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育婴家秘

痢疾证治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赤白无分寒热议,多因食积宜通利,

育婴家宝只三分,传自河间真秘密。

按《内经》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阳受之则入六腑,填满闭塞,不为飧泻,久为肠癖。飧泻者,为米谷不化也。肠癖者,不痢是也。又按五十七难曰:胃泻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泻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小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使,茎痛。大瘕泄者,痢也。由《素》《难》之文观之,则痢起于食积也。况小儿之病伤食者多,惟有宿食为积。故因四时之感,而成痢也。赤白皆属热说见《原病式》中,或谓赤者属热,白者属寒,未敢听之。但调痢久不止,则为虚寒,或服冷药过多,热变为寒者则有之矣。此当以脉证别之。身热而渴,脉数大有力而能食者为热;身凉不渴,脉沉无力而不食者为寒明矣。治痢之法,初起腹中若痛,里急后重者,其痛为实,宜急下之,三黄承气丸.不可用巳豆、牵牛之剂。已豆损血,牵牛损气也。如有外症不可遽下,宜发散之,仓禀汤主之。初治不止,各随其证施治也。

三黄承气丸:治痢疾初起,两眉皱而啼哭者,腹痛也。里急后重,烦躁不安者,以此下之。

大黄、酒蒸,一两。枳实(炒),厚朴(炒),槟榔,各五钱。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黄柏(酒炒),当归,各三钱。木香,二钱。

共细末,神曲糊丸,黍米大,儿小者十五丸,儿大者三十丸,滚白水下。

仓癝汤:治伤风痢疾及时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宜先服此方。即:

人参败毒散(方见前),加陈仓米,煎服。

一方:加陈皮。

因伤风得之者,则纯下清血,宜胃风汤主之。如不纯血。宜黄连四物汤、家秘剪红丸;不止者,阿胶梅连丸,大效。

胃风汤:治风冷客于肠胃,泄下鲜血,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人参,白茯苓,川芎,当归,白术,白芍,辣桂,各等分。

上[口父]咀,量地加减,入粟米数十粒同煎,食前热服。

黄连四物汤:治下痢纯血。

黄连,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槐花(炒),荆芥穗,等分。加犀角

[口父]咀,量儿大小,水煎服。

家传剪红丸:治痢下纯血,及大人肠风了血,神效。

枳壳(炒),槐子(炒),侧枯叶(炒),荆芥穗,等分。

共细末,酒糊丸,黍子大,量儿加减,米饮下

阿胶梅连丸:治下痢无问新旧,赤白黑、疼痛诸症。

真阿胶(锉碎,用蛤粉炒成珠),赤茯苓()去皮,乌海(洗净去核,焙干),赤芍,黄柏,黄连,干姜(炮),当归(酒洗,日干),等分。

共细末,水丸,黍米大,米饮下。忌鸡鱼油腻诸物。

以上皆初治之法也。

赤白痢者,心生血,因伤热得之,则心移热于小肠,是为赤痢。故赤者从小肠而来也。肺主气,因伤热得之,则肺移热于大肠,是为白痢。故白者从大肠而来也。刘河间据《内经》云: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以芍药汤主之。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此治痢之要法也。吾之先祖,以此立法,用黄连阿胶丸加当归、木香治血痢,于血中行气;胃苓丸加当归、芍药治白痢,于气中养血。赤白相兼者,香连丸;有积者,家秘治痢保和丸相兼服之,无不效者。

河间芍药汤: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一钱。当归,黄连,黄苓,各五分。炙甘草,二分。大黄,三分。槟榔,木香,各二分。桂,二分半。

[口父]咀,吹儿小分三剂,大则一剂,水煎食前温服。

黄连阿胶汤:治赤痢。

黄连,三钱,阿胶(炒),二钱。白茯苓,当归,木香,各一钱。

细末,水丸,米饮下。

胃苓丸:治白痢。

加当归,白芍,白术。

研末,水糊丸,米饮下。

番连丸:治赤白痢。此吾家传秘方也。

黄连(大如鸡爪者,去枝梗,切),吴茱萸,木香,石莲子肉,各三钱。

共末,酒糊丸,黍米大。量儿加减,陈米炒,煎汤下。

家传治痢保和丸:其积有未尽、有久痢原未得下、脾虚不可下者,俱宜服下之。

陈皮,半夏,白茯苓,枳壳(炒),厚朴(炒),黄连(炒),山楂肉,萝卜子(炒),神曲,麦芽(炒),各五分。木香,槟榔,炙甘草,各减半。

上细末,别取种曲糊丸,米饮下。

此以上中治之法也。

痢久不止名休息痢,不可骤用肉豆蔻、诃子肉、罂粟壳止之,恐有滞积未尽,反成重病也。必腹中不痛。虽有虚痛,切不可止之。吾有家秘和中丸,不犯此禁。如有可止者,幼科中秘传香连丸。万金散,择而用之。

家传和中丸:专治休息痢及疳痢,屡验。

人参,炙甘草,当归,川芎,车前子,猪苓,泽泻,神曲,麦芽,俱炒。诃子肉(面裹煨),五莲肉,各二钱。白术,白茯苓,陈皮,白芍,黄连(炒),各三钱。木香,干姜(炒),豆肉蔻(面裹煨),各二钱。

共细末,酒煮面糊丸,黍米大,米饮下。

秘传香连丸:治男女小儿诸般痢疾作痛,并久痢虚脱,脓血不止者,服之神效。如初痢一二日间,不可服,恐拦住积滞热毒,变生他症,又反为害也。

黄连(酒润炒),一两。木香肉,豆蔻(煨),各三钱。乳香,没药,各一钱。

上末面糊丸,芡实大,服一丸,赤痢甘草汤、白痢姜汤下。

万金散:治水泻,下痢久不瘥者。

粟壳:去蒂,二两,锉细,醋炒,一两,生用一两。甘草:四节,生。一民炙,一两。陈皮(去白),二两。乌梅(和核),一两。

锉碎合成剂,量儿大小,热渴略煎二沸,和渣倾出碗内,盖定澄清去渣,空心温服。

以上末治之法也。

泻痢从来更变多,久而休息转沉疴,

脱肛不禁堪惆怅,膝肿其如鹤膝何。

有泄泻变痢疾,有痢疾变泄泻者。先正有言曰:先泻后痢者,此脾传肾也,为阴邪,难治。先痢后泻者,此胃传脾也,为微邪,易治。斯言也,谓泻痢久而传变者,愚亦有说焉;泻久不止复变痢者,其后重者,胃气之下陷也。其脓血者,肠垢之下浊也。水谷竭而胃败,加之何不死。痢久不止而变泻者,其后重除者,乃湿热之毒尽矣。其脓血止者,乃陈莝之物去也。肠胃通而水谷行,故可治也。若初泻便变痢者,此气病传入血中,宜养血为主,加调气之药,不可复下伤胃气也。初痢即变泻者,此止病传入气中,以调气为主,加养血之药,不可遽涩,使毒留而不去,复成痢也。泻变痢者,宜四物汤加黄连、木香、白茯苓。痢变泻者,宜四君子汤加当归、白芍主之。

痢久不止,无津液欲成疳病者,宜参苓白术散大补胃气可也。有素病疳,又新病痢者,此重伤食,感冒四气之所致也。宜钱氏异功散加当归、白芍、木香、诃子肉、神曲(炒)各等分为丸服,不可作痢治之。

痢久不止,谓之休息痢。脾胃受伤,其气之下陷也,则为脱肛,其上逆也,则为食入即吐,不思乳食,谓之噤口。肾开窍于二阴,痢久则肾败矣。两膝红肿,谓之鹤膝,更有不治之症,俱宜辨之。

脱肛者,胃气之下陷也,后重不除,努责太过,故肠头脱肛出也。肛门名魄门,肺是主之。肠头脱出,又肺气不行收令也。宜用养血调气升提之剂,使痢止则肛自不出矣。升麻汤主之,外用洗法、托法、灸法。

升麻汤

升麻,一钱。人参,白术,白茯苓,陈皮,当归,白芍,麻子仁,各五分。甘草,防风,各三分。荆芥穗,二分。乌梅(去核),一个。

上[口父]咀,分二剂,食前服。

洗法独浇散:治脱肛不收。

五倍子,半两,研末。井花水,三碗,入瓷罐内,慢火煎半,入朴硝,荆芥穗,各一钱。

乘热熏洗,仍以五倍子末付之。一方用绿桑螺,烧存性,研末,以猪膏和涂肠头上。

托法用:

木贼,烧存性,为末,掺之以软帛按入。

又方用:

赤石脂,伏龙肝,等分。

末,敷之。

又方用:

龙骨末,木贼,烧存性,等分。

为末敷之。

炙法脱肛不收,灸尾翠骨穴神效,又能治痢。

噤口者,乃胃虚逆气上冲而吐也;有不思食者,皆虚损也,宜用参苓白术散,米饮调服。大抵此病难治。凡泻痢者,能食则吉,不能食则凶。

鹤膝者,两膝红肿,如鹤之膝也。小儿痢后多此疾,乃肾虚之症也,宜补肾地黄丸,加虎胫骨、个膝主之。

有五色痢者,此五脏之真色见也,不可治。

痢疾腹胀者,属中气不足也,宜胃苓丸调之,慎勿下之,下之则死。亦有余套之未尽,误服涩药太早,腹胀着,此为实也,腹中必痛,宜下之,三黄枳术丸主之。

痢疾不治症:小儿下痢如尘腐色者死,如屋漏水者死。下痢日久,大吼如竹筒者死,如血腥者死。

凡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赤涩,腹痛发热,唇红舌苔,气促心烦,坐卧不安,大渴饮水,各道倾陷,面容似妆,噤口不食,眼胞肿,足背肿者,皆不可治。《内经》曰:肠癖身热,脉躁疾者死;身凉脉迟者生。又脉大而有力者死;脉微而无力者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