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论一首 脉证合十四条 方十六首

【按语】

本篇论述妇人杂病,包括月经病、带下病、热性病、情志病以及外阴病等。徐本作“方十四首”,俞本作“方十三首”。

[01]妇人中风〔1〕,七八日续来寒热〔2〕,发作有时,经水适断〔3〕,此为热入血室〔4〕。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5〕。方见呕吐中。

【注释】

〔1〕妇人中风:指病因为感受风邪。此当与下条“妇人伤寒”互见妇人患热入血室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

〔2〕续来寒热:俞本作“续得寒热”。

〔3〕经水适断:指妇人患热入血室的症状。此亦当与下条“经水适来”互见热入血室可出现经行不止或经行刚来的症状。

〔4〕热入血室:中医妇科病名,妇女在经期或产后由于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症见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少腹疼痛、阴道出血,高热时可出现神志不清等。类似今之急性子宫内膜炎。血室,指胞宫,今称之为“子宫”。

〔5〕本条论述热入血室的证治。亦见于《伤寒论》144条。

【译文】

妇人感受风寒之邪(发热、恶寒),七八天持续有寒热往来、定时发作、经血中断的症状,这是邪热与经血结在胞宫,因而寒热像疟病那样休作有时。当用小柴胡汤治疗。方见《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5]。

[02]妇人伤寒发热〔1〕,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2〕,必自愈。〔3〕

【注释】

〔1〕伤寒发热:指出热入血室的病因及症状。《伤寒论疏义》:“前云中风,此云伤寒,互文以见风寒,俱有此证也。上条云发热、恶寒,此但云发热,承前以省文也。”

〔2〕无犯胃及上二焦:表明本病的治疗禁忌。不要治上、中二焦,当治下焦,病就会痊愈。胃,指中焦。上,指上焦。

〔3〕本条承上条再论热入血室的证治。亦见于《伤寒论》145条。此两条内容当互相补充,互见热入血室的病因、证候及治则(治法与禁忌)。

【译文】

妇女感受风寒之邪,表现有发热(恶寒),经血刚来,白天神志清楚,夜暮(热盛时神志不清)好像见到鬼神那样胡言乱语。这是热入血室。治疗不要从上焦及中焦着手(而要用小柴胡汤治下焦血热),则病就能痊愈。

[0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1〕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2〕如结胸〔3〕状,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4〕,随其实〔5〕而取之〔6〕。

【注释】

〔1〕得:俞本无此字,《伤寒论》、《玉函经》、《脉经》皆作“得之”。

〔2〕热除脉迟……胸胁满:《伤寒论》作“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金匮玉函经二注》:“热除脉迟、身凉者,邪气内陷,而表证罢也。胸胁下满……热入血室而里实。”

〔3〕结胸:中医病名,由于邪热结于胁腹引起疼痛的一种病证。

〔4〕期门:针刺穴位名,足厥阴肝经的募穴,位于右侧胁肋部。《金匮玉函经二注》:“期门,肝之募,肝主血。刺期门,泻血室之热,审何经气实,更随其实而泻之。”

〔5〕实:《玉函经》、《脉经》皆作“虚实”。

〔6〕取:治也。本条论述妇人热入血室并邪结胁腹的证治。亦见于《伤寒论》143条。

【译文】

妇人感受风寒之邪,发热、恶寒,月经刚来潮,病到七八天发热已退,脉数亦减,肌肤不热而温和,但胁腹胀满(疼痛),像结胸病那样,而且神志昏乱,说胡话,这也是热入血室。治当针刺期门穴,再随其里实而(用小柴胡汤)治疗。

[04]阳明病,下血〔1〕,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2〕汗出者愈。〔3〕

【注释】

〔1〕下血:指经期下血。

〔2〕濈(jí)然:形容迅疾汗出。

〔3〕本条论述阳明病而致热入血室的证治。亦见于《伤寒论》216条。

【译文】

患阳明病热盛而见经血下行,神昏说胡话,这是热入血室,头部汗出(而身无汗)。治当针刺期门,随其里实而用泻法,使周身迅速汗出,病可痊愈。

[0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1〕,半夏厚朴汤主之〔2〕。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怗怗〔3〕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4〕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注释】

〔1〕咽中如有炙脔(luán):自觉咽中似物梗阻的症状。犹如烤熟的肉块梗阻在咽喉中,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后人称之为“梅核气”。《医宗金鉴》:“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脔,切成块的肉。炙脔,《脉经》误作“炙腐状”。

〔2〕半夏厚朴汤:本方有理气解郁、化痰降逆的作用。方中以半夏、厚朴化痰行气为主。本条论述咽中痰凝气滞的证治。

〔3〕怗(zhān)怗:声音不和谐。

〔4〕苏叶:又名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嫩枝叶。有理气宽中的作用。

【译文】

妇女咽中似有烤熟的肉块,当用半夏厚朴汤治疗。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要方》作胸满、心下坚,咽中怗怗如有肉块,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以上五味药,用七升水同煮,煮到四升。分四次温服,白天三次,晚上一次。

[06]妇人脏躁〔1〕,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2〕主之。〔3〕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注释】

〔1〕脏躁:中医病名,以无故哭笑、喜怒无常的精神症状为主症的病证。多由情志抑郁、心脾两虚所致。本病多见于女子,男子亦有。类似今之癔病,又名歇斯底里。

〔2〕甘麦大枣汤:本方有甘润缓急、养心宁神的作用。

〔3〕本条论述脏躁的证治。

【译文】

妇女患脏躁病,常常悲伤要哭,好像神灵作怪,且多打呵欠及伸懒腰。当用甘麦大枣汤治疗。

甘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以上三味药,用六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分三次温服。本方还能补益脾气。

[07]妇人吐涎沫〔1〕,医反下之,心下即痞〔2〕,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3〕

小青龙汤方见肺痈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中。

【注释】

〔1〕吐涎沫:即咳嗽吐泡沫样的稀痰,为肺有寒饮,当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

〔2〕心下即痞:指心中痞闷。心中,即胃腹部。下,训“中”。此是误治后出现的证候。

〔3〕本条论述肺有寒饮误治后的治法。

【译文】

妇女原本咳吐稀痰,而医生误用下法治疗,以致出现脘中痞闷。此时治疗当先祛除痰涎,用小青龙汤;待痰涎祛除后,再治其脘中痞闷,可用泻心汤。

小青龙汤方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4]。

泻心汤方见《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病脉证治第十六》[17]。

[08]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1〕,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2〕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3〕,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4〕。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5〕,气冲〔6〕急痛,膝胫疼烦〔7〕;奄忽眩冒〔8〕,状如厥癫〔9〕;或有忧惨,悲伤多嗔〔10〕,此皆带下〔11〕,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12〕,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13〕。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14〕

【注释】

〔1〕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表明妇人病的病因不外乎三个方面。虚,为气血虚少,是病之本;积冷,是久积寒气,邪感于外;结气,是气机郁结,由七情所伤,邪感于内。三者皆可导致经水不利,甚至闭经。诸,犹“之”。

〔2〕胞门:指胞宫,即子宫。

〔3〕关元:穴位名,在脐正中线,脐下三寸。此泛指少腹。

〔4〕在上呕吐涎唾……非止女身:指出上述虚、积冷、结气三种病因,不仅引起妇女下焦的病变,还可导致上、中焦的疾病。在上焦可引起以吐涎沫为主症的肺痿,肺痈当是肺痿;在中焦,如果寒气结聚,会引起以绕脐痛为主症的寒疝或两胁疼痛。若中焦热毒蕴结,可引起少腹疼痛,脉数,肌肤干燥犹如鱼鳞的肠痈病。这些病还常发生在男子身上,不仅是女子。脉数无疮,当是“脉数有疮”。《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盖此条以‘血寒积结下焦为主,自寒伤经络’至‘非止女身’十五句,是客词,系于举上焦、中焦之病,以备下焦之参照者。”

〔5〕气街:穴位名,为气冲穴的别名。位于脐下,属足阳明胃经。此泛指少腹。

〔6〕气冲:同“气街”。

〔7〕在下未多……膝胫疼烦:表明在下焦的病变不多,如月经不调,阴部疼痛,少腹冷,两侧少腹疼痛,牵引至腰背、两膝及足胫疼痛。

〔8〕奄忽眩冒:骤发头昏眼花。奄忽,急遽也。

〔9〕厥癫:指昏厥及癫痫两种病证名。昏厥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厥……或令人暴不知人。”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病证。

〔10〕嗔:发怒。

〔11〕带下:中医病证名,泛指妇女带脉以下的病证,包括月经、赤白带下诸疾,即一切妇科病的总称。《金匮要略心典》:“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12〕三十六病:参见《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13]条“妇人三十六病”。

〔13〕审脉阴阳,虚实紧弦:强调审清脉之阴阳,证之寒热虚实,因之积冷、结气。虚实,概括寒热。紧弦,指病因。紧主寒邪,即积冷;弦主气郁,即结气。

〔14〕本条论述妇人杂病的病因、范围及辨证施治的准则。《医宗金鉴》:“此条为妇人诸病纲领。”

【译文】

妇女的疾病不外乎气血虚少、久积寒气、气机郁结三种病因,都会导致经水不利,甚至闭经。经过长期的慢性过程,血因寒凝滞不通,胞宫亦为寒气所伤,以致经络阻塞,经血凝结(引起月经不调)。

(上述气血虚少、久积寒气、气机郁结三种病因)在人体上部还可形成以咳吐涎沫稀痰为主症的肺痿,造成病人形体消瘦。在中部由于寒气结聚可引起以绕脐部位疼痛为主症的寒疝,或者两胁疼痛与脏腑相连;有的热毒蕴结在中焦,导致少腹疼痛、脉象浮数的肠痈,肌肤干燥犹如鱼鳞错出那样。以上这些病也经常发生在男子身上,不单女子。引起下部疾病的不多,如月经失调、阴部疼痛、少腹冷;有的则出现牵引至腰背两侧及少腹拘急疼痛,甚至两膝及足胫疼痛;还有表现为突然头昏眼花,症状类似昏厥、癫痫那样;有的表现为忧愁、凄惨、悲伤、经常发怒等情志疾病。这些都是妇人病,并非鬼神作怪。由于经常发作,日久不愈,会使病人形体消瘦,经脉虚寒。尽管妇人病种类很多,有三十六种病,且千变万化(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只要审清脉象的阴阳、证候的虚实寒热、病因的积冷或结气(治疗针对病情),或用针刺或用药物,就能使病情转危为安。这些虽然同属妇人病,但病源各不相同,应当辨清并熟记,切忌不以为然。

[09]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1〕,暮即发热,少腹里急〔2〕、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3〕主之。〔4〕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䓖 芍药各二两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5〕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注释】

〔1〕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妇人五十岁左右,经水本当停止,而今下血十数日不止。下利,当是“下血”。

〔2〕里急:《脉经》作“里急痛”。

〔3〕温经汤:本方有温经行瘀的作用。方中以吴茱萸温经散寒为主。今动物实验证明吴茱萸具有收缩子宫的功效。《金匮要略今释》:“温经汤实妇科要药。”《中国医学大辞典》称本方的功用:“经少能通,经多能止,子宫虚寒者能孕,后世调经种子诸方,皆莫能脱此范围也。”

〔4〕本条论述冲任虚寒兼瘀血所致的漏下证治。

〔5〕兼取:即兼治。

【译文】

问道:妇人年龄在五十岁左右,患有漏下十数天不止之症,傍晚发热,少腹拘急而胀满,五心烦热,口干唇燥,这是什么病?老师说:这种病属于妇科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曾经小产,瘀血停留在子宫未尽。怎样知道的呢?根据口干唇燥等以上症状,可以诊断。应当用温经汤治疗。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芍药各二两 人参 桂枝阿胶 牡丹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

一升,去心以上十二味药,用一斗水同煮,煮到三升。分三次温服。本方亦可治妇女子宫虚寒,久不能怀孕,还兼治崩漏出血或经行过多以及月经到期不来。

[10]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1〕,土瓜根散〔2〕主之。〔3〕

土瓜根散方:阴癫肿〔4〕亦主之。

土瓜根〔5〕 芍药 桂枝虫各三分〔6〕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注释】

〔1〕经一月再见者:指月经一月来两次。

〔2〕土瓜根散:本方有活血祛瘀的作用。方中以土瓜根为主。

〔3〕本条论述瘀血而致月经不调的证治。

〔4〕阴癫肿:俞本、徐本、赵本作“阴肿”,即阴囊肿胀。

〔5〕土瓜根:又名王瓜根。为葫芦科植物王瓜的块根。有清热、消瘀、破血的作用。

〔6〕三分:赵本作“三两”。

【译文】

(妇人)腰带以下的疾病,月经不通利,少腹硬满而胀痛,经水一月出现两次,当用土瓜根散治疗。

土瓜根散方:男子阴囊肿胀亦可治。

土瓜根 芍药 桂枝虫各三分

以上四味药,研成散剂。每次用酒饮服方寸匕,一日服三次。

[11]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1〕,旋复花汤〔2〕主之〔3〕。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三两 葱〔4〕十四茎 新绛〔5〕少许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注释】

〔1〕寸口脉弦而大……妇人则半产漏下:此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13〕条及《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8]条雷同。

〔2〕旋复花汤:本方有行气活血、补中止血的作用。方中以旋复花为主。本方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7]条又主治肝着病。

〔3〕本条论述虚寒漏下的病机及治法。

〔4〕葱: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有解毒祛风的作用。

〔5〕新绛:即新鲜的绛草。绛草,又名茜草,古称“茹”,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有止血行瘀的作用。

【译文】

寸口脉弦而大,这种弦脉是无力的,大脉是中空的。无力是由于寒,中空是由于虚。这种虚寒并见的弦大脉象,名叫革脉,见于妇女的小产或崩漏时,当用旋复花汤治疗。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以上三味药,用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一次服完。

[12]妇人陷经〔1〕,漏下黑不解,胶姜汤〔2〕主之。〔3〕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艾汤。

【注释】

〔1〕陷经:中医病证名,由于经气下陷,而见黑色瘀血漏下不止的病证。

〔2〕胶姜汤:底本未载本方组成。据《千金要方》:胶艾汤加干姜。本方有调补冲任、温中养血的作用。《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陷经漏下色黑而不能解止者,人皆以为血热妄行矣。不知血寒方瘀,血瘀方黑,岂血热哉。主之以胶姜汤,入干姜于阿胶中,补阴用阳之义也。”

〔3〕本条论述陷经的证治。

【译文】

妇女陷经漏下色黑,淋漓不断,当用胶姜汤治疗。臣林亿等人校对各种《金匮要略》版本,并没有胶姜汤方,猜想是前面《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4〕中的胶艾汤。

[13]妇人少腹满如敦〔1〕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2〕,此为水与血并〔3〕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4〕主之。〔5〕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注释】

〔1〕敦(duì):古代食器。上下稍尖,中部肥大,上下合成球形,仿如对剖之瓜形。《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与今之碗相似。”

〔2〕生后者:指生育过的妇女。《金匮方论衍义》:“生后者,言曾生育之妇,非指产后而言,若室女则无是疾也。”

〔3〕并:俞本、徐本作“俱”。

〔4〕大黄甘遂汤:本方有破血逐水、养血扶正的作用。

〔5〕本条论述妇人水血俱结血室的证治。

【译文】

妇女少腹胀满而隆起如敦盂状,小便稍不通利而不口渴,发生在生育过的妇女身上,这是水与血俱结在血室的缘故。治疗当用大黄甘遂汤。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以上三味药,用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一次服完。经血会下来。

[14]妇人经水不利下〔1〕,抵党汤〔2〕主之。〔3〕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抵党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熬,去翅、足 桃仁廿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释】

〔1〕妇人经水不利下:指妇女经闭不行,当有少腹硬满,腹痛拒按之症。《脉经》无“下”字。

〔2〕抵党汤:俞本、徐本、赵本、《伤寒论》124、125条皆作“抵当汤”,本方有破血逐瘀的作用。方中水蛭、虻虫攻其瘀,大黄、桃仁下其血。本方为逐瘀峻剂。

〔3〕本条论述瘀血经闭的证治。

【译文】

妇女经闭不通(少腹硬满),当用抵党汤治疗。本方亦可用于男子膀胱胀满,拘急疼痛,而有瘀血内留者。

抵党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只,熬,去翅、足 桃仁廿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以上四味药,研成末,用五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

[15]妇人经水闭不利,藏〔1〕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2〕,矾石丸〔3〕主之。〔4〕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脏中〔5〕,剧者再内之。

【注释】

〔1〕藏:即子脏,指胞宫。《金匮要略编注》:“脏,即子宫也。坚癖不散,子宫有干血也。”

〔2〕白物:即白带,质微干,如积垢。《高注金匮要略》:“形如粉渣而白。”可伴外阴瘙痒之症。后人称之为“阴痒”。

〔3〕矾石丸:本方有清热燥湿的作用。方中以白矾燥湿止痒为主。本方为外用阴中坐药。坐药,即今之栓剂。

〔4〕本条论述湿热带下的外治法。

〔5〕内脏中:即纳阴中。脏,指阴hu。因病在阴中,不关脏腑,故治疗只需纳药阴中。

【译文】

妇女经闭不通,子脏内有干血,坚凝癖积不散,阴中流出白带。可外用矾石丸治疗。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以上两味药,研末,加入炼制过的白蜜,制成丸药,像枣核大小(两头尖)。放入阴hu中,严重的可再次放入药丸。

[16]妇人六十二种风〔1〕,及腹中血气刺痛〔2〕,红蓝花酒〔3〕主之。〔4〕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5〕一两

右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注释】

〔1〕妇人六十二种风:此言风邪致病之多。《金匮要略论注》:“六十二种风,此言凡妇人病挟风者,无不治之,其六十二之名,详考方书,皆不能悉。”

〔2〕及腹中血气刺痛:若妇人经期或产后风邪入内导致气血郁滞而腹部刺痛、经行不畅之症。《金匮要略论注》:“血气刺痛是言因血虚或腹中受寒之邪,如经前后、胎前后、产前后皆是,以别于寒疝者而言,故以‘血气’二字殊言之。”及,若也。

〔3〕红蓝花酒:本方有活血祛风的作用。用酒煎煮,助其药力。此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法。

〔4〕本条论述妇人气血瘀滞的腹痛证治。

〔5〕红蓝花:即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

【译文】

妇人有因各种风邪引起腹痛。若腹部气血瘀滞引起刺痛的病证,可用红蓝花酒治疗。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

以上一味药,用一大升酒同煮,煮到还存一半药酒。一次服一半,腹痛未除,再服一半。

[17]妇人腹中诸疾痛〔1〕,当归芍药散主之。〔2〕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妊娠中。

【注释】

〔1〕妇人腹中诸疾痛:此种腹痛当是“痛”,即腹中急痛,从方测证,当归芍药散本用于“妇人怀娠,腹中痛”。《金匮要略阐义》:“妇人之病,由肝郁者居多,郁则气凝血滞,或胀或痛,或呕或利。云‘腹中诸疾痛’,‘诸’者,盖一切之辞,当归芍药散舒肝利湿、和血平肝,既有兼证,不妨加味治之,诚妇人之要方也。”

〔2〕本条论述妇人气血不和的腹痛证治。

【译文】

妇女各种(气血不和)腹痛,可用当归芍药散治疗。

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05]。

[18]妇人腹中痛〔1〕,小建中汤主之。〔2〕小建中汤方:见前虚劳中。

【注释】

〔1〕妇人腹中痛:此腹痛当是隐痛,喜温喜按,兼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等症。故以小建中汤补气生血,使脾胃健运,气血得充,腹痛自止。《金匮方歌括》元犀按:“妇人腹中痛,主以建中汤者,其意在于补中生血,非养血定痛也。盖血无气不生,无气不行,得建中之力,则中气健运,为之生生不息,即有瘀痛者,亦可平之。”

〔2〕本条论述妇人气血不足的腹痛证治。

【译文】

妇女腹部隐痛,可用小建中汤治疗。

小建中汤方:见前《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4]。

[19]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1〕者,何也?师曰:此名〔2〕转胞〔3〕,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4〕,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5〕主之。〔6〕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7〕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注释】

〔1〕饮食如故……而反倚息:饮食如故表明病不在中焦,而在下焦,在膀胱。“烦热……倚息”句言少腹胀满之甚,必须坐着呼吸,不得平卧。

〔2〕此名:《脉经》作“得病”。

〔3〕转胞:中医病名,是以小便不通、少腹胀满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类似今之尿潴留。胞,同“脬(pāo)”,即膀胱。

〔4〕胞系了戾(liè):是指与膀胱相联系的部分,都屈曲扭转。了,全然。戾,通“捩”,扭转。

〔5〕肾气丸:本方亦见于《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崔氏八味丸、《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八味肾气丸、《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肾气丸。皆为同一方,但所起作用各异,本方在此取其温肾化气、通利小便的作用。肾气丸主之,《脉经》作“服肾气圆,以中有茯苓故也”。

〔6〕本条论述妇人转胞的证治。

〔7〕三两:底本缺,据俞本、徐本、赵本加。

【译文】

问道:妇女患病时,饮食正常,就是烦热不得平卧,要坐靠着呼吸,这是什么病?老师回答说:这叫做转胞,解不出小便。因为与膀胱相联系的部分发生屈曲扭转,所以引起这种病。治疗只要通利小便,病就会痊愈,当用肾气丸治疗。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以上八味药,研成细末,加入炼制过的白蜜,制成丸药,像梧桐子大小。每次用酒吞服十五丸,渐渐加至二十五丸,一天服两次。

[20]蛇床子散〔1〕方,温阴中坐药〔2〕。

蛇床子仁〔3〕

右一味,末之,以白粉〔4〕少许,和令〔5〕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注释】

〔1〕蛇床子散:本方为外治方。有温阴中、燥寒湿的作用。

〔2〕坐药:一种外用栓剂。《高注金匮要略》:“坐药者,纳之而坐,非一时取效之谓。”原文缺主治病证,据《脉经》:温阴中坐药前有“妇人阴寒”四字。阴寒,即前阴中寒,由于阴中虚寒,风冷乘虚而入,当见带下色白、阴痒难忍等症。本条论述寒湿带下的外治法。

〔3〕蛇床子仁: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有燥湿杀虫的功效。实验证明,确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

〔4〕白粉:即米粉。

〔5〕令:徐本作“合”。

【译文】

蛇床子散方,能温阴中的坐药。

蛇床子仁

以上一味药,研成细末,用少许米粉混合搅和,如枣子大小,用丝绵包裹,纳入阴hu中,能温阴中而自愈。

[21]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1〕,狼牙汤〔2〕洗之。〔3〕

狼牙汤方:

狼牙〔4〕三两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箸〔5〕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注释】

〔1〕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蚀疮烂者:少阴脉,指足少阴肾经经脉,候下焦病。脉滑而数者,表明下焦有湿热,因湿热蕴结前阴而生疮,腐蚀溃烂,当兼带浊淋漓、阴中疼痛之症。《医宗金鉴》:“阴中,即前阴也,生疮腐烂乃湿热不洁而生(nì)也。”,小虫也。“阴中蚀疮”前,《脉经》有“双人”二字。

〔2〕狼牙汤:本方为外用洗剂。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3〕本条论述阴中生疮的外治法。

〔4〕狼牙:即狼牙草。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仙鹤草)地上部分。具有清热燥湿杀虫的功效。

〔5〕箸(zhù):即筷子。

【译文】

少阴脉滑而数,前阴中生疮,溃烂,可用狼牙汤洗沥阴中。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以上一味药,用四升水同煮,煮到半升,用丝绵缠绕于筷子上,如蚕茧那样。浸渍汤药,滴于阴中,每日洗沥四次。

[22]胃气下泄〔1〕,阴吹〔2〕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3〕导之。〔4〕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注释】

〔1〕胃气下泄:即肠气下泄。

〔2〕阴吹:中医病名,是前阴中不断出气、发出声音的病证。《金匮要略心典》:“阴吹,阴中出声,如大便矢气之状,连续不绝,故曰正喧。”又《金匮要略今释》:“阴吹之证,据西医书所载,不外两种病:其一为阴道与直肠间生瘘孔,则所放者直是屁,但瘘孔较大时,粪便亦从前阴出;其二因会阴破裂而不愈合,久而生白色硬靭之瘢痕,于是阴道哆开,空气得以窜入,因身体动作而挤出阴门,亦发音如放屁。”阴吹,《脉经》无“阴”字。

〔3〕膏发煎:本方有润肠通腑的作用。使大便通畅,则阴吹自止。《脉经》无“煎”字。

〔4〕本条论述阴吹的证治。

【译文】

肠气下泄,阴中出气,连续不断地发出声音,原因是肠道壅塞、大便秘结不通所致。当用膏发煎润导大便。

猪膏发煎方见《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7]。

[23]小儿疳虫蚀齿〔1〕方〔2〕: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

右二味,末之,取腊日〔3〕猪脂熔,以槐枝〔4〕绵裹头四五枝,点药烙之。

【注释】

〔1〕疳虫蚀齿:疳虫,即疳热生虫。蚀齿,指牙龈溃烂、牙齿蛀蚀等症。皆是胃中有热所致。

〔2〕本条论述小儿疳虫蚀齿的治方。《金匮要略直解》:“按张仲景有《口齿论》一卷,今未之见,岂彼处简脱于此耶,而妇人方后,不应有小儿方也。”

〔3〕腊日:当是“腊月”,即十二月。

〔4〕槐枝:为豆科植物槐树的茎枝。

【译文】

小儿疳虫蛀蚀牙齿的治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

以上两味药,研末,加入腊月熔化的猪油中,并用四五枚槐树枝以绵包裹。乘热点药烙口齿。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