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此品来意。五百弟子闻前法喻二周。五人得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乃知佛以无量神通方便。引导众生。原下一乘之种子。尔乃的信佛心。亦信自心决定成佛。疑虑顿尽。故云心净。志慕授记。故云踊跃。堪荷家业。父子情忘。故云深心本愿。唯佛能知。故世尊与千二百。各同授记。以满出世本怀也。故此结集者。以授字为品。谓既发大信。堪当荷受。故此品来也。经举千二百人。品标五百者。以五百为千二之上首故。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此结集者。叙致满慈领悟之情也。从佛闻是等者。谓闻法说二智甚深。喻说三车一车随宜之权。同辈五人各得授记。今闻往昔大通之因缘。导师化城之神通。此上诸事。皆一向所未曾闻者。所以得未曾有也。先是未闻此法。则尚怀疑。执吝小果。既闻开示。则疑惑消除。故曰心净。自信成佛可期。故踊跃欢喜。故严整三业。却住瞻仰。冀佛授记也。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至)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此述满慈之辞也。叹佛甚奇特希有者。因闻三周开示。领契佛心。故发叹也。随顺世间拔出贪着等。正叹奇特希有之事也。空生于般若会上。忽见世尊护念付嘱之心。故叹希有。乃不言而喻。今满慈历闻三周之说。具见如来大慈大悲。无非护念付嘱之心。令五性三乘。远令离着。是为甚奇希有之事。盖因言而悟也。世尊前云迦叶等。不能尽知如来真实功德。满慈自谓我等于佛功德。其实言不能宣。然我等深心助宣佛法。护愿流通。意欲得记。此心亦不能言。唯佛世尊证知我心。固不待言。前迦叶等自述领悟。尚有许多绸缪疑虑之情。今满慈但云深心本愿唯佛证知。则从来不疑于佛。将显内秘之本。以发下根劣解之信。即此是为助宣之意也。故居千二百首。良有以也。

尔时佛告诸比丘(至)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此下世尊历叙满慈内秘外现。助宣佛法之事。以述成其深心本愿如此也。汝等见是下。述满慈现前助宣释迦之法。有如此者。满慈最善说法。故世尊称为说法第一。舍如来不能尽其言论之辩。此述善说之极也。

汝等勿谓富楼那(至)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此述满慈于过去佛所护持助宣之事。亦见其深心本愿也。空法通达。言达实相直空也。四无碍。说法之辩也。唯佛能全。满慈亦具。常能审谛。则观根逗机。清净说法。则不着法相。无有疑惑。则决定说。具足菩萨等。则内秘外现。而人不知密行。皆谓实是声闻。但知其迹也。所化多众。令立菩提。则所说者非小法也。净土化生。非小行也。皆是深心本愿之事。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至)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上述远事过去多佛。此述近事。过去七佛也。过去诸佛虽多。在庄严劫之最后。谓毗婆尸。尸弃。毗舍浮三佛。及贤劫初佛。拘留孙。拘那含迦叶。至我释迦四佛。通为七佛。此其近劫相传心印之佛也。自此已往贤劫将来。至星宿劫诸佛。一一佛所。皆能护持助宣佛法。专以说法为行。净土化生。具菩萨道。以为成佛之基也。前五人得授因记。世尊但说亲近供养诸佛之行而已。今满慈因记。备述助宣护法之事。如此之详至者。以世尊密意。专重护持正法。广结成佛之缘为大行也。故因中不必更修余行。唯以助宣护持佛法为第一妙行。而向后历历嘱其持经。广叹法师功德。皆此意也。

过无量阿僧祇劫(至)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此满慈得记也。以因中弘法。传佛心印。故不离当处而证菩提。故果记当于此土得菩提也。顾此娑婆本秽。而满慈果土纯一清净者。足见即秽即净。密示实相真土矣。但随心转变。于是可知。以因中于诸空法明了通达。故果号法明。以称法性净土利生广大无量。故果感依报。以恒沙娑婆通为一土。以平等大悲清净说法。故依报国土地平如掌。无有山陵。以称法性建立诸法。故七宝台观充满其中。以当说法。净秽情亡。善恶平等。故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因中常修梵行广化众生。故果土无有女人淫欲。众生皆是化生。清净说法之报也。众生不从淫欲而生。故身出光明。永离欲缚。故飞行自在。众生皆以从法化生。故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无诸杂乱妄想也。身皆金色。离欲之报也。众生以食为命。国人既皆化生。则不摄受欲食。故唯以法喜禅悦为食也。从来但说教菩萨法。故眷属皆大菩萨。而声闻亦多者。以渐渐具足菩萨之道。是亦愿力所摄之众也。上皆依报庄严也。劫名宝明。以法宝圆明故。时非五浊。故国名善净。亦随清净说法之因也。寿命但云无量。而不言数。法住不言正像。但云甚久。而不定其期。此以称性说法。以法性本无始终。故慧命常住。正法恒存。灭后起塔。遍满其国。此满慈说法之因果。独记如此。足知如来密意。独显持经功胜也。且娑婆世界。乃释迦之化土也。名五浊恶世。众苦所聚。名为堪忍。其国山陵沟壑。高下不平。便利不净。秽恶充满。众生淫欲。沉沦生死之地。乃小乘之所厌怖。如牢狱桎梏。长辞而不敢再入者。今满慈得记。不离此土而证菩提。地平如掌。国土清净之若此。绝无女人。众生化生。身相光明之若彼。又以无量娑婆。通为一土。其广大又如此者。此正特示二乘开佛知见。则狭陋消除。取舍情亡。欣厌心息。即目前所遇。纯是华藏庄严。清净实报之佛土。更不向外驰求。直下不疑。顿登佛地。此授记之功毕现于此。即下根劣解。岂不自信。而甘自外于佛知见乎。国土净秽随心转变。讵不信哉。观此足具见如来化生之善巧。诚谓佛智不可思议矣。若以此记。与众例视而轻忽之。则不达如来微妙之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至)我今但略说。

此颂通述弟子内秘外现之事也。满慈与身子等十大弟子。皆同德也。独露权应之迹。居千二百之首。正示特为引进钝根之方便。将令知恩而信解也。然声闻有权现。有实果。若千二百人。皆实果钝根。苟知满慈等权应之迹。必能舍小而信大矣。故世尊于此发其秘耳。今此下三十句通。颂权现护宣之行。其后下二十二句。别颂满慈授记之事。富楼下六句。结颂可知。言但略说。则功德不可思议矣。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至)三藐三菩提记。

此千二百请记也。以如来叹满慈宿因深厚。非千二百之所敢望。今闻佛开示。本为接引钝根。亦各自信有成佛之分。故欢喜以请。佛知众心。故告迦叶者。然已遂本怀。中心自快。故特告上首。正如同事之人事偕。而相庆意也。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至)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此授五百弟子记也。释尊初于鹿苑。三转四谛法轮。度参侍五人。而憍陈先悟。以最初得度。故居僧首。乃实果罗汉之领袖。故五百中特表而出之。独为授记。示异等也。授记不言因行。意有前列六人可法也。果号普明。以开佛知见。入佛智慧。无复痴暗也。偈云常放大光明。常说无上道。故得此号。其五百罗汉尽同一号。其德同也。不言劫国等事。颂中具之。经有长颂广略互见之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至)汝当为宣说。

此颂陈那之记以标众也。憍陈下十句。颂正报果号。其国土清净下。颂依报眷属。佛寿下三句。颂寿命法住。法灭下八句。颂例五百次第成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则所化之机。皆先权后实也。国土之严净下六句。颂依报眷属。法寿一一皆若憍陈也。迦叶汝已知下六句。举五百以例余七百。皆得果记相同也。此千二百授记之文。不详陈因行者。以钝根罗汉。且令生信。至若事佛功行。又待各自发心耳。不敢遽以难行所怖之事加之。此如来将护之意也。

尔时五百阿罗汉(至)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此五百自述领悟之怀也。我等应得等。谓一向自以失于如来智慧。今日乃知本不曾失。但我等自以小智为足耳。此领悟也。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此领因缘之说。设喻自况也。大通智胜十六王子并无数人民。如亲友也。王子说法华经比为我等已下一乘缘种。如系珠也。是时不悟。如醉卧也。自此迷沦生死。如游行他国。退住声闻地。故若少有得便以为足也。于后亲友会遇。如今遇释尊。咄哉者。喻昔日弹呵也。指示衣珠。喻今开佛知见。令悟本有佛性也。此喻昔失今得。佛亦如是下。法合昔因。今者世尊下。法合今缘。我今乃知等。法合今得故甚大欢喜得未曾有也。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至)身心遍欢喜。

此憍陈颂述今得悔责昔失也。我等闻无上三句。庆今得也。礼无量下七句。悔昔失也。譬如贫穷人下十六句。颂喻昔缘。与珠之亲友下八句。颂喻今缘。我等亦如是下八句。颂合昔因。今佛下四句。颂合今缘。我今下四句。总颂得记故自庆也。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此品来意。由前三周开示。当机闻已。各信自心不疑佛说。故上首弟子。自无学并五百及千二百。皆久受教化。各得受记。业已安慰其心矣。尚有新学声闻若阿难罗睺等。各愿得记。以满众望。以见佛平等之慈。故各为授记。因以名品。故此品来也。然佛性有三种因。谓正因。缘因。了因。三因若显。成佛无疑。人人本具。故为正因。要假教法知识助发乃显。故为缘因。自信了悟故为了因。若舍利弗等五人了悟之速者。乃正因深厚也。若五百弟子者。广引昔缘以见久受教化。乃缘因熟也。而缘因之中有亲有因。起信论云。或示亲友。今学无学辈。若弟若子是缘因之中而最亲者。无不得度之理也。故尽授记。方见如来平等慈悲之意。故次前品。

尔时阿难罗睺罗(至)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此记有学众也。盖学。于无学故名有学。乃新学小声闻耳。阿难为佛弟。罗睺为佛子。所谓摄受亲也。因见千二百无学皆得授记。乃遗有学故思惟以请。然阿难多闻。罗睺密行。皆内秘之俦。今列有学者。以有学不敢希记。向以成佛非己智分。不知所请。若不假大权引导。则不蒙佛指名的授以决众疑。故示居此耳。以二尊宿为众知识。今列学众。若得记莂。则皆可得矣。故曰我愿既满众望亦足。尔时学无学二千人。因见阿难启请。故一心同请。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至)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至)种佛道因缘。

此阿难多闻。持佛法藏。智慧高深。通达自在。故果号如之。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沙菩萨。则唯以大法摄化。纯一无杂也。国名常立胜。幡则以正法摧邪。尊胜如幢。劫名妙音遍满。则法音所感。寿命不可校计。法住倍之。则法性常住之应也。以持诸佛法藏。故诸佛赞其功德。颂偈如文可知。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至)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新发意菩萨闻阿难记而生疑者。将以启其夙因也。其所疑者。以寿命法住远而无极也。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至)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此世尊发明阿难远因以释大众之疑也。以阿难与佛同时发心。但佛愿度生。故勤精进。阿难乐多闻。故愿持法藏。法性无量。故寿命无穷。纯教菩萨故国无二乘。其本愿如此。故果亦如之。诸弟子独满慈阿难特异于众。盖重持法之功也。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至)如今所闻亦识本愿。

尔时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甚奇有令我念过去(至)护持诸佛法。

阿难因闻佛记。又述昔因。即能忆念过去无量诸佛法藏。亦识本愿。即如善财于弥勒楼阁前闻弹指之声。顿见阁中无尽诸佛境界。是知诸佛法藏。乃阿难闺阁中物耳。偈言方便为侍者。正是自识本愿。则不可与诸悔失庆得者同日语也。记独异众宜矣。阿难宿因如此。楞严摩登之事。岂颠倒梦想乎。

尔时佛告罗睺罗(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至)以求无上道。

此罗睺罗得记也。罗睺密行第一。今记得果号蹈七宝华。则所履微密妙行所感也。为佛长子言能克荷家业。意表成佛以行为首也。其国土寿命眷属法住皆与阿难等者。显闻思修。行本无异。慧命均等。故果报亦等。理宜然也。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至)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至)渐入于涅槃。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此普授有学众记也。此有学众。皆新学声闻众。皆知其难并无学者也。一概特记。恐众见疑。故世尊先言其意柔软。寂然清净。则因闻妙法已践无学之境。堪当得记。众所未知。所以佛告阿难汝见是二千人不。意谓可曾见此众现前领悟之心也。以此示之。潜消众疑。故为授记。以因中护持法藏。故果号宝相。谓以佛法宝藏为自庄严也。寿命劫国等皆悉同者。以因同也。此二千人向于法中未见行事。故记亦大略不一一也。颂文可知。言渐入于涅槃。则亦以三乘化导也。既闻记已欢喜踊跃。故说偈赞谢。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此品来意。由前世尊广赞一乘甚深微妙。能信受者即得成佛。故诸大弟子各得授记。然此一乘乃众生本具正因之佛性也。今以如来方便开示说此妙法以为助显之缘因。无不了悟。乃堪荷负。以今证昔。既知大通之本因。缘缘至今而不失。则知今日一会之法缘。又为将来无尽之种子。所谓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乃至一念随喜者即得菩提。故以法师标品。以心为师。故名法师。意在今以法华之正因。要托法师以开显。以为将来穷劫之胜缘。盖佛性种子要借缘熏。熏有新旧。大通为旧熏。今乃新熏也。法师有五种。谓随喜。读诵。受持。书写。解说。但能一种即名法师。以此经已有如来全身。故能持者即为荷担如来。故当敬侍如佛。以显殊胜妙法。要假人弘。则使佛种不断。故毁谤者其罪甚重。以断佛种性故也。由是以见如来出世本怀已周。故次授记此品来也。

尔时世尊因药王(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下广记八部以示平等大慈极显持经之益也。前白毫光中所见。若诸佛子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是则前诸授记。乃三乘人。种种因缘而求佛道者也。又曰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是知现前八部皆求三乘之人也。追其昔因。此辈岂非大通智胜之遗□乎。然此等辈。佛佛出世皆为护法。则闻法之缘业已熟矣。况今闻此妙法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当得菩提。以示平等佛慧。故与现前一一授记。以显妙法之胜益也。此特告药王者。乃忘身舍执。妙契此法。能持之人。即为持经者之师表也。

佛告药王(至)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此悬记未来持法之人也。如来灭后。此法在世。即法身常住。故若闻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已有成佛真种。如人食少金刚。终竟透皮而出。无不成佛之理也。故亦为授记。此但言随喜者。下正示六种法师。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至)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此示六种法师正是持经之人也。谓此六种持经之人。能敬此经如佛而供养恭敬者。是人则已曾供多佛。宿福深厚。成就大愿而来者。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当得作佛。我应示是诸人等必当作佛也。天台判六种法师当五品观行位即以随喜妙法为成佛真种。故必得作佛无疑矣。寂音谓修多罗有观照二门。是妙方便。故凡言于此经受持读诵书写演说者。观照方便之力也。五品观行者。谓一随喜。二读诵。三说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言随喜者。闻。随喜何法。答。妙法。妙法者。即此心也。妙心体具如如意珠。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常境无相。常智无缘。无缘而缘。无非三观。无相而相。三谛宛然。是故五种法师必得作佛者。观行之力也。故东印土国王请二十七祖斋。王问尊者。何不看经。者曰。贫道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是知持经所重观照持心非循行数墨执纸墨文字为成佛之因也。

何以故若善男子(至)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此徴释上持经缘胜所以也。上言能持一句则具六种法师之功德。何况能持全经。然在恶世演此经者。是人定是净土果人示生恶世者也。若如来灭后有能窃为一人说此经一句者。是人即是如来所使。行如来事之人。何况为众广演者乎。以将如来之慧命故也。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至)其罪甚重。

此戒勿轻毁持经之人也。佛体如空。毁之如唾空耳。持经之人。慧命所系。毁之则断佛种。故罪不容悔。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至)三藐三菩提故。

此勉敬事持经之人如敬佛者。以能持此心。则全体是佛。则为如来肩所荷担。不但荷担如来也。昔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优阗王与诸弟子。思慕世尊。因目连等三十二人。往诣天宫。以旃檀香造如来像。请回人问四众瞻礼。及世尊自天宫回。见像作礼赞曰。我灭度后。赖汝于震旦国度人无量。然一香像尚能持佛慧命。况持此经之人乎。然如来肩所荷担。随所至方尊重供养宜矣。所应尊重如此者。以欢喜说须臾闻即得菩提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至)行于如来事。

此总颂持经之胜益也。佛道高远不易住。自然智妙出天然。不易成。但当供养持经之人。则皆易矣。一切种智佛果智也。积劫修因然后乃得。今但持此经并供养持者。则疾得矣。是知妙法全体。在经与人也。故持经之人。非如来所使其孰能之。诸有能受持下八句。颂舍清净业报等文。应以下四句。颂既是果人故应当供养也。吾灭后下十二句。言恶世难持能持。难闻幸闻。故当敬礼供养冀得须臾闻也。所以恶世能持者。非如来所遣则不能也。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至)法华最第一。

此颂较毁赞之罪福也。如长行可知。毁者之罪如此。而赞者获福又如彼。所重慧命不断也。于八十亿劫下八句。颂以长时之供养庆须臾之得闻。以供乃人天小善。闻乃直得菩提。故为获大利也。药王下四句。颂结胜益。以诸经中此法华经为第一故。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至)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此下显法深妙。承上第一诫勿轻授也。三世诸佛所说经无量万亿。即释尊所说诸经亦无量万亿。唯独此法华经难信难解者。以是诸佛秘要之藏故。诸佛所宝。故不可妄授匪人。一向守护久默而未显说者。以如来现世犹多怨嫉。如退席之俦。况灭后乎。所以慎勿轻授也。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至)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此言如来灭后恶世难持能持者。一以仗佛覆护。二以自有三种大力也。佛以忍辱为衣。谓心体妙法。住寂灭忍。是如来以衣覆之也。随顺觉性。故为诸佛所护念也。彻信自心。为大信力。志以此法普施众生为大志愿力。承事诸佛。心无疲厌。为善根力。妙契法身。故与如来共宿。念佛故应忍。故为如来摩头安殷也。苟非具斯数者。而于恶世持经难矣。

药王在在处处(至)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经即如来法身全体。故在处皆应起塔也。以法身无依。以塔为依。故此塔即应种种供养也。见塔礼拜。以亲近法身故。即近菩提。

药王多有人在家(至)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妙法为菩萨修行求佛之本也。凡有僧俗欲行菩萨道。而不闻此经。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者。以不达本故也。大经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以心外取法故。所谓达本情亡。知心体合。所以为善。故得闻是经乃可以为善行也。此则乃佛知见。若闻是经信解受持者。则为开佛知见。故得近菩提。下设喻以明其善行。

药王譬如有人渴之须水(至)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此喻求法之要为善行之譬也。水。喻正因佛性。高原。喻烦恼深厚。穿凿。喻观照研穷。干土。喻未见佛性。故云去水尚远。施工不已。喻观行渐进。湿土。喻分见真理。至泥。喻法流不远。故云知水必近。是则湿土如闻般若。泥。则若闻此经也。及闻此经更须假观照之功。方便悟入。乃见佛性真源。所谓与如来法流水接也。由是观之。若以文字语言为得者。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若望消渴而得清凉者。难矣。故经云近之而已。前云宝处在近。此云知水必近。又云得近菩提。不言到而云近。宗门所谓语忌十成者耶。

菩萨亦复如是(至)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此以法合也。此经乃诸佛之慧命。菩萨修行。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此经者。则去菩提尚远。以向被无明烦恼所覆。如干土也。若得闻解思修。以观照方便。则近菩提。如凿井见泥。然菩萨修行必要依此经者。以一切菩提皆属此经故。以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故。此法华经藏。即众生如来藏也。若未开示。蕴在识藏。以此识藏。菩萨地尽不能尽知。唯佛能知。故云深固幽远无人能到。非大根亦不能信。故今佛为菩萨开示。不入余众生手也。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至)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此言非机难信也。若菩萨闻而惊怖者。乃新发意者。声闻闻而惊怖者。皆增上慢人。皆非机也。

药王若有善男子(至)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此示说经之方。所谓教菩萨法也。历言敬说经者供养如佛。故敬说者。非徒事口舌。必须具佛之体。所说与佛心相应。体佛之心也。故云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乃可说法。安身为室。夫法身非身。以众生为身。故曰慈悲所缘。缘苦众生。则佛以慈悲为室也。覆体为衣。佛本无我。无我则无物可对。无物可对。则物莫能伤。潜身于忍。则无我之至。故以忍辱为衣也。逸心为座。心空则寂灭。寂灭则声如谷响。说无所说。故以法空为座也。如来身心语言为若此。菩萨能具此体。安住其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四众说。如是乃可名为说经者。否则欲其敬事如佛难矣。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至)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此言说者体佛之行。则感佛护助弘宣也。前云若我弟子未受化者。若我灭后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而度脱之。今云如来灭后有如是依法说是经者。我于他方必遣化人。为听法众。先信是法。令不 者信也。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必广遣八部为护法。使无魔扰也。不但遣人。即我亲现其身于其人前。若有忘失句逗。我必为说令通利无遗失也。以如来灭后。浊恶世中。持经者难。非仗如来加被摄受。何能令法久住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至)得见恒沙佛。

此颂初四句。总显法胜信受者不易。舍懈怠者。心不与世情和合。是真精进。以心契妙法名精进行。故欲舍懈怠当听此经也。如人下六句。设喻。药王下十句。法合。若人下十四句。言体佛行。我千万亿土下三十六句。佛助弘宣。为现光明身等。乃现身面言说加持也。诸佛护念。正谓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也。若亲近下四句。结劝。言得见恒沙佛者。所谓恒沙性德。总在心源。随顺心师。则性德显矣。

齐此已前九品。判为开佛知见者。开有二意。在佛则为众开示开显开发。要令闻者自信此心。在机则为开悟。以众生久迷不信自心。今闻佛说则悦灾了悟。所谓悟心之士如莲华开。经虽通言四种知见。约义则上十品经通显如来出世本怀。诸大弟子一向不知佛心。故多疑佛说。甚至以佛为魔。今则决信无疑。方显开悟此心之象。宗门所谓的信自心是佛。直到不疑之地。故判属开字。古德概以前为说三周法授三根记。法师一品为授广记。以圆该前记。谛观经义。独重持经之人。极言妙法之益者。以众生向不知有。今既知有当须奉重。不可妄授匪人。所谓非器不传。通显开佛知见之义耳。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此品来意。判为示佛知见者。以显示如来常住法身。直指净土实报真境。欲令众生知此见此法身境界。乃为佛之知见。一往但以言说开晓。今则的以实事指示。故此品单约示字也。惟此法身真境。经初一光东照。圆现法界事相生佛始终。乃通示众生心境之妙。由当机未悟妙心。乃以识情思量。所谓情生智隔。不达目前便是。将谓非己智分。今蒙如来种种开示。当机已信佛言。自知作佛。各得授记。是乃虽信自心。然犹未信实相真境。此则生灭之见未忘。净秽之执未谢。故世尊至此将显法身常住。故七宝妙塔从地涌出。多宝如来全身现在。以消生灭之见。即此娑婆三变净土。以祛净秽之执。且十方诸佛充满其中。以彰法界尘尘刹刹触目皆是实相真境。此乃佛之真知见也。故此品为示佛知见。当授记已毕。故此品来也。然塔高五百由旬塔中多宝全身不散者。以示众生即此五蕴生灭身心。便是常住法身安宅也。就此娑婆三变皆成净土者。以示华藏庄严实报真境。不离五浊业用也。此特示毗卢遮那依正实报庄严之一斑。欲令众生知此心境之妙。即可目前现证。不生佛道长远之怖也。引权入实意见于此。何以明之此经所明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何谓真实相。以我毗卢遮那旷劫修因。所证法身真佛。所居寂光真土。从法垂报。千丈卢舍那佛所居实报庄严净土。而此身土皆真。故为真实之相。而释迦乃从报垂应之化身。其所居之土。皆与民同患。乃娑婆五浊之秽土。而此身土皆假。故凡施设。一往说法。皆以为权。所谓方便门者是也。由卢舍那初成正觉。现千丈身。坐菩提场。说华严经。而二乘在座。如盲如聋。是虽身土皆真。而教法俱实。柰何独被大机。小根绝分。故入刹那际三昧。双垂两相。二始同时。正说华严。不妨示应化身八相成道。于鹿野苑。将一乘法分别说三。以接小机。所谓以方便力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同摄三根。虽有教菩萨法。总属权教。正如长者诱引诸子。许以三车。非实有也。故未尽如来出世本怀。以诸弟子未见法身真境。故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意欲直令众生亲证如来法身境界。以趣华藏庄严之实果。方称本怀。柰何下劣之徒。一向执权当实。更不前进。且于佛所说疑而不信。故费世尊四十年来种种方便陶汰之功。今已纯熟。且化缘将毕。故于此会直吐本怀。开除昔日三乘之权。以显一乘之实。经中长者家业之富。正喻华严一乘圆妙之法也。以诸声闻但认释迦应身之佛以为真。不知尚有真佛也。但见娑婆秽土之可厌。不达实相真境也。故生灭之见。净秽之情。一向执吝而不舍。以不达惟心所现故。将说此经。先放白毫一光。普照东方万八千世界。洞示法界之真境。即在众生日用之间。此非心识思量分别可到。故重假方便种种开示。大众各信自心。遂一一授记成佛。正若华严所言。初发心时。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但了心真。不达境实。心境未融。未是成佛真因。犹属众生知见。未是佛之知见也。故前授记已显心真。今说此品以显境妙。直指目前现证。故特判为示佛知见。故云以事指陈。以洗小乘从前宿习知见。易于修证。方尽如来出世之本怀也。此品来意幽远。非细心参详殊难领会。但融观华严。自知此中归趣。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至)供养宝塔恭敬尊重赞叹。

此正指示佛知见也。佛知见者。乃自觉圣智所知所见。乃一真法界真境也。惟此法界乃法身之安宅。报化依之而起也。故诸佛证之为一切种智。报身踞之为华藏庄严。化身以之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为五蕴身心。八万四千烦尘恼劳。修心之士若不洞见一真法界。总属门外。止宿草庵。不为实证。故此三周开说以圆。佛前宝塔出现为示佛知见之象也。然法身无依。以法界为依。法界者。寂灭之心也。宝塔者。寂灭之境也。五百由旬者。喻众生五蕴身心。即是寂灭真境也。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者。喻迷此法界。即此身心不出二十五有也。从地涌出者。喻无明心地若破。寂灭之境现前。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则此五蕴身心本无所有。故云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者。喻此法界本非断灭。具有恒沙称性功德神通妙用也。高出四天。则非四大可拘也。诸天散华八部作供者。喻此法界本为诸天之所奉重。八部之所守护。元非寂寞无人之地也。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至)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此言塔中出声。以示寂而能说非断灭也。叹言善哉善哉等。以赞释迦能称法界体。以平等大慧说此妙法华经也。如是如是者。印证所说皆究竟如法界也。所说皆是真实。证其所说不妄也。前世尊历对弟子自谓言不虚妄。今塔音现证释迦说寂灭法。意要三乘必信。以此印定群机也。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至)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此四众见塔喜怪也。喜者。七宝妙塔忽然涌出住在空中。甚为希有。固可喜也。而塔中出声。甚可怪也。若悟塔中所出音声。则一切音声皆寂灭矣。大众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合掌住立。冀佛开示也。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至)又于其中发是音声。

此当机见塔为众疑请也。大乐说菩萨请者。以寂灭之法乃离言之道。苟非乐说。则终绝言矣。净名云。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乐说之义也。塔非无故而现。故请说其因缘。

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至)从地涌出赞言善哉善哉。

此说塔现之因也。塔中有如来全身者。然塔喻众生五蕴身中有如来全身。所谓幻化空身即法身也。楞伽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今国名宝净。乃如来藏出缠离垢之象也。佛号多宝法身。乃如来藏以具有恒沙称性功德。故名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誓愿灭后凡十方说法华经处。塔现作证者。以多宝本以妙法得证法身。故凡说经处。法身即现。在法会中闻说妙法。苟能开佛知见。则此五蕴身心。顿见法身全体。此作证之象也。彼佛成道已。临灭嘱供全身以大塔者。正显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之法也。其佛以神通下至塔中赞言善哉善哉等者。所谓寂而能演遍十方。以此经即法身全体。若佛知见一开。即出现作证也。上叙多宝之因缘。大乐说结示今缘也。

是时大乐说菩萨(至)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此法会愿见塔中多宝佛身也。法身显现。虽是以己智力。须仗佛威神。故假佛神力以请。

佛告大乐说(至)亦愿欲见世尊分身诸佛礼拜供养。

此世尊许见。且述多宝本愿。将集分身以显三身一体。正破二乘向认化身之执也。大乐说下。世尊当集分身。大众将因多宝亦愿得见分身诸佛。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至)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此光召分身诸佛也。初将说此经。佛入无量义处三昧。放白毫一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圆现法界事相生佛始终。盖举法界一隅以彰妙法全体。意显诸佛出世始终不出刹那际三昧。其所说法皆光中之事。文殊引灯明之本始。是显示佛之知见。欲令大众开悟也。大众不悟。故如来出定方便演说。所谓开方便门。至引大通智胜成佛之事。初入三昧。十方世界而皆大明。是开示佛之知见也。而下根众生。虽悟往昔之因缘。而未亲证实相之真境。故三周说法尚带言说。今既广记现在未来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抑恐小乘执相之徒。名言习气未忘。情存生灭净秽之见。难造一真之境。故假宝塔涌出多宝现身。光召十方诸佛三变净土。乃即五蕴以见法身。就目前以证实相。正是指示佛之知见也。故放白毫一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恒沙国土诸佛等者。示五道众生皆住诸佛一真之地也。见诸佛菩萨为众说法者。示众生动乱妄想即诸佛菩萨恒演法音也。光中不现众生生死三乘求道等事者。以今直证法身。以名教菩萨法。故不言其余种种也。今说十方诸佛皆释迦之分者。然佛有三身。乃从法垂报从报垂化。今示三身一体。意显释迦即多宝。分身即释迦。法化冥一之象也。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今分身齐集。共证妙法。以显十方诸佛道同。古今一际。释迦所说真实不虚。意显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也。至若三变净土。意显秽即是净。娑婆即华藏。目前全是实相真境。故光中诸国皆七宝庄严也。初一光显示。次三周开示。今此会指示。乃尽佛之知见耳。此正极诸佛之神力。发扬此事。所谓长者并会国王亲族将付家业。一大事因缘。圆会于此。非特尔也。

尔时十方诸佛(至)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

此十方诸佛因光召尔将集也。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至)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此变土以容分身诸佛。所谓示真实相也。一真法界。本无净秽。但随心转变。以娑婆秽土。原是华藏。只以染恶众生所集。故秽恶充满。土石诸山高下不平。二乘不达唯心。妄生欣厌取舍。以见心外有法。故一向执取涅槃。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故怖之如牢狱。畏之如桎梏。是未见秽土本净。众生本空耳。今如来此会。特为指示佛之知见。只欲了达一真平等法界。明悟心境皆真。彻见诸法实相。是则三周开示。乃开方便门。今多宝出现。三变净土。所谓示真实相也。然娑婆本净。但众生无明覆心。智光未发。故妄见其秽。今佛放白毫光遍照十方。显示唯心境界。开佛知见。则刹尘心念皆佛出兴。即此秽邦变成净土。故经云容受分身诸佛。故三变净土也。净秽唯心。不假余力。但因光照。而云即变。显此娑婆即是华藏。故琉璃为地。宝树庄严等。一真平等。故无诸聚落山川等。总入神通大光明藏。故烧大宝香。是为众生成佛因地。故华布其地。万行弥满。皆是法音。故宝网罗覆悬诸宝铃。众生本空。故移诸天人置于他土。苟开佛知见。则当下情忘。顿见实相真境矣。昔华严会上。二乘如盲。今则分明显现目前。是所谓示佛知见也。

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至)所分之身犹故未尽。

此东方分身诸佛来集也。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意显果因一契也。宝树高五百由旬。宝座高五由旬。意明开佛知见。则念念佛现。不离五蕴身心也。诸佛各于此座结跏趺坐者。所谓不离当处也。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者。意显重重无尽也。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至)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此二变三变净土。将廓法界真境也。前初变净土。业已通变娑婆而为一净土矣。但容东方所分身佛。已充满其中。似无容针之地矣。尚不能尽。是一方之佛有余。而全土之境不足。则分身之多可知。今于娑婆之外。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是则境又不止一娑婆也。问曰。华藏界中独一娑婆而为秽土。以有三恶道秽恶充满。其余佛土。悉皆清净。今娑婆之外所更变者。皆有三途人天。且隐恶道而移天人。又似娑婆同土也。且前已通变。而东方诸佛已充满矣。今更三变者果何土耶。答曰。此意甚深。是显法界无边。以明众生妄缘无尽也。然娑婆一土。释迦化境。常言三千大千世界而已。谛观满慈得以。记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是知娑婆非止一三千大千而已。以众生迷本法界真心。全体变为无明妄想。是迷则遍迷。乃全变法界而为众生界也。斯则众生充满法界。岂一娑婆可能容受哉。所谓恒河沙等三千大千通为一土是也。然各随所见。局为一土耳。故华藏通多净土者。以随诸佛菩萨净心所见。以即迷为悟。故即秽而净。以随众生妄心所见。故即净而秽。今令众生开佛知见。是即迷返悟。故即无量劫来生死妄想。今一念全体转为诸佛智用。故释迦十方分身来集之象也。以妄想无尽。故佛亦无边。然境随心变。今真心既转而真境随转。所以娑婆之外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将廓法界之量。今且犹是分转。非全转也。若全转者。岂有方向名数哉。今以无尽妄想转为佛智。则宜乎佛多而境迫。岂一娑婆可能容受哉。然三变文云。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等。是知众生今已开佛知见。则妄想永绝。自今念念诸佛现前。是为诸佛当来坐也。问曰。所云全迷法界。今既开悟。即当一时全转。何假三变净土次第而然耶。答曰。此正显如来有大方便引摄众生之意。以众生垢重不能顿见法界全体。故向设三乘之权。引令渐进。然执权之徒。知见狭劣。如来不敢遽以全体示之。所谓若说是事皆当惊疑。恐其惊怖而不信。故说无量种种方便而引导之。然今虽信佛心。而犹未见实相真境。故假三变净土以示之。然初变娑婆者。以二乘一向但见三界生死可怖。故生厌离而求涅槃。不敢复入。此正众生知见也。今示娑婆即是净土。以破二乘欣厌取舍之心也。次于八方各更变者。是引二乘趣向法界欲令舍权从实。前至宝所。不生退怯之心也。次为诸佛当来坐故。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等者。乃引权教菩萨令入究竟佛慧也。将穷法界实际。乃今姑为三乘劣解。略示少分而已。岂能尽举全体大用哉。是知已变之外净土不可思议。正是诸佛功德无量无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者。此耳。前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若非如来善巧开示广大神力。以多宝之事而略示之。则智慧门终竟难解难入也。即今变土集佛之事。二乘何从而知解耶。此所谓示佛知见也明矣。然所变之土皆云宝华遍布其地。乃明示此佛知见。为成佛真因也。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至)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此言东方分身诸佛既集。则十方次第而集也。娑婆之外。二三各变二百万亿佛土。故八方各四百万亿。今已遍满。意显佛身充满尘尘刹刹无尽无尽也。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者。所谓而恒处此菩萨座也。各遣侍者问讯释迦佛。佛未亲见者。所谓法身无有彼此迭相见故。各赍宝华满掬供佛者。显此妙法为成佛真因故。问讯之辞。以见释迦示现与民同病之意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

此释迦开多宝塔以示法身出现也。佛身如空无所依。以塔在虚空。而释尊欲开宝塔亦住虚空者。示法身体同之象也。以右指开七宝塔户。示自性开发。不劳余力也。如却关钥开大城门者。历劫坚固无明妄想。忽然迸裂。法身顿现。宗门所谓㘞地一声也。众会皆见多宝如来全身不散如入禅定者。示众生自性开发。则现前五蕴身心。顿见法身全体。显现心境。当处寂灭之象也。为听是经而来至此者。以所说妙法深契法身真际也。众喜散华者。各示真因之象也。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至)接诸大众皆在虚空。

此多宝分座释迦入塔共坐者。示五蕴缘生之佛。与法身同体。真应不二之象也。大众见二如来作念佛座高远俱愿处空者。正显二乘向以佛道长远为怖。今佛知见既开。则真见远而不远。俱愿亲近。佛地可期之象也。佛以神力接众在空者。显二乘人。非佛神力方便接引。无由得近佛慧也。四十年来接引之功。乃取效于今日耳。岂小缘哉。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至)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此言护念付嘱之事也。妙法华经。如来护念之法也。能持此经。则为护念之人矣。苟有持者。则此法付嘱有在。如来出世本怀。为一大事唯此而已。故法若有所付。则大事毕矣。所谓唯此一事更无余事。故云不久当入涅槃。正如长者将终。若得其子委付家业。志愿毕矣。由是观之。佛祖接人。直可得到法身边。若法身向上事。则当于佛未出世。祖未西来时荐取。不待今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虽久灭度(至)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此圣主下十句。颂因多宝勉众。意在得人付嘱也。彼佛下四句。颂多宝本愿。又我下十二句。颂化佛来集。为证妙法。欲令久住故。为坐下四句。颂三变净土。诸佛各各下十八句。颂诸佛毕集。叹美容仪净妙。如清池莲华。光明照曜。如夜炬火。妙香普熏。众生触者心喜神悦。如大风吹小树枝。言披靡倾倒喜不自持也。诸佛来仪如此。为令妙法久住故。告诸大众下十四句。求持法之人。能护持者当自发愿。多宝与我及诸化佛当作证也。诸佛子等下二十句。再求能持说者。则为见我及供多宝并诸化佛也。所以再三求持经者。既已开示佛之知见。贵在能持。使佛种不断。若视为寻常。则有负如来今日之大事因缘也。持经必教发愿者。以恶世难持。欲令信力坚固。不得遇缘生退怯耳。故下文历言其难。诸善男子下八句。令谛思此经难持。不若诸经之易易。慎勿轻忽。故令发愿而后持也。若接须弥下十六句。言说经之难。若手接须弥。指动大千。固已为难。而神通者能之。有顶诸天。智慧难越。而慧辩过胜者亦能超之。唯有此经于恶世中最为难说。以人多弊恶多怨难信故也。假使有人下。言书难。虚空难把。楞严阿难既悟。则观十方虚空如手持叶物。是则虚空犹可把也。若此经者寂灭离言之道。岂得而书之耶。是以书之为难也。若以大地下八句。读难。大地至重。梵天至高。足甲至微。置大地于足甲而升梵天。神通广大者不难。不若恶世读此经为难也。假使下八句。持难。负干草入劫火而不烧。亦未为难。恶世众生暴恶烦恼火中。能持此经。是为难也。若持八万下。听难。八万四千法藏以文言敷演。何足为难。独此经之实相。无量义趣。而能听闻。是为难也。若人说法下十二句。奉难。若有人善说法。令诸闻者得罗汉六通。此亦未难。能持此经即得菩提。故为难耳。我为佛道下八句。显所以难。言我自成佛以来。从始至今。于无量土所说诸经。盖无量矣。皆随机之谈独有此经□示一乘佛性。凡有持者疾得菩提。故为第一。若能持此经。则全持佛身。慧命不断。然非大根坚固忍力。实难持也。诸善男子下六句。令持者发誓。只欲坚其愿力也。上通颂难持。

此经难持若暂持者(至)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此颂难持能持。故我及诸佛欢喜赞叹也。然持此经。非纸墨文字之谓也。要亡言得旨。顿契佛心。是为勇猛精进。则是总持万行。顿断烦恼。故为持戒头陀。不历多劫。顿发佛地。所以暂持即有如是大益也。能于来世下八句。承上大益。故恶世能持。是真佛子。能解其义。则为世间眼目。以开佛知见也。于恐畏下四句。结能说者当如供佛也。问曰。多宝证法。化佛毕集。世尊更无他说。独以持经苦口叮咛再三四者何也。答曰。以佛知见。众生之迷固已久矣。远自大通尘点劫来。一向迷之而不悟。已费吾佛生生世世随之教化。业经无量不可思议劫数矣。直至今日。犹劳四十年之方便开示。现前信解者几何人哉。是谓佛法之难遇也如此。今既开示。若不坚力持之。则恐此后一失。又不知更经尘点之劫。未审可如今日之听闻也。若此法失持。则佛种断绝。岂细事哉。正如大富长者创业艰难。勤苦累世而致富有家业。苟无克家之子而持守之。若一旦散失。难求再昔也。此其世尊苦口叮咛再三劝持者。盖此意也。已前十品。通为开示佛之知见。总名信解。故向后诸品多言持经之功。以显悟佛知见。既悟。守之为难也。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此品来意。连下十品。通为悟佛知见也。以前三周开示。为开佛知见。诸二乘人。但信此心而已。虽信心真。未达境妙。故现宝塔一品。直示境妙。名为示佛知见。此下名为悟佛知见者。以诸声闻虽信自心作佛。犹有历劫无明未尽。从来狭劣知见习气未忘。虽云信解犹属知解。故须多方妙行调治。乃得法身淳净。抑恐此辈涉俗利生。不善方便。故预示种种守护之方。由从妙行乃得悟入。使其不堕凡情不生惊怖。此正如来广大慈悲。所谓预留医方之意也。向下通显行证。临文各有所属。此判悟之之初而以提婆达多名品者。以显悟有难易。以行为本也。以诸声闻久怀佛道长远之怖。故不起一念好乐之心。今虽蒙授记。且又经历多劫乃得证果。抑恐引起宿习不肯勤求。故世尊自引本事。虽为国王。乃不惜身命而求妙法。由此苦行。遂至今日得证菩提。此悟之难乃渐悟也。又恐下劣之辈。畏难而不进。故又说文殊所化七岁龙女成佛之事。以见其易。且海为生死沉溺之地。龙乃三毒之首。女为阴邪垢浊之器。此最难化者。而献珠之顷当下成佛。何其易易耶。此顿悟也。良以亲近大智为依归故。意令当机于佛灭后。当亲最胜知识。可保妙悟之极。永不堕二乘之地。故悟之首。以立渐顿。故此品来也。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此佛自叙往昔勤求妙法之难。以警二乘懈怠之心也。言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者。则求法之心非一劫矣。况多劫中常作国王而勤求之。又非寻常之人矣。且为求法。故象马等。外施也。头目等。内施也。捐舍国位。则一切施也。然有说妙法者愿终身走使。伏劳忍苦。忘我之至也。时有仙人应求而为说。则精诚所感也。王闻即欢喜。随侍执劳而不厌。乃至以身为床座而不倦。且经千岁长时而不辞。给时周足。此求法之心何其勤苦长远耶。且现前二乘之人得授记者。各人自揣求法之心。曾有如是之精诚乎。是则我今为说法王大宝。诸人不求而自至。岂可寻常易视哉。是则将来历事多佛。固应体我如是之心。方名持法之人也。古云既悟守之为难。苟无克苦坚强。何以得成圣果。故首告悟心以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至)今故为汝说。

我念过去下二十二句。通颂世尊往昔求法之精勤也。阿私陀。此云无比。乃佛过去之本师。若法有比。则不能令求者忘身至此也。普为诸众生下八句。颂昔求法之难。而今为众说之易也。欲令大众知所重故。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至)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此佛述昔师仙人为今提婆达多。正示刻苦为成佛之因也。提婆达多。此云天热。生时人天心皆热。故以为名。又母祷天而生。故亦云天授。斛饭王之子。佛之从弟。然事逆行。世世专意害佛。今则更甚。常以毒藏十指甲。礼佛接足。足不伤而指自坏。又与阿阇世王。谋欲杀佛而自为新佛。王纵五百醉象踏佛。佛以手指指现师子。象皆慑伏。又推大石压佛。地神遮之。石碎迸其小者中佛足流血。因是陷入地狱。佛遣使问其安否。报曰。我处此。如四禅天乐。又问几时出地狱。答曰。待世尊来入地狱。我方出之。其五逆类如此。害之非一世也。今云提婆即昔说妙法之仙人。而言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等。所以得成正觉广度众生者。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是则如来今日佛果。皆因提婆而成。其恩重不可言矣。其实皆以怨害。世尊归重如此者。足知佛果难成。所谓或示怨家。以怨害折磨坚其精进不退之忍力。非此何以得至今日哉。所谓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世尊述此。盖因前品极言持法之难。以恶世多怨。故欲二乘得记之人。将来持经。处于恶世。当观如来因提婆之怨害得成菩提。然后乃能无退怯心。即取佛果无难。故当悟守之初。必若佛事提婆为嘉范。然后方能令法久住也。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至)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此与提婆达多授记。而不列于诸弟子中者。以是世尊本师故。且以磨砺砥行。坚固如来之忍力。以成菩提。故居悟守之首。而为恶世持经之范也。佛号天王者。谓由怨害令佛强忍以至天然。而得大自在。故感果如之。国名天道者。谓佛佛成道未有不由忍苦而成。自然之理也。常说妙法。盖因中始以妙法教释尊。故果上常说。而众生闻妙法。俱得三乘之果者。正示法一而机异也。时天王佛灭后。供塔之人皆得三乘之果者。亦由因行所感也。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至)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此言未来有闻此品信敬而不疑者。则永不堕三途。乃至若在佛前莲华化生者。以见世尊求法之难。多怨成就之力。而于妙法精持坚忍不退之益。故获如此之胜报也。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至)可还本土。

此下方智积请多宝佛当还本土者。以证法事毕。不宜久住。意表证悟未忘犹存法执。必返一绝迹。两忘能所。方为妙悟。宗门所谓悟之一字亦须吐却。乃返本还源之象也。释迦留之以待文殊者。表以所悟妙法。融为观照。消磨法执。方尽持法之妙也。故待文殊可与相见论说妙法。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至)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此言文殊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者。表悟心者如莲华开。妙智现前。藏识海中挺然独露也。至于佛所礼二尊足者。始觉之智合乎本觉之象也。往智积所共相慰问者。二智冥会之象也。非此不足以言妙悟。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至)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此问文殊所化之众。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者。谓生死大海。三毒窟宅。非大智不能深入。非妙法不能转烦恼而为妙行也。以智起惑忘。则无数烦恼当体清净。故无数菩萨。坐宝莲华。诣灵鹫山住在空中也。烦恼一转。则一切行皆是佛行。故皆修行大乘空义也。故文殊曰。我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至)令速成菩提。

此智积偈赞文殊。初四句。谓非大智勇健不能化此多众。次四句。谓非妙法不能转变如此之速。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此文殊重答前偈。谓唯常宣说妙法华经。更无别法。意显妙法成就之速。故下问可有速得成佛之人。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至)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智积重问文殊。言妙法甚深。可有众生依之修行速得佛否。此问要显妙法之功甚速故尔。

文殊师利言(至)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此文殊深赞八岁龙女利根。依此妙法修行。而能即至菩提。此其人也。海中异类。三毒秽浊。柔弱女身。而能具如是胜妙之德者。正显生死垢浊烦恼之体。本是成佛智用也。故云能至菩提。且云刹那发心即得不退者。所谓一念转移之力也。此实常情所难信。故智积生疑。释迦多劫修因乃得菩提。何以龙女须臾便成正觉。所谓得其旨者等诸佛于刹那。失其门者徒修因于旷劫。正显妙法胜能非顷久净秽之情可计也。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至)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至)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此龙女现证。以消狭劣滞相之执也。执释迦之久修。见龙女之罪垢。是皆不达罪福性空。唯文殊大智遍照。则了无异相。一际平等。何迟速之有哉。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意在唯持妙法以度众生也。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至)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此身子生疑。正示二乘执相之见也。如身子所见。女身五障。绝无成佛之分。此盖常情所共执。以不达法性本空。了无男女净秽之相。知此可入平等实相矣。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至)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此龙女自示成佛之速也。龙之所钟爱者珠。今龙女献珠之顷当下成佛者。表能顿断法爱则佛性现前。所谓禀明于心。不假外也。龙女忽然变成男子者。示佛性无常。了无男女之相。正破二乘执相之执也。即往南方。言明正为南。表离无明暗则藏性顿显。佛体现前。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也。以从妙法得悟。故普为众生演说妙法。因身子生疑。故龙女即变男子当下成佛。所以激发二乘。正谓个个丈夫不若一弱女也。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至)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此法会蒙益也。无垢世界六种震动者。转染令净。顿悟唯心之象也。娑婆众生住不退地而得授记者。因龙女激发而获胜益。智积身子大众之疑顿释。故默然信受。以此品显示□□坚固当如释迦之精勤。自无疲厌之心。知龙女之速证菩提。自无佛道长远之怖。此世尊以是方便教菩萨也。

妙法莲华经持品第十三

此品来意。由前当机开解。已得授记。犹历多劫成佛。世尊虑恐小乘狭劣习气未除。复生佛道长远之怖。乃自叙往昔求法之难。以消疲倦之心。复以龙女当下成佛之事。以发欣慕之愿。故次之以持品者。盖此经是诸佛之慧命。为众生正因之佛性。若如来灭后。人多弊恶。最难奉持。苟失其持则佛种断绝。此世尊之隐忧也。故诸菩萨默领佛意。安慰世尊。愿不有虑。各愿奉持。广说此经不惜身命也。而五百弟子与学无学人亦领佛意。亦各愿于余国广宣此经。以娑婆国土人多上慢。自量其力不能化度故也。时佛姨母等诸比丘尼。向来自视女身多障。不敢希望佛果。今见龙女成佛之易。亦自信成佛有分。故请世尊特为授记。因亦愿于他国广宣此经。以见不退之心也。尔时世尊乃视八十亿那由他菩萨而不言者。意谓诸声闻人虽愿持经。而未习涉俗利生之行。不知远害之方。法力不充。恐被留难。使法缘不广。欲诸菩萨以调护之。故诸菩萨默领佛意。齐发誓愿。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唯以忍行受持此经。然非己力。皆是如来神力以守护之。此乃将导初心。所以安慰如来愿不有虑也。然品以持名者。持谓守其所有而不失之意。犹世俗所谓守业为难也。譬如大富长者。尽以家业委付其子。傥一失守。则祖脉断绝。岂细事哉。故此品经文。单说持经之事。以明悟守之难。故此品来也。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至)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此因世尊前来极言此经难持。而谆谆激劝。且云谁能护持此经。自说誓愿。故药王乐说发愿奉持也。以药王忘身舍执。乐说具乐说辩。所谓以不懈怠心乃能持耳。故首众发愿。世尊所虑末世难持此经者。以人多弊恶。故药王愿持。先述弊恶之人。以善根转少难可教化。若欲持经。当起大忍力不惜身命。此正领前如来教以入如来室等及给使仙人求法之勤苦。如此乃可能持也。以二大士激励二乘。发起持经之誓愿。故五百阿罗汉同时发心愿持。然终不敢游履娑婆。当于余国广宣此经耳。足见小乘狭劣之心未能遽舍也。

尔时佛姨母(至)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至)于他方国广宣此经。

此佛姨母希记。亦将同众发起持经之心也。佛常随女众有六千人。皆是新学。佛姨母为首。向以女身多障。绝无成佛之分。今见龙女成佛。亦各自信作佛。故希望授记。但不敢直请。故以忧色目视如来。钦渴之心盖已切矣。故如来呼其名而告之曰。汝所以忧色而视如来者。将无谓我不说汝名而授记耶。然我已先总说千二百声闻悉亦当作佛矣。汝今欲特知记者。汝与六千比丘尼。当事六万二千亿佛。皆为法师。以此说法因缘。渐渐具足菩萨之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以说法开示众生。各各欢喜。故感果号如之。其六千人次第授记。而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心亦希记。故世尊亦特为授记。乃告之曰。汝于来世亦事多佛。为大法师。渐具佛道。将来成佛号千万光相者。以因中为佛之妻。能不着痴爱。助成如来之万德。且又说法。能开众生之心性。故果号千万光相宜矣。既皆得记。亦誓持此经。然但在他方广宣。终怯娑婆。以初学法力未充故也。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至)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此世尊顾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者。口虽不言。意谓二乘劣弱不能于此世界广宣此经。欲此诸菩萨末世护持。所谓付嘱有在也。以此诸菩萨皆居不退。得总持门。以是十方云集之众。堪能荷负故也。是诸菩萨已契佛心。故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故于佛前作师子吼。齐发誓言。各愿于如来灭后。周旋往来十方世界护持此经。是则不但娑婆一国土也。前世尊云。谁能护持此经。自发誓愿。故此诸菩萨深体佛意也。又愿世尊于他方遥见守护。以其末世难持。须仗如来威神力故也。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至)佛自知我心。

今日灵山一会。世尊之可喜者。诸三乘人皆契佛心。各各授记。其所虑者。于恶世中此经难持。而最难得者。坚忍大力之人以持之。此世尊之隐忧。恐其佛种断绝故也。其诸得记声闻皆不能已。故默视诸来云集之菩萨。故此诸菩萨。敬顺佛意。誓愿弘持。故颂首四句。颂敬顺佛意恶世愿持也。其下历言忍诸难事。以显难持之所以。有诸无智下四句。通言弊恶之人。后皆出家之魔类。恶世中比丘一偈。通言出家之邪慢。或有阿练下八句。言假名修行之魔类。阿练若。云寂静处。假称修行以假为真。妄自尊大。如六通之罗汉也。是人怀恶心下十二句。颂忍恶心。言破法之情状。伪造经书。贪求利养。毁谤贤善。真魔种也。常在大众中下十四句。颂忍毁谤破法之事。此诸邪慢最难忍者。皆当忍之。浊劫恶世中下十二句。颂忍恶事。言以恐怖恶事。为恶鬼所附而挠害之。或骂詈毁辱。以敬信佛故忍此诸难。身命尚不爱。况侵害乎。言但惜无上道。以所重者佛种慧命。其余一切皆不足计。以护持佛所嘱之法为重故也。世尊自当知下十句。颂忍见摈之事。谓所宣经典。浊恶比丘不知是佛随宜所说。将谓我等自造。故恶口而谤。或颦蹙而憎。甚至见摈不容安住于塔寺。此世尊自当知此等人。我等念佛告敕付嘱之心。则皆当忍此诸恶也。甚矣佛法之难弘宣也。若白衣生谤尚有可原。今皆佛之弟子自行破坏。弟子不信则谁当信者。譬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中肉。佛亦无如之何矣。世尊所忧。正若今日也。苟非坚持忍力。何能堪此之怨害乎。诸聚落城邑下八句。颂在处弘宣。凡有求者。我皆身到其所。说佛所嘱之法。以是世尊所使。仗佛威神。故不畏艰难。一一善说。愿佛安隐不以为虑也。以一乘佛性种子。其开示在佛。其悟入在机。故修行之士。苟非坚忍不拔之志。何由彻悟得到亲证实际之地。故须善知识调护。使其渐进深造。此世尊今日付嘱护持此经。是在缘因佛性也。若但念诵文言。又何难之有。我于世尊下四句。结颂领旨。前宝塔云。我灭度后。谁能护持读说斯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故此领旨。故请世尊多宝并分身佛同作证也。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