) 萝卜子(各半两)

上为末,粥丸服。

清化丸 治肺郁痰喘嗽,睡不安宁。

贝母 杏仁 青黛

上为末,沙糖入姜汁泡蒸饼,丸如弹大。噙化。

又方 治久嗽风入肺。

鹅管石 雄黄 郁金 款花

上为末,和艾中。以生姜一片安舌上,灸之。以烟入喉中为度。

饮酒伤肺痰嗽,以竹沥煎紫苏,入韭汁,就吞栝蒌杏连丸。

又方 治咳嗽劫药。

五味子(五钱) 甘草(二钱半) 五倍子 风化硝(各四钱)

上为末,蜜丸。噙化,又云干噙。

又方 治咳嗽声嘶者,此血虚火多。

青黛 蛤粉

上为末。蜜调,噙化。

又方 治嗽喘,去湿痰。

白术 半夏 苍术 贝母 香附(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炒) 黄芩(各半两)

上为末。姜汁打糊丸。

治妇人形瘦,有时夜热痰嗽,月经不调。

青黛 栝蒌仁 香附(童便浸晒干)

上为末。姜蜜调噙化。

治一人风热痰嗽。

南星 海粉(各二两) 半夏(一两) 青黛 黄连 栝蒌子 石碱 萝卜子(各半两) 皂角炭 防风(各三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服。

治劳嗽吐红。

人参 白术 茯苓 百合 红花 细辛 五味 官桂 阿胶 黄 半夏 杏仁 甘草 白芍 天门冬

上锉。水煎。若热,去桂、 ,用桑白皮、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同煎。

又方 治嗽血。

红花 杏仁(去皮尖) 枇杷叶(去毛) 紫草茸 鹿茸(炙) 木通 桑白皮(又云加大黄)

上为末,炼蜜丸。含化。

嗽烟筒 治痰嗽久远者。

佛耳草 款花(二钱) 鹅管石 雄黄(半钱)

上为末。铺艾上,卷起,烧烟吸入口内,细茶汤送下。

定嗽劫药。

诃子 百药煎 荆芥穗

上为末,姜蜜丸。噙化。

又方 治心烦咳嗽等证。

六一散加辰砂服。

清金丸 治食积火郁嗽劫药。

贝母 知母(各半两,为末) 巴豆(去油膜,半钱)

上为末,姜泥丸,辰砂为衣。食后服,每五丸,白汤下。一云青黛为衣。

清金丸,一名与点丸,与清化丸同用,泻肺火,降膈上热痰。

片子黄芩(炒)

上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清化丸 与清金丸同用,专治热嗽及咽痛,故苦能燥湿热,轻能治上。

灯笼草(炒)

上为末,蒸饼丸。又细末,醋调敷咽喉间痛。

又方 治痰嗽。

礞石(半两, ) 风化硝(二钱半) 半夏(二两) 白术(一两) 茯苓 陈皮(各七钱半) 黄芩(半两

上为末,粥丸。

又方 治咳嗽气实,无虚热者可服,汗多者亦用之。

粟壳(四两,蜜炒去蒂膜) 乌梅(一两) 人参(半两) 款花(半两) 桔梗(半两) 兜铃(一两) 南星(姜制,一两)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噙化。

苍莎丸 调中散郁。

苍术 香附(各四两) 黄芩(二两)

上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人参清肺散 治痰嗽咽干,声不出。

人参(一钱半) 陈皮(一钱半) 半夏(一钱) 桔梗(一钱) 麦门冬(半钱) 五味(十个) 茯苓(一钱)甘草(半钱) 桑白皮(一钱) 知母(一钱) 地骨皮(一钱) 枳壳(一钱) 贝母(一钱半)杏仁(一钱) 款花(七分上水煎,生姜三片。

六味地黄丸 见诸虚。

千缗汤 坠痰丸 见痰类。

肺痿治法,在乎养血、养肺、养气、清金。曾治一妇人,二十余岁,胸膺间一窍,口中所咳脓血,与窍相应而出,以人参、黄 、当归,补气血之剂,加退热排脓等药而愈。

【附录】《金匮方论》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得之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其人脉数虚者是。

【附方】

海藏紫菀散 治咳中有血,虚劳肺痿。

人参(一钱) 紫菀(半钱) 知母(一钱半) 贝母(钱半) 桔梗(一钱) 甘草(半钱) 五味(十五个) 茯

上 咀。水煎。

知母茯苓汤 治咳嗽不已,往来寒热,自汗肺痿。

甘草 茯苓(各一两) 知母 五味 人参 薄荷 半夏 柴胡 白术 款花 桔梗 麦门冬黄芩(各半两) 川芎(二钱) 阿胶(三钱)

上水煎,生姜三片。

肺痈已破,入风者不治,用《医垒元戎》搜风汤吐之,或用太乙膏成丸,食后服。收敛疮口,欢树皮白敛煎饮之。合欢,即槿树皮也,又名夜合。

【附录】肺痈为何?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或数实者,此为肺痈也。

【附方】

桔梗汤 治肺痈咳嗽脓血,咽干多渴,大小便赤涩。

桔梗 贝母 当归(酒洗) 栝蒌仁 枳壳(炒) 桑白(蜜炙) 薏苡仁(炒) 防己(一两)甘草节(生) 杏仁(炒) 百合(炙,各半两) 黄 (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生姜五片,水煎。大便秘,加大黄;小便秘,加木通。

团参饮子 治七情及饥饱失宜,致伤脾肺,咳嗽脓血,渐成劳瘵。

人参 紫菀 阿胶(蛤粉炒) 百合 细辛 款花 经霜桑叶 杏仁(炒) 天门冬(去心)半夏 五味(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每服四钱,水煎,生姜五片。气嗽,加木香;唾血而热,加生地黄;唾血而寒,加钟乳粉;疲极咳嗽,加黄 ;损肺咳血,加没药、藕节;呕逆腹满不食,加白术;咳而小便多者,加益智;咳而面浮气逆,加沉香、橘皮。

劳瘵十七

劳瘵主乎阴虚,痰与血病。虚劳渐瘦属火,阴火销烁,即是积热做成。始健,可用子和法,后若羸瘦,四物汤加减,送消积丸,不做肠虚。蒸蒸发热,积病最多,劳病,四物汤加炒柏、竹沥、人尿姜汁,大补为上。肉脱热甚者难治。

【入方】

青蒿一斗五升,童便三斗,文武火熬,约童便减至二斗,去蒿再熬。至一斗,入猪胆汁七枚,再熬数沸。甘草末收之。每用一匙,白汤调服。

【附录】劳瘵之证,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之,以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则劳生焉。故传变不同,骨蒸,复连尸疰。夫疰者,注也,自上至下,相传骨肉,乃至灭门者有之。其证脏中有虫啮心肺间,名曰瘵疾,难以医治。传尸劳瘵,寒热交攻,久嗽咯血,日见羸瘦,先以三拗汤与莲心散煎,万不一失。

【附方】

莲心散 治虚劳或大病后,心虚脾弱,盗汗遗精。

人参 白茯苓 莲肉(各二两) 白术 甘草 白扁豆(炒) 薏苡(炒) 桔梗(炒) 干葛(炒) 黄 (各一两,炒) 当归(各半两) 桑皮 半夏曲 百合 干姜(炮) 山药(炒) 五味木香 丁香 杏仁(炒) 白芷 神曲(炒,各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枣同煎,空心温服。

乐令建中汤 治脏腑虚损,身体消瘦,潮热自汗,将成劳瘵。此药退虚热,生血气。

前胡(一两) 细辛 黄 人参 橘皮 麦门冬 桂心 当归 白芍 茯苓 甘草(炙,一两) 半夏(七钱)

上锉。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黄 鳖甲散 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烦热,心悸盗汗,减食多渴,咳嗽有血。

生地黄(三两) 桑白 半夏(三两半) 天门冬(五两) 鳖甲(醋煮,五两) 紫菀(二两半) 秦艽(三两三钱) 知母 赤芍 黄 (各三两半)人参 肉桂 桔梗(二两六钱半) 白茯苓 地骨皮 柴胡(三两三钱) 甘草(二两半)

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服。

清骨散 治男子妇人五心烦热,欲成劳瘵。

北柴胡 生地黄(各二两) 人参 防风 熟地黄 秦艽(各一两) 赤苓(一两) 胡黄连(半两)薄荷(七钱半)

上每服四钱,水煎温服。

三拗汤 见喘类。

【附录】葛可久先生劳症《十药神书》内,摘书七方。夫人之生也,禀天地氤氲之气,在真元,固守根本,则万病不生,四体康健。若曰不养真元,不固根本,疾病由是生焉。且真元根本,则气血精液也。余尝闻先师有言曰:万病莫若劳症最为难治。盖劳之由,因人之壮年,气血完聚,精液充满之际,不能保养性命,酒色是贪,日夜耽嗜,无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虚败精液,则呕血吐痰,以致骨蒸体热,肾虚精竭,面白颊红,口干咽燥,白浊遗精盗汗,饮食艰难,气力全无,谓之火盛金衰。重则半年而毙,轻则一载而亡。况医者不穷其源,不穷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剂,或疗之以大热之药,妄为施治,绝不取效。殊不知大寒则愈虚其中,大热则愈竭其内,所以世之医劳者,万无一人焉。先师用药治劳,如羿之射,不中的。今开用药次第于后。用药之法,如呕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遏住,如甚者,须以花蕊石散止之。

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必止,理之必然。止血之后,其人必倦其体,次用独参汤一补,令其熟睡一觉,不要惊动。睡起,病去五六分,后服诸药。

保和汤止嗽宁肺,保真汤补虚除热,太平丸润肺除痿,消化丸下痰消气。

保和汤内,分血盛、痰盛、喘盛、热盛、风盛、寒盛六事,加味和之。保真汤内,分惊悸、淋浊、便涩、遗精、燥热、盗汗六事,加味用之,余无加用。服药之法,每日仍浓煎薄荷汤灌嗽喉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咽下,次噙一丸,缓缓溶化。至上床时,亦如此用之。夜则肺窍,药必流入窍中,此诀要紧。如痰壅却先用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又根据前噙嚼太平丸,令其仰面卧而睡。服前七药后,若肺有嗽,可煮润肺丸食之。如常七药之前有余暇,煮此服之,亦可续煮白凤膏食之,固其根源,完其根本。病可之后,方可合十珍丸服之,此为收功起身之妙用也。

十灰散 治劳症呕血、咯血、嗽血,先用此遏之。

大蓟 小蓟 柏叶 荷叶 茅根 茜根 大黄 山栀 牡丹皮 棕榈灰上等分,烧灰存性,研细,用纸包碗盖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以白藕捣碎绞汁,或萝卜

又方

花蕊石(烧过存性研如粉)

上用童子小便一盏煎。醋调末三钱,极甚者五钱,食后服。如男子病则和酒一半,妇人病则和醋一半。一处调药立止。其瘀血化为黄水,服此药后,其人必疏解其病体,却用后药而

独参汤 治劳症后,以此补之。

人参(一两,去芦)

上 咀。水二钟,枣五个煎,不拘时,细细服之。

保和汤 治劳嗽肺燥成痿者,服之决效。

知母 贝母 天门冬 麦门冬 款花(各三钱) 天花粉 薏苡 杏仁(炒,各二钱) 五味粉草(炙) 兜铃 紫菀 百合 桔梗(各一钱) 阿胶(炒) 当归 生地黄 紫苏 薄荷(各半钱) 一方无地黄有百部

上以水煎,生姜三片,入饴糖一匙,入药内服之,每日三服,食后。进加减于后血盛,加蒲黄、茜根、藕节、大蓟、茅花;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红、茯苓、枳壳、枳实、栝蒌实(炒);喘盛,加桑皮、陈皮、大腹皮、萝卜子、葶苈、苏子;热盛,加山栀子、炒黄连黄柏、连翘;风盛,加防风、荆芥、金沸草、甘菊、细辛、香附;寒盛,加人参、芍药、桂皮、五味、蜡片。

保真汤 治劳症体虚骨蒸,服之决补。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 人参 白术 赤苓 白苓(各半钱) 天门 麦门 赤芍 知母 黄柏(炒) 五味 白芍 柴胡 地骨 甘草 陈皮(各二钱) 莲心(半钱)

上以水煎,生姜三片,枣一枚。食后服。

惊悸,加茯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淋浊,加萆 、台乌药、猪苓、泽泻;便涩,加木通、石苇、 蓄;遗精,加龙骨、牡蛎、莲须、莲子;燥热,加滑石、石膏、青蒿、鳖甲;盗汗,加浮麦子、炒牡蛎、黄 、麻黄根。

太平丸 治劳症咳嗽日久,肺痿肺壅。考宜噙服。

天门 麦门 知母 贝母 款花 杏仁(各二钱) 当归 生地黄 黄连 阿胶(炮,各两半蒲黄 京墨 桔梗 薄荷(各一两) 北蜜(四两) 麝香(少许,一方有熟地黄)

上将蜜炼和丸,如弹子大。食后浓煎薄荷汤,先灌漱喉中,细嚼一丸,津唾送下。上床时再

消化丸

白茯(二两) 枳实(一两半) 青礞石( 黄金色二两) 白矾(枯) 橘红(二两) 牙皂(二两火炙) 半夏(二两)

上为末,以神曲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上床时,饴糖拌吞,次噙嚼太平丸。二药相攻,痰嗽扫迹除根。

润肺膏

羊肺(一具) 杏仁(一两,净研) 柿霜 真酥 蛤粉(各一两) 白蜜(二两)

上先将羊肺洗净,次将五味入水搅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与前七药相间服之,亦佳。

吐血十八

吐血,阳盛阴虚,故血不得下行。因火炎上之势而上出,脉必大而芤,大者发热,芤者血滞之动,痰不下降,四物汤为主,加痰药、火药;先痰嗽后见红,多是痰积热,降痰火为急;痰嗽涎带血出,此是胃口清血热蒸而出,重者栀子,轻者蓝实;或暴吐紫血一碗者无事,吐出为好。此热伤血死于中,用四物汤、解毒汤之类。吐血挟痰,积吐一二碗者,亦只补阴降火,四物加火剂之类。挟痰若用血药,则泥而不行,只治火则止。吐血,火病也。大吐红不止,以干姜炮末,童便调从治。喉腕痰血,用荆芥散。舌上无故出血,如线不止,以槐花炒末干掺之。若吐血,一方:童便一分,酒半分,擂柏叶温饮,非酒不行。呕吐,血出于胃也。实者,犀角地黄汤主之;虚者,小建中汤加黄连主之。

【入方】

二黄补血汤 治初见血,及见血多,宜服。

熟地黄(一钱) 生地黄(五分) 当归(七分半) 柴胡(五分) 升麻 白芍(二钱) 牡丹皮(五分) 川芎(七分半) 黄 (五分)

上以水煎服。血不止,可加桃仁半钱,酒大黄酌量虚实用之,内却去柴胡、升麻。

又方 治见血后,脾胃弱,精神少,血不止者。

人参(一钱) 黄 (三钱) 五味(十三个) 芍药 甘草(五分) 当归(五分) 麦门冬(五分)

上 咀。水煎服。加郁金研入亦可。

又方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半夏曲(五分) 陈皮(一钱) 甘草 青皮(三分) 川芎(五分)

上 咀。水煎服。如胃不和,加藿香;如渴者,加葛芩半钱,去白陈皮半钱;若小便赤色,加炒黄柏半钱;若大便结燥,加当归七分;心烦,加黄连(酒拌晒干)半钱;若小便滑,加 牡蛎;如见血多,去半夏,恐燥,加生地黄一钱,牡丹半钱,桃仁三分;若胃中不足,饮食少进,加炒山栀子仁八分;若血溢入浊道,留聚膈间,满吐血,宜苏子降气汤加人参、阿胶各半钱;上膈壅热吐血者,以四汤仁加荆芥、阿胶各半。更不止,于本方中加大黄、滑石各半钱;胃伤吐血,宜理中汤加川芎、干葛各半钱。此饮酒伤胃也。吐血不止,用生茜根为末二钱,水煎,放冷,食后服良。白芨末调治治吐血。

以上诸方,虽非丹溪所出,以其药同,故录于前。

【附录】凡血证上行,或唾或呕或吐,皆逆也;若变而下行为恶痢者,顺也。上行为逆,其治难;下行为顺,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证,下血者,当自愈也。与此意同。若无病患忽然下痢,其病进也。今病血证上行,而复下行恶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诸见血,身热脉忽然浮大即倾危。

【附方】

四生丸 治吐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服之良。

生荷叶 生艾叶 生柏叶 生地黄(等分)

上烂研如鸡子大。服一丸,水三盏,煎一盏,去滓服。

大阿胶丸 治肺虚客热,咳嗽咽干,多唾涎沫,或有鲜血。劳伤肺胃,吐血呕血,并可麦门冬(去心) 茯神 柏子仁 百部根 杜仲(炒) 丹参 贝母(炒) 防风(各半两) 山药五味 熟地黄 阿胶(炒,各一两) 远志 人参(各二钱半) 茯苓(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六分,和渣

犀角地黄丸 治伤寒,汗下不解,郁于经络,随气涌泄,为衄血。或清道闭塞,流入胃腹,吐出清血,如鼻衄。吐血不尽,余血停留,致面色痿黄,大便黑者,更宜服之。

犀角(镑) 生地黄 白芍 牡丹(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实者可服。

桃仁承气汤

芒硝(三钱) 甘草(二钱半)大黄(一两) 桂(三钱) 桃仁(半两,去皮尖)

上 咀。每两入姜同煎。

斛毒汤 见中暑。

荆芥散

荆芥穗(半两) 炙草(一两) 桔梗(二两)

上 咀。姜煎,食后服。

小建中汤

桂枝 甘草(炙,三钱) 大枣 白芍(六钱) 生姜(二钱) 阿胶(炒,一合)

上 咀。水煎。

苏子降气汤 见气类。

理中汤 见中寒。

咳血十九

衄血、火升、痰盛、身热,多退血虚,四物汤加减用。戴云: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是;呕血者,呕全血者是;咯血者,毋咳出皆是血疙瘩;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溺血,小便出血也;下血者,大便出血也。惟有各名色分六,俱是热证,但有虚实新旧之不同。或妄言为寒者,误也。

【入方】

青黛 栝蒌仁 诃子 海粉 山栀

上为末,以蜜同姜汁丸。噙化。咳甚者,加杏仁去皮尖,后以八物汤加减调理。

【附方】

黄 散 治咳血成劳。

甘草(四钱) 黄 麦门冬 熟地黄 桔梗 白芍(各半两)

上 咀。每服半两,水煎服。

茯苓补心汤 治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痿黄,五心烦热,咳嗽唾血。

茯苓 半夏 前胡 紫苏 人参 枳壳(炒) 桔梗 甘草 葛根(各半分) 当归(二两) 川芎(七钱半)陈皮 白芍(各二两) 熟地黄上 咀。水姜枣煎。

呕血二十

呕血,火载血上,错经妄行。脉大发热,喉中痛者,是气虚,用参、 、蜜炙黄火载血上,错经妄行,用四物汤加炒山栀、童便、姜汁服。

又方:山茶花、童便、姜汁,酒服。又郁金末,治吐血,入姜汁、童便良。又方:用韭汁、童便二童,血溢鼻口,但怒气致血证者则暴甚,故经曰:“抑怒以全阴”者是也,否则五志之火动甚载血上,错经妄行也。用柴胡、黄连、黄芩、黄 、地骨、生熟地黄、白芍,以水煎服。

虚者以保命生地黄散,再加天门冬、枸杞、甘草等分,水煎服。

【附方】

治呕血

黄柏(蜜炙)

上捣为末。煎麦门冬汤调二钱匕,立瘥。

《圣惠方》治呕血。

侧柏叶上为末。不计时,以粥饮调下二钱匕。

《保命》生地黄散

生地黄 熟地黄 枸杞 地骨皮 天门冬 黄 白芍 甘草 黄芩

上 咀。水煎,食前。

咯血二十一

(附痰涎血)

咯血,痰带血丝出者,用姜汁、青黛、童便、竹沥入血药中用,如四物汤加地黄膏、牛膝膏之类。咯唾,血出于肾,以天门冬、麦门冬、贝母、知母、桔梗、百部、黄柏、远志、熟地黄牡蛎、姜、桂之类;痰涎,血出于脾,以葛根、黄 、黄连、芍药、当归、甘草、沉香之类

【入方】 治痰中血。

白术(一钱半) 当归(一钱) 芍药(一钱) 牡丹皮(一钱半) 桃仁(一钱研) 山栀(炒黑,八分)桔梗(七分) 贝母(一钱) 黄芩(五分) 甘草(三分) 青皮(五分)

上以水煎服。

又方 治痰中血。

白术(一钱半) 牡丹皮(一钱半) 贝母(一钱) 芍药(一钱) 桑白(一钱) 山栀(炒黑,一钱一分)桃仁(一钱,研) 甘草(三分)

又方 治痰中血。

橘红(二钱) 半夏(五分) 茯苓(一钱) 甘草(三分) 白术(一钱) 枳壳(一钱) 桔梗(一钱) 五味(十上以水一钟,生姜三片,煎服,或加青黛半钱。

又方

橘红(一钱半) 半夏(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牡丹(一钱) 贝母(一钱) 黄连(七分) 桃仁上以水煎,生姜三片。

【附方】治咯血。

荷叶(不以多少,焙干)

上为末。米汤调二钱匕。

初虞世方 治咯血并肺痿多痰。

防己 葶苈(等分)

上为末。 米饮调下一钱。

又方 治咯血及衄血。

白芍(一两) 犀角末(二钱半)

上为末。新汲水服一钱匕,血止为限。

天门冬丸 治咯血并吐血。又能润肺止嗽。

阿胶(炮,各半两) 天门冬(一两) 甘草 杏仁(炒) 贝母 白茯苓(各半两)

上为末。蜜丸如弹大。服一丸。噙化。

又方 治咯血。

桑皮(一钱半) 半夏(一钱,炒) 知母(一钱) 贝母(一钱) 茯苓(一钱) 阿胶(炒,半钱) 桔梗(七分) 陈皮(一钱) 甘草(五分) 杏仁(五分,炒) 生地黄(一钱) 山栀(七分,炒)柳桂(二分,即桂之嫩小枝条也,宜入上焦)

上以水煎。生姜三片。

衄血二十二

衄血,凉血行血为主,大抵与吐血同,用山茶花为末,童便、姜汁酒调下。犀生地黄汤,入郁金同用,如黄芩、升麻、犀角能解毒。又以郁金末、童便、姜汁并酒调服血逆行,成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立效。治血汗血衄,以人中白,新瓦上火逼干,入麝香少许,研细,酒调下,经验。人中白,即溺盆白 秋石也。衄血出于肺,以犀角、升麻、栀子、黄芩、芍药、生地黄、紫菀、丹参、阿胶之类主之。《原病式》曰:衄者,阳热怫郁,干于足阳明而上,热则血妄行,故鼻衄也。

【附方】

河间生地黄散 治郁热衄血,或咯吐血,皆治之。

枸杞 柴胡 黄连 地骨 天门冬 白芍 甘草 黄芩 黄 生地黄 熟地黄(等分)

上 咀。汤煎服。若下血,加地榆。

又方 治衄血。

伏龙肝(半升)

上以新汲水一大碗,淘取汁,和蜜顿服。

茜根散 治鼻不止。

茜根 阿胶(蛤粉炒) 梅芩(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侧柏叶 生地黄上以水一钟,姜三片,煎服。

黄芩芍药汤 治鼻衄不止。

黄芩 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以水煎服。或犀角地黄汤,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鼻通于脑,血上溢于脑,所以从出。凡鼻衄,并以茅花调止衄散,时进淅二泔,仍令其以麻油滴入鼻,或以萝卜汁滴入亦可。又茅花、白芍药,对半尤稳。外迎法:以井花水湿纸,顶上贴之。左鼻,以线札左手中指;右出,札右手;俱出,两手俱札,或炒黑蒲黄吹鼻中,又龙骨

止衄散

黄 (六钱) 赤茯苓 白芍 当归 生地黄 阿胶(各三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黄 汤调服。

芎附饮

川芎(二两) 香附(四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茶汤调下。

又法 治心热吐血,及衄血不止。

百叶榴花(不以多少)

上干为末。吹出鼻中,立瘥。

溺血二十三

溺血属热,用炒山栀子,水煎服,或用小蓟、琥珀。有血虚,四物加牛膝膏;实者,用当归承气汤下之,后以四物加山栀。

【入方】

小蓟饮子 治下焦结热血淋。

生地黄 小蓟 滑石 通草 淡竹叶 蒲黄(炒) 藕节 当归(酒浸) 栀子(炒) 甘草

上以水煎,空心服。

【附录】溺血,痛者为淋,下痛者为溺血。溺血先与生料五苓散加四物汤,若服不效,其人素病于色者,此属虚,宜五苓散和胶艾汤,吞鹿茸丸,或辰砂香散。四物加生地黄牛膝,或四物加黄连、棕灰。又六味地黄丸为要药,茎中痛,用甘草梢,血药中少佐地榆、陈皮、白芷、棕灰。劫剂用《瑞竹堂》蒲黄散,或单用蒲黄,或煎葱汤调郁金末,服之。又文入煎剂妙。大抵小便出血,则小肠气秘,气秘则小便难甚。痛者谓之淋,不痛者谓之溺血并以油发烧灰存性为末,新汲水调下,妙。又方,以车前子为末,煎车草叶,调二钱服

【附方】

许令公方 治尿血。

生地黄(汁,一升) 生姜汁(一合)

上以二物相合,顿服瘥。

当归承气汤

当归 浓朴 枳实 大黄 芒硝

生料五苓散 见中暑。

胶艾汤

阿胶 川芎 甘草(炙,各二两) 川归 艾叶(炒,各二两) 熟地黄 白芍(各四两)

上 咀。每三钱,水酒煎,空心热服。

鹿茸丸

鹿茸(一两,蜜炙) 沉香 附子(炮,各半两) 菟丝子(制,一两) 当归 故纸(炒) 茴香(炒) 胡芦巴(炒,各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每七十丸,空心盐酒下。

辰砂妙香散

麝香(一钱,另研) 山药(姜汁炙,一两) 人参(半两) 木香(煨,二钱半) 茯苓 茯神 黄(各一两) 桔梗(半两) 甘草(炙,半两) 远志(炒,一两) 辰砂(三钱)

上为末。每二钱,温酒下。

六味地黄丸 见诸虚。

《瑞竹堂》蒲黄散

故纸(炒) 蒲黄(炒) 千年锻石(炒)

上等分为细末。每三钱,空心热酒调下。

下血二十四

下血,其法不可纯用寒凉药,必于寒凉药中加辛味为佐。久不愈者,后用温剂,必兼升举,药中加酒浸炒凉药,和酒煮黄连丸之类,寒因热用故也。有热,四物加炒山栀麻、秦艽、阿胶珠,去大肠湿热;属虚者,当温散,四物加炮干姜、升麻。凡用血药,不

【入方】

白芷 五倍子

上为末,粥丸梧子大。服五十丸,米汤下。

【附录】下血当别其色,色鲜红为热,以连蒲散。又若内蕴热毒,毒气入肠胃,或因饮酒过多,及淡糟藏炙爆引血入大肠,故下血鲜红,宜黄连丸,或一味黄连煎。余若大下不至者,宜四物汤加黄连、槐花,仍取血见愁少许,生姜捣取汁,和米大服。于血见愁草中,加入侧柏叶,与生姜同捣汁,尤好。毒暑入肠胃下血者,亦宜加味黄连、槐花入煎服。血色瘀者为寒,血逐气走,冷寒入客肠胃,故上瘀血,宜理中汤温散。若风入肠胃,纯下清血,或湿毒,并宜胃风散加枳壳、荆芥、槐花。 扑损恶,血入肠胃,下血浊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黄茄为末,酒调下。《内经》云:“下血为内伤络脉所致”,用枳壳一味服;又方:用黄连

【附方】

血余灰 鞋底灰 猪牙皂角灰(等分)

上为末。酒调三钱匕。

又方 治下血劫剂。

百药煎(一两,取一半烧为灰)

上为末,糊丸如梧子大。服六十丸,空心米汤下。

槐花散 治肠胃不调,胀满下血。

苍术 浓朴 陈皮 当归 枳壳(各一两) 槐花(二两) 甘草(半两) 乌梅(半两)

上以水煎,空心服。

又方 治下鲜血。

栀子仁(烧灰)

上为末。水和一钱匕,服。

又方 治粪前有血,面色黄。

石榴皮上为末。煎茄子枝汤,调一钱匕。

又方 治粪后下血不止。

艾叶(不以多少)

上以生姜汁三合,和服。

又方

槐花 荆芥穗(等分)

上为末。酒调下一钱匕,仍空心食猪血,妙。

又方 治脏毒下血。

苦楝(炒令黑)

上为末,蜜丸。米饮下二十丸,尤炒。

又方 治卒下血。

赤小豆(一升,捣碎)

水二升,绞汁饮之。

乌梅丸 治便血,下血。

乌梅(三两,烧灰存性)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空心服七十丸,米汤下。

酒煮黄连丸 见泄泻类。

黄连丸

黄连(二两) 赤茯苓(一两) 阿胶(二两)

上用黄连、茯苓为末,调阿胶,众手丸。每三十丸,食后饮下。

黄连香薷饮 见中暑。

理中汤 见中寒。

胃风汤 见下痢。

黑神散

百草霜(研细)

上用酒调下。

肠风脏毒二十五

肠风,独在胃与大肠出。若兼风者,苍术、秦艽、芍药、香附。

【入方】

黄芩 秦艽 槐角 升麻 青黛

治肠风下血

滑石 当归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苍术(等分)

上以水煎服,或以苍术、生地黄,不犯铁器为末,丸服。

又方

茄蒂(烧存性) 栀子(炒)

上为末,捣饭丸如梧子大。每服空心一百丸,米汤下。

又方 便血久远,伤血致虚,并麻风癣见面者。

龟板(二两,酥炙) 升麻 香附(各五钱) 芍药(一两五钱) 侧柏叶 椿根皮(七钱五分)

上为末,粥丸。以四物汤加白术、黄连、甘草、陈皮作末,汤调送下丸药。

又方 脉缓大,口渴,月经紫色,劳伤挟湿。

白术(五钱) 黄柏(炒) 生地黄 白芍(各三钱) 地榆(二钱) 黄芩(二钱) 香附(二钱)

上为末,蒸饼丸服。

又方 治积热便血。

苍术 陈皮(一两五钱) 黄连 黄柏 条芩(各七钱五分) 连翘(五钱)

上为末,生地黄膏六两,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又方

肠风脱露,以车荷鸣五七个,焙干,烧灰,醋调搽。仍忌湿面酒辛热物。

【附录】肠胃不虚,邪气无从而入。人惟坐卧风湿,醉饱房劳,生冷停寒,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风藏毒之所由作也。挟热下血,清而色鲜,腹中有痛;挟冷下血,浊以色黯,腹中略痛;清则为肠风,浊则为脏毒。有先便而后血者,其来也远;有先血而后便者,其来也近。世俗粪前粪后之说,非也。治法大要,先当解散肠胃风邪,热则用败毒散热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则自根自本之论也。虽然精气血气,生于谷气,靖为大肠下血,大抵以胃药收功,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枳壳散、小乌沉汤和之。

一回,血自循于经络矣。肠风者,邪气并入,随感随见;脏毒者,蕴积毒久而始见,《三因方》五痔、肠风、脏毒,辨之甚详。前二证皆以四物汤加刺 皮。

【附方】

蒜连丸(一名金屑万应膏)

独头蒜(十个) 黄连(不以多少)

上先用独蒜煨香熟,和药杵匀,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汤下四十丸。

又方 治肠风。

香附(一两,炒) 枳壳(七钱五分,炒) 当归(五钱) 川芎(五钱) 槐花(炒) 甘草(炙,各二钱五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生姜三片,枣一个。

败毒散 见瘟疫。

不换金正气散

浓朴(姜制) 藿香 甘草(炙) 半夏 苍术(米甘浸) 陈皮(去白)

上等分,姜三片,枣二个煎,食前热服。

芎归汤

川芎 当归

上等分,水煎。

参苓白术散 见脾胃类。

枳壳散

枳壳(麸炒去穣) 槐子(微炒黄) 荆芥穗(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薄粟米粥调下,如人行一二里,再用粥压下,日进二三服。

小乌沉汤

香附(二十两) 乌药(十两) 甘草(炙,一两)

上为末。汤调下。

痔疮二十六

痔疮专以凉血为主。

【入方】

人参 黄 生地黄 川芎 当归(和血) 升麻 条芩 枳壳(宽肠) 槐角(凉血生血)

一方无黄连。

熏浣

五倍子 朴硝 桑寄生 莲房(又加荆芥)

煎汤,先熏后洗。又冬瓜藤,亦好。又大肠热肿者,用木鳖子、五倍子研细末,调敷,痔头向上,是大肠热甚,收缩而上。用四物汤解毒,加枳壳、白术、槐角、秦艽。

【附录】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饱交接,多欲自戕,以故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也。其肛边发露肉珠,状如鼠乳,时时滴渍脓血,曰牡痔;肛边生疮肿痛,突出一枚,数日脓溃即散,曰牝痔;肠口大颗发 ,且沥,曰脉痔;肠内结核有血,寒热往来,登溷脱肛,曰肠痔。若血痔则每遇大便,清血随不止;若酒痔则每遇饮酒,发动疮肿,痛而流血;若气痔则忧恐郁怒,适临乎前,立见肿痛,大便艰难,强力则肛出而不收矣。此诸痔之外证也。治法总要,大抵以解热调血顺气先盖热则血伤,血伤则经滞,经滞则气不营运,气与血俱滞,乘虚而坠入大肠,此其所以为痔也。诸痔久不愈,必至穿穴为漏矣。

【附方】

治诸痔疮。

槐花(四两) 槐角刺(一两,捶碎) 胡椒(十粒) 川椒(一两)

上用 猪肚一个,入药在内,扎定口煮熟,去药,空

清心丸 《素问》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热,此药主之。

黄连(一两) 茯神 赤苓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一百丸,食前米汤下。

清凉饮 治诸痔热甚,大便秘结。

当归 赤芍 甘草(炙) 大黄(米上蒸晒)

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新水调下。

槐角丸 治诸痔,及肠风下血脱肛。

槐角(一两) 防风 地榆 当归 枳壳 黄芩(各半两)

上为末,糊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汤下二十丸。

皮丸 治诸痔出,里急疼痛。

槐花(炒) 艾叶(炒) 枳壳 地榆 当归 川芎 黄 白芍 白矾(枯) 贯众 皮(一两,炙) 头发(烧,三钱) 猪后蹄重甲(十枚,炙焦) 皂角(一大锭,炙黄去皮)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服五十丸,食前米汤下。

猪甲散 治诸痔。

猪悬蹄甲(不以多少)

上为末。陈米汤,调二钱,空心服。

芎归丸 治痔下血不止。

川芎 当归 黄 神曲(炒) 地榆 槐花(炒,各半两) 阿胶(炒) 荆芥 木贼 头发(烧灰,各一钱半)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服五十丸,食前米汤下。

干葛汤 治酒痔。

干葛 枳壳(炒) 半夏 茯苓 生地黄 杏仁(各半两) 黄芩(二钱半) 甘草(同上)

上锉。每服三钱,黑豆一百粒,姜三片,白梅一个,煎

橘皮汤 治气痔。

橘皮 枳壳(炒) 川芎 槐花(炒,各半两) 槟榔 木香 桃仁(炒去皮) 紫苏茎叶 香附 甘草(炙,各二分半)

上锉。每服八钱,姜枣煎服。

熏洗方

槐花 荆芥 枳壳 艾叶

又方

土矾末(二钱) 木鳖子(七个,取仁研)

上以水煎,熏洗三两次。如肛门肿热,以朴硝末水调,淋之良。

又方 治肠痔,每大便常有血。

上以蒲黄末方寸匕,米饮调下。日三顿,瘥。

又方

捣桃叶一斛蒸之,纳小口器中,以下部榻上坐,虫自出。

地黄丸 治五痔,滋阴必用之。

地黄(酒蒸熟,一两六钱) 槐角(炒) 黄柏(炒) 杜仲(炒) 白芷(各一两) 山药 山茱萸 独活(各八钱) 泽泻 牡丹 茯苓(各六钱) 黄芩(一两半) 白附子(二钱)

上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五十丸,米汤下。

熏痔方

用无花果叶煮水熏。少时再洗,又好醋沃烧新砖,如法坐熏,良。

又方

大黄(三钱,煨) 牡蛎(一两, )

上为末。作十服,空心服。

又方

大蒜一片,头垢捻成饼子,先安头垢饼于痔上,外安蒜艾灸之。

翻花痔

荆芥、防风、朴硝煎汤洗之,次用木鳖子、郁金研末,入龙脑些少,水调敷。又方:熊胆、片脑和匀,贴之。

漏疮二十七

漏疮,先须服补药生气血,用参、术、 、芎、归为主,大剂服之。外以附子末,津唾和作饼子,如钱浓,以艾灸,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微热,不可使痛。干则之,则再研如末,作饼再灸。如困则止,来日再灸,直至肉平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用补剂作膏贴之,尤妙。痔漏,凉大肠,宽大肠,用枳壳去穣,入巴豆,铁线缠,煮透去巴豆,入药用,丸子则烂捣,用煎药,干用宽肠。涩窍用赤石脂、白石脂、枯矾、黄丹、脑子。漏窍,外塞用童子小便 炉甘石、牡蛎粉。

【入方】

黄连散 元有痔漏,又于肛门边生一块,皮浓肿痛作脓,就在痔孔出,作食积注下治。

黄连 阿魏 神曲 山楂 桃仁 连翘 槐角 犀角(等分)

上为末。以少许置掌心,时时舐之,津液咽下,如消三分之二,止后服。

【附录】漏者,诸痿之溃漏也,野狼痿、鼠痿、蝼痿、蛄 、蜂 、蚍蜉 、蛴螬 、浮蛆 、是尔。析而言之,三十六种,其名目又不同焉。大抵外伤四气,内窘七情,与夫饮食乖常,染触蠢动含灵之毒,未有不变为 疮。穿孔一深,脓汁不尽,得冷而风邪并之,于是涓涓而成漏矣。然有近年漏者,有久年漏者,近则带淡红,或微肿,或小核;久则上而槁白,内而黑烂,淫虫恶臭生焉。

【附方】

猪肾丸 通行漏疮中,恶水自大肠中出。

黑牵牛碾细末二钱半,入猪肾中,以线扎,青竹叶包,慢火煨熟。空心温酒嚼下。

乳香丸 治冷漏。

乳香(二钱半) 牡蛎粉(一钱二分半)

上为末,雪糕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空心。

生地黄膏 治漏疮通用。

露蜂房(炙) 五倍子 木香(三钱) 乳香(一钱) 轻粉(一字)

上为末,用生地黄一握,捣细,和为膏。摊生绢上贴。

蛇蜕散 治漏疮血水不止。

蛇皮(焙焦) 五倍子 龙骨(各二钱半) 续断(五钱)

上为末。入麝香少许,津唾调敷。

熏漏疮方

艾叶 五倍子 白胶香 苦楝根(等分)

上锉碎烧香。法置长桶内,坐熏疮处。

洗漏疮方 治漏疮孔中多有恶秽,常须避风洗净。

露蜂房、白芷煎汤洗,或大腹皮、苦参煎汤洗。

上洗毕,候水出拭干,先用东向石榴皮晒为末,干掺以杀淫虫,少顷,敷药。

久痿方

九孔蜂房(炙黄)

上为末,腊月独脂研敷,候收汁,以龙骨降香节末入些乳香硬疮。

漏疮,或腿足,先是积热所注,久则为寒。

附子破作两片,用人唾浸透,初成片,安漏孔上,艾灸。

又方

川芎(半两) 细辛 白芷梢(一钱半)

上为末。每日作汤服之。病在下,食前服;在上,食后服。看疮大小,讨隔年黄麻根,刮去皮,捻成绳子,入孔中,至入不去则止,疮外膏药贴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