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二 各家总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史记》及前、后《汉书》今并存在,研究司马迁、班固、范晔三家者,可资探讨。《汉书》太初以前之纪传,多与《史记》相同,然同叙一事用字之繁简各异。例如《汉书·陈胜列传》删削《史记·陈涉世家》之处甚多,而“言皆精练,事甚赅密”。宜究其删削之故,以悟叙事之法。《史记》一书,班固谓其“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亦可以此法参究之。就字句论,《汉书》省,而《史记》繁。衡以刘知几所谓“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则二书之优劣判矣。由此可悟,凡作纪传之文,但就行状本事,晦者明之,繁者简之而已。又自魏、晋以来作《后汉书》者甚多。范晔之书,不过因前人成业,重加纂订。然以《汉学堂丛书》子史钩沉中所辑诸家《后汉书》佚文,及汪文台所辑七家《后汉书》,与之相较,其不同处,一在用字之简繁,一在行文之简繁。故同叙一事,而得失自见。亦犹参较《左传》事实,而后《春秋》之笔削可见;参较裴松之《三国志注》,而后陈寿之笔削可见也。推此可知,记事之文,第一,应看其繁简得法;第二,应看其文简事赅;第三,应看其用字传事之妥帖。后世史书所以不及前四史者,即由其“章句不节,言词莫限”;而《新唐书》及《新五代史》所以差胜旧作者,即以其知尚简之义而已。

三家之文,风格不同,而皆有独到处。《史记》以空灵胜,《汉书》以详实胜,《后汉书》以精雅胜。子长行文之妙,在于文意蕴藉,传神言外,如《封禅》、《平准》两书,据事铺叙,不著贬词,而用数字提空,抑扬自见,此最宜注意处。明归熙甫以降,论文多推崇《史记》者,盖以此也。《汉书》用笔茂密,故提空处少,而平实处多。至于《后汉书》记事,无一段不雅,此可以蔚宗以前各家之书推较而知也。

司马迁之文,以《史记》为其菁华,此外流传殆鲜。班固之文,于《汉书》外,篇章甚多。范晔之文,于《后汉书》外,惟本传尚存数篇,而《后汉书》之传论序赞实其得意之作。举其佳构:则《江革传序》、《党锢传序》、《左雄传论》,皆可研诵。尤以《党锢传序》,夹叙夹议,叙事即在议论之中,议论又即在叙事之中,且能“抽其芬芳,振其金石”,字句声律、并臻佳妙。导齐、梁之先路,树后世之楷模也,宜蔚宗自诩为“天下之奇作”矣。(以上合论司马迁、班固、范晔三家)

汉文气味,最为难学,只能浸润自得,未可模拟而致。至于蔡中郎所为碑铭,序文以气举词,变调多方;铭词气韵光彩,音节和雅(如《杨公碑》等音节均甚和雅),在东汉文人中尤为杰出,固不仅文字渊懿,融铸经诰已也。且如《杨公碑》、《陈太丘碑》等,各有数篇,而体裁结构,各不相同,于此可悟一题数作之法。又碑铭叙事与记传殊,若以《后汉书》杨秉、杨赐、郭泰、陈实等本传与蔡中郎所作碑铭相较,则传实碑虚,作法迥异。于此可悟作碑与修史不同。清李申耆《养二斋文集》,虽杂不成家,而有数篇模拟伯喈,略得梗概,可参阅之。(以上论蔡邕)

研究汉人之文,每难确指其得失,及其渊源所自,而研究陆士衡文则观其与弟士龙论文书,即可了然其文章之得失,及其取法蔡邕,兼采曹植、王粲之迹。大抵陆文之特色,一在炼句,一在提空。今人评骘士衡之得失,每推崇其炼句布采,不知陆文最精彩处,实在长篇大文中能有提空之语。盖平实之文易于板滞,陆文最平实而能生动者,即由有警策语为之提空也(如《豪士赋序》、《吊魏武帝文序》之类)。故研究陆文应由平实入手,而参以提空之法,否则虽酷肖士衡,亦只得其下乘而已。又长篇之文最易散漫,研究陆文者,宜看其首尾贯串及段落分明处,至炼句布采,犹其余事也。其记事之文传于今者甚少。(以上论陆机)

嵇叔夜文,今有专集传世。集中虽亦有赋箴等体,而以论为最多,亦以论为最胜,诚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研究嵇文者自当专攻乎此。观其《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等篇,持论连贯,条理秩然,非特文自彼作,意亦由其自创。其独到之处一在条理分明,二在用心细密,三在首尾相应。果能得其胎息,则文无往而不达,理虽深而可显。然自魏、晋以降,惟顾欢《夷夏论》、张融《门律》之类,尚能承其矩矱,后世不善持论,每以理与文为二事,故说理之文遂成语录。迩者哲学昌明,思想解放,倘能绍嵇生之绝绪,开说理之新涂,实文士之胜业也。(以上论嵇康)

傅季友与任彦昇实为一派。任出于傅,《梁书》已有明文。(案《南史·任昉传》云:王俭每见昉文,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曰:“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子。”又云:昉尤长载笔,颇慕傅亮,才思无穷。)二子之文有韵者甚少。其无韵之文最足取法者,在无不达之辞,无不尽之意,行文固近四六,而词令婉转轻重得宜。黄祖称祢衡之文云:“此正如祖意,如祖心中所欲言。”傅、任之作,亦克当此。且其文章隐秀,用典入化,故能活而不滞,毫无痕迹,潜气内转,句句贯通,此所谓用典而不用于典者也。今人但称其典雅平实,实不足以尽之。大抵研究此类文章首重气韵,浸润既久自可得其风姿。至其词令隽妙,盖得力于《左传》、《国语》,宜探其渊源,以究其修辞之术。案傅、任所作均以教令书札为多,惟以用典入化,造句自然,故迥非其他应酬文字所能及耳。清汪中《述学》颇得傅、任隐秀之致,宜参阅之。(以上论傅亮、任昉)

六朝文之传于今者,以沈休文为最多,而《宋书》实其大宗也。《宋书》为《三国志》以下最古之史,叙事论断,并有可观。其纪传叙论亦能夹叙夹议,各有警策。蔚宗而后,此实称最。至其辨理之文,(如《难神灭论》等)源出嵇康,在齐梁之时,固足成家,而以参用藻采,不免浮泛,故与其法沈,无宁宗嵇,其表启作法,与任昉同,特不及彦昇之自然耳。(以上论沈约)

庾子山文虽逊于前述诸家,然亦有可研究者,大抵六朝时人,皆能作四六文,工对仗,善用典;而徐陵、庾信所以超出流俗者,情文相生,一也;次序谨严,二也;篇有劲气,三也。故普通四六,文尽意止,而徐、庾所作,有余不尽。且庾文虽富色泽,而劲气贯中,力足举词,条理完密,绝非敷衍成篇。(如《哀江南赋》等长篇用典虽多,而劲气足以举之。)以视当时普通文章,殆不可同日语矣。有清一代学徐、庾者,惟陈其年(维崧)可望其肩背,宜参阅之。(以上论庾信)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