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書唐才子傳康洽傳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唐才子傳肆康洽傳略云:

洽,酒泉人,黄鬚美丈夫也。盛時攜琴劍來長安,謁當道,氣度豪爽。工樂府詩篇,宫女梨園,皆寫於聲律。玄宗亦知名,嘗嘆美之。

寅恪案,文房作此傳,大抵從李端贈康洽詩取材(見全唐詩第壹壹函李端壹),以洽之姓氏容貌生地年代及事蹟觀之,蓋爲西胡族類之深於漢化者。亦李謫仙一流人也。寅恪嘗論太白詭稱西涼李暠之後,其先人曾以罪於隋末流放西域,實則本爲西胡人之寓居中國者也(見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世人於鄙論或信或否,近有持太白實涼武昭王之裔,武則天翦除李唐宗室時其家乃遷謫西域之論者,此説寅恪不敢苟同,蓋憲宗元和中范傳正所撰太白新墓碑已明言:

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

是太白之家雖自稱西涼後裔,而本未嘗著於屬籍,按諸當時法制,實不得以唐之宗室目其家也。或有疑范氏此語爲不可信者。鄙意范碑即使不可信,而論者之説亦必不可從。兹請以唐代規制及武后時情勢兩點證之如下:

一、唐大詔令集陸肆大臣類附屬籍門許涼武昭王孫絳郡姑臧等四房子孫隸入宗正屬籍敕(全唐文叁壹玄宗壹貳作命李彦允等入宗正籍詔)云:

敕,古之宗盟,異姓爲後。王者設教,莫遺其親,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稱,與朕同承涼武昭王後請甄敍者。源流實同,譜系猶著。雖子孫千億,各散於一方,而本枝百代,何殊於近屬,況有陳請,所宜敦敍,自今後涼武昭王孫寶已下絳郡、姑臧、敦煌、武陽等四房子孫(唐會要陸伍宗正寺門引此文作四公子孫)。並宜隸入宗正,編諸屬籍,以明尊本之道,用廣親親之化。

又新唐書柒拾上宗室世系表南陽公房條略云:

太祖景皇帝虎八子,長曰延伯,武德四年追封南陽伯,附屬籍,貞觀初罷之。與姑臧、絳郡、武陵公三房號四公子房。至開元二十三年復附屬籍。

寅恪案,許李彦允等四房附屬籍之敕文唐大詔令集及全唐文俱不載年月。但據唐會要陸伍宗正寺門,知此敕文乃玄宗天寶元年七月二十三日所下,而唐大詔令集傳寫脱去,全唐文編輯時館臣亦遂因之耳。依此而言,即與唐皇室有直接血統關係之李虎子延伯後裔在貞觀初至開元二十三年之間尚不得視爲宗室,何論李唐所攀附之祖宗西涼李暠子孫耶?李唐皇室本出趙郡,(見北史叁壹李靈傳附顯甫傳及拙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西涼後裔之得稱唐宗室實自天寶時始。武則天爲玄宗之祖母,其翦除李唐宗室時,太白先人若果爲西涼後裔,在當時亦非唐代宗室,何故因此得罪,而遠流西域乎?至唐大詔令集作「四房子孫」,而唐會要作「四公子孫」,今以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參之,其原文疑本作「四公子房子孫」,俟考。

二、舊唐書柒陸恒山王承乾傳(參新唐書捌拾常山王承乾傳及舊唐書玖玖新唐書壹叁壹李適之傳)略云:

恒山王承乾太宗長子也(文德皇后長孫氏所生)。太宗即位,爲皇太子。貞觀十七年廢爲庶人。二子:象,厥。象官至懷州别駕,厥至鄂州别駕。象子適之别有傳。

又同書同卷吴王恪傳(參新唐書捌拾鬱林王恪傳)略云:

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恪母隋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爲物情所向。長孫無忌既輔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會房遺愛謀反,遂因事誅恪,以絶衆望,海内寃之。有子四人:仁,瑋,琨,璄,並流於嶺表。[後]封仁爲鬱林縣侯。[仁]後改名千里,天授後,歷唐廬許衛蒲五州刺史。時皇室諸王有德望者,必見誅戮,惟千里褊躁無才,復數進獻符瑞事,故則天朝竟免禍。

寅恪案,武則天誅夷李唐宗室,蓋就其能與己争皇位者,因翦除之,以絶人望之故耳。其不在此限者,則雖太宗諸子中,如承乾之生爲嫡長,正位儲君,恪之爲隋煬外孫,有文武才,爲當時衆望所歸。然俱以得罪廢黜之故,其子孫遂得蒙寬免。千里之在武后朝,得獨免禍者,其主因實以無與武后競争皇位之資格,不僅以其才望低下,進獻符瑞而已也。太白之先人縱使在武后時,得號爲李唐宗室。則亦是西涼後裔,於皇室爲遠支,又無名位之可稱述,必非武后之所忌惡,何嫌何疑,乃致得罪,遠竄西域耶?

由是言之,太白之先人既不能於隋末得罪,謫遷西域(見拙著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又不能如論者所言,在武后時爲唐代宗室,則其不能因是而被迫害,可以斷言。故謂其氏族所出,與康洽不異,自非誣妄之説也。偶讀康洽傳,遂論及之,以補寅恪昔論太白氏族之文所未備,而求教於當世治文學史之君子。

(原刊周叔弢先生六十歲紀念論文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