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钱德洪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原文】

嘉靖戊子1冬,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讣告2同门,约三年收录遗言。后同门各以所记见遗。洪择其切于问正者,合所私录,得若干条。居吴时,将与《文录》并刻矣。适以忧去,未遂。

当是时也,四方讲学日众,师门宗旨既明,若无事于赘刻者,故不复萦念。去年,同门曾子才汉3得洪手抄,复傍为采辑,名曰《遗言》,以刻行于荆4。洪读之,觉当时采录未精,乃为删其重复,削去芜蔓,存其三分之一,名曰《传习续录》,复刻于宁国之水西精舍。

今年夏,洪来游蕲5,沈君思畏6曰:“师门之教久行于四方,而独未及于蕲。蕲之士得读《遗言》,若亲灸夫子之教。指见良知,若重睹日月之光。惟恐传习之不博,而未以重复之为繁也。请裒7其所逸者增刻之,若何?”

洪曰:“然。”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故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盖指示专一,则体悟日精,几迎于言前,神发于言外,感遇之诚也。今吾师之没未及三纪8,而格言微旨渐觉沦晦,岂非吾党身践之不力,多言有以病之耶?

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并易中卷为问答语,以付黄梅尹9张君增刻之。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

嘉靖丙辰10夏四月,门人钱德洪拜书于蕲之崇正书院。

【注释】

1嘉靖戊子:明嘉靖七年(一五二八年)。

2讣告:报丧。

3曾子才汉:曾才汉,王守仁弟子,曾任太平知县,修《太平县志》。

4荆:荆州。

5蕲:蕲州,今湖北蕲春。

6沈君思畏:沈宠,字思畏,安徽宣城人,王守仁再传弟子。

7裒:搜集。

8纪:古人以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为一纪。

9黄梅尹:黄梅县令。

10嘉靖丙辰: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年)。

【译文】

嘉靖戊子年冬季,钱德洪与王汝中为先生的丧事奔赴广信,并向同门师友报丧,并约定在之后的三年间收录先生生前的言语。之后同门相继送来了各自所作的记录。我选出那些切合先生宗旨的,与我所记录的合并在一起,共有若干条。居住在吴地时,打算将其和《文录》一同刻印。正逢守丧离开,所以没能办成。

当时各地讲学的日渐增多,先生的学说宗旨天下皆知,似乎已经不需要再去刻印,所以没有再放在心上。去年,同门的曾才汉看到了我的手抄本,又另外搜集编撰,取名为《遗言》,用来在荆州刻印刊行。我读过之后,觉得采录并不精确,于是又删去其中多余重复的,保留下三分之一,取名《传习续录》,在安徽宁国水西精舍再次刻印。

今年夏天,我来到蕲州游玩,沉思畏说:“先生的学说流行天下已经很久了,但是惟独没传到蕲州。蕲州士人看到《遗言》,就像亲身受到了先生的教导。经过指点看到了良知,就像重新看到了日月的光明。只是担心先生的遗言收录的不够多,而没有觉得收录重复是繁冗。请您搜集散失的部分增刻出来,怎么样?”

我说:“好。”先生格物致知的观点,开悟了学人,学习的人切身修习默默体悟,不敢只从知识上去理解,惟求通过切实体悟获得。所以亲身整天地讲解这一观点而不厌其烦,学习的人整天听这些也不厌其烦。因为指教专一,体悟就日渐精微,能够在尚未开口时领悟,并且能领悟言谈之外的精神,这是双方至诚相待的缘故。如今先生去世不到三纪,他的言论和宗旨却逐渐沉沦不明,这难道不是因为我们这些人亲身躬行得不够,凭空说得太多的缘故吗?

学习的人目标不同,先生的宗旨就得不到宣扬。于是我又搜集散佚的文稿,选用那些与先生言论不违背的,辑成一卷。其他不够真切以及《文录》已经记录的,全都删去。并将中卷改成问答形式,交给黄梅县令张君增刻。读者如果不只从知识上去理解,而惟求通过切实体悟获得,那么就不会对此书存有疑问了。

嘉靖丙辰年夏四月,门人钱德洪于蕲州崇正书院恭谨作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