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五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二明西域者即今性相二宗元出彼方故名西域谓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一名戒贤二名智光。

第二叙西域中文分为二先正叙后顺违前中即贤首起信论疏初义理分齐中叙之於中二一总叙源由二双释所立今初然真谛笈多波颇三藏皆是西域而躬亲在斯分教故属此方所收下二大德本是西方分教故云西域耳那烂陀者此云施无厌然案唐三藏传似智光乃戒贤弟子而今云同时者或恐名同人异或是师资不妨立义所宗复异又准无行禅师书亦云西方有二宗并行一宗无着天亲一宗龙树提婆龙树之宗玄飙才举则无着牵羊翊羽暂腾则陈那乱辙则同时定有二宗又案西域记唐三藏初遇龙树宗师欲从学法师令服药求得长生方能穷究三藏自思本欲求经恐仙术不成辜我夙愿遂不学此宗乃学法相之宗若藏和尚义分齐云法藏於文明年中幸遇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地婆阿罗唐言日照於西太原寺翻译经论躬亲问之故有凭矣。

▲戒贤远承弥勒无着近踵护法难陀。

戒贤远承下第二双释所立即为二别二中文皆有五一师资相承二所凭经论三正显所立四彰了不了五结成所凭今初戒贤中初师资中弥勒位极此为上古无着初地此为中古护法难陀未有得圣之文但是当时英彦化世未久故曰近踵。

▲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

依深密等者二所凭经论深密等经等取佛地等经瑜伽等论等取对法显扬等法相之论余并可知。

▲立三种教以法相大乘而为了义即唐三藏之所师宗。

立三种教下正显所立於中先总后别总中以法相大乘为了则显法性为不了唐三藏师宗者具如西域记及三藏传广说。

▲谓佛初於鹿苑转四谛小乘法轮说诸有为法皆从缘生以破外道自性因等又缘生无我翻外有我然犹未说法无我理即四阿含等是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而说诸法自性皆空翻彼小乘然依他圆成犹未说有即诸部般若等经第三时中就大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方为尽理即解深密经等。

谓佛初下别显三教即为三别一一教中各有三定一时定谓初时等故二法定谓有空等故三经定谓指阿含等故三性等义至下当辨言具说三性三无性等者此有两重一约三性则初时约依他说有二约遍计说空三具说三性则遍计是空依圆是有以为中道二者约三性皆有约三无性皆空第一时中说三性皆有第二时中总说诸法皆悉无性者约三无性密意说耳故唯识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谓若显了说则双明三性三无性方是中道故为尽理。

▲是故於彼三时初堕有边次堕空边俱非了义后时具说遍计性空余二为有契会中道方为了义。

是故於彼下第四明了不了然二宗义别下说十重且就深密略有四义一约三性三无性二约心境空有三约一乘三乘四约成佛不成佛即五性一性义此中且约三性空有论了不了前第三时含约五性三无性论余二门略不明之下别会中隐显而出。

▲此依深密所判。

此依深密下第五结成所凭。

▲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

二智光下疏文亦五同前初师宗文殊对弥勒龙树对无着青目清辨对护法难陀护法难陀注唯识论青目注中论清辨亦注中论造掌珍论。

▲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

依般若等下二所凭经论般若等经等取涅盘法华等中观等论等取门百智论等。

▲亦立三时教以明无相大乘为真了义。

亦立三下第三正立可知。

▲谓佛初鹿苑说小明心境俱有次於中时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根犹劣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

▲又初渐破外道自性等故说因缘生发决定是有次渐破小乘缘生实有之执故说依他似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犹存假名而接引之后时方就究竟而说缘生即空平等一味。

又初渐下第四明了不了上约心境空有以立三时之教今约三性空有以明了不了义盖影略耳言以彼怖畏此真空者小乘闻空谓无物为空如空泽之空则毕竟都无恐成断灭若必无者何有因果生死涅盘徒事勤修复何所益故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故生惊怖今存假名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存依他之假有以接小心之劣机后时下第三时教缘生即空者缘生即依他依他即空不存依他空遍计也平等一味者空有一味非空外说有有外说空空有相即故无异味见空即是见有见有即是见空空有二体既同何要偏留依他但空遍计。

▲此三次第如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经说。

此三次第下结成所凭般若灯论本颂即中论五百偈题云分别明菩萨释分别即智明即是光人译异耳释论称为般若灯者照了般若般若无此不可见故又体即般若照物如灯大乘妙智经未见经本但依贤首引耳或云即般若经般若是智摩诃是大亦可妙故。

▲然此二三时并不能断一代时教以各有据乎相违故各别为於一类机故。

然此二三时下第二辨顺违然藏和尚起信疏问云此二三时可和会不自答云无会无不会言不会者各各为人悉檀并是圣教随缘益物何须会之故云无会言无不会者即可会也今会此义有其二门一约摄生宽狭言教具阙以明了不了二约益物渐次显理增微以明了不了初门有二一约摄生宽狭者深密宗中初唯为小次唯为大此二时中狭故非了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宽故为了二约言教具缺者初唯说小次唯说大各有所阙故非了义於第三时具说三乘具故为了第二门内亦二初约益物渐次者谓妙智经意初唯益小故非了义次虽益通大小不能令趣寂二乘得大菩提故非了义第三时中普得大益方为了义二显理增微者初说缘生实有次说假有故非了义第三时中显理至空会缘相尽故为了义依此会释二宗各有了不了义此贤首意谓约初门则法相宗为了法性宗非了若约后门则法性宗为了法相宗非了既皆二义了二义不了於理则齐今观贤首之意多明法性何者有二义故一以摄生宽狭对益物渐次则摄生宽为了不及益物唯大为了以言教具阙对显理增微则言教具为了不及显理尽为了思之可知二者言中虽云各有二了有二不了深密宗中二种了义亦成不了何者如摄生中以第二时唯摄大为不了第三时具摄为了者则得纯金何如杂铁纯菩萨众何如凡小同居法华唯为菩萨如何昔日被三是故应云唯摄大机为了总摄三根为不了又如言教具阙中以第二时不具为不了第三具说三乘为了者言皆关典应为不了杂以无稽应当是了纯卖真金应为贫士兀木杂货应为富商法华唯说一乘何如昔开三异是故应云唯说一极方为了义杂说三乘即为不了上二本是法相为了今皆成不了后二又成法性是了则四不了皆属前宗四种了义皆在法性恐法相者是非心生故疏不引之乃别为和会耳疏文分二先总明顺违后各别会释今初分三初总非前立谓既俱圣教不可受一非余二互相违不可二文双取故云并不能断。

▲深密经意为於一类餐般若者闻平等空拨无因果不了空有无二故第三时为其分析於一法上空有之义其妙智经则以一类闻说三性迷唯识者未能忘心观缘起者定谓似有故令总忘心境即事而真。

二深密经意下会释二经恐有问云若并不许其如二经有文如何会释故今为显二经之意各有所为不可偏执偏执则互相违。

▲得斯意者则不相违。

三得斯意下结成和会若得经意二家俱得受一非余则二家俱非故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

▲然欲会二家须知二宗立义有多差别略叙数条一者一乘三乘别二一性五性别三唯心真妄别四真如随缘凝然别五三性空有即离别六生佛不增不减别七二谛空有即离别八四相一时前后别九能所断证即离别十佛身无为有为别。

然欲会二宗下第二各别会释於中三初标列章门次广会初二后通略会释今初十对句各一对皆先明法性后辨法相如云一乘三乘别则一乘是法性三乘是法相余九例知初二次下广明后八义分齐中具显。

▲且初二义者由性有五一不同故令乘有三一权实。

且初二义下第二广会初二也於中二初双标二义后别显二相所以双明者以初二义互相成故谓若立五性为了则三乘为了之义自彰以有声闻缘觉二定性故则成二乘有菩萨性成菩萨乘不定性人通成三乘无种性人三所不摄则人天乘收则五乘亦具若以一性为了则一乘义成等有佛性故名一乘无不成佛故故涅盘云佛性者名为一乘。

▲如法相宗意以一乘为权三乘为实。

如法相下第二别显二相者先法相宗中二先标所宗。

▲故深密三时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为若过若不及皆非了义第三时中有性者成无性不成方为了义故云普为发趣一切乘者又初二卷中皆云一乘是密意说故知是权。

后故深密三时教下引文成立总为二段一名三乘为了一乘不了后明五性为了成前三乘前中引其二经初引深密虽明有性无性意成三乘言初皆不成者小乘中说独佛一人有大觉性余不说有故皆不成佛次一向成者是第二时中唯说一乘一切众生皆得成佛为一向成尽成则大过尽不成则不及故皆方便并为不了以初未堪闻大一向抑故第二时中观令欣佛一向扬故第三时中依理正说有性皆成佛非不及也无性不成佛非大过也故称实为了上明三乘是了之证又初二卷下证一乘是权。

▲又胜鬘经以一乘为方便故。

后引胜鬘亦但证一乘是权耳。

▲大般若五百九十三中善勇猛菩萨言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为具宣说如来境智若有类情於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於独觉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於无上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於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

大般若下第二明五性为了成前三乘则显一性一乘皆非了也於中总有五段引经而三论附出即分为五一引般若说有五性虽无第五前四既有无性必然前三可知第四云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者谓不定性人未入见道则容不定若入见道则名正定聚不容不定如入声闻见道终无回心作菩萨人言离生者见惑过患如生食在腹若入见道能离彼生故云离生至下更释。

▲深密第二大意同此。

深密第二下引深密经於中二初指同前文。

▲又云一切趣寂声闻种性补恃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后又云一切趣寂下证有趣寂若有趣寂则五性义成。

▲又十轮第九亦说三乘各定差别皆以性定五故。

又十轮下第三引十轮明定有三乘以成五性若无五性无三乘故。

▲故楞伽中佛告大慧有五种种性一声闻乘性二辟支佛乘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无性大庄严论及瑜伽论皆同此说。

故楞伽下第四正明五性庄严瑜伽二论例同。

▲善戒地持虽但说二种性一有种性二无种性亦云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无性瑜伽亦同此说。

善戒下第五引善戒地持立有二性以成前无性故彼论云种性有二一有种性二无种性彼论释云种性者无始法尔六处殊胜展转相续等而言亦云者全同楞伽以前不引彼经所释故今例释不欲繁文耳。

▲若法性宗意则以三乘是权一乘为实。

若法性宗下疏文亦二先标所宗。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初以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后法华下引证成立长分十段一引法华双立一乘一性二引涅盘明乘性相成三重引法华明无趣寂四引涅盘第九明无无性五释引经论结成正义六广引诸经遮救定性七引涅盘遮救无性八引法华遮救趣寂九释胜鬘会一乘方便十以法华结成破立今初分二先正立一乘后立一性释成一乘今初十方佛土中等者即第一方便品偈上三句正立第四句释疑言无二亦无三者古有多说大乘师云二即第二三即第三以菩萨乘胜故为第一此即生公意而未尽其旨生公云二者第二乘三者第三乘亦应无第一第一不乖所以大故不无之既无二三一亦去矣意云今日一乘深有玄致称所以大所以大者义理深也昔三乘中大乘据未融余二则立为权若约悲智万行不乖今日之一故云不乖所以大故不无之言既无二三一亦去者昔说有三二既不立大岂独存以不收二乘又权指故亦同羊鹿俱不得故如光宅四乘中说若天台等意无二者无有声闻缘觉之二乘无三者总无昔日三乘以皆非实故宗说不同任情去取若望经意但立一实为真趣举二三皆悉不许不论大小如说世中此人独立更无与比非要别指张王二人下句释疑疑云若唯有一昔何说三又华严经云或有国土说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有量故今释云若如来方便则多少皆得十方国土及昔说有三是方便耳非真实也又次下经云但以假名字引导於众生又云初以三乘等者此引第二经重成三皆是权若具引者经云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稳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释曰此文皆明先三是权后一为实纵饶会三归一亦是三为方便唯一为实耳。

▲以性惟一故故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又第三云一相一味究竟涅盘常寂灭相。

以性唯一下引其二文明唯一性证成一乘此句总以一性成一乘若有多性容有多乘既惟一性并同作佛故唯一乘耳故云诸佛两足尊下引证初引第一未来佛章故彼偈云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於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今但引两句显诸法无性成一性义耳然上三偈诸释不同今直解经文初一偈明当佛开权终归一实故云其实为一乘次偈释说一乘所以以唯一性故谓若有二性容有两乘既唯一性故说一乘耳知法常无性者知即证知法谓所证知法即色心等一切法也常无性者所证理也即如无性理觉诸法故云何无性谓色心等从本已来性相空寂非自非他非共非离湛然常寂故曰无性而言常者谓有来即无非推之使无故曰常无性耳佛种从缘起者然有二义一约因种因种即正因佛性故涅盘云佛性者即是无上菩提中道种子此种即前常无性理故涅盘云佛性者即是第一义空无性即空义也缘即六度万行是缘因佛性起彼正因令得成佛是故说一乘者唯以佛性起於佛性更无余性故说一乘称理说也体同曰性相似名种故关中云如稻自生稻不生余谷此属性也萌干华粒其类无差此属种也二果种性关中云佛报唯佛其理不差即性义也说法度人类皆相似此种义也果之种性缘真理生故云从缘起释此偈云佛缘理生理既无二是故说一乘耳意云证理成佛称理说一此中知法常无性偈全同出现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皆同一性所谓无性乃至云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谓知无性佛性同故准於下经以知无性尚得一成一切皆成况不说一乘而度脱之后偈云是法住法位等者重释前偈言是法者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无性者由住真如正位故由缘无性缘起即真由即真故上云无性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故智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名也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谓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若解无常之实即无常而成常矣则常与无常二理不偏故涅盘经况之二鸟今於道场证知一切世间无常即真常理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二而不二不可言宣以方便力假以言说一尚假说况有二三故知前偈即一性之文疏中略要但引一句耳又第三下此引药草喻品证一性义彼经云众生住於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於空今但略引二句以此证知则明三乘之人不知差别即一唯佛究之三即无二言一解脱者真解脱也故第二经偈云为灭谛故修行於道离诸苦缚名得解脱是人於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释曰一切解脱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一解脱味故无二味安有三乘又云常寂灭相即性净涅盘是上世间相常住也故皆一性。

▲涅盘亦云佛性者名为一乘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三十三又云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是名一味。

涅盘亦云下第二引涅盘明乘性相成非但由唯一性故说一乘经明一性即一乘也即第二十七经云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间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释曰以皆有佛性故唯一乘又佛性者即是第一义空之理理运弥载即是乘义耳言师子吼者名决定说者亦即第二十七经师子吼品释曰若不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则是野干设千万年在於佛法终不能作师子吼也三十三又云下引证佛性即是一乘非但因同果亦同也亦师子吼品彼明海有八德下具合之此合第三一味义经中但加标云三者一味余如疏文一甘露者正显一味甘露以喻涅盘。

▲又法华第三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我於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等。

又法华第三云下第三明无趣寂既无趣寂则无定性二乘一乘之义亦已显矣疏引三文谓法华智论及法华论今初即化城喻品结会世尊所化弟子经云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下疏全同言余国者有云随举娑婆之外一国即是若天台云余国者方便有余土也彼立四土一凡圣同居土即法相中变化土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无障碍土即是法相中报土通自他受用四常寂光土即法性土方便一土法相所无天台依凭智论而立即下所引九十五文论云阿罗汉先世因缘所受身必应当灭住在何处而具足佛道答得阿罗汉更不复生三界有净佛土出於三界乃至无烦恼之名於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如法华经说有阿罗汉我於余国等引文全同前疏又云若尔罗汉受法性身应疾得菩提何以稽留答云以舍众生舍佛道故又复虚言得道虽不受生死於菩提根钝不能疾得不如直往菩萨。

▲智论九十五亦同此说明知趣寂决定回心。

释曰智论之文昭然与法华符会定知虽出三界不趣寂也故疏结云决定回心。

▲法华论中四声闻内决定及增上慢此二根未熟故菩萨与记方便令发心。

法华论中下引论成上无趣寂义先引后释今初然论云言声闻授记者声闻有四种一者决定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退菩提心声闻四者应化声闻二种声闻如来与授记谓应化声闻退已还发菩提心者若决定者增上慢者二种声闻根未熟故如来不与授记菩萨与授记菩萨与授记者方便令发心故疏文略引耳言退菩提心得记者即如身子二万佛所已曾教化又次下云我今还欲令汝等忆念本愿所行道故则非独身子又四大声闻自陈舍父逃逝明已先化第三周中引大通智胜佛所曾已广化皆是退菩提心言应化者如富楼那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又言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又阿难自忆本愿偈云方便为侍者罗睺罗偈云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皆是应化声闻也故知夫能对扬圣教影响其迹靡不是权而独言富楼那是应化者亦抑法华诸罗汉耳言菩萨与记者论主次前自云如不轻品中示现礼拜赞叹作如是言我不轻於汝汝等皆当作佛者示诸众生皆有佛性故此上皆论而安国法师不许其义云何有昔时菩萨预记今日会上声闻即诸弘法菩萨谓乐王等当与记也释曰既是论主自言菩萨与记亦论自释何得不依。

▲既云未熟明必当熟方便令发即菩提心不可不顺己宗判为论错。

既云未熟下释上所引论文若决定声闻定不成佛则应言余二声闻根不熟故佛不与记既言未熟非永不熟也若大乘云合言不熟译者之误言未熟耳故疏结弹云未可未字不顺己宗定有趣寂便判论文错耶又上言方便令发心者彼论次前有问曰彼声闻等为实成佛故与授记为不成佛与授记耶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於无量劫修习无量种种功德若不成佛者云何与之虚妄授记答曰彼声闻授记者得决定心非诸声闻成就法性故如来依三平等说一乘法故以如来法身与彼声闻法身平等无异故与授记非即具修功德行故是故菩萨功德具足诸声闻人功德未具足释曰由此论文故上云方便令发心耳言三平等者一乘平等无二乘故二生死涅盘平等三法身平等今即第三平等。

▲入楞伽第二第四第七皆同说二乘无实涅盘但是三昧力故后必当得无上菩提法华论中意亦同此皆是假说涅盘故云三昧胜鬘亦云言诸二乘得涅盘者是佛方便又无上依经宝性佛性二论皆说入寂二乘於三界外更受变易密严经中二乘必无灰断永灭。

入楞伽下亦成无趣寂义言入楞伽者即后魏菩提留支所译十卷世尊入楞伽王城故云入也同引三卷经文皆说无实涅盘明知定无起寂若尔何以言得涅盘望其当分谓是无余涅盘以大乘望之但是三昧深入三昧沉空多时假云涅盘以引劣器耳法华论中意亦同此者同无实涅盘也论释七譬喻中第四为有定人说化城喻论云四者实无而有增上慢人以有世间有漏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盘而生涅盘想如是颠倒取对治此故为说化城譬喻应知释曰既言无实涅盘明知是假说耳故与前同次引胜鬘亦成上来涅盘不实耳又无上依经等者无上依经第一说云阿难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地菩萨为四种障不得如来法身四德一者生缘惑二者生因惑三者有有四者无有何者是生缘惑即是无明住地生一切行如无明生业何者是生因惑是无明住地所生诸行譬如无明所生诸业何者有有缘无明住地因无明住地所起无漏行起三种意生身譬如四取为缘三有漏业为因起三种有何者无有缘三种意生身不可觉知微细生灭譬如缘三有中生念念老死无明住地一切烦恼是其依处未断除故诸阿罗汉及辟支佛自在菩萨不得至见烦恼垢浊习气臭秽究竟灭尽大净波罗蜜因无明住地起轻相惑有虚妄行未灭除故不得至见无作无行极寂大我波罗蜜缘无明住地因微细虚妄起无漏业意生诸阴未除尽故不得至见极灭远离大乐波罗蜜若未能得一切烦恼诸业生难永尽无余是诸如来为甘露界则变易生死断续流灭无量不得至见极无变易大常波罗蜜阿难於三界中有四种难一者烦恼难二者业难三者生报难四者过失难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内烦恼难无明住地所起因缘生死如三界内业难无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报难无明住地所起无有生死如三界内过失难应如是知阿难四种生死未除灭故三种意生身无有常乐我净波罗蜜果唯佛法身是常是乐是我是净波罗蜜汝应知释曰据上经文明於二乘及自在菩萨皆受变易三界之外有业惑苦甚为昭着如何断言永灭无余下疏明四种生死可捡於此论下文又广说常乐我净之相亦可知所归下言宝性佛性二论者大意同无上依经宝性论当第三佛性论当第二此卷亦广说四种生死。

▲如是经论其文非一永寂声闻必无明矣。

如是经论下结成无定性声闻也。

▲涅盘第九菩萨品中广明阐提断善不能发心当文即云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此则有而非无又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等即知无有无种性人。

涅盘第九下第四明无无性彼经广说阐提无善根竟即云复次善男子譬如莲华为日所照无不开敷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得见闻大涅盘日未发心者皆悉发心为菩提因是故虽说大涅盘光所入毛孔必为妙因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以是业缘不能生於菩提妙因流转生死无有穷已上皆经文今疏但取中间意在虽有佛性之言既言虽有则非无也但未得其用耳故疏结云此则有而非无言又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等者即涅盘第三十六南经三十二皆迦叶菩萨品具有四句今但引第一句者是证阐提有佛性经云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善男子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应难言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若言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如来如是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解此一段经延遣皆释大同小异今依荐福彼疏云今准经明佛性略有五种谓善不善无记及理果等今言一阐提有善根人无者此是不善佛性也然善根人有其二种一是离欲善根人离欲断一切不善故二是五住已上五住已上无不善性故此之二人俱无不善性也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者此是善佛性也阐提断一切善故云无也二人俱有者理及无记性也二人俱无者俱无果性也此中有者是现有非曾当也然有人执此经文谓一分善根人及一分阐提无有佛性以经说有善根人及一阐提无故善根人无者是无性不断善人阐提人无者是断善无性二人俱有者俱是有性二人俱无者俱是无性此释违经故涅盘上文云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有二无有者所谓三十二相乃至无量三昧是名为有无者所谓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乃至一阐提佛性亦尔是则上从乎佛下至阐提皆有有无二性无全无性由善根人与一阐提有无二性异故得有四句此中明佛性多种有无不同不明众生多种有性无性所以得知经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等故不言或有善根人有佛性阐提人无佛性故谈文尚不识颠倒何能解义今此善不善因果理性无一众生悉具一切无一众生悉无一切始末以明一切众生具一切也佛与阐提亦有四句佛有非阐提者谓果性阐提有非佛者谓无明诸结性二人俱有者是理性二人俱无者善因性故阐提决有佛性又上经云若言众生中别有佛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解曰生之与性既二互相即明有众生即有佛性矣。

▲况前引楞伽五性自迷其文彼经第五性云五者无性谓一阐提此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即谤菩萨藏二者怜愍一切众生界即是菩萨若有众生不入涅盘我亦不入大慧白言此二何者常不入涅盘佛言菩萨常不入涅盘非焚烧一切善根者以知诸法本来涅盘不舍一切诸众生故。

况前引楞伽五性自迷其文等者破其所引不晓经意彼之所引证无性义今释其所引还成有性非无性也何者以彼经言非焚烧一切善根者常不入涅盘则有入义也。

▲此意则明菩萨入而不入既云菩萨常不入非阐提者则明阐提后必入矣。

此意则明下疏释经意。

▲况经自云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耶。

况经自下引经结成。

▲庄严第五无性亦有二种一是时边二者毕竟时边谓暂时之无即前阐提毕竟谓永无即大悲菩萨。

庄严下引论重成同前楞伽非毕竟无性。

▲是知前来所引大般若深密等经皆是未说法华之前说其长时云定性无性非永定永无。

是知前来下第五释引经论结成正义於中有二初释般若深密经意意明长时定性长时无性多劫之外定性回心多劫之外无性说有故云非永定永无非永定者结上声闻非永无者结阐提也。

▲诸论随佛方便成立故云定无耳故宝性佛性等论皆说以一阐提谤大乘因依无量时说无佛性非谓究竟无清净性。

诸论随佛下二通妨难谓有难言诸大菩萨造论释义言永定永无岂是菩萨不了佛意故今释云菩萨能知随教弘阐耳故世亲造於小论则无预大乘说般若宗则性空寂灭建立唯识则性相历然及释法华一乘昭着解十地论则六相圆融余诸菩萨例此可知佛随众生机缘立教菩萨随佛亦显浅深故次下引宝性佛性则符一性。

▲若谓法华是第二时教为引不定二乘故说一切悉皆成佛而犹未说定性不成故名密意非了义者。

若谓法华是第二时下第六引诸经论遮救定性於中二先正牒破后结成前非今初又二先牒救词后何以下正难今初言是第二时者彼不立为第二时教由谓一乘是密意说义当深密第二时故又以法华盛破三乘说於一乘故当第二时耳言为引不定者彼引摄论第十偈云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等者彼有十意此偈有二一为引摄一类不定性声闻故二为任持不定性菩萨恐退精进故今但取初意故云为引不定性故一切悉成即一乘义既未说定性不成故是密意若作此说者。

▲何以自判法华为第三时教。

何以自判法华为第三时教者彼法华疏引经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即第三时教也又下结云为显第三时真实之教故说此经据上二文则判法华为第三时约明一乘是密意说则成法华复属第二一宗自立义语相违。

▲谁敢判於法华为不了耶。

谁敢下即遮救也恐彼救言设依密意为不了者复有何过故便难云谁敢判为不了以判不了即是谤经谤经即恐招极苦报但由不信皆当作佛即是谤经岂要不信文字经卷故谤不轻但由不信汝等皆当作佛言耳。

▲妙智经中及梁摄论成立正法中皆以一乘居三乘后故真谛三藏部异执记云三十八年后说解节经等无量义云四十年后说法华经明知法华居后故经云临欲终时。

妙智经等者此双引经论妙智经者即上西域三时教中第二时中明於三乘第三时中即明一乘故言一乘居三乘后次引梁论成立正法中者即第八卷末论曰佛说正法善成立释论释曰一切三世诸佛共说此法所说理同不相违背故名正法又欲显说者胜故言佛说由所说道理胜及所得果胜故名正法如来成立正法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大乘三立一乘於此三中第三最胜故名善成立解曰既彼论亦云第三最胜居三乘后则三非子矣言真谛三藏部异执记者即宗论之异名耳言故经云临欲终时者即引法华第二信解品文经云复经少时父知了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实我子我之所生乃至我今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斯即会无性定性父知子意明法华会中一切声闻皆佛真子临欲终时者喻临涅盘时也第三经末亦云若如来自知涅盘时到等明皆临涅盘时也。

▲若不信法华居后涅盘临终居然可信岂不亦以一乘一性破三五耶。

若不信下又遮其救恐彼救言虽言临终说於法华临终言宽容后更说其余经故若作此救且置法华涅盘既云二月十五日临涅盘时晨朝唱灭中夜涅盘斯为最后居然可信此后必定不说别经而涅盘亦说一乘以破三乘一性破五则一乘一性亦居最后矣那言居第二时为不了耶。

▲若以般若为第二时法华为第三时於理即通复自为深浅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以法华破三故。

若以般若为第二时下复重遮救恐其救云我对般若为第二时故立法华为第三时以般若但明於空法华显中道故若作此救且纵可尔以从多分一义说故即自违於深密三时深密三时三乘为了破第二时说皆成不了故今说法华以一破三岂得同於第三时教。

▲明知深密三时不能定断一切圣教以未居最后故且约显一类义故分三耳义如前说若将法华望之应有四时以一乘教破前三乘故。

明知深密下第二结成前非欲将深密三时定断一切佛法理不尽故言以未居最后故者以约时判未是穷终之极唱故如世后敕破於前敕涅盘法华居於最后故能决了有余义耳若尔不信深密岂不谤於深密经耶故下释云深密别为一类之机故非无理以诸余经虽未终极各随一类皆不相违义如前说者如前叙西域中最后会通也。

▲若谓佛性有二一者理性二者行性理性定有行性或无斯言可尔故涅盘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即是行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即是理性。

若谓佛性有二下第七遮救无性於中二先牒救词后辨差当今初彼法华疏云然性有二种一者理性胜鬘所说如来藏是二者行性楞伽所说如来藏是前皆有之后性或无故今许云斯言可尔故涅盘云下引经为证。

▲然涅盘依於理性明其等有故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不言凡是有行定当作佛若谓理性定有容趣寂不成则违教理。

然涅盘依於理性下第二辨其差当涅盘明有心作佛有心未必有行既皆作佛明约理性若有理性何以趣寂定不成佛有心定当作佛岂得相成。

▲是知阐提不作佛者以作佛非阐提故乃抑扬当时耳。

是知下结示正义谓阐提实不作佛今言阐提作佛者以发心之后方能作佛从其未发心前名阐提耳故云以作佛非阐提故亦如女身不得成佛今言龙女作佛者龙女能作当佛正作佛时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岂是女身作耶阐提成佛亦复如是此约成佛若约佛性理本有之抑扬当时者言阐提无者抑挫令其发心未作阐提令其莫作若言阐提有者显扬理性令不自欺若已作阐提令速回心若速发心得佛无异是故言有未必总有果行言无未必总无理等故生公云抑扬当时诱物之妙岂可守文哉以释法显翻六卷泥洹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生公云夫禀质二仪皆是涅盘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此经来未尽耳由唱此言被摈武丘后大经既至圣行已下果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於是诸公轻舟迎接请唱斯经每至阐提有佛性之文诸德莫不扼腕何以至今犹存无义。

▲若谓法华入灭后信一乘即是变化权声闻者。

若谓法华入灭下第八遮救趣寂於中先牒救词谓彼救云上法华第三云我於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得闻是经入於佛慧者是应化声闻非定性入灭声闻者。

▲权必化实无实化谁。

权必化实下后正破也於中二先总夺化有无用之失如有不定性声闻故菩萨化为声闻诱令回心此则化而有益今汝宗中定性决不回心何用化为定性受一乘耶故无所化之机能化便成无用。

▲又岂不悞於一类怯弱好灭众生。

又岂不悞下纵有其化化翻成损言悞於一类怯弱等者谓一类人厌生死苦又闻佛道长远心生怯弱常欲且趣寂灭若知一灭永沉彼则不敢趣灭今见变化之者从灭得起此怯弱人便谓有真趣灭得起即便趣灭希后得起汝宗一灭决定不起便成悞彼令其永沉故云尔耳。

▲是知趣寂皆是法华前意耳。

是知趣寂下结成正义法华已前有二意故说有趣寂一为好灭之者且顺其心谓彼念言大患莫若於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於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智以形患形以智劳轮转修途疲而弗已不如寂灭诸患永亡故顺彼机言有永寂二者为欲恐怖不定怯弱菩萨谓有菩萨倦於广利且欲息心既闻永寂声闻一沉涅盘永不复起便生怖畏惧见小乘由此策心还行大道有斯二益权说有之不晓随宜执为究竟故法华之会广破昔非三根声闻皆与记别不在此会亦为宣陈若实是声闻必信一乘之说若不信者增上慢人第一周中犹云除佛灭后现前无佛以佛灭后解一乘义者难得其人故许不信及第三周即言余国决定受化明文若此何用偏执故言皆是法华前意耳。

▲又胜鬘经云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一乘无有二乘二乘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

▲此意明随欲方便而说二乘明知即是一乘无有二矣。

▲不晓此意将上方便连下一乘而读之輙断一乘以为方便惑之甚矣。

又胜鬘经云下第九会一乘方便之言意云若随欲说不是方便是真实者即定有三乘既随欲说是方便说非真实者则明唯有一乘故云即是一乘即是随彼所欲而方便说便为一句此是一乘所以下云即是一乘无有二乘正显一乘之义诸公错读乃云而方便说即是一乘故谓一乘而为方便斯定悞矣若以名中一乘大方便者此是巧化摄物运济方便非是无实假说方便故生公云理本无言假言而言即是方便。

▲又彼经中广破二乘云无涅盘又云此经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

▲岂说一乘以为方便。

又彼经中下更引胜鬘余文证成一乘真实可知。

▲设有方便之言尚在法华之前况复无耶。

设有方便之言者复纵破之莫论胜鬘无一乘方便之言设纵有一乘是方便之言者亦是法华之前方便说耳及至法华亦须破三归一也况复经无此言何须强执。

▲法华云此经难信难解佛现在世犹多怨嫉况灭度后诚哉斯言若保执三乘五性不信一乘五性者深为可愍。

法华云此经难信难解下第十结成破立意云以四十余年皆说三乘唯至法华独说一乘故难信解此即法师品文文云佛告药王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於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今疏略引言已说者法华之前谓般若等言今说者即无量义经言当说者即涅盘等所以方知诸经不及法华难信解者以法华是会三之始归一之初信解者难耳昔经虽妙犹带三乘曾未明言说唯一实涅盘之中虽明一极法华在前已破三故彼说一极便易信受法华犹如先锋涅盘同於大军先锋已破於贼后军用力不多耳又破三显一法华如收获涅盘如拾穟故涅盘三十六云昔於灵山说法华经八千声闻得授记别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为即其义耳若依难信之义设将己说该着华严若比法华亦为易信始成正觉便说一极上根所受不对昔权故比法华诚易信耳诚哉斯言者结定前经若保执下结成破立三乘五性即是所破一乘一性以为所立。

▲故百喻经第二中王改聚落五由旬为三由旬喻以喻方便於一说三后人但信於三不信於一即其事也。

故百喻经下更引他经证成一义彼经第二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向涅盘城心生厌倦更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此经即是金口良断权实显然可息诸说耳。

▲上约二宗各别所据则互相违反若会释者亦不相违。

上约二宗下第三通会二宗令不相违然此会者恐於后学宗计是非以生过患故复会通虽复会通权实不失於中先总标。

▲谓就机则三约法则一新熏则五本有无二若入理双拂则三一两亡若约佛化仪则能三能一。

后谓就机下正会言约法则一者非佛化法化法亦有权说三乘故今言法者佛之知见一乘可轨之法耳言新熏则五本有无二者然准法相立新熏者亦说有五立本有者亦说有五今借其言不依其义谓众生遇缘熏习三乘种性及不定无性故有五耳何者唯习近声闻成声闻定性习近缘觉成缘觉定性故法华安乐行中不许亲近声闻者恐被熏习成其性故若唯近菩萨则成菩萨性若俱习近三乘则成不定性人亦如今人偏习禅戒等即成定性三学俱习成不定性不定偏执故若都不习近三乘则成无性卒难教化故知熏习成五种性依其长时故说各别言本有无二者本有佛性理不容差故说有心定当作佛非是本有五种性也言若入理等者真理寂寥不属诸数借一以遗三三亡而一遣言穷虑绝何实何权体本寂寥孰三孰一故法句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此以一遣多也又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着诸法计一以为一此以非一遣一也故须三一两亡若约佛化仪则能三能一者随物机宜则说三乘陶练已久则便说一故下经云或有国土说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无有量释曰尚有无量况三一耶。

▲是故竞执是非达无违诤大集五部虽异不离法界涅盘各说身因佛许无非正说余义次下当会古今违顺竟。

是故下令物除执常说权实亦莫执之此即求那跋摩遗文偈也谓有偈云诸论各异宗修行理无二竞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亦如胁尊者对迦腻色迦王云如析金杖况以争衣争衣则衣终不破析杖则金体无殊是故依之修行无不获益耳言大集五部虽异者谓五部僧故涅盘三十二亦云五部僧互生是非没三恶道涅盘各说身因者即第三十五经云善男子如我所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云何名为随自意说如五百比丘问舍利弗大德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诸大德汝等亦各得正解脱自应识之何缘方作如是问耶有比丘言大德我未获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复有说言大德我未获得正解脱时谓受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或有说言行识名色六入触受受取有生饮食五欲即是身因尔时五百比丘各各自说己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礼拜毕已却坐一面各以如上己所解义向佛说之舍利佛白佛言世尊如是诸人谁是正说谁不正说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一一比丘无非正说舍利弗言世尊佛意云何佛言舍利弗我为欲界众生说言父母即是身因如是等经名随自意说云云释曰意取各随自说者为随自意今疏所引不取随自意义但取皆正说言五百虽异皆为正说二宗小别并合佛教故不应是非故海东晓公云如言而取所说皆非得意而谈所说皆是则贵在得意亡言耳余可知矣。

▲第三立教开宗分二一以义分教二依教分宗。

第三立教开宗中疏文分二先标章。

▲今初以义分教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今先用之后总会通有不安者颇为改易。

后今初下别释分教於中三初总辨源由次言五教下正立五教后若约所说下约诠辨异。

▲言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二中二先列名。

▲初即天台藏教。

后初即天台下解释初小乘教易故不释以见天台立名招难故改名小乘所摄法门不异於彼故指同也。

▲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今合之总为一教。

二始教等者文二先正立后释名今初言二乘俱不成佛者其言犹略应云阐提二乘皆不成佛故下终教有二乘阐提皆成佛言以趣寂难成故偏举耳。

▲此既未尽大乘法理故立为初有不成佛故名为分。

此既未尽下二释名也谓何名初教复称分耶由合二三两时皆未尽理故言未尽者第二时中但明於空空是初门第三时中定有三乘隐於一极故初教名并从深密二时以得云何空为初门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故彼经云迦叶白佛言诸摩诃衍经多说空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非有余说故若尔彼第三时既不明空何得名初以未显一极故特由此义加分教名故云有不成佛故名为分。

▲三终教者亦名实教。

三终教等者疏文有三初立名次定性二乘下立理释名后上二下结前生后。

▲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立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

二中亦对第二教二义由前定性二乘及一阐提皆不成佛故名为分亦名为始今既尽理所以名终立实教名双对前二非唯说空复说中道妙有故称实理既非分成亦名称实。

▲上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故总名渐。

▲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

四顿教等者初正立次释名后解妨今初言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者即心本是佛体妄起故为众生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名佛故达磨碑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剎那而登正觉下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

不依地位下二释名先正释。

▲如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於一地楞伽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等。

后引二经思益经文文显易了楞伽经语略而未周谓彼经第四先长行云大慧於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颂中有七偈后二偈明不立地位云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解曰初之七句约义配同次后一句据理都泯十地则为初者同证如矣初则为八地者初地不为烦恼所动同不动矣第九则为七者第九同第七无生忍矣七亦复为八者纯无相观与八同矣第二为第三者同信忍矣第四为第五者同顺忍矣第三为第六者第三地中获三慧光第六地中得胜般若同慧义矣无所有何次者颂上经文於第一义无次第相续等今疏上句略举约义同中一句之要下句即据理都泯义已略周正意在於下句而言等者等余经文。

▲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於后圆融具德故立名顿。

不同前渐下上约当法立名此下对他受称不同二三之渐不同第五之圆故立此名则圆顿义异不同天台圆即是顿。

▲顿诠此理故名顿教。

顿诠此理下解妨难此有二难一者刊定记难和尚云上所引经当知此并亡诠显理复何将此立为能诠若此是教更何是理今为通此故云顿诠此理故名顿教谓所诠是理今顿说理岂非能诠夫能诠教皆从所诠以立若诠三乘则是渐教若诠事事无碍即是圆教岂以所诠是理不许能诠为教耶何得难言更何是理迷之甚矣又复难言若言以教离言故与理不别者终圆二教岂不离言若许离言总应名顿何有五教若谓虽说离言不碍言说者终圆二教亦应名顿以皆离言不碍言故今疏不救者以贤首不如此立何用救耶但用一句之言诸难皆破故知形虽入室智未升堂亦由曾不参禅致使全迷顿旨。

▲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别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

天台所以不立下通第二难谓有问言此之五教摸搭天台初即藏教二即通教三即别教第五名同天台既不立顿何用此中别立故今释云若全同天台何以别立有少异故所以加之天台四教皆有绝言四教分之教不立顿贤首意云天台四教绝言并令亡诠会旨今欲顿诠言绝之理别为一类之机不有此门逗机不足即顺禅宗者达磨以心传心正是斯教若不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心要何由可传故寄无言之言直诠言绝之理教亦明矣故南北宗禅不出顿教也。

▲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依普贤法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

▲如此经等说。

五圆教下先正立后指经既是当经义理分齐一门广说故不释耳又亦大同诸师圆教故。

▲若约所说法相者。

若约所说法相者下第三约所诠辨异然贤首义分齐内第二卷广明今但略说於中上一句标下皆别释。

▲初小乘中但说七十五法。

初小乘中四一约法数多少二约二空差别三约所依根本四结成有余今初言七十五法者谓五类法中有多少故谓色法十一俱舍颂云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二心法一即是意识三心所有法四十六谓大地法有十俱舍颂云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於一切心大善地法有十颂云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大烦恼有六痴逸怠不信昏掉恒唯染大不善有二谓无惭及无愧小烦恼法有十颂云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如是类名为小烦恼地法不定有八谓悔眠寻伺贪瞋并慢疑上之六类有四十六四者不相应行法有十四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无想异熟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根八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十三句十四文故颂云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及生住异灭并名句文身五者无为有三一择灭一非择灭三虚空总上五类之法合七十五法比於大乘欠二十五次下当明。

▲但说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

但说人空下明二空差别以其根劣未堪闻说二空真理故故智论三十一云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起信云法我见者依一乘根钝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等纵说二空少未明显。

▲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故阿含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等。

但依六识三毒下明所依根本然小乘计生死根本虽有多义略举其三一计识心如顺正理论第八说经部师计以现在色心等为染净因意云如大乘中第八为所熏故二者三毒为因义如大乘能熏故今引阿含但证三毒耳而云等者谓以三毒为因缘故起於三业三业因缘故起於三界是故有一切法中论十二因缘品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有此行故识受六道身等即其义也三者合取上二义同有能所熏方流转故若尔焉异大乘然似参经意而不同者但六识非第八为所熏纵说赖耶但有名字能熏又非七识故全不同。

▲未尽法源故多诤论部执不同。

未尽法源下第四结成不了可知。

▲二始教中广说法相少说法性所说法性即法相数。

二始教中下疏文分三初总次别后结今初分二先对后彰劣后对前显胜前中以相多性少故言法相宗言所说法性即法相数者说真如法性乃是百法之中六无为数。

▲说有百法决择分明故少诤论。

后说有百法下对前显胜言百法者谓色有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有五十一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无为有六故成百数於前七十五中加二十五谓心法加七小乘唯一意识故心所加五不相应行加十无为加三并如彼说。

▲说有八识唯是生灭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盘因。

说有八识下第二别明文有九节即前会二宗中十对之内法相宗中十义而皆如次对前唯第一当第三第二当第一及第二者以第三唯心真妄为对六识三毒为所依故今初第一云何对前说有八识为所依故说八过前唯是生灭明其劣后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盘因者不同前教以三毒六识为因不同终教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故摄论第一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界即因义谓种子识等下文广说。

▲法尔种子有无永别是故五性决定不同。

法尔种子下即第二对一性五性别中五性之义含前第一对一乘三乘别中三乘之义以乘性相成故但明五性则有三乘而三乘但是化法非所诠中别义故略不明含在五性之中言法尔者此明本有拣异新熏故瑜伽云种性略有二种一本性住二习所成本性住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等习所成者谓先惯习善根所得显扬论云云何种性差别五种道理一切界差别可得故五中前四为有后一为无故云有无永别。

▲既所立识唯业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恒不变不许随缘。

既所立识等者第三明真如随缘凝然别中凝然义上一句蹑前生灭识起言业惑者以现行第八名异熟识由过去烦恼及业熏习成种招此识果酬引业故其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故其八识皆业惑生故所立真如下正明不变之义若识从真如如来藏起则有随缘之义识既业惑辨生明知真如不变故唯识释真如名云真谓真实表无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若随缘变岂得称如。

▲依他起性似有不无非即无性真空圆成说经空义但约所执。

依他起性下第四三性空有即离别中不即之义言三性者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故唯识论第八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此中二颂初一释遍计次二句辨依他后二句明圆成初中有多师义今从识法初句能遍计次句所遍计后二句明所执其能遍计正义唯六七识所计有多故云彼彼其所遍计正唯依他为亲所缘依展转说亦通圆成为疎所缘故此非凡境故非亲缘其所执性若安慧师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此相说为遍计所执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若护法师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亦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二句依他起性者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颂言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明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二句圆成者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拣自共相虚空我等释曰遍释圆满常释成就体非虚谬释实性义此一体言贯通三处遍拣自相常拣共相非虚谬言拣於空我若尔净分依他体非常遍如何亦是圆成实耶故次论云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然今颂中说初非后释曰此中离倒名实究竟为成胜用周遍以释圆义是则圆成有其二种一约理说二约果德故论拣云今此颂中说初非后以约三性通一切故上来论文方释圆成实言次释余文云此即於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说於彼言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常远离言显妄所执能所取性理恒非有前言为显不空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故上来所释一依唯识今疏语意拣法性宗法性宗中依他无性即是圆成则依他无性无性即空空即圆成今言似有不无非即空也语则但释依他影出圆成名耳说经空义但约所执者三性之中遍计所执此一则空二性不空故云但约。

▲既言三性五性不同故说一分众生决不成佛名生界不减。

既言三性下第五生佛不增不减别中之义此但义别而言全同不同前后一乘三乘但取三乘之义等谓五性之中无种性人决不成佛故有此众生守众生界如何可减。

▲真俗二谛迢然不同。

▲非断非常果生因灭。

真俗二谛下第六对二谛空有即离别中离义於中含有二义一但明二谛别二兼明中道别言二谛别者依唯识第九有四种胜义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依瑜伽六十四有四世俗一世间世俗谓军林等二道理世俗谓蕴处界等三证得世俗谓预流等四安立世俗即安立真如以四世俗对前四种胜义则有四重二谛一世俗世间二谛谓军林为世俗蕴等为胜义二事理二谛谓蕴等即为世俗苦等为胜义三四谛胜义二谛苦等为世俗安立真如为胜义四安立非安立二谛谓安立真如为世俗非安立真如为胜义又真俗各四便成八谛世俗四者一假名无实谛二随事差别谛三方便安立谛四假名非安立谛谓二空理依诠而说但有假名不得体故胜义四者一体用显现谛二因果差别谛三依门显实谛四废诠谈旨谛然上八谛名则小异义不殊前又四重中初一世俗唯局世俗后一胜义唯局胜义中间六谛各通世俗胜义如第一胜义望前为胜义望第二为世俗故既四重二谛一一差别故云迢然不同不同法性二谛相即言非断非常果生因灭者於二谛门中曲开此义此则於俗谛中明非断常不同法性二谛互融明非断常言果生因灭者因灭故不常果生故不断故成唯识第三解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云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等意云若因不灭迁至於果则名为常若果不续因无所生则堕断灭今常相续故无断常广如唯识。

▲同时四相灭表后无。

同时四相下第七四相一时前后别中前后义也成唯识第二云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假立四相(标也)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时名灭(别明)前三有故同在现在后一是无故在过去(拣异小乘生在未来余三现在)如何无法与有为相(难也)表此后无为相何失(总答)生表有法先非有灭表有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别释表义)故此四相於有为法虽俱名表而表有异此依剎那假立四相(结也)今疏但举灭者唯此一句异於法性不计同时故。

▲根本后得缘境断惑义说双观决定别照以有为智证无为理义说不异而实非一。

根本后得下第八能所断证即离别中不即义也因明断证复说缘境根本缘真后得缘俗义说双观者亦言了俗由於证真二智双观真俗以其宗中二智不融二境不即故正双观时而常别照言断惑别者根本智断迷理随眠后得不断护法云不亲证故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故瑜伽说於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相传释云正体能断迷理迷事二种随眠后得但断迷事随眠断迷理时即观理境断迷事时即观事境故不即也既云根本有双断义故说双观后得既不断於迷理还成别照不同法性一断一切断也此中疏文影略若约断惑应云义说双断而实别断言以有为智证无为理者唯约根本断惑而说上明断惑此辨证理前缘境断惑但就所观以论不即今此证理就能所证心境相对明不即义能证之智则是有为所证之理即是无为故不即也。

▲既出世智依生灭识种故四智心品为相所迁佛果报身有为无漏。

既出世智下第九明佛身无为有为别中有为义也佛地论第三云大觉地中无边功德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无为功德净法界摄净法界者即是真如无为功德皆是真如体相差别有为功德四智所摄无漏位中智用强故以智名显一切种心心所有法及彼品类若就实义一一智品具摄一切功德法门若就粗相妙观察智摄四念住等明知四智皆有为也唯识第十云四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盘又云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乃至云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以斯二论明皆有为今疏初两句出有为所以以从种生生则有为况能生识体是生灭所生之智安非有为既是修生有为必有有为之相谓生住异灭故云为相所迁四智摄於三身大圆镜智成自受用故说报身有为无漏。

▲如是义类广有众多具如瑜伽杂集等说。

如是义类下结也。

▲三终教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所说法相亦会归性。

三终教中等者疏亦有三初总次别后结今初对前始教互有少多可知言所说法相亦会归性者如说五蕴五蕴即空空即法性下文云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彼灭非世间如是但假名又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盘生死及涅盘二俱不可得等又如说心心即离念法界一相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等其文非一故此宗中非不有相宗意显性以为玄妙令物达此速证菩提故。

▲所立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非一非异。

所立八识下别明文亦九段如次对前成十对义亦第一当其第三以对前次故今初即唯心真妄别中明具分唯识真心成故然法性宗十义即此经同教中义至下广引本文释之今且略引他经释耳通如来藏者如来藏即不生灭拣异前教唯生灭识故楞伽第一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期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既言体即常住明非唯生灭常住即如来藏言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者即起信论文彼论具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既二和合名阿黎耶则知黎耶非独生灭谓唯真不生纯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成藏识广如问明品辨。

▲一切众生平等一性。

一切众生下即第二明一性五性别中一性义兼一乘义对前五性三乘广如前说。

▲但是真如随缘成立。

但是真如下第三真如随缘不变别中通随缘义也楞伽经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识藏又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皆明随缘成一切法也起信亦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成其染心等而疏云但是者蹑上而起谓上众生但是真如随缘成也由此成立不失一性对上始教但说凝然故云随缘非谓此宗无不变义由不变故始能随缘由随缘故方能不变何者谓若变自体将何随缘如失湿性将何随风而成波浪即由此义经中说言真如随缘若不能随缘体则不遍缘中缘中既无何成不变是以二义反覆相成故胜鬘经云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难可了知此经二对上对即不变随缘下对即随缘不失自性也。

▲依他无性即是圆成。

依他无性下第四明三性空有即离别中相即之义谓依他是因缘生法缘生无性无性故空空即圆成更无二体此中无性即无遍计之性法相宗中无余遍计无即是空故但空遍计法性宗中则依他性上无遍计性故依他即空空即无性之理无性之性即是实性故密严经云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因缘上三义具足无前无后故即有即空不相舍离若释三性之名大意不殊前教但融不融故分性相之二宗耳。

▲一理齐平故说生界佛界不增不减。

一理齐平等者第五生佛不增不减别此但义异名乃不殊谓法性既同设一切众生一时成佛生界不减佛界不增以生佛界即是法性不可以法性增法性喻如东方虚空是众生西方虚空是佛不可以东方虚空添西方虚空令东减西增不增不减经大般若等经皆约一性平等而说。

▲第一义空该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

第一义空下第六明二谛空有即离别中相即义也虽有不即不离对前成即故仁王二谛品云波斯匿王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云何佛云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七佛偈云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於解常自一於谛常自二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涅盘十三云文殊师利白佛言所说世谛第一义谛其义云何世尊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世尊若尔则无二谛佛言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二种一者世法二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善男子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以上二经对前二论二宗有殊前教则八谛区分初一唯世俗后一唯胜义中间六谛上下相望各通二义而皆约事令第八谛独居事外今此二经仁王则虽有二谛知照无二涅盘则本唯一谛解惑分二斯则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二自正为真二谛故昔人云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即其义也生公云是非相待故有真俗名生一谛为真二言成权矣即涅盘经意也梁论亦云智障甚盲瞑为真俗别执然法相务欲分折法性务在融通各据一门勿生偏滞然疏云第一义空该通真妄者真妄俱空非独真空妄有妄空真有也而言第一义空者非无物为空乃即妙有之空也真非俗外者明不异也影取俗非真外即俗而真者明相即也影取即真而俗而不云俗非真外即真而俗者一则影取如上所明二则以妄必是真亦有真非妄故如波即湿有湿非波即静水故即佛已证故但言随顺观察世谛即入第一义谛无有随顺观察第一义却入世俗故故上涅盘中文殊双征如来但云世谛即第一义。

▲虽空不断虽有不常。

言虽空不断等者由上二谛既融令不断常中道妙旨不唯约事此即中论及智论文且约空为真谛有为俗谛者空是即有之空故虽空不断斯则即俗之真也不同始教如龟毛兔角方说名空虽有不常者有是即空之有故此有非常斯则即真之俗也若有定是有便堕常见故中论云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是故有智者不应着有无非断非常即是中道若灭故不常续故不断但俗中一义耳上则不坏有无而离有无有之与无非一非异故成中道若其一者有无之义俱坏若其异者便堕断常何者若法定有有相则终无无相如说三世有者未来中有迁至现在转入过去不舍本相是则为常又定有者应不从缘不从缘者堕无因常若法定无先有今无是则为断若不融二谛明空有者决不能袪断常之见。

▲四相同时体性即灭。

四相同时下第七四相一时前后别中一时义也以性灭为灭故得同时故楞伽云初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一切法无生我说剎那义净名云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故又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无住三世皆空故体性即灭乃会相归性也故起信论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前教假立四相故一不同时此教以所相法体随法性而融通故能相之相亦生灭而无碍。

▲缘境断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断二而不二说为内证。

▲照惑无本即是智体照体无自即是证如非智外如为智所证非如外智能证於如。

缘境断惑下第八能所断证即离别中即义故十地经云非初非中后论云是断结相此智尽漏为初智断为中为后答云非初智断亦非中后偈云非初非中后故若尔云何断耶论云如灯焰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故谓唯取一时则不能断三时总取方说能断假三时断则无定性何者初若能断不假中后后若能断不假初中既假三时故知无性一一推征三皆不断是故经言非初非中后由三时无断方能断结是故论云前中后取故论主总取三时方显三时无断经论言反意乃相成经则约性论则约相性相无碍方能断结大意如此而疏有二节初总明无断之断后别明内证之相今初文亦影略若约缘境应云不二而二有能所照二而不二即智证如今且约断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断者以能断是智所断是惑惑体智体无二体故故名不二故涅盘云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愚者谓二智者了达知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不坏相故有能所断即名为二二而不二说为内证者以能合所故惑即如故。

●照惑无本下别明内证之相谓二智各有二能一能断惑二能证理上说断惑今明证理言照惑无本即是智体者寻此妄惑都无根本非内非外亦非中间三世推求都不可得从无住本颠倒妄生既以无住而为其本则无本矣无住之本即实相异名故此惑本便是智体智体惑体无二体也言照体无自即是证如者即此智体本唯无念不能自立因惑说智智不自名智无自性即是如体无心存智是曰证如若以智会如非证如矣非智外如为智所证下反成上义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曰智岂离寂外别有智耶上二句举智收如智外更无如矣下二句举如收智如外岂有智耶若智外有如智则收法不尽若如外有智如则不遍智中举一全收不容相并此即回向经文更有文云无有少法与法同住则显法性无容并真二既不存一亦奚立如斯断证唯实教宗不同前宗决有断证。

▲世出世智依如来藏始本不二则有为无为非一非异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堕诸数况於报体即体之智非相所迁。

世出世智下第九佛身无为有为别中无为义也文中先出所以若法相宗从生灭识生则是有为今依如来藏斯依常故能依亦常始谓始觉本谓本觉本觉理有众许是常始觉修生义同无常今以始同本无复始本之异岂无常耶若是无常何得而言无有始本之异以一常一无常故今言不异明即是常言则有为无为非一非异者以约依生义同有为全同藏性故即无为本觉义同无为始觉即是有为今说始本明其不一始本无二明其非异故佛化身已下正显无为化身最劣尚是常住报身更胜安得无常化身即常涅盘经文故彼经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恐人谓言但是不断之常非凝然常凝然常者即是法身今云即是常身法身明知化身即是法身凝然常也不堕诸数即净名经弟子品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以诃阿难谓佛化身有小疾故上举二经明化身常下况报体安得不常言即体之智者若体外有智体常智无常即体之智体既四相不迁智亦无能迁矣智若可迁体亦可迁以相即故故涅盘第二云若善男子欲护正法勿说如来同於诸行不同诸行唯当自责我今愚痴未有智眼如来正法不可思议是故不应宣说如来定是有为定是无为若正见者应说如来定是无为何以故能令众生生善法故生怜愍故如彼贫女在於恒河为爱念子而舍身命善男子护法菩萨亦应如是宁舍身命不说如来同於有为当言如来同於无为以说如来同无为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彼女人得生梵天何以故以护法故云何护法所谓说言如来同於无为善男子如是之人虽不求解脱解脱自至如彼贫女不求梵天梵天自至乃至云文殊师利外道邪见可说如来同於有为持戒比丘不应如是於如来所生有为想若言如来是有为者即是妄语当知是人死入地狱如人自处於己舍宅文殊师利如来真实是无为法不应复言是有为也如是等文诸经皆有涅盘中意初则为与无为二俱双遣后於此二中宁说无为不应宣说是有为也今明三身既得相即为与无为本融如是解於如来是为真实观佛余义至下当明。

▲如是类义亦有众多次第对上如楞伽等经起信等论若会上二宗广如别说。

如是义类下结广从略兼示法源令知有据。

▲四顿教中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与三自性俱空八识及二无我双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默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

四顿教中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等者意云但诸经中一向辨真性处即属顿教言亦无八识差别之相等者八识心王尚无差别况心所变岂当有耶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故疏云一切所有唯是妄想言一切法界唯是绝言者又拂前真性辨离言真如故起信论次文即云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故疏云皆是绝言也言一切法界者界者性义以一切法性皆离言故亦通四种法界皆不可说故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故理本无言故事理交彻不可作事理说故事事相即不可作一多等说故说名名不尽不可以一名詺故理圆言偏言不及故无有一法非实相故言五法至双遣者皆如楞伽虽明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皆空寂何者谓迷如以成名相妄想是生悟名相之本如妄便称智则无名相妄想唯如智矣智因如立智体亦空如假智明本来常寂故并空矣况八识约事皆缘生性空因有我法说二无我我尚叵得无我宁存故中论云诸佛或说我或说於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故双遣也言呵教者谓以心传心不在文字故劝离者乃有二义一令离教成上呵教二令离法法虽无量不出色心离心心如离色色如故令皆离则契心体离念矣毁相约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泯心约智了境相空假称为智相既不有智岂有真心境两忘则皆泯绝心无心相即是安心故说生心即妄不生即佛言生心者非但生於余心纵生菩提涅盘观心见性亦曰生心并为妄想念相都尽方曰不生寂照现前岂不名佛故达磨碑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剎那而登正觉言心无者非了心空不生於了耳故下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言如是解者如不生解而无解相非谓空解於不生耳言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者重拂前迹为迷众生言即心即佛既无众生何曾有佛故经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执佛言无佛非谓是无佛故云无不佛矣则遣之又遣之若少所得皆是妄想故佛藏经第一云舍利弗乃至於法少有所得者则与佛诤与佛诤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又只詺无佛以为真佛故言无不佛耳故下经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有生心生心是妄故说不生佛尚不有何有无生作无生解还被无生之所缠缚故云无不生矣又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故云无不生矣则生与不生反覆相遣亦反覆相成唯忘言者可与道合虚怀者可与理通冥心者可与真一遣智者可与圣同故引净名嘿住以显不二是也然净名第二入不二法门品前有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后问文殊言何等是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於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嘿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为真入不二法门然此经意前后相成共显深意若辨优劣或三重四重言三重者一诸菩萨以无二遣二则是以言显法似有不二可说便是对二明不二非绝待也二文殊以言遣言明无不二可说今忘言会旨三维摩诘以无言显理谓本自无言不须更遣故为三也而言四者文殊师利以言印彼又明言即无言非要离耳若欲合者然后三段反覆相成但为一义初文殊以言显无言次净名以无言印无言后文殊以言印无言三段二人共显言绝之理故前三十二菩萨以无二遣二彼二大士以无言遣言则但有二节若更合者若无诸菩萨以言遣二空有绝言何由显理是则前诸菩萨假言显理后二大士以无言显理言与无言双亡皆真不二矣故虽三节一致无违今取最后故云如净名嘿住也。

▲五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各摄法界义分齐中当具宣说。

五圆教等者义广理深非略可尽故彰其宏奥别立一门然在立教之终故须略举言十十法门者一一法中多明十故十身十忍十眼十通十种玄门出十所以表义无尽彰异余宗故文文之中多皆十句一一十句六相圆融方显教圆广如下辨。

▲二依教开宗宗乃有十如经宗中辨。

▲第四总相会通曲分为二先通会诸教后会化仪前后。

第四总相会通中文多易了随难则释。

▲今初诸德立教各自所据今虽立五亦会取诸说略有五重。

▲一或总为一谓唯是如来一大善巧摄生方便一音所演则前之二师立一音者不失道理。

▲二或开为二此更有三一对小显大初是半字后四皆满则无违二藏等言。

▲二对权显实则前二是三乘后三为一乘则不违法华四乘。

▲三者三四二教虽则泯二异前而对三显一曲巧顺机后一直显本法一向不共如智论说此同印公平道屈曲。

言三者又三四二教虽则泯二异前者三即终教四即顿教此之二教俱明一乘故云泯二则异前始教存三乘也而言虽者虽明一乘由是对三显故同前二教亦入屈曲之数则前四教皆屈曲收后之一教方是平道故顺印公。

▲三或分为三初一小乘次一三乘后三一乘或唯后一是不共一乘智论指此以为不共大品等经共二乘说故此三亦顺四乘又梁论第八云如来成立正法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第三最胜故名善成立此亦同妙智经真谛三藏部异执记第二卷中亦同此说。

此三亦顺四乘者初一小乘次一三乘此二皆是三乘教摄以初小乘即三乘中之小乘故后三是一乘故为四乘也又梁论下证成三一之义前会三乘一乘中已引及妙智部异执并如前引。

▲四或分为四此亦二明一中间三教存三泯二别故开之为四一别教小乘如四阿含等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四别教一乘如华严经。

一中间三教存三泯二别者始终顿三名为中间以初有小乘后有圆教故曰中间而始教存三故别为一教终顿二教泯二是同故合为一教下列四中云三同教一乘即合终顿二教也。

▲二约历位无位开渐及顿故分为四总合二三以为渐教余皆如名。

二约历位无位等者始终二教皆悉历位顿教不历故合始终以为渐教余皆如名者一小乘教二渐教三顿教四圆教则渐是新加余三如来名也。

▲五或分为五如前所立以渐中有始终故。

▲然取多分略指数经实非局判以一经中容多教故。

然取多分下遮外难恐有难云既破昔人不许指於一经以为一教如何前立教中亦云如法华等故今通云从多分说所以略指实不局判一经以为一教故下出所以云以一经中容多教故上来开合遍故理无不尽依此亦可总判教言若唯为一难见浅深非判教也若欲判者当渐开之且分为二一方便教二真实教故法华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亦即半满又方便即随他意语真实即随自意语又方便是三乘真实是一乘然诸经中对小显大即以二乘为方便大乘为真实若对权显实则以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则於方便之中更分为二一小乘二大乘就真实中亦分为二一行布二圆融行布即始终之教圆融即是圆教又小乘居然易别大乘之中有多差别一直显一乘如华严二开权显实如法华三会权归实如涅盘四斥权赞实如净名思益五权实双明如诸般若六带权说实亦如般若七带实明权亦如般若胜鬘小似法华央崛小似涅盘於上七中有似其类之经各以类摄若就大乘分宗亦可有四一法相差别宗多说相故二相想俱绝宗多约性故三性相无碍宗事理相即故四圆融具德宗以理融事故故如来圣教意趣无边不可局执今且依古势故如疏明耳。

▲第二化仪前后者今辨如来一代时教略启十门一本末差别门二依本启末门三摄末归本门四本末无碍门五随机不定门六显密同时门七一时顿演门八寂寞无言门九该通三际门十重重无尽门。

▲初中本末同时始终一类各无异说。

本末同时下本是一乘末即小乘三乘然非前后从初得道迄至涅盘此三类教同时并行故云本末同时言始终一类者若小始终俱小若三始终俱三若一则始终俱一故云始终一类各无异说。

▲然有三位一若小乘中则初度陈如后度须跋中间亦唯说小益小如四阿含经及五部律二若约三乘则始终说三通益三机如密迹经等三若约一乘则始终唯为圆机说於圆极如华严经等其中不通小乘复摄九世该於前后更无异说。

次然有三位下别出其相。

▲然此三类依於此世根性定者常开如上一类之法故佛所演各通终始更无前后。

然此三类下拣滥谓恐有执言小乘始终定者岂非定性声闻故拣之云谓非一人多世同闻一类以容转根器故非定性亦非通取不定性人要约一世一类定者。

▲二依本起末门此有五类谓初为菩萨说大二为缘觉三为声闻四为善根众生五为邪定如出现品日照高山及三千初成喻中广辨其相皆明先大后小。

如出现品下文甚分明此应广引。

▲约法名从本起末以於一佛乘分别说三故十八本二皆大乘出故约机各是一类之机非约一机前后大小。

约机等者拣滥也非是一人先大后小故若一人身则明先小后大乃摄末归本门中有之故摄末归本门中有二类人一者一人备历小大如四大声闻等二者先禀小人未必后时禀大以小性定故而闻后时说大故异前始终俱小后禀大人未必要从小来以有顿悟机故而知先来说小故非始终俱大。

▲三摄末归本门者依无量义初时说小次说中乘后时说大故法华亦云初转四谛深密妙智虽后二时三一不同皆先小后大。

法华亦云等者即第二经诸天说偈偈云昔於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此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等。

▲四本末无碍门者谓初举照山主之极说明非本无以垂末后显归大海之异流明非末无以归本故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摄生之善巧矣是故通论总有五位一根本一乘如华严经二密意小乘三密意大乘四显了三乘上三如深密五破异一乘如法华。

▲上之四门圆通无碍是则前后即无前后无前后之前后耳。

上之四门者通结上也所以此中结者前之四门义已略周藏和尚立但有前四今疏顺彼且将略毕故此结之下之六门复傍收异义以显玄奥。

▲五随机不定门者此上四门初门明三类机始末常定次门明五类机异时常定第三门明一类机自浅之深第四门明二类机初机闻顿后机从浅至深更有一类不定之机或从小乘次入三乘后入一乘亦有从小直入一乘或多类机随闻一句异解不同。

更有一类机下上来条例前之四门生起第五明第五门非前四摄也。

▲六显密同时者若异闻互知是显不定。

六显密同时者是天台八教中秘密不定之二教也。

▲若互不相知即是秘密。

▲秘密同时亦无前后。

▲七上来诸门一时顿演。

一时顿演者如来於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无论大小三一显密一剎那中皆具演耳。

▲八从初得道乃至涅盘不说一句。

八从初得道等者即寂寞无言门谓涅盘楞伽等经皆有此说涅盘二十六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从成道已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五百六十七云众生各各谓佛独为说法而佛本来无说无示净名第一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佛藏经第一念佛品云佛告舍利弗不能通达一切法者皆为言说所覆是故如来知诸语言皆为是邪乃至少有语言不得真实上所引经但明不说未出不说所以若楞伽经兼出所以故第三云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盘於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何由说言不说是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作如是说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偈云我某夜得道至某夜涅盘於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本住故我作如是说彼佛及於我悉无有差别有云佛无色声总有五义一遮过显德二真俗二谛三传古非作四悲愿所成五本质影像初者为遮过患故云不说非显实德故说非无如十卷楞伽第八云如来不说堕文字法若人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即妄语佛性论第二云如来无有色声粗相功德可得兜率偈云色身非是佛声音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此上皆显有过失之色声则佛非有无过失之色声则佛非无二真俗二谛者真谛离相故明无说俗谛随机故非无说仁王观空品云若有修习说听即无听无说如虚空法同法性一切法皆如也三传古非作者谓佛所说但是传述古佛之教非自制作般若论云须菩提言如来无所说此义云何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故四悲愿所成者谓佛所有无尽三业应众生者皆是旷劫悲愿为因顺众生感非自所有故说佛果无有色声然即以此为他为自故亦有说下文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以本大愿力显现自在法亦此意也五本质影像者谓佛三业平等普应无彼差别影像色声故说非有然即与彼差别闻见为增上缘因质有影故说非无下经云诸佛无有法佛於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由上五义会诸圣教说默无碍皆悉有理然上五义刊定记有而引文杂乱今上所引颇为改易所以疏不引者以不出楞伽二因故谓初一即缘自得法自所得法即是证道证法在己离过显德次三即缘本住法本住即古先圣道二即所证三四即教道传古非作即古先圣道悲愿所成即兼因果耳其本质影像但通相说本质无者顺自所证故影像有者顺古圣人即体用故故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不出此二故略不明但引不说之文即知有不说之义耳小有异相故今叙之上虽说默之由皆兼有说之意故思益第三云如佛所说汝等集会当行二事若圣说法若圣默然何谓说法何谓默然答云若说法不违佛不违法不违僧是名说法若知法即是佛离相即是法无为即是僧是名圣默然又善男子因四念处而有所说名圣说法於一切法无所忆念名圣默然斯皆正说之时心契法理即不说耳明非缄口名不说耳余门可知。

▲九此上诸门尽通三际。

▲十上之九门随处随时重重无尽皆无前后。

▲后之二门正是华严境界融取前八亦不离华严之用。

上来藏教所摄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五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