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聦述

○威德自在菩萨章

实相体寂。因元静乃称止。本觉虚照。因常明故曰观。妄风俄动。假妙奢摩他而止之。心珠久昏。须毗婆舍那而观矣。故圣人设教。非秪一端。或止或观。或云谛境。或云止观。病既多端药亦随转。威德。随顺觉性。承佛圆音。启三观雄规。导四门之正路。故有此章之义也。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请法仪式。与前释同(次正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实相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今言四者。且略而言之。四门者。空门。有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佛世。有四外道。云供养佛得福生天。我只要生天。不要证阿罗汉。一人先去供养佛了。便要去。佛云。诸行无常。此人掩耳而走。第二人来亦如是。欲去。佛云。是生灭法。掩耳而走。第三人亦如然。临去。佛云。生灭灭已。掩耳而走。第四人亦如是。供养了便欲走。佛云。寂灭为乐。又急掩耳而走。四人去后。共在一处聚问。你见佛如何。一人云。佛说诸行无常。一人云。是生灭法。一人云。生灭灭已。一人云。寂灭为乐。四人共闻一偈。俱证阿罗汉。一偈是圆觉。四句是四门。随汝一句而入。云方便者。即渐次。圣人设方便。非止一端。证有渐次。根性既殊。所修差别。所证浅深。阶降不同。大寂灭海。如捣万种香为丸。烧一丸具足众气。众流入海。同一咸味。即圆觉海会(下明许说并答三观)。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初明由致)。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至)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无上者。众生无上佛是也。妙觉证之极也。亦可云觉者照也。照即是观。即今之所示三观也。妙者。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三观互融。故为妙。如楞严妙奢摩他。亦如此解。今向下正明三观。必其然也。遍诸十方者。觉性亦名实相。亦名真如。亦名空如来藏。三世十方诸佛。皆依此三出生。出生即修证。依大圆觉妙理。修之证之。不依此妙觉真如理观修之。即我见等无明业识。命根不断。行法云。十方诸佛。从方等生。不独是修之得成佛。亦依此迷之。而入生死。生佛虽殊。妙理平等。但有迷悟之殊。非佛性有悟迷。乃佛生自有悟迷也。生佛一如。故曰无二。若迷圆觉。循性差别。何止百端。今且言修圆顿三观者。故云。圆摄所归的分三种(次正明空观)。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至)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奢摩他。涅槃经名为能灭。灭烦恼故。又云能调。调诸极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又曰远离。天台云。对观名境。对止为谛。天台影望三观。立止名。一奢摩他。体真止。凝心安其理。谓之毕竟空。以三观解之。奢摩他。空观也。破一切法。又云一念无相谓之空。二乘以此空。破见思惑。证真谛理。大乘亦空一切相。破无明惑。今论大乘空义也。修圆觉者。普眼章中。所谓宴坐静室。然后凝心。息攀缘。取静为行。因澄念故。用心太切。觉识烦动。于中客尘销落。佛顶云。犹如行客。不得久住。若实主人。毕竟不去。尘垢既去。觉心轻安。澄之久久。静慧虚明。大圆镜中。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此非论圣人果地。且在凡夫见前。须归自心一念。虚妄浮心。荆溪云。见思王数。此是破尘合觉。所在处所。不可不知。今经意。且先用妙止安妄心。此亦与楞严同。但彼文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如流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意无殊此(下引喻结空观)。

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境观者。如人咽喉之病。今正明用妙止。止其众生散心。此用粗心造次不得。末世修圆觉者。须是依师友。以软善心调治。若只将圣人圣宝言下寻之。于道转远。圣人说方。依之自服。则取效矣。今引镜像。乃喻观成。若依若正。并无妨碍。依即正。正即依。依是十方世界。依报也。诸如来心。正报也。观成之后。依正自融。本只为迷情强隔。分依分正。若观成情遣。尘去鉴净。现像非关磨者。则镜无现像之功像无涉镜之德。终自炳然。无有挂碍。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自不惹尘埃。结云。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妙止也。今圆家论境观。须知境观互融。本无有二。今就偏宜用止。或用止之不悟。即此止便是观。但止属止散。观属朗。心虽止而不散乱。如枯木。无用。纵三条椽下。数载春风。兀兀然。虽年深而无益。更须抖擞精神。用观朗之。见一念觉性。昏再朗之。朗处。如暗室遇灯即明。要朗时。不得将心攀缘。用思惟心测度。以无思惟。销灭诸暗。如澄水法。但不动此念。水自合理。只为水体元清。众生自浊。今还本体。恐有人不用意锓削。故以苦口言之(次明假观。且以观当名。天台云。方便随缘止。若境观互融。止观一体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至)是诸菩萨所圆妙行。

涅槃名毗婆舍那。此经名三摩钵提。名正见。又名了见。又名能见。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慧。慧即观。即假观也。天台云。方便随缘止也。止名为定。体属慧法。修圆觉菩萨。用假慧出假化物。登住圣人。出假有十六门。先证圆觉涅槃空。从此空。出建立假。度生。故悟净圆觉。既证净心。如鉴照物。六根六尘。一一体之。皆是幻化。虽知根尘是幻。以何法灭此虚幻。光明云。心如幻化。驰骋六情。欲灭此幻。还依幻心。复起幻观。始觉也。观此根尘之幻。故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虽用幻观。灭于幻化。出假自有十六门。被机既多。幻岂只用于一。病变药变。如人四百四病。岂以一药治之。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如昔有人到五台山。一僧附书。托寻萨苛与之。及抵京遍寻。皆无有也。后见街路赶猪人。叫萨苛。遂问之。答云。内一大者。名萨苛。群众中着渠一个不踪横。遂度书与之。起立看书。便立死。皆是菩萨出没合变。应机化物。由此善用其心。幻智渐增。幻机渐度。此谓之破尘沙惑。故云内发轻安。舍利弗出假。行六度。外道乞眼珠。取珠与之。外道弃地。身子嗔心起。退落五道凡夫。非大忍辱力。孰能为之。故云渐次增进。彼观幻者。且指菩萨度生。非同幻故者。无机可度。盖众生本性空寂也。非同幻观。即始觉之智。用此智摄生。众生性空。我性亦空。亦是境观俱空。亦机应双亡。幻境幻观俱泯。机缘感应无差。既亡能所。则幻相永离。楞严云。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圆妙行。亦复如是(下引喻结假观)。

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假观属有也。立一切法。亦数法。故云三摩。三乃数也。森罗万象。皆依圆觉妙心。一切幻化。从觉心生。如土长苗。若无觉心。幻不能生。若无幻觉。觉幻不灭。灭幻之觉如苗。幻灭觉圆。如苗归土。皆是圣人方便门。名三摩钵提也(次明中观。即止观平等)。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至)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天台云。禅那。息二边分别止。亦云止观平等。前奢摩他。以寂静为相。三摩提。以幻化为相。禅那俱离寂静幻化二相。若三观言之。即空。即假。即中。禅那乃即空假归中。亦可空有俱中。三观互融。亦可无空无假而不中。天台出时。楞严圆觉未传中国。天台于止观中云。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今影望三观。随义立名。其相云何。体无明颠倒。即是实相之真。名体真止。如此实相。遍一切处。随缘历境。妄心不动。名随缘方便止。生死涅槃。静散休息。名息二边分别止。孤山云。楞严阿难虽请于止。以即一而三故。止观亦即平等。三一互融。是以称妙。以由妙故。方曰楞严大定也。今云悟净圆觉者。且言菩萨。从闻圆觉。至思修。修而证。破虚妄已。发其真明。未说极证。且说初住一分真明。故云悟净圆觉。此真净。乃空假即中之净。复以此净心。知觉心性。即知四大妄身。假和合。毕竟无体。次云及与根尘。方知六尘缘影。虚妄浮心。亦是幻化。此之幻化。若不消落。仍是生死。菩萨复于幻心。起于幻智。幻智始觉。以此始觉寂照。照于根尘。十八界等。消落幻化。故云以除幻者。以者用也。用幻智。除幻妄。幻者是谁。谁是幻者。骑牛觅牛。斯之谓矣。今言悟净圆觉者。此菩萨。从闻思修。以证觉性。无明冰消。心净如水。故云净圆觉。以此净慧。照了法相。不属有无。故云不取幻化。假观属有法。及亦不取静相。静是止。亦是不取空假二观。即空假归中。冰化为水。唯一无二。故云不取静相。云静相者。相本是境。亦是空观。今要见空。即是假。故云静相。用中道禅那。正观观之。了知身心。身心是色质。可是挂碍。今了知皆是空华。自然心无挂碍。既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到此无眼界。无意识界。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今云无智觉者。知属心。明属见。知见俱泯。游心法界诸心寂。如日依空复不住空。既绝根尘。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能观之智。亦乃不留。若留。智还为障。还为碍境。此境名为觉相。亦不可留。境观双融。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进一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受用世界依报也。及与身心正报也。相是世间相。不离尘劳。具诸佛法。故云相在尘域。不局在一身一心。色心依正。刹刹尘尘。一一皆不离自性。故谓之域也(下引喻)。

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锽音皇。此喻中观。即空是中。即假是中。空即无。假即有。要知有无。不相留碍。器中锽。众说不同。有云钟磬为皇。有云声是色。器亦是色。二色不相妨碍。今观中道。即二边为中。世俗。鼓中间。以铁器为皇。在鼓内。及鸣鼓时。皇声于外。今此观成。了生死涅槃。色心依正。毕竟无二。一一皆归正性明显。寂灭极处。内发轻安。心轻故。遍一切法。皆是佛法。身轻故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下合法。结中观)。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烦恼即生死。涅槃不生灭也。生死即涅槃。二俱不留碍。又烦恼即俗谛也。涅槃即真谛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二亦无留碍。烦恼如冰。涅槃如水。冰即水。水即冰。亦二无二。不相留碍。真性自通。通即不相留碍。既烦恼融为法性。法性即空慧发明。内自寂灭为乐。若身若心自然轻安。轻安。即神通也。此非究竟佛。谓之妙觉。初住圣人。随顺寂灭境界。指所证寂灭为妙。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此指自他所证之极。自觉圣智。真如独存。不属他身心。自身心亦所不及。盖圆觉无身心相。身他身心。所不能及。四见又何由可生。四见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今具二见。众生寿者。寿者众生。已包人我二见。皆为浮想。以中道种智。观一切法。为浮想。何况自他身心。众生寿命。我人之见。争得不为浮乎。结云。此方便者名禅那。是佛方便。假名禅那。平等性中。佛尚不爱作。况种种假名。于我如浮云(次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至)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法门。即空假中三观也。此三观。三只是一。一即是三。破则俱破。三观悉彰破相。假中亦然。立则俱立。妙则俱妙。成一切法。立一切法。空一切法。只为圆觉之性。具一切性。亲近随顺者。则成佛菩萨。成佛菩萨。出假化物。成就众生。未尝不由此也。故云皆依三种事业。圆证者。若非圆心。此觉不圆。圆心者。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乃指南之法。妙极于此。依此修证者。即顿成佛道(次校量显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至)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声闻辟支。乃小圣。只修四谛。十二因缘。观缘入道。此如一滴水。今修圆觉者。如大海水。破一切相。具一切相。等法界修。等法界证。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只是如来常住法身。亦是一切众生本具性德。龙女一历耳根。便往南方成佛。故云随顺修习也。如上威德所问。借鰕为眼。牟尼广示。亦是凭虚依响。而不知如如之理。本乎一性而已。得之为悟。失之为迷。一理而已。迷之而为凡。悟而为圣。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理不失也。三观之作。所辨异同。而究圣性。使群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性顺理。所以觉路不纡。解脱之门至矣。不知此法门。则学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梁氏云。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致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阱。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漭荡。而不能住者。有太远而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为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为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仲尼有云。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梁氏之言。可谓救世辨惑之要。闻之者。得不自镜。其或未然。吾末如之何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至)名究竟涅槃。

○辨音菩萨章

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不出世。梵音自何而闻。既无闻以何法修。既无修。如何有证。证者可出三界火宅之苦。辨音已离苦人。若不度生。非菩萨心也。是以吾佛。示劝证三转法轮。虽一音举畅。其间随类各解不同。辨音且于圆觉门。问几种修习。劳吾大觉。括尽生死结根。修证病源。将三种妙药。互换汤事。总二十五种。若无心人。则二十五。皆属剩法。既未离膏肓。圣贤欲垂救药。故有此章进问也。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辨音。因闻威德。问三观义。且只就三种根性。释尊开示。亦是随所问而言之。若论机有浅深。根有利钝。何止于三。故得辨音再问几种修习(下戒听)。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至)默然而听(向下总示二十五轮)。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至)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论觉性。本自圆融。一切如来。修显清净圆极之理。无高下。无修习。及修习者。能所俱绝。佛不度生。大圣慈悲隆重。观众生心。具如来藏性。汩没时长。故特开方便门。示圆觉性。故尼犍经云。王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乃为王说。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如石中玉。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摸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今佛方便。欲示众生种种藏性。广开无量。今处中。且示二十五种。单修复修具足修。但事不过三。不出只是三止三观。三谛三境。根有利钝。观有浅深。或一或二或三。诸轮绮互。若天王三目。如梵伊三点。今出三止三观。先异同。后皆易晓。一止有二种。大止。小止。小三止者。一止息止。从破惑得名。二停止止。从能定得名。三不止止。从谛理得名。此出小乘经。大三止者。此是天台智者。影傍三观。立此三名。一体真止。破见思惑。证真谛理。二方便随缘止。破尘沙惑。证俗谛理。三息二边分别止。破无明惑。证中道理。奢摩他。即体真止。凝其心。安其理。即毕竟空也。三摩钵提。即方便随缘止。虽名为定。体属于慧法。菩萨出假化物。用观法。亦翻观。亦翻慧。义亦归于止也。禅那。息二边分别止。禅那翻静虑。静即止。空也。虑即观。假也。空假不二而修。名中道也。三观者。即空假中。恢扬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于一心中。宛有三用。空者破一切法。彰其荡相也。假者立一切法。彰不坏诸法也。中者妙一切法。彰世间之相常住。荆溪云。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如璎珞经。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三观法门。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皆一心三观之明文。今二十五轮。正为修圆觉者。皆依顿教大乘。觉性而修也(向下明二十五轮。单修复修具足修)。

一单修空观

(从三观。后七观。用空观在前)。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至)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止观云。为昏与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道。畏之则妨修正行。此修圆觉者。先取极静。专用止。止即定也。无明本是法性。以迷故。覆理成无明。如寒结水为冰。如眼变心起梦。今用至静。体无明即是法性。起是性起。灭是性灭。不复更论倒惑起灭。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此性。无非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其真。亦不得妄。还源返本。法界俱寂。是为止。又观无明。等于法性。本来皆空。乃至一切法。无不即空。譬劫尽时。上至初禅。无非是火洞然。又如虚空藏所现皆空。又海慧所现一切皆水。介尔念起所念。念者。无不即空。空亦不可得。法界洞朗。咸皆大明。是名为观。观即止。止即观。无二无别。然心神冥昧迅利。或时止之。愈驰愈散。或时观之。愈昏愈昧。敌强力弱。鹬蚌相持。进退莫可。当方便消遣。若起决定心。强软降魔。寂无自然深证。故云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从此便入登圆初住。入涅槃不生灭地。分身作佛。岂小补哉。单修奢摩他者。则是单修空观。亦乃单修体真正也。故结云。名单修奢摩他。

二单修假观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至)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唯观如幻。幻即假法也。先证涅槃空。达空法界。建立众生。深观幻性。即万象森罗。达森罗性皆入幻假。为之变化世界。皆由自证觉性。谓之佛力。非是果佛加被之力。为之佛力。此是自觉性。觉即佛也。自己佛力种种作用。应遍无穷。出假化导。不住大悲。行菩萨行。虽出假化利。不失寂念。即用方便随缘止。及诸静慧。慧即假观。止观双行。名单修三摩钵提也。

三单修中观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至)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圣人入圣流。先灭诸幻。未说出假度生。此唯用独存之智。圆照法界一相。无生可度。故云先灭诸幻。不取作用。如龙王行雨。渠自不动。作用自成。中道既息二边。空假归中。便证实相。名单修禅那。

四双修。先空。后假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至)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先用止。云先取至静。止也。照诸幻者。用假观。照即观也。空假二药。自行化他。故云起菩萨行。

五双修。先空。后中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至)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只将静慧两字。分止观。静者止也。慧者观也。止观愈进。断烦恼。出生死。

六具足修。先空。中假。后中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至)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圣先以空观。治其内病。复用假观。利物度生。后断烦恼。证寂灭。中观也。

七具足修。先空。中中。后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圣空观。体真止。猛勇力强。顿断烦恼。即生死结根断已。复用中假二观度生。即随缘。息二边分别二止。共成佛界。

八具足修。先修空。齐修假中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此圣空观力强。以圆觉妙心。顿断烦恼。于一念中。普及有情。一吹大千世界即成。功用如是。故云建立境界也。

九具足修。齐修空假。后修中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以至静。体真止。亦云空观力强。复兼假观。方便随缘。故云资发变化。以中为体。复修禅那。破无明惑。

十具足修。齐修空中。后修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至静。体真止亦云空观。力强。以中观润之。用资寂灭。后以假观。变化现前。世者。世有方位。界者。界有界分。且如释迦。于娑婆有缘。来此随方度生。

十一双修。先假后空

(从此。后七观用假在前)。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先用变力度生。随所度处。观空入灭。

十二双修。先假。后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先用假观。出建立假。故曰种种随顺。然后入真空涅槃。故曰而取寂灭。居中道观。

十三具足修。先假。中空。后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以变化力而作佛事者。此圣流。出假化物。如傅大士。示迹于婺州双林。有妻有子。种田。作世间事。若以俗眼观之。而自愧。以道眼观之。无非佛事。安住寂静者。弥勒兜率内院。常说妙法。身在人间。而内院不动。古云。颠狂弥勒到明州。布袋横挑柱杖头。饶汝化身千百亿。一身还有一身愁。

十四具足修。先假。中中。后空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菩萨。先用假化度众生。皆以变化。无碍作用。如持地菩萨。常居渡船处。入水。与人搬担。种种作务。唯取一钱。岂不至静。而取佛道。

十五具足修。先修假。齐修空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齐修奢摩他禅那。

以变化力。并方便。正是止名。方便随缘止。即假观。假观为先锋。空中为中军。故云至静寂灭。空中观。即体真息二边。为止二俱随顺也。

十六具足修。齐修假空。后修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假观。空观。二观皆依中道而起种种变化至静。空也。

十七具足修。齐修假中。后修空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变化。用假观。资于寂灭。中观也。无作静虑。空观也。假中。即是体用也。复入空。复入静虑。可谓坐筹帏幄。有决胜千里之功。

十八双修。先中。后空

(此去七观用中在前)。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圣。用中道。即圆觉一性也。此性不守。发而为静。为空。破一切相。荡一切法。凡起修。以此观照之。立一切法。无法不足。

十九双修。先中。后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圣用中道。寂灭理上。而用假。故云而起作用。于一切境。用中道照之。故云寂用随顺。办一切事。无事不办。

二十具足修。先中。中空。后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从中道第一义谛。起种种自性差别。亦用空观发用。如火得空则明。水得空则莹。变化万端。摄化一切。即假观之力。

二十一。具足修。先中。中假。后空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圣用中观。绝待为义。妙一切法。无越于中。只常智无缘。无缘而缘。无缘大慈。谓之无作自性。虽起作用。终归于空。作用假也。如钟在架。扣之则鸣。钟者。中道观也。钟内中空。空观也。扣之鸣。假观。中空假三观。发用也如此。

二十二。具足修。先中。齐修空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先修中观。即秘密藏。包含种种诸法。于诸法中。常照而寂。亦寂而照。故云起于变化。名不虚得。

二十三。具足修。齐修中空。后修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后修三摩钵提。

此圣。用中道寂灭力。资于至静。中道如水。至静如清。而起变化。如水上波。波亦无穷。浪亦无尽。其假也如是。

二十四。具足修。齐修中假。后修空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圣流。中道有力。并假观熏动。资于变化。至静空观。如太清天。清而且明。安致是中。左右逢原。

二十五。圆修三观。三止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至)自性清净随顺。

此菩萨。圆修三观三止。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圆觉即中道第一义谛。亦名常住真心。亦云性净明体。亦云本觉。亦云空如来藏。亦是法华经藏。修而显之。具一切名。通一切法。在迷。为恶为愚。为痴为三毒。为淫怒痴性。为杀为盗。为邪见为魔。为诸阿颠迦。为昏钝性障。为性恶。具无量名。为之性恶法门也。今言为佛为圆觉。就修显立名。为真谛为俗谛。为真俗不二。为中道。为真谛者。即凡圣色声因果等法。皆无自性。谓之性空。亦非研究而空。乃本来空也。是名空观也。俗谛者。于性空中。具足诸法。无所不遍。自他无碍。毫刹含容。亦即假观。本来具也。然此真俗。二无二也。混而为一。而未尝为一。离而为二。未尝二也。当知即中道观也。此三谛观。即圆觉性。寂而照。照而寂。圆合一切。于诸性相者。性真谛也。相俗谛也。亦向真俗二谛。二谛即一。岂离觉性。以觉性。遍在一切众生心中。生即是佛也。以众生心中觉性在佛。佛即众生。生即是佛。佛即是生。生佛平等。觉性在地狱。地狱即佛。佛即地狱。其鬼畜生人天。何莫由斯。于一切法上。用三观照之。了之于身心。脱之见解。非今始悟。由本不迷。佛也。生也。一而已矣(次结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此二十五轮。本被机修证。若论机缘入道。若权若实。若偏若圆。有利有钝。何止二十五。经中自云。若诸菩萨。于一轮中。有若诸。关涉多少。故不能穷理尽性也(次总示修习法戒)。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至)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示菩萨。末世众生。须依教修之。若不依轮次。终成虚设。梵行者。即不淫欲。净身业也。寂静。净口业也。思惟。净意业也。三业清净随智慧行。为之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者。克期也。二十一日中精进。谓之克时破障。域意修真。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此言凡夫浅识。观力未着。须依事相。如假船过渡。用筏到岸。书二十五名于签上。于佛前。诚心祷之。乞求冥力加被。勿起少疑心。祈祷忏悔已。至于三七日。诚心深固。为之。即非造次。然后信手抽签。不宜简择。依结开示。或顿或渐。依教修行。者自的乐一门。随便修习。既胜劣难分。不能自决。故凭圣力。以卜应修。当即依结以修。无得复贪余观。若单修一轮。并圆修三观者。此名为顿。若兼修互修者。此名为渐。此渐。非渐教之渐。此则同以圆觉。发观之始。同缘实相。同以上品寂光为观体。但根有利钝。证有先后。为之渐也。不问迟钝聦利。但心怀疑悔。即不成就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至)不久证涅槃。

偈与长行无异义也。有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二句不免重释。圭峰云。唯除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则不必具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不随顺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加之以绳索。无疮自疣也。是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类。故云唯除之矣。

释迦老子性颠蹶  蜘蛛网捞水底月

辨音不解拈金弹  断贯索系天边雁

二十五轮更互修  得便宜处便垂钩

锦鳞不在丝轮上  莫向烟波深处求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四

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 10 册 no. 254 圆觉经心镜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