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答净土四十八问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续藏经 答四十八问

明 袾宏着

答四十八问序

净土之教。因地於法藏。肇端於韦提。开陈於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於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谛信不回。下士有闻斯从。亦无因起惑。惟不上不下。位届中流。乃欲从欲违。志无定向。繇是十疑通於智者。或问启於则公。天鼓谆谆。婆心恋恋。岂曰多言。言所不容己也。而复晷沈膏继。病剧药增。后是二书。能无再述。有德园居士者。乘宿愿力。起大悲心。代为百千众生。曲申六八难问。山僧不免据款结案。随绳解纷。使彼越烦恼之河者。直决其狐疑。出死生之穴者。顿离於鼠怯。叨陪往哲。共翊先宗云尔。若夫悟心外之无土。则一真湛而万法泯。谁是西方。了土外之无心。则七宝饰而九莲开。何妨本寂。是则居士於廓尔无疑之乡。而幻出问端。似风来水面。山僧於默然无问之地。而梦酬答语。若谷和泉声。虽云兴瓶泻。未敢俦古圣之宏规。而烛照冥消。聊以抉时人之翳目。其或阐提根心。倔强犹昔。断断乎薄净土而不修。守偏空而自足。亦未如之何也已矣。悲夫。

万历十二年冬日杭沙门 袾宏 识

答净土四十八问

问。世人闻念佛念心。心净土净之语。因胶执内心。拂拭令净。偏空自喜。拨无西方。及语心土一如。则曰我心匪石。怀土奚为。蚓实含泥。黄壤岂侔金界。鳌诚戴岳。持地何若抟空。盖亦喻似丹台。象比莲萼。四十脉络。以当宝网交罗。一灵内朗。以况弥陀安住。近肺约西。通舌为池。法譬而已。无论实境。则有引风水之凶吉。致子孙之兴衰。例依正之互融。示机感之摩忒。此犹未委正因。未穷十妙。更求 明诲。倾此恶见。

答。心净土净。语则诚然。但语有二义。一者约理。谓心即是土。净心之外。无净土也。二者约事。谓心为土因。其心净者。其土净也。若执理而废事。世谓清闲即是仙。果清闲之外。无真仙乎。至如揽身分而言净土。此则邪见尤甚。苦报弥深。盖吾佛唯明一心。而胶人恒执四大。是故认肉络为宝罗。指妄想为真佛。肺属西而便名金地。舌生津而遂号华池。鄙伪千途。莫可枚举。岂知革囊不净。幻质非真。徒费辛勤。终成败坏。而复迷醉无知。窃附於心净土净之说。不但愚夫愚妇惑之。士大夫亦有受其害者。良可叹也。

问。商入海。士趋朝。不待劝而骛者。以冠盖之溢目。货贝之动心也。释迦现土。令人自择。善财登阁。诸佛交光。其为观念。无俟劝矣。使善知识缓颊茧足而导人信。不若善导之光从口出。真善导耳。尝闻此方念佛。净土华鲜。念佛心弛。净土华萎。彼佛广开方便。胡不移此华荣悴於此人之前乎。假令处世。则开目闭目。与莲相参。期尽。则乘此华轮。弹指生彼。有何不可。而不然者。岂权巧之所不及耶。

答。干名图利。乃现世之功能。人斯共见。念佛往生。实隔世之因果。人所难知。虽然。莲华实荣悴於目前。而迷者不觉耳。净心为善。则神清气爽。而内志开舒。秽心为恶。则气暴神粗。而衷怀沮丧。华荣华悴。不昭然乎。况夫目亲圣像。远祖之诚言。池降银台。珍公之故事。以至身泛红莲。如高浩象。且代有其人矣。孰曰现世无征哉。

问。道家所称默朝者。与观佛类。彼之天帝。即是菩萨。往就菩萨。或不退转。孔子。儒童菩萨也。尝思文王。至见其形黝然。正与观佛类矣。文王在帝左右。孔子应与同居。今用思文王之法而思孔子。思孔子。即思菩萨。往就孔子。即往就菩萨。亦当得不退转。则此二氏者。奚必挽之西耶。

答。天帝虽云菩萨。见身是欲界君王。孔子纵号儒童。应迹乃人间君子。譬之宰衡暂时外补。选举者他归。人主忽尔微行。朝觐者不赴。故知四生慈父。三界大师。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唯佛一人。无与等者。岂可默朝欲界。企想人间。便得拟万亿佛土外之西方。恒沙贤圣中之化主。二教不宗於佛。将谁宗耶。

问。或谓佛逼众生。抛离骨肉。弃舍形骸。近别家乡。远投外国。魂爽幽幽。入此梦境。梦中获宝。色色非真。闻之惨然。有何极乐。又云。在生亦是梦境。既全是梦。益复可悲。将谓菩萨先醒。却行如梦六波罗密。则实报庄严。更成恍忽矣。我其归常寂光乎。寂光无色。莽渺安依。不如寓世梦间。一任献吉憎恶。

答。虚浮界内。是梦非真。常寂光中。是真非梦。世人以梦为真。以真为梦。颠倒如斯。良可悲矣。岂知骨肉之即雠冤。形骸之为桎梏。得生净土。是则脱沈疴而再获天年。释狴犴而荣归故里。名之极乐。讵不然乎。若夫菩萨行门。虽云如梦。譬之大喜将临。夜现吉祥之境。岂比重昏失晓。魂招凶恶之征。盖菩萨在梦而将苏。凡夫繇梦而入梦。至於寂光。则朗然大寐之得醒矣。

问。净剎去此方十万亿佛土。是有数量者矣。但最为遥远。非舟车人力之所及耳。窃意鹦鹉鴝鹆。既知念佛。纵令迅飞。似亦可至。设使寿命短促。中道而殪。飞仙固不能至乎。飞仙或不能至。但修神足通。何患不至乎。然则欲往西方者。以目犍连为本师可也。

答。目连遥闻说法。循声至一佛邦。已越娑婆无边无量。欲回本土而不能得。盖至彼者。繇彼佛之神力。非声闻之神通也。今此极乐世界。姑陈其远。聊存十万亿剎之名。究极其归。实超情量数目之外。众生生此。一则佛摄受力不可思议。二则已发愿力不可思议也。而神通何与焉。

问。离妄身而求法身。更无法身。则今此妄身即法身也。彼佛便摄此身。致之净土。不亦可乎。若净土应现丈六等躯。不取革囊旧质。当似星陨为石。鸠化为鹰。至此而变。不亦可乎。嗟夫。浮黎始青之境。且许白日飞升。乐邦清泰之域。顾使幽魂暗度。世之迷流。舍九品而取七趣者。无足怪矣。

答。据佛神力。举大千世界而归净土。轻若鸿毛。况复色身。摄之弥易。顾神仙家所以不能解脱者。以其恋着於形神也。色身等乎泡露。不应将此往生。法性徧在虚空。何须至彼而变。盖是密移凡质。超圣境以同归。岂比暗度幽魂。作鬼家之活计。但求生彼。莫论身心。

问。世之求往生者。非即欲往生者也。就使正礼念时。佛现其前。引之西往。必辞以化缘未周。婚嫁未毕。幸少须臾无死耳。复有一人。异於前人。力修三昧。无间六时。虑后倦勤。失此机会。便乃投身自毙。纵火自焚。既匪舍报安详。如入禅定。佛怜其愚。亦肯手相接否。

答。智人之修净土也。在生则自净其心。报满则任缘而往。不欲生而恋着世缘者。慢也。急欲生而自残躯命者。愚也。如是之流。轻则摄入魔群。重则沈於恶趣。日光普照。不及覆盆。佛虽大慈。莫之能救。

问。设有一人。前生念佛勤笃。机感未应。今生虽作散善。意常在佛。而为事所绁。不能依法修持。一期报尽。又无所感。此人於中阴身。种子忽萌。十念完就。得见佛往生否。

答。前生以勤笃而植因。今世繇怠缓而失果。若使临终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阴发心。势已无及。愿诸仁者。早为之图。

问。有人於此。若一日以至七日。或匝月经年。翘勤勇猛。一心不乱矣。后为他师所夺。令入宗教二门。虽两俱无成。犹不离佛门也。临终时。佛肯怜而收之否欤。又有始勤中怠。终而改悔如初。始勤中恶。终而改悔如初。此人当入下品。当入疑城耶。

答。即念即佛。则念佛何非宗。析空而念藏也。体空而念通也。次第而念别也。一心而念圆也。则念佛何非教。一举双得。谁谓无成。前通后融。不名为夺。如是往生。固无疑矣。祇恐自生分别。心挂二途。愆繇已生。非佛法咎。至若过能改悔。位实难量。释迦翘勤七日。而正觉先成。广额放下屠刀。而菩提立证。下品疑城。未足限之矣。

问。王臣往生。是不舍国事者也。居士往生。是不舍家事者也。夫居士一心念佛。或无他碍。若王臣之劳於王事。当不若家事之可推诿者。杨无为诸君。亦何尝被鳏官之刺。而竟致化佛之迎。岂军旅政刑。一切不妨往生乎。抑彼念念与实相不背乎。

答。达心之士。万机万变。而国政非繁。执境之流。一夫一妇。而家缘尚累。譬之明镜照物。终日照而无劳。空谷传声。多众传而不困。如是。则大君不异世尊。百辟何非海众。都俞吁咈。而妙法交宣。庆赏刑威。而真慈平等。王事佛事。打成一片矣。何净土之难生耶。

问。下品下生者。夙缘不浅。得遇明师。助成十念。遂证此品。既具夙缘。应不为恶。总然为恶。一念相应。万罪消灭。如久暗得明。顿然光耀。暗无所去。明无所来。遇此境界。旋上品上生。犹涉阶级。而顾居下下。岂罪不可灭。功过相准耶。彼疑城之人。止是稍疑。未尝造恶。抑不登品。诚为负屈。即如古今生疑城者。当是何人。有指名否。

答。凡人在世。固有恶心虽炽。闻净土而不疑。亦有福业虽修。忽念佛而不信。是以虽为恶而生净土者此也。然而罪障乍消。净因未广。生则必生。但应卑位耳。故知内蓄疑情。前功枉弃。心存笃信。带业还生。则疑信之间。利害非细矣。虽然。生疑城者。当是净业勤修。止以心无决定。今世人疑则不勤。勤则不疑。且疑且勤。万中一二。安所指其人乎。

问。放鸟雀鱼鳖等。为之诵咒念佛。愿彼往生。此物为当承力即生。为当舍此业报。生在人中。更师放生者。依法勤念。乃得生耶。

答。咒愿禽畜者。若业轻缘熟。承法力而亦得往生。业重缘疏。止灭罪而改形善趣。然禽畜未必生。而放生咒愿之人。福不唐捐矣。来生度化。终酬宿因。目连度蜂。足为明镜。

问。以净秽二土。较胜劣而诱人者。诱凡夫之人也。凡夫所极乐者。女人。所极不乐者。无女人。与眷属之睽离也。今使弃眷属而入无女人之国。且坚拒不入矣。佛何无方便如此。或曰。生彼国而六通。天眼彻於闺闼。讵有离忧耶。既身居净土。而目中常见女人。奚异彼国之有女人。那得实无女人乎。又雅士性耽质素。不宝金玉。故抵璧投珠。挥金焚锦者。往往有之。无惑其闻珍域之名而勿愿耳。

答。净土虽诱凡夫。然当其始诱之时。已详陈女色之害矣。华箭革囊。种种譬喻。正言女人之为秽。无女人之为净也。女人之为不乐。无女人之为极乐也。焉得反生坚拒。不愿西归乎。且六通远彻。皆繇心地开明。则九族森陈。何啻空华闪烁。目见女人。奚足为碍。至如无求廉士。不羡宝邦。是未知宝有同名。实非一体。此宝乃顽福所致。触目而生贪。彼宝是净德所成。久居而不染。执清修之小节。失圣境之伟观。亦犹性恶淫声。并点瑟回琴而共弃。心憎野史。与尧谟舜典而俱焚。贱金玉而舍西方。何以异於是。

问。极乐国中。一宝以至四宝。诸多奇丽。充灿其间。可谓富矣。然而取之不为贪者。曰。吾家业也。今人皆是富人之乍失业。与久失业者耳。尝谓富即吾有。委而弃之。若此方庞居士辈者。岂不清高。不然。辛苦经营。早夜积着。虽复旧物。亦几贪恋。况守钱虏哉。彼誓取净土者。何以异此。

答。净心本具。故云宝是家珍。净愿求生。实乃复其故有。夫欲仁得仁尚非贪。吾复吾心胡名染。若夫实报庄严。则亦因净果净。理自如是。又何慕焉。如其顾旧业而求生。心之垢亦甚矣。何以得生净土。

问。法藏恐人之惮烦而不求往生也。曰。十念足矣。释迦恐人之惮烦而不求往生也。曰。七日足矣。见夫妇数米而念者。教以三十六万亿九千五百之号。从约也。而释迦又以闻毫相名。与一称名之效诱人。其意一耳。至远公。与式公。而六时。而忏仪。备也。士攒眉去焉。夫使七日十念而不然也。佛语诳。信然也。何为峻净国之城而拒人耶。

答。大圣化人。善权自非一种。宜繁者为说繁。宜简者为说简。七日十念。非言易以骄人。百倍之精专。七日胜乎七日。十念超乎万念也。六时礼忏。非言难以阻人。宿习之浓厚。少时则刮磨未尽。有间则三昧难成也。龙舒日礼千拜。永明昼夜万声。攒眉而去。吾末如之何也已。

问。古德一唤裴休之名。动其罗剎之念。谓讳所当讳。而於弥陀呼唤无讳焉。众所惑也。曰。此弥陀之愿。无伤也。声音之道。靡间显幽。故皋某来复。望其更生。号天呼父。命曰反本。至於发言必称尧舜。逢人每说项斯。其指同矣。但六字尚存皈敬之文。四字全似唱名之渎。牛山用以驱魔。等咒中鬼神之号。市人用以泄愤。同俗间诅詈之词。若此者。亦可数数聒耳否乎。

答。裴休是二字之家讳。一称则已亵其人。弥陀是万德之尊称。屡诵则弥增其美。称尧说项喻实然矣。既尔。则但念尊称。便成皈敬。六字四字。诚无别焉。独以法久弊生。翻成渎慢。鸣锣击鼓。而如唱如歌。泄愤申冤。而似咒似诅。闻之天耳。宁不悲乎。然而戏称怒举。亦植良因。果报将来。不可思议。凡情未谙。明者知之。

问。观音势至。净国之储君也。一称其名。彼必来赴。譬如宰相。有汲引荐拔之权。求进取者。可叫号而通之。未闻直干人主者也。至如水鸟树林。既皆佛化。临终见之。与见佛无殊。则生前念之。与念佛何异。况又不必直斥鸿名。重彼凡夫之惑。

答。权分大小。则千千宰执。何如一遇明君。报有正依。则庭下庄严。岂比堂中真主。是故提纲者自张其目。摘叶者每失其根。独举鸿名。更无容惑矣。

问。或想六字在我身分。一一历念。此与安般数息。同一摄心。云何不许。斥为外道。又今时莲宗。坏於白莲等教。宝鉴所载。仅其二三。未尽举也。向使佛说经时。既证六方广长之舌。复示百种波旬之状。庶谶同禹鼎。魔息阎浮。而不虑此。果何说乎。且即今其说最炽。其害甚深者。为是那种外道耶。

答。安般。乃借息观心。全殊炼气。历念。则着身求效。固是邪宗。宝鉴深呵。他书竞斥。千形万态。莫可具陈。法弱魔强。末运应尔。佛曾悬记。非不虑也。若即今炽然为害。则有所谓十六字经。气气归脐者。尽力追奔。直至丹田者。蹉认谁字者。谬解南无者。若斯等流。如鬼如魅。全无意况。西天九十五种之所不收。此方儒道二教之所不摄。野火烧空。久之自灭耳。又何足谓之外道乎哉。

问。今之迷者。犹背烛而坐。回首无不见烛者。彼一念缘佛。便应见佛。如必念之熟而后见。将回首见烛者。亦必瞪目熟视。久而后见哉。向令佛设善权。念佛时。随念见佛。停心绝念。及与杂念时。便尔懵然。斯人人念佛矣。安有阐提耶。

答。太阳日日当天。而戴盆不觉。明镜时时对面。而瞽目无知。念佛之人。念念与弥陀相接。而自昧自迷。何以异於是。良以心水不清。佛月不现。众生自咎。於佛何尤。且明烛在背。回首几人。指点徒劳。坚然强项。乃责佛之难见。亦独何欤。

问。黄帝内经。明大惑之病。谓目中无端。忽有所见。是也。今学人於本无中。忽有所见。与见鬼何别。又云。将死之时。乃得接引。所谓时衰鬼弄人。舍身而随之。不亦大惑欤。顾称见惑思惑。一切惑繇是破焉。世人安得不惑。

答。无故而忽见。安得非邪。昔观而今成。安得非正。盖因果之常理也。净业学人。应须平日考因果之根原。辨邪正之微细。至於临终所见。魔佛显然。谁足为惑。如观立佛而现坐佛者。魔也。正报依报。不与经文符合者。魔也。以空观空之而隐者。魔也。苟为不然。则净心成就。净境现前。接引往生。训垂金口。安得与无故忽见比耶。

问。经云。剎中有诸天世人之异。此中既无日月风雨之司。诸天当何所职。又无营求衣食之苦。世人当何所为。合是摄来人天。良以化形丈六八尺。见证贤位圣位矣。更出旧名何也。

答。人天念佛。皆获往生。欲示生因。犹存旧号。并是无为侣伴。禅寂生涯。何必上主天曹。下营人事。如此世界中耶。

问。法藏之发四十八愿也。曰。不得是愿。誓不作佛。今法藏之作佛。经十劫矣。其得誓愿久矣。然尤亟亟然引众生而归之。若填河塞井然似繇未满愿者。何也。愿之未满。不可言得。愿之未得。不应作佛。岂作迹佛之后。又愿度生。至其涅盘而归本佛。始真作佛耶。

答。菩萨之道。方其在因地也。则从因至果。及其居果地也。又带果行因。是以得愿而心如未得。弘愿繇称作佛。而不住佛边。真佛斯在。岂比人天小行。罗汉偏空者耶。若曰迹佛度生。唯涅盘乃成真佛。则古佛涅盘。皆同断灭。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复云何通。

问。或云。西乃天倾物老之方。人死念绝。乃得生彼。又云。天倾之处。地为有余。有余。则能广容往生之众。又云。庚辛属金。金不变坏。以示不退转之义。又云。万物以西而成百果皆实於秋。行人东方行因。西方证果。窃为往生乃是生机。何不入东方生物之府。而反入肃杀之地。若标第一义谛。何不直於中央摄入耶。无乃但论一时当机。所谓西者。无所取义欤。

答。如来一语。多义攸含。但邪正殊途。理应拣择。若云念绝。则念绝谁生。若云地容。则地容有限。金性不变。秋位司成。二义为近。据实而论。亦不尽然。盖虚空无尽。世界何穷。今此极乐之邦。东观则西。西观则东。南北二方。亦复类是。释迦劝往。故说西方。别佛赞生。必标他向。那得执西立义。胶固不融。不然。童子徧参。何复南为正位。药师示现。乃令东亦净方。但归心一处。专念斯成已耳。

问。兜率。弥勒宫也。昔人往往发愿求生。具有仪法。至唐道昂。专修西方。而临终兜率来迎。夫兜率可不愿而致。西方似亦可不愿而致矣。又或誓取铜轮。反得铁轮。誓取金台。反得银台。则誓取西方净土。反得东方净土。亦未可知。

答。十善戒定。生天之正因也。发愿回向。生净土之正因也。故生天者。容有不资於愿。而生净土者。无愿则不成也。盖净土非无善力。而愿乃居先。生天亦假慕求。而善为之主。世有初修天业。后知非。而一意西方。是以殁现玉京。俄隐迹。而重彰佛国。正专求之所感。岂漫修而可成。至如铜铁未符。金银稍隔。则是求上仅得其中。然而终竟必如其愿。志西方而功未就。要於人天善道受生耳。若能纯一用心。坚诚发愿。西则必西。何东生之足虑。

问。忏中所礼佛。乃尽三世。而所念佛。独一弥陀。固谓三世诸佛无称名之愿耳。然弥陀亦有多名。具在经中。随取一名持之。得否。据小弥陀经。翻为无量寿。无量光。而观经独称无量寿者。岂能观之智。所观之光。即为光耶。六方佛中。其西亦有无量寿者。即是此佛自赞否耶。

答。如来名号。诚曰多端。但取偏熟众生耳根。於中实无差别。惟彼弥陀之号。普徧十方。故令称念之人。皆归一致。且无量寿是唐言。阿弥陀乃梵语。而寿量现等虚空。光明自徧宇宙。举体该用。但云无量寿足矣。若夫十方诸佛。核之历有同名。释迦尊称。多之至於无算。极乐教主。何独不然。非佛自赞。亦无疑矣。今时有人执念释迦而不念弥陀者。自以为是。拗众称高。噫。释迦使汝师弥陀。而汝不从教。譬之子违父命。而不就明师。虽日呼其父。安得不云忤逆。

问。观音绍位时。彼世界中。固知必念彼佛之号矣。不知法藏当时念何佛名而成净土。使其无所念。固不当以己之所不为者强人。使其徧念诸佛。尤不当使人专持而独私於己。又复此门之开。自弥陀始。则诸佛何以徒知赞羡。而闭其门。略不为众生地耶。

答。古佛出世。已经无量。则后佛之念先佛。谁复能数计而知。但当机教主。开启法门。必出自一佛之口。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耳。非诸侯之不言念佛也。且法海无边。非谓止念佛。而更无诸教。化门不执。岂必行诸己。而然后教人。就使弥陀不念古佛。令众生念已何妨。譬孔子学无常师。为万代宗师奚碍但当专念焉用多疑。

问。彼佛寿命。所谓河沙劫石。浩浩渺渺。非二乘能知者也。若曰复有观音绍统。是无量而有量矣。佛厌众生耶。众生厌佛耶。佛厌众生。则非佛。众生厌佛。如法华所云。则观音之开普门久矣。似非喜新者之所乐从也。将弥陀涅盘之后。亦有正法。像法。末法。而观音之补位。同弥勒之降生乎。

答。无量有二。一为无量之无量。法性等於虚空是也。二为有量之无量。虽有绍继。而人天莫数。是也。疑者谓释迦诱迷邦诸子。故现无常。弥陀统净土诸贤。正宜永寿。其涅盘也。似厌众生。然而净土众生。已能悟佛身之常住。非比娑婆凡品。率皆认迹灭为真亡。无去无来。非新非旧。生彼国者。尚不明此义乎。是则子克家而父退休。臣有德而君禅位。繇众生不疑无佛。故佛身权示舍生。纵入涅盘。奚得称厌。若夫位有补处。则彷佛龙华。法无正末。则迥异娑婆矣。

问。极乐之乐。从情识生。三禅而上。已不耽乐。九品之内。顾复求乐。何也。若云寂灭为乐之乐。岂必缘衣食自然。无有众苦。而得名乎。若云净土唯心。心体常乐。何为又言观佛心者。大慈悲是。

答。极乐虽接凡情。其实有二。一者对苦说乐。无有众苦。故名极乐。二者称性说乐。无苦无乐。故名极乐。此之真乐。岂情识之拟耶。又声闻以寂灭为乐。大圣以慈悲为乐。则大慈悲心。非即常乐乎。而世人以戚戚言悲。抑末矣。

问。诸秽者。善权之必资也。昔宣师持律甚严。化佛数以秽破之。窃意净剎中人。皆繇精戒而生。佛於此人。正宜徧示秽相。破其执情。柰何更示净相。将非以水济水乎。若曰此人定业应尔。则所谓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者。何人欲。何人变也。

答。诸佛善权。合宜则用。有宜逆破者。有宜顺成者。各随其机而已。娑婆苦界。先以苦而折摧。安养乐邦。合用净而摄受。要使故习永离。善根纯熟。何得遽以秽破。遂令鄙吝复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盖为此也。直俟忍力坚强。然后回入染乡。利生接物耳。今粗心比丘。未成一德。先试诸艰。触涅而缁。良繇自取矣。

问。一人作佛事。诸佛应尽知。十方佛来迎。是人何所向。诸佛本同。迹同。种种皆同。念佛者。合是十方诸佛同来接引。此独一方三圣往迎。必其念时。所见偏浅。

答。诸佛虽能徧知。而赴机不乱。一佛既勤专念。而感应自符。修净土者。就使诸佛齐彰。亦必有主有伴。弥陀独显。化佛云从。因果法尔如然。非是偏浅所致。

问。涅盘云。释迦亦有净土。本我导师。在彼末法。最后诚言。可无信受。便尔六时但念迦文。生难胜国。岂不当机耶。释迦极赞弥陀。合如其愿。既生彼已。遣我承事弥陀。亦复何碍。

答。诸佛谁无净土。弥陀亦有秽邦。良繇土土交资。佛佛互赞。如世易子而教。犹华接干而生。妙用微权。不可思议。恶知难胜。非即清泰之乡。安辨瞿昙。得无法藏之后。但遵现教。毋用他求。

问。有云大彻大悟人。不妨更见弥陀。既已不历诸位。立地成佛矣。以佛见佛。犹以知知知。此一见为是参。为是证。意者权示榜样。又或理既顿超。身犹凡下。往获妙用。乃可度生耳。

答。凡夫心始得悟。见处与佛相齐。菩萨行实无边。功能去佛犹远。不妨再依古佛。重受新闻。且证且参。何穷何尽。昔人谓离师太早。不能尽其妙。况离佛乎。若执三祇熏炼。是藏教小乘。而弱羽狂飞。失利多矣。可不慎诸。

问。即净即秽。即秽即净。西方此土。不踰分寸。生而即无生。去则实不去。今曰弹指。曰一念顷。曰屈伸臂。此已约时。便似举足移步。虽云极速。犹是两途。

答。执谢惑销。纵使路阻千山。而融通不二。情关识锁。就令速超弹指。而判隔弥深。今学人唯图句语尖新。喜谈即秽即净。不知头没九渊之下。谓天壤无殊。身沈鲍厕之中。谓熏莸不别。良可哀夫。

问。执途之人而问之。皆曰。念佛。耳之。则口称。非心念也。诘之。则曰。心口相应云。夫心口相应斯成声。因心而动斯为念。安得以声为念乎。或谓万法唯心。何声之非心耶。然则钟鼓琴瑟之鸣。亦是念乎。几矫乱矣。

答。钟鼓虽含洪韵。非叩不鸣。琴瑟虽具妙音。无指不发。钟鼓琴瑟。譬唇舌之外张。若击若弹。似心念之内动。如其绝念。从何发声。是以寐语喃喃。亦繇梦想。岂得佛声浩浩。不自心源。但世人任运称呼。不专不切。初则藉念成声。顷则随声乱念。名曰相应。实不相应耳。天如有言。口与心。声声相应。心与佛。步步不离。如是念佛。其庶几乎。

问。善财之参德云。始知念佛法门。及南过百城。五十四参而见阿弥陀佛也。则三昧成矣。他日文殊现身竹林。但令人念阿弥陀佛。夫以善财位臻十信。文殊何不径指即见弥陀。而顾使周历百城乎。彼学人未南询而輙议西归者。太早计乎。

答。始参而教念佛。则从源以及流。周历而见弥陀。则繇末而归本。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是故南询而后西返。岂曰迟还。往生而后徧游。何云早计。医王发药。标本随宜。操纵微机。固凡情靡测矣。

问。总摄六根而念佛。此势至语也。念既从心与意之所生。则凡为愿者。回向者。礼者。忏者。一念蔽之矣。世无心外之愿。与心外之回向礼忏也。夫一心念佛。而是佛所发之菩提。即愿也。专向是佛。即回向也。南无。即礼也。一念消生死之罪。即忏也。余可例知矣。念佛有何不足。而纷纷使心乱哉。

答。一心清净。是为理观内明。五体翘勤。乃曰事忏外助。直观本心。非不径要。而末法众生。慧薄垢重。须假理观事忏。内外交攻。庶得定就慧成。死生速脱。但今人惟存事忏。理观全荒。何况外饰虚文。中无实悔。反令清信男女。纷纷乱心。背普贤之愿王。乖慈云之本制。嗟乎伤哉。弊也久矣。

问。观经言。观佛心者。大慈悲是。世人若能放生戒杀。仁民爱物。以至九类众生皆灭度之。而不作灭度想。遂与法藏之心契矣。且又不违释迦观心之训。柰何取观身与称名之粗迹。而反以佛心为助缘耶。

答。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见真佛也。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念身名者。见应佛也。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本迹双举。理事同原。心性良非助缘。身名岂云粗迹。今五部六册之徒。藉口无为。拨空因果。障人礼像。嗤彼称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个个百丈。始可道无。其或未然。入地狱如箭射。

问。空华巾兔之类。世所谓幻妄也。一切依正之报。世所谓实事也。佛言实事俱是幻妄。则空华巾兔。又当何名。藉令彼之实事果为幻妄。其形状了了虚伪。一空华巾兔可矣。安俟推破。始知幻妄。是故有幻者。有如幻者。有妄者。有如妄者。彼同居净土。幻妄耶。如幻妄耶。全妄是真。全幻是中。同居秽土。即同居净土。同居净土。即上三土耶。

答。空华巾兔。固全体虚无。肉兔树华。亦从来幻妄。本不推而自破。但在迷而未知。故正幻与如幻无殊。实妄与似妄何别。同居净土。盖即幻即如。即真即中者矣。统而论之。即秽即净。即一即三。毕竟空寂。有何阶限。然虽如是。情见未破。欣厌犹存。应须消除幻妄。证入真常。捐弃秽邦。求生净国。若夫舍垢取净。是生死业。常禅师语使未着在。

问。约心观佛。以妄心。观妄佛。所见之佛即妄也。悟如镜像。如虚空。妄体全真。乃得证入莲品。假如魔化佛身。亦妄也。妄与前妄。无二无别。则此妄岂不即空假中。当体全真。而必欲遣之。遣着何去。

答。别真妄。辨佛魔。一代时教。不得不然。据实而论。真亦不立。有何妄焉。佛且是无。谁为魔者。不见有魔。尚安用遣。如其阴识犹封。未许拨无魔事。楞严所示。谛审思之。

问。昔人云。佛。日也。状佛性者。曰。如杲日丽空。状佛光者。亦曰。如百千日。此日观所繇立也。非生盲人。无不见日。取其观心易成。而诸师舍此。据作毫相之观。疑於故紊观经次序矣。或谓恐吸日精者混之。独不虑黄阙眉间之论。矣门明堂之说。混我中观耶。

答。不观日轮。而观毫相。越次而行。是自有说。良以观门虽广也。而标大主。则言佛便周。佛相虽多也。而表中道。则唯毫是统。盖为夫乐简便而惮繁剧者设也。似乎越次。实则无伤。独慨夫法立魔随。以邪混正。有不可胜举者矣。噫。不但谬解经文。兼复流成世害。吸日月。而纳妖崇以亡身。守印堂。而聚火热以盲目。逼脐气而成蛊满。运任督而结痈疽。祸及良民。殃遗后代。可不悲夫。

问。净土之无女人。恐惑行人也。而观音自净土出。往往化为女人。如所称马郎妇等者。合论指善财所见童女之类。并是慈相。盖地上菩萨。始行慈度人耳。佛心既是慈悲。反於本剎。显威光而不呈慈相。何也。

答。娑婆欲染偏重。故观音即女以转其心。善财差别未明。故婆须现女以通其智。非慈化之谓也。行慈而现女。慈化未行。欲染先炽矣。九莲佳士。始习净心。有女以损善芽。甚不宜矣。

问。末法。般舟三昧经先灭。无量寿经更留。夫般舟所祈见者。此弥陀也。观经所祈见者。亦此弥陀也。谓常行为难。则成观亦难。谓见佛前立为难。则今之习观者。方以日观难成。直观毫相矣。岂有今日难成之观。而法灭时。更易为力也。

答。无量寿经更留住世者。大弥陀经是也。非十六观经也。良以称名易举。观想难成。般舟先观足轮。逆缘而上。亦观经之类耳。佛境胜而凡心粗。难就一心三观。宴安便而勤苦逆。谁肯却坐常行。而六字称名。则三尺童子办之矣。此经偏救末世。岂偶然哉。

问。慈云开理一心。事一心。夫一心穷理。一心作事。是二心互起。如双桴两杵。乱动不休。奚云不乱。若理如事。事如理。彼一心即此一心。则单用一心。有何不可。礼师云。附事显理。又是一种观法。不合曰理观事观。天台教门固如是。慈云乃其后嗣。何独不如是。

答。智一也。而明权实。非裂智以成双。心一也。而说妄真。不破心而为二。观有理事。亦何碍焉。譬之镜像别而不离。水月分而不断。就事而思其理。理在事中。从理而推其事。事非理外。何待两处起念。桴杵乱投故理事者。一而二。二而一。不相似。不相睽者也。况既曰附事显理。则一种而双用。明亦甚矣。慈云之於台教。复何悖乎。

问。十疑论似用不净观为净土因者。向疑无女人。无眷属。不足劝进凡夫。正谓其以不净为净耳。今使了知不净。生厌离心。讵非净土正因耶。然止观称不净观成。未离三界。应是但知世间不净。未知诸天不净。设能了知诸天不净。不识可生净土否。

答。娑婆不净。女人乃其一端。十疑论广说不净。而意重女人耳。但知不净可厌。而不欣净土。未易往生。假令骨观虽成。而不观佛身。难登乐国。不净为净土正因。盖未可也。

问。净土水鸟树林。演说无常苦空无我之义。此殆非了义也。彼佛既欲法音宣流。何不流一圆音。使随类得度。而必此音乎。傥摄定性声闻。来归此土。更作是音。不令旧病增剧欤。

答。无常苦空之法。非局小也。盖是彻上彻下。亦偏亦圆。观夫不生不灭之谓无常。五阴不起之为真苦。菩萨而闻此义。弥广其心。声闻而解此音。顿忘其小。不曰圆音。谓之何哉。

问。处莲胎者。六劫。十二劫。未闻三圣说法。而一由旬内。当不少水鸟树林。彼其下品凡夫。但领无常苦空无我之义。目前色相。一切不取。不取之久。理应销灭。车轮莲质。那得独存。又云如忉利天乐。既受天乐。安保不堕。且若不堕时。何不径修此天之业耶。

答。莲开迟暮。正繇在世之日。不达无常苦空之理耳。向使早明斯理。何得久处莲胞。故知不取色。则金色华开。不取相。则妙相佛现。育莲之道斯在。销华之说奚为。若谓乐比诸天。恐成退堕。不知借天为喻。生净土者。已不欣羡天宫。故虽处乐不迷。志大道者。岂肯便修天乐。或又谓受用既等上天。身位胡居下品。此则正表高高三界。不及下下九莲。证果虽卑。感报已胜。储君尚在襁褓。脱异多官。伽陵未出胞胎音殊众鸟。是故下生犹胜天宫。古训昭然。无容更喙矣。

问。人畏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乃始猛欲求脱。不敢暂息也。一闻横出三界之旨。捷路修行之说。念佛消罪之文。十声往生之愿。便谓有佛可凭。无业足惧。以玫悠悠。竟不得力。而入阎老手者多矣。则莲宗误之也。彼宗教二门。参究甚难。又不许疾见功效。生死二字。常系於心。安得有此。

答。凡人修道。有闻难则止。闻易则行者。有闻难则勤。闻易则惰者。古圣施教。各顺时宜。善用心者。存乎其人而已。念佛一途。直超三界。大悲之极。故启斯门。若夫怠荒成弊。众生自误。非佛误众生也。我欲仁而仁斯至。仁在目前。狂克念而圣斯成。圣非遥远。是亦以易误人乎。若夫一言顿悟。立地成佛。宗门言易。抑又甚矣。安得亦谓之误。

问。丰干。弥陀化身也。寒山拾得。文殊普贤也。弥陀之现。不领观音势至。而挟文殊普贤以游。至所属词。又多宗门语耳。将无以念佛观佛为局。而转如来禅成祖师禅乎。抑常寂光土之人。匪是莫繇接乎。

答。观音势至。固称日侍导师。文殊普贤。何曾暂离安养。故释迦乃娑婆化主。会有观音。黄蘖非儒教宗师。席延裴相。融通摄化。宁有定乎。至谓语涉宗门。似乎更翻净业。殊不知九莲华蕊。枝枝开迦叶之颜。七宝栏楯。步步入善财之阁。八楞毫相。楞楞观中道真诠。六字名称。字字示西来密意。何待转小为大。变局为通。然后接彼上根。演斯玄化。故知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门。圆契五宗。弘该诸教。精微莫测。广大无穷。钝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轮。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似粗而细。若易而难。普愿深思。慎勿忽也。

答净土四十八问(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