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三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五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水热穴论篇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阴者,谓寒也。冬月至寒,肾气合应,故云肾者至阴也。水王於冬,故云至阴者盛水也。肾少阴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也。肾气上逆,则水气客於肺中,故云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关者,所以司出入也,肾主下焦,膀胱为府,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阀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闭则水积,水积则气停,气停则水生,水生则气溢,气水同类,故云关闭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也。《灵枢经》曰:下焦溢为水。此之谓也。(阀;音秘。)

上下溢於皮肤,故为驸肿。驸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上,谓肺。下,谓肾。肺肾俱溢,故聚水於腹中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於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

牝,阴也。亦主阴位,故云牝藏。

地气上者属於肾,而生水液也,故日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於风,内不得入於藏府,外不得越於皮肤,客於玄府,行於皮裹,传为驸肿,本之於肾,名日风水。

勇而劳甚,谓力房也。劳勇汗出则玄府开,汗出逢风则玄府复闭,玄府闭已则余汗未出,内伏皮肤,传化为水,从风而水,故名风水。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於裹,故谓之玄府。府,聚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屍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

背部之俞几有五行,当其中者,督脉气所发,次两傍四行皆足太阳脉气也。

故水病下为驸肿大腹,上为喘呼,

水下居於肾,则腹至足而驸肿。上入於肺,则喘息贵急而大呼也。

不得外者,标本俱病,

标本者,肺为标,肾为本。如此者,是肺肾俱水为病也。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

肺为喘呼气逆不得外者,以其主呼吸故也。肾为水肿者,以其主水故也。

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分其居处以名之,则是气相输应。本其俱受病气,则皆是水所留也。留,(力救切。)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

街,谓道也。腹部正俞几有五行,侠齐两傍,则肾藏足少阴脉有及冲脉气所发,次两傍则胃府足阳明脉气所发,此四行穴则伏菟之上也。(菟,音兔。)

三阴之所交结於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日太冲。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经所谓五十七者,然屍上五行行五,则背脊当中行督脉气所发者,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当其处也。次侠督脉两傍足太阳脉气所发者,有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内俞、白环俞当其处也。又次外侠两傍足太阳脉气所发者,有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当其处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腹部正俞侠中行任脉两傍冲脉足少阴之会者,有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当其处也。次侠冲脉足少阴两傍足阳明脉气所发者,有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街当其处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足内踝之上有足少阴阴踏脉并循踹上行,足少阴脉有大锺、复溜、阴谷三穴,阴踏脉有照海、交信、筑宾三穴,阴踏既足少阴脉之别,亦可通而主之。兼此数之,犹少一穴。脊中在第十一椎节下问,俯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不可灸,令人偿。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问,俯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命门在第十四椎节下问,伏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腰俞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问,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缪刺论》注并《热穴》注俱云刺入二寸,而《刺热》注、《气府》注并此注作二分,宜从二分之说。○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长强在脊肮端,督脉别络,少阴所结,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此五穴者,并督脉气所发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云少一穴,按《气府论》注十二椎节下有阳关一穴,若通数阳关,则不少矣。○次侠督脉两傍,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侠督脉两傍,去督脉各同身寸之一寸半,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令灸三壮。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大肠俞。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大肠俞。中膂内俞在第二十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大肠俞,侠脊膂肿起肉,留十呼。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相去如大肠俞,伏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可入八分,不可灸。○此五穴者,并足太阳脉气所发,所谓肾俞者,则此也。又次外两傍,胃仓在第十二椎下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三寸,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肓门在第十三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胃仓。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胃仓,正坐取之。胞肓在第十九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胃仓,伏而取之。秩边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胃仓,伏而取之。此五穴者,并足太阳脉气所发也。次伏菟上两行,中注在齐下同身寸之五分两傍,相去任脉各同身寸之五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同,《气府》注云侠中行方一寸,文异而义同。○四满在中注下同身寸之一寸,气穴在四满下同身寸之一寸,大赫在气穴下伺身寸之一寸,横骨在大赫下同身寸之一寸,各横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并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若灸者可灸五壮。次外两傍穴,外陵在齐下同身寸之一寸○新校正云:按《气府论》注云:外陵在天枢下一寸。与此正同。○两傍,去冲脉各同身寸之一寸半,大巨在外陵下同身寸之一寸,水道在大巨下同身寸之三寸,归来在水道下同身寸之三寸,气街在归来下。○新校正云:按《气府》注、《刺热》注、《热穴》注云在腹齐下横骨两端鼠眼上一寸,《刺禁》注云在腹下侠齐两傍相去四寸,鼠仆上一寸动脉应手,《骨空》注云在毛际两傍鼠误上。诸注不同,今备录之。○鼠误上同身寸之一寸,各横相去同身寸之二寸。此五穴者,并足阳明脉气所发。水道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半,若灸者可灸五壮。气街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余三穴并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并可五壮。所谓肾之街者,则此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大钟在足内踝後街中,○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跟後冲中,《刺疟》注、《刺腰痛》注作跟後街中动脉,此云内踝後,此注非。○足少阴络别走太阳者,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复溜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足少阴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壮。照海在内踝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交信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少阴前太阴後筋骨间,阴跻之邮,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筑宾在内踝上端分中,阴维之邮,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壮。阴谷在膝下内辅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足少阴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所谓肾经之下行名日太冲者,则此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探入,故取络脉分肉问。帝曰:夏取盛经分胜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

新校正云:按别本留一作流。

热专分胜,内至於经,故取盛经分胜,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

绝,谓绝破,令病得出也。

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

三阴已升#1,故渐将收杀。

金将胜火,阳气在合,

金王火衰,故云金将胜火。

阴气初胜,湿气及体,

以渐於雨#2湿雾露,故云湿气及体。

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写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於合。

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是谓始#3秋之治变。

帝曰:冬取井荣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

去,谓下去。

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实阳气。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实作遣,《甲乙经》、《千金方》作通。

故曰:冬取井荣,春不凯钮,

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是谓未冬之治变。

此之谓也。

新校正云:按此与《四时刺逆从论》及《诊要经终论》义颇不同,与《九卷》之义相通。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头上五行者,当中行谓上星、自会、前顶、百会、後顶,次两傍谓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又次两傍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容一很,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自会在上星後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前顶在自会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骨问陷者中,刺如自会法。百会在前顶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脉之交会,刺如上星法。後顶在百会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枕骨上,刺如自会法。然是五者皆督脉气所发也,上星留六呼,若灸者并可灸五壮。次两傍穴,五处在上星两傍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承光在五处後同身寸之一寸,通天在承光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络却在通天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玉枕在络却後同身寸之七分,然是五者并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五处、通天各留七呼,络却留五呼,玉枕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承光不灸,玉枕刺入二分。○又次#4两傍,临泣在头直目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五分,足太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目窗、正营递相去同身寸之一寸,承灵、脑空递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然是五者并足少阳阳维二脉之会,脑空一穴,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余并可刺入同身寸之三分,临泣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写胸中之热也。

大杼在项第一椎下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陷者中,督脉别络手足太阳三脉气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并《气穴》注作七壮,《刺疟》注、《刺热》注作五壮。○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在胸中行两傍,相去同身寸之六寸,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问动脉应手陷者中,仰而取之,手足太阴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五壮。缺盆在肩上横骨陷者中,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背俞即风门热府俞也,在第二椎下两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今《中诰孔穴图经》虽不名之,既日风门热府,即治热之背俞也。○新校正云:按王氏注《刺热论》云背俞未详何处,注此指名风门热府,注《气穴论》以大杼为背俞,三注不同者,盖亦疑之者也。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写胃中之热也。

气街在腹齐下横骨两端,鼠既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气街诸注不同,具前《水穴》注中。○三里在膝下同身寸之三寸,腑外康两筋肉分问,足阳明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巨虚上康,足阳明与太阳合,在三里下同身寸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巨虚

下廉,足阳明与少阳合,在上廉下同身寸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也。

云门、髁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

云门在巨骨下,胸中行两傍,相去同身寸之六寸,动脉应手,足太阴脉气所发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同《气穴》注作手太阴,《刺热》注亦作手太阴。○举臂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若灸者可灸五壮。验今《中诰孔穴图经》无髑骨穴,有肩髑穴,在肩端两骨问,手阳明踏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委中在足膝後屈处,胭中央约文中动脉,足太阳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按今《中诰孔穴图经》云:腰俞穴一名髓空,在脊中第二十一椎节下,主汗不出,足清不仁,督脉气所发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详腰俞刺入二寸当作二分,已具前#5《水穴》注中。

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写五藏之热也。

俞傍五者,谓魄户、神堂、魂门、意合、志#6室五穴,侠脊两傍各相去同身寸之三寸,并足太阳脉气所发也。魄户在第三椎下两傍,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五壮,神堂在第五椎下两傍,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壮。魂门在第九椎下两傍,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意舍在第十一椎下两傍,正坐取之,肄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傍,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7壮。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帝曰:人伤於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寒气外凝,阳气内郁,胜理坚致,玄府闭封,致则气不宣通,封则湿气内结,中外相薄,寒盛热生,故人伤於寒转而为热,汗之而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斯乃新病数日者也。(致,驰二切。)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五竟

#1升原作『成』,据顾本改。

#2雨原作『下』,据显本改。

#3始原作『治』;据顾本改。

#4次原作『刺』,据显本改。

#5前原作『兰』,据顾本改。

#6志顾本作『五』。

#7三下『志』字仿此。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