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玄教大公案卷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金莲道师实庵先生苗太素举门人诚庵王志道集

升堂明古六十四则

第一则

太上《道德真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这两句,扫尽三教一切有无声色诸法,使学者於动静语默外密密承当。故夫道也,非形非相,不色不空,物物全彰,人人本具。乃天地未始之大象,父母未生之至灵,不属思求,非从言会。盖遣无定体,心妙无方,乃知不可道之道,乃真常之妙道;不可名之名,即本然之强名。若执可名,即成外道,若执可道,即是异端。大众,既不可得而名道,毕竟云何领会?诚,诚。颂曰:

强名曰道,嚼饭喂儿。言思着意,摸壁寻篱。沉空滞寂,幽入傍蹊。屈伸存想,泥法守规。举无默坐,惺惺着迷。观心转物,自碍呆痴。无无自纵,放旷无知。去识内觉,带水拖泥。机锋敏捷,竖拂拈槌。语默敲喝,瞬目扬眉。随情说法,即事起疑。精魄热乱,识神弄奇。大言阔说,根本支离。以此学解名道,不悟悉堕狐狸。宁如纯纯朴朴,诚诚息息微微。恍惚大虚体一,生前面目巍巍。诚会不神神的义,掀翻众妙乐希夷。

第二则

太上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云:为无为。又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旨哉,神领意会,目击道存。卓尔於象帝之先,超然於形骸之表,此不言之妙也。所谓无为者,非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来,逼之不动,块然一物也。贵乎一点灵明,圆混混,活泼泼,无心为而为,时止时行,以辅万物之自然。所以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且道为无为者谁噫?颂曰:

不言之妙,无为之益。寂然威感,天下希及。贯彻万理,融归太一。一归何所,混元无极。无极中主,生化不息。生生无生,绵绵密密。不动动中烹紫金,无为为处煅琼璧。嘻,切忌错识。

第三则

太上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勒。此一篇尽道心妙有之玄,慧命真空之本。空而无物,虚而有灵,无象之实象,不神之元神,是谓谷神也。虚灵不昧,即谷神不死也。不昧虚灵,强名玄牝,枢机圆活,故云玄牝之门。此乃向上玄关,虚无妙窍,为天地之根本,性命之渊源,辟翕元炁,升降自然,大众拨转玄关绵密密,诏然皇极先天天。颂曰:

谷神不昧性明圆,玄牝阖辟造化旋。狮子眼睛明朗朗,象王鼻孔息绵绵。千和万合中绵密,一混三元体自然。心息相依无间断,恍然父母未生前。

第四则

太上云:恍兮惚,其中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窈兮冥,其中有精。只这物象是甚么物象?咦,此三者不无不有,非阴非阳,五行不到处,七情未发时,是我本元实象,无极至真,先天祖炁,浩劫元精,三者本一,一体三身,是谓清浄法身,是谓妙有空身,是谓真无道身。诚能元精固,欲海枯,则清净法身圆;真息调,业火灭,则妙有空身健;元神凝,妄心死,则真无道身着。三身一混,万法中融,光辉宇宙,德备鸿蒙。大众,且道如何了当?○此止息息,弩力努力。颂曰:

非心非性亦非仙,一体三身中混然。寂寂凝神潜至密,绵绵息浩毓重玄。慧风扫尽山头雪,劫火烧乾海底泉。此乃极乘玄外妙,知音仁德可心传。

第五则

太上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昔日我祖纯阳帝君,语此一篇,与南岩俨禅师,同度湖南何祖师成证道果,至今三真一脉,香火木绝。后禅师以此义作一颂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包含万象体,不逐四时凋。大众,只这一物是甚么物?师寂然良久云:不与万法同侣,所以独立而不改;大圆通无断灭,所以周行而不殆;得此道者,能化化而不化,能生生而不生,故可为天下母。母,道也。咦,诚、诚、诚。颂曰:

诚诚诚极默中中,一颗玄珠辉太空。寂寂周通无眹迹,寥寥独立不雷同。先天天表凝元炁,无极极中振祖风。体用大机明彻了,生生化化妙无穷。

第六则

太上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炁致柔如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明白四达能无知,天门开阖能无雌,爱民治国能无为。此一篇尽明心心明之妙,见性性养之微,养浩工夫,金丹妙用,悉备此章。如抱一专炁,乃纯然无间也。涤除玄览,莹彻天心也。能无疵心,清净光明也。明白四达,见性而无碍也。能无知,含光厚养也,天门开阖,真息绵绵而无间也。身为国,炁为民,炁顺身安,为而无为也。诚了此章,金丹之道毕矣。其或未然,审予后颂。颂曰:

阴魄营营扰,阳魂不得安。抱一调元炁,彻通玄上关。心天纯莹玉,性月印寒潭。赤子金元体,婴儿复粹颜。君享安国乐,民无人我山。魂清魄灵圣,大智乐闲闲。

第七则

太上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云此一章,教人即物明本,忘幻全真。毂因辐而成轮,车因输而成用。当初本无,以其断木成器,故假名曰车,成车之用。譬我一身,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内则五脏,外则四肢,假合幻形。当初本无,以其有此幻形,强名曰人,成人之用。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故有形者以无为便利,中无形者以有为运用,器与室同一义。且道只今无形中主,如何了悟?耸。颂曰:

辐来辏毂车成用,念复归中道大通。车运器成谁着力,只今谁是主人公。

第八则

太上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此一章明入室大定,复命归根,真空实际,切切真功。空诸幻有,不染一尘曰虚。万法纷纭,此心不挠曰静。工夫致极,六脉俱澄,一真寂朗,复其本然。到这裹通身是口,难措一言。我若露泄,汝等工夫忽至此,必然骂我饶舌。我不说破,又恐汝等到此着邪。所谓不知常,妄作凶也。毕竟云何?颂曰:

虚之又虚,静之又静。身心两忘,气融神定。一片玉虚,天心光莹。复未生前,谁凡谁圣。非真非仙,非心非性。本无可言,亦非可证。寂然诚诚,中中密印。

第九则

太上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传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真空无象,视之不见;大音希声,听之不闻。此妙也,如云出岫,若月印潭,难为摸索,传之不得,既非耳目所及,拿捉不住,又不可得而言。问毕竟如何?嘻,此道也,昭彰在上而不明皦,潜密在下而不昏昧。所以仰之弥高,放之弥满六合;钻之弥坚,收敛全无眹迹。迎之莫见其首,随之莫见其后,辉今耀古,莫始莫终。且道只今是谁主、是谁御道来?○颂曰:

无形无影寂无声,耀古辉今号赤文。妙有有如潭底月,真无无若岭头云。遇缘常默灵光照,对镜休生业火焚。和会三元归一极,主人终日醉醺醺。

第十则

太上云: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枪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可谓鬼神莫测,方士莫知,乃知圣人大机大用,无门可入,不可度思,皆自然而然,无可不可。南华老仙言:圣人终日行,未尝行;终日言,未尝言。故未尝不行,行必在道;未尝不言,言必中节。发无不中,何必筹策;无为而成,何必绳约。故圣人之道,一以贯之,自然均齐方正;美利天下,自然条当宽弘。故能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作之君、作之师,不自爱贵、不自矜伐。虽大智慧,同大愚人。嗟乎,我辈行不遵道,言不中理,甚至于思虑计较,密察关防,卖弄精魂,好为师范,自是自见,自祸自殃,去道远矣。若不直下悔过自新,果行育德,则安能承袭太上真明,光晖天下,利益群生。其或未然,听予颂曰:

行满天下无怨恶,言满天下无亡过。倒携慧剑倚长空,万法来前迎刃破。行时行之坐时坐,饥则养兮睡不卧。中中默默袭明公,就裹壶天如许大。

第十一则

太上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心本无迹,道常无名,朴虽至小若微尘,神用无方,含造化端,居万象之先,所以天下不敢臣也。故得此道者,顿超物表,性象太空,周流六虚,动静无碍。是以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泛兮其可左右,微兮其可色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虽然如是,诚能万缘顿息,一念归中,方知道元来自有,不必他来。大众还会否?颂曰:

心即道兮道即心,不劳思想别追寻。

利名雪化灵台莹,恩爱冰消慧海深。

风卷尘清金虎伏,云收雾散玉龙吟。

天清皎日光圆朗,万籁寂呜息大音。

第十二则

太上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原夫念有偏倚,则以正反之;心有妄想,则以觉反之。正觉然妙,亦是道之动也。圣人心若太虚,清净自然,无一毫偏妄点染,体乎中道,其正也、觉也,何用修为?故曰:绝学无忧,清净为天下正,履谦处顺,和同柔弱,礼也,亦道之用也。故天下万物因生而有,无生则无有矣。大众,正以反邪,觉以照妄,犹是道之动,道之用。若自尊自是,不反不弱,则道之丧矣。颂曰:

天下本无事,人心自热忙。雨收山色翠,云散月圆光。体道神清泰,安常德义香。诚中狂作圣,偏妄圣为狂。本性无欺昧,不必更参详。

第十三则

太上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至,不见而名,无为而成。夫天下犹一身,天道即本心。心虚明,则天理昭彰。身中正,则天下安静。乃知道在自身,向外求则远矣。明在本心,向外观则昧矣。故圣人反身而诚便到家,反照隐密则明德着,不动而变则不理当。大众,多少省力,又不费心,还委悉否?休,休。颂曰:

不涉程途便到家,何须着境苦枝植。

旻天清肃家家月,春日和融处处花。

气泰款斟王母酒,心清奚用赵州茶。

安闲自在全无事,何又喃喃书五车。

第十四则

太上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夫上士元本清高,根基纯厚,所以一拨便转,八达六通,自然移掇不得,天地莫迁,轻轻快快,绵绵密密,精进力行,终始无昧。中人则业识牵缠,利名萦绊,未免半疑半信,若存若亡。小人骄矜浊富,夸恃虚名,专尚浮华,憎嫌纯朴,故闻圣人之道,则大笑之。若使小人闻道而不笑,则不足以为至道。故小人建设巧言,笑侮有之,不足为怪。夫何故?达道了明之士,顿忘形体,若昏昧之人;事物无心,若退惰之人。卑下混同,类族平等,大体洁白,外若污辱,广德充满,常若不足,建立阴德,密切若偷,质朴真纯,茫然若渝。若大方无际,大器缓成,况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视听不得,道隐无名,摸索不着,清虚寂寞,与彼相反。已上皆下人可笑。惟在道高明,包容含恕,善假方便,委顺曲化,故曰善贷且成。大众,修行人三千功,八百行,尽备此章,勉旃勉旃。颂曰:

物物中含太极真,奈人暴弃自蒙昏。

下愚执僻心茅塞,上士虚中性玉纯。

识性空无名本性,凡人了达即真人。

回光直入玄元境,庶免区区再转轮。

第十五则

太上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

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夫圣人不有去来,了无生死,是以太虚一体,动静不居。嗟夫,一切人此心无主,忽起忽灭,出机入机,无有了期。夫何故?以

其生生之厚。欲养生之富厚,则贪婪者衣食常不足,富贵者利名常不足。以其心常不足,故纵六欲七情,三尸六贼,用心役力,巧智其神,致使心火上炎,精水下湿,水火相违,以致病患苦楚,至死未休。惟达道者,明悟虚幻情缘业识,故反情复性,虚心体道,自然火不上炎,水不下漏,水火既济,神炁密融,果证无生,故无死地。乃知人之生,动之死地,皆由水火既未,神炁合离,故亦十有三也。火数七,水数六,合十三也。此章多解不一,各执自见,着相支离。或言九窍四关,十分有三分生,七分死;或以月之亏盈,然合成数。於切己进修,全无干涉。惟祖师玉蟾真人言七情六欲,先师言水火既未,最为切当。上下文理顺贯,便得受用。若情欲不息,水火不济,则中无定主,安能出得虎兕甲兵之惊惧?以其神炁一融,自然物我两忘。大众,明彻此章端的大义,力行将去,不必问生死事大已已。颂曰:

人之生死藉阴阳,超出阴阳自反常。

水火混融忘死地,炁神密固卫生方。

人牛俱泯性圆朗,鸥我无情机两忘。

假象指贤归故里,休迷相数弄文章。

第十六则

太上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夫大道生生不穷,玄德畜养平等,物随气而赋形,势因时而成就。是以万物莫不尊道为本,贵德为元。故道之尊高,长於上古而不先;德之最贵,成於万物而不先。故体道之士,天下莫敢臣,侯王莫能友,常乐自然。昔帝尧让位许由先生,辞而避之;帝舜让位善卷先生,避之而入山。又如庄子休於子陵,辞黄金百镒,不受相位。古今达道志士,有至于三诏不赴者甚多,可谓道之尊,德之贵,而莫之爵。今之我辈,未造实理,不有真功,未知道妙深奥,玄理幽微,恃自井量管见,扇惑愚俗,彰扬口鼓,要誉利名,不羞之甚。上忝仙圣道风,下缘市尘俗气,似此违避太上慈训,胡不寒心。速改速改。大众,尔等欲知之而速改乎,欲奋志而力行乎?嘻,老拙更为饶舌。颂曰:

极品簪缨世慕之,道人看破笑嘻嘻。

沤生沤灭莫多事,花谢花开能几时。

素履自然宁意马,实颐宁肯舍灵龟。

优游不事王侯志,何愠人轻与不知。

第十七则

太上云:含德之厚,比如赤子。夫含养德性,纯纯朴朴,则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婴儿也。未三月时,元炁纯粹,元神寂冥,不知动静声色,两手握固,百骸柔软,一团和气,纯纯全全。所以终日号哭,而咽嗌不破嘎,毒虫猛兽亦无螫伤。盖与物无心,物亦无伤也。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我辈欲反本还源,归根复命,以此为则,不亦简妙乎。今心无所主,性不安闲,安得元神凝寂,元气冲虚,而比如赤子乎。大众,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咦,休休息息,绵绵若存去。颂曰:

含养工夫妙,中中密密绵。婴儿心溟涬,赤子性纯全。

今古谁消息,死生孰变迁。太虚中大象,玄外更无玄。

第十八则

太上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众,此三句妙理,如自家了彻,则一真洞彻,万行毕备。其或未然,老拙借口与汝等装点。如我辈省悟得,世间一切事物,俱是虚幻空华,此心厌倦,常慕幽静处,诸缘顿舍。似古庙香炉,冷灰灰地,默默然一切人事,来如土水偶人相似,判然不惹,是则故是,然则未然,实非圣人真清净之妙。夫何故?圣人之心,若悬宝镜在堂,物来则照,物去则空,随机应变,活泼泼、圆混混、虚豁豁、明皎皎,因其利而利之,以辅万物之自然。无可不可,乃为而无为也。圆通万变,无所往而不在乎道。如王秉剑,万法来前,迎刃而解,乃事无事也。咀玩道德,精妙入神,含养元炁冲和,如饮玉液琼浆,乃味无味也。大众,汝等欲知之乎,欲力行之乎?噫。颂曰:

万里无云障,碧天日正中。圆明晖宇宙,光朗曜虚空。

照物无私照,通幽彻大通。我心无点染,何事不圆融。

方便和人事,随机阐祖风。

第十九则

太上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这一步,向何处起脚。大众会么?师寂然良久,空中画一画,云:夫大道蓦直坦平,宽阔无涯,十极八方,六通四达,绰然无碍。南华老仙云:终日行而未尝行。多少省力,全无眹迹。诚向这裹会得,回转头来,力行将去,忽然踏着故乡,纵前许多熟境路头,尽净都忘。所谓顿超物表,游咏仙乡,逍遥真乐,岂不美哉?○看颂曰:

举步不在脚,也是涉途程。不行行至妙,无处不宽平。

心路诚虚绝,天衢道大亨。踏翻玄妙窍,庆快乐无生。

第二十则

太上云:我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宽居仁行,济人利物,悯惠一切,谓之慈。慈所以养乎天性也。素分安常,省心节事,谨言慎行,诚一无妄,谓之俭。俭所以养乎道心也。虚以受人,谦以自牧,柔和卑下,逊让持后,谓之不先。不先所以养乎孔德也。大众,诚能慈,无敌於天下,故曰勇;诚能俭,真乐有余,故曰广;诚能不先,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故能成其器长。道人家若不慈、不俭、不谦,不惟亡道,凶祸随之矣。可不戒慎,以保永终之元吉乎?师下座,端诚拜礼大众,而说颂曰:

富贵谦为本,尊高下作基。谦谦君子吉,行行惹人非。

克己心无昧,恕人心不欺。息心无可欲,和顺乐希夷。

第二十-则

太上云: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披褐怀玉。故志士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外虽狼藉,内怀至宝。故圣人本体圆明,则大用美利无穷,是以言言中节,事事公当。盖言未发时,中有宗本,事未萌时,中有君主。夫惟无知此妙之人,言多不善,事多偏倚,乃不知我道大体妙用寂然,中主应化无方之故。然知此道者希有,诚能反观本主,卓然存乎中,则言也、事也,无不条当,无所往而不利。作之君、作之师,天人敬仰,岂不超绝。故曰则我者贵矣。大众,且道只今言默作为,是谁主使?○颂曰:

七情未发妙,六欲不生时。寂寂诚忘我,中中的是谁。

言言说奚说,事事为无为。美玉藏中蕴,神珠光自辉。

嘻,明明拈出家中宝,无奈人迷不我知。

第二十二则

太上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前经云: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故达道之士,若拙若

愚,若昏若讷,洞彻本元,含光寂照,自昭明德,光而不耀。故曰知不知上也。今之我辈,未悟为悟,未明为明,萤光井量,自为了达,强辞口鼓,卖弄精魂,此乃不知强知之节病也。圣人秉气纯厚,德性朴真,八达六通,常若无知,三才一贯,常如不及。以其中虚安静,恬退柔和,并无昧己自欺,好胜争能,自见自是,许多节病。故曰: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大众,诚能顿觉自己昧心,强知自是之节病,克己改过,自然明德日新,乐天无穷矣。颂曰:

百拙无能懒散人,腾腾兀兀乐天真。人前默讷全无用,就裹含容席上珍。

性若良金无杂伪,心如美玉绝瑕垠。休夸口鼓机锋敏,免尔劳叨堕法尘。

第二十三则

太上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原夫天地乃无心圣人,圣人乃有心天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生生化化,美利天下而无害。圣人虚而无所积,故纯纯全全,道济天下而不争。所以厚养人民,於己愈有;博施济众,於己愈多。可谓法海宽弘,而无尽藏。大众,只这利而无害,为而不争的道妙常存,日用天地大生之德,圣人大化之仁尽在己矣。伏惟珍重。颂曰:

至道玄虚妙莫评,枢机造化主生成。乾坤健顺生生化,贤圣诚纯化化生。

舜禹体天奚有害,羲尧心道了无争。物丰时序人安泰,天下淳风乐太平。

第二十四则

《文始妙道真经》曰:一情冥为圣人,一情善为贤人,一情恶为小人。大众,一情善恶即不说,且道一情冥时如何领会?嘻;若就此处直下承当,则天心朗朗,成性存存。其或未然,听予烦曰:

善恶虽然是二途,道人不若悉捐除。七情冥息忽忘我,一道圆光曜太虚。

第二十五则

《文始真经》云: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即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即擒。圣人不异众人,时务不能拘耳。

乃知古者达道隐士,明白四达,默默昏昏,故若愚若拙,和光混世,所以方士莫能知;时行时止,应感随宜,所以鬼神莫能测。是以时务不能拘耳,得大自在。今之我辈,恃斗筲之量,彰萤火之光,好为人师,做模作样,矜夸自是,要誉沽名,殊不知反招魔障,以致灾殃。大众,圣人设喻鱼跃岸、虎入市,以致丧身失命,戒之深矣。以此为龟鉴,都不如安贫养道,素分乐天,久久自然有无量快乐,作个本分道人,岂不异哉。烦曰:

弄巧翻成拙,彰明莫若愚。侍才招奏剥,本分得中孚。

索隐令人谤,要名不自如。安常能省事,长泰乐无余。

第二十六则

《文始真经》云:圣人多敛万有於一息,无有一物可役吾之明彻。散一息於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大矣哉。夫人之一点虚灵,大体大用,在乎一息之间。故放开则充塞乾坤,绰然无碍;收敛则潜归黍粒,全无朕迹。灵灵无昧,体用全彰,事莫能迁,物莫能问。大众,诚能於此明悟了达,则语默动静得大自在。且道只今如何体审息息?颂曰:

惚焉天地表,恍尔黍珠中。独立一毫上,昭然体太空。

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综。倏尔忽相遇,非彼亦非侬。

第二十七则

《文始真经》云:圣人以有言、有为、有思,所以同乎人;以未尝言、未尝为、未尝思,所以异乎人。南华老仙云:终日言而尽道,言言皆道;终日言而尽物,言言皆物。道物之极,非言非默。以此推二祖师士一以,意是一耶,是二耶?大众,诚能於此通彻,则言也默也、为也息也,悉自然而然,无可不可。其或未然,反照去。颂曰:

堂前悬宝鉴,圆朗绝纤尘。照者从其照,人观亦听人。

妍丑都自见,此镜了无心。目观耳听得,方许尔知音。

第二十八则

《文始真经》云: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鳖行,道虽丝纷,事则碁布。又道云之卷舒,禽之飞翔,皆在虚空中,所以变化不穷。圣人之道亦然。乃知圣人条当天下,寂然神化,文彩全彰,应变随机,均齐弘道。夫何故?圣人大体玉虚,纯然无碍,所以任其所化。云龙禽翔,风雷雨雾,变化不常,大虚未尝变迁。大众,今我辈常常沉滞声色,迷惑有无,着物肆情,强能多事,所以云为失措,动止有妨,安得本性大虚,绰然自在。噫,若之何,各自理会。颂曰:

威风凛肃,鬼神莫测。和气雍容,美利万物。

为而无为,欲其不欲。飘然无碍,不疾而速。

第二十九则

《文始真经》云:蜣螂转丸,丸成而精思之,而有蚊白者存丸中,俄去壳而蝉。彼蜕不思,彼蚊蠕白?乃知玉不琢则不成器,天不寒则不结冰。大众,我辈实非天生圣人,欲学圣人之道,须假修习。真真实实,纯纯朴朴,切切下工夫始得。眼下胡枝撑,口鼓胡摆拨,济个甚事?圣人以蜣螂转丸,精思志一,虚白中辉,蜕壳而蝉。物类尚然用工而成,我辈岂不尔思。所以道:修及无修,是为真修;学至无学,方名绝学。今块然一物,蠢尔无知,云不必下工夫,绝学无忧。正所谓隔靴爬痒,枝撑摆拨,久久都无结果。可不勉之。老拙自觉饶舌,伏惟珍重。颂曰:

一闻顿彻妙玄玄,福慧根深风善缘。性命双融圆太极,形神俱妙体先天。

达摩九载玉心莹,文祖六年金志坚。今古上仙超越者,皆由功德得成仙。

第三十则

《文始真经》云:众人以魄摄魂者,金有余则木不足也。圣人以魂运魄者,木有余而金不足也。故木喻魂喻性,金喻魄喻情。常人随情逐妄,故情有余而性不足也。圣人摄情归性,故性有余而情不足也。故修真之士,渊情泯识,则本性圆明而无欠余;死魄安魂,则慧命坚固而无渗漏。性情混然,则金木无间矣。虽然,喜怒哀乐爱恶欲,皆情也。寂湛圆明,性也。性一而情七,彼众我寡,所以常被业力胜吾道力。大众,且道如何胜得这七个

畜生?嘻,别人难着力。颂曰:

七个大魔鬼,常害主人公。主人无志力,营魄骋英雄。

慧剑诛白虎,灵宫卧玉龙。太平无个事,鼓腹乐玄风。

第三十一则

《文始真经》云:人之计生死者,或曰死已有,或曰死已无,或曰死已不有不无;或曰当喜者,或曰当惧者,或曰当任者,或曰当超者,愈变情识。大众,今之修行人,皆言为生死事大,以此经义推之,都是空头烦恼。有无无有,喜惧任超,愈变情识,殊不知我本无生,孰云为死。予尝谓死生乃昼夜之常,则要心无迁易;去来乃动静之变,则要性无昧昏。故南华老仙云:死生亦大矣,无以动其心。虽然如是,也要只今分晓,方为了事人。夫何故?诚能日用间,逆顺不能迁,则夜间梦寝不能昧,梦觉既如一,死生了无碍。其或未然,且请究竟。颂曰:

我本无来去,谁云有死生。日月常出没,太虚何暗明。

逆顺心无染,梦境自然清。无生真乐妙,历劫庆升平。

第三十二则

《文始真经》 云:意有变,心无变。意有觉,心无觉。惟一我心,则意者尘往来尔,事者倏起灭尔,吾心有大常者存。故心喻火也,意喻土也。火生土,犹心生意也。无心则无意,无意则无情,是以情生而意觉,举意而心照也。大众,日用间以此照觉,则情识俱空,事物两忘,应用随机,忽起忽灭,皆浮浮然。夫何故?吾心有大常主宰存焉。还会否?咦,颂曰:

云去云来山静止,潮生潮退海澄平。潮云无意时来往,山海无心日翠清。

第三十三则

《文始真经》云:有人问於我曰:尔何族何氏,何名何字,何衣何食,何友何仆,何琴何书,何古何今?我时默然不对一字。或人叩之不已,我不得已而应之曰:尚自不见我,将何为我所。予尝见朱文公语录云:禅自道家起,释氏於道家经典抽出,翻头换面,

做宝藏卖弄。予始疑之,思道家安有禅。及熟玩此经,及《南华》等经,方知文公不虚说矣,信乎。冯尊师云:鸠摩罗什未生,已有南华、列子。文始真人设此几问,云:不对一字。大众,是否诚能於此悟的切当,忽然省得真仙微妙,已对了也。其或未然,且向尚自不见我,将何为我所参详去。颂曰:

有人问於我,将何为我所。直面定心拳,教伊无处躲。无处躲,无处躲。

第三十四则

《文始真经》云:譬如大海能变化亿万蛟鱼,水一而已。我之与物,蓊然蔚然在大化中,性一而已。知夫性一者,无人无我,无死无生。夫三才万类,皆自太极中变而有自,各赋形以来,物物具一太极,存一天理,在大化中生化化生而无穷。况心流精衮,事风物浪,无时定止。所以自古至今,翻形换壳,不得超脱。大众,诚能悟此虚幻空华,忘物省事,反情息心,自然一性圆明,不与万法混。这个主人公,超然自在,倒大来轻轻快快,又何人我死生之疑碍乎。珍重珍重。颂曰:

鱼龙变化皆同水,人我生成总一心。同异异同忘彼此,黄金同土土同金。

噫,纯然一性太空体,寂寂明明绝古今。

第三十五则

《文始真经》云:均一物也,众人或其名,见物不见道;贤人析其理,见道不见物;圣人合其天,不见道不见物。一道皆道,不执之即道,执之即物。《周易》孔圣《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亦物也。故君子体物而不遗,旨哉。释氏云:人能转物,即同如来。以此章妙推之,费力不少。夫何故?物自物,我自我,何必转,何必去。是以圣人纯一不杂,体合乾坤,自然物我两忘,道心不二。大众,诚能如此见彻,同物我,全天理,这个主人公,活泼泼、圆混混,绰然无碍,无可不可,体妙象先,顿超物表,真乐无穷,又何固执意我矣。珍重珍重。颂曰:

滞有到头成幻妄,执无毕竟堕顽空。 有无不立心超绝,不明通处亦明通。

第三十六则

《文始真经》云:天地万物,无有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应;我非我我,不得不养。虽应物未尝有物,虽养我未尝有我。勿曰外物,然后外我;勿曰外形,然后外心。道一而已,不可序进。大哉,圣人之言欤。物来则应,应之以诚;物去则空,寂然无着,所谓不即不离也。夏葛冬裘,饥餐渴饮,安分随宜,时行时止,皆平常本分事也。可用则用,可休便休,随时消息,辅合自然,又不用心,亦不费力。所谓事于无事,为而无为,多少轻快。又何外物、外形、外心之分别?大众,应物忘物,养我忘我,自然一了百当,本性超然。故曰:道一而已,不可序进。颂曰:

对境如无境,同尘绝点尘。我人俱不碍,大地法王身。

一彻万融无个事,乾坤内外总吾身。

玄教大公案卷上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