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庄子解

庄子解卷十·外篇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胠箧

引老子“圣人不死,大道不止”之说,而凿凿言之。盖惩战国之纷纭,而为愤激之言,亦学庄者已甚之成心也。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道而为守备, 胠,腋也,旁开其箧,如从腋取去也。探囊,摸其囊中之有无而取之也。发匮,窃发其扃也。 则必摄缄縢,固扃 ,缄,古咸切。 音决。缄以针缝也,縢以绳束也,扃以门户关也, 以钮环锁也。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惟恐缄縢扃 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乡音向。 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不乃”之不,一本作“今”为是。 故尝试论之:世俗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之所布, 《诗》所谓“施罛岁岁”。 耒耨之所刺, 刺,刺人于地也,孟子所谓“深耕”。 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 名恒 。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徒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解曰〕 察于理之谓圣,通于事之谓知。理无定在,事有迁流,故圣知之所知,含之于心,而不可暴之为法者也。以是为法而蕲以止盗,则即操我之戈,以入我之室,嗣守吾法者,不能如我之圣知,而法固可窃,强有力者胜矣。陈氏以豆区之仁,收姜氏之齐,太公之教也。陈氏之守固,而姜氏熸矣。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 胣音以,刳肠也。 子胥靡。 烂之江中也。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繇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 事生于此,而责成于彼。 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虚,邱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解曰〕 圣知之法,刑赏为其大用,而桀纣即以之赏邪佞,而加刑于逢比。逢比之戮,亦四凶之窜有所守也。道暴于法,则何适非法?法以暴道,则何适非道?法之所以纷,道之所以诡也。无道可托,无法可按,天下奚不治哉?圣人用法,仅可以弭一时之盗。施及后世,惟重圣人之法,而丧其所重,乃法徒为盗守,徒为盗积。所重惟法,则已轻矣。外重者,内泄其含也。惟含者为人所不能窃。故甚患夫圣人之不含而亟暴之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 揭,举也。驰逐而为大盗者,举诸侯之窃以为口实。 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 赏之以卿相之服而不餍。 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解曰〕 大小、轻重、真伪,人之所固能知者,不待斗斛、权衡、符玺而始知。圣人以其圣知立法,以齐一天下之聪明。法繇心生,窥见之者窃之而有余矣。治人揭圣人之法以禁天下,曰“奚不如法”?乱人亦揭圣人之法以禁天下,曰“奚不如法”?则盗国毒民者,方且挟法以禁天下,而恶能禁之,欲不归过于圣人而不得已。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明谓明示人。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 擿、掷通。 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攦,厉、列二音,折之也。 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 铄,闪铄也。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以 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所无用,犹言所以无用。

〔解曰〕 “圣人怀之”,含之谓也。圣人含之,而天下固莫能不含矣。人皆能含,而盗恶从起哉?有人于此,未尝为盗,而诏之曰“汝勿为盗!吾有法在,汝欲为盗而固不能”。于是而盗心起矣。且思以其聪明争巧,而一人之利器不能敌天下之锋芒。惟含其止盗之心,以使忘其机变,则巧无所矜,力无所竞,而其意自消,持天下于灵府,以俟其衰而自已。含之为利器,非干将莫邪之所可拟也,故云将曰:“毒哉!”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矣。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趋之, 赢音盈,担负曰赢。《汉志》“赢三日粮。” 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 兔网曰毕。 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 削格所以罗网者。鸟罟为罗。落、络通,以绳为机而取狐兔者。兔罟为罝。罘 通,翻车也。 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辨矣。 知,去声,渐,音尖,浸渍也。旧注:“颉滑,不正之语,解垢,诡曲之辞。” 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解曰〕 春秋之世,延及战国,好为人师者,日暴其知以争言法,而天下日乱,下达于申商,而残刘天下极矣。乃申商虽谬于圣人,而实因圣人之成迹,缘饰而雕凿之,则亦圣人启之也。夫圣人有所含而后有所暴。其有所含也,可以治一时之天下;乃有所暴矣,则必为盗贼之守。若无所含而徒好知者,日为揣摩以求明,则法旦立而天下夕受其残刘。士好之,上因好之;上好之,士愈见其可好;人士赢粮以执贽,诸侯郊迎而授馆;好之也无已,而不顾其中之一无所含,天下相铄以成乎大乱,此战国之所以灭裂而不可止也。夫欲起已死之圣人为好知之口实,是发冢胪传之盗魁也。非死圣人,其祸奚止?死者,含之于心,如汞之得铅,不使流宕泛澜于天下也。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 堕音隳。 喘耎之虫,肖翘之物, 喘,一本作惴。耎音软。喘耎,无足虫也。肖翘,翱飞之属。 莫不失其性。甚矣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含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哼哼之意; 哼谆通。 哼哼已乱天下矣!

〔解曰〕 所已知者已知矣,而又何求!所已善者已善矣,而又何非!惟含之也。“参万岁而一成纯”,其所知之不知者多矣。“得其圜中以应无穷”,其所善者固有不善矣。有不知、有不善,而亟于立法,则日月、山川、四时、万物之性,皆在吾法之外,而一成之法,适为盗资。民之情,种种不一也。种种者,非役役之可治也。恬淡无为,利器藏于中,而人莫知其所向,则盗无可窃,而种种者各以其太朴之聪明,乐其俗,安其居,而天下治矣。

《庄子解》卷十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