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释信解品竟。次释药草喻品

药草喻品第五

此中具山川云雨,独以药草标名者,土地是能生,云雨是能润,草木是所生所润。所生所润,通皆有用,(若从如来所述义边,则尽大地,无不是药。)而药草用强。(若从迦叶等能领义边,则正是中草。)譬有漏诸善,悉能除恶,而无漏为最。今无漏众中,四大弟子,以譬领佛,譬深会圣心。佛赞善哉,甚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称药草喻品。(世界悉檀。)夫药草丛育日久,一蒙云雨,扶蔬暐晔,芽茎丰蔚于外,力用充润于内。譬诸无漏,住最后身,有余涅槃,更不愿求佛道。今得闻经,自乘佛乘,兼以运人,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内外自他,具胜力用,故称药草喻品。(为人悉檀。)夫药草者,能治四大,补养五脏,还年驻色。(世药三品,下治四大,中益五脏,上可还年驻色,俱非药王。譬昔除四住病,养五分身,还真理年,驻变易色。)今蒙云雨,忽成药王,饵之遍治众病,变体成仙。譬诸无漏闻经,破无明惑,开佛知见,我等今日,真是佛子,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故称药草喻品。(破惑合遍治譬,即对治悉檀。开佛知见合成仙譬,即第一义悉檀。)约教者,三草是藏教,小树是通教,大树是别教,地雨是圆教。昔未开显,则权实迥异。今既开显,则三草二木,同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根茎枝叶,四微何殊?应具历五味,以显独妙。本迹者,本住智地,曾施云雨,迹为草木,引彼增长观心,如玄文利益妙后说。

△譬说周四大段中,第三、如来述成,为二:初、略述成,二、广述成。初中二:初、双述善哉,二、领所不及。

今初。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

迦叶居僧之首,故别告之。信解具列四人,虽空生居首,然自陈之唱,属在迦叶,故今别告。又言及诸大弟子,信知得悟,不但四人也。一善哉,述其法譬,两处领实。一善哉,述其法譬,两处领权。又华严之拟宜,领实也。三藏之诱引,领权也。方迥之体信,般若之转教,俱领权实也。法华之付财,开权即实也。辞致曲巧,故言善说。皆是佛法,故言真实功德。印定不谬,故云诚如所言。

△二领所不及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云何不及?谓退进、横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皆不及也。所以者何?大云普覆,遍荷清凉,大雨俱沾,无不蒙泽,咸令世间皆得知见未曾有法。那忽齐教止领二乘得益,不道人天小草,是为退所不及。菩萨名上草,亦名小树、大树,敷荣郁茂,自他饶益,而复不领,是为进所不及。又十法界,同成佛法界。那忽止领二乘,余八法界都不涉言,是为横所不及。又七方便,从浅至深,皆入真实。那忽止领二乘,余五方便都不在言,是为竖所不及。又三世利益,遍于十方十界,未曾暂废,都不涉言,是为亦横亦竖,领所不及。又山川溪谷等,总言一地,一地能生,未尝拣择。草木种子,皆依于地,更无余依。一云叆叇,无处不密。一雨一味,不隔枯荣。普润既同,普得增长。如来平等,不可思议。实不先顿后渐,初三末一。如龙兴云,普雨一切。不从身心降,除热得清凉。是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广大,甚深博远,不可思议,无有差别。是为非横非竖,领所不及。不及之言,非都顿夺。特以初心望后心,未穷极地,故云不尽耳。(因缘)又既悟初阿,亦具后茶功德。但齐教之领,未暇进领横竖周遍耳。(约教)又权行大士,宜应如此也。(本迹)观心者,退进横竖。亦横亦竖,无差而差也。非横非竖,差即无差也。观心即空,则差即无差。观心即假,则无差即差。观心即中,则非差非无差,双照差与无差。(今人仅读一本四教仪,辄执别五时而判教。止是窃取迦叶领解余涎,宁知如来三轮不思议化若此。)初略述成竟。

△二、广述成二:初、长文,二、重颂。初中二:初、正明权实不可思议,二、结叹述成。盖既广明三草二木差无差等,皆是迦叶领所不及,仍接引之,故结叹云:汝等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良以退进、横竖等虽领不及,而举其大意,不出权实故也。初中三:初、法说,二、立譬,三、法合。初又二:初、明权实教不可思议,二、明权实智不可思议。

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此正总示以领所不及也。若据穷子之譬,则必先拟以大,后接以小,体信之后,方可领知,领知之后,方可付业,自是钝根声闻具历五味受益之一途耳。岂知如来是大法王,得大自在,一音演说,随类各解,三草二木,受益不虚。以智方便而演说法,则何权不施,宁止施三?所说皆到一切智地,则何实不显,宁止二乘?故不可思议也。言一切智地者,究竟非二,故称一;其性广博,故称切;寂而常照,故称智;无住之本,立一切法,故称地也。

△二、明权实智不可思议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此明权实诸教所以皆悉不虚不可思议者,正由如来权实之智不可思议故也。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者,契权实理也,识浅深药也。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者,契十界机也,识标本病也。一切诸法各有远趣近趣。言近趣者,戒善等趣人天,念处道品等趣涅槃,三祇六度趣三藏佛果,体观无生趣三乘共实相,次第三观趣别教果头妙觉。言远趣者,举手低头皆缘因善性,随闻一句皆了因慧性,无不究竟趣于圆极佛果。夫一切诸法即十界法也,深心所行即十界机也。今云知所归趣通达无碍,则差即无差,即权而实矣。究尽明了是实相理也,一切智慧是圆极智也。今云又于诸法示诸众生,则无差即差,即实而权矣。无差而差,奚止能诱穷子?差而无差,奚止局于次第五味?故不可思议也。初法说竟。

△二、立譬二:初、明无差而差,譬即实而权;二、明差而无差,譬即权而实。初中二:初、约能生、所生,明无差而差;二、约能润、所润,明无差而差。

今初。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三千大千山川、溪谷、土地,举能生无差也;卉木、丛林、药草,举所生差别也。三千大千譬众生,世间众生无别法,依于五阴和合而立其名;三千大千亦无别法,依于山川、溪谷、土地而立其名。山譬色阴,显而可见;川譬受阴,水流盈涸;溪譬想阴,屈曲晦明;谷譬行阴,幽隐难见;土地譬识阴,通为所依。如此五阴,皆为一切习因习果所依,犹彼山川、溪谷、土地,皆为一切草木、种子、根茎、枝叶所依也。卉者,草之总名;木者,树之总名。众草为丛,众树为林,治病力用胜者,称之为药。今云药草,且举二乘无漏善也。五乘七方便等,因果不同,故云种类若干,各有称谓为名,各有体相为色。以要言之,十界因果诸法,不离假名五阴;十万八千有毒无毒药品,不离大千土地。又三千大千,可譬正因理性,通为一切所依;山川、溪谷、土地,可譬众生果报五阴色心;卉木、丛林,可譬众生十界习因。此三法不相离,习因依报阴,报阴不出法性,如卉木依山川土地,山川土地依世界,此即性德三因。法性即正因法身德,果报即缘因解脱德,习因即了因般若德。若以正因望十界缘了,则无差而差,种类若干,名色各异;若以缘了望理性正因,则差而无差,同归一地。如此权实之境,不可思议,顿扣于佛,那独约二乘自类领耶?

△二、约能润所润明无差而差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密云遍覆,等澍普洽,举能润无差也。根茎枝叶,小中大等,各有所受,称其种性,举所润差别也。云有形色,譬如来身密。弥布遍覆,譬普现一切群生之前。又大慈等荫,即譬意密。下文云雷声远震,即譬口密也。一时等澍,譬八音四辩宣注法雨。其泽普洽,譬秘密不定二种化仪。念念之中,十界各得权实诸益,非同迦叶所领次第五味,仅仅先拟后引,先施后废而已。根譬信,茎譬戒,枝譬定,叶譬慧,小譬人天信戒定慧,中譬二乘信戒定慧,大譬菩萨信戒定慧。诸树大小,即通别二种菩萨。于中又各论上中下,举凡万有不同之机,咸于一时各有所受,止一身云一音演说,能使小不过分,大不减少,称其习报两因种性而得生长,使彼习果华敷,报果果实。如此权实之教,不可思议,普应群机,那独约五味次第领耶?初明无差而差,譬即实而权竟。

△二、明差而无差譬即权而实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若据文义,似是结成无差而差。若论譬意,则前譬无差而差已竟。今意正显三草二木,各有差别,而地与雨,无差别也。一地所生者,譬道前心地所生,终因道后智地。(此道前后,名有通别。道后定在果后,道前通至凡夫。故方便品中,亦以等觉已前为道前,此中须以博地凡夫无戒善者为道前,以五乘为道中。所以道前道后,真如之理,等皆是地。地体无别,然皆能生。故知众生道前心地,奚尝不有能生性耶。而不能生不能成者,必假道后极果智地,令生令成。发心已后,究竟已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一雨所润者,譬一音所宣一乘法门,开发道中五乘善根,终是一音平等之达。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者,譬五乘善根,蒙佛法雨,随分增长。而不自知五种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一大乘。亦不自知同归佛慧,唯有如来能知也。二立譬竟。

△三、法合二:初、合无差而差,二、合差而无差。初中二:初、正合,二、提譬帖合。初又三:初、先合能润,二、追合能生所生,三、复合能润所润。

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此正合密云弥布遍覆,兼合颂中雷声远震之譬,以显如来三密也。出现于世,即应身出世,是身密也。如大云起,举譬帖合身密也。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即是口密,颂中所谓雷声远震也。身口二密,皆由大慈所熏,所以应不失时,药必应病,即兼显意密也。世界,总举三千大千,六道四生,意含十法界也。天人阿修罗,别举三善道,能禀声教之益意,譬三乘根性三十子也。如彼大云遍覆等,举譬帖合口密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等,重明大音普遍,略唱六种法门,集众听法,犹如雷声远震也。一如来等,是十号法门。二未度等,是四弘法门。未度苦者,令得度苦。未解集者,令得解集。未安道者,令得安住道谛。未证灭谛涅槃者,令得证于涅槃。至因名为僧那僧涅,此云弘誓。至果名为大慈大悲,悲拔苦集,慈与道灭也。此四既依四谛,四谛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不同。发心克果,亦各有异。今自行唯圆,化他用四。虽遍用四,四皆归圆。若不归圆,则非出世本意。若不用四,不能普遍收机也。三、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是三达法门。通达三世,无有障碍。四、我是一切知者,即一心三智法门。五、一切见者,即具足五眼法门。六、知道者等,即三不护法门。知道谓意业随智慧行,开道谓身业随智慧行,说道谓口业随智慧行也。问:此一段文,旧用合注雨譬,今何不同?答:下文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正合注雨。此既结明劝物听受,况有大声普唱之言,故知合雷声也。

△二、追合能生所生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众生二字,即合三千大千世界假名,兼得山川溪谷土地五阴,以假名实法不相离故。无数千万亿种,即合卉木丛林及诸药草。通而言之,不出十法界机;别而言之,即取五乘七方便,乃能受润也。

△三、复合能润所润又二:初、合能润;二、合所润。

今初。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

此正合一时等澍譬也。然大云雨之于如来说法,仅为片喻,何以故?云雨是众生共业所感,即是众生识所变相,非情数摄,但属无覆无记,所以不能观根逗机,而于诸物,或损或益。如来不尔,有大誓愿,有大慈悲,有大智慧,虽亦由于众生增上共业,感佛出世,虽亦各于众生识上,自变佛相,而本质境,是无漏善全法报体所起应用,故能以妙观察智,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以成所作智,随其所堪,而为说法,仍即大圆镜智之所普持,平等性智之所印照也。于时者,众生来至佛所听法之时也。诸根利钝者,不能受道为钝,能受道者为利,又不能秉戒者为钝,能秉戒者为利,不能修定者钝,能修定者利,不能断惑者钝,能断惑出三界者利,析观断惑者钝,体观断惑者利,保证真空者钝,出假化物者利,二观为方便者钝,直观中道者利,传传不同,又五乘七方便人,各论利钝也。精进懈怠亦尔,随其所堪者,称会机宜,无增减之失也。此则始从华严,终至般若,一一时中,秘密不定,一音说法,随类各解,神力不共,不可思议,但令得益,不令堕苦,故为一时等澍。即一时中,各具五味偏圆,遍逗众生根性,乃至法华会中,五千退席,移置他方,虽一座席,名为显露决定,若望十方,不妨仍称秘密,佛三密化,但同云雨之普洽,而不同云雨之无记,为若此也。若据迦叶所领,次第五时,何名一时等澍?

△二合所润

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此具明闻法三世种熟脱益。种种无量,乃至现世安隐,合其泽普洽譬也。后生善处,乃至亦得闻法,合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譬也。既闻法已,乃至渐令入道,合华果敷实譬也。皆令欢喜,是世界益。安隐生善,是为人益。离障诸碍,是对治益。渐得入道,是第一义益。且约今初,闻法而种善根者,次世熟,后世脱。或过去已种,则今熟次脱。或过去已熟,则今闻即脱。事非一概。又四悉檀益,该括权实。一一四悉,顿渐不同。若欲具说,浩然无涯。粗示大纲,俾知如来说法,益遍未来而已。又种种皆令欢喜,即称其种性而得生长也。快得善利,具有四教。权实善利,即今世之华敷果实也。现世安隐,结上欢喜善利现在四益也。后生善处,以道受乐,报因感报果也。亦得闻法,习因感习果也。所受道乐,必有权实。于权实道,复论浅深。所闻之法,亦复如是。即次世中辨四益也。既闻法已,离诸障碍,所离亦有浅深不同,总是报因感于报果。任力所能,渐得入道,所入亦有权实不同,总是习因感于习果。即是第三后世之中辨四益也。所被之机,横该十界。所受之益,竖彻四教。如华严、般若等,并令地狱得益。余可知也。初正合竟。

△二提譬帖合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大云及雨为能润,合如来三密及声教也。一切二字,合假名众生也。卉木丛林药草,合五乘七方便也。种性,合诸根利钝懈怠精进也。具足蒙润,合皆令欢喜快得善利也。各得生长,合现世安隐后生善处等也。初合无差而差竟。

△二、合差而无差二:初、正合,二、结释。初中二:初、合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二、合草木各有差别。

今初。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一相者,众生心性,同一真如为相,合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诠一理,合一雨也。所谓下,双释一相一味也。解脱相者,业即解脱,本无二边业缚相也。离相者,惑即般若,本离通别二惑相也。灭相者,苦即法身,二种生死,本寂灭也。众生心性,即是性德解脱相,离相,灭相,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相。如来一音说此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法,则为即一味而三味,即三味而一味之教。众生秉教修行,则以性德三相一相为所观境,仗佛三味一味之教为增上缘起,于中道三相一相之行,究竟得成三相一相一切种智之果也。夫佛于一实相法,方便开为三五七九等相,于一味教,分别说为兼但对带等味。众生秉教修行,各获果证,谁能知者,唯佛能知,究竟终归一相一味耳。

△二、合草木各有差别三:初、正合众生如草木,故不自知;二、明唯有如来能知,故与大云同而不同;三、举譬帖合众生不知。

今初。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其有众生者,总举不知之人,合三草二木也。法即一音一味之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正明不知。何以故?持说不同,修行各异,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谛缘度解,解既不同,即是差别也。所得功德,不自觉知者,不知佛是一味,无差别教,但于七种权功德中,各得一种,各作一解,既不知其究竟归实,亦不知其所得是权,即是权实,但迷名为不自觉知也。

△二、明惟有如来能知,故与大云同而不同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如来能知者,即是一切种智知也。如实见之者,即是佛眼见也。明了无碍者,即是彻始彻终,彻内彻外,咸洞悉也。若约能知能见,唯有佛智佛眼。若约所知所见,则减数。略举十境,合为四意。一一无不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也。四意者,一约四法,二约三法,三约二法,四约一法。一约四法者,种相体性也。种有二义。若就相对论种,则三道是三德种。故净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由烦恼道,即有般若种也。)又云,五无间皆解脱相。(由不善业,即有善法解脱种也。)又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生死苦道,即法身种也。)若就类论种,则一切低头举手,悉是解脱种。一切世智,及三乘解心,即般若种。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法身种。如此诸种差别,惟佛能知。一切种只一种,即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相者据外,体者主质,性者据内。具如十界十如中释。若论差别,即十法界相,惟佛能知。若论无差别,即一佛界相,亦惟佛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体性例然。二约三法者,闻思修三慧也。仍有三重。一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者,三慧所取境也。教下所诠种相体性,随教则有思修不同。对界为境,多少增减,观体巧拙,随义应知。为差无差,以权对实。二云: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者,三慧之当体也。此体即是能闻能思能修,亦有差无差等,例前可知。三云: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者,三慧之因缘也。由闻法故,方取于境,故以闻法而为因缘。如此三乘三慧,昔谓境体因缘有异,即是差别。若入圆妙三慧,即无差别。此有差别,惟佛能知。此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三、约二法者,因果也。以何法为因,得何法之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别,惟佛能知。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惟是一因一果,即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四、约一法者,众生住于种种诸地也,即是七方便人,住于七位,此即差别,惟佛能知。如实见之,惟是一地,即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故云明了无碍也。此中四意,摄尽诸法种相体性,为三慧所取。所取四法,不出因果。因果之体,体惟实性也。

△三、举譬帖合众生不知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未开显时,七方便人,皆同卉木,但能受润增长,不能自知。既开显后,方知三草二木,若根若茎,若枝若叶,若华若果,一一无非地之四微,则能全悟众生性德理地,而为诸佛究竟一切智地。从此智地,兴大悲云,注权实雨,化化无尽。如来所以说法华经,欲人悟此性修秘要而已。初正合竟。

△二、结释又二:初、结成差即无差,二、释出不即说意。

今初。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一相一味等,已如前释。为众生故,分别说此一相一味。解脱离灭之法,即是一中无量。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即是无量中一。所以结成毕竟无差别也。言究竟涅槃者,不同二乘有余无余二涅槃也。言常寂灭相者,非以断缚名为解脱,法本无缚,今亦无脱。非以舍合名为离相,法本无合,今亦无离。非以生尽名为灭相,法本无生,今亦无灭。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同二乘之三相也。终归于空者,归于中道第一义空,非是二乘灰断之空也。勤勤再释,简实异权。佛之大慈,殷切甚矣。

△二、释出不即说意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如来既知始末皆一,何不一切时中但说一实?故今释云:观众生心欲而将养护持之,恐其诽谤,不即说也。初、正明权实不可思议竟。

△二、结叹述成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前明如来无量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如大云雨,不可思议。若此,恐人疑四弟子齐教领解,何必是实?故佛称述,虽未及究竟佛地,而具领五时权实,开佛知见,分证佛果,亦诚不虚。兼欲引发下根,令同得悟也。先叹希有者,凡夫有反覆,闻能得益;菩萨是已事,解不为奇。今以无为正位,而能舍证入实,故甚希有。能知随宜说法,述其能领,开三;能信、能受,述其能领,显一也。所以者何下,释成希有,可知。又前云汝等说不能尽,今云汝等甚为希有者,前约佛恩普被,犹如云雨,靡不覆润;佛恩普载,犹如大地,靡不生成,岂直但为一方一机而已?故云说不能尽也。今以佛恩虽普,众生日用不自觉知,如三草二木,根植于地,禀润于雨,而不能知。汝等能知始终十恩甚为希有,未度令度等,述其知佛四弘誓恩甚为希有;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述其知大慈与乐恩甚为希有;离诸障碍,渐得入道,述其知大悲拔苦恩甚为希有;轮王、释、梵是小药草,述其知劝善除烦恼恩甚为希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及缘觉证,是中药草,述其知除寒热见爱恩甚为希有;上草小树,是为耻小慕大,述其知遮丑陋恩甚为希有;大树,是述其知庄严恩甚为希有;最实事一地一雨,述其知付财、坐座、身心、财法自在安乐恩甚为希有。佛述其差别叹者,叹十恩文尽;述其无差别叹者,即是一大恩也。广述成中,初长文竟。

△二、重颂三:初、颂法说,二、颂立譬,三、颂法合。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破有法王者,因果不亡,名之为有。凡夫以见思为因,分段生死为果。二乘以尘沙为因,方便变易为果。菩萨以无明为因,自性变易为果。唯有诸佛,五住因亡,二死果丧,乃于诸法,得大自在也。出现世间,即是为利众生故。凡权实诸教,皆使受者,得益不虚。随众生欲二句,颂权智说权教也。如来尊重四句,颂实智说实教也。有智若闻四句,释不速说实之由也。是故迦叶四句,显先权后实之巧也。以种种缘,即先施权。令得正见,即后显实。惟此一实,名为正见。故涅槃中,迦叶童子领解云,自此以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

△二、颂立譬二:初、颂无差而差,二、颂差而无差。初中二:初、超颂能润无差,二、追颂能生所生受润差别。

今初。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雷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

云,譬应身。应身随智慧行,故言慧云。能具十二部法,故言含润。雷光晃曜,譬身放大光。雷声远震,譬口宣四辩。日光掩蔽,譬九十五种邪光不现。地上清凉,譬九十八种恼热得除。叆叇垂布,如可承揽,譬应身相好威仪,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实不可得也。其雨普等,四方俱下,譬八音四辩,普应群机。流澍无量,譬一一时中,咸具五时八教。率土充洽,譬凡有心者,皆蒙利润,一一时中,各得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味之益也。

△二、追颂能生所生受润差别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山川险谷,略颂能生也。幽邃,譬众生久远所植习因,隐在果报色心内也。百谷,譬十善互严,十善为百。甘蔗质一,可譬禅定所缘境一。蒲萄形多,可譬智慧所破惑多。干地普洽,譬未信者令信。余如文。初颂无差而差竟。

△二颂差而无差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初二句颂所生所润;第三句正颂能润无差略,不颂能生,即以所生兼之;第四句颂差别不自知也。二、颂立譬竟。

△三、颂法合二:初、颂合无差而差,二、颂合差而无差。初中三:初、颂合能润,二、颂合能生、所生,三、颂复合能润、所润。

今初。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既出于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既出于世等三偈,略颂十号。充润一切等六句,略颂四弘,不颂余四法门也。诸天人众下四偈,颂劝听受。其法一味者,七种方便,无不皆归一乘,差而无差也。常为大乘而作因缘者,既作因缘,必用方便,即无差而差也。

△二颂合能生所生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着,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上文法合能生、所生,则云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今颂则明佛观一切普皆平等也。佛机为此,余机为彼,佛平等说,不于佛机者爱,余机者憎,譬如雨注不择溪谷也。佛事为自,魔事为他,应后为去,应初为来,入实为坐,出权为立,余如文。

△三、颂复合能润所润二:初、颂合能润;二、颂合所润。

今初。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此颂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也。贵贱上下约位,持戒毁戒约行,利根钝根约习,须约五乘七方便,展转说之。

△二、颂合所润,又二:初、颂欢喜善利现世安隐,合普洽譬;二、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譬。

今初。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是名大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初一偈总明受润,次七偈别明受润,后三偈结明能润不可思议也。人天诸王,俱未断惑,故合为小草。二乘俱有断证,故合为中草。事六度菩萨,志求作佛,发心已胜二乘,故独为上草。通教菩萨,已断通惑,誓扶余习,而化众生,故名小树。别教菩萨,自行化他,福慧高广,故名大树。又可义约三教菩萨,各作小中大三树。六度约三僧祇,通教约七八九地,别教约三十心也。于佛智慧,如海一滴者,能润如海,所润如一滴也。一滴功德,已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矣。

△二、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譬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如彼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声闻缘觉,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树,而得增长。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初二偈总颂增长,次六偈半别颂增长也。就别颂中,诸佛之法等六句,是明人天增长。次声闻下六句,是明二乘增长。住最后身有二义:一者、二乘若不值佛,未必是最后身,由见佛故,成最后身,即是增长义也;二者、二乘已住有余涅槃,名最后身,今得闻大乘法,得大乘果,乃是增长义也。次若诸菩萨下六句,是明通教增长。体法智利,故名坚固,断三界惑,故名了达。次复有住禅下二偈,是明别教增长。禅及神通,是入假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谓闻中道第一义空,能随顺观察也。略不颂六度增长者,六度是权中之权,有教无人,又未断惑,可摄入人天也。初颂合无差而差竟。

△二颂合差而无差。长文广,今颂略也。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前六句,举譬帖合。无差而差,差即无差。一味雨,无差也。润于人华,指七善因华而差也。各得成实,究竟同归地之四微,差即无差也。次三偈半,结成权实不二。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即实而权也。开示佛道,即权而实也。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者,乃开显之实。不同华严方等般若中,对权之实,即教一也。声闻皆非灭度,即人一也。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行一也。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佛所知见,即理一也。譬说周中第三,如来述成竟。

△释药草喻品竟。次释授记品。

授记品第六

梵音和伽罗,此云授记,亦云受记、受决、受莂。授是与义,受是得义,记是记事,决是决定,莂是了莂。诸经或破受记,如净名云:为从如生得受记?为从如灭得受记?如无生灭,则知无记。思益云:愿不闻记名。大品云:受记是戏论。今经云何?答:若见有记记人,此见须破;若菩萨誓记,此记须与。(此通途答。)又世谛故记,第一义故无。(四教并论二谛,何得以真难俗。)又四悉适时故记,如下说。(四教各论四悉。)今经有五:若通途记,如法师品初;若别与记,如三周后;(一、通、别。)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若了因记,如授三根人。正因记则广,缘了记则狭。(二、三因。)或迟记,或速记。(三、迟、速。迟如声闻,物如龙女。)或佛记,如此文;或菩萨记,如常不轻。虽无劫国之定,亦得是记。(四、师、弟。)复有悬记,如化城品未来弟子是。(五、现、未。)首楞严三昧经明四种记,今经具之。未发心与记,如常不轻品发心、现前、无生、三周记是也。四悉者,原夫诸佛本为大事因缘出世,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大事已显,佛已说竟,众生已入,畅佛本怀,众生愿满,法应与记。如父遇子,岂不付财?又行人无量世行愿,愿在今佛。文云:其本愿如此,故获斯记。此两缘是世界悉檀故记。(初约机应相对,第二单约速机。)又二乘闻经,改小入大,圆因已足,因必招果,故如来与记。又时众咸知发愿为生身、法身、内外眷属,或愿但生彼土,饶益众生。此两是为人悉檀故记。(一已生己善,二能生他善。)又授二乘记,破欲退大入小菩萨。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为小;今无二乘,何所可退?(一破欲退为小之恶。)又破欲发二乘心者,彼证已舍,我何为取?(二破欲发小心之恶。)又破未改小者,则便改小。(三正破小恶。)又将证小者,即不取证。(四破将欲证小之恶。)此四是对治悉檀故记。又无生现前,必由实解,开佛知见不谬,故与受记。又一切众生,但正无缘;今小乘闻经信解,缘正具足,开佛知见,故与受记。此两是第一义悉檀故记。此四记摄一切诸受记尽也。中根人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若蒙佛诚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莂,则大欢喜。今从佛授与得名,故言授记品。又通论则记十界事,皆名授记,今但记作佛。又四教佛皆有授记,今唯在圆。又法身、应身二记,今且在应。本迹则诸大弟子久已得记,今迹示初受,以引实行。观心者,能观心性即空、假、中,即为诸佛授记,亦能授一切记,如常不轻。

△譬说周中第四,与受决,为二:初、正授中根记,二、许为下根宿世说。初中二:初、授大迦叶记,二、授三人记。初又二:初、长文,二、重颂。长文为六:初、行因(至)六国净。

今初。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按世尊入灭,迦叶即白大众,如来舍利,非我等事。我等事者,宜应结集法藏,勿令正法速灭。此广宣大法之明证也。传佛心印,而为西土初祖,苦心若此。又觐尔所诸佛,方示成佛。今人甫得小小光影,便欲诃佛骂祖,哀哉哀哉!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因中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果号光明如来。又传持大法,普照一切,故号光明也。

△三劫国名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五、正像久近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六国净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因中深心护持正法,故感国净,无魔事也。余悉如文。初长文竟。

△二、重颂五:初、颂行因得果(至)五、总结。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当得作佛,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已,修习一切无上之慧,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二颂国净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三颂佛寿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四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五、总结略不颂劫国名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切授大迦叶记竟

△二、授三人记二:初、请记,二、与记。初中四:初、正请,二、立譬,三、法合,四、结请。

今初。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悚栗者,改小入大,不啻脱皮换骨,真有一番天旋地转境界。

△二、立譬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

△三法合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四、结请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初请记竟。

△二、与记三:初、记须菩提,二、记迦旃延,三、记目犍连。初中二:初、长文,二、重颂。长文五:初、行因(至)五、正像。

今初。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今名空生果称名相者,名相本空,空则具足一切名相,不同示迹石室,观空但悟偏理也。

△三劫国庄严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常处虚空,表中道第一义空也。长文竟。

△二、重颂五:初、诫听,二、颂行因得果(至)五、颂正像。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

△二、颂行因得果

我大弟子须菩提者,当得作佛,号曰名相,当供无数万亿诸佛,随佛所行渐具大道,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犹如宝山。

△三颂国净

其佛国土,严净第一,众生见者,无不爱乐,佛于其中,度无量众。其佛法中,多诸菩萨,皆悉利根,转不退轮,彼国常以,菩萨庄严。诸声闻众,不可称数,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脱,有大威德。其佛说法,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诸天人民,数如恒沙,皆共合掌,听受佛语。

△四颂寿命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五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初记须菩提竟。

△二、记迦旃延二:初、长文,二、重颂。长文五:初、行因(至)五、正像。

今初。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

△二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三国净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长文竟

△二、重颂四:初、诫听(至)四、颂国净。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二颂行因

是迦旃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诸佛灭后,起七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

△三颂得果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四、颂国净,略不颂寿命,正像也。

国土清净,度脱无量,万亿众生,皆为十方,之所供养。佛之光明,无能胜者,其佛号曰,阎浮金光。菩萨声闻,断一切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二、记迦旃延竟

△三、记目犍连二:初、长文,二、重颂。初中五:初、行因(至)五、正像。

今初。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

△二得果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䟦旃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三劫国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四寿命

佛寿二十四小劫。

△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长文竟

△二、重颂五:初、颂行因(至)五、颂正像。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舍是身已,得见八千,二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道故,供养恭敬,于诸佛所,常修梵行,于无量劫,奉持佛法。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而以供养,诸佛塔庙。

刹者,具云刹摩,此翻土田,以柱表刹,示所居处也。

△二颂得果兼国名

渐渐具足,菩萨道已,于意乐国,而得作佛,号多摩罗,旃檀之香。

△三颂寿命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

△四颂国净

常为天人,演说佛道。声闻无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萨无数,志固精进,于佛智慧,皆不退转。

△五颂正像

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初正授中根记竟。

△二、许为下根宿世说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下根之人,已闻法、譬二周,复见上中受记,恐其犹疑不了,深生愧耻,故先六句许其总记,次四句许说宿缘,所以引进之也。第二,譬说周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