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八 杂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十六、论反胃噎膈

经曰:「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者,谓热结也。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热结则津涸,小肠热结则液燥。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热结,则津液竭矣。然而三阳何以致热结,皆肾之病也。盖肾主五液,与膀胱为一脏一腑,肾水既干,则阳火偏盛,煎熬津液,变而为痰。初则痰火未结,咽膈干燥,饮食不得流通,则为噎膈;久则痰火已结,胃之上脘不开,饮食难下,停滞膈间,须臾便出,谓之呕吐。至于饮食虽进,停滞胃中,而胃之下脘不开,良久方出,谓之反胃。肾又主二便,三阳热结,前后亦必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于上,所以或久或暂,复吐原物。虽属胃病,实由命门火衰,肾经虚寒之病,而水不能灌溉而然也。斯时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血生津,恐润剂有碍于中州;若泥于舒郁快膈,则辛香助火,散气耗血,胃中之汁速干,去死不远矣。夫噎塞由于津液干槁,故莫如养血;养血又莫如滋阴,六味丸是也。反胃由于胃脘虚寒,故莫如辛温;辛温则不如补火,八味丸是也。但此方惟于病初起时丸药可下,急为救本可也。若丸不能下,或下而复反,此时改用汤剂,有所不可。盖欲入下补肾,不如先滞中州湿脾,又不如用后桂附散,或可挽回。大凡人得此病者,治之宜早,以真火有根,培之则活。若热汤入,而水与痰即刻逆上,吐出冰冷者,是火绝矣,虽用桂附,亦何益哉!王太璞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予谓是无水也,以津液干竭故耳。至于所言:「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说中綮。但脉大有力,当作热治;脉小无力,当作寒医。以脉合症,审其阴阳,火盛者,当以养血为急,勿用凉药;脾伤阴盛者,宜以温补为重,勿用燥剂。变动因心,不可偏执也。《黄帝针经》云:「胃病者,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咽者,咽物之门户;膈者,心肺之分野;不通者,肾肝吸入之阴气不得下,而反在上,病在胃也。夫胃病者,平日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虑,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胃脘干涩,饮食难进,噎寒所由成也;脾胃虚伤,营运失职,不能熟腐五谷,变化精微,食入复出,反胃所由成也。二者在膈间受病,故通名为膈。经曰:「人迎四倍以上,为格阳;寸口四倍以上,为关阴。」关格者,内经以脉论,非言病也。究之阴阳偏盛之极,为孤阳之逆候,实真阴之败竭也。论脉论病,议虽不同,而为害则一。诸家以关格为病名,可顾名而思义矣。

凡人入房太甚,只有孤阳,大宜养阴为主:绝嗜欲,戒恼怒,薄滋味,却思虑;外治以药饵,庶可挽回而寿终矣。

论脉

脉弦者为中虚,浮大者为阴虚,属肾水大亏,有阳无阴也。数而无力,或涩小,为血虚。

沉缓无力,或大而弱,为气虚。紧而滑者吐逆,弱小而涩者反胃。弦滑为痰,寸紧尺涩,胸满而吐,革则吐逆。

死症

年五旬难治。(能调治保养亦有生者。)粪如羊屎者不治。(食少滓尽,肠已干矣。)

吐白沫者不治。(饮水上腾,脾败不化也。)胸腹嘈痛者死。(营虚血枯也。)

润燥汤

(新) 治噎塞而食不下者,火燥而津液枯也,宜养血以润之。

当归(二钱) 熟地(再用姜汁入瓷器内炒干,二钱) 麦冬(去心炒,一钱) 陈皮(去白,八分)

威参(四钱) 白豆蔻(去壳,炒研,八分) 肉苁蓉(钱半)

水煎,加牛乳、白蜜、竹沥、姜汁各四五匙,合服。每用半杯,频频服之,不得间断。或食稀粥,或猪肉汤、羊肉汤。至于饭食、鸡鸭炙爆之类忌之。如是者,调养几月,待津液一足,方可无虞。服药而有气不足者,加人参最妙;否则或加沙参、黄 之类。但由轻而重,不得顿加。

桂附散

(新) 治饮食一下,痰水同吐,多而且冷,药下亦吐,火将熄矣。

上肉桂(去粗三钱) 制附子(或用生者焙干,三钱) 干姜(炒黄,一钱)

白豆蔻肉(炒,一钱)

共研极细末,时常挑于口中,以火酒运下。

润肠化瘀汤

治死血在膈,大便燥,脉吼症实。

当归(三钱) 生地(钱半) 干漆(炒烟尽,二钱) 大黄(酒煨,钱半) 陈皮(一钱)

枳壳(炒,一钱) 威参(四钱) 红花(酒炒,七分) 桃仁(去皮尖,一钱)

水煎,入酒,韭汁服。

香砂宽中汤

治气滞胸痞,胃寒呕吐。

木香(生磨,三分) 白朮(钱半) 茯苓 浓朴(姜炒。各一钱) 陈皮(去白) 槟榔 白豆蔻肉(炒研) 半夏(各八分) 青皮(六分) 甘草(三分) 香附 砂仁(各七分)

生姜一钱,水煎,入蜜五六匙合服。

四逆汤

治里寒外热,面赤烦躁,口渴干呕,脉微欲绝。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炒,一两) 甘草(炙,二钱)

水煎,冰冷服。

代赭旋覆汤

治胃气弱而上逆,心下痞硬,并反胃噎食,俱妙。

代赭石( ,醋淬,二钱半) 旋覆花(即金沸草,七钱半) 甘草(炙,四钱) 半夏(一两)

生姜(一两) 红枣(三枚)

水煎,温服,加人参更妙。

生姜汁煎

治噎食不下,咽喉闭塞,胸膈烦闷。

生姜 自然汁(六两) 牛乳(五两) 百合(二两)

加人参更妙,共入铜铫内,慢火熬成膏,常用二匙咽下。

香砂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寒,饮食一下,即带冷痰水退出。

人参(少者,以沙参或条参三五钱代之) 白朮(钱半) 茯苓(二钱) 甘草(炙,一钱)

陈皮(去白) 藿香(各一钱) 法半夏(姜汁炒,钱半) 砂仁(去壳,微炒,捣碎,八分)

煨姜(一钱)

水煎服。如下喉即吐者,加桔梗一钱。胃寒者,加干姜一钱。气滞者,加香附(童便炒)六分。兼血燥者,加当归钱半、白蜜三钱。若中焦胃不纳者,加石菖蒲(微炒)、白豆蔻仁(微炒捣碎)八分,但要顺取流水煎服。凡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二法尽之矣。

大营煎

治噎膈便结,阴虚无火者,此血燥也。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钱) 枸杞(二钱) 炙草(一钱) 杜仲(钱半) 牛膝(酒蒸,钱半)

肉桂(一二钱) 肉苁蓉(三钱,酒洗)

水煎服。如气虚者,加人参。若中气虚寒呕恶者,加炒干姜一钱。如干燥之甚者,加蜜糖三四钱,生威参七八钱,得大便润而下之。早服八味,午服六君子汤。如气血未至大虚,而下焦胀闭之甚者,则不得不暂为通之。

千金润下丸

治大便燥结,胀闷之甚,而脉未至大虚者。

大麻仁(微炒,一两) 郁李仁(泡去皮) 菟丝子(酒蒸) 枳壳(麸炒) 牛膝(酒浸)

山药 车前子(各七分) 肉苁蓉(酒洗,两半) 威参(蜜蒸,二两) 大黄(酒蒸,二两)

陈皮(去白,五钱) 桃仁(去皮,五钱)

先将威参、大黄杵成膏,后加药末,炼蜜为丸,白汤送下四十丸,早晚各一服。若肠润而肛门紧,用猪胆汁少加皂角末,和以导之,便下宜止,即服滋阴养胃之剂以扶其本。

备拣古来治膈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柿饼烧灰存性,酒调服一钱,日三服。或以柿饼于饭上蒸熟,同干饭食之,旬日愈。有三世死于反胃者,得此方救。

○噎食不纳,用荜澄茄、白豆蔻肉为末,干舐之。

○噎塞膈滞,用威灵仙四钱,醋蜜煎服,痰吐即愈。

○喘咳呕逆,全不入食,用威灵仙(焙干)、半夏(姜汁炒)等分为末,皂角熬膏,糊丸,绿豆大,每服七丸,日三服,一月愈,丸即止。

○噎塞吐食,以胃脘停有痰血之类,故胸中刺痛,用韭汁入盐卤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定吐稠痰而愈。若反胃,加姜汁、牛乳。

○反胃吐食,七八日不大便者死。用水牛喉一条,去两头并筋膜,节节取下,米醋一碗浸之,微火炙干,再浸再炙,以醋尽为度,研末密收;或潮湿,以微火烘之,再收。遇有此病,每用钱余,陈米汤调下。轻者一服立效。

○反胃,用锻石热姜汁泡之,淬炒附子三次,合丁香、粟米煎服,或为末舐服。

○脾寒反胃,用白豆蔻肉、丁香、砂仁、陈米等分为末,姜汁糊丸服。胃虚食少,用荜澄茄一两,神曲三钱(炒黄),姜汁糊丸,姜汤送下。

○膈噎,拣蒲公英高尺许者,掘下数尺,根大如拳,捣汁酒服,如神。

○噎膈,是胃槁也。服香燥药,必破气燥血,是速其死也。惟饮牛乳加姜汁、陈酒,或加韭汁、熟蜜,兼服四物汤为上策。不可服人乳,以有五味之毒,七情之火也。

○反胃吐食,不拘男女,远年近月,用五灵脂(有溏心者真。)为末,黄狗胆汁和丸,三钱重一粒,每用一粒,好酒半盏磨化服,三服即效。

十七、论痞满

痞者,痞塞不开,而内则不见胀也;满者,胀满不消,而内则常苦胀也。二者有虚实之辨:实痞者有邪有滞,实满者有胀有痛,治者,散之消之。虚痞者无邪无滞,虚满者无胀无痛;治者,温之补之。此而误认,多致误人。

治中汤

治脾胃虚寒,虽无胀闷,但不知饥,亦不欲食。脉弱气怯,不得妄用消耗,再损胃气。

人参(少者,以山药三钱炒黄代之。) 白朮(钱半) 甘草(炙) 干姜(炒)

陈皮(去白。各一钱) 青皮(六七分)

温服。如呕逆,加半夏钱半。如脾胃虚弱,似满不食,宜异功散、人参、白朮、茯苓、炙草、陈皮。如心脾气虚,或气不顺者,宜归脾汤。(方载脾胃门。)如中焦不暖,或嗳腐,或吞酸,宜温胃汤。(方见脾胃门。)

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寒滞,或伤生命,心腹痞满疼痛。

浓朴(姜炒) 陈皮(去白) 干姜(炒) 茯苓(各一钱) 草豆蔻(八分) 木香甘草(各五分)

温服。

河间浓朴汤

治大便气秘,上下不通,胸腹痞满。

浓朴(钱半) 白朮(二钱) 半夏 枳壳 陈皮 甘草(各一钱)

姜枣引。如大便不通,加大黄一二钱。

大和中饮

治饮食留滞痞满,或疼痛者。

陈皮(钱半) 枳实(一钱) 砂仁(五分) 山楂 麦芽(炒,各二钱) 浓朴(姜炒)

泽泻(各钱半)

温服。如胀甚者,加白芥子。如胃寒恶心者,加炮干姜。痛者,加木香、乌药、香附之属。

平胃散

治湿滞痞满。

浓朴(姜炒) 陈皮(去白。各钱半) 苍朮(二钱) 甘草(一钱)

姜枣引。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如气胀而痛,加木香、枳实。弱者,更枳壳。

凡寒邪外感,浅而在经,饮食如常,稍深犯胃,即不能食,是亦痞之类也。治此者,宜照伤寒门。但解外邪,而症自愈。

○又伤寒阳症在表,而妄下之以攻其里,及阴症而下之早者,以致邪气乘虚而入。实者硬满而痛,是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是为痞气。宜审别治之。

治法详伤寒结胸条。

备拣古来论痞满治法于后,以便取用。

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形也。」盖由脾气之虚,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宜以温补为主。至于误下食滞湿邪,已详于上。

《玉机》云:痞满之病,人皆知气之不运也。独东垣以血病言之,谓下多亡阴,其血损也。凡于下后,当察及之。

○刘浓宗曰:古方治痞,用芩、连、枳实之苦以泻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朮之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随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痞而有湿,惟宜上下分消其气,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略与疏导。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暂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不知夫下多亡阴之意也。盖治痞,宜补脾健胃,有塞因塞用之妙法在焉。

外治痞方用大黄、朴硝各一两为末,以大蒜同捣膏贴之。

○又方:先用荞麦面和成条,量痞大小围住,以麝二三分掺肉上,次以阿魏一二钱铺上,再用芒硝一二两盖之,随以青布隔药上,烧热砖四五块,轮流布上熨之。觉腹中气行宽快,即是痞消之效;内须服调养气血之药。

十八、论恶心

恶心者,胃口作逆,兀兀欲吐欲呕之状,或又不能呕吐,觉难刻过,此曰恶心,而实胃口之病也。其症之因,则有寒、有食、有痰、有宿水、有火邪、有秽气所触、有阴湿伤胃,或伤寒疟痢诸邪之在胃口者,皆能致之。能察其虚实二者,则得其源矣。实邪恶心者,其来速,其去亦速,邪去则止。虚邪恶心者,必得胃气复者方愈。且此症之虚者,十居八九,即有挟食、挟痰之实邪,亦必由脾气不健,不能运化而然。治者,当知实中有虚,勿得妄行攻击,以伤胃气也。

六君子汤

治胃虚生痰,或兼吞酸、嗳腐、恶心者。

人参(少者,山药炒黄三四钱代之) 白朮(二钱) 茯苓(钱半) 甘草(炙,一钱)

陈皮(去白) 半夏(各钱半)

生姜一钱,红枣三枚,温服。如上焦胀闷,或宿水痰滞者,宜用此药探而呕之。如爱热熨滚汤者,加炮干姜一二钱。如自利咽吐者,加炮干姜一钱,附子一钱。如恶心,或兼腹痛胀满者,加藿香、砂仁、白豆蔻、木香之属。如兼外感寒邪者,加桂枝。

姜砂二陈汤

(新) 治胃寒胀满,或伤生冷,或寒痰滞塞、恶心等症。

干姜(炒,一二钱) 砂仁(炒,七八分) 陈皮(去白 半夏 茯苓(各钱半) 炙甘草(七分)

温服。如气滞不快者,加浓朴。如伤湿者,加苍朮。如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之属。如宿食宿水,在上焦者,宜用此汤探而吐之,或用盐炒红,淬水服,探吐最妙。

调气平胃散

治秽气感触,或冒寒邪,胀满、腹痛、恶心等症。

浓朴(姜炒) 陈皮 苍朮(各钱半) 甘草 白豆蔻(去壳,微炒) 砂仁 檀香藿香(各八分)

生姜引,温服。

竹叶石膏汤

治感冒暑热,火盛、烦躁、恶心。

石膏( ,四五钱) 淡竹叶 桔梗 薄荷 木通 甘草(各一钱)

十九、论脾胃

(兼饮食)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以立形体之基,其司在命门;人之既生,养以水谷,以成形体之旺,其司在脾、胃。胃主纳,脾主运。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所谓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人或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所关于人者,为甚重也。而人之伤其脾胃者有二:其伤于外也,惟劳苦最能伤脾,脾伤,则表里相通,而胃亦受其困矣;其伤于内者,惟忧思忿怒,最为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隔绝者为甚。

此劳倦情志之伤,较之饮食寒暑为更多也。脾胃属土,恶寒喜暖,使非真有火邪,则寒凉之物,最宜慎用。昔柳公度善摄生以致寿,尝曰:「我不以气海熟生物、暖冷物,亦不以元气佐喜怒也。」此真善养脾胃者也。然则人之元气充盈,由于脾胃健旺,而诸病悉除,惟觉之早者得之耳。

论东垣补中益气汤,以治劳伤感寒发热,及脾气下陷,或阳虚 疟可也;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但有中气亏甚者,大忌升柴。盖以味苦寒而性疏散,当此大虚之时,止宜纯补,而再兼疏散,安望成功!至于表疏自汗者,阴虚发热者,脾肺虚甚,气促似喘者,命门火衰而虚寒泄泻者,水亏火亢而吐血衄血者,四肢厥逆而阳虚欲脱者,皆不可用。若无人参,则更有不可用者矣。

凡欲补土者,当先补火,亦有二焉:如不思饮食,此属阳明胃土受病,须补少阴君火,归脾汤是也;如人能食而不能化,此属太阴脾土受病,须补少阳相火,八味丸是也。盖补肾中之火以生土也,补肾中之水以滋土也。使徒以辛香燥热之物,以为助脾开胃,岂知太阴湿土,全仗以湿为用乎!如土得春夏时雨,而生化之妙以成。

凡饮食积滞,必用消导。客垢不除,则真元不复,如戡乱后方可以致太平。积在上者吐之,在中下者下之。若积因于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后消。洁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必假参术赞助以成功也。不得专行攻积,以伤元气,而积愈滞,速其危矣。内有积聚门,所当参阅。

凡五脏之邪,皆通脾胃,治者当知权宜。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实,单宜平肝;肝弱脾强,舍肝而治脾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炽盛,清火为急;心火不足,补火以生脾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泻肺以疏脾之滞;肺气不足,当补肺以防脾之虚。肾邪之犯脾者,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肾虚则启闭无权,壮水为先。至若胃不能纳,脾不能运,大虚之症,即速用十全大补,六味回阳,尤恐不及,而尚欲以楂、枳、曲、芽为永赖乎!是以脾胃受伤,但使能去其伤者,即是脾胃之药。此中理与机圆,姑举此以见其概也。

凡吐泻之后,恶闻食气,或外胀而内不胀,此脾气虚极,宜用温胃汤,或理中东加附子之类。

凡虚在下焦,阴中无阳,不能生土,宜附子理阴煎。

凡善食而瘦者,多因有火。火微者清之,如生地、白芍、麦冬、竹叶、黄芩、知母之类。

若火甚者,或随食随饥,或肤热便结,宜石膏、栀子、黄柏、苦参之属。然阳盛者,阴必虚,滋阴之药,须宜兼用。又有不能食而瘦者,必脾胃虚弱,宜四君子、归脾汤之类。兼寒者,宜理中。命门火衰者,宜右归丸、八味地黄之类主之。

凡有喜食茶叶、生米者,胃有伏火也,自脉症有火象,当用滋阴清火之药。又有喜食炭者,胃寒而湿也,详察脉症,宜以健脾温胃为主。

补脾化食汤

(新) 治一切饮食停滞,胸腹胀痛,气口脉独沉大者。

苍朮(钱半) 浓朴(姜炒) 陈皮 甘草 麦芽(炒) 山楂 神曲(炒) 枳壳(各一钱)

砂仁 藿香 桂枝(各八分) 广香(三分) 茯苓(钱半)

温服。如宿食在胸者,用此汤服一碗,以指探喉取吐;再服再吐,以尽为度。若在中下焦,胀痛拒按者,加生大黄三、四钱下之。不应,加芒硝二钱。下后,即须补脾药一二剂。未尽,仍复下之。余有化食新方,在积聚门,可用。

归脾汤

治思虑伤脾,不思饮食,或少食即胀,或火不生土,而时食时吐,是虚症也,不得用开胃消导之剂以再伤脾胃。

人参(无者,以山药炒黄三钱代之) 黄 (蜜炙) 白朮 茯神 当归(各二钱)

枣仁(炒,八分) 远志(八分) 甘草(炙,五分) 广木香(三分) 龙眼肉(七枚)

食远服。如气虚血动,而无郁结疼痛者,去木香以避燥散,加陈皮代之。如脾虚屡补而仍不爱饮食者,必脾虚有火,右关脉沉滑,加土炒黄连六、七分。如大便不实,常吐冷痰,加炒干姜一钱。如食滞作胀,加炒神曲七、八分。如脾虚泄泻,加吴茱萸六分,肉豆蔻(面包,煨熟)一钱,或再加乌梅二个。如胃口不开,而食不下者,加草豆蔻仁(炒研)六、七分。

芍药枳术丸

治胃气不清,不思饮食,或食滞胀痛。大人小儿俱治。

白朮(二两) 赤芍(酒炒,二两) 枳实(面炒,一两) 陈皮(一两)

荷叶煎汤,煮老米粥为丸,米饮下,或开水下。如脏寒,加炒干姜五钱。

苓术散

(新) 治欲食过伤,腹胀有积,或起青筋,身体消瘦。

人参(随便) 白朮(二两) 茯苓(两半) 苡仁(炒) 芡实(炒) 白扁豆(炒。各一两)

淮药(炒,一两) 陈皮(五钱) 砂仁(炒,七钱) 桔梗(六钱) 神曲(炒,七钱) 甘草(炙)

谷虫(各四钱) 白莲肉(去心,炒一两) 陈米(微火炒黄,用水淬,去水再炒,一两三钱)

共研细末,加白糖少许,不次用开水调服。如有虫,加使君子肉八钱,川椒皮(微炒)三四钱。

温胃汤

(新) 治饮食伤脾,或吐或泻,或困倦多汗,六脉豁大无神。此大虚之候,速宜温补。即病去后不思食者,以阳气未舒,阴翳作滞,亦宜用此。

人参 白朮(二钱) 扁豆(炒,二钱) 茯苓(一钱) 甘草(炙,八分) 砂仁(炒,五分)

淮药(炒,二钱) 当归(钱半,泄者不用)

藿香(六分) 陈皮(七分) 干姜(炒,一二钱) 生姜(八分) 莲肉(炒,二钱) 红枣(三枚)

食远服。如泄甚者,加肉豆蔻(面煨)一、二钱。阳虚下脱不固者,加附子二钱,乌梅二个。腹痛者,加白芍(酒炒)钱半。

○如气滞服痛者,加木香、白芥子之属。

顺气化滞汤

(新) 治过食饮食,暴伤生命,以致腹痛胀满,或呕或泻者,此脾虚而气滞也。欲化食者,须当理气。

浓朴(姜炒,一钱) 陈皮 藿香 香附 乌药 砂仁(炒。各一钱二分) 广香(五分)

白芥子(炒研,八分) 山楂 麦芽(炒) 神曲(炒。各一钱) 苍朮(一钱)

热服。如感外寒者,加桂枝一钱。如内寒滞痛者,加炮干姜、吴茱萸各七八分。如呕而兼痛者,加半夏钱半,丁香四分。

附子理阴煎

治虚在下焦,阴中无阳。此滋阴补火,脾土乃旺。

熟地(五七钱) 当归(二三钱) 甘草(炙,一二钱) 干姜(炒,一二钱) 肉桂(钱半)

附子(一二钱)

温服。如水泛为痰,或呕或胀,加茯苓钱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

○凡脾肾中虚等症,宜刚燥者用理中,欲温润者用理阴。须调补者,当先察此。

备拣古来治脾胃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胃脘痛,当心垂死,药入即吐,或大便不通,用元胡索三钱为末,酒调下即止。

○心脾胀痛,服醒脾药反胀者,用莪朮(面包煨)研末,水酒与醋煎服,立愈,以能破气中之血也。

妇人多有是病。

○胃脘虫痛:良姜酒浸,香附醋浸,各焙各研,以虫因怒因寒而起也。困怒者,香附二钱,良姜一钱;因寒者,香附一钱,良姜二钱,米饮调,加生姜汁一匙,盐少许服之。

○饭饱心闷,用开水吞川椒皮二十粒。

○食即作痛,胃中有虫,用芜荑和面,炒黄为末,米饮下。

○食后又饥,用绿豆、糯米、小麦各一升,炒熟为末,滚水调服。

凡脾胃痛,此与腹痛门、霍乱门、单方,俱可参阅用之。

二十、论痰饮

(有湿痰、燥痰、风痰、热痰、寒痰、老痰、顽痰。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伏饮。)

人禀阴阳二气以生,有清有浊。阳之清者为元气,阳之浊者即为火;阴之清者为津液,阴之浊者即为痰。故痰者,乃津液不清,熏蒸结聚而成者也。夫饮入于胃,游溢清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惟脾虚不能致精于肺,下输水道,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滞中膈,瘀而成痰。是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治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虽然,人但知痰之标在脾,而不知痰之本在肾。肾有阴阳,阴虚则水泛为痰,痰清而稀;阴虚则火动,火结为痰,痰稠而浊。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痰有五,饮亦有五,症各不同,治法迥殊。(条列分治于后。)至于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为湿土,喜温燥而恶寒,故二朮、星、夏为要药;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燥,故二冬、地黄、桔梗为要药。又毋过于寒凉以伤脾土,中带脾药以生肺金,方为善治。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然脾有虚、实之分,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至于肾,不是火衰不能生土,即是水亏而虚火上炎以烁肺,只有虚焉而已,可不知乎!

脉候

肝脉软而散,色泽者,病溢饮。偏弦者为饮,浮滑者为饮,沉而滑者,悬饮。饮脉皆弦,微沉滑。左右关脉实而滑者,膈上有痰,可吐。眼胞及眼下如烟煤者,痰也。痰得涩脉,难愈。

加味二陈汤

(新) 治脾经湿滞,痰甚而脉弦滑者。

半夏(二钱半) 茯苓(三钱) 陈皮(二钱) 甘草(一钱) 苍本(一钱三分) 桔梗(一钱)

姜六分,枣一枚,水煎服。若呕吐吞酸,胃脘痛,呃逆,加丁香九粒。若胸膈不快,加香附八分,枳壳一钱。食滞,加神曲一钱。

麻桂二陈汤

(新) 治外冒风寒,痰嗽、寒热、头痛、身疼、鼻塞声重。

陈皮(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桔梗(钱半) 枳壳(一钱)

苍朮(钱半) 浓朴(姜炒,一钱) 麻黄(五七分) 桂枝(一钱) 白芷(一钱) 川芎(一钱)

黄芩(一钱) 防风(一钱)

姜五分,水煎,热服。头痛,加北细辛三分。如体虚者,加当归一钱三分,白芍七分。

有汗者,去麻黄。即久咳不止者,去桂枝,加杏仁(去皮尖)十三粒,亦效。

归脾汤

治脾虚生痰,其痰易来,或满口痰水,或夜间更甚。

人参(一钱,无者以山药炒黄三钱代之) 黄 (蜜炙) 白朮 茯苓(各二钱) 枣仁(炒,钱半)

远志 当归(各一钱) 甘草(炙,一钱) 木香(三分)

加圆眼七枚,莲肉九粒,煎服。伤肉食者,加山楂肉钱半,即六君子汤亦妙。如胃虚兼有寒者,上二方,加干姜(炒焦)一钱。如脾经有湿者,加半夏(姜炒)二钱。

元芩二陈汤

(新) 治痰多夜甚,脾湿,及肺有微火者。

陈皮(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元参(一钱三分) 黄芩(二钱)

连翘(一钱) 马兜铃(五分)

水煎服。加枳壳、桔梗各一钱更佳。

补阴益脾汤

(新) 治劳极伤脾,则食少恶心;疲极又伤肝肾,则水液妄行。此命门火衰,不能以生土也。

白朮(二钱) 陈皮(一钱) 山药(钱半) 茯苓(一钱二分) 熟地(三钱) 当归(二钱)

甘草(炙,一钱) 附子(钱半) 干姜(炒,八分)

水煎服。若虚阳上燥者,冰冷服。即八味地黄丸亦为正治。

清燥汤

治肺被火烁,咳痰不来,喉痒便燥,脉不虚者。

天冬(二钱) 麦冬(二钱) 白芍(一钱) 贝母(钱半,炒研) 款冬花(一钱三分) 甘草(一钱)

百合(二钱) 当归(钱半) 生地(二钱) 栀仁(一钱) 丹皮(一钱) 桔梗(钱半)

水煎服。如干燥喘嗽者,加熟地三钱。

小胃丹

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去肠胃之痰。

芫花 大戟 甘遂(面裹煨各五钱。) 黄柏(炒焦,一两) 大黄(酒蒸,两半)

上为细末,粥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用白汤一口送下,即睡,以动膈上之湿痰热积。欲利下,则空心服之。病久体虚者,以人参或白朮煎汤下之。

滚痰丸

治一切湿热食积等痰,窠囊老痰。

礞石( 黄,一两) 大黄(酒蒸,四两) 黄芩(四两) 沉香(三钱)

上为细末,水丸,每服三五十丸,即仰卧,令药徐徐而下。服后,须半日勿饮食起坐,必使上焦痰积过膈入腹,然后动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多服无妨。

化痰丸

润燥开郁,降火消痰。治老痰郁痰,结成黏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吐咯不出,因火邪上炎而结也。惟缓治乃效。

天冬(去心) 黄芩(酒炒) 海石(另研) 栝蒌仁(去油) 橘红(各一两) 连翘香附(淡盐水浸炒) 桔梗(各五钱) 青黛(飞去泥沙,另研) 芒硝(另研。各三钱)

上为细末,蜜丸,绿豆大,淡姜汤送下五六十丸。

○此等老痰,好酒人多有之。肺与胃脘,皆火邪所熬而成。此方,天冬、黄芩泻肺火,海石、芒硝咸以软坚,栝蒌润肺消痰,香附、连翘开郁降火,青黛去郁火,故不用辛燥等药。

千缗汤

治痰喘不得卧,人扶而坐,一服即安。

半夏(炮,七个) 甘草(炙) 皂角(炙。各一寸) 生姜(一大指)

水煎服。

加味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痰甚。若不固中气以运痰,而再攻之,则胃气虚,痰愈甚矣。

人参 黄 (蜜炙) 白朮 甘草(炙。各钱半)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蜜炒)

柴胡(酒炒。各三分) 茯苓(钱半) 半夏(二钱)

姜五分,枣二枚,水煎服。有无力服参者,或以山药三钱(炒黄)代之,或以目今所出北条参三钱代之,权宜用之而已。

五痰五饮,分析症治,但宜酌虚实用之,不得泥执而不化也。

脾经曰湿痰:脉缓体重,腹胀食滞,其痰滑而易出。(二陈汤。虚者六君子汤。)

肺经曰燥痰:脉涩,气上喘促,恶寒,其痰涩而难出。(利金汤。润肺饮。)

肝经曰风痰:脉弦,燥怒,二便秘涩,其痰青而多泡。(防风丸。川芎丸。)

心经曰热痰:脉洪,烦热,心痛,口燥,其痰坚而成块。(小黄丸。大黄丸。)

肾经曰寒痰:脉沉,心怖,足寒而厥,其痰稀有黑点。(胡椒理中丸。八味地黄丸。)

痰饮:水走肠间,辘辘有声,心下极冷,其体忽瘦。(桂苓甘术汤主之。)

悬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十枣汤下之。)

溢饮:钦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大青龙汤汗之。)

支饮:咳逆,喘促不得卧,其形如肿。(五苓散,泽泻汤利之。)

伏饮:膈满呕吐,喘咳恶寒,背痛多泪。(倍术丸)

更有一种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黏,此脾虚不能约束津液,宜六君子东加益智仁以摄之。

二陈汤

治脾经湿痰。除肺经燥痰、肾经虚痰不用之外,凡一切痰病,俱用为主治。

陈皮(二钱) 半夏(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钱半)

姜一钱,水煎,热服。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痰饮甚者。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一钱) 半夏 陈皮(去白。各钱半) 甘草(炙,五分)

姜五片,水煎服。若痰滞气逆,加木香。

利金汤

治肺经气壅咳痰。

枯梗 贝母(炒) 陈皮(去白。各二钱) 枳壳(麸炒,八分) 茯苓(钱半) 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润肺饮

治肺经火邪,燥咳气喘,喉痒痰涩。

贝母(糯米拌炒) 天花粉(各三钱)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麦冬 橘红 茯苓(各钱半)

生地(二钱半) 知母(酒炒,七分)

姜三片,水煎服。

防风丸

治肝经一切风痰。

防风 川芎 天麻(酒浸一夜) 甘草(各二两) 朱砂(三钱,细研,水飞为衣)

上为细末,蜜丸,重钱半,每服一丸,荆芥汤化下。

川芎丸

治肝经风痰,清上利膈。

川芎 苏薄荷叶(各三两半) 防风(一两二钱) 细辛(二钱半)

蜜丸,每丸五分重,临卧,茶嚼下。

小黄丸

治心经热痰,烦躁心痛。

南星 半夏 黄芩(等分)

上为末,姜汤为丸,白汤下七八十丸。

大黄丸

治症同上而重者。

天花粉 黄连(各三两)

为末,竹叶煎汤糊丸,每服三钱,姜汤下。

胡椒理中丸

治肾经寒痰,心怖寒厥,不思饮食。

款冬花(去梗) 胡椒 荜茇 甘草 良姜(各二两) 细辛(八钱) 陈皮 干姜(炒。各一两)

白朮(三两)

为末,蜜丸,米饮下三十丸。按此方纯阳,寒重可服,此脾病则宜,若肾经虚寒,当用八味地黄丸。

桂苓甘术汤

治肠有水声,心下极冷。

茯苓(四钱) 桂枝(钱半) 白朮(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十枣汤

治胁下有水,咳唾引痛。

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

水煎大枣十枚,取八分,入药七分,平旦温服。若不效,再服五分。

大青龙汤

治水流四肢,身体疼重。

麻黄(二钱,去节) 桂枝(一钱) 甘草(一钱) 石膏(三钱)

姜一钱,枣一枚,水煎服。

泽泻汤

治咳逆难睡,其形如肿。

白朮(一两) 泽泻(八钱)

水煎服。

倍术丸

治咳喘呕吐,恶寒背痛。

白朮(二两) 肉桂 干姜(炒。各一两)

蜜丸。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并治五饮俱效。

备拣古来治痰至筒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痰因表者汗之,因里者下之,挟湿者分利之。痰在膈上,必用吐法。胶固稠浊之痰,吐之可开。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有发散之义。(吐法,用盐四五钱,于锅中炒红色,乃入以水,煮至将滚之际,试味稍淡,每用半碗饮之;渐次增饮,自然发吐。以去病而止。)痰在肠胃间可下。痰在四肢,惟竹沥能达。痰在胁下,惟白芥子能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达。热痰、火痰,宜青黛、黄芩、花粉、连翘、石膏之属。火炎上者,用流霞膏。(方载于后。)

老痰,宜海石、栝蒌、贝母;兼火盛胶固者,化痰丸。(方载于前。)实痰、火痰,宜滚痰丸(方载于前。)最效,但不宜多用。风痰,用南星、白附子。湿痰,用苍朮、白朮、半夏、茯苓、泽泻。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酒痰,用花粉、黄连、白朮、砂仁,或五苓散、四苓散分利之。痰核,在咽喉,咯唾不出者,于化痰药中加栝蒌、海石、朴硝、海藻,佐以姜汁。荆沥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竹沥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二沥佐以姜汁,治经络之痰最效。痰中带血者,宜加韭汁、海石,热痰能清,湿痰能燥,坚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药,可入煎药。

南星、半夏,治风痰、湿痰。石膏,堕痰火极效。黄芩治热痰,假其下行也。枳实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五倍子治老痰,佐以他药治顽痰,人鲜知也。天花粉治膈上热痰。元明粉治热痰、老痰。硝石、礞石,消结痰,降痰火;研末和白糖置手心中,以舌舐服。苍朮治痰饮成窠囊。小胃丹(方载于前。)治食积饮,不可多服,虚者勿用。中气不足之痰,须用参 。

内伤挟痰,必用参、 、白朮,佐以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茯苓。

流金膏

治一切火痰咳逆。

石膏(微 ,研细) 大黄(酒蒸晒九次。各二两) 黄芩(酒洗) 橘红(各两半) 连翘桔梗 贝母(各一两) 胆星 苏薄荷叶 香附(各五钱)

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日夜细嚼一丸,白汤一二口送下,忌一切湿热酒炙等物。

吴仙丹

治胃寒痰饮,头痛背寒,呕酸不食。

茯苓(五两) 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四两)

共研末,蜜丸。前后痰方无及此者。

二十一、论积聚

经曰:「积者阴气也,五脏所生,上下左右,痛有定处,本有形也。聚者阳气也,六腑所成,上下左右,痛无常处,此无形也。」有形者,或饮食脓血之类,渐积成块,属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无形者,或胀或痛,随触随发,属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夫饮食成积,因风寒而凝,虚邪中人,留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治者遇无形之聚,散之为易;有形之积,破之若难,惟攻补得宜,庶可收效。凡积聚未久,元气未损者,速速攻之,缓则养成其势,反为难制。若积聚久而元气虚,先补脾胃,后用攻伐。且不论其积去多少,又补又攻。若积去半,纯用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余积自消矣。至于正气亏弱,惟有补之一法,或稍加破积之味,以渐收功。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故知养正则邪自除。若愈攻则愈虚,是不死于积,而死于攻,非善治者也。又有五脏之积,并 、瘕、 、痞、癖等症,分列于后,亦须博考广识。凡饮食留滞,多成痞积,在左胁膈膜之外。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此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然食因外寒,或因内寒而凝滞,久则郁而为热。更有因风以致积,积成,则症已非风。治者,当治所留,不可发散,以伤真气。

又不得纯用辛热,使阴血干涸,以郁火得助而愈热矣。

脉候

坚强者生,虚弱者死。沉细附骨者积也。沉而有力为积。沉紧者为寒积,浮而牢者为积聚。浮大而长,脾有大积。

化滞丸

治一切积聚。久涸者磨之自消,暴滞者导之自去。

南木香 丁香 青皮 橘红 黄连(各一钱二分) 莪朮(煨) 二棱(各二钱半)

半夏(钱半)

八味共研细末,后用巴豆去壳,滚水泡去心膜,以醋浸少顷,慢火熬至醋干,用二钱;次用乌梅肉三钱以慢火熬成膏,再用白面四钱滚水调发,合前药末捣为丸,萝卜子大。每服五、七丸,五更空心用陈皮汤下。不欲通者,以津下。若知积系何物,取本物汁冷下。停食饱闷,枳壳汤下。吐食,以津咽下即止。妇人血气积痛,当归汤下。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心痛,石菖蒲汤下。诸气痛,生姜陈皮汤下。肠气痛,茴香汤下。

若欲推荡积滞,加三、五丸,热姜汤下。利多不止,饮冷水一二口即止。此药得热则行,得冷则止。小儿疳积,量儿大小,白汤下。妊妇勿服。加沉香、檀香、砂仁、香附更效。

胜红丸

治脾积气滞,胸满呕吐,大人酒积,妇人血积,小儿食积。上方治体旺而积重,攻之峻剂;此方治体弱而积轻,攻之次剂。

三棱 蓬术(各醋炒) 青皮 陈皮(各一两) 干姜(泡) 良姜(各五钱) 香附(炒,二两)

木香(三钱) 槟榔(五钱) 枳壳(三钱)

上为末,醋糊丸,米饮下。

和中丸

治胃虚停滞,久病不食,不堪攻击,用此消导渐磨。

白朮(面炒,二两四钱) 浓朴(姜炒,二两) 陈皮(两半) 半夏(一两) 槟榔(五钱) 枳实(五钱) 甘草(炙,四钱) 木香(二钱)

共研末,生姜汁调蒸为丸,开水下。

排气饮

治无形气聚,胀满刺痛,散之自愈。

陈皮(去白,钱半) 木香(七分) 藿香(钱半) 香附(二钱) 枳壳(钱半) 泽泻(钱半)

乌药(二钱) 浓朴(一钱)

水煎服。如食滞,加山楂、麦芽各二钱。如寒滞者,加炒干姜、吴茱萸、肉桂之属。

如气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槟榔之属。如呕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如痛在小腹,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捣碎,用二三钱。

芍药枳术丸

治有积痞,而攻补俱未便,当以调理脾胃为主。

白朮(面炒,二两) 赤芍(酒炒,二两) 枳实(面炒,一两) 陈皮(一两)

用荷叶煎汤,煮陈米粥为丸,滚水送下。如脏寒,加炒干姜五钱。

凡脾肾不足,多有积聚。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无论有形无形,但以正气为主,则邪自除。如虚在脾胃者,宜归脾汤(方载痰饮。)之类。肾虚者,宜八味地黄丸。若肝肾虚寒,用:

暖肝煎

治肝肾虚寒,气滞疼痛。

当归(二三钱) 枸杞(三钱) 茯苓(二钱) 小茴(一钱) 肉桂(钱半) 乌药(二钱)

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姜三片,煎服。如寒甚者,加吴茱萸,或加附子。

三圣膏

治积聚在募原之间,非药所能至,用膏贴之。

锻石(十两) 肉桂(五钱) 大黄(一两)

将锻石筛过,炒红,用醋熬膏,入大黄、肉桂末搅匀,瓦器封贮,纸摊炙热,贴患处,常熨之。

芦荟丸

治积久成疳,乃经络壅滞,致动肝脾阳明之火,故有口糜、牙龈臭烂及体瘦、潮热、不食等症。

芦荟 胡黄连 黄连(炒) 木香(减半) 白芜荑(炒) 青皮(各五钱) 当归茯苓 陈皮(各两半) 甘草(炙,七钱)

为末,米糊丸,米汤下。

备录分类治积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酒积:轻者,葛根、神曲、黄连、白豆蔻;甚者,甘遂、牵牛。

气积:轻者,木香、枳壳、浓朴、橘红;甚者,枳实、牵牛。

血积:轻者,干漆、桃仁、归尾、赤芍、红花;甚者,大黄、虻虫、水蛭、穿山甲、花蕊石。

痰积:轻者,半夏、栝蒌;甚者,滚痰丸。老痰用海石。(痰在脾里膜外用白芥子。)

水积:轻者,五苓散;甚者,用商陆、甘遂、芫花。

茶积:轻者,姜黄、芝麻;甚者,吴茱萸、椒姜。

疟积:鳖甲、草果。

癖积:轻者,三棱、蓬术;甚者,巴霜、大黄。

果积:丁香、肉桂、麝香。

谷食积:轻者,麦芽、谷芽、神曲、砂仁;甚者,鸡内金(即鸡肫皮)。

肉积:轻者,山楂、阿魏;甚者, 砂、硝石。

面积:萝卜子,姜酒煎。

鱼鳖积:紫苏、橘皮、木香、姜汁。白马尿专治鳖瘕积,以鲜虾食之,不痛,乃鳖瘕。

狗肉积:杏仁、山楂。

蛋积:白豆蔻、橘杠、豆豉、姜汁。

虫积:雄黄、锡灰、槟榔、雷丸、芜荑、榧子、使君子、川楝子。

凡治积者,审之何经受病、何物成积,见之既确,发直入之兵以讨之,不用群队之药以分其势,何患不愈!至于补后攻,攻后补,因时制宜可也。

五脏所生之积,其症其方,备录于后。用者,须知因人变化。

肥气丸

治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令人呕逆;或痛引小腹,足寒转筋。

柴胡(二两) 黄连(七钱) 浓朴(五钱) 川椒(炒,三两) 甘草(三钱) 广术(炮) 昆布皂角(去皮、筋、子,煨) 人参(各钱半) 茯苓 川乌(炮。各钱半) 干姜 巴霜(五分)

为细末,蜜丸。初服二丸,以后渐加。利多,饮两口冷水即止。

息贲丸

治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如覆杯,气逆背痛,久则喘咳。

浓朴(姜炒,四钱) 黄连(六钱) 干姜(炮) 人参 茯苓 川椒 紫芫(各七分)

桂枝 桔梗 三棱(炮) 天冬 陈皮 川乌(炮) 白豆蔻(各五分) 青皮 巴霜(各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积去大半,勿服丸,当服补药。

伏粱丸

治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

黄连(七钱) 人参 浓朴(姜炒。各二钱) 黄芩(钱半) 肉桂 茯神 丹参(各一钱)

川乌(炮) 红豆 菖蒲 干姜(炒) 巴霜(各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

奔豚丸

治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若奔豚状,上下无定,久则喘逆,骨萎,少气。

浓朴(姜炒,七钱) 黄连(五钱) 苦楝子(酒炒,二钱) 茯苓 泽泻 菖蒲(各二钱)

元胡(钱半) 附子 全蝎 独活(各一钱) 乌头(炮) 丁香(各五分) 巴霜(四分) 肉桂(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秋冬另加浓朴五钱。

痞气丸

治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大如覆杯,痞蹇吐泄,久则饮食不扶肌肉。

浓朴(姜炒,五钱) 黄连(八钱) 吴茱萸(泡,三钱) 黄芩 白朮(各二钱) 茵陈(酒炒)

砂仁 干姜(炒。各钱半) 茯苓 人参 泽泻(各一钱) 川乌(炮) 川椒(各五分)

巴霜 肉桂(各四分)

丸法。服法同上。

二十二、论、瘕、、痞、癖等症

者,得之伤食,胁痛吐逆,饮食不下。其治以补脾为主,佐以消磨。

瘕者,得之伤血,胁间有块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来无常,肚硬而胀,食减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鳖之类,成为疳积。总因气血俱虚,风寒袭于外,饮食滞于中,久而不化,邪并于阴而为 ,邪并于阳而为瘕。治宜调养脾胃。磨积消疳,奏效迟缓。

者,因气滞为积,其皮浓,在肌肉之间,有可见者也。治宜理气补气,待正气旺,用艾炷之。(凡灸法,用艾揉熟,其软如绵,为黄豆大一炷,安上灸之。灸至将痛难忍,去之,又用一炷灸之。总以二三十炷为定。如是者连灸几日,不必伤肉起泡,最妙。)

痞者,得之伤气,胸腹膨胀,刺痛往来,是热气蕴于胸膈之间,停饮聚于腹胁之内,于是荣卫不得流行,脏腑不得宣通,而乃成结也。惟宜安胃养脾,佐以顺气化滞之品。盖胸为受气之所,非有物也,不可作有形攻治。

癖者,是因积得之。其症如肠癖之疾,似痢非痢,肚腹干痛,心胸满闷,久则顽结不散,有类痞状,多在隐僻之处。又有食癖、乳癖、痰癖、虚癖、惊癖之分,其伤气血一也。治宜调气养血。血气一旺,然后因其症而治之,庶得全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