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得一录

●得一录卷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学宫洒扫职规条

书院规条

义学章程

粤东启蒙义塾规条

变通小学义塾章程

蒙馆条约

○学宫洒扫职规条

卷十之一

小学之教首先洒扫圣学工夫。要于主敬。即洒扫以明敬。所以习小学者在是即所以尊圣学者亦在此黄冠缁流。侍奉香火。犹且晨夕展敬士子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此职也。固士子分内事人人所当共赴者也。集洒扫职。

杭郡绅士公呈稿

规条

△杭郡绅士公呈稿

杭郡绅士公呈稿 绅士梁同书叶藩潘庭筠谢廷燮沈扬沈学厚许乃大汪家禧计万年杨日礼邵志锟孙邦治汪鸿禧许宗瀚等。为谨据成规请时展学宫。以勤洒扫事。窃以大成万世之师。郡学四方之表。维岁久或防夫倾陊。幸 宪忱加意于修除。丝竹谁闻。旁无坏壁。轩楹可仰。势异颓山。数仞墙高。双觚阙焕然守成匪易。渐圯可虞。树韩勑之碑。时为永寿。上史晨之奏。年纪建宁。星甫一终材宁速朽。而已功烦涂色。葺费俸钱。葢时和无别风淮雨之灾。而地大多雀角鼠牙之患。窗驰野马。壁络垂蛛。不有蠲除。曷昭肃敬。所以定制岁颁营修之费。校官时效洒□之勤。然一甓一砖动需官帑。则屡请者烦两楹两庑专责师儒。则独承者瘁。前淮南阮缓堂太史倡议一乡。徧诹同志。谓拚除为弟子服劳之分。以展谒佐公家规学之虔。聚章缝辈日选一钱。至朔望期毕来三舍。拭几席如户曹孔欣除草莱命男子张伯。又于肃拜阶除之后。立周观屋宇之规。蚁孔之漏。亟为补苴蜗涎之污。即事粉饰。若营藉数夫。成难刻日。则必陈于长吏。非给以私财。积小可大。出家谷者力终拘。顺情斯安。敛民财者功不久。规为诚当。良法可稽。兹当土木告成。遂尔观摩意切。但事本涉公。断难凭臆案阙守文之吏。谋同越俎之迀。且学宫地重。阑入禁严茀草佣工。操镘匠作。时远享丁之候。往干令甲之诛凡兹鏁钥。职有专司。同书等既主善为型敢沥情上诉伏愿 宪台大人。饬下学官之长。俾伸慕义之私。庭草胥芟。生意不存荒秽。游尘尽涤。升堂共仰光明。勤涂蔇之功。有基勿坏。拭丹青之染。厯久无渝。同书等虽效诚黉序之间。实戴 德庭阶之下。至或宇将倾者一木难支瓦既毁者千棱莫补。仍准前人成例。端期官匠加修。非敢后也。惟惭力与心违。似望岁焉。窃愿工随请至。明知微尘无补泰山之大。亦如献曝聊抒野老之忱。斋宿上陈仰祗 鸿鉴。谨呈。 浙江巡抚部院宪台大人施行。嘉庆七年九月十八日呈即日

浙江巡抚部院阮 批据呈洒扫规条。甚属安协。此事淮安及江南各府县多有行之者。但以会立名。虽沿淮阴旧例。究有未当查洒扫之法。莫详于管子弟子职。是弟子之职也。非会也。今改为洒扫职。名目。其办事之地。宜在学中择屋一间。用杉木素板。高八寸宽数尺每计一块书捐收姓名及支存四柱清数钉于壁间以便人人共见仍须另存纸帐。司事者收贮。仰布政司将此事宜。转饬遵照办理。并行该学知照可也。规条并发。

洗祭器谕

浙江巡抚部院阮 谕杭州府教授知悉现在春祭届期。所有圣庙内祭乐二器。及各殿宇。传同洒扫职董事。洗刷整理。务须洁净。以昭诚敬。以后永以为例。并将此抄谕董事毌违。特谕。

嘉庆八年正月二十六日谕学师

△规条

一是职创于淮南阮缓堂太史。人醵一钱以给用。复取其赢余购田。号一钱庄。事详条约。及置田本末。葢数约则力易继事专则功可久。因师其意而参酌之。期于法良不废而已

一是职创始诸人。每司总各集十友。每友岁纳钱三百六十文。公举董事四人。司事四人。司总六十人。司总按季收钱。汇交董事处。以备支取。如有赢余。置产生息。岁终汇议。今三学董事公举邵志锟孙邦治汪鸿禧许宗瀚又公举高日观张万年为府仁二庠司事。赵塽汪中熙为钱庠司事。

一每月朔望前一日。司事率佣力人及书斗。自大成殿。东西两庑。崇圣祠。暨文昌阁。乡贤名宦祠。芟草涤尘。其有砖瓦错乱。墙垣剥落者。随见整修。及朔望长官展谒后。董事诸君子以次行礼礼毕。复周视墙宇。倘有倾陊。集同人酌议修葺。支用之数。详载簿籍。以凭核计。费繁公请长官修葺。一切出入用帐。董事邵志锟汪鸿禧许宗瀚收存。

一春秋仲丁先一日。董事赴郡学率工人书斗洗涤祭器。以昭诚洁。仁钱二庠司事司总遵行。

一每岁八月二十七日。至圣先师诞辰。谨集同人。于辰刻郡庠展谒。核帐后。董事司事分诣仁钱二邑庠展礼。

一季首朔日辰刻乡先达率同人赴郡学叩谒余月董事与司事司总职共事仁钱二庠专责司事司总展谒。正月改期上元日。

一是职原所以妥先圣先贤之神。至学师公署及明伦堂斋房学外捐修公派等事。概不旁及。不得倡议挪支。即数十年后或遇重修学宫经费自有官帑。此系同人累铢积寸。亦不充公。

一学中旧例每月有书斗值事。今另择书斗司大成殿。及各祠管钥。其启闭专责值事者。无事谨关有事预启。每名按月酌给。郡庠书斗奖劝银三钱。仁钱二庠书斗奖劝银二钱至洒扫芟草工人。随时佣给。

一郡庠洒扫职。始于嘉庆七年。十月朔日仁钱二邑庠洒扫职始于八年十月朔日。

○书院规条

卷十之二

国家崇儒重道。学宫之外。复立书院。诚盛典也。顾近世书院林立。问师之所为教。士之所肄业者。果何如也讲学明道之谓何能无望古遥集耶。述书院规条。

朱子白鹿洞学规

高汝白先生洞学十戒

吕新吾先生社学要畧

胡文敬公续白鹿洞学规

△朱子白鹿洞学规

五教之目

为学之序

修身之要

处事之要

接物之要

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己。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为学之序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处事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今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己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为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畧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高汝白先生洞学十戒

一曰立志卑下

一曰存心欺妄

三曰侮慢圣贤

四曰凌忽师友

五曰羣聚嬉戏

六曰独居安肆

七曰作无益之事

八曰观无益之书

九曰好争

十曰无恒

一曰立志卑下

谓以圣贤之事不可为。舍其良心。甘自暴弃。只以工文词博记诵为能者。

一曰存心欺妄

谓不知为己之学。好为大言。互相标榜。粉饰容貌。专务虚名者

三曰侮慢圣贤

谓如小衣入 文庙。及各祠。闲坐嬉笑。及将圣贤正论格言作戏语。不盥栉观书之类。

四曰凌忽师友

谓如相见不敬。退则诋毁。责善不从。规过则怒之类

五曰羣聚嬉戏

凡初至接见之后。虽同会亦必有节。非同会者尤不可数见。若羣聚遨游。设酒剧会。戏言戏动。不惟妨废学业。抑且荡害性情。

六曰独居安肆

谓如日高不起。白昼打眠。脱巾祼体。坐立偏跛之类。

七曰作无益之事

谓如博奕之类。至于书文虽学者事。然非今日所急。亦宜戒之。

八曰观无益之书

谓如老庄仙佛之书。及诸家小说各诗文集。无□于圣道者。

九曰好争

凡朋友同处当知久敬之道。通财之义。若以小忿小利。辄伤和气。与涂人无异矣。

十曰无恒

夫恒者圣人之道小艺无恒且不能成况学乎在院生儒非有急务不宜数数回家及言动课程俱当有常毋得朝更夕变一作一辍

△吕新吾先生社学要畧

吕新吾先生社学要畧曰。学者立身行检为重。一戒说谎。二戒口馋。三戒村语媱言。四戒爱人财物。五戒讲人长短。六戒看人妇女。七戒交结邪人。八戒衣服华美。九戒捏写是非。十戒生暴气高。犯者必惩。

△胡文敬公续白鹿洞学规【明余千胡居仁敬斋着】

正趋向以立其志

主诚敬以存其心

博穷事理以尽致知之方

审察几微以为应事之要

克治力行以尽成己之道

推己及物以广成物之功

正趋向以立其志

周子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程子曰。天下第一等事。不可让与别人做。 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人为志。 程子自十五六。遂厌科举之学慨然有求道之志。

朱子曰为学须思所以超凡人圣。如昨日为乡人。今日便要为圣人须竦拔后方始有进今日克念即可为圣。明日罔念即为狂矣。

张子曰学者当以立志为先不为异端惑。不为文采眩。不为功利泊。庶可以言读书。

愚谓今之学者。才气高者。则驰骛于空无□渺之域明敏者类以该博为尚。利名为心。又其下者。不过务于诗句浮词。以媚世取容而己。未尝知有圣贤之学也。夫圣贤之学。得之于己。可以成善治。美风俗。兴教化。三代可复也。或者以为圣人之道高远难至非后学之所敢及。殊不知有生之类其性本同。但圣人不为物欲所昏耳今学者诚能存养省察使本心常明物欲不行则天性自全圣人可学而至矣。圣人岂隐其易者。反使人由于艰难阻绝之域哉。

主诚敬以存其心

程子曰。今人心诚不定视心如寇雠而不可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元无二语 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观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自然中礼惟慎独便是守之之法。 吕与叔患思虑之多。不能驱除。程子曰此正如破屋御寇东面人来未逐得西面一入又至矣。左右前后驱逐不暇。四面空疏。盗故易入。无缘作得主葢中有主则外患自不能入矣朱子曰。持其志。则气自清明学者当提醒此心使如日之方升则羣邪自息心纔主一便觉意思卓然精明 人一时间外面整肃。便一时醒。一时放宽了便昏怠也。 妄诞欺诈为不诚。怠惰放肆为不敬

愚谓今之学者但尽己之心毋使有一毫虚妄斋庄严肃毌使有一毫惰弛则所谓真实无妄主一无适者自可至矣由是以穷理修身齐家治国亦何所不可哉。程子谓聪明睿知。皆由此出。信不欺我矣。

博穷事理以尽致知之方

程子曰自一身之中。以至万事万物之理理会得多自豁然有觉处。

朱子曰、盈天地间皆物也。以其至切而近者言之。则心之为物。实主于身。其体则有仁义礼智之性。其用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情浑然在中随感而应各有攸主而不可乱也次而及于身之所具。则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又次而及于身之所接。则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己所谓理也外而至于人。则人之理不异于巳也。极其大则天地之运。古今之变。不能外也。尽于小则一尘之微。一息之顷。不能遗也。其致知之方。或考之事为之着。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于天地鬼神之变。禽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己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必其表里精粗无不尽其类以通之至于一旦豁然而贯通焉。则于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义理精微之所极。而吾聪明睿知。亦皆有以究其心之本体无不尽矣。

审察几微以为应事之要

周子曰、诚无为几善恶

朱子曰、欲动未动之间便有善恶学者用心理会。则几微之间。善者便是天理。恶者便是人欲。纔觉如此便存其善去其恶可也

愚谓人生日用之间。起居动息。以至设施措置。不能不与物接。故不能无事然所以为事之理固己具于性分之内也若厌其烦扰。欲绝而去之。则陷于佛老之空寂。若不察其理之所当然。以机变为足以应事。则流于仪秦商鞅智谋之末。为小人之归矣故必于事物初接本心萌动之际谨察精辨孰为天理孰为人欲使善恶是非公私义利判然于前然后从其善而去其恶如此既久。则义理益精。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克治力行以尽成己之道

伊川问谢显道相别半年。做得甚工夫。谢曰、只去个矜字

朱子曰、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要人自去理会

愚闻人之有生。便有所以为人之理。是皆天之所赋。非人力之所为。孟子所谓践形是也今所以不能如圣人之从容中道者是气质有偏物欲有蔽故必克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然后可以尽此身之理以成乎己也苟或知而不行则前所穷之理无所安顿徒费讲学之功。无以为己有。岂不重可惜哉。

推己及物以广成物之功

余闻朱子曰、天之明命。有生之所同得。非我之得私也。是以君子之心。廓然大公。其视天下无一物非吾心所当爱。无一事非吾职所当为虽势在匹夫之贱。所以尧舜其君尧舜其民者。未尝不在吾之分内也。窃谓学者须要有如此心胷。则规模广大。私吝之心自消。推而行之。岂有一民不被其泽。一物不得其所哉。儒者之学。必至于参天地。赞化育。然后为功用之全也。

胡文敬公续白鹿洞学规。简括详明。举圣学如示诸掌。士子遵而守之如走官道举步平坦一切歧趋邪径不得以混之真学者行程厯也广布庠塾庶士子皆知有正路云。

闻之倪畬香先生曰公绝意仕进其学以敬为本以主忠信为要簟瓢陋巷。处之泰然。着有居业录。然则有志于学者。其亦可以知所从事矣。

○义学章程【钱塘陈文述原本】

卷十之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之于人所系大矣。而贫家子弟无力从师。欲求读一日之书而不可得。致令目不识丁。终身梦梦。大义不明。或致作奸犯科而不悟。非司风教者之耻耶。述义学章程。

设义学说

州县捐设义学议

塾中条例

附朱子论定程董二先生学则

江阴恤孤义塾宪示(道光二年)

恤孤义塾对联(江右陈延恩撰)

△设义学说

今之论治者。动言人心不古。士习不端。似天地之生人。有古今之异。而不知皆失教之所致。虽教而教法不善之所致也。拙议主专教贫贱之子弟。先读所刊初学读本七种再读圣谕广训。七种皆醇正之善书善书所言。皆儒书之理。儒书散而善书聚。儒书深而善书浅中人以下。正取其浅近明显。易于领会。即塾师教幼童。亦易于讲解也。一幼童明白书理可以化一家之父兄。并可以化同居之邻里。今通都大邑。动以剏建书院为美谭。愚谓书院教己成之俊秀。不如义学教未成之童蒙。此日之童蒙。不必为将来之俊秀。亦必为将来之丁壮。聚什伯千万不知书理之人。与聚什伯千万能知书理之人。其风俗之良楛。必有辨矣。士习不端。亦由于此种书理未经涉猎留意也。惟民生厚具有天良。身列胶庠必知廉耻。向之不端染于习耳。非其本性之不善也。触目警心。向风慕义。未有不翻然改悔者。故为治必当设义学义学所读之书。宜如章程之所议。庶推暨广而收效速也。

△州县捐设义学议

礼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言尽人之宜学也。而易言蒙以养正为圣功所基诚以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各具五常之性。童蒙习染未深。诚能导其好善恶恶之端。而充其事亲从兄之量。庶异日之希贤希圣不难则幼学之宜亟也。世家大族。类知设塾延师。教其子弟中人之产。力难延师者亦莫不勉力以附于有力之家。则凡为子弟。宜无不被诗书之泽矣。然而贫富不齐。力能延师者。十不及一。能附学者亦十不过二三。此外则悠悠忽忽。以生以长或习艺以资生。或佣工以餬口。有终身未读书不识一字者。彼岂独无知识哉。限于境耳夫终身未读书。不识一字。已可悯矣。因不读书不识字而遂不识书中之理合什伯千万不识理之人。而羣萃州处。此亦大可虑也。则义学之设。乌可缓也。

国朝雍正癸丑尹文端公总督云贵陈文恭公为方伯。四年中剏建兴复及劝捐设立之义学。至六百五十余处。纂义学汇记一书。两公各为之序。尹序所谓内以养其聪明于未雕未琢之天。外以固其根本于相友相助之地。陈序所谓天下少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此所以化行俗美而人才日出也。某昔在江苏。所至举行。闲居以后。犹与二三同志。设于吴门。今阅三十余年。筮仕重来皖中。循省初志。窃以天下者。一乡一邑之积也。令长之力。仅能行之一乡一邑。则且就一乡一邑中。倡捐一二塾。以为好义士民之倡酌拟条目。请于上官鉴核行之。方今各省大宪贤者在位。咸以化导人心培养元气为事。监司郡守及州县诸君。亦咸有化民成俗之盛心。于鄙人所议。或当采刍荛而不遗葑菲也。教化行而后人心正。人心正而后风俗醇。氓之蚩蚩。自幼习闻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训。其长也。或不至即非僻而捍文网也庶不虚生

尧舜之世也。至于事举业而取科第。亦当以幼学为始基章程中所读之书。校之俗师相沿旧章。似较有益。世德之家。明哲之士。体味斯意。培根浚源。异日成就必更醇备家之肥。国之福也。是则尤某之所厚望也。钱唐陈文述谨志

△塾中条例

一塾中生徒。先令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一切衣服冠履饮食言语。悉遵朱子童蒙须知。不率教者即行戒饬。

一每日早晨入塾。即向 先师位前叩礼。放学时一揖而退。在家问安侍寝坐立行动一切仪节。须时加训廸。俾知恪守。

一塾中先备小学七种。一三字经、一感应篇、一阴骘文、一觉世经、一文昌孝经、一朱相庐家训、一吕子小儿语此七种皆醇正训戒善书。可先令生徒熟读之毕后方令读四子书每读一种。即为明白讲解。切不可以其童蒙而忽之。

一日记故事最为启蒙善本。务须每日讲说一二条。使之覆讲。近时又有学堂日记学堂讲语等书。皆孝子悌弟善恶果报故事。均宜日与讲觧。俾知终身佩服。

一董事每于朔望。到塾稽查功课。各生所读所讲。按名考其生熟勤惰。如书不成诵讲觧差错者。将本生名下记过一次如二次不改。分别责处。如有能熟诵能讲说。早夜勤劬举止端重者。临时酌奖花红。以示优异。

一生徒在塾。应先生训教。出塾应父兄管束。不得以塾外琐事渎师其或该父兄搀越功课。被责护短。及生徒年长好斗好赌欺凌幼穉屡戒不改。又或无故不到屡次告假者。即行斥退。

一先生功课之外。凡笔墨及琐屑事概不应酬。以节劳烦。至司董人等非有塾中公事。不得在塾久坐。致令旷功。

一淫书小说。不许入目。倘家有其书。务今取出烧毁净尽。庶免贻害。

△附朱子论定程董二先生学则

凡学于此者必严朔望之仪

其日昧爽值日一人主击板始击咸起盥漱总栉衣冠。再击皆着深衣或凉衫。升堂。师长率弟子诣先圣像前再拜焚香讫。又再拜退。师长西南向立。诸生之长者率以次东北向再拜。师长立而扶之。长者一人前致辞讫。又再拜师长入于室。诸生以次环立再拜。退各就案。【今拟诸生拜师开学及放学行四拜礼。诸生相对行二拜礼其朔望则行二拜礼、诸生相对一揖、】

谨晨昏之令

常日击板如前。再击诸生升堂序立。俟师长出户立定皆揖。次分两序相揖而退。至夜将寝。击板会揖。如朝礼会讲会食会茶亦击板如前。朝揖会讲以深衣或凉衫。余以道服褙子。【今拟师长出户率诸生诣 先师前焚香行二拜礼。退入讲堂、然后诸生向先生一揖、次分两序相揖、】

居处必恭

居有常处序坐以齿。凡坐必直身正体。毌箕踞倾倚交胫摇足。寝必后长者。既寝勿言。当昼勿寝。

步立必正

行必徐。立必拱。必后长者。毌背所尊。毋践阈。毋跛倚。

视听必端

毋淫视。毋倾听。

言语必谨

致详审。重然诺。肃声气。毋轻毋诞毋戏谑喧哗。毋论及乡里人物长短。及市井鄙俚无益之谈。

容貌必庄

必端严凝重。毋轻易放肆。毋粗豪狠傲。毋轻有喜怒。

衣冠必整

毋为诡异华靡。毋致垢敝简率。虽燕处不得裸袒露顶。虽盛暑不得辄去鞋袜

饮食必节

毋求饱。毋贪味。食必以时。毋耻恶食。非节假及尊命不得饮酒。饮不过三爵。勿至醉。

出入必省

非尊长呼唤。师长使令。及已有急干。不得辄出学门。出必告。反必面。出不易方。入不踰期。

读书必专一

必正心肃容记遍数。遍数己定。而未成诵。必须成诵。遍数未足。虽己成诵。必满遍数。一书己熟。方读一书。毋务泛观。毋务强记。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

写字必楷敬

勿草勿欹倾

凡案必整齐

位置有伦。简帙不乱。书箧衣笥必谨扃钥。

堂室必洁净

逐日值日再击板如前以水洒堂上良久以帚扫去尘埃。以巾拂拭凡案。其余悉令斋仆扫拭之。别有污秽。悉令扫除。不拘早晚。

相呼必以齿

年长倍者以丈十年长者以兄。年相若以字。勿以尔汝。书问称谓亦如之。

接见必有定

凡客请见师长坐定值日击板诸生如其服升堂序揖立侍。师长命之退则退。若客于诸生中有欲自相见者。则见师长毕。就其位见之。非其类者勿与亲狎。

修业有余功游艺以适性

弹琴习射投壶各有仪矩。非时勿弄。博奕鄙事不宜亲学。

使人庄以恕而必专所听

择谨愿勤力者庄以临之恕以待之。有小过者呵之。甚则白于师长惩之。不悛则禀师长遣之。不许直行已意。苟日从事于斯而不敢忽。则入德之方庶乎其近之矣。

道不远人。理不外事。故古人之教者。自其能食能言而所以训导整齐之者。莫不有法。而况家塾党庠术序之问乎。彼学者所以入孝出弟行谨言信。羣居终日。德进业修。而暴慢放肆之气不设于身体者。由此故也。鄱阳程端蒙与其友生董铢。共为此书将以教其乡人子弟而作新之。盖有古人小学之遗意矣。余以为凡为庠序之师者。能以是而率其徒。则所谓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者。将复见于今日矣。于以助成后王降德之意。岂不美哉。淳熙十四年丁未十一月甲子新安朱熹书

△江阴恤孤义塾宪示(道光二年)

江阴县正堂金为劝建恤孤义塾以维风化而储贤才事据绅士郑经等禀称地方义学之设。所以培养寒微玉成善类经前宪陈出示劝建纂入县志嗣以移署淮南监掣辍而未作现经他邑风行着有成效急宜筹劝创建义塾窃念寒微之苦莫甚于孤儿成立之望莫切于节母妇人以夫为天节妇以子为命凡学一技必当识字苦节望其子读书显扬次之谋生为急但其指头所人度日己艰修脯待谋攻书不易听邻童诵读似箭攒心任孤露嬉游如针剌背即或吞饥忍冻累寸积铢幸有修脯可供又苦衣裳无措迨至破帽遮头短衣蔽膝谓此茕茕可期入塾矣乃所天既陨事必求人传说稍迟门徒己满屡年痴想终至蹉跎薄命孤儿真堪痛哭此节妇望其子读书之切而其子不获读书之苦诚有目不忍睹口不忍言者且敬节恤孤周其衣食固在所当先而惟特设义塾则不独恤其身并恤其心不独恤其一生并恤其先世后世诚使延师善教之时即在周恤饥寒之后俾孤与孤处类相怜怜相识识相奋则贤达出其中科名出其中文人艺土出其中即不然苟得一技谋生熟知礼义激发天良节毌赖以终身孤子不入非僻其成就非不可必得之事则兴举岂迂阔可缓之图吁恳谕董妥议章程以期有利无弊久远遵行一面出示劝捐兴办等情到县据此查义学本属善举而于穷婺苦节之子尤当悯恤该绅等计及于此殊见实心求善深堪嘉尚除谕董妥议章程具办外合行出示劝谕为此示仰阖邑绅富士民人等知悉务宜踊跃输捐共勷善举庶得经费充足俾穷儿孤子不致失学是则造福无量矣本县实深厚望焉切切特示

△恤孤义塾对联(江右陈延恩撰)

江右陈延恩撰

枵腹忍须臾过午漫呼儿饿 地下有人思结草

愁颜勤劝解入门先问娘安 年来此举抵培松

汝母吃尽万苦千辛频年忍冻耐饥活儿命强留世上

诸孤快须用心努力他日建坊旌节报娘恩全在书中

缺憾补天安定同时此一席不在治事说经以下

孤寒生路考亭如睹广万间应列鹅湖鹿洞之旁

○粤东启蒙义塾规条

卷十之四

械斗。大恶俗也。小嫌细故。动辄纷争。一哄之顷。杀人盈野。有心人无不思有以挽之。而苦无善法。义塾者。洵化民成俗息争弭衅之上策也。述粤东启蒙义塾规条。

粤东创建启蒙义学引

粤东议设启蒙义学规则

启蒙义塾总理司事年节告神明心疏

△粤东创建启蒙义学引

今夫风俗至极敝之时。非得有心人力图挽救。则敝俗之日甚一日者。其流极将更不可问。顾挽之于己成之后。终不如挽之于未萌之先。风俗之敝。至闽粤间斗殴一端。可谓无以复加矣。或微嫌细故。即启争端。意气凭凌。两不相下。辄至聚众对垒并力斗殴。一閧之顷。杀人盈野。固已惨不忍言矣。况乎官案株连。厥费更巨。有家资累万而转眼倾尽者。有争讼不胜抑郁陨命者。有牵涉波累革功名系狴犴者。甚至有以祭田千百顷贿赂买凶者。种种贻害。书不胜书。事后悔生。惜乎已晚。局外者咸笑其愚。局中者执迷不悟。推原其故。总由读书者少。气质用事者多。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其所由来久矣。此桂林相国。所以随处倡兴义学。以为治化之源也。粤东义闻素着。敌忾之余。人人思奋。而斗殴一端。久成习俗。尚难遽化。有心人无不痛心疾首。欲有以挽之。惟挽之之方。不有以清其源。必不能遏其流。义学者息争化斗之先着也。何则。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养之不讲。少成若性。长大断难骤变。惟孤寒子弟无力从师自幼嬉游。习成犷悍。以强为胜。虽有循良子弟。不久亦与俱化。则义学之设。非此日挽回敝俗之切务哉。兹拟启蒙义学规条一册。本桂林相国遗规。稍加变通。附以训蒙诗歌汇成一帙。付梓广布。以为乡闾矜式。吾粤多好义士。凡有善举无不踊跃急公。一挥而集。惟兹义学。尤为化俗导蒙急务。吾知有心人无不共愿玉成也。况今年钦奉上谕。有深明大义。有勇知方。由化导之神。亦系天性之厚等语。天语煌煌。所以嘉美粤民者。亦己至极无加矣。凡我粤民。宜无不人人感泣。自宜率其子弟。互相教育。俾童年习知礼让。慷慨捐助。略省浮靡之费。作为有用之资。各就乡隅创设义学。于以化羣蒙而成善俗。庶不负天子纶褒远民之至意。为国家养人材。即为地方消戾气。俾千百年来极敝恶俗。转移一旦。其造福于吾粤者。岂有涯涘哉。是为引。道光己酉岭南吴氏书于长松草堂

△粤东议设启蒙义学规则

建塾之初。首先经费。我粤人多好义。每遇一切公事。皆踊跃输捐。义学一事。尤为转移风化极大善举宜无不人人乐助。故有力之家。固当慷慨助捐以为之倡。即中下之户。亦当勉力协助。共种福田。或捐银钱。或捐田产。或捐房租。或出心力。互相劝捐。庶几集腋成裘。勤襄善举。其银钱存项。则或存当铺生息。或置产收租。均可以垂永久。

一我粤各乡多有香火庙。其中或有经费充足。每年出息。少至数百金。多至数千金。向来皆为父老乡人宴飨之用。余则留作争讼之需。夫讼则终凶。以正经公项而耗费于意气之私。留之者其机兆巳属不祥。实为可笑。窃意父老乡人。如果明白大义。断不至贪口腹而好兴讼。总由相沿成习。一时难于骤变。但得本境贤明公正绅董。力持公议。开导同人酌分庙中经费十分之五。兴建义学。吾知善有同心。乐从者必众。况义学既设。子弟皆知以礼让相先。争讼之风自然顿息。靡费既少。此项正可留为义学之用。如经费果裕。则各种善事。皆可推广兴办。倘有心怀私见。多方疑难阻挠善举者。背理丧德。惟神是殛。

一设塾地方。随地酌度。城厢经费易集。创建固所不难。且各善堂中添附亦属甚便。乡间筹费不易。倘先建塾。以土木之功耗费正项。恐财力已竭。而开塾经费反致不足。宜先就地方公所。或乡约或庵观或庙宇打扫空屋几间。附设几学。以公济公。实为两便。或每族公祠中。族长族正公议。酌分烝尝余项。或合族另捐。择族中贫寒子弟。就公祠中开设义学尤为敬宗恤族厚谊。族之贤明者。定当乐于成就也。

一我粤广州系属省垣。地广人稠。建塾地方。城内则新城旧城。须各门分设。城外则东南西北关。必择适中之地分设几处。其余各外府州县城乡。各视地方情形。广设义学总在各处有心人随地酌夺。

一各乡设塾。如西樵沙湾两龙小榄等乡。烟户万计。其中无力读书者正复不少。设塾必分各约。方能周恤贫寒。其余中乡宜各设一塾。小乡则或合三四处共设一塾。但乡间集费殊难。不能与省垣比较。虽有二三殷富。贤愚不等。其贤者自能竭力助捐。其愚者多牢守悭囊。视财如命。不特不肯输捐。反致暗生谤议。大碍义举。然有志者事竟成。如各乡得同志数人。竭诚兴办。总能成就。创议之初。即宜标贴长红于乡约门首。或社学之前。请众公议。照外省义塾劝捐例。有田者按其亩数抽分若干。既可安贫保富。又可积德累功。即悭吝者当亦自知醒悟。乐助其成。庶几经费充足。善举不愁中止。

一各镇码头设塾。如□山陈村江门西南等处。系贸易通衢。五方杂处。教化尤不可缓。倘有好义之士。首肯克己解囊。慷慨捐提。力劝各行按货捐厘。助成义举。栽培一方孤寒子弟。实惠及人。比寻常善事。功德尤胜百倍。一切营运自获吉祥。此明去暗来之定理也。

一捐资赞成义学。多系实心好义之人。塾中例应供奉长生禄位。其捐数最多者居中座。次者居左。又次者居右。并书明捐数勒碑其中。以垂久远。每逢开馆解馆暨各捐主生辰。总理衣冠。率各学生诣长生位前焚香拜跪。藉以报答造就之恩。

一义塾既设。必公举一殷实公正之人为之总理。执掌经费存项总账。更择一老成练达者为之司事。主管塾中一切事宜。登记出入。每月一结。总理必亲自会同各绅士过目。其劝捐集议。则凡属同心均宜襄办酌定。务要平情熟议。以期共济。切勿各怀意见。致滋异议。每岁腊月。总理暨司事将一年出入总账用黄纸一一书明。会同本地绅衿耆老。衣冠诣本境香火庙书疏一纸。凡会议者各各署名画押。并出入总账。拜焚 神前炉内。同明心迹。以示征信。

一义学为转移风化培植人心而设。则延请塾师。尤宜慎重。师道立则善人多。所系正非浅鲜。倘徇荐者情面。不知慎择。滥送聘书。既误公事。又误人家子弟。此中造孽不小。必择人品端方。学问通彻。不嗜烟赌。而又不作辍不惮烦。勤于讲解者。方足以当此任每塾视学生之多寡。酌请塾师几位。分童教授。既请之后自宜致敬尽礼。不可忽慢。断不可容情在先。贻误在后。致有名无实也。

一入塾子弟。自七八岁以上。十四五岁以下。俱准报名。先尽孤子以示敬节恤嫠之意。次及赤贫。每塾子弟以十一二人为率。极多不得过十六人。至生徒在塾规矩。洒扫应对威仪礼节。在塾师教导有方。自能一一就范。兹不多赘。

一供膳宜随地裁酌。经费稍裕。则生徒自可在塾留膳。每日两餐。宜从俭约。每月给食猪肉三次。略润肠胃。如不愿吃者。照数折钱。如有欲将猪肉怀归奉其父母者。亦见孝思。听其自便。至塾师暨司事同餐。菜肴亦不妨从俭。如经费未足。生徒固不能留膳。即塾师司事亦不妨包膳。听各人自便

一入塾生徒。皆系贫寒之家。衣衫鞋帽。多恐不周。褴缕情形。亦堪悯恻。如经费稍充。宜每人为置衣衫鞋帽一套。以示鼓舞。

一塾师每日辰至申归。各童亦辰集申散。每月只可解馆三日。仿古人休沐之例。此外必应在馆。其功课勤惰。塾师设簿登记。如生徒中有勤于诵读。循规蹈矩者。另为记名标出。逢节总理察看。酌赏纸笔果点等物。以示优异。

一入塾生徒。倘有违逆父母。兄弟相争。及出口骂詈。与人殴斗者。必从重朴责。并宜罚跪一日。以儆将来。又或坐立歪斜。动辄嬉笑。交头讲话。衣履不整。戏弄顽耍。对北及日月神圣师长前唾溺。及裸露仰卧。不凈手翻书。种种失仪。大乖学规。必宜管朿痛戒。至于擒拍蝴蝶蝉蝇诸虫。践踏虫蚁。爱折花枝。亦违天地好生之心有伤元气。并恐自幼习惯。长大时炽其杀心。宜早为训饬。勿蹈恶习。若夫见字必拾。见粒必惜。尤为本分事。有关一生禄寿。自宜时时谆告。

一省垣正月间。近县年幼子弟为佣工之计。皆集于长寿庵前名曰住年。又俗称偷家财。此等风气。他处所无。如果实系贫寒子弟为势所迫。亦出于不得已。乃竟有家非赤贫。亦来此中者。得钱能有几何。而忍害其子一生大事。殊为愚拙。故凡亲戚邻里须互相劝谕。苟非迫于餬口。宜劝其入塾读书。以求明白道理稍长时。一切经营技艺皆可谋生。即写一家信。看一契票。亦可不必求人。何可使有用之材。早送入卑污之地。令其终身梦梦也。如能于正月间公请有品学之人就长寿庵前宣讲圣谕。化导愚蒙。俾知王法天理。格其非心。更为善举。

一义塾之设。专为贫户童蒙。若徧读经书。非但力有不能。实亦迫不及待。宜将明白显浅之书。先为训读。并属塾师随口讲解。先读新刻续神童时、 次及续千家诗、 感应篇、 阴骘文、 文昌孝经节本、 觉世经、 朱子治家格言。读毕后。方读四子书。每逢三六九午后塾师宜将学堂日记讲解一二条。诸生还立拱听。俾童而习之。先入为主。终身佩服。自有实效。所以然者。以此塾祗为贫寒子弟略知为人道理而设。故所定章程。未遑谋及举业。如有颖异之资。应即另行提出。格外栽培。

一斗殴之风。由于读书者少。若自幼责令读书。使略知大义。则耳濡目染之余。自足以化其暴戾之心。而柔其凶横之气。并得贤塾师勤勤讲解。使知显有王法。隐有天理。则长大时凡遇争端。必能自甘退让。并肯力为排解矣。潜移默化贵在童年。义学兴而吾粤千百年来纷争敝俗。不难消化于无形。造福何可限量。右悉采桂林相国所垂启蒙义塾条例而稍加参酌。草成是编。其中倘有未合之处。还望 高明重为裁定。尽可随地变通。因时制宜。以期斟酌尽善。

又吾粤近时多溺女之风。计一邑中每年溺死必以数千计。此风关系人命。大伤天和。有心人无不欲有以救之。而苦无善法。若得多兴启蒙义学。则童年习闻救婴戒溺善恶果报。可并其家人归子而感化之。则恶俗可以渐回。而生命之保全者无量矣。事关人命。言之恻然。愿有心人并起图之。

△启蒙义塾总理司事年节告神明心疏

道光某年【干支】 某月【干支】 朔越几日广东省某府某县某境启蒙义塾总理【某人】 司事【某人】 等斋沐叩首尊神之前曰。易俗移风。首先立教。秉公仗义。尤斥欺心。惟神体上帝心。赞天子治。彰善瘅恶。洞幽烛微。境内设立启蒙义塾。赖众绅耆率善士捐输。塾师谆诲。司事协力同心。兹届年终报销。开明进出清账。悬挂本塾门首。谨照录一通。陈求神鉴。如有分厘侵蚀。罚及己身。祸延子孙。庶几众信奉行。永垂善举。谨告。

义塾既设。全凭塾师能善于教导。则一塾生徒均受其益。教成多少好人。倘奉行故事。懒于讲说。则一塾生徒。均为所误。在师固造孽无穷。即在董理司事诸公。不知择师而教。徇情滥请。以致善事有名无实。误人子弟。造孽亦恐不少。是故延师一事。最宜审慎。倘不善教导。即应辞却另请。至为师者既应其聘。尤当勤勤恳恳。多方开导。总以教子弟学做好人为第一义。至斗殴一端。尤为设塾本旨。更宜明白讲谕。晓以王法参以报应。使童年目染耳濡。长大时自知戒惧。塾师之造大福者在此。即董理司事之造大福者亦在此。可不勉哉。

○变通小学义塾章程

卷十之五

□塾□培植贫寒子弟。为功甚大。而人皆畏难自阻者。以日久费巨难以为继也。顾时日可久亦可暂。经费可大亦可小。得简便法。而义塾在在可立。闾阎无不教之子弟即乡曲无埋没之人材王化之行其在此乎述小学义塾章程

小学义塾启

训蒙记事

简便义塾说

规条

附余论

跋后

附各塾师文昌会立愿疏式

△小学义塾启

古者党有庠州有序。睦婣任恤之化成。而闾阎无不教之子弟。所由治化烝烝。臻乎上理也。后世此道日荒。不免视教化为缓务。而孤寒子弟。遂至终身梦梦而莫之教。即有好行其德者。为义学之举。又大抵设在都会。其山僻村野。或数十里。或数百里。不及一见原其故。实以经费甚繁。动需千百是以有心无力之士。往往畏难中止立法详备则继起为难亦势之无可如何者坐使圣贤义味不获使孤寒子弟略与共尝。良可慨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聚千百万不教之民相聚相处非世教之大可忧者乎士为四民之首读圣贤书。均有先知先觉之责。乃贸贸然与庸众同其刍豢坐视世教之敝。而曾不少为措意。将天地生材之意谓何。亦甚负朝廷崇儒养士之恩矣。夫法可变通。曷弗舍难而赴易。事求简便。何妨避重而就轻。若必以经费难筹。而遂付之不问。将穷乡编户。千百年竟无义学之兴。世风何自挽人心何□正耶。今于先辈遗稿中得一至简至易之法。名曰小学义塾无论城市乡村。处处可行。人人可办。时时可举。久久可通。功祗争一月两月之间。效可收千人万人之众。权宜方便。广大圆通。节寒士之束修。亦可溥小雅菁莪之化。出匹夫之口舌已无殊。遒人木铎之廵当亦有心者所乐于从事也。此启。

△训蒙记事

予尝询一乡人曾读书否。其人曰。曾入塾五年。问以塾师曾训汝做人道理否。曰未也。不过日读四书一首。写字数行耳。又问开蒙时。先读何书。曾读孝经小学。弟子职否。曾讲说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否。曰未也。启蒙时先读神童诗。千家诗。以后即读学庸论孟。至于孝经等书目且未见。又问能明学庸论孟道理否。其人笑曰。当时先生初未尝为我讲解。我何能明白。迄今句读(已)[近世乡馆大率]大半忘却何(论)[如此可胜浩叹]道理耶。予曰然则子入塾五年。竟全未得读书之益耶。曰诚然然我在塾五年。固未得益。却得益于两夕之深谈令人没齿不能忘。是则我之恩师也。予询其所以则曰我出塾数年后。顽钝犹有童心偶往丈家有事信宿下榻书斋。伴西席陈先生。先生固老成人善教诲。为我谈古今孝子悌弟。及善恶果报事。教我如何事父母。如何待兄弟。如何治家。如何处世。以及立身择友之道。而统贯以两字曰天理反复详明语甚恳切我偶有一言近理处。先生极口赞叹。以为可教。我始恍然如梦初醒。觉前此所作事。都不可对人。愧汗无地。次夕又授我小书一本。系先生所手抄中多诗词。语极粗浅。大约言孝弟忠信等事。并略为讲解。命我读。我即欢喜领受归而日夕读之奉为至宝自是乃恍然于为人之道。有如是其不可苟者。深悔从前之肆无忌惮。而犹幸今之所遇为未晚也。予曰。然则子读书五年。曾不若两夕之讲解耶。曰是固然也。设不遇陈先生我今日正不知作何等人耳。予用是怃然曰。甚矣。苟得其教无物不成。苟失其教无物不败。有是哉。蒙养之初。其关于教者之善不善有如是哉。窃念近世塾师。限于积习开蒙即训。学庸于古者小学之教。已漠不过问其上者高视阔步聪明。自负即有浅近诗歌足资童蒙启发者。又多不屑教读其庸庸者则又墨守成例。千字百家神童千家诗之外。不敢稍改旧章。说到讲解。则又以为童蒙何足与于此。试问启蒙一道。岂徒识字而已乎。但知识字而不知为人之道。则识字适足以济其为恶之具耳。呜呼。蒙须发也。不与讲解蒙何自发彼贫家子弟终身成败。多系此二三年中。必待二三年后。始与讲解。彼早巳无力罢读改业他徙不及领教矣。塾师不教。更有何人与教。无怪乎终身伥伥。全不知所以为人之道。虽读而一如未读也。或曰。为人之道。圣贤经传。至详且备何又他求。予应之曰。读书而能明经书之理者。百人中不得一人。大抵一二年三五年即罢业。四书多不能竟读。且圣言幽远即与讲解亦骤难明白。此吕叔简先生所以有小儿语之作。程子所以思别欲作诗以教童子也。兹册简便义学即宗此意但以教导做人学习小学规矩。而四子书姑缓待。非求速成实。欲使贫家子弟略闻圣训。且以节经费便举行耳。地方有心人能随处设法。实为近今切务。否则有力好善之士专请老成善教之师。就四方周流行教。于以启廸乡愚。诚近日人心风化一大幸也。草茅私议敢与高明证之【附注予又问乡人。子所遇陈先生。近日光景若何。乡人曰。陈先生因善于教导。其学生多有发科甲者。有子三人。皆聪明过人。长与次均巳入泮。邑中某乡绅闻先生名。厚礼请去教子今大约巳六十余岁矣。予于此益叹天之报施真不爽也陈先生于所遇少年能不惮烦劳。善言相朂。则其平日塾中之所教可知以善教人。天即以佳子弟报之。予又卜其子孙之昌大正未艾也人亦何不学陈先生耶。】

△简便义塾说

或曰学须日久渐摩兹以两月为期。母乃为时太蹙。此言诚是然此固为经费难筹。不得已而思其次也。如经费能裕。则一年二年何妨延久。否则与其待经费之充。数百年不能兴举义学。何如因陋就简。且以二月为期为随时可行也。乡约一日半日之讲说。尚足以感动人心。况以二月之久。耳濡目染岂不能感化二三者。贫家子弟无力读书。求一二日入塾习礼。且不可得。以入塾二月者较之不远胜耶。乡塾教法不善。读书二三年。初未尝为之讲解一二。兹则两月中。专以讲解教导做人为主。则一二月之为功。不远胜于读书二三年者耶愿有心世教君子。即此简便易行之法。先为筹办。万勿过求体面。使人人畏难不行。道谋不成。适以阻善。时不我待。切勿坐失善缘也。

古者冠礼曰。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此是做人一大转关。今无此一关。则幼长之交。更无人为之警策。僧家受戒。以四十九日为期。所以教习僧规使知防范。有根器者从此便能一超直入。故开堂放戒。为僧家大道场今此义学亦即此意。顾受戒者多在壮年习气巳深骤难变化。故受戒而能守戒者。十人中难得一二人。今此教法。先在发蒙。譬如农田。下种即布良苗。枝叶渐繁。彼荑稗自难容入。先入者为之主良不诬也。否则必待其长而始教市井浮薄之行乡里顽梗之风盈耳充腹熏习者无一善状直不啻良田早种荑稗枝叶繁盛。其势已张虽有良苗无从下种非田之有美恶。实布种之早失其次也。教子弟者。万勿以童蒙不足与讲说。而坐失可教之时也。

是举经费。每二月以十余千文为率地方好善者。可捐则捐之。族中公项。可开销则开销之。否则或有欲阴行善事。或紏数人集成经费公请一老成善教之师。周流各乡各图以次兴举。能得地方好善之士。随地照办渐推渐广。其有益于人心风化者。当必不少。今人谁不思培植子弟。顾培植贵得其要。古人云半积阴功半读书欲积阴功须力兴此举。近世有力之家。不惜金帛。聘请名师期教成其子弟。而子弟终未见其日有进益者。非必师不善教。实为父兄者。不知积德以培植之也。夫种瓜得瓜种荳得荳。欲教成自家子弟宜以教成他人子弟为之引。教他人子弟。如寻常义学。不知教成其为善人。仍无实济。惟此举则费小功大。见效最速。在有力之家。每岁多用一聘师之费。亦属无多。而在乡则可分设五处义塾。可教数百孤寒子弟此外听讲之人互相传劝。又可感动千万人。阴德之积。孰有大于此者。教成他人子弟。即教成自巳子弟。天道无差报施不爽。况教成人家千百子弟。而自家子弟反不能向上发达者。吾未之见也。而且地方既有此感化。不肖者亦闻风知愧。孰敢有牵引吾家子弟误入邪径者。良心到底人人皆有。我有教泽及人。则吾家或一旦有事。更可得意外护持之力。必无有暗中挑弄倾害图谋等事。为他人计即为子孙计。为身家计一举而数利存焉。且即不必论报施之理。而蚩蚩愚民。因失教而陷入下流。亦仁人君子所恻然不忍坐视者。则此举何可一□缓耶。

天下善举。大都畏难中止。为一事动须数十百金。自然人人开口说难。是举则至简至便。随地可成。能得邑中贤父母贤广文及贤绅士垂情风化会同商办。或先出示劝谕各图分董办理。可合城乡远近一时并举。不及一二年风气定能立变从此观感奋兴渐推渐广上以辅圣天子维新之化。下以启诸蒙士向善之机。师道立则善人多。洵天下苍生之福也。世有主持风教大君子能登高提唱者乎。虽为执鞭所忻慕焉。

△规条

是举因近时义学奉行故事。且费巨难行而起盖学者所以学做人之道也。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书而不知做人之道。虽读十年何益于已故是举专以教学做人为主。与义学旧行规例迥别近时义学大率踵事增华过求体面。但以功名之成否为实效。初不以教学做人为事。殊不知功名之成否自有天定。苟其人应有功名即无义学亦必有委曲成之者。况教成功名。而不能教成其做人。则其人将以功名为护符适足为造罪害人之具。则教成功名未足为功德也明矣。苟能教成其做人。则终身即无功名而其祖宗感之。子孙赖之。一身荣之其为德已不小。得天下多一好人。即为天下少一恶人。况一人为善。更可感化数十百人善气弥纶无有限量则教之者造福亦何可限量。且使即不能为善人。而因吾之教而少作几件恶事。少害几个平人。亦是义学明效则教学做人。何可一日缓耶。义塾既专以学做人为主。则一切训蒙旧章。断宜加一番整饬爰本古者八岁入小学之意为宗。务于两月中。将立身处世之要。切实开导。并须娴习子弟规矩庶蒙童先入为主。长大有所法守。特列规条如左

一立义学向来必多集经费诚以延师必数年训徒必数载。费用有增无减。事期经久。故倡始为难兹则事事多从简便训徒以两月为率。生徒约以二十人为率。或一师周流各乡。或每乡随时兴举。每举经费不过十余千。名为简便小学义塾。向来一塾之费。可分作互塾。向来训数十人之费。可分训数百人。而究其实效。则向来入塾。数年不见心地开明者。此则二月后即可了。然于为人之道事半功倍识者自能立见。

一是举随地可行。宜择地方公所三数间中供圣位牌。并择二三老成人料理董事。公请一老成有品能讲说者为之师。【更宜请一教识方字习句读把笔教字者为师之佐。】 供膳每日每人约六七十文。即可托庙丁僧家束修酌送二月毕事约费十数千为率。一切虚文都从减省。

一塾中设立册簿一本。登记生徒姓名功课。及平时功过先期凡贫家子弟力不能从师者。悉令入塾读书。其有曾经入塾。或现从他师。而父母愿令入塾习仪者亦听。但须约定。既入塾后。此二月中。乃一生成败所关。须听先生教责。不得姑息。亦不准告假。有过亦不得代为遮护。庶内外交督相与有成。

一开塾苐一日圣位前宜遵行释菜礼。即可教习拜献之仪。塾师及董事。各肃衣冠拈香以次行三跪九叩首礼。生徒旁立肃观。献茶一。酒饭各三。献毕。然后令各生徒行礼。不能行三跪九叩礼。即用四拜礼亦可。地方士民有愿与习礼者。亦衣冠行礼。礼毕茶叙片刻各相揖而退。

一每日入塾。即向圣前焚香叩拜。揖礼先生。先生问生徒中。或有在家不顺父母及祖父母。以及兄弟姊妹。争论有无。打人骂人。及顽戏狂奔。轻伤物命。不惜字谷。争论吃物等事否。必令互相觉发。无相容隐。有则责令速改。不改即与朴责。或罚跪香一炷。必自愿改过求宽而后已。如有循规蹈矩不犯诸过者。另立赏格加奖【如菓点等类】

一塾中功课。未识字者先识方字一二百。即授小学诗。【新刻续神童诗。为人道理都已说到。尤妙在句句明白如续千家诗。及孝经弟子职小儿语各种。如有余力皆可接读、其每日讲说。则以学堂日记。学堂讲语为最。】 务须尽两月内。训毕一二本。细与讲说。一面恳切训诲教以身体力行。照所读之书做人。方不差误。午后把笔学写格言仿本百字。每傍晚必讲说做人道理二三则。使之互相覆讲。

一每日天明即起。必先在父母前揖禀。洒扫家庭内外。然后入塾。无父母者。必向祖位前拜禀。洒扫一例。到塾时先于圣前先生前谒礼。然后轮流洒扫。整几拂案。读书听训。须静寂无哗。不得多言喧闹。坐立尤须端正切戒歪斜。每归用膳。总须为父母捧粥饭各一次。晚归。必向父母兄长伯叔姑婶前作揖呌应。无父母者。亦令其向家堂祖先位前。作揖告归。如坟墓不远。朔望必到坟墓揖礼告禀。如有不遵此训。即罚令跪香一炷。父母亦不准代为讨情。【每早起时。必须呌应各尊长兄弟。路中或遇尊长必拱手呌应肃立。尊长至。虽坐必起立。】

一每旬另以三八日会讲、许本图父老子弟相率偕来以次向圣位前叩头。向先生前作揖。然后肃静坐旁听讲。不得一语喧哗宣讲尤须明白显豁。不宜参入文字话头。如家常说话一般能参以眼前果报尤为易入。对症发药。杂以机趣。动以天良。感化最为神速。

一子弟入塾例必具贽见之仪须嘱。每人携家中所有残弃字纸。并妇女夹鞋样书簿一本。并路途所拾弃字。作贽见之礼。此外老幼愿来听讲者。及必须每人自带零弃字纸。作听讲之贽。不特可使知师道之尊。并可使地方老幼男妇共知惜字之道。

一每月必宣讲乡约一次。定期月朔。即于社庙宽广公所。董士耆老等。率同地方人众。环立敬听。主讲者。登台宣讲。须引古证今。多方鼓舞。凛之以天地神明。惕之以王法清议。庶几激励奋发。必有挽回补救之妙。

是举一月后可训毕。续神童诗。即可讲毕学堂日记。子弟渐能明白。已胜于读书四五年。而曾未一日讲解者。能至二月所习礼文必彬彬可观。子弟将所读书携归吟诵及将所闻语互相传说。可使一方老幼男妇。无一人不闻善言善行。即无一人不在教育之中。一塾二月之功可以化数千人。共闻乡约而感化者又数千人。从此推而至一乡而一邑以及他州各府。均得有心人一例举行将小学乡约一时并举。人心自然可正。风俗自然还醇。教化之功于斯为大天下不难平也。士子居一乡则利及一乡。正宜于此等处源头上用意。庶不虚生于世否则闭户自娱。绝不问户外事。品则高矣。不过一自了汉耳世间多少闲花草。无补生民亦自惭。每一再诵之辄怦怦心动愿与普天下有心人急起图之。

△附余论

一此举首在择师。师道立则善人多。此言良非虚语。故得其师。则一人可教化千百人。不得其师。则车载斗量无有是处。向来义学之所以有名无实者。大都由于为师者不得其人。非请托即情面稍一容情将市井庸劣者亦杂入其间彼不过为糊口而来。何尝以培植子弟为已任师道既杂则不范不模子弟将何所观法公事之所以终归废弛者职此故耳若择师能得其人。自不致虚应故事。以两月为期。在地方同人自当提起精神舍已从公郑重襄办每三年一举可使孤寒子弟。无一人不受教化之益。区区两月工夫。所费有限有志者当无不乐于从事也。

一是举由官长出示。劝谕各图乡董。一体兴办。如该图力能集费。本地有师可请固妙。如本地实无力兴举。则城中绅富好善之家宜公请数师分图周流开塾。或本图集资不敷。可用酌补之法。其每塾办理事宜册簿。事毕后即送城中善堂。又每开一塾。必须堂董中一人亲到塾中考其功课加以鼓励能公请学官到塾分别奖劝更妙。【贤父母于政治之暇以时至乡召父老子弟温言晓谕尤为化民妙法最足以得民心】

一是举名小学义塾大旨在本朱子小学之意复古小学之教并愿凡当世经蒙各馆师。互相倡和。以期共辅世教要知习俗移人。贤者不免。向特以世风习惯。积重难返。即有志复古小学。非特物议滋多。即其父母亦不愿故开蒙即训学庸。稍欲改易旧章。即羣相讶怪。其实弟子入则孝一章。明明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书谁人不读。此理谁人不明。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始入大学今呼七八岁童蒙而训之以大人之学一步登天自问亦应失笑今既有人不避迂腐。从流俗沉痼之中。大声疾呼。劝复小学则凡在有心之士正可乘势而起随处将此意提唱务须于子弟入塾开蒙第一年专做小学工夫专训小学各种书本讲说启蒙日记故事以期先入为主以端蒙养之基此意先儒已多有言之者。其四子书总须在第二三年训读。葢功名迟速。自有一定必不为此一岁小学之功遂致躭误尔中举人中进士时候也读书人无不愿功名显达。无不愿子孙昌炽亦无不知积阴德以求者。教成人家子弟。做个善人其为阴德孰大于此青毡坐老转眼白头为问生平教过多少生徒果成就了多少好人切勿惜此一岁小学之功狃其故习随俗浮沉而自失积德机会也【若以为七八岁童蒙、讲亦不明恐日长一日、习染将深、教将不及、】

一教化必先去其敌近世之伤风败俗足为教化仇敌者。莫如淫书唱本。及淫邪杂剧。男女弹唱等事夫教育者煞费苦心不惜财力冀得挽回一二而数卷淫书数出邪剧数回弹唱。足以败之而有余。是故不毁淫书不禁淫戏。则虽有千百明师随方教戒。其势总不相敌风俗之坏。伊于胡底。言念及此。更堪痛恨。是故义塾既兴必须先将此数端与地方同人严行议禁。淫书唱本则随儿随毁。淫戏弹唱则永远不许演唱。如此则教化之敌既除。教化之效自见。【乡间又有淫歌小木流毒更广见者急宜劝毁并禁子弟不准抄写永不许学习此等腔调既丧廉耻又损福寿慎之戒之】 第一要务切勿缓图。

一近世恶俗莫甚于淹溺婴女。凶狠械斗。人命所关。最足以伤天和而酿灾刼有此两月化导。自然渐知改悔。他如宰牛粘鸟竭泽药鱼掘鳝捕蛙罗雀种种杀生害命之俗。皆可渐次劝化。勉其改业俾人人皆有好生之心。不忍于害物者。自然不忍于害人。所以培一方之元气者。止无限量。

一近世民间雕弊。大抵由于奢侈游荡。故教化以勤俭治生为要务。如婚男嫁女宴会游观饮食衣服。务须敦崇节俭以留余地。有力者率先倡导。俾人人各勤其业。不致安于游惰。早完国课。同为安分良民。地方自成仁里。

古者官师教养。人各尽职。故世风不致大坏。今人日趋浮薄以庸谨奉文为称职。即有一二贤父师讲求人心风俗。便羣相讶恮。以为迂阔岂知古圣贤行事。原不肯随俗浮沉苟能益我国家。何必避人诽笑。此举斟今酌古。事属可行。可以正人心可以厚风俗。可以广庠序之教。可以救刑政之穷。孟子所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者其风不难再见。自此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仁风洽。太和翔。所以佐 国家亿万年太平有道之长者其在是乎。其在是乎。窃愿与 当代有心人恊力筹之。

近世迎神赛会演戏宴饮每不惜钱则此举乃风教攸关急宜仿办官绅能登高唱导蚩蚩者自乐于从事也

△跋后

予偶在吴门见小伶演剧。观其步武周旋。雍容揖让。应弦合节。宛如成人问其年。则长者不过十二三。幼者或十岁左右不等。问习此几何年矣。则曰百日黄也予讶其名。曰稻中有百日成熟者名百日黄今若辈教习百日即登场试演。故以为名。吴中清音戏班诸小伶大率如此。问何以能然。曰教之者严而有范也。予于是乃益叹人之无不可教在童年更易为力也。夫人而至流为优。大抵皆单门寒户顽戏无赖子弟耳。乃百日之教。即能登场演唱应对进退宛如成人。区区庸言庸行。顺而导之。又非强其所难。岂必多需时日耶。乡愚之失教也久矣手胼足胝。谋生不暇。岂有余力读书。即读书矣。又多为庸师所误。不知约束教导。勉力一二年即罢业做人之道茫乎无知。反学成种种刁顽浮滑一切恶习。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蚩□之氓。纵有天良。早巳汨没。最堪悯恻。出塾后又无地方老成人讲说善言善行时为化导。此世风所以日漓人心所以日薄也。仆乡曲陋儒。窃不自量。尝有志小学之教自惟力绵才短。欲兴义塾。则屈指邑城大镇不过寥寥数处。每处所教生徒不过十数人。尚属勉强支持。何论乡僻。兹忽得此小学义塾之说。虽不著作者姓氏。而立法简便。规矩详明。于古者小学之教。不啻大声疾呼。期于力挽。一塾之功化周数里。两月之教范定终身。所费甚小见效甚大。费小则随地可办。效大则尽人乐从。私心窃喜。以为化民成俗之要端在于是。幸逢我皇上励精图治。振兴理学。是举为下学始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或亦教化之一助也急为增酌校订付诸剞劂。以便流传。倘得当代大人先生再加裁定。广为分布俾薄海内外偏隅下邑。一体遵行。使普天下孤寒子弟失教乡愚。无一人不被陶成。将唐虞三代之治。不难再见于今日也。则以是为太平之左劵可也梁溪晦斋学人谨跋于尊小学斋

△附各塾师文昌会立愿疏式

切念某等幸托儒门。幼承师训。耳提面命感培植于当年茹苦食贫。藉束修为活计。乃或荒功旷课。半生之孤负良多。或弄月吟风。实地之功修转懈。积诸过咎。敢期名列于 桂宫。无限悚惶。每恐灾临于芸馆。况逢刼运尤切忧危。念教学之弗诚。致生徒之多误。明知蒙童求我终身之成败攸关。无如习俗移人小学之功夫未讲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况多不堪自问之端立天地间奚以对人尤切追悔无从之惧始悟名场蹭蹬尤有由招尚虞晚景颓唐祸将难逭青毡坐老朱衣何日点头白屋穷愁黄榜伊谁居首思忏罪必先补过非立功曷克回天爰敢同矢寸忱供伸微愿怜贫户读书之苦入塾不过数年悯乡人赋性之愚讲解尤宜及早训不先乎孝悌何能培厥根基学不切于身心奚自端其蒙蒙自今砥砺。各愿勤修。期回刼海之澜。皆种砚田之福吐我莲花之舌敢辞午夜勤劳开伊茅塞之心不负丁年占毕言能醒世。虽浅近亦何伤。念可。对神。即迂拘而奚害为天地弥一分缺憾即于 国家培一息太和但期激发天良已足导迎善气庶几是邦子弟。都成玉琢金相。吾党人文。从此鹏抟鹊起。或有分非讲席。职异师儒。苟存化俗之心。亦植斯文之果。为此择于月之某日。约集同人恭就某宫斋沐。焚香。恭叩文昌□潼元化帝君慈座下。拜礼 玉局心忏。倡举惜字纸毁淫书善会。叩首 案前。共坚誓愿自今以后。各愿尽心教学。实力奉行断不以初学童蒙不与讲教。庶凭晚盖。冀赎前愆。如渝此盟。惟 神是究伏乞恩赐鉴格谨疏。

○蒙馆条约

卷十之六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夫发蒙。童年治事耳。而、系之曰圣功。则知先入者为主。少成者性。关系正非浅鲜。是在于蒙馆师之善为造福矣。述蒙馆条约

训蒙条约

续神童诗(梁溪寄云山人编)

△训蒙条约

子弟读书。务要读得极熟。于生书、则限定课程。于温书、则严于背诵。一字不许差落。切勿贪行数之多。

子弟八九岁稍有知觉。即宜开讲小学。虽每日自有讲书正课。然宜检出一二条。与他讲究。或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日记故事、果报等书亦好。然须覆讲。

子弟极幼者。每晚、亦讲家训格言。随其质之高下。即一二行。或两三句亦好。总以还讲为要。

凡书史中淫秽之事。切勿向后辈谈及。诗词中香艳之句。亦勿选与生徒读。

精选古今名人劝孝诗。多则五六十首。少则二三十首。初讲字面。继讲意义。使之朝吟夕诵。或亦可触发其天良。近刻有续千家诗可读。

早起必洗手。然后开卷。学徒出恭后。亦必命洗手。然后开卷。

家塾中、须常悬圣像。俾学徒朝夕拈香致拜。或悬天地君亲师五大字早晚作揖。亦可。

为人师者。切忌误人子弟。无功食禄。天谴所必加。且训徒以德行为先。文艺次之。有文而无行。虽得功名仍于处世保身治家之道。一无可取。是亦误人子弟也。试思之。

沈潜高明子弟之质不同也。而总宜先教以敬父母。敬伯叔。敬兄长。能遵此者。其在家塾中、自彬彬有礼。不至或慢其师。

教徒更宜加意者。寡妇之子。单传之子。及乃父本不识字、而勉力读书之子。

子弟读书。有初则艰于上口。后则渐有会心者。切勿因读质稍钝。弃之而不留心。

教徒须如教子一般。每日自问教子能尽心。教徒亦能尽心否。庶乎不欺。

每年须将到馆日期。逐日记账。总之多坐几日。方是体贴人情。

处馆者、固宜不涉世务矣。然自身亦须保养。不可使之多病。益多病。则或作或辍。到馆之日必少。即欲尽职。亦焉能尽职。

塾师偶然解馆。属在东翁。有将子弟之书。抽出几处。命他背诵。而子弟竟不能背诵者。原其故。由每日专贪行数之多。而其实出于强记也。强记之书。三四日犹可。数日后即背不出。一二月后。竟差落异常矣。故与其于未读者。务使之多。孰若于已读者。务使之熟。

寄膳生徒。为师者更宜经心。葢子弟在家。内有父母。外有兄长。俱得加意管束。而至于附出。则种种托之先生。一出一入。学徒之成败系焉。岂可不刻刻防闲。

教徒又宜相体裁衣。在其家为功名计者。固宜多读经书。或有三年五年。即要经管家务。及学习店业者。则宜每日多限字课。临帖钞书之外。或教之信札。或教之帖式。或教之算法。及杂字簿。惟谨守家规。与娴习礼貌。则士农工商无二理也。

尔汝之称岂可施诸尊长。而粗心者往往失检。学徒初识字时。即以此为戒。

△续神童诗(梁溪寄云山人编)

梁溪寄云山人编

天子重英豪 诗书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为善最为高

第一当知孝 原为百善先 谁人无父母 各自想当年

十月怀胎苦 三年乳哺勤 待儿身长大 费尽万般心

想到亲恩大 终身报不完 欲知生我德 试把养儿看

精血为儿尽 亲年不再还 满头飘白发 红日已西山

乌有反哺义 羊伸跪乳情 人如忘父母 不及畜生身

奉养无多日 钱财勿较量 双亲同活佛 何必远烧香

打骂低头顺 糟糠背面吞 但求亲适意 吃苦也甘心

莫说万千差 爷娘总不差 你身谁养你 禽兽不如么

父母同天地 人人各问心 倘将亲忤逆 头上听雷声

兄弟休推托 专心服事勤 譬如单养我 推托又何人

随父皆为母 何分晚与亲 皇天终有眼 不负孝心人

孝子人人敬 天心最喜欢 一生灾晦免 到处得平安

人子原当孝 还须新妇同 一门都孝顺 家道自兴隆

媳妇孝公婆 神明卫护多 丈夫宜教训 最好一家和

兄弟最相亲 原同一本生 兄应爱其弟 弟必敬其兄

骨肉见天真 钱财勿计论 同胞看亲面 切戒勿伤情

式好亲兄弟 休将两耳偏 至亲能有几 少听枕边言

同气连枝重 休将姊妹轻 倘令情义薄 何以对双亲

伯叔须当敬 同堂谊最亲 居家尊长上 相待贵殷勤

祖宗虽然远 逢时祭必诚 求安须入土 坟墓早留心

夫妇期偕老 平居贵在和 一家相忍耐 得福自然多

家有贤妻子 夫男少祸殃 水真能克火 自有好名扬

宗族宜和睦 乡邻要让推 丝毫□刻薄 怨气一齐来

婚嫁宜从俭 休将物力伤 明人暗中笑 何必大排场

娶妇求贤惠 何须论嫁装 且留余地步 日后过时光

酒肉非朋友 宜防入下流 时亲方正士 好样自家求

若到为官日 须知报国恩 倘令贪与酷 枉读圣贤文

一入公门里 当权正好修 好开方便路 阴德子孙留

男女阴阳判 宜求廉耻全 男须名是重 女以节为先

戒尔休贪色 贪来病莫支 自家有妻女 还报悔嫌迟

淫乱奸邪事 原非人所为 守身如白玉 一点勿轻亏

暗地勿亏心 须防鉴察神 念头方动处 天已早知闻

积德终昌盛 欺心越困穷 还金兼郄色 第一大阴功

戒尔勿贪财 贪财便有灾 此中原有数 何必苦求来

财物眼前花 来时且慢夸 细将天理想 勿使念头差

酒醉最伤人 胡涂误正经 况多成痼病 贻患到双亲

闲气莫相争 徒然害自身 善人天保佑 何必闹纷纷

鬬气真愚拙 甘将性命轻 忘身忘父母 不孝罪无伦

口角细微事 何妨让几分 从来大灾难 多为小纷争

官法苦难熬 相争手勿交 倘然伤性命 谁肯代监牢

小怨狂争斗 旁人切勿帮 须知人命重 惹出大灾殃

莫说他人短 人人爱己名 枉将阴骘损 况有是非生

田产休争夺 空将情义伤 区区身外物 谁保百年长

争讼宜和息 官私切勿成 有钱行好事 乐得享太平

结讼最为愚 家财荡尽无 可怜忙碌碌 赢得也全输

唆讼心肠坏 明明是小人 暗中还取利 壁上看输赢

天道最公平 便宜勿占人 天宽并地阔 何弗让三分

谎话说连篇 难瞒头上天 倘令人看破 不值半文钱

度量须宽大 将心好比心 量宽终有福 何必学凶人

君子总虚心 轻狂是小人 回头不认错 甘与小人邻

财势难长靠 欺人勿太狂 请看为恶者 那个好收场

一字千金值 存心莫放刁 有才须善用 勿使笔如刀

谁保常无事 平居勿笑人 自家还照顾 看尔后来形

花鼓摊簧戏 人生切莫看 忘廉并丧耻 受害万千般

淫戏休宜点 何人不动情 害人防自害 妻女败名声

莫入赌钱场 甘投陷马坑 终身从此误 家业必消亡

火化烧棺事 儿孙太毒心 请君细心想 天理可该应

溺女最堪伤 心肠似虎狼 结冤终有报 灾难一身当

一样皆人命 何分女与男 母妻多是女 何以两般看

善事诸般好 无如救命先 救人千百命 功德大无边

万物总贪生 须存恻隐心 放生堪积德 禄寿好培根

滋味勿多贪 生灵害百般 乍过三寸舌 谁更辨咸酸

禽鸟莫轻伤 轻伤痛断肠 杀生多减寿 利害细思量

牛犬与田蛙 功劳百倍加 一门能戒食 瘟疫免全家

惜字一千千 应增寿一年 功名终有分 更得子孙贤

俭朴最为良 奢华不久长 粗衣与淡饭 也好过时光

靡费真无益 十分体面装 省来行善事 保尔子孙昌

急难人人有 伤心可奈何 此时为解救 阴德积多多

欲望后人贤 无如积善先 临终空手去 难带一文钱

生意经营客 钱财总在天 留心能积德 明去暗中添

技艺随人学 营生到处寻 一生勤与俭 免得去求人

步担肩挑子 全家性命存 得钱能有几 何忍与他争

更劝上头人 休将婢仆轻 一般皮与肉 也是父娘生

强取人财物 良心坏十分 银钱虽到手 面目不留存

何苦学凶人 谋财是黑心 青天来霹雳 财去命难存

负义忘恩者 原来不是人 试从清夜里 细细想前情

搬是搬非者 冤家结最深 终须招恶报 拔去舌头根

凡事随天断 何须太认真 不妨安我分 做个吃亏人

少小须勤学 安心进学堂 书声宜响亮 字画必端方

言语须和气 衣冠贵肃齐 好将人品立 方可步云梯

年少书生辈 淫书不可看 暗中多斲丧 白璧恐难完

过失须当改 人生几十秋 死生原大事 急速早回头

字纸弃灰堆 灾殃即刻来 好将勤拾洗 免难更消灾

五谷休抛弃 须知活命根 时时能检点 功德自非轻

天地须知敬 清晨一炷香 亏心多少事 每日细思量

同享太平福 人须学善良 倘为邪教误 何以对君王

王法宜知畏 奸刁勿逞凶 欺人心地坏 头上有天公

共把皇恩报 银漕须早完 倘然久拖欠 四季不平安

作恶行凶者 便宜总占先 一朝灾难到 床上悔从前

第一伤人物 无如鸦片烟 此中关刼数 明者避为先

诗句神童续 良言值万金 善人终究好 天理弗亏人

右诗句句明白显浅初学读之可以培养性情开豁心地较之坊本旧刻神童诗似为有益愿贤明父师共鉴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