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二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二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评热病论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交,谓交合,阴阳之气不分别也。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

言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乃为汗。

今邪气交争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言初汗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无俾,言无可使为汗也。谷不化则精不生,精不化流,故无可使。

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如是者,若汗出疾速留着而不去,则其人寿命立致倾危也。○新校正云:详病而留者,按王注病当作疾,又按《甲乙经》作而热留者。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热论》谓上古《热论》也。几汗後脉当迟静,而反躁急以盛满者,是真气竭而邪盛,故知必死也。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脉不静而躁盛,是不相应。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志合於精,今精无可使,是志无所居,志不留居则失志也。

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汗出脉躁盛,一死;不胜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日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裹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上从之,谓少阴随从於太阳而上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裹刺之,饮之服汤。

谓写太阳,补少阴也。饮之汤者,谓止迎#1上之肾气也。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

从劳风生,故日劳风。劳,谓肾劳也。肾脉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肾劳风生,上居肺下也。

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

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强上,好仰也。冥视,谓合眼视不明也。又《千金方》冥视作目眩。

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膀胱脉起於目内毗,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今肾精不足,外吸膀胱,膀胱气不能上营,故使人头项强而视不明也。肺被风薄,劳气上需,故令唾出若鼻涕状。肾气不足,阳气内攻,劳热相合,故恶风而振寒。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中,

救,犹止也。俯仰,谓屈伸也。言止屈伸於#2动作,不使劳气滋蔓。

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三日中若五日,《千金方》作俟#3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与此不同。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巨阳者,膀胱之脉也。膀胱与肾为表裹,故巨阳引精也。巨,大也。然太阳之脉,吸引精气,上攻於肺者三日,中年者五日,素不以精气用事者#4七日,当咳出稠涕,其色青黄如脓状。平调咳者,从咽而上出於口,暴卒咳者,气冲突於蓄门而出於鼻。夫如是者,皆肾气劳竭,肺气内虚,阳气奔迫之所为,故不出则伤肺也。肺伤则荣卫散解,魄不内治,故死。○新校正云:按王氏云:卒暴咳者,气冲突於蓄门而出於鼻。按《难经》云冲门,无蓄门之名,疑是责门。杨操云:贵者,鬲也,胃气之所出,胃出谷气以传於肺,肺在鬲上,故胃为责门。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驸瘾然壅,害於言,可刺不?

疵然,肿起貌。壅,谓目下壅,如外蚕形也。肾之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故妨害於言语。瘾,莫江切。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後五日其气必至。

至,谓病气来至也。然谓藏配一日,而五日至肾。夫肾已不足,风内薄之,谓肿为实,以针大泄,反伤藏气,真气不足,不可复,故刺後五日其气铃至也。

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乾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呜,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日风水,论在《刺法》中。

《刺法》,篇名,今经亡。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赓,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赓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於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乾,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外,外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呜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能下者,胃院鬲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於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考上文所释之义,未解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乾苦渴之义,应古论简脱,而此差谬之尔。如是者何?肾少阴之脉,从肾上贡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又膀胱太阳之脉,从目内毗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今阴不足而阳有余,故热从胸背上至头,而汗出口乾苦渴也。然心者阳藏也,其脉行於臂手。肾者阴藏也,其脉循於胸足,肾不足则心气有余,故手热矣。又以心肾之脉,俱是少阴脉也。

帝曰:善。

逆调论篇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异於常侯,故日非常。○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为之热三字。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言不知谁为元主邪。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言自由形气阴阳之为是,非衣寒而中有寒也。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无如火二字,《太素》云如炙於火,当从《太素》云。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

水为阴,火为阳,今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故云少水不能灭盛火也。治者,王也。胜者,盛也。故云独胜而止。

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烁者,言消也。言久久此人当肉消削也。○新校正云:详如炙如火,当从《太素》作如炙於火。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5,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於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以水为事,言盛欲也。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日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肾不生则髓不满,髓不满则筋乾缩,故节孪拘。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於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苛,谓疗。苛,胡歌切。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日死。

身用志不应,志为身不就,两者似不相有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日死作三十日死也。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外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外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外外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外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j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

水谷海也。

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外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外不安。此之谓也。

《下经》,上古经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外外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寻经所解之旨,不得外而息无音,有得外行而喘,有不得外不能行而喘,此三义悉阙而未论,亦古之脱简也。

疟论篇

黄帝问曰:夫疚疟皆生於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疢,犹老也,亦瘦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夫疟疾者皆生於风,其以日作以时发何也?与此文异。《太素》同今文。杨上善云:瘠,有云二日一发为瘠疟,此经但夏伤於暑至秋为病,或为疳疟,或但云疟,不叉以日发问日以定瘤也,但应四时,其形有异,以为瘠尔已。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

栗,谓战栗。鼓,谓振动。

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玲饮。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气者下行极而上,阴气者上行极而下,故日阴阳上下交争也。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由此寒去热生,则虚实更作,阴阳之气相移易也。

阳并於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阳并於阴,言阳气入於阴分也。阳明,胃脉也。胃之脉合交承浆,却分行循颐後下廉,出大迎;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故气不足,则恶寒战栗而颐颌振动也。

巨肠虚则腰背头项痛;

巨阳者,膀胱脉。其咏从头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故气不足,则腰背头项痛也。膊,音博。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於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玲饮也。

热伤气,故内外皆热,则喘而渴。

此皆得之夏伤於暑,热气盛,藏於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肠胃之外,荣气所主,故云荣气所舍也。合,犹居也。

此令人汗空疏,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汗出空疏。《甲乙经》、《太素》同。

胜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於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於阳,夜行於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  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作,发作也。

帝曰:其问日而作者何也?

间日,谓隔日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於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问日而作也。

不与卫气相逢会,故隔日而发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晏,犹日暮也。

岐伯曰:邪气客於风府,循膂而下,

风府,穴名,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二寸,大筋内宛宛中也。膂,谓脊两傍。

卫气一日一夜大会於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风府则胜理开,胜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节,谓脊骨之节,然邪气远则逢会迟,故发暮也。

其出於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骸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内,注於伏膂之脉,

项已下至尾肮几二十四节,故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肮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内,注於伏膂之脉也。伏膂之脉者,谓膂筋之问,肾脉之伏行者也。肾之脉,循股内後康,贯脊属肾;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以其贯脊,又不正应行穴,但循膂伏行,故谓之伏膂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经》、《太素》并同。伏膂之脉,《甲乙经》作太冲之脉,巢元方作伏冲。

其气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以肾脉贯脊属肾,上入肺中。肺者,缺盆为之道。其气之行速,故其气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

其问日发者,由邪气内薄於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问日乃作也。

募原,谓鬲募之原系。○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并同。《举痛论》亦作膜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於风府,胜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自此邪气客於头项至下则病作故八十八字并无。

此邪气客於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於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於背者,气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故下篇各以居邪之所而刺之。

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胜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卫邪相合,病则发焉,不爻悉当风府而发作也一○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巢元方则其府也作其病作。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风疟皆有盛衰,故云相似同类。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次以内传。

故卫气应乃作。

留,谓留止。随,谓随从。

帝曰:疟先寒而後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於大暑,其汗大出,胜理开发,因遇夏气赓沧之水寒,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水寒作小寒迫之。

藏於胜理皮肤之中,秋伤於风,则病成矣。

暑为阳气,中风者阳气受#7之,故秋伤於风,则病成矣。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於寒而後伤於风,故先寒而後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露形触冒,则风寒伤之。

帝曰:先热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於风而後伤於寒,故先热而後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以其先热,故谓之温。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日瘴疟。

瘴,热也,极热为之也。瘴,徒干切。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写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  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言何暇不早使其盛极而自止乎?

岐伯曰:经言无刺缟缟之热,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热作气。缟,火妖切。

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洒洒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缟缟,盛热也。浑浑,言无端绪也。洒洒,言汗大出也。洒,音鹿。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於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於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阴盛则胃寒,故先寒战栗,阳盛则胃热,故先热欲饮也。

夫疟气者,并於阳则阳胜,并於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

复,谓复旧也。言其气发至极,还复如旧。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疟者,风寒之暴气,不常,病极则复至。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疟,风寒气也,不常,病极则复至。至字连上句,与王氏之意异。

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以其盛炽,故不可当也。

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

新校正云:按《太素》云:勿敢铃毁。

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方,正也。正盛写之,或伤真气,故铃毁。病,气衰已,补其经气,则邪气弥退,正气安平,故铃大昌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

所写铃中,所补爻当,故真气得安,邪气乃亡也。

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真气寝息,邪气大行,真不胜邪,是为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言牢缚四支,令气各在其处,则邪所居处铃自见之,既见之则刺出其血尔。往,犹去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真往作其往,《太素》作直往。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

阴静阳躁,故脉亦随之。

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相薄至极,物极则反,故极则阴阳俱衰。

帝曰:时有问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问日者,邪气与卫气客於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气不相会,故数日不能发也。

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阳胜阴甚则渴,阳胜阴不甚则不渴也。胜,谓强盛於彼之气也。

帝曰:论言夏伤於暑,秋必病疟,

新校正云:按《生气通天论》并《阴阳应象大论》二论俱云:夏伤於暑,秋叉疢疟。

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言不叉皆然。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

秋气清凉,阳气下降,热藏肌肉,故寒甚也。

以冬病者寒不甚,

冬气严冽,阳气伏藏,不与寒争,故寒不甚。

以春病者恶风,

春气温和,阳气外泄,内胜开发,故恶於风。

以夏病者多汗。

夏气暑热,津液充盈,外泄皮肤,故多汗也。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於何藏?

安,何也。舍,居止也。藏,谓五神藏也。

岐伯曰:温疟,得之冬中於风寒,气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胜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於肾,其气先从内出之於外也。

肾主於冬,冬主骨髓,脑为髓海,上下相应,厥热上需,故脑髓销烁,销烁则热气外薄,故肌肉喊削,而病藏於肾也。

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阴虚#8谓肾藏气虚,阳盛谓膀胱太阳气盛。

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後寒,名日温疟。

衰,谓病衰退也。复反入,谓入肾阴脉中。

帝曰:瘴疟何如?岐伯曰:瘴疟者,肺素有热气盛於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胜理开,风寒舍於皮肤之内、分肉之问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於阴,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作不反之阴。巢元方作不及之阴。

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问,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日瘴疟。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二竟

#1迎:顾本作『逆』。

#2於:原作『放』,据顾本改。

#3俟:顾本作『候』。

#4者:原作『也』,据顾本改。

#5胜:顾本作『盛』。

#6府:原作『汗』,据顾本改。

#7受:原作『久』,据顾本改。

#8虚:原作『气』,据顾本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