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九章算术卷第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魏 刘徽 注

唐朝议大夫行太史令上轻车都尉臣李淳风等奉敕注释

句股〔1〕以御高深广远

今有句三尺〔2〕,股四尺〔3〕,问:为弦几何〔4〕?

荅曰:五尺。

今有弦五尺,句三尺,问:为股几何?

荅曰:四尺。

今有股四尺,弦五尺,问:为句几何?

荅曰:三尺。

句股短面曰句,长面曰股,相与结角曰弦。句短其股,股短其弦〔5〕。将以施于诸率,故先具此术以见其原也〔6〕。术曰: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7〕。句自乘为朱方,股自乘为青方〔8〕,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9〕,因就其余不移动也,合成弦方之幂〔10〕。开方除之,即弦也。

又,股自乘,以减弦自乘,其余,开方除之,即句〔11〕。臣淳风等谨按:此术以句、股幂合成弦幂〔12〕。句方于内,则句短于股。令股自乘,以减弦自乘,余者即句幂也。故开方除之,即句也。

又,句自乘,以减弦自乘,其余,开方除之,即股〔13〕。句、股幂合以成弦幂,令去其一,则余在者皆可得而知之。

今有圆材径二尺五寸,欲为方版〔14〕,令厚七寸。问:广几何?

荅曰:二尺四寸。

术曰:令径二尺五寸自乘,以七寸自乘减之,其余,开方除之,即广〔15〕。此以圆径二尺五寸为弦,版厚七寸为句,所求广为股也〔16〕。

今有木长二丈,围之三尺。葛生其下,缠木七周,上与木齐〔17〕。问:葛长几何?

荅曰:二丈九尺。

术曰:以七周乘围为股,木长为句,为之求弦。弦者,葛之长〔18〕。据围广,求从为木长者其形葛卷裹袤〔19〕。以笔管青线宛转,有似葛之缠木。解而观之,则每周之间自有相间成句股弦〔20〕。则其间葛长,弦。七周乘围,并合众句以为一句;木长而股,短,术云木长谓之股,言之倒〔21〕。句与股求弦,亦无围,弦之自乘幂出上第一图〔22〕。句、股幂合为弦幂,明矣。然二幂之数谓倒在于弦幂之中而已,可更相表里,居里者则成方幂,其居表者则成矩幂〔23〕。二表里形讹而数均〔24〕。  又按:此图句幂之矩青,卷白表〔25〕,是其幂以股弦差为广,股弦并为袤,而股幂方其里〔26〕。股幂之矩青,卷白表〔27〕,是其幂以句弦差为广,句弦并为袤,而句幂方其里〔28〕。是故差之与并,用除之,短、长互相乘也〔29〕。

【注释】

〔1〕句股:中国古典数学的重要科目,由先秦“九数”中的“旁要”发展而来。据《周髀算经》,勾股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起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高。商高答周公问曰:“句广三,股脩四,径隅五。”公元前5世纪陈子答荣方问中已有勾股术的抽象完整的表述。贾宪《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将勾股容方解法称为勾股旁要法,我们由此推测,“旁要”除了测望城邑等一次测望问题外,还应当包括勾股术、勾股容方、勾股容圆等内容。郑玄引郑众注“九数”曰:“今有句股、重差也。”由此并根据《九章算术》体例和内容的分析,可以知道,勾股问题,特别是解勾股形的内容在汉代得到了大发展,并形成了一个科目。它与“旁要”有关,但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都超过了后者。张苍、耿寿昌整理《九章算术》,将其补充到原有的“旁要”卷,并将其改称“句股”。

〔2〕句:勾股形中较短的直角边,故刘徽说“短面曰句”。赵爽《周髀算经注》云:“横者谓之广。句亦广。广,短也。”

〔3〕股:勾股形中较长的直角边,故刘徽说“长面曰股”。赵爽《周髀算经注》云:“从者谓之脩。股亦脩。脩,长也。”

〔4〕弦:勾股形中的斜边,故刘徽说“相与结角曰弦”。赵爽《周髀算经注》云:“径,直;隅,角也。亦谓之弦。”

〔5〕相与结角:谓与勾、股分别结成角的那条线。勾股形如图9-1(1)。刘徽提出了勾股形中勾、股、弦的定义。设勾、股、弦分别为a,b,c,刘徽给出了勾、股、弦的关系,a<b<c。

图9-1 勾股术的出入相补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6〕刘徽指出了勾股术在勾股章中的地位。原:系杨辉本原文,《九章算术新校》从。本书初版依戴震辑录本作“源”。“原”系“源”之古字。今依《新校》本。

〔7〕《九章算术》勾股术给出勾股定理

〔8〕《九章算术》与刘徽时代常给图形涂上朱、青、黄等不同的颜色。这里勾方为朱方,股方为青方,但并不是固定的。下文勾股容方、勾股容圆中朱、青分别表示位于勾、股上的小勾股形。

〔9〕出入相补,各从其类:这就是著名的出入相补原理。它在卷一圭田等术刘徽注中被称为以盈补虚,在卷五城垣等术刘徽注中被称为损广补狭。参见卷一圭田术注〔6〕。

〔10〕这是刘徽记述的使用出入相补原理对勾股术的证明。由于文字过于简括,如何出入相补,历来说法不一,有人统计,有30余种不同方式。图9-1(2)的出入相补方式见之于李潢《九章算术细草图说》。分别作以勾、股、弦为边长的正方形,并将勾方、股方、弦方进行分割,将勾方中的1,股方中的2,3分别移到弦方中的1′,2′,3′,其余部分不移动,则勾方与股方恰好合成弦方。因此a2+b2=c2。

〔11〕此是勾股定理的另一种形式

〔12〕此即a2+b2=c2。

〔13〕此是勾股定理的第三种形式

〔14〕版:木板。后作“板”。此问与下问都是勾股术的直接应用,我们合为一组。

〔15〕此即应用公式(9-1-2),。

〔16〕此谓版厚、版广和圆材的直径构成一个勾股形的勾、股、弦,设分别为a,b,c,则由勾股又术(9-1-2),版广为。如图9-2。这就证明了《九章算术》解法的正确性。由直径作为勾股形的弦可以看出,《九章算术》的作者已经通晓圆的一个重要性质:圆径所对的圆周角必定是直角。

图9-2 圆材为方版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17〕葛缠木的情形如图9-3(1)所示。

图9-3 葛缠木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18〕《九章算术》将葛缠木问题化成勾股问题,即木长作为勾,木之周长乘缠木周数作为股,葛长作为弦。此问亦为勾股术的直接应用,故与上一问合为一组。

〔19〕据围广,求从为木长者其形葛卷裹袤:根据围的广,求纵为木长而其形状如裹卷该木的葛的长。

〔20〕此谓将缠木之葛展成平面,则每一周都成为一个小勾股形。小勾股形的弦是葛长的一部分,如图9-3(2)。

〔21〕此谓将每个小勾股形的勾、股分别平移到首、末两个小勾股形的勾、股所在的直线上,与葛长所展成的线段形成一个大勾股形。在勾股形中,一般将横的直角边称作勾,赵爽说:“横者谓之广,句亦广。”纵的直角边称作股,赵爽说:“从者谓之脩,股亦脩。”以纵、横而论,“七周乘围”就是“并合众句以为一句”,为21尺,是横的,应该作为勾。木长20尺是纵的,应该作为股。然而这样勾长,股短,与“短面曰句,长面曰股”的规定相反,所以说“言之倒”。故术文以七周乘围为股,木长为勾。

〔22〕此谓在此问这种青线宛转若干周而展成的勾股问题中,勾与股求弦,如同“无围”的情形。弦幂亦出自第一图,即本章第一问已佚的图,故下文云“句、股幂合为弦幂,明矣”。

〔23〕刘徽进一步指出,勾幂与股幂合成弦幂时互为表里。或者股幂呈正方形,居里,勾幂呈折矩形,居表,如图9-4(1);或者勾幂呈正方形,居里,股幂呈折矩形,居表,如图9-4(2)。

图9-4 股方勾矩与勾方股矩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24〕二表里形讹而数均:此谓勾幂(或股幂)居里与居表形状不同,而面积却相等。

〔25〕此图句幂之矩青,卷白表:此图中勾幂之矩呈青色,卷曲在白色的股方表面。按:在勾股章中,“朱”不一定表示勾幂,“青”也不一定表示股幂。本章有几处用朱幂、青幂表示勾股形的面积,亦有用青幂表示勾矩者。

〔26〕“是其幂以股弦差为广”三句:此谓勾幂之矩的广为股弦差c-b,长为股弦并c+b,股幂是正方形,在勾幂之矩的里面,如图9-4(1)。

〔27〕股幂之矩青,卷白表:股幂之矩呈青色,卷曲在白色的勾方表面。

〔28〕“是其幂以句弦差为广”三句:此谓股幂之矩的广为勾弦差c-a,长为勾弦并c+a,勾幂是正方形,在股幂之矩的里面,如图9-4(2)。

〔29〕此谓由于勾(或股)矩之幂是短(股弦差或勾弦差)、长(股弦并或勾弦并)互相乘,所以勾(或股)弦差与勾(或股)弦并的关系用除法表示出来,亦即勾(或股)弦差与勾(或股)弦并的关系就是用其中之一除短长互相乘:

【译文】

勾股为了处理有关高深广远的问题

假设勾股形中勾是3尺,股是4尺,问:相应的弦是多少?

答:5尺。

假设勾股形中弦是5尺,勾是3尺,问:相应的股是多少?

答:4尺。

假设勾股形中股是4尺,弦是5尺,问:相应的勾是多少?

答:3尺。

勾股在勾股形中,短边叫作勾,长边叫作股,与勾、股分别形成一个角的边叫作弦。勾比股短,股比弦短。将要把勾股术实施于各种率中,所以先提出此术,为的是展现其源头。术:勾、股各自乘,相加,而对之作开方除法,就得到弦。勾自乘为红色的正方形,股自乘为青色的正方形,现在使它们按照自己的类别进行出入相补,而使其余的部分不移动,就合成以弦为边长的正方形之面积。对之作开方除法,就得到弦。

又,股自乘,以它减弦自乘,对其余数作开方除法,就得到勾。淳风等按:此术中以勾方之面积与股方之面积合成弦方之面积。勾所形成的正方形在股所形成的正方形的里面,就是勾比股短。使股自乘,以它减弦自乘,其剩余的部分就是勾方之面积。所以对之作开方除法,就得到勾。

又,勾自乘,以它减弦自乘,对其余数作开方除法,就得到股。勾方之面积与股方之面积合以成弦方之面积,现在去掉其中之一,则余下的那个都是可以知道的。

假设有一圆形木材,其截面的直径是2尺5寸,想把它锯成一块方板,使它的厚为7寸。问:它的宽是多少?

答:2尺4寸。

术:使直径2尺5寸自乘,以7寸自乘减之,对其余数作开方除法,就得到它的宽。这里以圆的直径2尺5寸作为弦,方板的厚7寸作为勾,所要求的方板的宽就是股。

假设有一株树长是2丈,一围的周长是3尺。有一株葛生在它的根部,缠绕树干共7周,其上与树干顶端相齐。问:葛长是多少?

答:2丈9尺。

术:以7周乘围作为股,树长作为勾,求它们所对应的弦。弦就是葛的长。根据一围的周长,求长为树长而其形状如裹卷该树的葛的长。取一支笔管,用青线宛转缠绕之,就像葛缠绕树。把它解开而观察之,则每一周之间各自间隔成勾股弦。那么其间隔中葛的长,就是弦。7周乘围的周长,就是合并各个勾股形的勾作为一个勾;树长作为股,却比勾短,所以如果术文说树长叫作股,就把勾、股说颠倒了。由勾与股求弦,如同没有围的情形,弦自乘得到的面积也出自上面第一图。那么勾方之面积与股方之面积合成弦方之面积,是很明显的。这样,勾、股二方之面积倒互于弦方之面积之中罢了,它们在弦方之面积中互相为表里,位于里面的就成为正方形的面积,那位于表面的就成为折矩形的面积。二组位于表、里的面积的形状不同而数值却相等。  又按:此图中勾方之面积的折矩是青色的,卷曲在白色的股方之面积的表面,则它的面积以股弦差作为宽,以股弦和作为长,而股方之面积呈正方形,居于它的里面。股方之面积的折矩是青色的,卷曲在白色的勾方之面积的表面,则它的面积以勾弦差作为宽,以勾弦和作为长,而勾方之面积呈正方形,居于它的里面。因此,勾弦或股弦的差与和,就是用其中之一除短、长互相乘。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1〕,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2〕?

荅曰:

水深一丈二尺,

葭长一丈三尺。

术曰:半池方自乘,此以池方半之,得五尺为句,水深为股,葭长为弦。以句、弦见股〔3〕,故令句自乘,先见矩幂也〔4〕。以出水一尺自乘,减之〔5〕,出水者,股弦差。减此差幂于矩幂则除之〔6〕。余,倍出水除之,即得水深〔7〕。差为矩幂之广〔8〕,水深是股。令此幂得出水一尺为长,故为矩而得葭长也〔9〕。加出水数,得葭长〔10〕。臣淳风等谨按:此葭本出水一尺,既见水深,故加出水尺数而得葭长也。

今有立木,系索其末,委地三尺〔11〕。引索却行,去本八尺而索尽。问:索长几何?

荅曰:一丈二尺六分尺之一。

术曰:以去本自乘,此以去本八尺为句,所求索者,弦也〔12〕。引而索尽、开门去阃者,句及股弦差同一术〔13〕。去本自乘者,先张矩幂〔14〕。令如委数而一。委地者,股弦差也。以除矩幂,即是股弦并也〔15〕。所得,加委地数而半之,即索长〔16〕。子不可半者,倍其母。加差者并〔17〕,则两长,故又半之。其减差者并,而半之得木长也。

今有垣高一丈。倚木于垣,上与垣齐。引木却行一尺,其木至地。问:木长几何?

荅曰:五丈五寸。

术曰:以垣高一十尺自乘,如却行尺数而一。所得,以加却行尺数而半之,即木长数〔18〕。此以垣高一丈为句,所求倚木者为弦,引却行一尺为股弦差〔19〕。为术之意与系索问同也。

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20〕。问:径几何?

荅曰:材径二尺六寸。

术曰:半锯道自乘,此术以锯道一尺为句,材径为弦,锯深一寸为股弦差之一半,锯道长是半也〔21〕。  臣淳风等谨按:下锯深得一寸为半股弦差,注云为股弦差者,锯道也〔22〕。如深寸而一,以深寸增之,即材径〔23〕。亦以半增之,如上术,本当半之,今此皆同半差,不复半也〔24〕。

今有开门去阃一尺〔25〕,不合二寸。问:门广几何?

荅曰:一丈一寸。

术曰:以去阃一尺自乘,所得,以不合二寸半之而一。所得,增不合之半,即得门广〔26〕。此去阃一尺为句,半门广为弦,不合二寸以半之,得一寸为股弦差,求弦〔27〕。故当半之。今次以两弦为广数,故不复半之也。

【注释】

〔1〕葭(jiā):初生的芦苇。《说文解字》:“葭,苇之未秀者。”

〔2〕20世纪,许多中学数学课外读物中有所谓印度莲花问题,实际上是此“引葭赴岸”问的改写,只不过将芦苇换成莲花,却晚出1 000多年。数典不能忘祖,中国的课外读物,宜以此题为例。见图9-5(1)。以下五问,刘徽都归结为已知勾和股弦差求股、弦的问题,我们归为一组。

图9-5 引葭赴岸

[(1)采自杨辉本 (2)(3)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3〕以句、弦见股:此句意谓在弦方中通过勾、弦的变换表示出股。见,显现。

〔4〕刘徽认为池方之半、水深、葭长构成一个勾股形,我们记其勾即池方之半为a,股即水深为b,弦即葭长为c,如图9-5(2)。要以勾、弦表示出股,所以先将a2表示成矩幂a2=c2-b2,如图9-5(3)。这实际上是已知勾与股弦差求股、弦的问题。

〔5〕出水就是c-b,《九章算术》的术文表示a2-(c-b)2=2b(c-b)。

〔6〕减此差幂于矩幂则除之:从勾的折矩幂减去这个差的幂才能除。注释〔5〕是由以下变换得到的。即

a2-(c-b)2=(c2-b2)-(c-b)2=(c+b)(c-b)-(c-b)2

=(c-b)[(c+b)-(c-b)]=2b(c-b)。

这样才能作除法。

〔7〕因此水深为

〔8〕差为矩幂之广:股弦差是勾的折矩幂的广。

〔9〕令此幂得出水一尺为长,故为矩而得葭长也:使这个幂得到露出水面的1尺,作为长,所以将它变成折矩,就得到芦苇的长。此幂,从上下文看系指勾矩幂,而不是股弦差幂与勾自乘幂之差。将勾矩幂的长即股弦和增加股弦差,则此幂变成长为两弦、宽为股弦差的矩形,再变成矩幂,就得到弦,即葭长,见图9-6。刘徽注是说,勾矩之幂a2加上面积(c-b)2,总面积为

a2+(c-b)2=(c2-b2)+(c-b)2=(c+b)(c-b)+(c-b)2

=(c-b)[(c+b)+(c-b)]=2c(c-b)。

图9-6 勾与股弦差求股弦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因而

〔10〕《九章算术》的术文实际上是

c=b+(c-b)。

〔11〕委(wěi)地:抛在地上。委,抛弃。

〔12〕刘徽注认为,《九章算术》的解法是将去本、立木、索长组成一个勾股形,分别为勾股形的勾、股、弦。如图9-7(1)。

图9-7 系索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13〕“引而索尽”三句:牵引着绳索到其尽头、开门离开门槛,都是已知勾及股弦差的问题,用同一种术解决。

〔14〕与注释〔4〕一样,先将a2表示成矩幂a2=c2-b2,如图9-7(2)。

〔15〕此谓

即(9-2-4)式。

〔16〕由于(c+b)+(c-b)=2c,故

与(9-3-2)等价。

〔17〕加差者并:与下文“其减差者并”中两“者”字,训“于”,“者”、“诸”互文,“诸”、“于”亦互文,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

〔18〕设木长为c,垣高为a,却行尺数为c-b,则木长为

即(9-3-2)式。

〔19〕刘徽注认为垣高、木长分别是勾股形的勾和弦,则却行就是股弦差。如图9-8。

图9-8 倚木于垣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20〕方田章弧田术刘徽注将其称为勾股锯圆材,如图9-9(1)。

图9-9 勾股锯圆材

[(1)采自杨辉本 (2)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21〕如图9-9(2),记圆心为o,锯道深为de。刘徽认为锯道bc与圆材直径ab分别是勾股形abc的勾与弦,分别记为a,c。考虑勾股形obe,由于,故。于是锯道深。既然考虑锯道深的一半,那么其锯道也只考虑其一半即。是:训“则”。

〔22〕戴震、李潢、钱宝琮等都认为李淳风注文字有错误。因不知原意所在,无可校改,今不译。

〔23〕《九章算术》实际上应用了公式

它可以化成(9-3-2)式。

〔24〕此谓本来如同上面诸术那样,此术求弦的最后一步应该“半之”,可是这里勾a,股弦差c-b都取其一半了,所以不必再“半之”。“不”字前,初版依汇校本衍“故”字,今依《新校》本校删。

〔25〕开门去阃(kun):“门”有两扉。《玉篇·户部》:“一扉曰户,两扉曰门。”阃,门橛,门限,门槛。“开门去阃”形如图9-10(1)。

图9-10 开门去阃

[(1)采自杨辉本 (2)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26〕记去阃为a,不合为c-b,《九章算术》实际上使用公式(9-3-2)。

〔27〕刘徽注认为去阃、开门之后的门广之半是勾股形的勾与弦,不合之半为股弦差c-b。这是已知勾与股弦差求弦。

【译文】

假设有一水池,1丈见方,一株芦苇生长在它的中央,露出水面1尺。把芦苇扯向岸边,顶端恰好与岸相齐。问:水深、芦苇的长各是多少?

答:

水深是1丈2尺,

芦苇长是1丈3尺。

术:将水池边长的自乘,这里取水池边长的,得到5尺,作为勾,水深作为股,芦苇的长作为弦。以勾、弦展现出股,所以使勾自乘,先显现勾的折矩的面积。以露出水面的1尺自乘,减之,芦苇露出水面的长度就是股弦差。从勾的折矩的面积减去这个差的面积才能除。其余数,以露出水面的长度的2倍除之,就得到水深。股弦差是勾的折矩的面积的宽,水深就是股。使这个面积得到露出水面的1尺,作为长,所以将它变成折矩,就得到芦苇的长。加芦苇露出水面的数,就得到芦苇的长。臣淳风等按:这里芦苇本来露出水面1尺,既然已经显现出水深,所以加露出水面的尺数而得到芦苇的长度。

假设有一根竖立的木柱,在它的顶端系一条绳索,那么在地上堆积了3尺长。牵引着绳索向后倒退,到距离木柱根部8尺时恰好是绳索的尽头。问:绳索的长是多少?

答:1丈尺。

术:以到木柱根部的距离自乘,这里以到木柱根部的距离8尺作为勾,所求绳索的长,就是弦。牵引着绳索到其尽头、开门离开门槛,都是已知勾与股弦差的问题,用同一种术解决。以到木柱根部的距离自乘,是先展显勾的折矩的面积。以地上堆积的绳索的长除之。在地上堆积的长,就是股弦差。以除勾的折矩的面积,就是股弦和。所得的结果,加堆积在地上的长,除以2,就是绳索的长。如果分子是不可以除以2的,就将分母加倍。在股弦和上加股弦差,则是绳索长的2倍,所以又除以2。在股弦和上减股弦差,也除以2,便得到木柱的长。

假设有一堵垣,高1丈。一根木柱倚在垣上,上端与垣顶相齐。拖着木向后倒退1尺,这根木柱就全部落在地上。问:木柱的长是多少?

答:5丈5寸。

术:以垣高10尺自乘,除以向后倒退的尺数。以所得到的结果加向后倒退的尺数,除以2,就是木柱的长。这里以垣高1丈作为勾,所求的倚在垣上的木柱作为弦,以拖着向后倒退1尺作为股弦差。造术的意图与在木柱顶端系绳索的问题相同。

假设有一圆形木材埋在墙壁中,不知道它的大小。用锯锯之,如果深达到1寸,则锯道长是1尺。问:木材的直径是多少?

答:木材的直径是2尺6寸。

术:锯道长的自乘,此术中以锯道长1尺作为勾,木材的直径作为弦,锯道深1寸是股弦差的,锯道长也应取其。除以锯道深1寸,加上锯道深1寸,就是木材的直径。也以股弦差的加之。如同上面诸术,本来应当取其,现在这里所有的因子都取了,所以就不再取其1。

假设打开两扇门,距门槛1尺,没有合上的宽度是2寸。问:门的宽是多少?

答:1丈1寸。

术:以到门槛的距离1尺自乘,其所得除以没有合上的宽度2寸的。其所得加没有合上的宽度2寸的,就得到门的宽。这里以到门槛的距离1尺作为勾,门宽的作为弦,取没有合上的宽度2寸的,得到1寸作为股弦差,以求弦。本来应当取其。现在以两弦作为门宽的数,所以不再取其。

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1〕?

荅曰:

广二尺八寸,

高九尺六寸。

术曰:令一丈自乘为实。半相多,令自乘,倍之,减实,半其余。以开方除之。所得,减相多之半,即户广;加相多之半,即户高〔2〕。令户广为句,高为股,两隅相去一丈为弦,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为句股差〔3〕。按图为位,弦幂适满万寸。倍之,减句股差幂,开方除之。其所得即高广并数〔4〕。以差减并而半之,即户广;加相多之数,即户高也〔5〕。今此术先求其半〔6〕。一丈自乘为朱幂四、黄幂一。半差自乘,又倍之,为黄幂四分之二〔7〕。减实,半其余,有朱幂二、黄幂四分之一〔8〕。其于大方者四分之一〔9〕。故开方除之,得高广并数半〔10〕。减差半,得广〔11〕;加,得户高〔12〕。  又按:此图幂:句股相并幂而加其差幂,亦减弦幂,为积〔13〕。盖先见其弦,然后知其句与股。今适等,自乘,亦各为方,合为弦幂〔14〕。令半相多而自乘,倍之,又半并自乘,倍之,亦合为弦幂〔15〕。而差数无者,此各自乘之,而与相乘数,各为门实〔16〕。及股长句短,同原而分流焉〔17〕。假令句、股各五,弦幂五十,开方除之,得七尺,有余一,不尽〔18〕。假令弦十,其幂有百,半之为句、股二幂,各得五十〔19〕,当亦不可开。故曰:圆三、径一,方五、斜七,虽不正得尽理,亦可言相近耳〔20〕。  其句股合而自相乘之幂者,令弦自乘,倍之,为两弦幂,以减之〔21〕。其余,开方除之,为句股差〔22〕。加于合而半,为股〔23〕;减差于合而半之,为句〔24〕。句、股、弦即高、广、衺。其出此图也,其倍弦为袤〔25〕。令矩句即为幂,得广即句股差〔26〕。其矩句之幂,倍句为从法,开之亦句股差〔27〕。以句股差幂减弦幂,半其余,差为从法,开方除之,即句也〔28〕。

【注释】

〔1〕《九章算术》户高多于广问实际上应用了已知弦与勾股差求勾、股的公式。如图9-11(1)。

图9-11 户高多于广

[(1)采自杨辉本 (2)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2〕记两隅相去为c,相多为b-a,则《九章算术》实际上使用了公式

便求出门广和高

〔3〕刘徽注认为户广、户高、两隅相去形成一个勾股形,其勾、股、弦分别记为a,b,c,则高多于广就是勾股差b-a。

〔4〕如图9-12(1),刘徽注作以弦c为边长的正方形,弦幂c2。将其分解为4个以a,b为勾、股的勾股形,称为朱幂,及一个以勾股差b-a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称为黄方。显然

图9-12 由勾股差与弦求勾股的推导

[(1)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本》 (2)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取2个弦幂,其面积为2c2。将一个弦幂的黄方除去,而将4个剩余的朱幂拼补到另一个弦幂上,则成为一个以勾股并a+b为边长的大正方形,如图9-12(2)所示。其面积为

(a+b)2=2c2-(b-a)2

于是

〔5〕此谓

这是对《九章算术》所使用的公式的改进。赵爽也有同样的公式,可见此亦非刘徽所首创,而是他“采其所见”者,写入自己的注。(943)(9-4-4)后来发展为勾股数组的一个通解公式:设c:(b-a)=p:q,则a:b::p可以构造出任何一个勾股形。南宋秦九韶借助它构造了《数书九章》(1247)“遥度圆城”问的10次方程。见拙文《学习〈数书九章〉札记》(《郭书春数学史自选集》下册)。

〔6〕以下是刘徽记载的对《九章算术》所使用的公式的证明,当然也是采其所见者。

〔9〕此谓2个朱幂、个黄幂恰好是以(a+b)为边长的正方形的,即

〔10〕此谓对上式作开方除法,得

〔13〕“句股相并幂而加其差幂”三句:这是一个勾股恒等式

(a+b)2+(b-a)2-c2=c2。

显然,它是由(a+b)2=2c2-(b-a)2变换而来。

〔14〕此谓:如果b=a,则c2=2a2。

〔15〕刘徽在这里提出又一勾股恒等式:

〔16〕“差数无者”四句:此谓当b-a=0时,a2=b2=ab。

〔17〕原:初版作“源”,今改。见本章勾股术注释〔6〕。

〔18〕此以a=b=5为例,此时c2=50,,得7,而余1开方不尽。这相当于接近认识到,在勾股形中,若a=b,则a,b,c不能同时为有理数,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长没有公度。

〔19〕若c=10,则c2=100,。

〔20〕刘徽将这种情形与圆3径1相类比,指出圆3径1,方5斜7,虽不准确,但在近似计算中是可以使用的。

〔21〕刘徽进而讨论由勾股并a+b与弦c求勾、股的问题。刘徽首先提出

(b-a)2=2c2-(b+a)2。(9-6)

如图9-13,将图9-12(2)的以a+b为边长的大正方形逆时针旋转45°,使其中的弦幂正置,在它的一侧拼补上一个如图9-12(1)的弦幂,则连接成一个长方形,即二弦幂,其面积为2c2。勾股并幂与二弦幂的公共部分不动,将勾股并幂中的朱幂1,2,3分别移到二弦幂中的朱幂1′,2′,3′处,则只有一个黄方(b-a)2未被填满。就是说,勾股并幂(b+a)2与二弦幂2c2之差为(b-a)2,即上式成立。

图9-13 由勾股和与弦求勾股的推导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22〕其余,开方除之,为句股差:此谓

〔23〕加于合而半,为股:此谓

〔24〕减差于合而半之,为句:此谓不难看出已知勾股并及弦求勾股的公式(9-7-1)(9-7-2)与已知勾股差及弦求勾股的公式(9-4-3)(9-4-4)的对称性。

〔25〕其出此图也,其倍弦为袤:如果画出这个图的话,它以弦的2倍作为长。刘徽是说图9-13中的长方形以2c为长。

〔26〕令矩句即为幂,得广即句股差:将矩勾作为幂,求得它的广就是勾股差。刘徽在此给出了一个勾股恒等式

矩句,是股幂减以勾幂所余之矩,即b2-a2,如图9-14(1),它不同于刘徽注的“句矩”,后者与赵爽之“矩句”同义,均指c2-b2,如图9-4(1)。

图9-14 矩勾与求股弦差的二次方程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27〕“其矩句之幂”三句:刘徽在此提出了以b-a为其根的开方式,即以b-a为未知数的二次方程

(b-a)2+2a(b-a)=b2-a2。(9-8)

如图9-14(2)所示。矩勾b2-a2可以分解成黄方(b-a)2及以b-a为广以a为长的两个长方形,后者的面积共为2a(b-a)。

〔28〕刘徽又提出由勾股差b-a求勾a的开方式,即以a为未知数的二次方程

如图9-15所示。弦幂c2除去黄方(b-a)2,取其,余2个朱幂1,2。勾方a2与(b-a)a之和为面积为ab的长方形,它亦含有2个朱幂1,2′。

图9-15 由勾股差与弦求勾的二次方程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因此与a2+(b-a)a的面积相等。

【译文】

假设有一门户,高比宽多6尺8寸,两对角相距恰好1丈。问:此门户的高、宽各是多少?

答:

门户的宽是2尺8寸,

门户的高是9尺6寸。

术:使1丈自乘,作为实。取高多于宽的,将它自乘,加倍,去减实,取其余数的。对之作开方除法。所得减去高多于宽的,就是门户的宽;加上高多于宽的,就是门户的高。将门户的宽作为勾,高作为股,两对角的距离1丈作为弦,那么高多于宽6尺8寸就成为勾股差。按照图形考察它们所处的地位,弦方之面积恰恰是10 000寸2。将它加倍,减去勾股差为方的面积,对其余数作开方除法。那么所得到的就是门户的高与宽之和。以勾股差减高与宽之和,而取其,就是门户的宽;以勾股差加高与宽之和,而取其,就是门户的高。现在此术是先求其。1丈自乘为4个红色的面积与1个黄色的面积。勾股差的自乘,又加倍,就是黄色的面积的。以它去减实,取其余数的,就有2个红色的面积与个黄色的面积。它们在以高与宽之和为边长的大正方形中占据。所以对之作开方除法,就得到的高与宽之和。的高与宽之和减去的高与宽之差,就得到门户的宽;的高与宽之和加上的高与宽之差,就得到门户的高。  又按:此图形中的面积:勾股和为方的面积加勾股差为方的面积,又减去弦方的面积,为弦方的面积。原来这里先显现出它的弦,然后知道与之对应的勾与股。如果勾与股恰好相等,使它们自乘,各自也成为正方形,相加就合成为弦方的面积。使勾股差的自乘,加倍,又使勾股和的自乘,加倍,也合成为弦方的面积。如果勾与股没有差,此时它们各自自乘,或者两者相乘,都成为门的面积。这与股长而勾短的情形,是同源而分流。假设勾、股都是5,弦方的面积就是50,对之作开方除法,得7尺,还有余数1,开不尽。假设弦是10,其方的面积是100,取其,就成为勾、股二者方的面积,分别是50,也应当是不可开的。所以说:周3径1,方5斜7,虽然没有正好穷尽其数理,也可以说是相近的。  如果是勾股和而自乘之面积的情形,那么使弦自乘,加倍,就成为2个弦方的面积,以勾股和自乘之面积减之。对其余数作开方除法,就是勾股差。将它加于勾股和,取其,就是股;以它减勾股和,取其,就是勾。勾、股、弦就是门户的高、宽、斜。如果画出这个图的话,它以弦的2倍作为长。将矩勾作为面积,求得它的宽就是勾股差。如果是矩勾之面积,将勾加倍作为一次项系数,对其开方,也得到勾股差。以勾股差为方的面积减弦方的面积,取其余数的,以勾股差作为一次项系数,对其作开方除法,就是勾。

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1〕?

荅曰:四尺二十分尺之一十一。

术曰:以去本自乘,此去本三尺为句,折之余高为股〔2〕,以先令句自乘之幂〔3〕。令如高而一〔4〕,凡为高一丈为股弦并之〔5〕,以除此幂得差。所得,以减竹高而半余,即折者之高也〔6〕。此术与系索之类更相返覆也〔7〕。亦可如上术,令高自乘为股弦并幂,去本自乘为矩幂,减之,余为实。倍高为法,则得折之高数也〔8〕。

【注释】

〔1〕折:李籍云:“断也。”竹高折地如图9-16(1)所示。1989年高考语文试卷有标点此问的题目。

图9-16 由勾与股弦和求股

[(1)采自杨辉本(2)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3)采自《九章算术》解读]

〔2〕刘徽注认为去本、折者之高与折断部分构成一个勾股形,它们分别是勾a、股b与弦c。如图9-16(2)。

〔3〕以先令句自乘之幂:所以先得到勾的自乘之幂。以,训“故”,申事之辞。

〔4〕《九章算术》此处应用了:

〔5〕凡为高一丈为股弦并之:总的高1丈作为股弦并,以它除勾幂,得到股弦差。凡为,训“共”。之,语气词。刘徽将此问归结为已知勾与股弦并求股的问题。

〔6〕《九章算术》实际上应用了公式

〔7〕此谓上式与系索问所用公式的差别仅仅在于将c-b换成c+b,所以说“相返覆”。

〔8〕刘徽将(9-10-1)式修正为

其出入相补的方式如图9-16(3)所示:作以c+b为边长的正方形。其中1为b2,除去a2=c2-b2,将1移到1′处,则其面积显然是2b(c+b),求出b即可。

【译文】

假设有一棵竹,高1丈,末端折断,抵到地面处距竹根3尺。问:折断后的高是多少?

答:尺。

术:以抵到地面处到竹根的距离自乘,这里以抵到地面处距竹根3尺作为勾,折断之后余下的高作为股,所以先得到勾的自乘之面积。除以高,总的高1丈作为股弦并,以它除勾方的面积,得到股弦差。以所得到的数减竹高,而取其余数的,就是折断之后的高。此术与木柱顶端系绳索之类互为反覆。亦可像上术那样,将高自乘,作为股弦和为方之面积,抵到地面处到竹根的距离自乘作为矩的面积,两者相减,余数作为实。将高加倍作为法,实除以法,就得到折断之后高的数值。

今有二人同所立。甲行率七,乙行率三〔1〕。乙东行,甲南行十步而邪东北与乙会。问:甲、乙行各几何?

荅曰:

乙东行一十步半,

甲邪行一十四步半及之。

术曰:令七自乘,三亦自乘,并而半之,以为甲邪行率。邪行率减于七自乘,余为南行率。以三乘七为乙东行率〔2〕。此以南行为句,东行为股,邪行为弦〔3〕。并句弦率七。欲引者〔4〕,当以股率自乘为幂,如并而一,所得为句弦差率〔5〕。加并,之半为弦率〔6〕,以差率减,余为句率〔7〕。如是或有分,当通而约之乃定〔8〕。

术以同使无分母,故令句弦并自乘为朱、黄相连之方〔9〕。股自乘为青幂之矩,以句弦并为袤,差为广〔10〕。今有相引之直,加损同上〔11〕。其图大体,以两弦为袤,句弦并为广〔12〕。引横断其半为弦率〔13〕,列用率七自乘者,句弦并之率〔14〕,故弦减之,余为句率〔15〕。同立处是中停也〔16〕,皆句弦并为率,故亦以句率同其袤也〔17〕。置南行十步,以甲邪行率乘之,副置十步,以乙东行率乘之,各自为实。实如南行率而一,各得行数〔18〕。南行十步者,所有见句求见弦、股,故以弦、股率乘,如句率而一。

【注释】

〔1〕此谓:设甲行率为m,乙行率为n,则m:n=7:3。

〔2〕设南行为a,东行为b,邪行为c,《九章算术》给出了:

其中南行率。

〔3〕刘徽认为南行、东行、邪行构成一个勾股形,记勾为a,股为b,弦为c,如图9-17(1)。现代数论证明,若(c+a):b=m:n,并且m,n互素,公式(9-11)给出了勾股形的全部可能的情形,被称为勾股数组的通解公式。勾股数组又称为整数勾股形。此问中的m,n分别为7,3。下“二人出邑”问再一次使用(9-11),其中的m,n分别为5,3,都是互素的两奇数,可见《九章算术》的作者大约知道这一条件。上述通解公式也可以写成:

图9-17 勾股数组通解公式的推导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早在古希腊,数学家们就探讨勾股数组的通解公式,但所提出的公式实际上都只给出了一部分解。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公元3世纪的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第一次给出了勾股数组的通解公式,但是,他的公式不仅需要进行一个变换,而且比《九章算术》使用的公式起码晚四五百年。《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勾股数组通解公式。

〔4〕欲引者:如果想要把它引申的话。引,引申。

〔5〕刘徽在此求出勾弦差c-a之率。

〔6〕刘徽在此求出弦之率,即

〔7〕刘徽在此求出勾之率,即

〔8〕已知股率是n,如此勾率、股率、弦率中有分数,通分,就得到公式(9-11)或(9-12)中的率。

〔9〕以同使无分母,故令句弦并自乘为朱、黄相连之方:此谓以同(即勾弦并率m)消去各个率的分母,所以使勾弦和自乘作为朱方、黄方相连的正方形。由于以勾弦并率m消去分母,因此其幂图以勾弦并c+a作为广,使(c+a)2为朱、黄相连之方abcd,如图9-17(2)。其中aghi是朱方,即勾方a2;hjck是黄方,即弦方c2。自此起,是勾、股、弦三率的几何推导方法。

〔10〕截取ampl,也是黄方,即弦方c2,而ihgmpl是青幂之矩,即b2=c2-a2。它以勾弦并c+a为长,以勾弦差c-a为广。

〔11〕今有相引之直,加损同上:如果将青幂之矩引申成长方形,增加、减损之后,它们的广、长就如上述。这个长方形就是befc,仍然以勾弦并c+a为长,以勾弦差c-a为广。

〔12〕“其图大体”三句:此谓整个图形以两弦2c为长,以勾弦并c+a为广。大体,义理,本质,要点,关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未睹大体。”

〔13〕引横断其半为弦率:在图形的一半处引一条横线切断它,就成为弦率。此谓图9-17(2)中,aefd的一半即c(c+a)是弦率。横,横线,此指中间的横线。

〔14〕列用率七自乘者,句弦之并率:此谓甲行率7自乘就是勾弦并率。因此勾弦并率就是(c+a)2。列用率,列出来所用的率,指甲行率七。

〔15〕弦率减之,余为句率:此谓勾率为(c+a)2-c(c+a)=a(c+a),弦率为c(c+a)。

〔16〕中停:中间平分。停,均匀,平均。《水经注·江水》:“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但此例句在刘徽之后矣。

〔17〕皆句弦并为率,故亦以句率同其袤也:它们都以勾弦和建立率,所以也使勾率的长与之相同。由(c+a):b=m:n,得出

在此问中,a:b:c=20:21:29。按:此段从图形上解释。因同立处是中停,都用勾弦并化成率,所以勾率亦必同其袤,化成以勾为广,以勾弦并为袤的面积。根据刘徽“每举一隅”的原则,股率也要表示成以股为广,以勾弦并为袤的面积,是不言而喻的。亦即股率为b(c+a)。

〔18〕已知南行10步,即a=10步,利用今有术求出甲邪行和乙东行的步数:

【译文】

假设有二人站在同一个地方。甲走的率是7,乙走的率是3。乙向东走,甲向南走10步,然后斜着向东北走,恰好与乙相会。问:甲、乙各走多少步?

答:

乙向东走步,

甲斜着走步与乙会合。

术:令7自乘,3也自乘,两者相加,除以2,作为甲斜着走的率。从7自乘中减去甲斜着走的率,其余数作为甲向南走的率。以3乘7作为乙向东走的率。此处以向南走的距离作为勾,向东走的距离作为股,斜着走的距离作为弦。那么勾弦和率就是7。如果想要把它引申的话,应当以股率自乘作为面积,除以勾弦和,所得作为勾弦差率。将它加勾弦和,除以2,作为弦率;以勾弦差率减弦率,其余数作为勾率。这样做也许有分数,应当将它们通分、约简,才能确定。  此术以同消去分母,所以使勾弦和自乘作为朱方、黄方相连的正方形。将股自乘化为青色面积之折矩形,它以勾弦和作为长,勾弦差作为宽。如果将它们引申成长方形,增加、减损之后,它们的宽、长就如上述。其图形的关键就是以两弦作为长,以勾弦和作为宽。在图形的一半处引一条横线切断它,就成为弦率。列出来所用的率7自乘者,是因为它是勾弦和率,所以以弦率减之,余数就作为勾率。甲、乙所站的那同一个地方是中间平分的位置,它们都以勾弦和建立率,所以也使勾率的长与之相同。布置甲向南走的10步,以甲斜着走的率乘之,在旁边布置10步,以乙向东走的率乘之,各自作为实。实除以甲向南走的率,分别得到甲斜着走的及乙向东走的步数。甲向南走的10步,是已有现成的勾,要求显现出它对应的弦、股,所以分别以弦率、股率乘之,除以勾率。

今有句五步,股十二步。问:句中容方几何〔1〕?

荅曰:方三步一十七分步之九。

术曰:并句、股为法,句、股相乘为实。实如法而一,得方一步〔2〕。句、股相乘为朱、青、黄幂各二〔3〕。令黄幂袤于隅中,朱、青各以其类,令从其两径,共成脩之幂〔4〕:中方黄为广〔5〕,并句、股为袤,故并句、股为法〔6〕。  幂图:方在句中,则方之两廉各自成小句股,而其相与之势不失本率也〔7〕。句面之小句、股,股面之小句、股各并为中率〔8〕。令股为中率,并句、股为率,据见句五步而今有之,得中方也〔9〕。复令句为中率,以并句、股为率,据见股十二步而今有之,则中方又可知〔10〕。此则虽不效而法,实有法由生矣〔11〕。下容圆率而似今有、衰分言之〔12〕,可以见之也。

【注释】

〔1〕句中容方:勾股形内切的正方形,其一顶点在弦上,它相对的两边分别与勾、股重合,如图9-18(1)所示。

图9-18 勾股容方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2〕已知勾股形中勾a,股b,《九章算术》提出求其所容正方形的边长d的公式是

〔3〕勾、股相乘为朱、青、黄幂各二:此谓勾股形所容正方形称为黄方,余下两小勾股形,位于勾上的称为朱幂,位于股上的称为青幂。作以勾、股为边长的长方形,其面积为ab。显然它含有2个朱幂、2个青幂、2个黄幂,如图9-18(2)。

〔4〕“令黄幂袤于隅中”四句:此谓这些朱、青、黄幂可以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其面积仍为ab,如图9-18(3)。两个黄幂分别位于两端,朱幂、青幂。根据自己的类别组合,分别形成小长方形,它们的股、勾分别与2黄幂的边相吻合,共同合成一个长方形幂。两径,表示勾与股。赵爽曰:“径,直。”脩,长。脩之幂,长方形的面积。

〔5〕中方黄为广:此谓该修幂的广就是所容正方形即黄方的边长d。

〔6〕并句、股为袤,故并句、股为法:此谓该修幂的长即勾股和a+b,故以a+b作为法。

〔7〕方之两廉各自成小句股,而其相与之势不失本率:这是刘徽提出的一条重要原理,即相似勾股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是为以率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设勾上小勾股形的三边为a1,b1,c1,股上小勾股形的三边为a2,b2,c2,则

a:b:c=a1:b1:c1=a2:b2:c2。(9-14)

〔8〕句面之小句、股,股面之小句、股各并为中率:此谓由于,所以

a=a1+b1为此比例式的中率。由于b1=d,故

同样,由于,取b=a2+b2为中率,因a2=d,则有

可见,刘徽已完全通晓合比定理。

〔9〕此谓以股b为中率,则。

〔10〕此谓以勾a为中率,亦有。

〔11〕此则虽不效而法,实有法由生矣:此谓此基于率的方法虽然没有效法基于出入相补的方法,实与法却由此产生出来。而,训“其”。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七。而法,指此注起首基于出入相补原理的方法。有,训“与”。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二。实有法,实与法。

〔12〕率:方法。  似:古通“以”。

【译文】

假设一勾股形的勾是5步,股是12步。问:如果勾股形中容一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答:边长是步。

术:将勾、股相加,作为法,勾、股相乘,作为实。实除以法,得到内容正方形边长的步数。勾、股相乘之面积含有红色的面积、青色的面积、黄色的面积各2个。使2个黄色的面积分别位于两端,界定其长,红色的面积、青色的面积各依据自己的类别组合,使它们的勾、股与2个黄色的面积的边相吻合,共同组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以勾股形内容的正方形即黄色的面积作为宽,勾、股相加作为长。所以使勾、股相加作为法。  面积的图形:正方形在勾股形中,那么,正方形的两边各自形成小勾股形,而其相与的态势没有改变原勾股形的率。勾边上的小勾、股,股边上的小勾、股,分别相加,作为中率。令股作为中率,勾、股相加作为率,根据显现的勾5步而应用今有术,便得到中间正方形的边长。再令勾作为中率,勾、股相加作为率,根据显现的股12步而应用今有术,则又可知道中间正方形的边长。这里显然没有效法开头的方法,实与法却由此产生出来。下面的勾股容圆的方法而以今有术、衰分术求之,又可以见到这一点。

今有句八步,股一十五步。问:句中容圆径几何〔1〕?

荅曰:六步。

术曰:八步为句,十五步为股,为之求弦〔2〕。三位并之为法,以句乘股,倍之为实。实如法得径一步〔3〕。句、股相乘为图本体〔4〕,朱、青、黄幂各二〔5〕,倍之,则为各四〔6〕。可用画于小纸,分裁邪正之会,令颠倒相补,各以类合,成脩幂:圆径为广,并勾、股、弦为袤〔7〕。故并勾、股、弦以为法〔8〕。  又以圆大体言之〔9〕,股中青必令立规于横广,句、股又邪三径均,而复连规〔10〕,从横量度句股,必合而成小方矣〔11〕。又画中弦以规除会〔12〕,则句、股之面中央小句股弦〔13〕:句之小股、股之小句皆小方之面〔14〕,皆圆径之半〔15〕。其数故可衰〔16〕。以勾、股、弦为列衰,副并为法。以句乘未并者,各自为实。实如法而一,得句面之小股〔17〕,可知也。以股乘列衰为实,则得股面之小句可知〔18〕。言虽异矣,及其所以成法之实〔19〕,则同归矣〔20〕。则圆径又可以表之差、并〔21〕:句弦差减股为圆径〔22〕;又,弦减句股并,余为圆径〔23〕;以句弦差乘股弦差而倍之,开方除之,亦圆径也〔24〕。

【注释】

〔1〕句中容圆:勾股容圆,也就是勾股形内切一个圆。元数学家李冶(1192—1279)将其称为勾股容圆。

〔2〕此利用勾股术(9-1-1)求出弦:。

〔3〕此是已知勾股形中勾a,股b,求其所容圆的直径d的问题,如图9-19(1)所示。《九章算术》提出的公式是

图9-19 勾股容圆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九章算术》此问开中国勾股容圆类问题研究之先河。勾股容圆问题在宋元时期有了极大发展,产生了洞渊九容,讨论了9种勾股形与圆的相切关系,李冶由此演绎成名著《测圆海镜》(1248),给出了勾股形与圆的关系的若干命题,就同一个圆与16个勾股形的关系提出了270个问题,并以天元术为主要方法解决了其中大部分问题。

〔4〕此谓将一个勾股形从所容圆的圆心将其分解成1个黄幂、1个朱幂与1个青幂。黄幂是边长为所容圆的半径的正方形;朱幂由2个小勾股形组成,其小勾是圆半径,而小股是勾与圆半径之差;青幂也由2个小勾股形组成,其小勾是圆半径,而小股是股与圆半径之差。取2个原来的勾股形,组成一个广为a,长为b的长方形,即勾股相乘幂,如图9-19(2)。

〔5〕作由两个勾股形构成的长方形,也就是勾股相乘之幂,其面积为ab,它含有朱幂、青幂、黄幂各2个。

〔6〕2个勾股相乘之幂其面积为2ab,含有朱幂、青幂、黄幂各4个。

〔7〕将2个勾股相乘之幂中的朱幂、青幂、黄幂各以类合,构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广是圆直径d,其长是勾、股、弦之和a+b+c,其面积当然仍然是2ab,如图9-19(3)。

〔8〕由于(a+b+c)d=2ab,所以要求圆直径d,便以a+b+c为法,即得到(9-15)。这是刘徽记述的以出入相补原理对《九章算术》公式的证明。

〔9〕又以圆大体言之:又根据圆的义理阐述此术。大体,义理,本质,要点。参见“二人同所立”问注释。

〔10〕“股中青必令立规于横广”三句:股边上的青幂等元素必须使圆规立于勾的横线上,并且到勾、股、弦的三个半径相等的点上,这样再连成圆。规,圆规,是中国古代画圆的工具。“立规于……”是说将圆规立于什么位置。“连规”就是画圆,此处以画圆的工具规代替圆。刘徽在这里简要说明如何作出勾股形的内切圆。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算没有几何作图的研究,是不妥的。诚然,中国古代可能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关于作图的严格规定。但是数学研究,尤其是面积、体积、勾股及测望重差问题,都离不开作图。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宗旨是“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可见他是辞、图并重的。他著有《九章重差图》一卷,可惜已经失传。其中有关于作图的研究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刘徽更明确地说明作图的要求。

〔11〕从横量度勾股,必合而成小方矣:纵横量度勾、股,必定合成小正方形。

〔12〕又画中弦以规(kui)除会:又过圆心画出中弦,以观察它们施予会通的情形。中弦,过圆心平行于弦而两端交于勾、股的线段。如图9-20(1)。规除会,观察它们施予会通的情形。规,通“窥”。《管子·君臣上》:“大臣假于女之能以规主情。”丁士涵注:“规,古窥字。”除,给予,施予。《诗经·小雅·天保》:“俾尔单厚,何福不除。”毛传:“‘除’,开也。”郑弦笺:“皆开出以予之。”

图9-20 以衰分术求解勾股容圆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13〕则句、股之面中央小句股弦:此谓中弦与勾股形的勾、股及垂直于勾、股的半径分别形成位于勾、股中央的小勾股形。将它们的小勾、股、弦分别记为a1,b1,c1;a2,b2,c2。

〔14〕句之小股、股之小句皆小方之面:此谓勾上的小勾股形的股与股上的小勾股形的勾相等,且都是垂直于勾、股的半径且等于勾、股构成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15〕此谓。

〔16〕显然a1:b1:c1=a2:b2:c2=a:b:c。从应用衰分术来看,刘徽必定认识到a1+b1+c1=a,a2+b2+c2=b。刘徽如何认识到这一点,不得而知。我们大体推测如下:如图9-20(2),以勾上小勾股形opq为例,只要证明bp=op,或bp=c1即可。由于op∥ab,故∠1=∠3,而∠3=∠2,故∠1=∠2,所以bp=op。如果这种推测合理,则刘徽必定通晓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到顶点的连线必平分该角,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性质。

〔17〕由于a1:b1:c1=a:b:c,且a1+b1+c1=a,由衰分术,

故得到《九章算术》的圆径公式(9-15)。

〔18〕同样,考虑股上的小勾股形,由于a2:b2:c2=a:b:c,a2+b2+c2=b,由衰分术得

亦得到《九章算术》的圆径公式(9-15)。

〔19〕成法之实:形成法与实。之,训“与”。

〔20〕此谓从不同的途径,得到法与实,都是相同的。

〔21〕此句意在提示以下以勾、股、弦的差、并表示的三个圆径公式。则:训“今”;之:训“以”;分别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八、卷九。

〔22〕此谓

d=b-(c-a)。

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刘徽没有提示,我们推测如下:如图9-20(3),记勾股形的勾减去圆半径剩余的部分为e,股减去圆半径剩余的部分为f,则,c=e+f,于是

如果这种推测合理,则刘徽使用了线段的出入相补。

〔23〕此谓

d=(b+a)-c。

〔24〕此谓

这实际上是下文“持竿出户”问由勾弦差、股弦差求勾、股、弦中黄方的边长。

【译文】

假设一勾股形的勾是8步,股是15步。问:勾股形中内切一个圆,它的直径是多少?

答:6步。

术:以8步作为勾,15步作为股,求它们相应的弦。勾、股、弦三者相加,作为法,以勾乘股,加倍,作为实。实除以法,得到直径的步数。勾与股相乘作为图形的主体,含有红色的面积、青色的面积、黄色的面积各2个,加倍,则各为4个。可以把它们画到小纸片上,从斜线与横线、竖线交会的地方将其裁开,通过平移、旋转而出入相补,使各部分按照各自的类型拼合,成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圆的直径作为宽,勾、股、弦相加作为长。所以以勾、股、弦相加作为法。  又根据圆的义理阐述此术,股边上的青色的面积等元素必须使圆规立于勾的横线上,并且到勾、股、弦的三个半径相等的点上,这样再连成圆,纵横量度勾、股,必定合成小正方形。又过圆心画出中弦,以观察它们施予会通的情形,那么勾边、股边的中部都有小勾股弦:勾上的小股、股上的小勾都是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圆直径的一半。所以对它们的数值是可以施行衰分术的。以勾、股、弦作为列衰,在旁边将它们相加作为法。以勾乘未相加的勾、股、弦,各自作为实。实除以法,得到勾边上的小股,是不言而喻的。以股乘列衰作为实,则得到股边上的小勾,是不言而喻的。言辞虽然不同,至于用它们构成法与实,则都有同一个归宿。而圆的直径又可以表示成勾、股、弦的和差关系:以勾弦差减股成为圆的直径;又,以弦减勾股和,其余数为圆的直径;以勾弦差乘股弦差,而加倍,作开方除法,也成为圆的直径。

今有邑方二百步〔1〕,各中开门。出东门一十五步有木。问:出南门几何步而见木?

荅曰:六百六十六步太半步。

术曰:出东门步数为法,以句率为法也。半邑方自乘为实,实如法得一步〔2〕。此以出东门十五步为句率,东门南至隅一百步为股率,南门东至隅一百步为见句步。欲以见句求股,以为出南门数〔3〕。正合“半邑方自乘”者,股率当乘见句,此二者数同也。

今有邑东西七里,南北九里,各中开门。出东门一十五里有木。问:出南门几何步而见木?

荅曰:三百一十五步。

术曰:东门南至隅步数,以乘南门东至隅步数为实。以木去门步数为法。实如法而一〔4〕。此以东门南至隅四里半为句率,出东门一十五里为股率,南门东至隅三里半为见股。所问出南门即见股之句〔5〕。为术之意,与上同也。

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中开门。出北门三十步有木,出西门七百五十步见木。问:邑方几何?

荅曰:一里。

术曰:令两出门步数相乘,因而四之,为实。开方除之,即得邑方〔6〕。按:半邑方,令半方自乘,出门除之,即步〔7〕。令二出门相乘,故为半方邑自乘〔8〕,居一隅之积分〔9〕。因而四之,即得四隅之积分〔10〕。故为实〔11〕,开方除,即邑方也。

【注释】

〔1〕邑:京城,国都。《诗经·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毛传:“商邑,京师也。”又指民众聚居之处,大曰都,小曰邑,亦泛指村落、城镇。《周礼·地官·里宰》:“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

〔2〕如图9-21,设出东门cb为a,半邑方ca为b,则出南门。

图9-21 邑方出南门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3〕考虑以出东门和东门至东南隅构成的勾股形abc,及南门至东南隅和南门至木构成的勾股形ead。显然这两个勾股形相似。以出东门bc为勾率a,东门至东南隅ac为股率b。已知南门至东南隅ad为见勾,显然ad=b。出南门至木de为股,由勾股相与之势不失本率的原理,,利用今有术,则。

〔4〕此谓。

〔5〕考虑以出东门和东门至东南隅构成的勾股形abc,及南门至东南隅和南门至木构成的勾股形bed,如图9-22。显然这两个勾股形相似。以东门至东南隅bc为勾率a,出东门至木ac为股率b。已知南门至东南隅bd为见股。出南门至木de为勾,由勾股相与之势不失本率的原理,,利用今有术,。

图9-22 邑长出南门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6〕如图9-23,记出北门至木bc为a,出西门至见木处de,则邑方。

图9-23 邑方出西门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7〕“半邑方”四句:此条刘徽注系一般性论述。两相邻之门,不拘东、西、南、北,半邑方自乘,以一出门步数除之,得另一出门步数。古文不别白而可知者,可用省文。

〔8〕此谓考虑以出北门至木和北门至西北隅构成的勾股形abc,及西门至西北隅和西门见木构成的勾股形ead。显然这两个勾股形相似。记出北门至木bc为勾率a,北门至西北隅ac为股率b。已知西门见木ed为见股。西门至西北隅ad为勾,显然ad=b,由勾股相与之势不失本率的原理,,利用今有术,b2=a×de。

〔9〕此谓面积b2=a×de居于城邑的一角。

〔10〕积分:即分之积。参见卷一经分注释〔7〕。

〔11〕记城邑的每边长为x,。那么x2=(2ad)2=4a×de。

【译文】

假设有一座正方形的城,每边长200步,各在城墙的中间开门。出东门15步处有一棵树。问:出南门多少步才能见到这棵树?

答:步。

术:以出东门的步数作为法,这是以勾率作为法。取城的边长的,自乘,作为实,实除以法,得到出南门见到树的步数。这里以出东门至木15步作为勾率,自东门向南至城角100步作为股率,自南门向东至城角100步作为勾的已知步数。想以已知的勾求相应的股,作为出南门见木的步数。恰恰是“城的边长的,自乘”,这是因为应当以股率乘已知的勾,而这二者的数值是相同的。

假设有一座城,东西宽7里,南北长9里,各在城墙的中间开门。出东门15里处有一棵树。问:出南门多少步才能看到这棵树?

答:315步。

术:以东门向南至城角步数乘自南门向东至城角的步数,作为实。以树至东门的步数作为法。实除以法即得。这里以自东门向南至城角的里作为勾率,出东门至树的15里作为股率,南门向东至城角里作为已知的股。所问的出南门见树的步数就是与已知的股相应的勾。造术的意图,与上一问相同。

假设有一座正方形的城,不知道其大小,各在城墙的中间开门。出北门30步处有一棵树,出西门750步恰好能见到这棵树。问:这座城的每边长是多少?

答:1里。

术:使两出门的步数相乘,乘以4,作为实。对之作开方除法,就得到城的边长。按:取城的边长的,将边长的自乘,除以一出门步数,就得到另一出门步数。那么,二出门步数相乘,本来就是边长的自乘,它是居于城一个角隅的积分。因而乘以4,就得到4个角隅的积分。所以作为实,对之作开方除法,就得到城的边长。

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中开门。出北门二十步有木。出南门一十四步,折而西行一千七百七十五步见木。问:邑方几何?

荅曰:二百五十步。

术曰:以出北门步数乘西行步数,倍之,为实〔1〕。此以折而西行为股,自木至邑南一十四步为句〔2〕,以出北门二十步为句率〔3〕,北门至西隅为股率,半广数〔4〕。故以出北门乘折西行股,以股率乘句之幂〔5〕。然此幂居半,以西行。故又倍之,合东,尽之也〔6〕。并出南、北门步数〔7〕,为从法。开方除之,即邑方〔8〕。此术之幂,东西如邑方,南北自木尽邑南十四步〔9〕。之幂〔10〕:各南、北步为广,邑方为袤,故连两广为从法〔11〕,并以为隅外之幂也〔12〕。

【注释】

〔1〕如图9-24(1),记城邑的北门为d,门外之木为b,南门为e,折西处为c,见木处为a,记ac为m,bd为k,则以2×bd×ac=2 km作为实。

图9-24 邑方出南北门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2〕考虑勾股形abc,以ac为股,bc为勾。

〔3〕考虑勾股形fbd,bd为勾率。

〔4〕北门至西隅为股率,半广数:此即以df为股率,股率就是方城边长的一半。设方城的边长为x,则。

〔5〕故以出北门乘折西行股,以股率乘句之幂:所以bd×ac=bc×df。这是因为勾股形abc与勾股形fbd相似,根据勾股相与之势不失本率的原理,有,从而得到上式。后一“以”字,训“为”。《玉篇》:“以,为也。”

〔6〕“此幂居半”五句:此幂占有了的原因是向西走。所以又加倍,加上东边的幂,才穷尽了整个的幂。此幂居半,以西行,意谓此幂居半的原因是西行。以,因也。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一。记出南门ec为l,则bc=k+x+l。代入上式,有:。

于是

x2+(k+l)x=2km。(9-17)

这是刘徽以率的思想对《九章算术》解法的推导。

〔7〕此谓bd+ce=k+l。

〔8〕《九章算术》给出(9-17)式。这是现存中国古典数学著作中第一次出现含有一次项的二次方程。

〔9〕“此术之幂”三句:如图9-24(2),考虑长方形hkml之幂,其东西就是城邑的边长,南北是自北门外之木至出南门折西行处。自此起是以出入相补原理推导《九章算术》的方程(9-17)。

〔10〕之幂:此幂。之,此,这个,那个。《尔雅》:“之子者,是子也。”

〔11〕连两广为从法:连结两个广作为从法。

〔12〕刘徽认为长方形hkml之幂由三部分组成:长方形hkgf,其面积为kx;长方形pnml,其面积为lx;城邑fgnp,其面积为x2;总面积为x2+(k+l)x。另一方面考虑长方形ibca,它被对角线ab平分,即勾股形abc与abi面积相等。同样,勾股形afl与afj面积相等,勾股形fbd与fbh面积也相等。因此,长方形fdcl与fhij面积相等,长方形hbcl与bdji面积也相等。而长方形hkml是长方形hbcl的面积的2倍,亦即为bdji的面积的2倍。bdji的面积是km,因此得到《九章算术》的二次方程(9-17)。上述描述中关于长方形fdcl与fhij面积相等的论述,在现存刘徽注中没有,但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刘徽甚至符合《九章算术》时代的思想的。北宋贾宪《黄帝九章算经细草》中提出:“直田斜解句股二段,其一容直,其一容方,二积相等。”如图9-25所示,长方形fd与长方形fb面积相等。这是解决勾股重差问题进行出入相补的重要依据。贾宪、杨辉认为是先秦九数中“旁要”的方法之一。

图9-25 容横容直原理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译文】

假设有一座正方形的城,不知道其大小,各在城墙的中间开门。出北门20步处有一棵树。出南门14步,然后拐弯向西走1 775步,恰好看见这棵树。问:城的边长是多少?

答:250步。

术:以出北门到树的步数乘拐弯向西走的步数,加倍,作为实。这里以拐弯向西走的步数作为股,以自树至城南14步作为勾,以出北门至木20步作为勾率,自北门向西至西北角作为股率,就是城的边长的。所以以出北门至树的步数乘拐弯向西走的步数亦即股,等于股率乘勾之面积。然而这一面积占有了,其原因是向西走。所以又加倍,加上东边的面积,才穷尽了整个的面积。将出南门和北门的步数相加,作为一次项系数。对之作开方除法,就得到城的边长。此术中的面积:东西是城的边长,南北是自北门外的树到城南14步。这个面积:各以出南门、出北门的步数作为宽,城的边长作为长,所以连结两个宽作为一次项系数。两者相加,作为城外之面积。

今有邑方一十里,各中开门。甲、乙俱从邑中央而出:乙东出;甲南出,出门不知步数,邪向东北,磨邑隅,适与乙会。率:甲行五,乙行三〔1〕。问:甲、乙行各几何?

荅曰:

甲出南门八百步,邪东北行四千八百八十七步半,及乙;

乙东行四千三百一十二步半。

术曰:令五自乘,三亦自乘,并而半之,为邪行率。邪行率减于五自乘者,余为南行率。以三乘五为乙东行率〔2〕。求三率之意与上甲乙同。置邑方,半之,以南行率乘之,如东行率而一,即得出南门步数〔3〕。今半方,南门东至隅五里。半邑者,谓为小股也。求以为出南门步数。故置邑方,半之,以南行句率乘之,如股率而一〔4〕。以增邑方半,即南行〔5〕。“半邑”者,谓从邑心中停也。置南行步,求弦者,以邪行率乘之;求东行者,以东行率乘之,各自为实。实如法,南行率,得一步〔6〕。此术与上甲乙同〔7〕。

【注释】

〔1〕此谓设甲行率为m,乙行率为n,则m:n=5:3。

〔2〕如图9-26,考虑勾股形abc与勾股形dbo。设南行ob为a,东行od为b,邪行bd为c,则(c+a):b=m:n,《九章算术》再一次应用了勾股数组通解公式(9-11-1)

图9-26 甲乙出邑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由于m:n=5:3,则

a:b:c=8:15:17。

〔3〕已知半邑方5里,即ac=5里,由于cb:ac=ob:od=a:b=8:15,利用今有术求出出南门的里数:

〔4〕刘徽将《九章算术》的半邑方称为股,将南行率、东行率称为勾率、股率,是以更一般的方式阐述解法。

〔5〕此即甲南行ob=oc+cb=5里+800步=2 300步。

〔6〕由于cb:ab=ob:bd=a:c=8:17,利用今有术求出邪行的里数:

cb:ac=ob:od=a:b=8:15,利用今有术求出东行的里数:

〔7〕此术与上甲乙同:与上述甲乙同所立问求邪行、东行的方法相同。

【译文】

假设有一座正方形的城,每边长10里,各在城墙的中间开门。甲、乙二人都从城的中心出发:乙向东出城门,甲向南出城门,出门走了不知多少步,便斜着向东北走,擦着城墙的东南角,恰好与乙相会。他们的率:甲走的率是5,乙走的率是3。问:甲、乙各走了多少?

答:

甲向南出城门走800步,斜着向东北走步,遇到乙;乙向东出城门走步。

术:将5自乘,3也自乘,相加,取其,作为甲斜着走的率。5自乘减去甲斜着走的率,余数作为甲向南走的率。以3乘5,作为乙向东走的率。求三率的意图与上面“甲乙站在同一个地方”的问题相同。布置城的边长,取其,以甲向南走的率乘之,除以乙向东走的率,就得到甲向南出城门走的步数。现在边长的,是城的南门向东至城东南角,即5里。边长的,称之为小股。求与之相应的向南出城门走的步数。所以,布置城的边长,取其,以甲向南走的率即勾率乘之,除以股率。以它加城边长的,就是甲向南走的步数。“加城边长的”,是因为从城的中心出发的。布置甲向南走的步数,如果求弦,就以甲斜着走的率乘之;如果求乙向东走的步数,就以向东走的率乘之,各自作为实。实除以法,即甲向南走的率,分别得到走的步数。此术与上面“甲乙站在同一个地方”的问题相同。

今有木去人不知远近。立四表,相去各一丈,令左两表与所望参相直。从后右表望之,入前右表三寸〔1〕。问:木去人几何?

荅曰:三十三丈三尺三寸少半寸。

术曰:令一丈自乘为实。以三寸为法,实如法而一〔2〕。此以入前右表三寸为句率,右两表相去一丈为股率,左右两表相去一丈为见句,所问木去人者,见句之股〔3〕。股率当乘见句,此二率俱一丈,故曰“自乘”之〔4〕。以三寸为法。实如法得一寸。

今有山居木西,不知其高。山去木五十三里,木高九丈五尺。人立木东三里,望木末适与山峰斜平。人目高七尺〔5〕。问:山高几何?

荅曰:一百六十四丈九尺六寸太半寸。

术曰:置木高,减人目高七尺,此以木高减人目高七尺,余有八丈八尺,为句率。去人目三里为股率〔6〕。山去木五十三里为见股,以求句〔7〕。加木之高〔8〕,故为山高也。余,以乘五十三里为实。以人去木三里为法。实如法而一。所得,加木高,即山高〔9〕。此术句股之义。

今有井径五尺,不知其深。立五尺木于井上,从木末望水岸,入径四寸〔10〕。问:井深几何?

荅曰:五丈七尺五寸。

术曰:置井径五尺,以入径四寸减之,余,以乘立木五尺为实。以入径四寸为法。实如法得一寸〔11〕。此以入径四寸为句率,立木五尺为股率〔12〕。井径之余四尺六寸为见句。问井深者,见句之股也〔13〕。

【注释】

〔1〕如图9-27,设木为e,四表分别为a,b,c,d。a,d,e在同一直线上,连be,交cd于f。

图9-27 立四表望远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2〕《九章算术》的解法是。

〔3〕刘徽考虑勾股形bfc,以cf为勾率,bc为股率;又考虑勾股形eba,已知勾ab,求与之对应的股ae。由于勾股形eba与勾股形bfc相似,根据勾股相与之势不失本率的原理,利用今有术,求出股。

〔4〕已知勾ab与股率bc都是1丈,所以股率乘勾为1丈自乘。之:语气词。

〔5〕如图9-28,山高为pf,木高为be=9丈5尺,人目高为ad=7尺。a,b,p在同一直线上。木距山bq=53里,求山高pf。

图9-28 因木望山

(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6〕去人目三里为股率:此谓考虑勾股形abc,其bc=be-ad=9丈5尺-7尺=8丈8尺,为勾率,ac=3里为股率。此术注中取为比较基础的勾股形恰以木高与人目高之差为勾,以木去人目为股。

〔7〕刘徽又考虑勾股形bpq,它与勾股形abc相似。已知其股bq=53里,根据勾股相与之势不失本率的原理,利用今有术,求与股bq相应的勾pq。

〔8〕此即pq+qf=pf为山高。

〔9〕此是《九章算术》求山高的方法,即

〔10〕如图9-29,设井径为cd=5尺,立木为ac=5尺。从a处望水岸e,入径bc=4寸,求井深de。

图9-29 井径

(采自译注本《九章算术》)

〔11〕《九章算术》求井深的方法是

〔12〕刘徽考虑勾股形abc,其bc=4寸,为勾率,ac=5尺为股率。

〔13〕刘徽考虑勾股形ebd,已知勾bd=cd-bc=5尺-4寸=4尺6寸,根据勾股相与之势不失本率的原理,利用今有术,求与勾bq相应的股de。

【译文】

假设有一棵树,距离人不知远近。竖立四根表,相距各1丈,使左两表与所望的树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从后右表望树,入前右表左边3寸。问:此树距离人是多少?

答:33丈3尺寸。

术:使1丈自乘,作为实。以3寸作为法。实除以法,得到结果。这里以入前右表左边3寸作为勾率,右两表相距1丈作为股率,左右两表相距1丈作为已知的勾,所问的树到人的距离,就是与已知的勾相应的股。应当以股率乘已知的勾,这两个数都是1丈,所以说“自乘”。以3寸作为法。实除以法,得到树距离人的寸数。

假设有一座山,位于一棵树的西面,不知道它的高。山距离树53里,树高9丈5尺。一个人站立在树的东面3里处,望树梢恰好与山峰斜平。人的眼睛高7尺。问:山高是多少?

答:164丈9尺寸。

术:布置树的高度,减去人眼睛的高7尺,这里是以树的高减去人眼睛的高7尺,余数有8丈8尺,作为勾率。以树距离人的眼睛3里作为股率。以山距离树53里作为已知的股,求与之相应的勾。勾加树的高度,就是山高。以其余数乘53里,作为实。以人与树的距离3里作为法。实除以法。所得到的结果加树高,就是山高。此术有勾股的意义。

假设有一口井,直径是5尺,不知道它的深度。在井岸上竖立一根5尺的木杆,从木杆的末端望井的水岸,切入井口的直径4寸。问:井深是多少?

答:5丈7尺5寸。

术:布置井的直径5尺,以切入井口直径4寸减之,以余数乘竖立的木杆5尺作为实。以切入井口直径的4寸作为法。实除以法,得到井深的寸数。此以切入井口直径的4寸作为勾率,竖立的木杆5尺作为股率。井口直径的余数4尺6寸作为已知的勾。所问的井深,就是与已知的勾相应的股。

今有户不知高、广,竿不知长短。横之不出四尺,从之不出二尺,邪之适出〔1〕。问:户高、广、衺各几何?

荅曰:

广六尺,

高八尺,

衺一丈。

术曰:从、横不出相乘,倍,而开方除之〔2〕。所得,加从不出,即户广〔3〕;此以户广为句,户高为股,户衺为弦〔4〕。凡句之在股,或矩于表,或方于里〔5〕。连之者举表矩而端之〔6〕。又从句方里令为青矩之表,未满黄方〔7〕。满此方则两端之邪重于隅中〔8〕,各以股弦差为广,句弦差为袤。故两端差相乘,又倍之,则成黄方之幂〔9〕。开方除之,得黄方之面〔10〕。其外之青知〔11〕,亦以股弦差为广。故以股弦差加,则为句也〔12〕。加横不出,即户高;两不出加之,得户衺〔13〕。

【注释】

〔1〕持竿出户如图9-30(1)(2)所示。

图9-30 持竿出户及由股弦差勾弦差求勾股弦

[(1)采自杨辉本 (2)(3)采自《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

〔2〕若记户广为a,户高为b,户邪为c,那么从不出就是c-b,横不出就是c-a。此即。

〔3〕此即户广

〔4〕刘徽认为户的广、高、邪形成一个勾股形,户广a为勾,户高b为股,户邪c为弦。那么从不出就是股弦差c-b,横不出就是勾弦差c-a。

〔5〕“凡句之在股”三句:凡是勾对于股,有时在股的表面成为折矩,有时在股的里面成为正方形。这里刘徽又一次讨论勾方或勾矩与股矩或股方在弦方中的关系,如图9-4。

〔6〕连之者举表矩而端之:可以取位于表面的折矩而考察它们的两端。举,取,拾取。《诗·小雅·车攻》:“射夫既同,助我举柴。”《吕氏春秋·乐成》:“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高诱注:“举,取也。”端,动词,即考虑其折矩的两端。

〔7〕这是将图9-4(2)中的勾方a2变为青矩c2-b2,其面积仍为a2。也相当于将图9-4(2)转置180°,叠合到图9-4(1)上,就变成图9-30(3)。显然,中间的黄方没有被填满。

〔8〕满此方则两端之邪(yú)重于隅中:填满这个黄方的乃是勾矩和股矩的两端之余在两隅中重合的部分。邪,音、义均同“余”。《左氏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史记·历书》引作:“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邪于终。”裴骃《集解》:“邪,音余。”《集解》又云:“韦昭曰:邪,余分也。终,闰月也。”

〔9〕此谓黄方之幂(a+b-c)2=2(c-b)(c-a)。

〔10〕因此黄方的边长。显然,它与刘徽在勾股容圆问中提出的一个圆径公式(9-16)相同。

〔11〕其外之青知:其外之青矩。青,青矩。知,训“者”,其说见刘徽序“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知”之注解。

〔12〕此即(9-18-1),这是已知勾弦差、股弦差求勾的公式。

〔13〕此即

这就是已知勾弦差、股弦差求股、弦的公式。

【译文】

假设有一门户,不知道它的高和宽,有一根竹竿,不知道它的长短。将竹竿横着,有4尺出不去,竖起来有2尺出不去,将它斜着恰好能出门。问:门户的高、宽、斜各是多少?

答:

宽是6尺,

高是8尺,

斜是1丈。

术:将竖着、横着出不去的长度相乘,加倍,而对之作开方除法。所得加竖着出不去的长度,就是门户的宽;这里以门户的宽作为勾,门户的高作为股,门户的斜作为弦。凡是勾对于股,有时在股的表面成为折矩,有时在股的里面成为正方形。如果把它们结合起来,可以举出位于表面的折矩而考察它们的两端。又把位于里面的勾方变为位于表面的青色的折矩,则未能填满黄色的正方形。填满这个黄色的正方形的乃是勾矩在两端的余数,它们在弦方的两折中与股的折矩相重合,分别以股弦差作为宽,以勾弦差作为长。所以两端的差相乘,又加倍,就成为黄色的正方形之幂。对之作开方除法,便得到黄色正方形的边长。它外面的青色的折矩也以股弦差作为宽。所以加上股弦差,就成为勾。加上横着出不去的长度,就是门户的高;加上竖着、横着两者出不去的长度,就得到门户的斜。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