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中说译注

卷八 魏相篇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题解】

《魏相篇》内容相对驳杂,人物品评、立德修身、治学之法、经典要义、政事得失皆包含其中。如若反复玩味,深入揣摩,方能渐渐厘清此篇端绪。《魏相篇》的主要线索实为有道君子遭逢乱世的立身之法与出处之道。开篇借品评魏相、杨遵彦等历史人物而引入君子的立身之法与出处之道。在王通看来,无论立身抑或出处,皆应合乎礼义、持守中道。立德修身、遵行古礼自当精勤不怠。当然,作为乱世的立身之法,不仅含有儒家传统的忠恕之道,更加入了应对复杂世道人心的谨慎与持中。王通肯定门生的德行修为,亦批判时俗的古礼尽废与人心变乱,更哀叹隋炀帝开凿运河耗尽民力、连年灾荒兵革不息,以致江都生变、天下崩乱。“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秉承儒家正统思想的王通,在隋朝承平之时,曾谒文帝献《太平十二策》,然而未得重用。如今世道大坏,对待朝廷所谓的征召,王通选择了隐而不仕。但王通矢志弘道之心却不曾动摇,访求《礼》《乐》于隐逸之士,修明《六经》于乡野之间。既有“君子之于道也,死而后已”的坚定,又有“人事修,天地之理得矣”的洞见,更有“君子不贵得位”的达观。不得其时,则述《六经》以明道。王通向门生传授《六经》要义,更鉴于长久以来世道变乱、史笔不一的局面,申明《春秋》《元经》的褒贬之义与权变之法,意在阐明《春秋》之于东、西二周,义在“尊王政”;《元经》之于南、北两朝,义在“明中国”。王通欲以一己“独断之作”彰明帝制所在、天命所归。斯此,方能更为透彻深刻地理解王通征召不至,隐居乡野,却仍孜孜于传习圣道、汲汲于躬行古礼的原因所在。

8.1 子谓魏相“真汉相。识兵略,达时令,远乎哉!”1

【注释】

1魏相:见4.17条注。

【译文】

文中子评价魏相是“当之无愧的大汉宰相。精通兵法,明达时令,远见卓识!”

8.2 子曰:“孰谓齐文宣瞢而善杨遵彦也1?谓孝文明2,吾不信也。谓尔朱荣忠3,吾不信也。谓陈思王善让也4,能污其迹,可谓远刑名矣5。人谓不密,吾不信也。”

【注释】

1齐文宣:见3.7条注。瞢(méng):懵懂,糊涂。杨遵彦:见3.7条注。

2孝文:见2.52条注。

3尔朱荣(493—530):字天宝,北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梁郡公尔朱新兴之子,北魏权臣。初袭爵,任第一领民酋长。镇压北方起义,对抗胡太后势力。孝昌二年(526),自领肆州刺史。武泰元年(528),得知孝明帝遇鸩后,以为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克洛阳,拥立孝庄帝元子攸即位,拜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任尚书令,封太原王,弑胡太后和幼帝元钊,专擅朝政。借口丞相高阳王元雍谋反,制造“河阴之变”,杀王公百官。后率军返晋阳,身居外藩重镇,遥制朝政。镇压葛荣起义,迁侍中、大丞相、都督河北诸军事,平定韩楼、邢杲、元颢叛乱,拜太师、天柱大将军。永安三年(530),坐罪被杀。《北史》卷八十四有传。

4陈思王:见3.21条注。

5刑名:刑罚。此指灾祸。

【译文】

文中子说:“谁说齐文宣帝糊涂,糊涂焉能重用杨遵彦?说北魏孝文帝英明,我不相信。说尔朱荣忠诚,我不相信。陈思王善于辞让,能够自污行迹,可以说是远刑避祸了。有人却说他虑事不周,我不相信。”

8.3 董常问:“古者明而不视,聪而不闻1,有是夫?”子曰:“又有圆而不同2,方而不碍3,直而不抵4,曲而不佞者矣。”常曰:“浊而不秽,清而不皎,刚而和,柔而毅,可乎?”子曰:“出而不声,隐而不没,用之则成,舍之则全,吾与尔有矣5。”

【注释】

1古者明而不视,聪而不闻:《淮南子·本经训》:“故闭四关,止五遁,则与道沦,是故神明藏于无形,精神反于至真,则目明而不以视,耳聪而不以听,心条达而不以思虑;委而弗为,和而弗矜;冥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杂焉。”

2圆而不同:实模仿《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方而不碍:实模仿《老子》第五十八章:“圣人方而不割。”碍,通“阂”,孤傲,特立独行。

4抵:冒犯。此指无礼。

5“用之则成”三句:实模仿《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

董常问:“古时圣贤明察而不必去看,善闻而不必去听,是这样吗?”文中子说:“除此之外还有圆融而不苟同,方正而不孤傲,刚直而不无礼,委婉而不谄媚的。”董常问:“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持身清正而不太过皎洁,刚正不阿且能处世随和,温和柔顺且能坚毅果敢,这样可以吗?”文中子说:“出仕为官不会声名大噪,归隐田园不会埋没于世,得以重用则成就功业,不得施展则保全自身,只有我和你才是这样。”

8.4 子游马颊之谷,遂至牛首之谿1,登降信宿2,从者乐。姚义、窦威进曰3:“夫子遂得潜乎?”子曰:“潜虽伏矣,亦孔之炤4。”威曰:“闻朝廷有召子议矣。”子曰:“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5。”姚义曰:“其车既载,乃弃尔辅6。”窦威曰:“终逾绝险,曾是不意7。”子喟然,遂歌《正月》终焉。既而曰:“不可为矣8。”

【注释】

1子游马颊之谷,遂至牛首之谿:阮逸注云:“晋州有马颊河、牛首山。”牛首之谿,考《新唐书·王勃传》:“初,祖通,隋末居白牛谿,教授门人甚众。”又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诸子》:“龚氏本云:‘子游黄颊之谷,遂至白牛之谿。’注云:‘王绩尝题诗黄颊山壁。’愚按,《负苓者传》:‘文中子讲道于白牛之谿。’当从龚本。”

2登降:山路行进中或上或下。信宿:连宿两夜。

3窦威:见2.3条注。

4潜虽伏矣,亦孔之炤(zhāo):《诗经·小雅·正月》:“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礼记·中庸》亦引此诗:“《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东汉郑玄注云:“孔,甚也。昭,明也。言圣人虽隐居,其德亦甚明矣。”炤,同“昭”,明。

5“彼求我则”四句:《诗经·小雅·正月》:“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东汉郑玄注云:“彼,彼王也。王之始征求我,如恐不得我,言其礼命之繁多。”“王既得我,执留我,其礼待我謷謷然,亦不问我在位之功力,言其有贪贤之名,无用贤之实。”

6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诗经·小雅·正月》:“其车既载,乃弃尔辅。”东汉郑玄注云:“以车之载物,喻王之任国事也。弃辅,谓远贤也。”辅,夹在车轮外侧的直木,以增加车轮负重。

7终逾绝险,曾是不意:《诗经·小雅·正月》:“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顾尔仆,不输尔载。终逾绝险,曾是不意。”东汉郑玄注云:“女不弃车之辅,数顾女仆,终用是逾度陷绝之险。”此句意在说明,君主若能亲近贤者,重用人才,国家终能渡过难关。曾,岂,怎能。意,留意,在意。

8不可为矣:阮逸注云:“言隋必亡,不可救。”

【译文】

文中子游览马颊谷,而后又到了白牛谿,一路上下前行连宿两夜,随行的人都很快乐。姚义、窦威上前说:“先生就这样归隐了吗?”文中子说:“君子虽然隐居乡野,但是德行昭明于世。”窦威说:“听说朝廷正讨论要征召先生。”文中子说:“朝廷征召我,如恐求我不得。得到之后颇多仇怨,亦不加以重用。”姚义说:“治国如驭载重之车,疏远贤人犹如抛弃负重之辅。”窦威说:“只要能够重用贤才,国家终能渡过难关,君王对此怎能不多加留意。”文中子喟然长叹,于是咏唱《正月》之诗以尽其意。不久后说:“隋朝已无可救药了。”

8.5 子曰:“《书》以辩事,《诗》以正性1,《礼》以制行2,《乐》以和德3,《春秋》《元经》以举往4,《易》以知来。先王之蕴尽矣5。”

【注释】

1《书》以辩事,《诗》以正性:阮逸注云:“言常道在乎事,思无邪在乎性。”

2《礼》以制行:阮逸注云:“行不可纵,必礼以制之。”《礼》,即“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制,约束。

3《乐》以和德:阮逸注云:“德不可苦,必乐以和之。”

4举:此指评论。往:过去。

5蕴:阮逸注云:“奥赜(zé)也。”

【译文】

文中子说:“《尚书》用来明辨事理,《诗经》用来匡正心性,《礼》用来约束行为,《乐》用来和谐德政,《春秋》和《元经》用来评论过去,《周易》用来预知将来。古圣先王之道的奥妙尽在其中。”

8.6 王孝逸曰1:“惜哉!夫子不仕,哲人徒生矣。”贾琼曰:“夫子岂徒生哉?以万古为兆人2,五常为四国3,三才、九畴为公卿4,又安用仕?”董常曰:“夫子以《续诗》《续书》为朝廷,《礼论》《乐论》为政化,《赞易》为司命5,《元经》为赏罚,此夫子所以生也。”叔恬闻之曰:“孝悌为社稷,不言为宗庙6,无所不知为富贵7,无所不极为死生8,天下宗之,夫子之道足矣。”

【注释】

1王孝逸:见1.27条注。

2万古:万世。兆人:兆民。

3五常:见1.6条注。四国:四方,即天下。

4三才:见1.1条注。九畴:见4.9、4.20条注。

5司命:此指朝廷诏令。

6不言:即“不言之化”。见1.28条及注。

7无所不知:《列子·黄帝》:“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8无所不极:《礼记·大学》:“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东汉郑玄注云:“极,犹尽也。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余也。”指竭尽全力躬行圣教。

【译文】

王孝逸说:“可惜啊!先生不出仕为官,圣哲之人徒生于世间。”贾琼说:“先生怎么是徒生于世间呢?先生以万世为兆民,以五常为天下,以天地之道和治国之法为公卿,又何必出仕为官呢?”董常说:“先生以《续诗》《续书》为朝廷,以《礼论》《乐论》为施政教化,以《赞易》为诏令,以《元经》为赏罚,这就是先生存世的原因。”叔恬听闻说:“先生以孝悌伦理为社稷,以不言之化为宗庙,以无所不知为富贵,以无所不极为生死,先生为天下所尊,先生之道大行于世。”

8.7 贾琼曰:“中山吴钦1,天下之孝者也。其处家也,父兄欣欣然;其行事也2,父兄焦然,若无所据。”子曰:“吾党之孝者异此3:其处家也,父母晏然;其行事也,父兄恬然,若无所思。”

【注释】

1吴钦:其人不详。

2行事:此指外出办事。与上文“处家”对应。

3吾党之孝者异此:实模仿《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

贾琼说:“中山人吴钦,是天下闻名的孝子。他在家时,父母兄弟都感到快乐;他外出办事,父母兄弟都焦虑不安,好像失去了依靠。”文中子说:“我们乡里的孝子与此不同:他在家时,父母安泰如常;他外出办事时,父母兄弟恬然平静,好像没什么要担心的。”

8.8 裴嘉有婚会1,薛方士预焉2。酒中而乐作,方士非之而出3。子闻之曰:“薛方士知礼矣,然犹在君子之后乎4?”

【注释】

1裴嘉:其人不详。

2薛方士:见2.24条注。预:参与,参加。

3酒中而乐作,方士非之而出:阮逸注云:“《士婚礼》:‘三日不举乐。’”《礼记·曾子问》:“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酒,酒宴。

4然犹在君子之后乎:《左传·昭公三年》:“二大夫退。子大叔告人曰:‘张趯有知,其犹在君子之后乎!’”西晋杜预注云:“讥其无隐讳。”意在说明薛方士虽知晓礼乐,但其行为有违中道,非君子所为,故“犹在君子之后”。

【译文】

裴嘉举办婚礼,薛方士前来参加。酒宴中奏起了音乐,薛方士予以批评后离去。文中子听闻后说:“薛方士知晓礼乐,然而尚不及于君子之列。”

8.9 文中子曰:“《元经》有常也,所正以道,于是乎见义1。《元经》有变也,所行有适2,于是乎见权。权义举而皇极立矣3。”董常曰:“夫子《六经》4,皇极之能事毕矣。”

【注释】

1义:宜,合宜。

2适:恰当。

3皇极:见1.8条注。

4《六经》:即《续六经》。

【译文】

文中子说:“《元经》有恒常之理,匡正天下遵以正道,因而呈现为义。《元经》有变化之道,推行政教恰到好处,因而呈现为权。权与义皆彰明于世则圣王之制便得以建立。”董常说:“先生的《续六经》,详尽阐述了治理天下的准则。”

8.10 文中子曰:“《春秋》,一国之书也,其以天下有国而王室不尊乎?故约诸侯以尊王政,以明天命之未改,此《春秋》之事也;《元经》天下之书也,其以无定国而帝位不明乎?征天命以正帝位,以明神器之有归1,此《元经》之事也。”

【注释】

1神器:国家权力,即帝位。

【译文】

文中子说:“《春秋》是一方诸侯的史书,其编纂应该是出于诸侯并起、王室衰微的原因吧?因此约束诸侯以尊崇王道,以此表明天命并未改变,这是《春秋》的要义;《元经》是天下四方的史书,其编纂应该是出于世道动荡、帝道不明的原因吧?因此征引天命以匡正帝道,以此表明帝位已有归属,这是《元经》的要义。”

8.11 董常曰:“执小义妨大权,《春秋》《元经》之所罪与?”子曰:“斯谓皇之不极1。”

【注释】

1皇之不极:《汉书·五行志上》:“《洪范五行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有下人伐上。’”此处就8.9条“义”与“权”之关系为论,意在说明处事当持中道,不可偏颇,文中“皇之不极”即有违“大中之道”。见1.8条注。

【译文】

董常说:“执着于一隅之义而妨碍全局之权,这应该是《春秋》和《元经》所批判的吧?”文中子说:“这就叫作‘皇之不极’。”

8.12 御河之役1,子闻之曰:“人力尽矣。”

【注释】

1御河:阮逸注云:“魏郡白沟,炀帝开永济渠,名御河,运粮征辽。”即大运河。役:征发百姓。

【译文】

隋炀帝征发百姓开凿运河,文中子听闻后说:“民力耗尽了!”

8.13 子居家,不暂舍《周礼》。门人问子,子曰:“先师以王道极是也1,如有用我,则执此以往2。通也宗周之介子3,敢忘其礼乎?”

【注释】

1先师:见6.29条注。极:尽。

2如有用我,则执此以往:实模仿《论语·阳货》:“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3宗周之介子:即传承周朝王道的晚生小辈。介子,庶子。此指晚生小辈,与上文“先师”相对,实文中子自谦之词。

【译文】

文中子居于家中,手不释《周礼》。门生问文中子为何,文中子说:“先师孔子认为王道尽在于此,如果重用我,我将携《周礼》前往。我是传承周朝王道的小辈,怎敢忘记周朝的礼仪制度?”

8.14 子曰:“《周礼》其敌于天命乎1?《春秋》抗王而尊鲁,其以周之所存乎2?《元经》抗帝而尊中国,其以天命之所归乎3?”

【注释】

1《周礼》其敌于天命乎:阮逸注云:“周公典礼与天命齐其久长,故曰‘敌’也。”敌,相匹,相配。

2《春秋》抗王而尊鲁,其以周之所存乎:阮逸注云:“抗,举也。《春秋》举周王正朔而书于《鲁史》者,以周礼尽在鲁故也。”

3《元经》抗帝而尊中国,其以天命之所归乎:阮逸注云:“《元经》举帝号,以得中国者为正朔,盖天命归中国也。”

【译文】

文中子说:“《周礼》应该能够与天命相配吧?《春秋》彰明天子且以鲁国为尊,应该是鲁国保存了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吧?《元经》彰明帝号且以中原为尊,应该是依据天命所归吧?”

8.15 张玄素问礼1。子曰:“直尔心2,俨尔形3,动思恭,静思正4。”问道。子曰:“礼得而道存矣5。”玄素出,子曰:“有心乎礼也。夫礼,有窃之而成名者,况躬亲哉6!”

【注释】

1张玄素(?—664):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虞乡镇)人。隋时为景城县户曹,为官清廉。隋末为窦建德所执,授治书侍御史、黄门侍郎。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后,授景城录事参军。太宗即位后,授侍御史,迁给事中等职。直言进谏,极言得失。迁太子少詹事,辅佐皇太子李承乾。贞观十四年(640),拜太子左庶子,悉心教导。太子被废后,坐罪免职。贞观十八年(644),迁潮、邓二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卒于家中。《旧唐书》卷七十五有传。

2尔:此,无实际意义。

3俨:俨然。见3.35条注。

4动思恭,静思正:实模仿《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5礼得而道存矣:阮逸注云:“上四事合礼,则道在其中。”

6有窃之而成名者,况躬亲哉:阮逸注云:“窃,谓非己有也。假外饰而行之尚得成名,况玄素有心于克己哉!”意在说明窃礼假饰之徒尚得以成名,张玄素实有心于礼,必能躬行之,定当有所成就。

【译文】

张玄素问什么是礼。文中子说:“使内心正直,使容貌庄重,行动时恭敬有礼,静处时心思方正。”问什么是道。文中子说:“掌握了礼之精髓则道之要义也便蕴藏其中了。”张玄素离开后,文中子说:“他有志于礼。对于礼,有窃礼假饰而成就美名的,更何况像张玄素这样躬亲践行的呢!”

8.16 魏徵问君子之辩1。子曰:“君子奚辩?而有时乎为辩,不得已也2,其犹兵乎3?”董常闻之曰:“君子有不言之辩4,不杀之兵,亦时乎?”子曰:“诚哉!不知时,无以为君子。”

【注释】

1君子之辩:《荀子·非相》:“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

2“君子奚辩”三句:实模仿《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3其犹兵乎:《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4不言之辩:《庄子·齐物论》:“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译文】

魏徵问君子论辩之道。文中子说:“君子为何要论辩呢?即便有时与人论辩,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应该就像圣人用兵吧?”董常听闻说:“君子有不依靠言说的论辩,有不通过杀戮的征伐,应该是懂得顺应时势吧?”文中子说:“确实如此!不知时势,无法成为君子。”

8.17 文中子曰:“闻谤而怒者,谗之由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绝由去媒,谗佞远矣。”

【译文】

文中子说:“听闻毁谤就怒不可遏,这是谗言产生的缘由;得到赞誉便喜出望外,这是谄佞近身的媒介。去除这些缘由和媒介,则谗言和谄佞自会消失。”

8.18 子曰:“闻难思解,见利思避1,好成人之美2,可以立矣。”

【注释】

1见利思避:实模仿《论语·宪问》:“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译文】

文中子说:“听闻灾祸能思考解决,见到利益能避让不争,乐于成人之美,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了。”

8.19 子谓董常曰:“我未见勤者矣。盖有焉,我未之见也。”

【译文】

文中子对董常说:“我没有见到勤勉不息的人。这种人应该是有的,只是我没有见到。”

8.20 子曰:“年不丰,兵不息,吾已矣夫1?”

【注释】

1“年不丰”三句:实模仿《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

文中子说:“年景不好,战争不断,我没有什么希望了。”

8.21 子谓北山黄公善医1,先寝食而后针药2;汾阴侯生善筮3,先人事而后说卦。

【注释】

1北山黄公:其人不详。

2寝食:睡觉吃饭,指日常生活。此指通过分析人的饮食起居而深入了解病情。针药:针灸和药物。此指治疗。

3汾阴侯生:唐王度《古镜记》:“汾阴侯生,天下奇士也,余常以师礼事之。”唐王绩《仲长先生传》:“汾阴侯生以筮著。”

【译文】

文中子说北山黄公精于医术,先分析饮食起居而后再施以针药;汾阴侯生善于卜筮,先了解所做之事而后再阐释卦象。

8.22 房玄龄问正主庇民之道1。子曰:“先遗其身2。”曰:“请究其说。”子曰:“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玄龄曰:“如主何3?”子曰:“通也不可究其说,萧、张其犹病诸4!噫!非子所及5,姑守尔恭,执尔慎,庶可以事人也。”

【注释】

1庇民:《礼记·表记》:“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即庇护百姓。

2遗其身:《汉书·武五子传》:“比干尽仁而遗其身。”遗,舍弃。身,自己。

3如主何:阮逸注云:“再问正主之说。”

4萧、张其犹病诸:阮逸注云:“萧何知其主不可以正也,而私营物产;张良亦私自从赤松子游。皆病也。”意在说明古之贤臣如萧何、张良者,尚无法匡正其主。此指无法匡正其主而自求保全之道。犹,尚且。病,失误,不足。

5非子所及:实模仿《论语·公冶长》:“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房玄龄问匡正君主、庇护百姓之法。文中子说:“首先要舍弃自己。”房玄龄说:“请您深入讲解。”文中子说:“只有舍弃自己,而后才能没有私心,没有私心而后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而后才能心系天下,这样大道方可推行。”房玄龄说:“如何匡正君主呢?”文中子说:“我也无法深入了解,即便萧何、张良尚有失于此!哎!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姑且恪守恭敬,保持谨慎,应该就可以奉侍君主了。”

8.23 江都有变,子有疾1,谓薛收曰:“道废久矣,如有王者出2,三十年而后礼乐可称也3,斯已矣4。”收曰:“何谓也?”子曰:“十年平之,十年富之,十年和之5,斯成矣。”

【注释】

1江都有变,子有疾:即本书《王道篇》:“子不豫,闻江都有变。”见1.5条及注。

2如有王者出:文中子于“江都有变”时有言:“天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见1.5条。

3称:阮逸注云:“举也。”

4斯已矣:阮逸注云:“斯,隋不能举。”意在说明隋朝已无法振兴礼乐。斯,此指振兴礼乐。

5和之:即和于礼乐,指社会上下皆合乎礼乐规范。

【译文】

隋炀帝久居江都,荒废朝政,而李渊于太原举兵,文中子有病在身,对薛收说:“王道废弛已久,如有明君圣主出现,三十年后礼乐可兴,隋朝已无可能。”薛收问:“为何这样说?”文中子说:“十年平定天下,十年富民兴邦,十年和于礼乐,振兴礼乐方可实现。”

8.24 子曰:“早婚少娉1,教人以偷2;妾媵无数,教人以乱3。且贵贱有等4,一夫一妇,庶人之职也5。”

【注释】

1早婚:过早结婚。少娉(pìn):此指婚礼草率,不合乎礼制。娉,通“聘”,聘嫁。此指婚礼所应遵循的礼仪制度。

2偷:阮逸注云:“薄也。”即薄于礼义,轻浮不恭。

3妾媵(yìng)无数,教人以乱:阮逸注云:“言弃古礼,是掌教者之罪也。”媵,《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即女子出嫁时要随嫁的媵妾。无数,逾越礼制,数量多。

4贵贱有等:阮逸注云:“妻、妾、媵各有等降之数。”

5职:此指常道。

【译文】

文中子说:“过早结婚且婚礼草率,这是教人轻浮不恭;贵族嫁女陪嫁媵妾过多,这是教人败常乱俗。并且贵贱有等级,一夫一妇,这是百姓常道。”

8.25 子谒见隋祖,一接而陈《十二策》1,编成四卷2。薛收曰:“辩矣乎?”董常曰:“非辩也,理当然尔。”房玄龄请习《十二策》,子曰:“时异事变,不足习也3。”

【注释】

1接:得到召见。《十二策》:见7.37条注。

2编成四卷:阮逸注云:“门人编之。”

3时异事变,不足习也:阮逸注云:“适救隋弊,非经久策。”

【译文】

文中子晋谒隋文帝,一得召见便奏陈《十二策》,而后门生将其编为四卷。薛收问:“是论辩之辞吧?”董常说:“并非论辩之辞,实为理所当然之语。”房玄龄请求学习《十二策》,文中子说:“时代不同了,世事亦随之而变,不值得学习。”

8.26 虞世基遣使谓子曰1:“盍仕乎?”子曰:“通有疾,不能仕也。”饮使者2,歌《小明》以送之3。世基闻之曰:“吾特游缯缴之下也4,若夫子可谓冥冥矣5。”

【注释】

1虞世基(?—618):字懋世,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虞世南之兄。初仕南陈,累官至尚书左丞。隋朝建立后,任通直郎、内史侍郎,受炀帝器重,专典机密,参掌朝政。炀帝征高丽,屡次进谏不纳,惧祸及己,不敢忤逆。大业十四年(618),炀帝遇弑,其亦遇害。《北史》卷八十三、《隋书》卷六十七有传。

2饮(yìn):用酒食款待。

3《小明》:即《诗经·小雅·小明》。《毛诗序》云:“《小明》,大夫悔仕于乱世也。”文中子借此以明不仕之意。

4缯缴(zēng zhuó):即矰缴,猎取飞禽的射具。缯,通“矰”,箭。缴,系在短箭上的丝线。

5冥冥:高远之貌。

【译文】

虞世基派遣使者对文中子说:“何不出仕为官呢?”文中子说:“我有病在身,无法出仕。”用酒食款待使者,并吟唱《小明》送别了使者。虞世基听闻后说:“我不过是游荡于弓箭之下,先生才可称为振翅高飞。”

8.27 文中子曰:“问则对,不问则述1,窃比我于仲舒2。”

【注释】

1问则对,不问则述:阮逸注云:“若策问之则对,不尔则自述,其道待时而行。”对,应对天子问询而作的专题论述。见4.38、5.6条。

2仲舒:即董仲舒。见5.6条注。阮逸注云:“董仲舒,汉武帝时《对贤良策》,后为公孙弘所抑,退免以著书为业。”

【译文】

文中子说:“君主问询则对答,不问则著书立说,不揣冒昧我将自己比作董仲舒。”

8.28 子曰:“吾不仕,故成业;不动,故无悔;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

【译文】

文中子说:“我不出仕为官,因此成就功业;不轻举妄动,因此没有过失;不广求外物,因此内心满足;不杂学异端,因此明达正道。”

8.29 文中子曰:“凝滞者1,智之蝥也2;忿憾者,仁之螣也;纤吝者,义之蠹也。”

【注释】

1凝滞:指心志受到局限而拘泥于一隅。此指固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蝥(máo):害虫。此指危害。下文“螣(téng)”“蠹(dù)”同。

【译文】

文中子说:“固执有害于智,怨恨有害于仁,吝啬有害于义。”

8.30 子曰:“《元经》之专断,盖蕴于天命,吾安敢至哉1?”董常闻之曰:“《元经》之与天命2,夫子而不至,其孰能至也?”

【注释】

1“《元经》之专断”三句:阮逸注云:“天命未改于晋祚,则《元经》断之于江南;天命有归于中国,则《元经》断之于后魏。言此皆天下所蕴,非我能至也。”专断,此指独断王朝正朔、天命所归。至,准则。此指建立准则或标准。《逸周书·常训解》:“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淫,民知其至。”

2与:合乎。

【译文】

文中子说:“《元经》独断王朝正朔,实源于天命所归,我怎敢自立准则?”董常听闻说:“《元经》合乎天命,如果先生达不到这种境界,那还有谁能达到呢?”

8.31 子谓窦威曰:“既冠读《冠礼》1,将婚读《婚礼》,居丧读《丧礼》,既葬读《祭礼》,朝廷读《宾礼》,军旅读《军礼》,故君子终身不违《礼》。”窦威曰:“仲尼言‘不学礼,无以立’2,此之谓乎?”

【注释】

1冠:即冠礼。见2.23条注。

2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

文中子对窦威说:“已行冠礼后读《冠礼》,将要结婚时读《婚礼》,服丧期间读《丧礼》,下葬之后读《祭礼》,在朝为官读《宾礼》,效命军旅读《军礼》,因此君子终身不违礼制。”窦威说:“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8.32 子述《婚礼》。贾琼曰:“今皆亡,又焉用续1?”子曰:“琼,尔无轻礼,无谄俗,姑存之可也。”

【注释】

1续:阮逸注云:“补亡也。”即辑录遗文坠句。

【译文】

文中子纂述《婚礼》。贾琼问:“现今已全部亡佚,又何必去辑录呢?”文中子说:“贾琼,你不要轻视礼制,不要媚俗,姑且让其留存于世就好。”

8.33 子赞《易》至《观卦》1,曰:“可以尽神矣2。”

【注释】

1《观卦》:《周易》第二十卦。

2可以尽神矣:阮逸注云:“盥而不荐,可以尽神之奥。”《周易·观卦》:“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神道。此指天地之道。

【译文】

文中子阐释《周易》至《观卦》,说:“可以穷尽神道之妙。”

8.34 子曰:“古者进贤退不肖1,犹患不治;今则吾乐贤者而哀不贤者2,如是寡怨,犹惧不免。《诗》云:‘惴惴小心,如临空谷3。’”

【注释】

1进贤退不肖:《大戴礼记·保傅》:“夫生进贤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尸谏,可谓忠不衰矣。”

2哀:哀恕,同情宽恕。此指宽容。《宋书·谢庄传》:“屡经披请,未蒙哀恕,良由诚浅辞讷,不足上感。”

3惴惴小心,如临空谷:《诗经·小雅·小宛》:“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译文】

文中子说:“古时重用贤才,贬退小人,仍担心天下不治;现在我喜好贤才,宽容小人,这样方能减少怨恨,仍惧怕不免于遭怨。《诗经》说:‘惊恐戒惧小心谨慎,如同登临幽深空谷。’”

8.35 子读《说苑》1,曰:“可以辅教矣2。”

【注释】

1《说苑》:西汉刘向编著的小说集成,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散佚,后经宋代曾巩辑录,复为二十卷。

2可以辅教矣:阮逸注云:“其说礼乐可左右教化。”

【译文】

文中子读《说苑》,说:“可以辅助政教。”

8.36 子之韩城1,自龙门关先济2,贾琼、程元后。关吏仇璋止之曰3:“先济者为谁?吾视其颡颓如也4,重而不亢5;目灿如也,澈而不瞬6;口敦如也7,闳而不张8;凤颈龟背,须垂至腰,参如也9。与之行,俯然而色卑;与之言,泛然而后应10。浪惊柂旋而不惧⑪,是必有异人者也。吾闻之:天下无道,圣人藏焉。鞠躬守默⑫,斯人殆似也⑬。”程元曰:“子知人矣。是王通者也。”贾琼曰:“吾二人师之而不能去也。”仇璋曰:“夫杖一德⑭,乘五常⑮,扶三才,控六艺⑯,吾安得后而不往哉?”遂舍职,从于韩城。子谓贾琼曰:“君子哉!仇璋也。比董常则不足,方薛收则有余⑰。”

【注释】

1韩城:阮逸注云:“冯翊有韩城县。”即今陕西韩城。

2龙门关:阮逸注云:“龙门,汉皮氏县,魏改为龙门,隋属绛州,今河中有县。”属韩城县。济:过,渡过。

3仇璋:阮逸注云:“字伯成。”王通门下杰出弟子。本书《关朗篇》载王凝语:“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经》益明。对问之作,四生之力也。董、仇早殁,而程、薛继殂。”

4颡(sǎng):额头。颓如:此指额头光亮的样子。颓,秃发。

5重:此指额头宽大。亢:阮逸注云:“昂也。”

6瞬:此指目光闪烁不定。

7敦如:厚重貌。

8闳(hóng):大。

9“凤颈龟背”三句:意在说明文中子相貌高贵不凡,脖颈如凤凰般修长圆润,后背如灵龟般微微隆起,长髯及腰。参如,阮逸注云:“参参然,盛貌。”意在说明胡须茂盛而浓密。

10泛然:广博貌。后应:此指交谈中态度恭敬,彬彬有礼。

⑪浪惊柂(duò)旋:指船在惊涛骇浪中漂荡。柂,船舵。

⑫鞠躬:此指行为恭敬。守默:此指言语得体。

⑬殆:几乎,大概。

⑭一德:即“纯一其德”。此指谨遵儒家正道。《周易·系辞下》:“恒以一德。”唐孔颖达疏云:“恒能终始不移,是纯一其德也。”

⑮乘:升。此指振兴。

⑯控:告。此指申明。

⑰方:比,比较。

【译文】

文中子前往韩城,先过了龙门关,贾琼、程元在后面随行。守关门吏仇璋叫住他们说:“过关的那个人是谁?我看他的额头光亮,宽大而不高昂;目光明亮,清澈而不闪烁;嘴唇厚实,宽大而不张开;凤颈龟背,胡须至腰,浓密茂盛。与他同行,态度恭敬神情谦逊;与他交谈,见闻广博彬彬有礼。惊涛骇浪、船颠舵旋而不恐惧,必有异于常人之处。我听说:天下混乱无道,圣人就会隐居不出。他行为恭敬言语得体,几近于圣人了。”程元说:“你很会看人。那个人就是王通。”贾琼说:“我二人皆受教于他而不愿离开。”仇璋说:“先生能够秉持正道,振兴五常,匡扶三才,申明六艺,我怎能自甘落后而不前往求教呢?”于是舍弃官职跟从文中子到了韩城。文中子对贾琼说:“仇璋真是君子啊!虽然比不上董常,但却比薛收优秀。”

8.37 文中子曰:“吾闻礼于关生1,见负樵者几焉2;正乐于霍生3,见持竿者几焉。吾将退而求诸野矣4。”

【注释】

1关生:阮逸注云:“关子明、霍汲皆隐于渔樵。”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关朗在太和中见魏孝文,自太和丁巳至通生之年甲辰,盖一百七年矣,而书有‘问礼于关子明’。”验之《录关子明事》:“太和末,余五代祖穆公封晋阳,尚书署朗为公府记室。穆公与谈《易》,各相叹服。”可知晁氏之疑当为不虚,且《关朗篇》:“子曰:‘魏之贤人也。孝文没而宣武立,穆公死,关朗退。’”之载录亦可证晁氏之论。然关朗为当时避乱隐居之高士,若文中子求教于其后人,或得其撰述于他处,亦属情理之中。

2几:几近。此指近乎尽得礼乐之道。

3正:通“征”,求取,求学。与上文“闻”对应。

4吾将退而求诸野矣:实模仿《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唐颜师古注云:“言都邑失礼,则于外野求之亦将有获。”即征求礼乐于砍柴、钓鱼的隐士。

【译文】

文中子说:“我从关先生那里知晓了礼,可见山野担柴之人几乎尽得礼制之道;从霍先生那里求取了乐,可见江渚垂钓之人几乎尽得乐教之理。我将到山野中求教于隐士。”

8.38 子曰:“多言不可与远谋1,多动不可与久处2。吾愿见伪静诈俭者3。”

【注释】

1多言不可与远谋:阮逸注云:“机易泄。”

2多动不可与久处:阮逸注云:“心易躁。”

3伪、诈:假装,装作。静:沉静。与上文“多言”对应。俭:恭谨。与上文“多动”对应。

【译文】

文中子说:“人多妄言,不可与之共谋大事;人多妄动,不可与之长久相处。我情愿看到那些假装沉静恭谨的人。”

8.39 贾琼曰:“知善而不行,见义而不劝1,虽有拱璧之迎2,吾不入其门矣。”子闻之曰:“强哉矫也3!”

【注释】

1劝:劝勉,奋勉。

2拱璧:双手合抱的大块玉璧,比喻珍贵的礼物。

3强哉矫也:实模仿《礼记·中庸》:“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强,刚强。矫,正直。

【译文】

贾琼说:“知晓善道而不躬行,见到义举而不奋勉,这样的人即便用拱璧来迎接我,我也不会进入他的门庭。”文中子听闻说:“真是刚强正直的人啊!”

8.40 仇璋谓薛收曰:“子闻‘三有’ ‘七无’乎?”收曰:“何谓也?”璋曰:“无诺责1,无财怨2,无专利,无苟说,无伐善3,无弃人4,无畜憾5。”薛收曰:“请闻‘三有’。”璋曰:“有慈,有俭,有不为天下先6。”收曰:“子及是乎?”曰:“此君子之职也7,璋何预焉?”子闻之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8。”

【注释】

1无诺责:阮逸注云:“不责人以必诺。”

2无财怨:阮逸注云:“不以财使人怨。”

3无伐善:《论语·公冶长》:“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4无弃人:《老子》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西汉河上公注云:“使贵贱各得其所。”

5畜憾:又作“蓄憾”,积攒仇怨。《左传·文公十四年》:“秋七月乙卯夜,齐商人弑舍而让元。元曰:‘尔求之久矣。我能事尔,尔不可使多蓄憾。将免我乎?尔为之!’”

6“有慈”三句:实模仿《老子》第六十七章:“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职:指常道。见8.24条注。

8唯其有之,是以似之:《诗经·小雅·裳裳者华》:“维其有之,是以似之。”东汉郑玄注云:“维我先人有是二德,故先王使之世禄,子孙嗣之。”意在说明当有君子之德,方能承此“三有”“七无”君子之道。

【译文】

仇璋对薛收说:“你听说过‘三有’‘七无’吗?”薛收问:“说的是什么?”仇璋说:“不要求他人信守诺言,不追逐财富与人结怨,不独占利益贪得无厌,不言辞随意违背正道,不夸耀长处炫耀自己,不心胸狭隘抛弃他人,不与人争斗积累仇怨。”薛收说:“请问‘三有’。”仇璋说:“慈爱,节俭,不为天下先。”薛收说:“你达到这种境界了吗?”仇璋说:“这是君子之道,我如何能达到呢?”文中子听闻后说:“唯有君子之德,方承君子之道。”

8.41 子曰:“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1。故君子寡尤2,小人多怨3,良以是夫!”

【注释】

1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实模仿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交际》:“曩哲先择而后交,不先交而后择也。”

2寡尤:《论语·为政》:“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东汉包咸注云:“尤,过也。”

3多怨:《论语·里仁》:“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西汉孔安国注云:“取怨之道也。”

【译文】

文中子说:“君子先选择而后结交,小人先结交而后选择。因此君子少犯过错,小人多招怨恨,确实如此啊!”

8.42 子曰:“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夫如此,故免。老聃曰:‘吾言甚易行,天下不能行1。’信哉!”

【注释】

1吾言甚易行,天下不能行:《老子》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在说明知君子之道易,而行君子之道难。

【译文】

文中子说:“君子不会要求他人做力所不及的事,不会强迫他人做不该去做的事,不会逼迫他人做不喜欢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免于灾祸。老子说:‘我的话很容易施行,然而天下人却无法施行。’的确如此啊!”

8.43 仇璋问:“君子有争乎?”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译文】

仇璋问:“君子会有所争吗?”文中子说:“遇到利益争相谦让,听闻义举争相作为,有过之处争相改正。”

8.44 薛收问:“圣人与天地如何1?”子曰:“天生之,地长之,圣人成之2。故天地立而《易》行乎其中矣3。”薛收问《易》。子曰:“天地之中非他也,人也4。”收退而叹曰:“乃今知人事修,天地之理得矣。”

【注释】

1圣人与天地如何:此句意在就圣人与天地万物之关系发问。《周易·乾卦》:“《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2“天生之”三句:实模仿西汉陆贾《新语·道基》:“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长,长养,使生长。成,化成。《周易·恒卦》:“《彖》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3天地立而《易》行乎其中矣:实模仿《周易·系辞上》:“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4人:此指圣人之道。与上文“圣人”对应。

【译文】

薛收问:“圣人与天地万物存在怎样的关系?”文中子说:“天生万物,地养万物,圣人化成万物。因此天地确立准则而《周易》之道也就运行其中了。”薛收问《周易》。文中子说:“天地之中别无他道,唯有圣人之道。”薛收告退后感叹道:“今日方知修明人事可得天地之理。”

8.45 子谓收曰:“我未见欲仁好义而不得者也1。如不得,斯无性者也。”

【注释】

1我未见欲仁好义而不得者也:《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文中子对薛收说:“我没见过喜仁好义而无法得到的。如果无法得到,那就是不具备人的善心本性。”

8.46 子曰:“严子陵钓于湍石1,尔朱荣控勒天下2,故君子不贵得位。”

【注释】

1严子陵:即严光。见6.42条注。湍石:阮逸注云:“隐钓于七里湍。”

2尔朱荣:见8.2条注。控勒:掌控,控制。

【译文】

文中子说:“严光隐居垂钓于湍石而声名流传于世,尔朱荣掌控天下却灾祸殃及其身,因此君子不在乎是否身居高位。”

8.47 子曰:“火炎上而受制于水1,水趋下而得志于火2,故君子不欲多上人3。”

【注释】

1火炎上:《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2水趋下而得志于火:意在说明水流虽然向下流淌,却能扑灭燃烧上蹿的火苗。趋,向。得志,此指发挥作用。

3君子不欲多上人:《左传·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译文】

文中子说:“火焰上蹿而终受制于水,水流向下却总能扑灭火焰,因此君子不愿凌驾于他人之上。”

8.48 子赞《易》至“山附于地,剥”1,曰:“固其所也,将安之乎?是以君子思以下人2。”

【注释】

1山附于地,剥:《周易·剥卦》:“《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唐孔颖达疏云:“‘山附于地,剥’者,山本高峻,今附于地,即是剥落之象,故云‘山附于地,剥’也。‘上以厚下安宅’者,剥之为义,从下而起,故在上之人,当须丰厚于下,安物之居,以防于剥也。”此处意在借《剥卦》之《象》,暗示隋朝君主不晓《剥卦》之道,隋室基业将崩,有道君子亦无能为力。

2思以下人:实模仿《论语·颜渊》:“夫达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译文】

文中子阐明《周易》之道至“山附于地,剥”,说:“本来就是这个道理,我又能怎么办呢?因此有道君子常思谦恭待人。”

8.49 芮城府君读《说苑》1,子见之曰:“美哉!兄之志也。于以进物,不亦可乎2?”

【注释】

1芮城府君:见2.53条注。

2于以进物,不亦可乎:意在说明除儒家经典及文中子之《续六经》外,研读《说苑》亦能修习儒家正道。进物,《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三国王弼注云:“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进物也。”即丧失先天淳朴之无为,而以后天之智慧兴立善道修明德行。此指修习儒家正道,与8.35条相印证。

【译文】

芮城府君读《说苑》,文中子看到后说:“兄长的志向值得称道啊!以此来修习儒家正道,不也可以吗?”

8.50 子之居,常湛如也1,言必恕,动必义,与人款曲以待其会2,故君子乐其道,小人怀其惠3。

【注释】

1子之居,常湛如也:实模仿《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湛如,《晋书·简文帝纪》:“帝少有风仪,善容止,留心典籍,不以居处为意,凝尘满席,湛如也。”即恭敬沉稳之貌。

2款曲:应酬。此指待人接物。会:阮逸注云:“谓理与情会和。”即待人接物无不合于情理。

3君子乐其道,小人怀其惠:实模仿《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文中子居家之时,始终保持恭敬沉稳,说话必定体谅他人,做事必定合乎道义,待人接物无不合乎情理,因此君子欣赏他的修身之道,小人感念他的恩泽佳惠。

8.51 叔恬曰1:“凝于先王之道,行思坐诵2,常若不及3,临事往来,常若无诲4。道果艰哉!”子曰:“吾亦然也5。”叔恬曰:“天下恶直丑正6,凝也独安之乎?”子悄然作色曰7:“‘神之听之,介尔景福8。’君子之于道也,死而后已。天不为人怨咨而辍其寒暑9,君子不为人之丑恶而辍其正直。然汝不闻《洪范》之言乎?‘平康,正直’10。夫如是,故全⑪。今汝屑屑焉⑫,三德无据而心未树也⑬。无挺、无讦、无固、无抵⑭,斯之谓‘侧僻’‘民用僭忒’⑮,无乃汝乎?”叔恬再拜而出。

【注释】

1叔恬:即王凝。见1.10条注。

2行思坐诵:“行思”“坐诵”实为互文,即无论行、坐之时,皆思、诵先王之道。

3不及:《论语·泰伯》:“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北宋邢昺疏云:“勤学汲汲如不及,犹恐失之也。”

4常若无诲:阮逸注云:“若无人教诲我。”

5吾亦然也:阮逸注云:“言先王之道非凝能及,答云吾亦然,实勉之尔。”

6恶直丑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恶直丑正,实蕃有徒。”唐孔颖达疏云:“以直为恶,以正为丑,恶直事,丑正道,如此人者,实蕃多有徒众。言时世慕善者少,从恶者多。”

7悄然:面露愁容。此指脸色凝重。作色:改变脸色。此指态度严肃起来。

8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诗经·小雅·小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东汉郑玄注云:“神明听之,则将助女以大福。”此二句实借《诗经》之言以申斥王凝。景,大。

9怨咨:怨恨嗟叹。《尚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日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日怨咨。”寒暑:冬夏。此指四季轮回。

10平康,正直:《尚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西汉孔安国注云:“世平安,用正直治之。”此二句意在借《尚书》之言,以强调正直乃实现平康必然之法。

⑪全:阮逸注云:“正直必平康,故全身全道。”

⑫屑屑焉:因琐碎之事而思前想后,心思驳杂而不专一。

⑬三德:《尚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心未树:即心中尚未树立正道。

⑭挺:阮逸注云:“挺然,立不曲貌。”讦(jié):阮逸注云:“斥言也。”抵:阮逸注云:“抵触。”即格格不入。

⑮侧僻、民用僭(jiàn)忒:阮逸注云:“终《洪范》之词教之也。”《尚书·洪范》:“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西汉孔安国注云:“在位不敦平,则下民僭差。”此二句意在批评王凝不遵正道。侧僻,邪僻,即不端的品行。僭忒,僭越礼制犯上作乱。

【译文】

叔恬说:“我对于古圣先王之道,无时无刻不在思索诵习,常常唯恐不及,然而在遇事或与人交往时,却常常好像并未受教。这古圣先王之道果然艰深难学啊!”文中子说:“我也是这样。”叔恬说:“天下皆厌恶正直,难道我要独自安守正道吗?”文中子脸色凝重、态度严肃地说:“‘神明主宰一切,佑你获得洪福。’君子修大道,至死而后已。上天不会因为人们的怨恨而停止四季轮回,君子不会因为人们的厌恶而放弃坚守正道。况且你难道没听过《尚书·洪范》的话吗?‘平康,正直’。只有这样,方能保全自身和大道。如今你思前想后,心中不守三德因而尚未树立正道。不要刚而无柔、不要言辞刻薄、不要固执拘泥、不要格格不入,这些就是《尚书·洪范》所说的‘邪僻之行’‘民不守礼犯上作乱’,指的不就是你吗?”王凝再拜告退。

8.52 仇璋进曰:“君子思以下人,直在其中欤?”子笑而不答。薛收曰:“君子乐然后笑1,夫子何为不与其进也2?”子曰:“唯狂克念,斯非乐乎3?”

【注释】

1乐然后笑:《论语·宪问》:“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2与其进:《论语·述而》:“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3唯狂克念,斯非乐乎:阮逸注云:“《易》道至深,非璋尽达,然嘉其狂念,故乐然笑之。”唯狂克念,《尚书·多方》:“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西汉孔安国注云:“惟圣人无念于善则为狂人,惟狂人能念于善则为圣人。”念,此指心存善道,一心向善。

【译文】

仇璋上前问:“君子想着谦恭待人,直道就蕴含其中了吧?”文中子笑而不答。薛收问:“君子心中喜悦而后展露笑容,先生为何不称赞他的进步呢?”文中子说:“愚狂之人心存善道,这难道不令人喜悦吗?”

8.53 子谓仇璋、薛收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1。”

【注释】

1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西汉孔安国注云:“言知之易,行之难。”

【译文】

文中子对仇璋、薛收说:“懂得道理并不难,难的是亲自践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