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五經文字序例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易繫辭曰。上古結繩以理。後代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理。萬人以察。蓋取諸夬。夬,決也。王庭孚號。決之大者。決以書契也。逮周禮保氏。掌養國子以道。教之六書。謂象形、指事、會意、諧聲、轉注、假借。六者造字之本也。雖蟲篆變體。古今異文。離此六者。則為謬惑矣。王者制天下。必使車同軌。書同文。故教人八歲入小學。文有疑者。則必闕而求之。春秋之末。保氏教廢。無所取正。各遂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蓋夫子少時。人猶有闕疑之問。後亡斯道。歎其不知而作之也。蕭何漢制。亦有著法。太史試學童。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吏。以六體試之。吏人上書。字或不正。輒有舉劾。皆正史遺文。可得焯知者也。劉子政父子校中秘書。自史籀以下凡十家。序為小學。次於六藝之末。後漢許叔重收集籀篆古文諸家之學。就隸為訓注。謂之說文。時蔡伯喈亦以滅學之後。經義分散。儒者師門。各滯所習。傳記交亂。訛偽相蒙。乃請刊定五經。備體刻石。立於太學之門外。謂之石經。學者得以取法焉。遭離變難。僅有存者。後有呂忱。又集說文之所漏畧。著字林五篇以補之。今制國子監置書學博士。立說文石經字林之學。舉其文義。歲登下之。亦古之小學也。自頃考功禮部課試貢舉。務於取人之急。許以所習為通。人苟趨便。不求當否。字失六書。猶為壹事。五經本文。蕩而無守矣。十年夏六月。有司以職事之病。上言其狀。詔委國子儒官勘校經本。送尚書省。參幸承詔旨。得與二三儒者。分經鉤考而共決之。互發字義。更相難極。又以前古字少。後代稍益之。故經典音字。多有假借。陸氏釋文。自南徂北。徧通眾家之學。分析音訓。特為詳舉。固當以此正之。卒以所刊。書于屋壁。雖未如蔡學之精密。石經之堅久。慕古之士。且知所歸。然以經典之文六十餘萬。既字帶惑體。音非一讀。學者傳授。義有所存。離之若有失。合之則難並。至當之餘。但未發其傍而已。猶慮歲月滋久。官曹代易。儻復蕪汙。失其本真。乃命孝廉生顏傳經收集疑文互體。受法師儒。以為定例。凡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五字。分為三卷。說文體包古今。先得六書之要。有不備者。求之字林。其或古體難明。眾情驚懵者。則以石經之餘。比例為助。石經湮沒。所存者寡。通以經典及釋文相承隸省。引而伸之。不敢專也。近代字樣。多依四聲。傳寫之後。偏傍漸失。今則采說文字林諸部。以類相從。務於易了。不必舊次。自非經典文義之所在。雖切於時。畧不集錄。以明為經不為字也。其字非常體。偏有所合者。詳其證據。各以朱字記之。俾夫觀省。無至多惑。

大歷十一年六月七日。司業張參序。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