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辨音菩萨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辨音菩萨章

四明聪讲师曰。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不出世梵音自何而闻。既无闻以何法修。既无修如何有证。证者可出三界火宅之苦。辨音已离。苦人若不度生非菩萨心也。是以吾佛示劝证三转法轮。虽一音举畅。其间随类各解。不同辨音。且于圆觉门。问几种修习劳吾大觉。括尽生死。结根修证病源。将三种妙药。互换汤事。总二十五种。若无心人。则二十五皆属剩法。既未离膏肓。圣贤欲垂救药。故有此章进问也。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坐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跨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我佛以一音。逗于万类。其所说法者。说一乘法。而众生心地差别之故。逐见佛所说之法。各各不同。如娑竭龙王一念降雨。于一切处所见不同。若大海中见雨清净水。名为无断绝。他化天。雨箫笛及种种音乐。名为美妙。化乐天。雨大摩尼珠。名为放大光明。兜率天。雨大庄严具。名为垂髻。夜摩天。雨众妙香。名为悦意。四天王。雨天宝衣。名为覆盖。龙王宫。雨赤直珠。名为涌出光明。阿修罗宫。雨诸兵伏。名为降伏怨敌。北郁单越。雨种种华。名为开敷。以龙王一味之雨。各随诸天所感不同。今佛亦然。但说一乘之法。若声闻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是四谛法。若缘觉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十二因缘法。若菩萨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六度万行法。然诸文。但说一心法门。随众生所闻时。有差别。今前门。虽统明三观。而随机单复不同。故二十五轮各有证入。此菩萨善能辨别随类圆音故。当其问也。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指前三观法门。甚是希奇少有也。

世尊此诸方便。

如是法门。及诸方便。皆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也。

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修证圆觉观门。共有几种修习。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请法也。此诸方便者。即指前三观。于圆觉者。指前所依了悟觉性之行本也。有几修习者。谓前威德章中。蒙佛开示。三观行相。分明并已知了。尚未审。诸菩萨所修。为复是一人。具修三观为复是三人。各修一观为前修。为后修。为同时修。为不同时修。为依次第。为超次第。故云有几修习也。意问威德章中三观如何而修矣。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圆觉空性。无一切相。故曰实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无相之相故曰实相。出体即圆觉也。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诸佛本性圆觉清净。实无可修之法。亦无能修之人。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

因未觉悟之故。以诸幻力。修习圆觉。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二十五轮者。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之三观。或单修。或济修。或先修。或终修。或复修。或圆修。共有二十五种名也。曰清净定轮者。盖觉性无染。能转万法。及摧辗诸幻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答文举意标数也。一切如来者。即指三世诸佛。与十方诸佛。广大灵明圆觉清净体上。本无所修之法。亦无能修之人。既然。无修无证。因甚诸教所说。一切菩萨。及末代众生。又有修有证耶。良由于本觉上。一念不觉。迷真背湛。丧本受轮。以诸佛所说者。但依本觉故。说有幻力修习。遂有修有证。此之修习。以被机之故。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轮有摧碾义。谓能摧惑障。令正智转。故名为轮。言二十五轮者。且初三观。单修次三七二十一轮交络。复修后一轮。圆修三观。悫法师疏中。于二十五观。约喻各立一名。而圭峰疏中。全用之。以管经文。令行相显著。

四明聪讲师曰。于是辨音菩萨。至终而复始者。辨音因闻威德问三观义且只就三种根性。释尊开示。亦是随所问而言之。若论机。有浅深。根有利钝。何止于三。故得辨音再问几种修习。

尔时世尊至清净定轮者。若论觉性。本自圆融。一切如来。修显清净圆极之理无高下。无修习及修习者。能所俱绝佛不度生。大圣慈悲隆重。观众生心。具如来藏性。泊没时长故。特开方便门。示圆觉性。故尼犍经云。王名严炽。有大菩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乃为王说。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如石中玉。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今佛方便。欲示众生种种藏性。广开无量。今处中。且示二十五种单修复修。具足修。但事不过三。不出只是三。止三观三谛三境。根有利钝。观有浅深。或一或二。或三诸轮绮互。若天主三目。如梵伊三点。今先出三止三观异同。后皆易晓。一止有二种。大止小止。小三止者。一止息止。从破惑得名。二停止止。从能定得名。三不止止。从谛理得名。此出小乘经。大三止者。此是天台智者。影傍三观立此三名。一体真止。破见思惑证真谛理。二方便随缘止。破尘沙惑证俗谛理。三息二边分别止。破无明惑证中道理。奢摩他即体真止。凝其心安其理。即毕竟空也。三摩钵提即方便随缘止。虽名为定体。属于慧法。菩萨出假化物用观法。亦翻观。亦翻慧义。亦归于止也。禅那息二边分别止。禅那翻静虑。静即止空也。属即观假也。空假不二。而修名中道也。三观者即空假中。恢扬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于一心中宛有三用。空者破一切法。彰其荡相也。假者立一切法。彰不坏诸法也。中者妙一切法。彰世间之相常住。荆溪云。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如璎珞经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三观法门。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皆一心三观之明文。今二十五轮。正为修圆觉者皆依。顿教大乘觉性而修也。

若诸菩萨。惟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唯取奢摩他至静一法。永断无明。终得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即就座处便证寂灭。言其不待别法修习也。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此乃专修静观。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若诸菩萨等。此下二十五轮皆有标列结。亦应一一标云。悟净圆觉以为起行所依之本。今为前观既标列有了。今恐文繁故略不载。又此三观行相。前已具释了。今但要分成二十五数。被二五种机。并显单复之相故。略去不存。今此澄浑息用观也。此观譬如浊水先且澄令清洁。清洁后则可于中以见于物。今修此静观。亦复如是。谓行人自从无量劫来。只用此无明烦恼一切业障。妄想颠倒攀缘分别之心。未曾暂歇。今既入此观。当以定力止息调伏。勿令再起。如人执杖视牛。勿令犯人苗稼。

唯取极静者。此明一味静念。更不依倚形色。不依倚地水火风。及见闻觉知。良静念沉虑之力。遂觉身心悉皆空寂。至于瞥示之念尚无。烦恼如何得有。既烦恼不起。即全是觉心。故云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者。谓不起当体法空之座。便入诸佛寂灭涅槃真如理也。

四明聪讲师曰。一单修空观。(从三观。后七观用空观在前)止观云。为昏与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道。畏之则妨修正行。此修圆觉者。先取极静专用止。止即定也。无明本是法性。以迷故覆理成无明。如寒结水为冰。如眵变心起梦。今用至静体。无明即是法性起是性起灭。是性灭不复更论倒惑起灭。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此性无非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其真。亦不得妄。还源返本。法界俱寂。是为止。又观无明等于法性本来皆空。乃至一切法无不即空。譬如劫尽之时。上至初禅无非是火洞然。又虚空藏所现皆空。又海慧所现一切皆水。介尔念起。所念念者。无不即空。空亦不可得。法界洞朗咸皆大明。是名为观。观即止。止即观。无二无别。然心神冥昧迅利。或时止之愈驰愈散。或时观之愈昏愈昧。敌强力弱。鹬蚌相持。进退莫可。当方便消遣。若起决定心。强软降魔寂照自然深证。故云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从此便入登圆初住。入涅槃不生灭地。分身作佛岂小补哉。单修奢摩他者。则是单修空观。亦乃单修体真止也。故结云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

观一切法皆如幻化故。变化作用。起三摩钵提之妙行。

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净慧。

在圆觉总持法中。不失禅那之寂念。不失奢摩他之静慧也。

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此乃专修幻观。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庖丁恣刃观也。本出庄子养生萹。彼文乃寓言。一屠者姓庖名丁。为文惠君解牛。三年之前所见无非是牛。三年之后。不见有全牛。其杀之刀。十九年更不曾少损。有若新刃初发于硎石之上也。夫牛之百体。有离有合。有曲有直。有窍有穴。至于毫毛之末。莫不各有法界。而况解于细骨之间。独无条理乎。且离处因而离之。合处因而合之。曲处横而理之。直处从而通之。有窍则行。无窍则止。若夫解牛至此。则犹上解也。始动而百已判矣。尚何用力于其间哉。若然则牛已不伤。而刀复如故。盖牛譬于物也。譬于生也。善解牛者。所解之牛虽众。而刀初不少损。善遇物者。所遇之物虽繁。而生无不伤也。十乃阴数。九乃阳数。此见其年岁之往已久也。三年之前见牛者。此不见道而见物也。三年之后不见有全牛者。此见道而不见物也。夫以吾之一生。而处于无穷事变之间。苟非顺性命之情以颐养之。则残生伤性。伐德损寿。与死为邻。其能久而精神不耗。魂魄不劳乎。据庄子之意。以牛喻世上高名厚利。及荣华富贵。酒色财气。种种虚幻不实之物。以刀喻吾之一身。以一身顺万物。凡事付之以自然。不越性分之理者。则能保养一身远乎。患难终乎。天年尽其寿考不夭。斤斧处于中道。今经之意即不然。以牛喻万行。以刀喻灵明观智。喻如菩萨入此观时。利益众生。广修万行。应缘入俗。种种施为。于自己灵明观智之上。常明明常历历。全超独露初无亏缺。一念不在家之时。便是损己之智刃故。以庖丁恣刃譬之也。经言佛力。即觉悟之力。

备行菩萨清净妙行者。即戒。广度群品。备学法门。不失寂念者。即定也。及诸静慧者。慧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单修假观。唯观如幻。幻即假法也。先证涅槃空。达空法界。建立众生深观。幻性即万象森罗。达森罗性皆入幻假。为之变化世界。皆由自证觉性。谓之佛力非是果。佛加被之力为之佛力。此是自觉性。觉即佛也。自己佛力。种种作用。应遍无穷。出假化导不住大悲。行菩萨行。虽出假化利不失寂念。即用方便随缘止。及诸静慧者。慧即是假观。止观双行。名单修三摩钵提也。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唯欲灭除诸幻。不取三摩钵提之作用。独以禅那寂观。断诸无明。即证圆觉无相之相也。

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乃专修寂观。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呈音出碍观。此前寂观云如器中锽声出于外。壳法师疏云。如万钧之镛。星楼受碍。摇杵一声。声振寰区。自体兼他。不能留碍。岂有楼拘。钟相使响。不通形碍。管声令音不透者也。

唯灭诸幻不取作用者。以诸幻境无边。难可穷究故直云灭。灭者绝念也。作用绝为。又妨禅寂。故云不取。

独断烦恼者。独者不假诸行也。此正是绝待之义。便证实相。此明但与灵心本觉相应。烦恼自无所有所断。既空无所有处。即便自证悟。此上静幻寂三观乃是单修。然静与寂何以异耶。由静是二乘境。寂是佛境。又静是禅定。寂是涅槃。故不同也。

次二十一轮。分为三类。类各有七轮也。第一先用静观为首。幻观与寂观兼修。乃是先修后修有二轮。先修中修后修有二轮。先修齐修后修有三轮。共成七轮。第二却用幻观为首。静寂兼修。亦是先修。后修有二轮。先修中修后修二轮。先修齐修后修有三轮。共成七轮。第三却用寂观为首。静幻兼修。如前次第也。故共成三七二十一轮。今当第一静观为首也。

四明聪讲师曰。三单修中观。此圣人入圣流。先灭诸幻。未说出假度生。此唯用独存之智。圆照法界一相。无生可度。故云先灭诸幻不取作用。如龙王行雨。渠自不动作用自成中道。既息二边空假归中。便证实相。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取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先修。后取三摩钵提之妙行。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一运舟兼济观禅。谓此菩萨修定以出尘。即运舟发慧。以化物即兼济也。

先取至静者。标。首由至虚极守静笃也。故此标静观为首。以静慧心。从静蹑迹起行。以者运也。静慧心者。即舟也。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者。此兼修幻观。若无静则自居幻化。何能照幻者而度脱之。如舟自沉焉能救溺。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即结名。此是先修并后修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四双修先空后假。此先用止云先取至静止也。照诸幻者用假观。照即观也。空假二药自行化他。故云起菩萨行。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以奢摩他之静慧取证。故云先修。后以禅那断烦恼而出生死。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湛海澄空观。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以反流。澄空则水性清明。后寂观以显性。若诸菩萨以静慧故。静也。证至静性。性即寂也。蹑静而兼修寂矣。便断烦恼永出生死。二观功用断烦恼。是因亡。出生死。是果丧。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此结名。是先修及后修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五双修。先空后中。只将静慧两字分止观。静者止也。慧者观也。止观愈进。断烦恼出生死。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先有奢摩他之静慧。故云先修。中现三摩钵提之幻力。故云中修。后入禅那寂灭。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三首罗三目观也。此三观俱修。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若诸菩萨以寂静慧。静也。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幻也。复断烦恼而入寂灭。寂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结名。此是先修中修后修一轮。

四明聪讲师曰。六具足修。先空中假后中。此圣先以空观。治其内病。复用假观。利物度生。后断烦恼证寂灭。中观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先有奢摩他之静力。故云先修。中以禅那断尽烦恼。故云中修。后起三摩钵提之妙行。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四三点齐修观也。三点者。梵书伊字∴也。悫疏曰。一人具修三观。即名齐。非是同时。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静也。断烦恼已。寂也。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幻也。烦恼既尽。爱见已亡。故所起行无不净妙。可解他缚。此菩萨者。是先修中修后修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七具足修。先空中中后假。此圣空观。体真止。猛勇力强。顿断烦恼。即生死结根断已。复用中假二观度生。即随缘息二边分别二止。共成佛界。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先有奢摩之静力。故云先修。于禅那断灭烦恼时。就起三摩钵提之幻行。建立世界。故云齐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五品字单双观也。上单静观。如上一口。后双明寂幻。如下两口。故云单双。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静也。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此乃齐兼幻寂也。初句是静。后二句是幻。寂也。此是先修齐后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八具足修。先修空齐修假中。此圣空观力强。以圆觉妙心。顿断烦恼。于一念中普度有情。一吹大千世界即成。功用如是。故云建立境界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先以奢摩他之静力。助发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齐修。后以禅那断除烦恼。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六双头独足观也。白泽图中。有山精。头如鼓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如双头也。单寂观如独足也。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齐标静幻。以至静力。资助䇿发变化之力。以度众生也。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者。此寂也。前二利备故入中道。此段与前段经文异。前则静独为初。后始单修于寂也。此则静与幻齐为初。后始兼修幻寂也。欲易见者。前则上单下双。此则上双下单。此是齐修后修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九具足修。齐修空假后修中。以至静。体真止。亦云空观力强。复兼假观。方便随缘。故云资发变化。以中为体。复修禅那破无明惑。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先以奢摩他之静力。资助禅那之寂灭。故云齐修。后起三摩钵提之作用。变化世界。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七果落花敷观。既以静定之树。结寂灭中道果。后花敷者。复以幻观。入有情界。度诸众生。同令获得涅槃之果。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齐灭也。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兼幻也。此是齐修第三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具足修。齐修空中后修假。以至静。体真止。亦云空观力强。以中观。润之。用资寂灭。后以假观。变化现前。世者。世有方位。界者。界有界分。且如释迦。于娑婆有缘。来此随方度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随顺。故云先修。后取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今初先武后文观也。谓武王先兴兵收伐纣王之后。倒载干戈。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铸戈戟为农器。偃武修文也。喻此菩萨先变化种种随顺度脱众生已。后入静观。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此标幻。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静也。此是先后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一双修。先假后空。(从此后七观用假在前)此先用变力度生。随所度处。观空入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先有三摩钵提之幻力。故云先修。后取禅那之寂灭。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功成退职观也。此喻。如秀才及第之后。于朝廷立大功。成大名。至于功成名遂。身退拂衣归闲。依前只是旧时秀才也。喻菩萨发惠利物度生毕。即是功成。习寂内修名为退职。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此幻也。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兼寂也。此是先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二双修先假后中。此先用假观。出建立假。故曰种种境界。然后入真空涅槃。故曰而寂灭。居中道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而作佛事。故云先修。中则安住奢摩他之寂静。故云中修。后以禅那寂灭之道。断除烦恼。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三幻师解术观。谓先起变化作术法。后归静体寂。故曰解术幻静。此是先中后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三具足修。先假中空后中。以变化力而作佛事者。此圣流出假化物。如傅大士。示迹于婺州双林。有妻有子。种田作世间事。若以俗眼观之而自愧。以道眼观之。无非佛事。

安住寂静者。弥勒兜率内院常说妙法。身在人间。而内院不动。古云。颠狂弥勒到明州。布袋横桃柱杖头。饶汝化身千百亿。一身还有一身愁。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无碍作用。故云先修。中以禅那寂灭之道断除烦恼。故云中修。后则安住于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四神龙隐海观。谓起幻化生。如神龙布云也。归体入静。如隐海也。此先中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四具足修先假中中后空。此菩萨。先用假化度众生。皆以变化无碍作用。如持地菩萨常居渡船处。入水与人搬担。种种作务。唯取一钱。岂不至静而取佛道。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方便作用。故云先修。后则奢他之至静。及禅那之寂灭。悉皆随顺修习。故云齐修。

西蜀复庵晖复禅师曰。五龙树通真观也。谓先起幻后归寂。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途。后习真乘。自阶圣果。其名龙树者。传镫云。西印度城北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众说法。初入佛道之时。九十日念。尽如来一代时教。遂高声唱言。孰谓如来言教广博。遂入龙宫。诵出下本华严十万余偈。今现传于世者也。此先齐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五具足修。先修假齐修空中。以变化力并方便。正是止名。方便随缘止即假观。假观为先锋。空中为中军。故云至静寂灭。空中观。即体真息二边为止。二俱随顺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种种起用。资于奢摩他之至静。故云齐修。后以禅那寂灭之道。断除烦恼。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六商那示相观也。商那和修。即优波鞠多之师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鞠多弟子慢心。后乃入定归寂。此是齐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六具足修。齐修假空后修中。先假观空观二观。皆依中道而起。种种变化至静空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资于禅那之寂灭。故云齐修。后以奢摩他。安住清净不起静念。故云后修。

西蜀晖禅师曰。七大通宴默观也。大通如来即佛也。先用利物。后则归寂。此齐后第三轮也。后七轮。一一标寂为首。次兼余二。

四明聪讲师曰。十七具足修。齐修假中后修空。变化用。假观。资于寂灭。中观也。无作静虑。空观也。假中即是体用也。复入空。复入静虑。可谓坐筹惟幄。有决胜千里之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后起奢摩他之至静。住于清净。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今初宝明空海观也。佛顶经云。同入如来宝明空海。今灵心观。即本觉明。如宝明也。后静观。如空海也。又宝明即慧。空海即修。此是先后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八双修。先中后空。(此去七观用中在前)此圣用中道。即圆觉一性也。此性不守。发而为静为空。破一切相。荡一切法。凡起修。以此观照之。立一切法。无法不足。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后起三摩钵提之作用。随顺一切。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虚空妙用观也。谓灵心之体如虚空。起化即妙用。此先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十九双修。先中后假。此圣用中道寂灭理上而用假。故云而起作用。于一切境用中道照之。故云寂用随顺。办一切事。无事不办。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即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以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中则种种自性。安于奢摩他之静虑。故云中修。后则起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三舜若呈神观也。出楞严经。舜若即虚空神。遇日光映之暂现。如修此观。先寂。次静。后幻。此先中后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具足修。先中中空后假。此从中道第一义谛。起种种自性差别。亦用空观发用。如火得空则明。水得空则莹。变化万端。摄化一切。即假观之力。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中则不动自性。起三摩钵提之作用。故云中修。后则清净境界归于奢摩他之静虑。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四饮光归定观也。即大迦叶。亦云大龟氏。昔为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以金涂佛。感得金色。此观先证神通。后乃归定也。此先中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一具足修。先中中假后空。此圣用中观绝待为义。妙一切法。无越于中。只常智无缘。无缘而缘。无缘大悲。谓之无作自性。虽起作用。终归于空。作用假也。如钟在架扣之则鸣。钟者中道观也钟内中空。空观也。扣之鸣。假观。中空假三观。发用也。如此。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彼则住于奢摩他之静虑。而起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齐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五多宝呈通观也。以多宝佛先成道证真如体。后于塔中发起。出法华经中。如静幻无碍。此是先齐第一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二具足修。先中齐修空假。先修中观。即秘藏。包容种种诸法。于诸法中常照而寂。亦寂而照。故云起于变化。名不虚得。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以禅那寂灭之力。资于奢摩他之至静。故云齐修。后起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后修。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六下方腾化观也。此下方腾化观者。出法华。六万恒沙菩萨从下方现。此是齐后第二轮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三具足修齐修中空后修假。此圣用中道寂灭力。资于至静。中道如水。至静如清。而起变化如水上波。波亦无穷。浪亦无尽。其假也如是。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先以禅那寂灭之力。资于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齐修。后起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后修。清明境慧者。至静之中。境智俱净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七帝青含变观也。出华严偈云。譬如帝青宝。照物皆同色。众生见佛时。同佛菩提色。此宝含诸物。像对即变应。应而还空。如灵心观成。包含德用。应缘起幻。而复安静。此是齐后第三轮也。后一轮圆修三观。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四具足修。齐修中假后修空。此圣流中道有力并假观熏动。资于变化。至静空观。如太清天清而且明。安致是中。左右逢原。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以圆觉性中之智慧。圆摄一切法也。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既是圆合一切。则于种种性相。皆不离圆觉妙性。

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观齐修是名圆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名如意圆修观。有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大智顿觉。三观齐修。然如意珠世人得者。一切所欲皆如其意。应心所求。无不皆现。今圆修此亦复如是。于诸法中举体相即无不同具。于诸性者。即静观。相字即幻观。觉性即中道寂灭观。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此是从体起用。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此是会归体也。谓若菩萨。用广大灵明圆觉之慧。圆融和合一切。或理或事。或性或相。或真或妄。或色或空。或本或末。种种诸法。举体全真。以何义故。良由以觉合理。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以觉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到此境界。全理全事。全性全相。全真全妄。全色全空。全本全末。全得全失。全彼全此。双遮双照。体用无二。寂照同时。是为圆融无上妙觉。此菩萨者下。皆结名也。

四明聪讲师曰。二十五圆修三观三止。此菩萨圆修三观三止。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圆觉即中道第一义谛。亦名常住真心。亦云性净明体亦云本觉。亦云空如来藏。亦是法华经藏。修而显之。具一切名。通一切法。在迷为恶。为愚。为痴。为三毒。为淫怒痴性。为杀。为盗。为邪见。为魔。为诸阿颠迦。为昏钝性障。为性恶。具无量名。为之性恶法门也。今言为佛为圆觉。就修显立名。为真谛。为俗谛。为真俗不二。为中道。为真谛者。即凡圣色声因果等法。皆无自性。谓之性空。亦非研究而空。乃本来空也。是名空观也。俗谛者。于性空中。具足诸法。无所不遍。自佗无碍。毫刹含容。亦即假观本来具也。然此真俗不二无二也。混而为一。而未尝为一。离而为二。未尝二也。当知即中道观也。此二谛观即圆觉性。寂而照。照而寂。圆合一切。于诸性相者。性真谛也。相俗谛也。亦向真俗二谛。二谛即一。岂离觉性。以觉性遍在一切众生心中。生即是佛也。以众生心中觉性在佛。佛即众生。生即是佛。佛即是生。生佛平等。觉性在地狱。地狱即佛。佛即地狱。其鬼畜生人天何莫由斯。于一切法上。用三观照之。了之于身心。脱之见解。非今始悟。由本不迷。佛也生也一而已。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菩萨修行。不出此二十五轮。唐僧惟悫。以此二十五轮。为二十五观。第一名澄浑息用观第二庖丁恣刃观三呈音出碍观四运舟兼济观五湛海澄空观六首罗三目观七三点齐修观八品字单双观九独足双头观十果落花敷观十一先武后文观十二功成退职观十三幻师解术观十四神龙隐海观十五龙树通真观十六商那示相观十七大通宴默观十八宝明空海观十九虚空妙用观二十舜若呈神观二十一饮光归定观二十二多宝呈通观二十三下方腾化观二十四帝青含变观二十五如意圆修观

四明聪讲师曰。此二十五轮。本被机修证。若论机缘入道。若权若实。若偏若圆。有利有钝。何止二十五。经中自云。若论菩萨。于一轮中。有若诸关涉多少。故不能穷理尽情也。

今括出二十五轮于后(御注中具出)。

一单修奢摩他。(专修静观)二单修三摩钵提(专修幻观)三单修禅那。(专修寂观)四先修奢摩他。(至静)后修三摩钵提。(妙行)五先修奢摩他(静慧)后修禅那。(断烦恼出生死)六先修奢摩他。(静慧)中修三摩钵提。(幻力)后修禅那。(寂灭)七先修奢摩他。(静力)中修禅那。(断尽烦恼)后修三摩钵提。(妙行)八先修奢摩他。(静力)齐修三摩钵提(幻行)禅那。(断灭烦恼)九齐修奢摩他(静力)三摩钵提。(变化)后修禅那。(断除烦恼)十齐修奢摩他(静力)禅那。(寂灭)后修三摩钵提。(作用变化世界)十一先修三摩钵提。(幻力)后修奢摩他。(至静)十二先修三摩钵提。(幻力)后修禅那。(寂灭)十三先修三摩钵提。(幻力)中修奢摩他。(寂静)后修禅那。(寂灭)十四先修三摩钵提。(幻力)中修禅那。(寂灭)后修奢摩他。(至静)十五先修三摩钵提。(幻力)齐修奢摩他(至静)禅那。(寂灭)十六齐修三摩钵提(幻力)奢摩他。(至静)后修禅那。(寂灭)十七齐修三摩钵提(幻力)禅那。(寂灭)后修奢摩他。(安住清净)十八先修禅那。(寂灭)后修奢摩他。(至静)十九先修禅那。(寂灭)后修三摩钵提。(作用随顺一切)二十先修禅那。(寂灭)中修奢摩他。(静虑)后修三摩钵提。(变化)二十一先修禅那。(寂灭)中修三摩钵提。(作用)后修奢摩他。(静虑)二十二先修禅那。(寂灭)齐修奢摩他(静虑)三摩钵提。(变化)二十三齐修禅那(寂灭)奢摩他。(至静)后修三摩钵提。(变化)二十四齐修禅那(寂灭)三摩钵提。(变化)后修奢摩他。(至静)二十五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

持梵行者。持佛戒行也。寂静者。自澄其心也。思惟者。审察邪正也。

求哀忏悔。经三七日。

恐为业力障蔽净心故。求哀忏悔。以二十一日为期也。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

如探筹然。不可拣择。

依结开示。便知顿渐。

结得前单修三轮。及圆修一轮。即是顿门。结得余二十一轮。即是渐门。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苟有疑悔之心。观行终不成就。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总示修习。梵行净也。此即戒学。寂静者。此即定学。思惟即慧学。此是三无漏学也。大凡学道之人。莫不皆因三学。而从凡入圣。有如庄子云。泰字定发乎天光。与此同旨。谓修此二十五轮之时。于事相中。威仪法式及用心方便。必须持戒防非止恶。入定对治动乱。发慧辨别邪正是非真妄等法。如是修习必定成佛。倘若观中有碍。宜须于三七日中求告哀投十方诸佛。忏露先罪。改往修来。书写二十五轮名字文句。安置道场之中。礼念虔诚精祈一行。若是于三观之中。已的乐修一观者。即便随意修习。更不必求。若心于犹豫不决。胜劣难分。即当凭仗圣力以卜之。不宜拣择。但依所捻结开而看之。而顿渐自知。休贪别观。若更怀疑则失前功。不可等闲轻于事相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示菩萨末世众生。须依教修之。若不依轮次。终成虚设。梵行者。即不淫欲净身业也。寂静净口业也。思惟净意业也。三业清净。随智慧行。为之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者。克期也。二十一日中精进。谓之克时。破障域意修真。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此言凡夫浅识。观力未着。须依事相。如假船过渡。用筏到岸。书二十五名于签上。于佛前诚心祷之。乞求冥力加被。勿起少疑心。祈祷忏悔已。至于三七日。诚心深固。为之即非造次。然后信手抽签。不宜拣择。依结开示。或顿或渐。依教修行。若自的乐一门。随便修习。既胜劣难分。不能自决。故凭圣力。以卜应修。当即依结以修。无得复贪余观。若单修一轮。并圆修三观者。此名为顿。若兼修互修者。此名为渐。此渐非渐教之渐。此则同以圆觉发观之始。同缘实相。同以上品寂。先为观体。但根有利钝。证有先后。为之渐也。不问迟钝聪利。但心怀疑悔。即不成就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偈中二偈。标意及观纲也。次一偈结因。后二偈拣示。云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此二句长行既无。此偈即显谓独除却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则不必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法。不随顺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遇缘即宗。本自无伤。不可加之以绳索也。是知前普贤章。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类。故拣之矣。又下文云随顺勤修习者。此指下根人。前不随即不随倒法。此不随即不随正法。若下根之人。其可不随正法乎。后六句总示也。

四明聪讲师曰。偈与长行无异义也。有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二句。不免重释。圭峰云。唯除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则不必具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不随顺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加之以绳索。无疮自疣也。是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类。故云唯除之矣。

释迦老子性颠蹶  蜘蛛网捞水底月

辨音不解拈金弹  断贯索系天边雁

二十五轮更互修  得便宜处便垂钩

锦鳞不在丝轮上  莫向烟波深处求

唐圭峰定慧禅师宗密颂辨音菩萨章曰。

辨音又问几般轮  几种修持可证真

单复圆门虽有异  静幻寂观要区分

各安标记欲探结  先莫求哀悔罪根

二十五轮依幻觉  无修习处示修因

辨音菩萨章终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