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五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天道第十三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

〔疏〕运,动也,转也。积,滞也,蓄也。言天道运转,覆育苍生,照之以日月,润之以雨露,鼓动陶铸,曾无滞积,是以四序回转#1,万物生成也。

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

〔疏〕王者法天象地,运御群品,散而不积,施化无方#2,所以六合同归,八方款附。

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注〕此三者,皆恣物之性而无所牵滞也。

〔疏〕圣道者,玄圣素王之道也。随应垂逵,制法立教,舟航有识,拯济无穷,道合於天,德同於帝,出处不一,故有帝圣二道也。而运智救时,亦无滞蓄,慈造弘博,故海内服也。

明於天,通於圣,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3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注〕任其自为,故虽六通四辟而无伤於静也。

〔疏〕六通,谓四方上下也。四辟者,谓春秋冬夏也。夫唯照天道之无为,洞圣情之绝虑,通六合以生化,顺四序以施为,以此而总万乘,可谓帝王之德也。任物自动,故日自为;晦进韬光,其犹昧合,动不伤寂,故无不静也。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

〔注〕善之乃静,则有时而动也。

〔疏〕夫圣人之所以虚静者,直置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亦不知静之故静也。若以静为善美而有情於为静者,斯则有时而动矣。

万物无足以绕心者,故静也。

〔注〕斯乃自得也。

〔疏〕妙体二仪非有,万境皆空,是以参变同尘而无喧挠,非由饬励而得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4准,大匠取法焉。

〔疏〕夫水,动则波流,止便澄静,悬鉴洞照,与物无私,故能明烛须眉,清而中正,治诸褒#5枉,可为准的,纵使工任之巧,犹须放水取平。故《老经》云,上善若水。此举喻前之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为,故所照无不洞明。

〔疏〕夫圣人德合二仪,智周万物,岂与夫无情之水同日论邪。水静犹明烛鬓眉,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是以鉴天地之精微,镜万物之玄迹者,固其宜矣。此合譬也。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6,

〔注〕凡不平不至者,生於有为。

〔疏〕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四者异名同实者也。欺为之美,故具此四名,而天地以此为平,道德用兹为至也。

故帝王圣人休焉。

〔注〕未尝动也。

〔疏〕息虑,於静#7。

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8矣。

〔注〕伦,理也。〔疏〕既休虑息,则自与虚空合德;与虚空合德,则会於真实。会於真实之道,则自然之理也。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注〕不失其所以动。

〔疏〕理虚静寂,寂而能动,斯得之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注〕夫无为也,则莘才万品,各任其事而自当其责矣。故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此之谓也。

〔疏〕任事,臣也,言臣下各有任职之事也。夫帝王任智,安静无为,则臣下职任,各司忧责。斯则主上无为而臣下有事,故冕旎垂目而不与焉。

无为黝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注〕俞俞然,从容自得之貌。

〔疏〕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夫有为滞境,尘累所以婴其心;无为自得,忧息不能处其虑。俞俞和乐,故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注〕寻其本皆在不为中来。

〔疏〕此四句万物根原,故重举前言,结成其美#9也。

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疏〕夫揖让之美,无出唐处;君臣之盛,莫先尧舜;故举二君以明四德,虽复南北两面,而平至一焉。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注〕此皆无为之至也。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

〔疏〕用此无为而处物上者,天子帝尧之德也,用此虚淡而居臣下者,玄圣素王之道也。夫有其道而无其爵者,所谓玄圣素王,自贵者,即老君尼父是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

〔疏〕退居,谓晦迩隐处也。用此道而退居,故能游饭山水,从容闲乐,是以天下隐士无不服从,即巢许之流是也。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注〕此又其次也。故退则巢许之流,进则伊望之伦也。夫无为之体大矣,天下何所不为哉。故主上不为冢宰之任,则伊吕静而司尹矣;冢宰不为百官之所执,则百官静而御事矣;百官不为万民之所务,则万民静而安其业矣;万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则天下之彼我静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下及昆虫,孰能有为而成哉。是故弥无为而弥尊也。

〔疏〕进为,谓显述出任也。夫妙体无为而同尘降述者,故能抚苍生於仁寿,弘至德於圣朝,着莫测之功名,显阿衡之功绩。是以天下大同,车书共执,尽善尽美,其唯伊望之伦乎。

静而圣,动而王。

〔注〕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无为也而尊,

〔注〕自然为物所尊奉。

〔疏〕其应静也,玄圣素王之尊;其应动也,九五万乘之贵;无为也而尊,出则天子,处则素主。是知道之所在,孰敢不贵也。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注〕夫美配天者,唯朴素也。

〔疏〕夫淳朴素质,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贵,孰能与之争美也。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注〕天地以无为为德,故明其宗本,则与天地无逆也。

〔疏〕夫灵府明静,神照洁白,而德合於二仪者,固可以宗匠苍生,根本万有,冥合自然之道,与天和也。

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注〕夫顺天所以应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尽也。

〔疏〕均,平也。调,顺也。且应感无心,方之影响,均平万有,大顺物情,而混进同尘,故与人和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注〕天乐适则人乐足矣。

〔疏〕俯同尘俗,且适人世之欢;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乐也。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整万物而不为戾,

〔注〕变而相杂,故曰羹。自圣耳,非吾师之暴戾。

〔疏〕圣,碎也。戾,暴也。庄子以自然至道为师,再称之者,叹美其德。言我所师大道,亭毒生灵,假令圣万物,亦无心暴怒,故素秋摇落而雕零者不怨。此明虽复断截而非义也。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注〕仁者,兼爱之名耳;无爱,故无所称化。

〔疏〕仁者,偏爱之进也。言大道开阖天地,造化苍生,慈泽无穷而不偏爱,故不为仁。

长於上古而不为寿,

〔注〕寿者,期之远耳;无期,故无所称寿。

〔疏〕岂但长於上古,抑乃象帝之先。既其不灭不生,亦复何夭何寿。郭注云,寿者,期之远耳。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注〕巧者,为之妙耳;皆自尔,故无所称巧。

〔疏〕乘二仪以覆载,取万物以刻雕,而二仪以生化为功,万物以自然为用。生化既不假物,雕刻岂假他人。是以物各任能,人皆率性,则工拙之名於斯灭矣。郭注云,巧者,为之妙。

此之谓天乐。

〔注〕忘乐而乐足。

〔疏〕所在任适,结成天乐。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疏〕既知天乐非哀乐,则知生死。无生死故其生也同天遣之运行,其死也混万物之变化也。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疏〕妙本虚凝,将至阴均其寂泊;应述同世,与太阳合其波流。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疏〕德合於天,故无天怨;行顺於世,故无人非;我冥於物,故物不累我;我不负幽显,有何鬼责也。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

〔注〕动静虽殊,无心一也。

〔疏〕天地也,结动静无心之义也。

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

〔注〕常无心,故王天下而不疲病。

〔疏〕境智冥合,谓之为一。物不能挠,谓之为定。祇为定於一心,故能王於万国。既无鬼责,有何祸祟。动而常寂,故魂不疲劳。

一心定而万物服。

〔疏〕一心凝寂者类死灰,而静为躁君,故万物归伏。

言以虚静推於天地,通於万物,此之谓天乐。

〔注〕我心常静,则万物之心通矣。通则服,不通则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万物服者,祇言用虚静之智,推寻二仪之理,通达万物之情,随物变转而未尝不适,故谓之天乐也?

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注〕圣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为哉?天乐已。

〔疏〕夫圣人之所以降逵同凡,合天地之至乐者,方欲畜养苍生,亭毒韦品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疏〕王者宗本於天地,故覆载无心;君主於道德,故生而不有;虽复千变万化而常自无为。盛德如此,尧之为君也。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

〔注〕有余者,间暇之谓也。

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注〕不足者,汲汲然欲为物用也。欲为物用,故可得而臣也,及其为臣,亦有余也。

〔疏〕不足者,吸汲之辞。有余者,闲暇之谓。言君主无为,智照宽旷,御用区宇,而闲暇有余;臣下有为,情虑狭劣,各有职司,为君所用,匪懈在公,犹恐不足。是知无为有事,劳逸殊涂。

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

〔注〕夫工人无为於刻木而有为於用斧,主上无为於亲事而有为於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若乃主代臣事,则非主矣;臣秉主用,则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

〔疏〕无为者,君德也;有为者,臣道也。若上下无为,则臣僭君德;上下有为,则君滥臣道。君滥臣道,则非主矣;臣僭君德,岂曰臣哉。於是上下相混,君臣冒乱,既乖天然,铃招危祸。故无为之言,不可不察。无为,君也。古之人贵夫无为。郭注此文,甚有辞理。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注〕无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为耳。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今之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但居下者亲事,故虽舜禹为臣,犹称有为。故对上下,则君静而臣动;比古今,则尧舜无为而汤武有事。然各用其性而天机玄发,则古今上下无为,谁有为也。

〔疏〕夫处上为君,则铃须无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为臣,亦当亲事有为,称所司之职任;则天下化矣。斯乃百王不易之道。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

〔疏〕谓三王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达,笼落二仪,而垂拱无为,委之臣下,知者为谋,故不自虑也。

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

〔疏〕宏辫如流,雕饰万物,而付之司牧,终不自言也。

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注〕夫在上者,息於不能无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丝不得行其明断,后稷不得施其播植,则韦才失其任而主上困於役矣。故冕流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为,斯乃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故上下皆无为矣。但上之无为则用下,下之无为则自用也。

〔疏〕艺衍才能冠乎海内,任之良佐而不与焉,夫何为焉哉?玄默而已。故《老经》云,是谓用人之力。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

〔注〕所谓自尔。

〔疏〕天无情於生产而万物化生,地无心於长成而万物成育,故郭注云,所谓自然也。

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注〕功自彼成。

〔疏〕王者同两仪之含育,顺四序以施上,任万物之自为,故天下之功成矣。

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

〔疏〕夫日月明晦,云雷风雨,而荫覆不测,故莫神於天。囊括川原,包容岳渎,运载无穷,故莫富於地。位居九五,威跨万乘,日月照临,一人总统,功德之大,莫先王者。故《老经》云,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注〕同乎天地之无为也。

〔疏〕配,合也。言圣人之德,合天地之无为。

此#10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旱之道也。

〔疏〕达覆载之无主,是以乘驭两仪;循变化之往来,故能驱驰万物;任黔黎之才用,用人韦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

〔疏〕本,道德也。末,仁义也。言道德淳朴,治之根本,行於上古;仁义浇薄,治之末艺#11,行於下代。故云,本在於上,末在於下也。

要在於主,详在於臣。

〔疏〕要,简省也。详,繁多也。主道逸而筒要,臣道劳而繁冗。繁冗,故有为而奉上;简要,故无为而御下也。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

〔疏〕五兵者,一弓,二受,三矛,四戈,五战也。运,动也。夫圣明之世,则偃武修文;逮德下衰,则偃文修武。偃文修武,则五兵动乱;偃武修文,则四民安业。德之本末,自此可知也。

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疏〕赏者,轩冕荣华,故利也。罚者,诛残戮辱,故害也。辟,法也。五刑者,一劓,二鲸,三刖,四官,五大辟。夫道丧德衰,浮伪日甚,故设刑辟以被黎元,既亏理本,适为教末也。

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

〔疏〕礼法者,五礼之法也。数者,计算;度者#12,丈尺;形者,容仪;名者,字讳;比者,校当;详者,定审。用此等法以养苍生,治乖淳古,故为治末也。

锺鼓之音,羽旎之容,乐之末也;

〔疏〕乐者,和也。羽者,乌羽;旎者,兽毛;言采鸟数之羽毛以饰其器也。夫帝王之所以作乐者,歌下#13调阴阳,上和时俗也。古人闻乐即知国之兴亡,治世乱世,其音各异。是知大乐与天地同和,非羽毛锺鼓者也。自三代以下,浇浪荐兴,赏郑卫之淫声,弃云韶之雅韵,遂使羽毛一文采,盛饰容仪,既非咸池之本,适是濮水之末。

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

〔疏〕绖者,实也。衰,摧也。上曰衰,下曰裳。在首在腰,二俱有绖。隆杀者,言礼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总麻五等,哭泣衣裳,各有差降。此是教述外仪,非情发於衷,故哀之末也。

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注〕夫精神心衍者,五末之本也。任自然而运动,则五事之末不振而自举也。

〔疏〕卫,能也;心之所能,谓之心衍也。精神心衍者,五末之本也。言此之五末,铃须精神心智率性而动,然后从於五事,即非矜矫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注〕所以先者本也。

〔疏〕古之人,谓中古人也。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

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

〔疏〕夫尊卑先复,天地之行也。

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

〔注〕言#14此先后虽是人事,然皆在至#15理中来,非圣人之所作也。

〔疏〕天地之行者,谓春夏先,秋冬后,四时行也。夫天地虽大,尚有尊卑,况在人伦,而无先后。是以圣人象二仪之造化,观四序之自然,故能笃君臣之大义,正父子之要道也。

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

〔疏〕天尊,地卑,不刊之位。春先冬后,次序殷乎。举此二条,足明万物。

万物化作,萌区有状;

〔疏〕夫万物变化,未始暂停,或起或伏,乍生乍死,千族万种,色类不同,而前兆区分,各有形状。

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疏〕夫春夏盛长,秋冬衰杀,或变生作死,或化故成新,物理自然,非关措意,故随流任物而所造皆适。

夫天地至神#16,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

〔注〕明夫尊卑先后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无也。

〔疏〕二仪生育,有不测之功,万物之中最为神化,尚有尊卑先后,况人伦之道乎。

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

〔注〕言非但人伦所尚也。

〔疏〕宗庙事重,叉据昭穆,以嫡相承,故尚亲也。朝廷以官爵尊卑,乡党以年齿为次第,行事择贤能用之,此理铃然,故云大道之序。

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

〔疏〕议论道理而不知次第者,虽有语言,终非道语;既失其序,不堪治物也。

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注〕所以取道,为有序也。

〔疏〕既不识次第,虽语非道,於何取道而行理之邪。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注〕天者,自然也。自然既明,则物得其道也。

〔疏〕此重开大道次序之义。言古之明闲大道之人,先明自然之理。为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

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

〔注〕物得其道而和,理自适也。

〔疏〕失德后仁,失仁后义,故仁义次之。

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

〔注〕理适而不失其分也。

〔疏〕既行兼爱之仁,又明裁非之义,次令各守其分,不相争夺也。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

〔疏〕形,身也。各守其分,不相倾夺,次劝修身,政其名誉也。

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注〕无所复改。

〔疏〕虽复劝令修身以致名誉,而皆须因其素分,任其天然,不可矫性伪情以要令问也。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注〕物各自任,则罪责除也。

〔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废。虽复因任其本性,而不无其僭#17过,故宜布之恺泽,宥免其辜也。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注〕各以得性为是,失性为非。

〔疏〕虽复赦过宥罪,而人心渐薄,次须示其是非,以为鉴诫也。

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

〔注〕赏罚者,失得之报也。夫至治之道,本在於天而末极於斯。

〔疏〕是非既明,臧#18否斯见,故赏善罚恶,以勖黎元也。

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

〔注〕官#19各当其才也。

〔疏〕用此赏罚,以次前序而为治方者,智之明暗#20,安处各得其宜,才之高下,贵贱咸履其位。

仁#21贤不肖袭情,

〔注〕各自行其所能之情。

〔疏〕仁贤,智也;不肖,愚也。袭,用也。主上圣明,化导得所,虽复贤愚各异,而咸用本情,终不合己效人,矜夸炫物也。

必分其能,

〔注〕无相易业。

〔疏〕夫性性不同,物物各异,艺能固别,才用铃分,使之如器,无不调适也。

必由其名。

〔注〕名当其实,故由名而实不做也。

〔疏〕夫名以召实,而由实故名。若使实不当名,则名过其实。今明名实相称,故云铃由其名也。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

〔疏〕以,用也。言用以前九法,可以为臣事上,为君畜下,外以治物,内以修身也。

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疏〕至默无为,委之韦下,塞聪闭智,归之自然,可谓太平之君,至治之美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疏〕先,本也。言形名等法,盖圣人之应进耳,不得已而用之,非所以迸也。书者,道家之书,既遭秦世焚烧,今检亦无的据。

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

〔注〕自先明天以下,至形名而五,至赏罚而九,此自然先后之序也。

〔疏〕夫为治之体,铃随世污隆,而世有浇淳,故治亦有宽急。是以五变九变,可举可言。苟其不失次序,则是太平至治也。

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

〔疏〕骤,数也,速也。季世之人,不知伦序,数语形名,以为治卫,而未体九变,以自然悉#22宗,但识其末,不知其本也。

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

〔疏〕速论赏罚,以此驭时,唯见枝条,未知根本。始,犹本也,互其名耳。

倒道而言,在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

〔注〕治人者叉顺序。

〔疏〕逢,逆也。不识治方,不知次序,颠倒道理,迎逆物情,适可为物所治,岂能治物也。

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

〔注〕治道先明天,不为弃赏罚也,但当不失其先后之序耳。

〔疏〕夫形名赏罚,此乃知治之具,度非知治之要道也。

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

〔注〕夫用天下者,又大通顺序之道。

〔疏〕若以形名赏罚可施用於天下者,不足以用於天下也。斯乃苟饰华辞浮游之士,一节曲见偏执之人,未可以议通方,悟於大道者也。

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注〕寄此事於韦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迭前语。古人有之,但寄韦下而不亲预,故是臣下之衍,非主上养民之道。总结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归也。

昔者舜问於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疏〕天王,犹天子也。舜问於尧为帝王之法,若为用心以合大道也。

尧曰:吾不敖无告,

〔注〕无告者,所谓顽民也。

〔疏〕敖,侮慢也。无告,谓顽愚之甚,无堪告示也。尧答舜云:纵有顽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诲,不敖慢弃舍也。故《老经》云,不善者吾亦善之。敖亦有作傲字者,合不用也。

不废穷民,

〔注〕怛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贫穷之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归人。

〔疏〕孺子,犹稚子也。哀,怜也。民有死者,辄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儿,妇人孤寡,并皆矜惩善嘉养恤也。

此吾所以用心已。

〔疏〕已,止也。总结以前,问答舜问。我之用心,止尽於此。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疏〕用心为治,美则美矣,其道狭劣,未足称大。既领尧答,因发此讥。

尧曰:然则何如?

〔疏〕尧既被讥,因兹请益,治道之大,其衍如何?

舜曰:天德而出宁,

〔注〕与天合德,则虽出而静。

〔疏〕化育之方,与玄天合德,迸虽显着,心怛宁静。

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

〔注〕此皆不为而自然也。

〔疏〕经,常也。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冻暑,四序运行,昼夜昏明,云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既无心於偏爱,岂有情於养育。帝王之道,其义亦然。

尧曰:胶胶扰扰乎。

〔注〕自嫌有事。

〔疏〕胶胶,扰扰,皆乱之貌也。领悟此言,日嫌多事,更相发起,聊此为谦。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疏〕尧自谦光,推让於舜,故言子之盛德,远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尧舜二君,德无优劣,故寄此两圣以显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疏〕自此已下,庄生之辞也。夫天覆地载,生育韦品,域中四大,此当二焉。故引古证今,欺美其得。

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疏〕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故知轩顼唐虞,皆以德合天地为其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疏〕官古之怀道帝王,何为者哉?盖无心顺物,德合二仪而已矣。

孔子西藏书於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聪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宣尼睹周德已衰,不可匡辅,故将己所修之书,欲藏於周之府藏,庶当来君王为治化之卫,故与门人谋议,详其可否。老君,姓李,名聘,为周之征藏史,犹今之秘书官,职典坟籍。见周室版荡,所以解免其官,归休静处。故子路咨劝孔子,何不暂试过往,因而问焉。

孔子曰:善。往见老聘,而老聪不许,

〔疏〕老子知欲藏之书是先圣之已陈刍狗,不可久留,恐乱后人,故云不许。

於是翻十二经以说。

〔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修《春秋》,此六经也;又加《六纬》,合为教十二经也。委曲敷演,故翻覆说之。

老聘中其说,曰:大#23护,愿闻其要。

〔疏〕中其说者,许其有理也。大馒者,嫌其繁馒太多,请简要之衍也。

孔子曰:要在仁义。

〔疏〕经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论,莫先仁义也。

老聪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

〔疏〕:问此仁率性不乎?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

〔疏〕然,犹如此。言仁义是人之大性也。贤人君子,若不仁则名行不成,不义则生道不立。故知仁义是人之真性,又将何为是疑之也邪?

老聘曰:请问,何谓仁义?

〔疏〕前言仁义是人之真性,今之重问。请解所由也。

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注〕此常人之所谓七义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疏〕恺,乐也。忠诚之心,愿物安乐,慈爱平等,兼济无私,允合人情,可为世教也。

老聪曰:噫,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

〔注〕夫至仁者,无爱而直前也。

〔疏〕意,不平之声也。几,近也。迂,曲也。后发之言,近乎浮伪,故兴噫欺,以长不平。夫至人推理直前,无心思虑,而汝存情兼爱,不乃私曲乎。

无私焉,乃私也。

〔注〕世所谓无私者,释己而爱人。夫爱人者,欲人之爱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

〔疏〕夫兼爱於人,欲人之爱己也,此乃甚私,何公之有邪。

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

〔疏〕牧,养也。欲使天下苍生威得本性者,莫若上下各各守分,自全恬养,则大治矣。牧有本作放字者,言君王但放任韦性,则天下太平也。

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疏〕夫天地覆载,日月照临,星,辰罗列,此并自然之理也,非关人事。岂唯三种,万物悉然,但当任之。莫不备足,何劳措意,妄为矜矫也。

禽兽固有掌矣,树木固有立矣。

〔注〕皆已#24自足。

〔疏〕有识禽默,无情草木,各得生立,各有莘分,岂资仁义,方获如此。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而#25至矣;

〔注〕不待於兼爱也。

〔疏〕循,顺也。放任己德而逍遥行世,顺於天道而趋步人问,至极妙行,莫过於此也。

又何愒愒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

〔注〕无由得之。

〔疏〕愒愒,励力貌也。揭,修负也。亡子,逃人也。言孔丘勉励身心,修.负仁义,强行於世,以教苍生,何异乎打击大鼓而求觅亡子,是以鼓声愈大而亡者愈离,仁义弥彰而安道弥远,故无由得之。

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注〕事至而爱,当义而止,斯忘七义者也,常念之则乱真矣。

〔疏〕亡子不获,罪在呜鼓;真性不明,过由仁义;故发噫欺,总结之也。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国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研而不敢息。

〔疏〕姓士,字成绮,不知何许人。舍,逆旅也。研脚生泡浆创也。成绮素闻老子有神圣之德,故不辞艰苦,慕义远来。百经旅舍,一不敢息,途路既遥,足生重妍。

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

〔注〕言其不惜物也。

〔疏〕昔时籍甚,谓是至人;今日亲观,知无圣德。见其鼠穴土中,有余残蔬菜。嫌其秽恶,故发此讥也。

而弃妹,不仁也,

〔注〕无近恩,故曰弃。

〔疏〕妹,犹昧也。合昧之徒,应须诱进,弃而不教,岂曰仁慈也。

生熟不尽於前,

〔注〕至足,故怛有余。

〔疏〕生,谓粟帛;熟,谓饮食。充足之外,不复药怀,所以饮食资财,目前狼籍。且大圣宽弘而不拘小节,士成庸锁,以此为非。细碎之问,格量真圣,可谓以螺酌海,焉测浅深也。

而积敛无崖。

〔注〕万物归怀,来者受之,不小立界畔也。

〔疏〕既有圣德,为物所归,故供给聚敛,略无崖岸#26,浩然无心,积散任物也。

老子漠然不应。

〔注〕不以其言檗意。

〔疏〕尘垢之言,岂曾入耳。漠然虚淡,何足介怀。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郁矣,何故也?

〔注〕自怪刺讥之心,所以怀也。

〔疏〕部,空也,息也。昨日初来,妄生讥刺,今时思省,方觉己非,所以引过责躬,深怀暂练。心之空矣,不识何邪。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

〔注〕脱,过去也。

〔疏〕夫巧智神圣之人者,盖是进,非所以述也。汝言我欲於圣人乎?我於此久以免脱,汝何为乃谓我是圣非圣邪?老君欲抑成绮之讥心,故示以息述归本也。郭注云,脱,过去也。谓我於圣已得过免而去也。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注〕随物所名。

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

〔注〕有实,故不以毁誉经心也。

再受其殃。

〔注〕一毁一誉,若受之於心,则名实俱累,斯所以再受其殃也。

〔疏〕昨日汝吹我作牛,我即从汝唤作牛,唤我作马,我亦从汝唤作马,我终不拒。且有牛马之实,是一名也。人与之名,讳而不受,是再殃也。讥刺之言,未甚牛马,是尚不讳,而况非乎。

吾服也恒服,

〔注〕服者,容行之谓也。不以毁誉自殃,故能不变其容。

〔疏〕郭注云,服者,容行之谓也。老君体道大圣,故能制服身心,行行容受,呼牛呼马,唯物是从,此乃怛常,非由措意也。

吾非以服有服。

〔注〕有为为之,则不能怛服。

〔疏〕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关有心用意,方得而然。叉也用心,便成矫性,既其有作,岂日无为。

士成绮鸦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

〔疏〕成绮自知失官,身心惭愧,於是码行斜步,侧身避影,随逐老子之后,不敢履蹑其进,乃徐进问,请修身之道如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

〔注〕进趋不安之貌。

〔疏〕而,汝也。言汝庄饰容貌,夸骇於人,自为崖岸,不能舒适。

而目冲然,

〔注〕冲出之貌。

〔疏〕心既不安,目亦驰动,故左盼右娣,睢吁充讪也。

而颗俯然,

[注]高露发美之貌。

〔疏〕颡额高亢,显露华饰,持此容.仪,矜敖於物。

而口闯然,

〔注〕虓豁之貌。

〔疏〕郭注云,琥豁之貌也。谓志性强梁,言语雄猛,夸张琥豁,使人可畏也。

而状义然,

〔注〕缇趺自持之貌。

〔疏〕义,宣也。提跋骄豪,实乖曲礼,而修饬容状,自然合宜也。

似击马而止也。

〔注〕志在奔驰。

〔疏〕形虽矜庄,而心性谊躁,犹如逸马被系,意存奔走。

动而持,

〔注〕不能自舒放也。

〔疏〕驰情逐境,触物而动,工不能任适,每事拘持。

发也机,

〔注〕趣合速也。

〔疏〕机,弩牙也。攀绿之心,遇境而发,其发猛速,有类弩也。

察而审。

〔注〕明是非也。

〔疏〕不能卢遣,达顺两忘,而明察是非,域心审是。

知巧而睹於秦,

〔注〕泰者,多於本性之谓也。巧於见泰,则拙於抱朴#27。

〔疏〕秦,多也。不能忘巧忘知,观无为之一理,而诈知诈巧,见有为之多事。

凡以为不信。

〔注〕凡此十事,以为不信性命而荡夫毁誉,皆非修身之道也。

〔疏〕信,实也。言此十事,皆是虚诈之行,非真实之德也。

边境#28有人焉,其名为窃。

〔注〕亦如#29汝所行,非正人也。

〔疏〕窃,贼也。边蕃境域,忽有一人,不惮宪章,但行窃盗。内则损伤风化,外则阻隔蕃情,蠹政害物,莫斯之甚.。成绮之行,其猥亦然,举动睢吁,犹如此贼也。

夫子曰:夫道,於大不终,於小不遗,故万物备。

〔疏〕庄周师老君,故呼为夫子也。终,穷也。二仪虽大,犹在道中。不能穷道之量;秋毫虽小,待之成体,此则於小不遗。既其能小能大,故知备在万物。

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30乎其不可测也。

〔疏〕既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贯穿万物,囊括二仪,故广广欺其宽博,渊乎美其深远。

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

〔疏〕夫形德仁义者,精神之末述耳,非所以述也,救物之弊,不得已而用之。自非至圣神人,谁能定其粗妙邪。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

〔注〕用世,故不息其大也。

〔疏〕圣人威跨万乘,王有世界,位居九五,不亦大乎。而姑射汾阳,忘物忘己,即动即寂,何四海之能累乎。

天下奋样而不与之偕,

〔注〕静而顺之。

〔疏〕株,权也。偕,俱也。社稷类覆,宇内崩摧,趋世之人,奋动权株,叉静而自守,不与并逐也。

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

〔注〕任真而直往也。

〔疏〕志性安静,委命任真,荣位既不关情,财利岂能迁动也。

极物之真,能守其本,

〔疏〕夫圣人灵鉴洞彻,穷理尽性,斯极物之真者也。而应感无方,动不伤寂,能守其本。

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

〔疏〕虽复握图御寓,总统韦方,而忘外二仪,遗弃万物,是以为既无为,事既无事,心闲神王,何困弊之有。

通乎道,合乎德,

〔疏〕淡泊之心,通乎至道,虚忘之智,合乎上德,斯乃境智相会,能所冥符也。

退仁义,

〔注〕进道德也。

宾礼乐,

〔注〕以情性为主也。

〔疏〕退仁义之浇薄,进道德之淳和,宾礼乐之浮华,主无为之虚淡。

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注〕定於无为也。

〔疏〕恬淡无为而用不乖寂,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疏〕道者,言说:书者,文字。世俗之人,说见浮浅,或托语以通心,或因书以表意,持许#31往来,以为贵重,不知无足可言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疏〕所以致书,贵宣於语,所以宣语,贵表於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疏〕随,从也。意之所出,从道而来,道既非色非声,故不可以言传说。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哉,犹#32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注〕其贵怛在意言之表。

〔疏〕夫书以载言,言以传意,而末世之人,心灵暗塞,遂贵言重书,不能忘言求理。故虽贵之哉,犹不足贵者,为言书糟粕,非可贵之物也。故郭注云,其贵恒在意之表。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注〕得彼#33情,唯忘言遗书者耳。

〔疏〕夫目之所见,莫过形色,耳之所听,唯在名声?而世俗之人,不达至理,谓名言声色,尽道情实。岂知玄极,视听莫偕。愚惑如此,深可悲欺。郭注云,得彼之情,唯忘言遗书者也。

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注〕此绝学去知之意也。

〔疏〕知道者忘言,贵德者不知,而聋俗愚迷,岂能识悟。唯当达者方体之矣。

桓公读书於堂上。轮扁断轮於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34何言邪?

〔疏〕桓公,齐桓公也。轮,车轮也。扁,匠人名也。斯,雕斫也。释,放也。齐君骯读,轮扁打车,贵贱不同,事业各异,乃释放其具,方事质疑。欲明至道深玄,不可传集,故寄桓公匠者,略显忘言之致也。

公曰:圣人之言也。

〔疏〕所谓宪章文武,祖迷尧舜,是圣人之言。

曰:圣人在乎?

〔疏〕又问:圣人见在以不?

公曰:已死矣。

〔疏〕答曰:圣人虽死,厥教尚存焉。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疏〕夫酒滓曰糟,渍糟曰粕。夫醇耐比乎道德,糟粕方之仁义,已陈刍狗,曾何足云。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疏〕贵贱礼隔,不可轻言,庸委之夫,辄敢议论。说若有理,方可免辜,其如无辞,叉获死罪。

输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断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问。

〔疏〕甘,缓也。苦,急也。数,衍也。夫斯轮失所则罕固,若使得宜,则口不能言也。况之理教,其义亦然。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断轮。

〔注〕此言物各有性,教学之无益也。

〔疏〕喻,晓也。轮扁之卫,不能示其子,轮扁之子,亦不能禀受其教,是以行年至老,不勉斤斧之劳。故知物各有性,不可仿效。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注〕当古#35之事,已灭#36於古矣,虽或传之,岂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变,故绝学任性,与时变化而后至焉。

〔疏〕夫圣人制法,利物随时,时既不停,法亦随变。是以古人古法沦残於前,今法今人自兴於后,无容执古圣迩行乎今世。故知所读之书,定是糟粕也。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五竟

#1『薄』疑『转』之误,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当改。

#2『方』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补。

#3《阙误》引张君房本『自』下有『然』字。

#4『中』字依郭注本、四库本补足。

#5郭庆藩引文『褒』作『邪』。

#6《阙误》引张君房本『至』下有『也』字。

#7『於静』二字郭庆藩引文作『故平至也』四字。

#8《阙误》引张君房本『伦』作『备』。

#9郭庆藩引文『美』作『义』。

#10世德堂本无『此』字。

#11郭庆藩引文『艺』作『叶』。

#12『者』字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补。

#13『下』和下句『上』字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当互换。

#14#15赵本无『言』字『至』字。

#16《阙误》引张君房本『神』下有『也』字。

#17『偬』疑为『僭』之误,依郭庆藩引文当改。

#18『藏』疑『臧』之误,今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改。

#19世德堂本『官』作『言』。

#20『照』疑『暗」之误,今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意当改。

#21『仁』字依诸本补。

#22郭庆藩引文『悉』作『为』。

#23赵本作『太』。

#24世德堂本『已」作『以』。

#25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无『而』字。

#26郭庆藩引文原作『峙』,改作『埃』。

#27原作『林』,疑为『朴』之讹,今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改。

#28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境』作『竟』。

#29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如』俱作『知』。

#30《阙误》引江南古藏本重『渊』字。

#31郭庆藩引文改『许』作『诵』。

#32郭庆藩引文『犹』前有『我』字。

#33王孝鱼依宋本及疏『彼』下补『之』字。

#34四库本、浙江书局本『者』均作『为』。

#35赵本『古』作『今』。

#36赵练议本『灭』作『咸』。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