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唐终南山沙门 道宣 述

明 金庭比丘 通润 笺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统者。该摄也。言十方三世诸佛降生心事。尽在此经。该摄无遗也。昔如来乘六牙白象入母胎时。已有许多大惊小怪。及乎才出母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尔时降灵本致。已见其概。及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叹曰。善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此又见得不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即一切众生。悉皆与我平等无二。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欲令众生皆证此法。无奈小机不能担荷。以故四十年中含忍不发。俟其根熟志纯。心相体信。直至灵山会上。始将出世本怀。尽情吐露。言我出现世间。别无所事。不过欲令众生。个个知得自己脚跟下。皆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件大事在。我来为汝作个榜样。要汝等向自己脚跟下各自荐取去。不唯我与汝等作榜样。即三世十方诸佛出世。不过皆为汝等作榜样而已。无他事也。故曰。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丘慈)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首四句。明此经流传来历。大夏者。指中印土。西域有五印土。如来生于中印。故以中印为大夏。四方为四印土。印土之外。皆为别名。亦如此方。以中原为华夏。四方为蛮夷戎狄之意。蕴者。藏也。结者。固而不出也。言此经出中印土。已有千年。然国中宝惜。不肯妄传他国。故藏于中印千年。然后传于震旦。即此方也。震为东方日所出之处。故以东国为震旦国也。此经虽传震旦三百余年。然未经翻译。不得流通。故下复序翻译源流。言西晋者。司马氏所都在洛阳。永康。惠帝年号。长安者。古咸阳地。秦汉建都之处也。青门者。长安东门也。东方属青。故以东门为青门。炖煌。郡名。竺法护者。月氏国人。自本国至此国驻钖。炖煌时人尊之。不敢名。谓之炖煌菩萨。后入长安青门。初翻此经。名正法华经有十卷。五胡乱华。元帝自西晋渡江建都建康。对西晋言。故曰东晋。隆安。安帝年号。后秦对前秦言。初符坚自称大秦王。晋败符坚。而符坚之将姚苌。自称后秦王。姚苌卒。子姚兴立。改年弘始。乃迎龟兹沙门鸠摩罗什于草堂寺。重译此经。名妙法莲华。龟兹。国名。鸠摩罗什。此翻童寿。童年而有耆德故。隋氏仁寿者。即隋高祖文皇帝也。仁寿。文帝年号。普曜寺沙门上行。请阇那崛多。及达摩笈多二师。于大兴善寺。重译此经。名添品妙法莲华经。有八卷。阇那崛多此云志德。达摩笈多。此云法密也。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沓。犹叠也。谓三经重见而迭出也。此经因三译不同。而文旨详略。亦各有异。如如是性如是相等。二本皆有。晋本独无。如药草品。二本各多半品。秦本独无。如提婆达多品。二本皆有。秦本独无。如普门品偈。隋本独有。而二本皆无。故虽三经并传于世。而世之所宗奉尊尚者。独秦本为尤焉。问。若尔则秦理为得。二译为失。且二译之支品别偈。或多或少者何故。答。二本中虽有支品别偈。然各自有流派。由彼所见梵本。有详有略。故译人因之而有增减耳。然文虽有增减。其所说开佛知见一大事因缘。皆悉具足。如序历然。毫末不爽。正不必较其谁得谁失。故我所以不述也。以序历喻者。如历曰正月大。二月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大月多一日。小月少一日。殊不知多者一月。少者亦一月也。或序历是指添品法华经序说。此序详明三译支品别偈来历。故曰序历。其言曰。昔炖煌沙门竺法护。于晋武之世。译正法华。后秦姚兴。更请罗什译妙法莲华。考详二译。定非一本。护似多罗之叶。什似龟兹之文。余检经藏。备见二本。多则与正法符会。龟兹则共妙法允同。护叶尚有所遗。什文宁无其漏。而护所阙者。普门品偈也。什所阙者。药草喻品之半。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提婆达多品。普门品偈也。什又移嘱累在药王之前。二本陀罗尼并置普门之后。其间异同。言不能极。窃见提婆达多。及普门品偈。先贤续出补关流行。余景仰遗风。宪章成范。大隋仁寿元年。辛酉之岁。因普曜寺沙门上行所请。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勘天竺多罗叶本。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勘本犹阙药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达多。通入塔品。陀罗尼。次神力之后。嘱累还结其终。等序主意。谓支品别偈来历。具在此序。故我不复述也。历历二字。古麻字也。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问云。上说如来降灵本致。不知为何事出现。故云。夫以释尊现相人中。示居灵鹫。岂无故哉。直为一切众生。醉生梦死。佛眼不开。自非大觉圣人。无由开广大之教化。令其成然𥧌者豁然醒也。如来出现其在兹乎。然如来教化。广大平等无私。适当化之所及。必彼此皆有昔缘。令彼所化者易入。而能化者易导。若使往昔无大乘缘。骤而与之说大乘法。彼将执而不化。必称怨大唤疾走而去。岂能亲近佛乘哉。所以世尊。始从鹿苑。告厥成功。终至金河。重宣顾命。中间机分大小。教有浅深者。岂非教之所被。亦必乘时而设乎。所以如此者。由其根器狭劣。未足预乎法华高会。考其实而授之记。故以方便法门诱引之耳。然则四十年前。断断乎不可以大乘平等告之。必俟其出涯涘而后可以语大理也。金河即泥连河。水色如金。故曰金河。告成者。谓世尊初成道时。告厥成功也。顾命者。谓世尊将涅槃时。顾视诸弟子。命彼有疑请决也。问。若尔则四十年中。调根已熟。今在法华会上。纯是大根。何故复有退席之众。答。由是而知法华高会。无枝叶众。纯是真实。即有退席五千。亦是为人做榜样。䇿进增上慢人。非真有退席志也。由是而知五百弟子同日授记者。亦是显彼寻常内秘外现。非真声闻。也若是则得记者。与退席者。悉是一流。实无差别。是知法华会上。信乎可以说平等一乘法矣。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所以二字。承上生下之辞。言如来虽知根器已熟。然法不孤起。必有所因。所以放白毫光。照见东方万八千土。而又散华动地者。正欲警觉诸人。开发请之端。以为说经之张本。故弥勒腾疑。文殊领答也。既放光已。于时世尊。从三昧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谓出定扬德也。然如来出定扬德者。知彼大众根器已熟。故将佛慧畅明大略。实欲激发二乘。进修佛慧。非自赞以毁人也。故方便品中。发明出世因缘。鹙子得记。次复说朽宅一喻者。以四大弟子疑而不信故也。其中引三车一车之喻。以况三乘一乘之法。故经云。譬如长者有一大宅。有五百人止住其中。歘然火起。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恋着。无求出意。长者为设方便。我有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之。于是诸子争出火宅。然后长者。等赐大白牛车等。说此一喻。正为会中尚有不解以一乘道随宜说三者。欲其通达昔日说小。原为入大。若曰。书同文车同轨之意。言书虽不同而文同。车虽不同而轨同。故曰。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也。譬喻既明。四大弟子。又得授记。而复说化城喻者。引昔日之因缘。证今日之授记有自也。经云。大通智胜佛。有十六沙弥。曾与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生。说法华经。尔时所化恒河沙等众生者。即汝等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如是。则知今日法华会上。得授记者。皆有昔日一线因缘在也。化城之喻。既明五百弟子皆得授记。故深领宿昔因缘。说系珠喻。以自责自喜故。经云。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少。此喻正领十六沙弥说法华时。已将此珠系着衣里而我不知。今日世尊指示于我。令我得珠。乃知此珠。原是自己衣里本有之物。世尊不过作个示珠人耳。故曰。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自上放光扬德。朽宅化城。是叙世尊说法。开佛知见之意。系珠一喻。是叙弟子领悟之意。凿井一喻。正喻世尊说法多方。而此经典最为第一。经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此喻正显求佛道者。必藉此经也。若未闻此经而求佛道。正知索水于高原之上。虽是用功。尚见干土时也。若得闻此经而思惟修习。决定自知成佛不远。正如索水而见湿土烂泥时也。此喻是如来为灭度后。令弟子作六种法师。受持此经。故极赞美之也。

辞义宛然。喻陈惟远。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藉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绩。

言此经虽文辞义理。摹写宛然。而譬喻铺陈。旨趣实远。自非如来弘慈旷济。拔滞溺于生死海中者。孰肯左提右挈。援其手而出之也。自非如来至极悲心。拯昏迷于火宅之内者。孰肯近牵远引。投其好而诱之哉。正见婆心太切。故有落草之谈。此结归非大圣无由开化也。遗尘犹言流风余韵也。绩功也。言六百年中。天竺群经。传于此土者。总有四千余轴。四千余轴之内。举天下唯受持此经者。是机教相投。也然而今日机教相投。大非容易。皆是释迦往昔。在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沙弥。说法华经之流风余韵也。无论机教相投。受持不失者。是有宿因。即闻此经。而有一念竦然深敬者。亦是释迦在威音佛时。作常不轻菩萨。而以佛性遍记四众之余功也。不然。则一闻此经。即以杖木瓦石打掷之矣。安能令其深敬哉。此结归非昔缘无以导心也。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趋乐土之玄猷。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言我即于经首。错錝其说而成此序。亦欲藉此微因。庶几现世六根清净。仰见慈尊。他生四德圆成。得趋乐土。然此经之妙。岂可以笔舌罄之哉。贻之后人。作敲门瓦子耳。言慈尊乐土者。是佛皆号慈尊。是佛土悉名乐土。不必专指慈氏为慈尊。西方为乐土也。四德者。一者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是也。玄猷。犹言妙道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