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六道集

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六道集卷二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辑

人道

梵语。那罗摩纳。此云人。人者忍也。谓於世间违顺之境。情能安忍故也。立世论云。何故名人道。此有八义。一聪明。二为胜。三意微细。四正觉。五智慧增上。六能别虗实。七圣道正器。八聪慧业所生。又由先造作增长中品身语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续。故名人趣。又多憍慢。故名人。於五趣中。憍慢多者。无如人也。又能寂静意。故名人。於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也。然人身难得。正法难闻。今人身已得。复闻正法。不闻正法。便缠世见。宁知三世六趣轮回。修人天因。造涅盘道。且光阴迅速。如白驹过隙。不谋早修。更待何时。转息即是来世。奚定生方。善因未建。恶果斯彰。一失人身。非论劫数。故付法藏经云。人身不坚。腐败危脆。犹如聚沫。须臾变灭。无常既至。谁有存者。口气不来。青肿臭烂。发毛爪齿。狼籍在地。故知人身惟苦无常。复有愚智贫富贵贱。种种不等。悉由前生所造善恶之业不同。故其果报非一。而所居处。亦复各异。是有四大州。及八中州。诸余小州之途分。然皆不免三灾八苦。智者观之。理应生厌。速求解脱。原其始也。爰此世界初成。大地为一海水。由风鼓激。和合一类。犹如熟乳。既其冷已。有凝结生。其海水後渐成於地。上有地味。色香美味。悉皆具足。时彼色界光音诸天。或有福尽来生。或乐观新地来下。性多轻躁。以指甞其地味。如是转三。得其甜美。食之不已。渐生麤肥。失天妙色神足光明。冥然大暗。後有黑风吹彼海水。漂出日月。置须弥边。安日道中。遶须弥山。照四天下。时诸人辈。见出则欢。见入则惧。自兹以後。昼夜晦朔。春秋岁数。终而复始。劫初成时。诸天来下为人。皆悉化生。身光自在。神足飞行。无有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名众生。食地味多者。颜色麤悴。其食少者。颜色光泽。遂生胜负。因缘胜负。便生是非。地味稍歇。咸皆懊恼。又生地皮。状如薄饼。地皮又灭。又生地肤。地肤灭故。又生自然地肥。地肥不生。便生两枝葡萄。其味亦甘。久久食多。共相形笑。葡萄不生。便生粇米。不种自生。无有糠秽。长於四指。旦暮収刈。苗即随生。至旦暮时。米便成熟。虽复数取。而无异状。以此充食。长寿而住。时彼众生。由段食故。滓秽在身。为欲蠲除。便成二道。遂有男女根生。便生染着。故相亲近。因造非法。诸余众生。见此事时。竞以粪扫土石。而弃掷之。不共同居。摈於众外。今时出嫁。以金银蔴豆共掷。皆由昔日粪土弃掷之原本。由彼时人。驱摈出故。乐行恶者。遂共聚集。造立房舍。覆蔽其身。而作非法。此为最初营立家宅。便有家室。时诸众生。若日暮时。若日朝时。由饥取稻。每日充足。不令余残。有一众生。为慵懒故。旦起取稻。遂乃兼将暮时稻来。至暮时。有一同伴。唤共取稻。此人报曰。汝自取去。我旦来取稻。已兼两时粮讫。时彼同伴。闻斯语已。心便赞曰。此亦大好。我今取时。兼二日粮来。如是彼此。递相效学。取二日。三日。七日。乃至半月。一月稻来。渐渐倍於前数。由此贪心。日增盛故。遂令稻中生诸糠秽。一刈之时。更不再生。设生之时。其实渐恶。於是诸人竞来收采。以贪心积聚故。糠秽转盛。其稻无力。收采不生。或有遗余。诸人见已。更相告曰。我等分取地界。便各各分之。因此义故。世间田地。始为耕种。遂立疆畔。时一众生。虽自有田。私盗他谷。再三不休。遂推往众中。陈说其事。彼反嫌言。为少稻故。对众辱我。由此缘故。大众共集。递相告曰。不知二人。是谁有罪。我等意欲众中。拣一众生。颜色端正。形容具足。智慧通达。立为田主。有过者治罚。无过者养育。我等众人所种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与其一分。尔时众中。拣得一具足德人。即立为地主。彼即如法治罚。养育人众。既众立为地主。由此因缘。世间有刹帝利王种也。时有一众生。作是念言。世间所有家属万物。皆为刺棘痈疮。今宜舍离。入山行道。静处思惟。时彼入山。树下思惟。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见已。加敬供养。众共称善。此人乃能舍离家累。入山求道。以其能离恶不善法。守道居贞。洁白其操。因是称为婆罗门。由此因缘。世间有婆罗门种。彼众生中。习种种业。迁居逐利。以自营生。因是世间。故有毗舍之种。(商贾也)又彼众生中。肆力田陇。习诸杂艺。以自生活。因是世间。有首陀罗种。(农人也)由此因缘。故有四姓。而刹利为先。长寿共住。岁数无量。减至八万四千岁时。人身长八丈。过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人高一尺。复过百年。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减增。名一小劫。共有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如是二十增减。名一中劫。共计有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然八劫已过。今当第九减劫。人寿当六七十岁间。人高六七尺。(当周尺也)如是住满二十小劫。则坏劫时至矣。初火灾。次水灾。三风灾。如是坏经二十小劫。山河大地。须弥铁围。尽皆碎末。又空空经二十小劫。乃入成劫。复经二十劫。方得成立。如是周而复始。运运无穷焉(光音天。乃色界二禅天也。人从梵天降下。故其语是梵语。书是梵书。自後人随地转。语音各异。今惟天竺存焉。婆罗门。此云净行。犹此方儒者也)。

宋。静斋学士刘谧三教平心论曰。张横渠。不信轮回之说。谓佛言有识之死。受生轮回。为未之思。此即庄子息我。以死之见也。意谓死则休息。更无余事矣。殊不知生死无际。轮回不息。四生六道。随业受报。而谓之无轮回可乎。南史载梁武帝。梦眇目僧。执手炉入宫内。欲托生王宫。觉而後宫生子。绎幼即病目。医疗不效。竟眇一目。是为元帝。名臣言行录载范祖禹将生。其母梦一伟丈夫。立於侧曰。我汉将军邓禹也。觉而产儿。遂名祖禹。以邓禹内行淳备。遂字之曰淳夫。以是证之。则儒家之书。固有轮回说矣。乃以释氏轮回之说为非。是何其不之察也。程明道。不信地狱之说。谓佛为下根者。设此伪教。怖令为善。此即小人以小恶为无伤之见也。意谓生作过恶。既死谁复穷治哉。殊不知天地神明。昭布森列。赏善罚恶。如影随形。而谓之无地狱可乎。名臣言行录载王荆公子名雱。所为不善。凡荆公悖理伤道之事。多出於雱。及雱死後。荆公彷佛见雱荷铁枷。立於门侧。於是舍所居之半山。为钟山寺。为修追冥福。以是证之。则儒家之书。固有地狱之说矣。乃谓释氏地狱之说为无有。何其未之思也。若曰。因果之说。不足信也。则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儒家固以因果教人也。岂谓教不足行。谓暴为无伤者。反为知道乎。若曰。斋洁之说不足取也。则不茹荤者。孔子以为祭祀之斋。致斋三日者。礼记以为清明之德。儒家固以斋洁教人也。岂垂肉为林。日食万钱者。反为美事乎。若曰杀生之戒非是。则成汤之祝网。赵简子之放生。皆是意也。齐宣不忍一牛。孟子谓之仁术。宋郊救诸蝼蚁。君子以为美谈。儒家曷尝不以护生为盛德之事哉。若曰饮酒之戒非是。则大禹之恶旨酒。光武之不饮酒。皆是意也。沈乱之酒。所以干先王之诛。醉而号呶。所以致宾筵之刺。儒家曷尝不以沉湎为招祸之本哉。若曰盗取之戒。非儒家之所尚。则伊尹所谓非其道也。非其义也。一介不以取诸人。东坡所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果何说也。若曰妄语之教。非儒家之所急。则司马温公。至诚之学。自不妄语始。又其作(资治)通监。谓秦孝公不废移木之赏。齐威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是果何意也。若曰。邪婬之戒为臆说。则美反正剌淫泆见於声诗之所咏。是儒家未尝纵人邪婬也。若曰。布施之说为狂言。则赐贫穷。赈乏绝。见戴礼之所记。是儒家未尝禁人布施也。若曰。死则永灭。不复有知。则系辞云。游魂为变。孝经云。以鬼享之。左传云。鬼犹求食。张睢阳云。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则是既死之後。固有见闻觉知之性也。若曰死虽有知。不复有罪。则书曰。天道福善祸淫。易曰。鬼神害盈福谦。左传曰。有渝此盟。明神殛之。庄子曰。为不善於幽闲之中也。鬼得而诛之。则是冥冥之中。固有赏善罚恶之事也。世有发奸擿伏如神者。固不致纵有罪。以长奸恶。况权衡予夺。真以神明司之乎。彼聪明正直。不可掩蔽也。不可欺罔也。不徇世人之私情。不畏阳间之权势也。则有罪者。何以逃刑哉。地狱之说。前既言之矣。至於死而变为畜生。见於儒家之所纪者非一。鲧为黄能。彭生为豕。载於左传。褒君为龙。载於史记。赵王如意为犬。载於前汉书。是中国未有佛教之前。纪载於儒书者如此。非释氏剏为此说也。贾谊曰。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搏。化为异物兮。亦何足患。信斯言也。则知人有此身。不可以常保。背善趋恶。不免为异类。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今日乘肥衣锦。异时衔铁负鞍。今日操笔弄墨。他生戴角披毛。必然之理也。故佛以广大之心。示五乘之教。人乘者。教人持五戒。而常获人身。不堕於异类也。天乘者。教人修十善。而报得天身。不止於为人也。後之三乘者。教人由声闻。缘觉。以至於佛道。永断生死。常住不灭。证无上觉。还度众生也。天下之大道远理。孰有过於此者。世有大道远理。而懵然不知。方且恃其聪明。矜其声势。谤袭圣教。多积过愆。而自趋於恶道。其亦可哀也已。大抵人有此身。其生也甚难。其死也甚易。世尊握土。以示其徒。以为轮回於四生六道之中。得人身者。如手中之土。失人身。如大地之土。盖谓为善之时少。而谓为恶之时多。是以得人身时少。而失人身时多。则其生也。岂不甚难哉。可不竞竞业业。昼惊夕惕。为解脱之计乎。佛以解脱法门示天下。凡有血气心知之性者。皆可趋而入也。而惟根器不凡。智识超卓。得正知见。不堕邪解。能知之耳。李士谦曰。杜宇为鶗鸠。牛哀为虎。君子为鹄。小人为猿。黄母为鼋。宣武为鼈。邓艾为牛。徐伯为鱼。斯言皆出儒典。岂释教之所构哉。

正见经云。时有一比丘。名曰正见。有疑念言。佛说有後世生。至於人死。皆无相报。何以知乎。此问未发。佛已预知。佛告诸弟子。譬如树本。以一核种。四大包毓。自致巨盛。芽叶茎节。展转变易。遂成大树。树复生果。果复成树。岁月增益。如是无数。欲踧集华实茎节。更还作核。可得以不。诸弟子言。不可得也。彼以转变。日就朽败。核种复生。如是无极。转生转易。终皆归朽。不可复还。使成本核也。佛告诸弟子。生死亦如此。本由痴出。展转合成。十二因缘。识神转易。随行而使。更有父母。更受形体。不复识故。不得还报。譬如冶家。熔石作铁。铸铁为器。成器可还使作石乎。正见答言。实不可成铁为石。佛言。识之转徙。住在中阴。如石成铁。转受他体。如铁成器形销体易。不得复还。故识禀受人身。更有父母。已有父母。便有六闭。一住在中阴。不得复还。二随所受身胞内。三初生迫痛。忘故识想。四生堕地。故所识念灭。更起新见想。五已生便着食念。故识念断。六从生日长大习所新。无复宿识。佛言。识神随作善恶。临死随行所见。非故身。不可复还识故面。相答报也。未得道意。无有净眼。身死识去。随行变化。转受他体。何得相报也。勤行经戒。深思生死。本从何来。终归何所。得净结除。所疑自解。正见闻已。欢喜奉行(六闭。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中阴。如後释)。

轮转五道经云。迦维罗卫国。舍卫国。二国之间。有一大树。名尼俱类。树高二十里。枝布方圆。覆六十里。其树生子。皆数千万斛。食之香甘。其味如蜜。甘果熟落。人民食之。众病皆愈。眼目精明。佛在树下。时诸比丘取果食之。佛告阿难。天下万物。各有宿缘。阿难白佛。何等宿缘。佛言。夫人作福。譬喻此树。稍稍渐大。收子无限。夫人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姝长。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颜色洁白。辉容第一。见无不喜。从忍辱中来。为人精进。乐於福事。从精进中来。为人安详。言行审谛。从禅定中来。为人才明。达解深法。从智慧中来。得人音声清彻。闻者乐听。从歌叹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痛。从慈心中来。阿难白佛。云何为慈。佛言。一慈众生。如母爱子。二悲世间。欲令解脱。三解脱道意。心常欢喜。四为能护一切不犯。是名慈心。佛言。为人姝长。恭敬人故。为人短小。轻慢人故。为人丑陋。喜瞋恚故。为人生无所知。不学问故。为人专愚。不教人故。为人瘖瘂。谤毁人故。为人聋盲。不听法故。为人奴婢。负债不偿。不礼三宝故。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为人生在裸国者。轻衣入精舍故。生马蹄国者。着屐蹑佛前故。生穿胸人国者。布施作福。悔惜心故。生在麞鹿麂中者。喜惊怖人故。生在龙中者。调戏忿怒人故。身生恶疮癞疾难差。医药所不治。苦痛难言者。前身喜鞭打众生故。人见欢喜者。前生见人欢喜故。人见不欢喜者。前身见人不欢悦故。喜遭县官闭在牢狱。杻械其身者。前身喜笼系众生。不从意故。为人唇缺者。前身鈎鱼口缺故。为人闻说法。心不听采。於中两舌。乱人听受者。後生作长耳驴。及耽耳狗中。为人悭贪不恕己。好独食者。死入地狱。堕饿鬼中。出生为人。贫穷饥饿。衣不盖形。食不供口。为人好食独啗。恶食施人者。後堕猪豚蜣蜋之中。为人喜剥脱人物者。後堕羊中。生被剥皮。为人喜杀生者。後生为水上作蜉蝣之虫。朝生暮死。为人喜偷盗人物者。後生奴婢牛马中。为人喜妄语。传人恶者。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犂之。後堕白鸠[鸲-口+(冰-水)]鵅鸟中。人闻其鸣。莫不惊怖。皆言变怪。呪令其死。为人喜婬他妇女者。死入地狱。男抱铜柱。女卧铁牀。後堕婬色鹅鸭鸟中。为人喜饮酒醉。犯三十六失者。死入地狱。堕沸屎地狱中。复堕猩猩兽中。後生为人愚痴。故无所知。为人夫妇不相和顺。数共斗诤。更相驱遣者。後堕鸠鸽中。为人喜贪人力者。後堕象中。为人不洁净者。从猪中来。为人悭贪不恕己者。从狗中来。为人狠戾自用者。从羊中来。为人不安庠。不能忍事者。从猕猴中来。为人尤恶含毒心者。从蝮虵中来。为人好于美食。恐害众生。无有善者。前身从豺狼狸猫中来。余如经广明。此不繁录。

优婆塞戒经云。佛告善生长者。善男子。众生造业。有其四种。一者现报。(今身作极善恶业。即今身受之)二者生报。(今身造业。次後身受)三者後报。(今身造业。次後未受。更第二第三生已去受者。是名後报。婆沙论云。有一屠儿。七生已来。常屠。不落三涂。犹生人天往来。此由七生已前。曾施缘觉尊者一食福力。故令七生不堕恶道。然此人七生已来所作屠罪之业。过七生已。次第受之。无有得脱。善恶俱尔)四者无报。(犹无记等业是)此无报业。复有四种。一时定。报不定。(现生後三时。决定不改。由业有可转。故报不定)二报定。时不定。(由业力定。报不可改。然时有可转。故时不定)三时报俱定。(由业定。故感时亦定)四时报俱不定。(由业不决定。故时报亦不定也)众生作业。有具不具。若先念後作。名作具足。若先不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复有作不具足者。谓作业已。果报不定。复有作已。亦具足者。谓作业已。定当得报。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时报俱定。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见。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毁戒邪见。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时生悔。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时不悔。如恶既尔。善亦如是(三时生悔者。初作时。正作时。作已时)。

道安法师二教论云。业有三报。所谓现报。生报。後报。如经广明。言後报者。或二生。或三生。百千万生。然後乃受。受之无主。必由於心。心无定司。必感於事。缘有强弱。故报有迟速。故经曰。譬如负债。强者先牵。此因果之赏罚。三报之弘趣。自非通才达识。罕得其门。世或有积善而得殃。或有[〦/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熟。而前报已应。故曰。祯祥遇祸。妖孽享福。疑似之嫌。於是乎在。斯则颜子短寿。运锺在昔。今之积德。利在方将。盗跖长年。酬於往善。今之肆恶。衰在未来。楚穆王字商臣。楚成王之太子。世有杀父之愆。諡之为穆。名实之差。起於此矣。此皆生後一报。非现报也。故经曰。轻业故轻受。如歌利王之刖羼提。现被霹雳。末利夫人供养须菩提。现为皇后。若斯之流。皆现报也。子云。多残为富贵之因。持戒为患疾之本。经有成通。可得而言矣。或有恶缘发善业。多杀而致爵。或有善缘发恶业。多禅戒而获病。病从恶业而招。岂修善而得。贵从善业而兴。非坑残所感。故论曰。是缘不定。非受不定。受定者。言因不可变也。其犹种稻得稻。必不生麦。虽不生。不可陆种。地为缘也。稻即因矣。然因果浩博。谅难详究。依经诚言。略标二种。一者生业。二者受业。俱行十善。同得人身。生业也。贫富贵贱。聪钝短长。受业也。故施获大富。悭致贫穷。忍得端正。瞋招丑陋。相当因果也。惟业报理微。通人尚昧。思不能及。邪见是兴。或说人死神灭。更无来生。或云聚散莫穷。心神无间。或言吉凶苦乐。皆天所为。或计诸法自然。不由因得果。以祸福之数。交谢於六府。苦乐之报。迭代而行。遂使遇之者。非其所对。乃谓名教之书。无宗於上。善恶报应无徵於下。若能览三报。以观穷通之分。则尼父不答仲由。断可知矣。是故文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糜。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其变无穷。又嬴博之葬曰。骨肉归乎地。而神气不无之。释典曰。识神无形。假乘四蛇。形无常主。神无常家。斯皆神驰六道之明证。形尽一生之朗说。未能信经。希详轩昊。因兹而观佛经。所以越六典。绝九流者。岂不以疎神达要。陶铸灵府。穷源尽化。水镜无垠者矣(梵语羼提。此云忍辱。即昔释迦如来。被歌利王割绝肢体也。刖音月。绝也。四蛇者。谓身假地。水。火。风。而成也。若言四报。详见如上)。

五王经云。佛为五王说法。人生在世。常有无量众苦切身。今麤为汝等略说八苦。何谓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恩爱别离苦。六所求不得苦。七怨憎会苦。八忧悲苦。是为八苦也。何为生苦。人死之时。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处。普受中阴之形。父母和合。便来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团。五七日。五疱成就。巧风入腹。吹其身体。六情开张。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啗一杯热食。其身体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身。母饱之时。迫迮身体。痛不可言。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受苦无量。至其满月。欲生之时。头向产门。剧如两石峡山。欲生之际。母危父怖。生堕草上。身体细輭。草触其身。如履刀劒。忽然失声大叫。此是苦否。诸人咸言。此是大菩(余七苦。文多不录。言中阴者。亦名中蕴。又名中有。阴以阴覆本明真性为义。蕴以积聚为义。谓积聚无量尘劳烦恼。而受生死轮廻之苦。有谓有生有死故也。今此现在之身。名为前阴。若人命终。煖气尽时。名舍前阴。即有中阴身现。如三岁童子。皆无所见。以香为食。游空而去。应至无量世界外受生。俄顷即到。二乘神通。未出一世界。中阴已至无量世界外。纵佛神力。亦不能遮令不徃。以彼业力定故。故於有缘处。见父母交会。欲火光时。即徃投胎。中阴之身便灭。揽父母精血而为後阴。名羯罗蓝。即肉团心。是最初识心。与父母精血和合名也。若父母不会。其中阴身。待至一七日若七日不会。中阴一死复生。复待至二七日。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不会。中阴七死七生。或由先世恶业现前。即生地狱。饿鬼。畜生道中。若前业报已定。生地狱鬼畜。其中阴身即直徃彼生处。如牛马猪羊诸畜生等。怀胎有时。倘不遇时。即投山牛马猪羊等胎。定不出四十九日外。故人命终。即当七七日内。供养三宝。修诸福事。令中阴藉福托生人天。免堕三途。纵已堕三途。由藉福故。即出三途。若已生人天。由此福力。於人天中。皆增福寿。今时陋俗。不解七七之义。宰杀生命祭祀。增其亡者三途剧苦。纵已得生人天中。折福减寿。如或不信。阅後地狱受报。即自见矣)。

善见律云。女人将欲受胎。月华水出。华水者。此是血名。欲怀胎时。於儿胞处。生一血聚。七日自破。从此而出。若血出不断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尽出者。以男精还复其处。然後成胎。故血尽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

杂事律云。佛告难陀。我为汝说入母胎经。汝当谛听。难陀。虽有母胎。有入不入。云何受生。入母胎中。若父母染心共为婬爱。其母腹净。月期时至。中蕴现前。当知尔时。名入母胎。此中蕴形有其二种。一者形色端正。二者容貌丑陋。地狱中有。容貌丑陋。如烧杌木。傍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形色鲜白。无色界天。元无中有。以无色故。中蕴有情。或有二手二足。或四足多足。或复无足。随其先业应托生处。所感中有。即如彼形。(无色界天。无有色身。故无中有。随其先业。应堕何道。故感中有。如彼道形。傍生即畜生)若生天中有。头便向上。人及鬼畜。横行而去。地狱中有。头直向下。凡诸中有。皆具神通。乘空而去。犹如天眼。远观生处。言月期至者。谓纳胎时。难陀。有诸女人。或经三日。或经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缘。经久期水方至。若有女人。身无威势。多受辛苦。形容丑陋。无好饮食。月期虽来。速当止息。犹如乾地。洒水之时。即便易燥。若有女人。身有威势。常受安乐。仪容端正。得好饮食。所有月期。不速止息。犹如润地。水洒之时。即便难燥。云何不入。若父精出时。母精不出。母精出时。父精不出。若俱不出。皆不入胎。若母不净父净。若父不净母净。若俱不净。亦不受胎。若母根为风病所持。或有黄病痰癊。或有血气胎结。或为肉增。或为服药。或麦腹病。蚁腰病。或产门如駞口。或中如多根树。或如犂头。或如车辕。或如滕条。或如树叶。或如麦芒。或腹下深。或有上深。或非胎器。或恒血出。或复水流。或如鵶口。常开不合。或上下四边阔狭不等。或高下凹凸。或内有虫食。烂坏不净。若母有此过者。并不受胎。或父母尊贵。中有卑贱。或中有尊贵。父母卑贱。如此等类。亦不成胎。若父母及中有。俱是尊贵。若业不和合。亦不成胎。若其中有於前境处。无男女二爱。亦不受生。难陀。云何中有。得入母胎。若母腹净。中有现前。见为欲事。无如上说。众多过患。父母及子。有相感业。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於母生爱。於父生憎。若是女者。於父生爱。於母生憎。於过去生。所造诸业。而起妄想。作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风大雨。及云雾想。或闻大众闹声。作此想已。随业优劣。复起十种虗妄之想。云何为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楼。我昇台殿。我昇牀座。我入草庵。我入叶舍。我入草丛。我入林内。我入墙孔。我入篱间。难陀。其时中有。作此念已。即入母胎。应知受胎。名羯罗蓝。父精母血。非是余物。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缘。为识所缘。依止而住。譬如依酪。瓶。钻。人功动转不已。得有酥出。异此不生。当知父母不净精血。羯罗蓝身。亦复如是。复次。难陀。有四譬喻。汝当善听。如依青草。虫乃得生。草非是虫。虫非离草。然依於草因缘和合。虫乃得生。身作青色。难陀。当知父精母血羯罗蓝身。亦复如是。因缘和合。大种根生。如依牛粪生虫。粪非是虫。虫非离粪。然依於粪因缘和合。虫乃得生。身作黄色。难陀。当知父精母血羯罗蓝身。亦复如是。因缘和合。大种根生。如依枣生虫。枣非是虫。虫非离枣。然依於枣因缘和合。虫乃得生。身作赤色。难陀。当知父精母血羯罗蓝身。亦复如是。因缘和合。大种根生。如依酪生虫。身作白色。广说乃至因缘和合。大种根生。复次。依父母不净羯罗蓝故。地界现前。坚鞕为性。水界现前。湿润为性。火界现前。温煖为性。风界现前。轻动为性。难陀。若父母不净羯罗蓝身。但有地界。无水界者。便即乾燥。悉皆分散。譬如手握乾麨灰等。若但水界。无地界者。即便离散。如油滴水。由水界故。地界不散。由地界故。水界不流。难陀。羯罗蓝身。有地水界。无火界者。而便烂坏。譬如夏月。阴处肉团。难陀。羯罗蓝身。但有地水火界。无风界者。即便不能增长广大。此等皆由先业为因。更互为缘。共相招感。识乃得生。地界能持。水界能摄。火界能熟。风界能长。难陀。又如有人。若彼弟子。熟调沙糖。即以气吹。令其增广。於内空虗。犹如藕根。内身大种。地水火风。业力增长。亦复如是。难陀。非父母不净。有羯罗蓝体。亦非母腹。亦非是业。非因非缘。但由此等众缘和会。方始有胎。如新种子。不被风日之所损坏。坚实无穴。藏举合宜。下於良田。并有润泽。因缘和合。方有芽茎枝叶华果。次第增长。难陀。此之种子。非离缘合。芽等得生。如是应知。非惟父母。非但有业。及以余缘。而胎得生。要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缘。方有胎耳。难陀。如明眼人。为求火故。将日光珠。置於日中。以乾牛粪。而置其上。方有火生。如是应知。依父母精血因缘合故。方有胎生。父母不净。成羯罗蓝。号之为色。受。想。行。识。即是其名。说为名色。(名是心。即受想行识。色是身也)此之蕴聚。可恶名色。托生诸有。乃至少分。刹那。我不赞叹。何以故。生诸有中。是为大苦。譬如粪秽。少亦是臭。如是应知。生诸有中。少亦名苦。此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皆有生。住。增长。及以衰。坏。生即是苦。住即是病。增长衰坏。即是老死。是故难陀。於诸有海。而生爱味。卧母胎中。受斯剧苦。复次难陀。如是应知。凡入胎者。大数言之。有三十八七日。初七日时。胎居母腹。如榍如痈。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名羯罗蓝。状如粥汁。或如酪浆。於七日中。内热煎煑。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煖性。风界动性。方始现前。(从二七日去。至三十七七日。一一皆有风名。及在胎位形相名字。文多不录)难陀。第三十八七日。於母胎中。有风名曰蓝华。此风能令胎子转身向下。长舒两臂。趣向产门。次复有风。名曰趣下。由业力故。风吹胎下。令头向下。双脚向上。将出产门。难陀。若彼胎子。於前身中。造众恶业。并堕人胎。由此因缘。将欲出时。手足横乱。不能转侧。便於母腹。以取命终。其母由斯。受不称意。极痛辛苦。因此命终。设复得存。与死无异。难陀。若彼胎子。善业所感。假令颠倒。不损其母。安隐生出。不受辛苦。难陀。若是寻常。无此厄者。至三十八七日。将欲产时。母受大苦。性令几绝。方得出胎。难陀。汝可审观。当求出离。难陀。凡胎生者。是极苦恼。初生之时。或男或女。堕人手内。或以衣裹。安在日中。或在阴处。或置摇车。或居牀席。怀抱之内。由是因缘。皆受酸辛。楚毒极苦。难陀。如牛剥皮。近墙而住。被墙虫所食。若近树草。树草虫食。若居空处。诸虫唼食。皆受苦恼。初生亦尔。以煖水洗。受大苦恼。如癞病人。皮肤溃烂。脓血横流。加之杖捶。极受楚切。生身之後。饮母血垢。而得长大。言血垢者。即乳汁是。难陀。既有如是无边极苦。无一可乐。谁有智者。於斯苦海。而生爱恋。常为流转。无有休息。云云(详如律文。若欲广知。当阅彼律。梵语难陀。此云欢喜。是佛亲弟)。

旧杂譬喻经云。昔释迦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说经。时有一天。寿命垂尽。有七事应现。一者项中光灭。二者头上傅饰华萎。三者面色变。四者衣上有尘。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离本座。即自思惟。寿终之後。当弃天乐。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腹中作子。甚预愁忧。不知何计。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为三世一切之救。惟佛能脱卿之重罪。何不往归。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堕猪胎。以是为毒。人趣受身。不敢为恐也。佛言。欲脱猪身。当三自归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如是日三时。天从佛教。日夜自归。於後七日。天命寿尽。至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及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娩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息。若杀此儿。夫必罪我。即白长者。夫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自归。况儿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之。无令轻慢。儿遂长大。七岁与其同辈。於道边戏。时舍利弗。目犍连。适过儿傍。儿言。我和尚。舍利弗等。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於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受教。三自归依。今得人身。舍利弗。即入禅定。观便知之。即为呪愿。因请佛及僧供养讫。佛为说法。父母及儿。内外眷属。应时皆得阿惟越致。此是自归之福也(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即不退菩萨地也。拘夷那竭。即拘尸国。维耶离。即毗舍离国。皆中天竺境)。

法句喻经及懊恼经云。尔时舍卫城。有一长者。财宝无数。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为娶妻。未满七日。夫妇相敬。欲至後园。上春三月。游戏园中。有一柰树。高大好华。妇欲得华。无人取与。夫为上树。乃至细枝。枝折堕死。居家大小。奔赴儿所。呼天号哭。闻者莫不伤心。棺敛送还。家啼不止。世尊愍伤其愚。往讯问之。长者室家。大小见佛。悲感作礼。佛语长者。止息。听法。万物无常。不可久保。生则有死。罪福相追。此儿三处父母。一时哭泣。懊恼断绝。竟为谁子。何者为亲。长者忘忧。长跪白佛。此儿宿命。作何罪叠。盛美之寿。而便中夭。唯愿解说。佛告长者。乃往昔时。有一小儿。持弓箭。入神树中戏。边有三人。亦在中看。树上有雀。小儿欲射。三人劝言。若能中雀。是世健儿。小儿意喜。引弓射之。中雀即死。三人共笑。助之欢喜。而各自去。经历生死。数劫之中。所在相会受罪。三人中。一人有福。今在忉利天上。一人生海中。为化生龙王。一人今日长者身是。小儿者。前生天上。为天作子。堕树命终。即生海中。为龙王作子。即以生日。金翅鸟王而取食之。今日三处。懊恼涕泣。宁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今三人受报懊恼。小儿前世好喜布施。尊敬於人。故生富家。喜猎伤生。故生命短。长者意解。大小欢喜。皆得须陀洹道(须陀洹。此云入流。谓入圣道之流。即果人也)。

律云。昔如来与诸比丘。於林中坐。有一猕猴。从树来下。取佛鉢上树。盛满鉢蜜上佛。佛不为受。彼即知佛意。持往水边。以水洒作净。献上佛。佛即为受。令阿难分与众僧。猕猴欢喜。腾跃却舞。堕坑而死。托生师质长者家。形貌端正。出家。证阿罗汉。名曰摩头婆肆吒(此云献蜜上座)。

贤愚经及报恩经云。过去迦叶佛时。有年少比丘。见一老比丘。常好赞诵。音声钝浊。自谓好声。而言。汝今声如狗吠。时老比丘语言。汝识我否。我今已得阿罗汉道。年少闻已。惶怖自责。即於其前忏悔。老比丘即听悔过。虽免地狱。由其恶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时有商人五百。将一白狗。共诣他国。中路歇息。狗盗肉食。商人断狗四脚。投之坑中而去。时舍利弗。以天眼遥见狗身。挛躃在地。饥饿困笃。命欲垂死。即持鉢饭。飞至狗所。以慈愍心。施与狗食。活其余命。食已欢喜。复为说法。七日後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字曰均提。年至七岁。舍利弗化令出家。为说妙法。便证罗汉。六通悉备。自见前身。是饿狗。蒙师舍利弗恩。今得人身。并获道果。自念当尽身供给师之所须。永作沙弥。不受大戒。由其前生出家。持净戒故。今值释迦如来。得阿罗汉果。

度狗经云。昔有沙门。见一屠儿。拘一狗子。持归欲杀。沙门语曰。杀生之罪。甚为不善。愿将我鉢中食。贸此狗身。令命得活。获福无量。乃至殷勤晓谕。屠儿不肯随言。沙门即以饭饲狗子。以手摩捋。呪愿。泣而告曰。卿何罪所致。得是狗身。不得自在。为他杀食。愿汝世世罪灭福生。离狗子身。得生为人。值遇三宝。狗子得食。善心即生。踊跃欢喜。自知归依。屠儿将归杀食。狗子命终。生大长者家。时沙门乞食。到长者门。其子见之。欢喜礼足。供以百味。即随出家。深解经义。便得三昧。致不退转。开化一切。发菩提心。畜生尚乃得道。况人宁不获果。

天竺

○南海之濒。有一枯树。五百蝙蝠。於中穴居。有诸商侣。止此树下。时属风寒。人皆饥冻。聚积樵酥。蕴火其下。烟焰渐炽。枯树遂然。时商侣中。有一贾客。夜分已後。诵阿毗达磨藏。彼诸蝙蝠。虽为火困。爱好法音。忍而不出。於此命终。随业受生。俱得人身。舍家修学。乘闻法声。聪明利智。并证圣果。为世福田。近迦腻色迦王。与脇尊者。招集五百贤圣。於迦湿弥罗国。作毗婆沙论。斯并枯树之中。五百蝙蝠也(出西域记○南海。是南天竺海边。迦湿弥罗国。是北天竺之国。阿毗达磨藏。是大毘婆沙论藏。蝙蝠。南方谓之飞鼠。今之凡俗。尚不信人死为六畜。况信为蠢动含灵。殊不知蠢动含灵。本具佛性。由恶业重故。渐渐顽痴至形微小。若业报渐消。渐灵渐大。至复人身。即我释迦如来。於前多劫中。曾为麞鹿鹅鴈鱼鼈蝨等。故佛每为诸弟子说多生前世。曾为之事也。第十祖脇尊者。如来灭度後五百年出世。当此周贞定王时也)。

泰山

○太傅羊佑。字叔子。西晋名臣。声冠区夏。年五岁时。尝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环。乳母曰。汝本无此。於何取耶。佑曰。昔於东垣边弄之。落桑树中。乳母曰。汝可自觅。佑曰。此非先宅。儿不知处。後因出门游望。迳而东行。乳母随之。至李氏家。乃入至东垣树下。探得小环。李氏惊怅曰。吾子昔有此环。常爱弄之。七岁暴亡。亡後不知环处。此亡儿之物也。云何持去。佑持环走。李氏遂问之。乳母既说佑言。李氏悲喜。遂欲求佑还为其儿。里中解喻。然後得止。佑年长。常患头风。医欲攻治。佑曰。吾生三日时。头首北户。觉风吹顶。意其患之。但不能语耳。病源既久。不可治也。佑後为荆州都督。镇襄阳。经给武当寺。殊余精舍。或问其故。佑默然。後因忏悔。叙说因果。乃曰。前身承有诸罪。赖造此寺。故获申济。所以使供养之情。偏殷重也(言前身。则不止一生也。非得宿命通。岂知多生事耶。或从人道来。得人身者。有能记忆前生事。若堕余道而来者。则不能记忆。所谓不可复还使成本核也)。

琅琊

○王练。字玄明。宋侍中。父珉。字季琰。晋中书令。相识一梵沙门。每瞻珉风采。甚敬悦之。辄语同学云。若我後生得为此人作子。於近愿亦足矣。珉闻而戏之曰。法师才行。正可为弟子子耳。顷之沙门病亡。亡後岁余。而练生焉。始能言。便解外国语。及绝国之奇珍。银器珠贝。生所不见。未闻其名。即而名之。识其产出。自然亲受诸梵。过於汉人。咸谓沙门。审其先身。故珉字之曰阿练。遂为大名。云云。

吴兴

○向靖。字奉仁。河内人也。丧数岁女。女始病时。弄小刀子。母夺取不与。伤母手。丧後一年。母又产一女。女年四岁。谓母曰。前时刀子何在。母曰。无也。女曰。昔争刀子。故伤母手。云何无耶。母甚惊怪。具以告靖。靖曰。先刀子犹在否。母曰。痛念前女。故不录之。靖曰。可觅数个刀子。合置一处。令女自择。女见大喜。即取先者。曰此是儿许。父母大小。乃知前女。审其先身(右三出冥祥记)。

余杭

○元兴三年初。余杭山沙门法志。常诵法华。有雉翔集座隅。如听状。越七年雉殒。志瘗之。夜梦童子拜曰。因听经得脱羽类。今生山前王氏家。志诘朝遣问之。如其言。王氏一日设斋。志方踵门。儿曰。我和上来也。志抚之曰。此我雉儿也。解衣视腋下。果有雉毳三茎。七岁令出家。十六落发。以腋有毳。因名昙翼。後感普贤菩萨示现(出通载)。

武帝

○始登位。梦一道人。提鉢就乞。因而言曰。君於前世施维卫佛一鉢之饭。今居斯位。帝遣问严公。徵其虗实。严公即送七佛经。呈闻(出弘明集○维卫佛。即毘婆尸佛)。

崑仑山

○昙谛法师。父姓康。名彤。康居国人。汉灵时。移附中国。献帝末乱。移止吴兴。曾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寝。梦见一僧。呼黄氏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二枚。眠寤。见两物具存。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云。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後随父之樊邓。遇见关中僧[契-大+石]道人。忽唤[契-大+石]名。[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老宿名。谛曰。向者忽言阿尚。是谛沙弥。为众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不觉失声耳。[(丰*力)/石]曾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丰*力)/石]初不忆此。乃诣谛父。谛父具说本末。并示书镇尘尾等。[(丰*力)/石]乃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曾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深悲仰。谛後游览经籍。遇目斯记。晚入吴虎丘寺。讲礼记周易春秋。各七徧。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徧。又善文翰。集有六卷。亦行於世。性爱林泉。後还吴兴。入故章崑仑山。闲居涧饮。二十余载。以宋元嘉末卒於山舍。春秋六十余(出梁高僧传)。

元魏

北代

○乘禅师。常受持法华。精勤不懈。命终托生河东薛氏。为第五子。生而能言。自陈宿业。不愿处俗。其父任北肆州刺史。五郎随任。便往中山。至七帝寺。寻得前世本时弟子。语曰。汝颇忆从我度水。往狼山否。乘禅师者。即我身是。吾房中灵几。可速除却。弟子闻验。抱师悲恸哀伤。道俗奇怪。将为大徵。父母恋惜。恐其出家。便与纳室。尔後便忘宿命之事。而常兴厌离。恒乐静居(出唐高僧传)。

北齐

赵州

○僧安法师。文宣时。在王屋山。聚徒讲涅盘经。始发题。有雌雉来座侧伏听。僧若食时。出外饮啄。日晚上讲。依时赴集。三卷未了。遂绝不来。众咸怪之。安曰。雉今生人道。不须怪也。武平四年。安领徒至越州。行头陀。忽云。往年雌雉。应生在此。径至一家。遥唤雌雉。一女走出。如旧相识。礼拜欢喜。父母异之。引入设食。安曰。此女何故名雌雉耶。答曰。见其初生发如雉毛。既是女。故名雌雉也。安大笑。为述本缘。女闻涕泣。苦求出家。二亲欣然许之。为讲涅盘。闻便领解。一无遗漏。至後三卷。茫然不解。於时始年十四。便就讲说。远近咸听。叹其宿习。因斯躬劝。从学者众矣(出续高僧传)。

宣帝

○帝即位。尝谒僧稠禅师。稠牀坐不迎。其徒劝迎者。稠曰。昔优填王。怀恶心来。宾头卢尊者下牀。行七步迎之。七日後。王失国位。被邻国擒捉锁脚。囚禁十二年。吾今虽寡德。冀帝获福耳。俄以此被谮。帝衔之。将复入寺。按其不敬诛之。稠已知之。及帝来寺。预出十里许候之。帝怪问。稠曰。恐身血污伽蓝。远来就刃耳。帝悚然悔谢。谓其臣杨遵曰。朕不明。几妄黩圣师。即奉之如故。帝问前身。稠曰。陛下前身。罗刹也。今好杀。盖余习耳。帝问何以知之。稠请以盘贮水。自呪之。命帝临观。见自形正罗刹状。仍有羣罗刹随之。帝大惊。自是绝荤。终日坐禅。礼佛行道。如旋风焉(出通载)。

元帝

○武帝第七子。讳绎。字世诚。初武帝梦僧眇一目。手执炉云。托生王宫。已而母梦月堕怀中。遂生帝。帝幼即一目病。医疗不効。竟眇一目。首封湘王。即位于江陵。舍宫造天宫寺及天居寺。每讲法华经。解成实论。寿四十七(出梁史)。

博陵

○崔彦武。开皇中。为魏州刺史。因行部至一邑。愕然惊喜。谓从者曰。吾昔尝在此邑中为人妇。今知家处。因乘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门。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谒。彦武入家。先升其堂。视东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因谓主人曰。吾昔所读法华经。并金钗五双。藏此壁中高处。是也。其经第七卷尾後纸。火烧失文字。吾今每诵此经。至第七卷尾。恒忘失。不能记得。因令左右凿壁。果得经函。开第七卷尾。及金钗。并如其言。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诵此经。钗亦是其物。彦武曰。庭前槐树。吾欲产时。自解头发。置此树穴中。试令人探树中。果得发。於是主人悲喜。彦武留衣物。厚给主人而去。

太山

○大业中。有客僧行至太山庙。欲寄宿。庙令曰。此别无舍。惟神庙庑下可宿。然而比来。寄宿者辄死。僧曰。无苦也。不得已从之。为设牀於庑下。僧至夜端坐诵经。可一更。闻幄环佩声。须臾神出。为僧礼拜。僧曰。闻比宿者多死。岂檀越害之耶。愿见护之。神曰。遇死者将至。闻弟子声。因自惧死。非煞之也。愿师无虑。僧因延坐谈说。如食顷。问曰。闻世人传说云。太山治鬼。宁有之耶。神曰。弟子薄福有之。岂欲见先亡乎。僧曰。有两同学僧先死。愿见之。神问知名。乃曰。一人已生人间。一人在狱罪重。不可唤来。若师就见可也。僧闻甚悦。因起出不远。而至一所。多见庙狱火烧。光焰甚盛。神将僧入一院。遥见一人。在火中号呼。不能言。形变不复可识。而血肉焦臭。令人伤心。神曰。此是也。师不欲历观耶。僧愁愍求出。俄而至庙。又与神坐。因问欲救同学。有得理耶。神曰。可得。能为写法华经者便免。既而将曙。神辞僧入堂。旦而庙令视其僧不死。怪异之。僧因为说。仍即为写法华经一部。经既成。庄严毕。又将经就庙宿。其夜神出如初。欢喜礼拜。慰问来意。以事告之。神曰。弟子已知之。师为写经。始书题目。彼已脱免。今又生在人也。然此处不洁。不可安经。愿师还将送向寺。言说久之。将晓辞诀而去。送经於寺。杭州别驾张德言前任兖州。具知其事(右二出冥报记。此记二卷。是唐朝永徽年。吏部尚书唐临撰)。

徐陵

○智威禅师。前身是陈时仆射徐陵。听智者大师讲经。因立五愿。一临终正念。二不坠三途。三人中托生。四童真出家。五不堕流俗之僧。後生缙云朱氏。年十八。将纳妇。路逢梵僧谓曰。少年。何意欲违昔誓。因示其五愿。威闻已。不复还家。即往国清寺。投章安法师。咨受心要。即证法华三昧。

天台

○国清寺僧智环。为直岁。将常住布十端。与始丰县丞李意及。久而不还。环死作寺家奴。背有智环字。既而丞亦死。亦作寺家奴。背亦有李意及字(右二出统纪○天台县。在隋唐时。名始丰)。

汾州

○刘善经。隰城人。少小孤。母所抚育。其母平生。恒习读内典。精勤苦行。以贞观二十一年亡。善经哀毁过礼。哭声不辍。至明年。善经彷佛之间。见其母曰。我为生时修福。得受男身。今生於此县南。石赵村宋家。汝欲相见。可即至彼也。言讫不见。善经如言而往。不移时而至。彼於是日。宋家生男。善经因奉衣物。具言由委。此男现在。善经恒以母礼事之。隰州沙门善抚。与善经知旧。见善经及乡人所说。为余言之。

相州

○淦阳县。智力寺。僧言高。俗姓赵氏。其兄子先身。於同村马家为儿。马家儿。至贞观末死。临死之际。顾谓母曰。儿於赵宗家。有宿因缘。死後当与宗为孙。宗即与其同村也。其母不信。乃以墨点儿左肋。作一大黑子。赵家妻。又梦此儿来云。当与娘为息。因而有娠。梦中所见。宛然马家之子。产讫。验其黑子。还在旧处。及儿年三岁。无人导引。乃自向马家云。此是儿旧舍也。於今现存。已年十四五。相州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说之(右二出冥报拾遗记。此记二卷。是唐朝终山郎余令。字元休。龙朔年中撰)。

蕲州

○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周氏子。生而岐嶷。儿时。有异僧叹曰。是子阙七种相。不逮如来。林间录云。四祖大师。居破头山。山中有无名老僧。唯植松。人呼为栽松道者。尝请於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傥能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行水边。见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女首肯之。老僧回策而去。周氏女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庸纺里中。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水中。明日见之泝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邑人呼为无姓儿。四祖见於黄梅道中。戏问之曰。汝何姓。曰姓固有。但非常姓。祖曰。何姓。曰是佛性。祖曰。汝乃无姓耶。曰性空故无。祖化其母使出家。时年七岁也。去破头山。伫望间。道者肉身尚在。噫。五祖出入生死。正其游戏耳。自非果位圣人。孰能若是乎(出通载并林间录)。

并州

○石壁寺。有一老僧。禅诵为业。精进练行。贞观末。有鸽巢其房楹上。哺养二雏。老僧每有余食。恒就巢哺之。鸽雏後虽渐长。羽翼未成。乃并学飞。俱坠地而死。僧并収葬之。经旬後。僧夜梦二小儿白曰。儿等。为先有小罪。遂受鸽身。比来闻法师读法华经。及金刚般若经。既闻妙法。得受人身。儿等今於此寺侧十余里。某村某姓名家。托生为男。十月之外。当即诞育。僧乃依期往视。见此家一妇人。同时诞育二子。因为作满月斋。僧便呼鸽儿。两儿并应之曰。诺。一应之後。岁余始言(出冥报拾遗○昔吴永平四年。天竺沙门耆域至洛阳。神异甚多。乃指沙门竺法渊曰。此菩萨从羊中来。指竺法兴曰。此菩萨从天中来。皆有验。今此二儿。从鸽中来。诚不虚也)。

庄惠

○庄惠太子。武则天。抱示以神僧万回。回曰。此西域树精。养之宜兄弟。安乐公主怙韦后。将谋逆。回途遇之。望尘唾之曰。腥气不可近。後安乐果被诛(出统纪)。

登州

○文登县。开元中。郭行妻王氏。生一女。鹤喙。後临终自言曰。吾酬先世甞斋之报。以此示人耳。

沙门

○释牛云。开元中人。少不聪慧。因诣五台山。礼文殊大士。初至东台。见一老人问曰。何为而来。答曰。愿见大圣。求聪慧耳。老人曰。文殊居北台。云即往北。而老人亦在北。云意其即文殊。遂拜不已。老人曰。汝前生身牛也。以曾驼经故。得比丘报。汝性昏迷。胷中有淤肉在。汝闭目勿开。为汝钁去之。即以钁锄其胷。不甚痛。觉心顿然开豁。及开目。见老人现文殊身。语曰。与汝聪明竟。云自是总持辩悟。为世导师焉(右二出通载)。

回向寺

○玄宗二十六年。沙门法秀。梦异僧劝置袈裟五百领。施回向寺。及觉异之。遂丐人造。及其数。忽一日遇僧曰。吾导汝入回向寺。随之入终南山。见崖半朱门高耸。榜曰回向。趋入。谒上方老宿。次诸僧。皆奇伟。相劳问。秀出袈裟遍寺施之。老宿引入空房。呼侍者取尺八。侍者持玉箫至。老宿曰。此唐天子旧室。向居此。好音乐。故降为人主。久当复归。授与箫并袈裟。嘱秀曰。汝持归献唐天子。秀还诣阙表上之。帝取箫调弄。宛如宿御焉(详出高僧传)。

寿州

○兴元元年。淮西寿州安丰县民。毛罕妻周氏。生子猪头。象耳。骡脚。鱼腮。人身。父母欲淹死。遂作人言。我为先世不信因果。曾於庐州开元寺。借用常住钱五千文。蔴布二疋。不还。故遭此罚。望父母収养。待长大送寺偿报。至年十七送寺扫地。时时以铁杖自鞭。叫言还债。以赖债故。因名赖债。

兴元间

○太尉中书令韦皋。初生时。其父饭僧祈福。忽有圣僧至。斋毕。乳母抱儿。求呪愿。僧起。谓众曰。此儿昔诸葛武侯也。他日有美政於蜀。宜以武字之。言讫。忽然不见。其後皋游官出处节义功名。大槩与武侯相类。治蜀二十一年。封南康郡王。有德在民。四川至今奉祀之。雅好释教。嘉州石像初成。皋为之记。

龙怀寺

○昙相禅师。临终语其弟子会曰。吾报缘当生广汉绵竹峰顶杨家。後七年。汝来见吾。言讫而逝。杨为道士。先生一女。名信相。生而知道。次生男名惠宽。五六岁。日与相谈论。俱非世事。父母录之。其後会颇忘之。一夕梦相责其负约。会惊寤。遂造峰顶。而扣其扉。宽曰。扣扉者谁。会遽曰。弟子会也。宽笑曰。何以知吾。而称弟子。会曰。闻师声。犹昔日声也。遂相见。父出所录示之。盖大庄严等论文。会即奉宽。再归龙怀寺落发。由是神异日显。俗呼为圣和尚。其姊亦随出家。甞入水观。一室湛然。不见其形。惟见皆水。亦号圣尼。宽十世为大僧。今十生记存焉。

衡岳寺

○知辩法师。悟解绝伦。多所撰着。然寡徒侣。每览所撰。必一唱三叹。惜不遇赏音者。偶一日。有一耆宿至。借着述而阅之。曰汝识至高。颇符佛意。今寡徒众。盖缺人缘耳。可办食鸟兽。後二十年。当自有众。言讫不见。辩遂卖衣单。易米炊之。散郊外。感羣鸟大集。抟饭而去。祝之曰。食吾饭者。愿为法侣。後二十年。往邺城开讲。座下有千余人。皆年少比丘也。

东都

○惠林寺。沙门圆泽。与隐士李源厚善。惠林即源旧第也。父憕守东都。为禄山所害。源以故不仕。常居寺中。与泽谈噱终日。偶相率游蛾嵋山。源欲自荆州。泝峡以往。泽欲由长安斜谷。源以为久绝人事。不欲复入京师。泽不能强。遂自荆州。舟次南浦。见一妇人。锦裆负甖而汲者。泽望而泣曰。所不欲由此者为是。源惊问其故。泽曰。妇人孕三稔矣。迟吾为之子。不逢则已。今既见之。无可逃者。公当以神呪助我令速生。三日愿公临。以一笑为信。後十三年。於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哀。具浴。至暮而泽亡。妇乳三日。源往视之。儿见源。果轩渠而笑。即具以语其家。葬讫。源返寺中。後如期。自洛之杭。赴其约。至期。於葛洪井畔。闻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曰。泽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也。然世缘未尽。且勿相近。惟勤修不惰。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徧。却回烟棹上瞿塘。遂隐不见。源复归惠林。至长庆初。年八十矣。穆宗下诏。以源守谏议大夫。不赴。寻以寿终(右五出通载○泽公预知三生事者。此或须陀洹初果圣人。极至七生七死。得尽烦恼诸漏。证阿罗汉。得无生果而出三界。不复更受生死矣。今已三生尚有三四生在。故云身前身後也。犹未得受生处。故云寻已徧)。

吴郡

○齐君佐。贫遇梵僧与一枣食之。即悟前身是讲经僧。於座上广说异端。及戒缺。乃投灵隐出家。名监空(出统纪)。

仁宗

○真宗晚子也。始生日。夜啼不止。有道人能止啼。召入。则曰。莫叫莫叫。何似当初莫笑。啼即止。盖真宗甞龥上帝祈嗣。帝问羣仙。谁当往者。皆不答。独赤脚大仙一笑。遂降为嗣。在宫中好赤脚。此其验也(出纲监)。

滁州

○参政张方平。出知滁州。至僧舍。见楞伽经手迹宛然。知前身为书经僧(逊长老。後身为李侍郎。严首座。後身为王十朋。皆载於传记中)。

公亮

○宰相曾公亮。前身是禅门青草堂。

东坡

○苏东坡弟辙。字子由。谪广东高要县。时洞山云庵与聪禅师。一夕同梦五祖戒禅师明至。遂与子由出城迓之。已而东坡至。三人说所梦。坡曰。八九岁时时梦身是僧。往来陕右。又先妣孕时。梦眇目僧求托宿。云庵惊曰。戒公陕右人。一目眇。逆数其终。已五十年。而东坡时四十九。自是常称戒和上(右三出统纪)。

山谷

○黄山谷。谪涪陵。梦一女子云。是山谷前身。缘棺朽蚁穴。系两腋间。故山谷有腋气病。因令启其墓改葬。则病除。果如言(出月令)。

燕都

○庆寿寺。释教亨。字虗明。济州任城王氏子也。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业。缁素仰重。一日赴斋。於芒山村。乃倚树化去。是夕示梦於女弟冯自彭。村见其乘白马而下曰。我生於西陈村。王光道家。冯觉。语母。及其子。三人梦皆同。诘旦至光道家询之。其母刘氏。先夕亦梦安公求宿焉。是夕果诞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但瞬而未笑。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闻而来谒。见即呼云。安兄无恙耶。亨熟视。举手伸指而笑。其母甞卧师室中。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人皆呼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师事。碑於石。纪其异。年七岁出家。十五参普照宝和尚。一日忽闻打板声。廓然证入。後出世。乃五坐道场。

绍兴

○宝林寺。释大同。字一云。别峰其号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崑仑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於是父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尽得其传。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华严经。云云(右二出明高僧传)。

浙江

○崇祯间。宁波府。管春。夫妇二人。在金陵打草[革*隹]卖。无子。每日得钱银。但取给足。余投井中。年月既累。颇不介意。时有一僧从乞百金。春曰。吾打草[革*隹]。日充口腹。那得银两。僧曰。但肯舍。即有之。春曰。无不肯也。僧遂倩人淘井。适得百金而去。後时管春。被雷震死。有书生姓朱名元价。以朱题其背上云。佛不仁。三字。价後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奉敕往高丽封王。王姓李名倧。王谓价曰。吾诞一子。今已八岁。竟不能言笑。而背上有朱字。不审是何祥祟。价令抱出。见字曰。吾冤屈汝也。遂即顿然言笑。价为王说其因缘。赞昔年少在方外亲闻。惟忘其二人姓名。康熈十九年。赞年七十。至金陵礼报恩塔。遇河南周混源隐士。其父祖明时皆官在朝。源详闻其事。及见高丽王拜价帖。其纸光泽坚厚。重如玉版。云云。识者。谓管春施福所致。以後生恶报。今生一身偿之。而得为太子。岂不快乎。

罗定州

○东安县令。韩允嘉。康熈己酉年。谓铁桥曰。余前生是泰岳山某庵僧。来求吾家寄宿。父令其蔬饭留之。出接不复见。而嘉已[囗@力]地一声矣(东莞张穆芝。别号铁桥)。

惠州

○博罗县。韩耳叔。文恪公之仲子。与张穆芝。刘两成为友。大清初。死於难。托生两成为子。未生之前。两成梦耳叔入室。遂产。及能言。刘有姑。戏之曰。汝为谁。顿然应声曰。我父为官。我兄为和尚。我为人害。今五年。不复记忆。穆因喜续三生之缘。以诗寄两成曰。流浪何无已。重来亦可悲。宁忘当日语。赖见再生时。梦幻真何定。恩仇且勿痴。吾惭空住世。尚是旧须眉(叔兄出家。字祖心。别号剩人。其母明末持斋。临终谓家人曰。吾往广州邝绪生国学家去。後家人徃访。果其诞晨。即终日。为绪第五子。由佛山崔夫人。尝徃韩宅。说邝家合门。归信三宝故也。或曰。人命终後。识神即往投胎。今云何入室乃产。答曰。如上天神云。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主虽前去。余神守护。故见其现形也。或先已有在胎者。以恶业故。应在胎终。由母善业。别有他人来代之者。亦有人未死。而暴死者。苏已见其在地狱受罪矣)。

湖广

○莲胤长老。住端州法轮寺。向桥曰。吾师兄某。住山独处。日诵法华。恒有一雉。日来听经毕。则便飞去。後数日不见来。去山十里。有乡绅某。遣使至山。谓师曰。昨梦令徒。托生家主为子。今遣我来。相闻吾师。然近来日夜啼不止。请师一过看之。师自顾无徒。惟有一雉。辄来听经。今不见数日。或是彼雉乘经功德。得为人耶。遂往其家。彼抱儿出。即止啼欢喜。以此为信焉。

潮州

○王教官。为福建教授。有一箍桶翁。每日得银。则以三分。买香烛供佛。及死无财以殡。王教授。哀其无报应。斋中拈笔自书纸曰。箍桶日三分。烧香不顾贫。天空佛不见。死可问阎君。王教官。闻州官生子。往贺之。州官曰。得子甚怪。背有数字。问字何云。曰箍桶日三分。王曰。余自书也。何为而现於此。令人趋往案头。取来更看。儿背字已没。托生之理。可为显矣。斯与吾莞县尹。舒应龙子探花弘志。同书字於背也。志再生为弘慈。其人今戊申五十余岁犹存(右四出铁桥集)。

(舒应龙。广西人。子弘志。弱冠中探花。未几而卒。龙以朱书其背。愿再生吾家。後果托生龙之田舍。见字。遂送龙育字弘慈。中乡试。公车经广东。至东莞。拜龙生祠)。

附遗

谭景升

○南唐初。隐士谭景升。与陈搏为友。着化书。百十篇。属宋齐丘为序。其六十六篇。有曰。梓潼帝君言。予受业报。为卬池龙。羇於积水之下。连年旱虐。水复为泥。身既广大。无穴可容。烈日上临。内外热恼。诸鳞甲中。各生小虫。咂啮困苦。一日晨凉。天光忽开。五色云气。浮空而过。中有瑞相。绀发螺旋。金容月莹。山灵河伯。万众稽首。赞叹欢喜。声动天地。天香缭绕。随处生春。予乃仰首哀号。乞垂救度。万灵诸圣。咸谓予曰。此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也。今以教法流行东土。随教化身。将往中国。汝既遭逢。宿业可脱。予乃身自踊跃。入天光中。具陈往昔报应之理。世尊告曰。善哉。帝子。汝於向来。孝忠国家。又复悯世。生护持心。因果未周。仇敌相争。以人我相。肆兴残忍。迁怒於物。业债当偿。今复自悔。欲求解脱。汝於此时。复有冤亲之想。与夫瞋恚愚痴之念否。予闻至理。心地开朗。内外罄然。如虗空住。自顾其身。随念消灭。复为男子。得灌顶智。是予归依然(出蜀梓潼帝君庙记○见佛金容欢喜。故自感好相。得灌顶智。故得聪睿。为文昌)。

南唐

○边镐。初生父母梦。谢灵运入室。故小名康乐。仕南唐。以都虞侯。从查文徽克建州。凡所俘获皆全之。建人谓之边佛子。及克潭州。市不易肆。谓之边菩萨。既而为节度使。设斋供。盛修佛事。潭人谓之边和尚(出五代史)。

南宋

○高宗。徽宗第九子。徽宗梦武肃钱王入室。已而生帝(出稽古略)。

音释

音于。变也。

音戟。诛也。

[鱼*糸]

同[骨*系]。音衮。禹父名也。

黄能

下乃带切。音耐。三足鼈。谓之能。

鶗鴂

上音题。下音厥。一名子规。

音斛。黄鹄。鸿鹄。又音谷。小鸟也。

音元。似鼈而大也。

音张。麋大於鹿有角。麞似麂而小无角。

音己。麋属。

[鸲-口+(冰-水)]

音欣。鸇鸟。一名晨风。黄色燕颔。飞疾。击鸠鸽食之。

音洛。今之角鸱。一名鸺鶹。

五取蕴

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余四是心。心是名也。

音屑。

音池上声。一名野鷄。雄者有冠长尾。身有文采。喜斗。

岐嶷

上音奇。下音逆。谓小儿有知识也。

音诲。鸟嘴。

丘缚切。匡入声。犬鉏也。

同辩。俗字。

极虐切。强入声。笑也。

音豫。顿首呼也。

音藐。一目小。

阿练

梵语具云阿练若。此云寂静。是僧住处也。

音素。逆流而上曰泝。洄又向也。水欲下违之而上也。

八难

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长寿天。五北俱卢州。六盲聋瘖瘂。七世智辩聪。八生在佛前佛後。此之八处。虽感报苦乐有异。而皆障碍。不得见佛闻佛正法。其长寿天。寿五百劫。外道修无想定。生此天也。北州寿一千岁。以着乐故。不受教化。故佛法不至也。世智辩聪。以世人邪智聪利。惟 耽习外书。不信佛经因果之教。是为障难也。

三宝

佛。法。僧也。佛者觉也。生死长夜。人不自觉。惟佛觉悟。於三大无数劫。修行六度万行。福智圆满。故称大觉也。法者。佛说三藏一切经书。令人去恶修善。离欲出世。得无生灭也。僧者。清净和合众也。是菩萨。及罗汉。乃至受佛二百五十大戒人也。无犯故云清净。六和同均。故云和合也。

缘觉

亦名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十二因缘。而出生死。是中乘圣人。梵语辟支佛是也。

阿罗汉

此云无生。谓後世不受生死也。亦云无着。不着烦恼生死故也。亦云应真。此是小乘声闻圣人也。

音簪去声。谗毁也。

音吹去声。兽毛輭细者。

音孤。以篾束物也。

音鸟。悬物也。

音牒。重也。厚也。堕也。累也。积也。

三灾

谓小三灾。一刀兵。二疾疫。三饥馑。

八苦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怨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八大小诸横祸苦。

宋郊

附後。

阿修罗道

梵语阿修罗。亦云阿素洛。又云阿须伦。华言非天。其宫殿园林。皆七宝成。似天而非天也。又云无端正。谓男丑女端正故。或云不饮酒。而有鬼。畜。天道也。其天道摄者。居须弥山空处宝城之中。鬼道摄者。居大海边。或大山石壁之内。畜道摄者。居大海底。海水在上。有风持如云。不入其宫。如人观天也。起世经云。须弥山王东面。过千由旬。大海下。有[鞥-合+(白-日+田)]摩质多阿修罗王国土。纵广八万由旬。大城中宫殿。名曰设摩啻。纵广一万由旬。七重栏楯。七重金银铃网。七重行树。庄严校饰。七重城壁。皆七宝合成。园池华果。众鸟和鸣。广如经说。此不繁录。须弥山南面。过千由旬。大海下。有踊跃阿修罗王宫殿。纵广八万由旬。须弥山西面。去千由旬。有奢婆罗阿修罗王宫殿。纵广如前。须弥山北面。过千由旬。大海下。有罗睺罗阿修罗王宫殿住处。广大妙好。如前相似。侍女眷属。不可称计。共相娱乐。恣情爱乐。自余臣妾。左右仆使倍多。备如经说。不能具述。阿修罗王。寿数不完。少出多减。本身长一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化身高十六万八千由旬。立大海底。与须弥山齐。有大幻术。常与忉利天斗。日月放光射其目。以手遮障。世人见之。谓日月薄蚀。由福不如天。故常战败。即引兵窜入藕丝孔中。彼等皆由前世持戒。好胜布施。作下品十善业之所感报。而心多謟慢。不能忍辱。故受此身。由其持戒布施。故宫殿七宝所成。由不忍辱。故生相丑恶。謟慢好胜。故常与天斗。业报差别经云。具十种业。得阿修罗报。一身行微恶。二口行微恶。三意行微恶。四起於憍慢。五起於我慢。六起增上慢。七起於大慢。八起於邪慢。九起於慢慢。十回诸善根向阿修罗趣。正法念经云。修罗居在五住处。一在地上。众相山中。(七山金山。及诸石壁中)其力最劣。二在须弥山北。入海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罗睺。统领无量阿修罗众。三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勇健。四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华鬘。五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毗摩质多。此中出声。彻於海外。云我是毗摩质多阿修罗。(毗摩质多。此云高响)第一罗睺阿修罗王。有四玉女。从忆念生。一名如影。二名诸香。三名妙林。四名胜德。即此四女。一一皆有十二那由他侍女。以为眷属。悉皆围绕阿修罗王。共相娱乐。恣情爱乐。不可具说。勇健阿修罗。威势次胜。华鬘阿修罗。威势更胜。毗摩质多阿修罗。威势眷属倍数。更不可称计。自余臣妾左右仆使。亦不可说。即知贵贱悬殊。不可一槩而论。阿修罗。寿各各不同。或有寿五百岁者。人间五百年。彼为一日一夜。或有寿六千岁。人间六百年。彼为一日一夜。或有寿七千岁。人间七百年。彼为一日一夜。其殿大小。各各不同。复能变化其身。随意种种能作。又云。修罗衣食自然。冠缨衣服。纯以七宝鲜洁。同天所餐。饮食随念而有。百味具足。与天同等。如大论说。彼之衣食。虽复胜人。其若吃时。是则不如人也。谓彼凡所食时。末後一口。要变作青泥。亦如龙王。虽食百味。末後一口。要当变作虾蟇。是故经说。不如人也。阿含经云。阿修罗有大威力。而生念言。此忉利天王。及日月诸天。行我头上。誓取日月以为耳璫。日月天子见已。各怀恐怖。不宁本处。以其形可畏故。日月威德。有大神力。住寿一中劫。复是世间众生福佑。日月不为阿修罗所触恼。时阿修罗。渐大瞋恚。即命舍摩梨。毗摩质多。二阿修罗王。及诸大臣。各办兵仗。往与天战。时难陀。跋难陀。二大龙王。身绕须弥。周围七帀。山动云布。以尾打水。大海浪冠须弥。忉利天曰。阿修罗欲战矣。诸龙鬼神等。各持兵仗。从次交斗。天若不如。皆奔四天王宫。严驾攻伐。先白帝释。帝释告上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无数天众。及诸龙鬼。前後围绕。帝释命曰。我军若胜。以五系缚毗摩质多阿修罗。将还善法堂。我欲观之。修罗亦曰。我众若胜。以五系缚帝释。还七叶堂。我欲观之。一时大战。两不相伤。但触身体。生於痛恼。於是帝释现身。乃有千眼。执金刚杵。头出烟焰。修罗见之。乃退败。即擒质多修罗。系缚将还。遥见帝释。便肆恶口。帝释答曰。我欲共汝讲说道义。何须恶口。观佛三昧经云。此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其儿长大。见於诸天采女围绕。即白母言。人皆伉俪。我何独无。其母告曰。香山有神。名乾闼婆。其神有女。容姿美妙。色踰白玉。身诸毛孔。出妙音声。甚适我意。今为汝聘。适汝愿否。子言。善哉善哉。愿母往求。尔时其母。行诣香山。告彼乐神。我有一子。威力自在。於四天下。而无等伦。汝有令女。可适吾子。其女闻已。愿乐随从。时阿修罗子。纳彼女已。未久之间。即便怀孕。经於千岁。乃生一女。其女颜容。端正挺特。天上天下。更无有比。面上姿媚。八万四千。左边右边。各有八万四千。前後亦尔。阿修罗见。以为殊异。如月处星。甚为奇特。天帝释憍尸迦闻。求女为妻。修罗闻喜。以女妻之。帝释立字。号曰悦意(梵语舍脂)诸天见之。叹未曾有。视东忘西。视南忘北。乃至毛发。皆生悦乐。帝释至欢喜园。共诸采女。入池游戏。尔时悦意。即生嫉妒。遣五夜叉。往白父王。今此帝释。不复见宠。与诸采女。自共游戏。父闻此语。心生瞋恚。即兴四兵。往攻帝释。立大海水。踞须弥山顶。九百九十九手。同时俱作。撼善见城。摇须弥山。四大海水。一时波动。帝释惊怖。靡知所趣。时宫有神。白天帝言。莫大惊怖。过去佛说。般若波罗蜜。王当诵持鬼兵自碎。是时帝释坐善法堂。烧众名香。发大誓愿。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呪。是无上呪。是无等等呪。真实不虗。我持此法。当成佛道。令阿修罗。自然退散。作是语时。於虗空中。有刀轮自然而下。当阿修罗上。时修罗耳鼻手足。一时尽落。令大海水赤如蜯珠。时阿修罗。即便惊怖。遁走无处。遂入藕丝孔中。

西域

天竺

○清辩论师。雅量弘远。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遂於观自在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绝粒饮水。时历三载。观自在菩萨。现妙色身。谓论师曰。何所志乎。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曰。人身危脆。世间浮幻。宜修胜善。愿生覩史多天。於斯礼觐。尚速得见。论师曰。志不可夺。心不可二。菩萨曰。若然者。宜往南天竺。大安达罗国。城南不远。有大山岩。执金刚神所。至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者。当遂此愿。论师於是往而诵焉。三岁之後。神乃谓曰。汝何所愿。若此勤励。论师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指遣来请。成我愿者。其在神乎。神乃授方。而谓之曰。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开即入中。可以待见。论师曰。幽居无覩。讵知佛兴。神曰。慈氏出世。我当相报。论师受命。专精诵持。复历三载。初无异念。呪芥子以击石壁。豁然洞开。是时百千万众。观覩忘返。论师跨其户。而告众曰。吾久祈请。待见慈氏。圣灵警佑。大愿斯遂。宜可入此。同见佛兴。闻者怖骇。莫敢履户。谓是毒蛇之窟。恐丧身命。再三告语。惟有六人从入。论师顾谢时众。从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还合。众皆怨嗟。恨前言之过也(出唐西域记○慈氏即弥勒。龙猛。旧云龙树)。

中印度

○玄奘法师云。贞观十三年。奘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那兰陀寺。见一俗人说云。有一人好色。每承经言。修罗生男极丑。生女端正。闻彼山内。有阿修罗窟。别有宫殿。甚精殊好。同天佳妙。其人思欲见修罗女。共为匹对。常受持呪。精勤三年。三年将满。所祈遂愿。其人先有弟子亲友。临去。召弟子相伴同去。弟子於时亦随同行。既呪有徵。遂到宫门。门首当者极严。至诚求请门人。令通夫人。门人为通。具述来意。修罗女喜。报守门人云。来者几人。报云二人。女报门人。诵呪者来入。同伴者且住门外。门人来报。诵呪者引入。弟子见引入已。自身不觉已到自家舍南门立。自尔已来。更不知彼人消息。弟子因此发心。舍家修道。愿在伽蓝供养三宝。其人具向奘说。述此因缘(印度即天竺)。

中天竺

○瞻波国。西南山石涧中。有修罗窟。有人因游山修道。遇此窟。人遂入中。见有修罗宫殿处。妙精华卉。乍类天宫。园池林果。不可尽述。阿修罗众。既见斯人。希来到此。语云。汝能久住此否。答云。欲还本处。修罗既见不在。遂施一桃。与彼食讫。修罗语言。汝宜急出。恐汝身大。窟不能容。言讫走出。身遂增长。形貌麤大。头才出。身大孔塞。遂不出尽。自尔以来。年向数百。唯有大头。如三硕瓮。人见共语。具说此缘。人愍语云。我等凿石令汝身出。其事云何。答云。恩泽。人奏国王。具述此意。君臣共议。此非凡人。力敌千夫。若凿令出。傥有不测之意。谁能抗之。因此依旧。时人号为大头仙人。唐国使人王玄策。已三度至彼。以手摩头。共语了了分明。近有山内。野火烧头焦黑。命犹不死。西国志六十卷。国家修撰。奉敕令诸学士画图。集在中台。复有四十卷。从麟德三年起首。至乾封元年夏末方讫。临。见玄策。具述此事(出西国志)。

(问曰。阿修罗道。人何少耶。答曰。其生修罗道者无报。故人不得而知之。观上经文。即自知不少矣)。

六道集卷二

音释

罗睺罗

此云执日。

音爨。逃也。藏匿也。

那由他

此云万亿。

虾蟇

上音遐。下音麻。俗作蟆。青蛙。俗名蛤蝈。

难陀。跋难陀龙

难陀。此云喜。跋难陀。此云近喜。

伉俪

上音康去声。下音例。伉俪配偶也。

乾闼婆

此云香阴。天帝乐神。

四兵

象。马。车。步。

含字上声。摇动也。

当字去声。正中也。

俗作匝非。

宋郊

少时随父任应山读书。见犬水漂蚁穴至郭。编竹桥渡之。後以阴德中状元。今渡蚁桥蹟。现在湖广应山县治南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