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二十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延州今有五城(1),说者以谓旧有东、西二城,夹河对立,高万典郡(2),始展南、北、东三关城。余因读杜甫诗云:“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3)乃知天宝中已有五城矣(4)。

【注释】

(1)延州:今陕西延安。

(2)高万:当作高万兴(?—926),河西(在今甘肃)人。唐末藩镇将领,后降梁,任延州刺史,升鄜延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徙封北平王。《新五代史》卷四〇有传。

(3)“五城”四句:出自《塞芦子》。据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朱鹤龄说,杜诗的五城指朔方节度使所领定远、丰安二军,及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非延州的五城。

(4)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

【译文】

延州现在有五座城,谈起来的人说以前只有东、西两座城,隔着河水相对立,高万兴担任郡守时,开始扩建南、北、东三座关城。不过,我因为读到杜甫的诗说:“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于是知道天宝年间已经有五座城了。

鄜延境内有石油(1),旧说“高奴县出脂水”(2),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3),土人以雉尾裛之(4),乃采入缶中(5)。颇似淳漆(6),然之如麻(7),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8),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9),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10)。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11)。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12),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13)。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

(1)鄜(fú)延:治所在延州(今陕西延安)。

(2)高奴:在今延安附近的延水东岸。

(3)惘惘:缓缓流出的样子。

(4)裛(yì):通“浥”,沾湿。

(5)缶(fou):古代一种大肚小口的陶制容器。

(6)淳:纯粹。

(7)然:同“燃”,燃烧。

(8)煤:这里指烟灰。

(9)松墨:用松木燃烧后的灰制成的墨。

(10)识文:指墨上刻的文字。

(11)童:光秃秃的样子。

(12)造煤人:指用松烟制墨的人。

(13)旋卓穹庐:很快支起圆顶帐篷。

【译文】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所谓的“高奴县出产脂水”,说的就是它。这东西产生在水边,从沙石与泉水相混杂的地方缓缓流出,当地人用鸡毛把它沾起来,采集到陶罐里。它的样子很像纯漆,点着了像麻杆,只是烟很浓,被浓烟沾染的帷幕都变黑了。我怀疑这种烟灰有利用价值,就试着把烟灰扫起来造墨,造出来的墨黑亮得像漆过一样,松墨可比不上它,于是就成规模地生产了一批,墨上刻有“延川石液”文字的就是了。这种墨以后必然会在世上广泛流行,是从我开始制作的。石油储量很大,它从地下生出,无穷无尽,不像松木那样有时会枯竭。现在齐、鲁一带的松林已经没有了,逐渐发展到太行、京西、江南一带,松山大半都已经光秃秃的了。用松烟造墨的人大概不知道用石油烟尘的好处,烧石炭产生的烟也很大,能把人的衣服染黑。我曾戏作一首《延州诗》道:“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解州盐泽之南(1),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2),西不过席张铺(3),北不过鸣条(4),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冰(5),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又汝南亦多大风(6),虽不及盐南之厉,然亦甚于他处,不知缘何如此?或云:“自城北风穴山中出。”今所谓风穴者已夷矣,而汝南自若,了知非有穴也。方谚云:“汝州风,许州葱(7)。”其来素矣。

【注释】

(1)解州:今山西运城。盐泽事参见《辨证》卷三。

(2)中条:山名。在今山西南部与河南交界处。

(3)席张铺:在今山西运城西。

(4)鸣条:鸣条冈,即今山西峨嵋岭。

(5)冰:指盐水结晶析出。风可帮助盐水蒸发,从而更快析出晶体。

(6)汝南:汝州(今河南临汝)以南。

(7)许州:今河南许昌。

【译文】

解州盐泽的南面,秋夏之间常有大风,称为“盐南风”。那风势可以把屋舍掀翻、把树木拔起,几乎要地动山摇,但是这股风向东和向南都不过中条山,向西不过席张铺,向北不过鸣条冈,范围仅限于纵横几十里之间。解州的盐池如果没有这股大风就无法结晶,大概含盐量高的水汽可与这股风相互感应,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汝南也常有大风,虽然比不上“盐南风”的猛烈,但是也比其他地方强不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说:“风是从城北的风穴山中吹出的。”现在所谓的“风穴”已经夷为平地了,但是汝南的风还是那么大,可知并非因为有风穴的缘故。地方谚语说:“汝州风,许州葱。”可见也是由来已久了。

昔人文章用北狄事,多言黑山。黑山在大幕之北(1),今谓之“姚家族”,有城在其西南,谓之庆州(2)。余奉使,尝帐宿其下。山长数十里,土石皆紫黑,似今之磁石,有水出其下,所谓黑水也(3)。胡人言黑水原下委高(4),水曾逆流,余临视之,无此理,亦常流耳。山在水之东。大底北方水多黑色,故有卢龙郡(5),北人谓水为龙,“卢龙”即黑水也。黑水之西有连山,谓之“夜来山”(6),极高峻。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近西有远祖射龙庙,在山之上,有龙舌藏于庙中,其形如剑。山西别是一族,尤为劲悍,唯啖生肉血,不火食,胡人谓之“山西族”,北与“黑水胡”、南与“达靼”接境。

【注释】

(1)大幕:即大漠。《类苑》卷六十引作“大漠”。此黑山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2)庆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

(3)黑水:今内蒙古查干伦河。

(4)原下委高:源头地势低而水流积聚处地势高。

(5)卢龙郡:今河北卢龙。

(6)夜来山:亦称“拽剌山”,属今大兴安岭山脉。

【译文】

前人文章里写到北狄的事,经常说到黑山。黑山在大漠以北,现在称为“姚家族”,其西南方向有一座城,叫做庆州。我奉命出使契丹的时候,曾经在山脚下扎帐篷过夜。山长达数十里,土石都是紫黑色的,就像现在的磁石一样,山下有一条水,称为“黑水”。契丹人说黑水的源头地势低而聚水处高,所以曾经发生黑水逆流的现象。我靠近后观察,觉得没有这种道理,这不过是一条平常的河流罢了。黑山在黑水东面。大概北方的水多是黑色的,所以有卢龙郡,北方人把水称为龙,“卢龙”就是黑水的意思。黑水以西有连绵不断的山脉,称为“夜来山”,非常高耸险峻。契丹人的坟墓都在山的东南麓,靠近西面有契丹人供奉远祖的射龙庙,在山上面,有龙舌藏在庙里,形状像剑一样。山的西面是另外一个部落,他们尤其彪悍,只吃生肉,不吃熟食,契丹人称为“山西族”,他们北与“黑水胡”、南与“鞑靼”接壤。

余姻家朝散郎王九龄常言(1):其祖贻永侍中(2),有女子嫁诸司使夏偕(3),因病危甚,服医朱严药(4),遂差(5)。貂蝉喜甚(6),置酒庆之。女子于坐间求为朱严奏官(7),貂蝉难之,曰:“今岁恩例已许门医刘公才(8),当候明年。”女子乃哭而起,径归不可留,貂蝉追谢之,遂召公才,谕以女子之意。辍是岁恩命以授朱严(9),制下之日而严死。公才乃嘱王公曰:“朱严未受命而死,法容再奏。”公然之,再为公才请。及制下,公才之尉氏县(10),使人召之。公才方饮酒,闻得官,大喜,遂暴卒。一四门助教(11),而死二医。一官不可妄得,况其大者乎?

【注释】

(1)王九龄:沈括娶继室张氏,张氏父为张刍,张刍第五女嫁王九龄。

(2)贻永:即王贻永,字季长,北宋大臣。参《故事》卷二注。侍中:门下省长官,地位很高,一般为荣誉性虚衔。

(3)诸司使:武官官阶,宋代在三班之上设诸司使、诸司副使。夏偕:身世不详。

(4)朱严:身世不详。

(5)差(chài):病除,痊愈。

(6)貂蝉:原指王公贵族冠上的饰物,后来代指高官,文中是指王贻永。

(7)奏官:奏荐为官。宋代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恩荫限制和名额,王贻永作为高官不仅可以恩荫亲属,还可以恩荫门客等。

(8)刘公才:身世不详。

(9)辍:停止。

(10)尉氏县:今属河南。

(11)四门助教:官学中的低级教官。

【译文】

我的姻亲朝散郎王九龄经常说起:他的祖父是王贻永任侍中,有个女儿嫁给了诸司使夏偕,有一次病得很严重,吃了医生朱严的药,就好了。王贻永很高兴,摆了酒席庆贺。他的女儿在席间请求给朱严谋一个官当,王贻永很为难,说:“今年的荫官已经答应给门下的医生刘公才了,只好等明年了。”他的女儿就哭着站起来自己走了,留也留不住,王贻永追上去道歉,于是把刘公才找来,和他讲了女儿的意思。把这一年荫官的机会给了朱严,结果诏书发下的那天,朱严死了。刘公才就去和王贻永说:“朱严还没接受诏命就死了,按规定允许另行奏荐。”王贻永答应了他,就再次为刘公才请官。等诏书发下来时,刘公才去了尉氏县,于是派人把他请回来。刘公才正在喝酒,听说得了官,非常高兴,结果就猝死了。为了一个四门助教的小官而死了两个医生。一个小官都不能随随便便得到,何况那些大官呢?

赵韩王治第(1),麻捣钱一千二百余贯,其他可知。盖屋皆以板为笪(2),上以方砖甃之(3),然后布瓦,至今完壮。涂壁以麻捣土,世俗遂谓涂壁麻为麻捣。

【注释】

(1)赵韩王:即赵普(921—991),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人。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乾德二年(964)拜太师,封魏国公,协助赵匡胤夺取藩镇兵权。卒封韩王,谥“忠献”。《宋史》卷二五六有传。

(2)笪(dá):用粗竹篾编成的席子。

(3)甃(zhòu):用砖砌。

【译文】

赵普修建宅第,光麻捣花的钱就有一千二百多贯,其他花费可想而知。覆盖屋顶时都用木板代替竹席,上面用方砖砌好,然后再铺上瓦片,到现在都完好无损。因为涂墙壁用的是麻混合泥土后捣烂的材料,所以世人就把涂墙壁用的麻称为“麻捣”。

契丹北境有跳兔(1),形皆兔也,但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止则蹶然扑地(2)。生于契丹庆州之地大莫中(3)。余使虏日,捕得数兔持归。盖《尔雅》所谓“蟨兔”也,亦曰“蛩蛩巨”也。

【注释】

(1)契丹北境:泛指今东北大兴安岭一带。跳兔:今称跳鼠,啮齿目跳鼠科,栖息于荒漠地区。1912年,英国动物学者梭厄比(a. sowerby)曾经在内蒙古捕获两只,并确定其学名。

(2)蹶(jué):跌倒,颠仆。

(3)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一带。莫:通“漠”。

【译文】

契丹边境的北部有一种跳兔,形状完全是兔子,但是上肢只有一寸多,下肢却几乎有一尺。行动的时候就用下肢跳跃,一下能跳起好几尺,停下来则跌倒在地。这种兔子生长在契丹庆州一带的大漠之中。我出使辽国的时候,抓到几只跳兔拿回来。大概就是《尔雅》所谓的“蟨兔”,也叫做“蛩蛩巨”。

蟭蟟之小而绿色者(1),北人谓之“螓”(2),即《诗》所谓“螓首蛾眉”者也(3),取其顶深且方也。又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

【注释】

(1)蟭蟟(jiāo liáo):蝉的一种,或即“知了”的古称。

(2)螓(qín):一种小型的蝉,方头宽额,身体绿色。

(3)螓首蛾眉: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螓首,喻指美人的额头。

【译文】

蟭蟟中身形小而绿色的一种,北方人叫做“螓”,就是《诗经》中所称的“螓首蛾眉”,取譬于螓方头宽额的形态。另外,福建人把大蝇叫做“胡螓”,也是螓一类的昆虫。

北方有白雁(1),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2)。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3)即此也。

【注释】

(1)白雁:即雪雁,一种候鸟。

(2)河北:泛指黄河下游的北部地区。

(3)“故国”句:出自杜甫《九日》诗。

【译文】

北方有白雁,形态像雁但比雁小,白色,深秋时节飞来。白雁到了就开始下霜,所以河北一带的人们称之为“霜信”。杜甫《九日》诗中说:“故国霜前白雁来。”说的就是它。

熙宁中(1),初行淤田法(2)。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3)所谓“粪”,即“淤”也。余出使至宿州(4),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陟门(5),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注释】

(1)熙宁: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

(2)淤田法: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措施。通过决放河水流入农田,使河泥可以沉积到田地里以改善土壤。熙宁四年(1071),设“总领淤田司”,专门调集各州县士兵在河流沿岸放水淤田。

(3)“泾水”四句:此段记载实见于《汉书·沟洫志》,非《史记》。斛(hú),古代容量单位,《汉书》原作“石”。粪,原指肥料,这里指肥田,《汉书》原作“且溉且粪”。禾黍(shu),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4)出使至宿州:沈括于熙宁八年(1075)七月担任淮南两浙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途径宿州。宿州,今属安徽。

(5)陟门:亦作“斗门”,即前卷所谓“复闸”。

【译文】

熙宁年间,开始推行淤田法。议论的人说根据《史记》记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其中所谓的“粪”,说的就是淤田。我出使到宿州的时候,发现一块石碑,说的是唐人开凿六陟门,引汴水淤下游的沼泽,百姓由此获利,因此刻了石碑来歌颂刺史的功劳。可见淤田之法由来已久。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1)。尧殛鲧于羽山(2),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3),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4),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注释】

(1)湮(yān):淤塞,沉积。

(2)殛(jí):杀死。传说中尧曾派鲧(gun)治水,鲧从天帝处盗取息壤,用息壤造地以填水,将要成功之际,天帝震怒,派祝融将鲧杀死于羽山,而《左传》中说鲧是被尧所杀。鲧死后,又派禹治水,终于成功。羽山:传说在今江苏与山东交界处。

(3)大河:即黄河。漳水:今山西、河北一带的漳河。滹沱(hu tuó):源出今山西五台山,至河北汇入子牙河。涿水:即今河北涿州附近的北拒马河。涿水:原作“河水”,据诸明刻本改。桑干:桑干河,源出今山西北部,为永定河的上游水系。

(4)关、陕以西:今河南洛阳西部。

【译文】

我奉命察访河北,沿着太行山向北走,山崖之间,往往会发现螺蚌壳以及像鸟卵一样的石子,它们镶嵌在石壁上像条带子一样。这里以前是海滨,现在东距大海已经有近千里远了。所谓的“大陆”都是水流夹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尧在羽山处死了鲧,以前传说是在东海中,现在那里已经是大陆了。但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河之类的河水,都是含有泥沙的浊流。现在关、陕以西的水流,都在地下不少于一百多尺处流动,那些泥沙每年都向东流去,最后都沉积为陆地的泥土,这是物理的必然。

唐李翱为《来南录》云(1):“自淮沿流,至于高邮,乃溯至于江。”(2)《孟子》所谓“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3),则淮、泗固尝入江矣,此乃禹之旧迹也。熙宁中,曾遣使按图求之,故道宛然,但江、淮已深,其流无复能至高邮耳。

【注释】

(1)李翱(772—844):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累官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师从韩愈提倡古文。著有《复性书》等。

(2)“自淮”三句: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黄河夺淮入海,淮河自洪泽湖以下主流合于运河,经高邮(今属江苏)、江都(今江苏扬州)进入长江。

(3)“《孟子》”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这里是引述《尚书·禹贡》篇的说法。汝,汝水,源出今河南鲁山县大盂山,注入淮河。汉,汉水,源出今陕西宁强北蟠冢山,流入长江。淮,淮河,源出今河南桐柏山,东入洪泽湖。泗,泗水,源出今山东泗水县陪尾山,流入淮河。

【译文】

唐人李翱作《来南录》说:“从淮河沿着水流,到达高邮,于是溯游到达长江。”《孟子》中所谓的“开决汝水、汉水,排空淮水、泗水而注入长江”,则淮水、泗水固然曾经流入过长江,这是禹治水的旧迹。熙宁年间,曾经派使者根据地图寻找过,以前的河道都还仿佛可见,但是长江、淮河的河床已深,它们的水流不能再流到高邮了。

予中表兄李善胜(1),曾与数年辈炼朱砂为丹(2)。经岁余,因沐砂再入鼎(3),误遗下一块,其徒丸服之,遂发懵冒(4),一夕而毙。朱砂至凉药(5),初生婴子可服,因火力所变,遂能杀人。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但未得其术耳。以此和神仙羽化之方(6),不可谓之无,然亦不可不戒也。

【注释】

(1)李善胜:身世不详。

(2)年辈:同辈人。朱砂:又名丹砂,即硫化汞(hgs),可入药,有安神之效。

(3)沐:洗。硫化汞在炼制过程中会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hgo),可以通过水洗的方法去除其中的氧化汞杂质。这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一升水中可以溶解52毫克氧化汞,而仅能溶解0.01毫克的硫化汞。

(4)懵(měng)冒:昏迷,不省人事。

(5)凉药:《类苑》卷四九引作“良药”,胡道静据此而改,可从。

(6)羽化:得道成仙。

【译文】

我的中表兄李善胜,曾经和几位同辈炼朱砂为丹。过了一年多,因为要把洗净的朱砂再放入炼丹炉中炼化,一时失误留下了一块,他的徒弟把它当成丸药吃了,结果顿时昏迷不醒,一夜就死了。朱砂是很好的药,初生的婴儿都可以服用,但是因为炼丹时火力发生变化,就能致人死命。从变化的相对性而言,既然能变为剧毒,难道不能变成大善吗?既然能变为杀人之药,那也应该有能救人的道理,只是没找到方法而已。这样说来,那些修道成仙的丹方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不谨慎啊。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1),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2),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3)。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4),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5)。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6),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7),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8)。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9),亦此类耳。今成皋、峡西大涧中(10),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释】

(1)玉清宫:宋真宗时期斥巨资修建,位于京城南门外的管路西侧,用以供奉所谓的“天书”。大中祥符七年(1014)简称,天圣年间(1023—1032)遭雷击而焚毁。

(2)西域书:泛指佛教典籍。

(3)阿罗汉:即罗汉、尊者,小乘佛教理想的最高境界。诺矩罗:佛教十六罗汉中的第五尊。震旦:印度人对中国的称谓。龙湫(qiu):雁荡山的著名瀑布,下有水潭。

(4)贯休(823—912):本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唐末五代画僧,亦工诗,著有《禅月集》。

(5)雁荡:南方人称浅水湖为“荡”,此为芙蓉峰顶的湖泊,相传为鸿雁南归时寄宿于此,故名雁荡。

(6)谢灵运:南朝文学家,又称谢康乐。参《乐律》卷五注。永嘉:今浙江温州。

(7)穹:高大。

(8)干霄:直上云霄。干,犯。

(9)植土:直立的土柱。龛(kān)岩:表面布满凹陷的岩石。

(10)成皋:治所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闻名的神奇秀美的山,然而自古以来的图册中都未曾提到过。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要砍伐山上的木材,这才有人见到它,当时还没什么名气。按照西域佛教典籍的记载,阿罗汉诺矩罗居住在震旦东南大海之滨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僧贯休作《诺矩罗赞》,其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的句子。这座山的南部有芙蓉峰,下面有芙蓉驿,前可俯瞰大海,但是不知道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后来因为要伐木,这才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方大池,相传就是雁荡了;山下有两潭水,被认为是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这些都是后人根据贯休的诗来命名的。谢灵运担任永嘉太守时,凡是永嘉的山水,他都游览了个遍,唯独没有提到这座山,可能当时还没有雁荡山的名字。我看那雁荡山的几座山峰,都峭拔险怪,上耸千尺,高崖巨谷,不像别的山那样。它们都包孕在山谷之中,从山岭外面看,什么也看不到;而进入山谷之中,就看到山峰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其中道理,应该是因为山石被山谷中的大水所冲激,沙土都被冲走了,只有巨石还岿然挺立在那里。比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的地方,都是流水冲凿音漕。出来的洞穴,从山下望去,就见到高岩峭壁;而从山上看去,则刚好和地面相平,以至于有几座山峰的顶端,也都低于周围山顶的地面。世上沟壑中被流水冲凿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柱和凹陷的岩石,也是这种情况。现在成皋、峡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柱动辄高达百尺,突出地耸立着,也是雁荡山这种情况的缩影,只是这里是土柱而那里是石柱而已。既然雁荡山并非挺立在地面以上,又被深谷山林遮蔽起来,所以古人没有见到,谢灵运也没有去过,道理上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内诸司舍屋(1),唯秘阁最宏壮。阁下穹隆高敞,相传谓之“木天”(2)。

【注释】

(1)内诸司:设在宫内的官署。

(2)木天:木构成的天,比喻建筑的宏伟。

【译文】

宫内各个官署的建筑,只有秘阁最为宏壮。阁内的穹顶高大宽广,相传被称为“木天”。

嘉祐中,苏州昆山县海上,有一船桅折,风飘抵岸。船中有三十余人,衣冠如唐人,系红鞓角带(1),短皂布衫,见人皆恸哭,语言不可晓,试令书字,字亦不可读,行则相缀如雁行(2)。久之,自出一书示人,乃唐天祐中告授屯罗岛首领陪戎副尉制(3);又有一书,乃是上高丽表(4),亦称屯罗岛,皆用汉字,盖东夷之臣属高丽者。船中有诸谷,唯麻子大如莲的(5),苏人种之,初岁亦如莲的,次年渐小,数年后只如中国麻子。时赞善大夫韩正彦知昆山县事(6),召其人,犒以酒食。食罢,以手捧首而冁(7),意若欢感。正彦使人为其治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之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复捧首而冁。

【注释】

(1)红鞓(ting)角带:皮革制成的腰带,外面裹以红色的绫绢。

(2)相缀:互相跟随。

(3)告授:由皇帝封授。

(4)高丽:古代朝鲜国名。

(5)麻:芝麻。

(6)韩正彦:字师德,韩琦之侄。嘉祐间任昆山知县。

(7)冁(chǎn):笑的样子。原作“”,与文意不通,据胡道静改。

【译文】

嘉祐年间,苏州昆山县的海上,有一艘船上的桅杆被折断了,顺着风漂到岸边。船上有三十多人,衣着服饰都像唐代人,系着红色皮腰带,穿黑色短布衫,见到人就恸哭不已,语言也没人能听懂,试着让他们写成文字,字也不可识读,走路时就像大雁一样一起行动。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拿出一封信给别人看,原来是唐代天祐年间封授屯罗岛首领为陪戎副尉的诏书;此外还有一封书信,是上奏高丽国的表文,也自称屯罗岛,都用汉字书写,大概他们是东夷族群中臣属于高丽的部落。船上有各种谷物,只有芝麻大得像莲子一样,苏州人试着种植起来,第一年的时候也像莲子那么大,第二年就逐渐变小,数年后就只如中国芝麻那么大了。当时赞善大夫韩正彦任昆山知县,把那些人招来,用美酒佳肴慰问他们。吃完饭后,他们用手捧着脑袋露出笑容,看起来好像很高兴。韩正彦派人帮他们修理桅杆,桅杆以前是固定在船板上的,无法移动,工人们为他们造了个转轴,教他们起帆倒帆的方法。那些人又很高兴,又用手捧着脑袋露出笑容。

熙宁中(1),珠辇国使人入贡(2),乞依本国俗撒殿,诏从之。使人以金盘贮珠,跪捧于殿槛之间(3),以金莲花酌珠,向御座撒之,谓之“撒殿”,乃其国至敬之礼也。朝退,有司扫彻得珠十余两,分赐是日侍殿门使、副、内臣。

【注释】

(1)熙宁:事在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2)珠辇国:南印度古国朱罗(cola)。

(3)槛(jiàn):栏杆。

【译文】

熙宁年间,珠辇国派使者入朝进贡,请求依照本国的风俗行撒殿礼,皇帝下令表示同意。使者们就拿金盘盛着珍珠,捧着跪在宫殿栏杆之间,用金子制成的莲花舀起珍珠,向御座上抛撒,称为“撒殿”,这是他们国家最高规格的礼仪。退朝后,官员们打扫宫殿,得到十几两珍珠,分别赏赐给这天在殿上执勤的门官员以及宦官们。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1),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2),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3),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释】

(1)指爪:指甲。碗唇:碗的边缘。

(2)纩(kuàng):丝绵絮。

(3)芥子:芥菜籽。

【译文】

方术家用磁石摩擦针尖,就能让针尖指向南方,但是经常向东微偏,不是正南方向。浮在水面的话经常会摇晃,在指甲和碗边上都可以放针,运转很灵活,但是这些东西坚硬而光滑,容易坠落,不如用丝线悬着针尖最好。方法是取新缫好的单根茧丝,用芥菜籽大小的蜡粘连在针的腰部,在没风的地方悬起来,这样针尖就能时常指向南方了。其中也有摩擦后指向北方的,我家里指南针、指北针都有。磁石可以指向南方,就像柏木向西生长一样,不知道是什么原理。

岁首画钟馗于门(1),不知起自何时。皇祐中,金陵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宗悫母郑夫人(2)。宗悫有妹名钟馗,则知钟馗之设亦远。

【注释】

(1)岁首:元旦。钟馗(kuí):民间信仰中能驱邪的神灵,在道教中作为天师,又作为门神。参见《补笔谈》卷三注。

(2)宗悫(què,?—465):字元干,南阳(今属河南)人,南朝宋将领。官至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衔。卒赠征西将军,谥肃侯。

【译文】

元旦时在门上画钟馗像,这种风俗不知道兴起于何时。皇祐年间,金陵发掘出一个坟墓,有石刻的墓志,原来是南朝宋宗悫的母亲郑夫人之墓。宗悫有个妹妹名字叫钟馗,可见钟馗的说法也很久了。

信州杉溪驿舍中(1),有妇人题壁数百言。自叙世家本士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职鹿生之子,鹿忘其名。娩娠方三日,鹿生利月俸(2),逼令上道,遂死于杉溪。将死,乃书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状,恨父母远,无地赴诉。言极哀切,颇有词藻,读者无不感伤。既死,藁葬之驿后山下(3)。行人过此,多为之愤激,为诗以吊之者百余篇。人集之,谓之《鹿奴诗》,其间甚有佳句。鹿生,夏文庄家奴(4),人恶其贪忍,故斥为“鹿奴”。

【注释】

(1)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

(2)利月俸:只为了早一个月领取薪俸。

(3)藁(gǎo)葬:草草埋葬。

(4)夏文庄:即夏竦,字子侨,北宋宰相,谥文庄。参《人事》卷九注。

【译文】

信州杉溪驿舍中,有妇人在墙壁上写了几百字的一段话。自叙身世说她家本来是士族,父母把她嫁给了三班奉职鹿生的儿子。鹿某,忘记其名了。分娩后才三天,鹿生贪图一个月的薪俸,催促她动身,结果死在杉溪。临死前,就在这墙壁上写了这些诗,详细地道出受逼迫的痛苦状况,只恨父母太远,无法前去哭诉。言辞非常哀婉凄切,还颇有词藻,读者无不感伤。她死后,被草草安葬在驿舍的后山下。行人路过这里,多为她感到愤激,作诗吊唁她的也写了上百篇。有人收集起来,称为《鹿奴诗》,其间有不少佳句。鹿生,是夏竦的家奴,人们厌恶他的贪婪残忍,所以斥责他为“鹿奴”。

士人以氏族相高,虽从古有之,然未尝著盛。自魏氏铨总人物(1),以氏族相高(2),亦未专任门地。唯四夷则全以氏族为贵贱,如天竺以刹利、婆罗门二姓为贵种,自余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3)。其下又有贫四姓,如工、巧、纯、陀是也。其他诸国亦如是,国主、大臣,各有种姓,苟非贵种,国人莫肯归之;庶姓虽有劳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至今如此。自后魏据中原,此俗遂盛行于中国,故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三世公者曰“膏粱”(4),有令仆者曰“华腴”(5),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6),九卿、方伯者为“乙姓”(7),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得入者谓之“四姓”。其后迁易纷争,莫能坚定,遂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范阳卢、陇西李、荥阳郑为甲族(8)。唐高宗时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赵郡李(9),通谓“七姓”。然地势相倾,互相排抵,各自著书,盈编连简,殆数十家,至于朝廷为之置官撰定。而流习所徇,扇以成俗,虽国势不能排夺。大率高下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齿,陇西李氏乃皇族,亦自列在第三,其重族望如此。一等之内,又如冈头卢、泽底李、土门崔、靖恭杨之类,自为鼎族。其俗至唐末方渐衰息。

【注释】

(1)铨(quán)总人物:指三国时曹魏设立“九品官人法”,以九等评定士人才能的选官法。

(2)以氏族相高:司马懿掌权后,在各州设立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使“九品”开始转向以家世为标准。

(3)“如天竺”三句: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刹利,即刹帝利,该种姓为王族。婆罗门,该种姓为僧侣。毗舍,即吠舍,该种姓为平民。首陀,即首陀罗,该种姓为奴隶。

(4)公:指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

(5)令仆:指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或尚书左、右仆射。

(6)领、护:领军、护军,执掌禁军的军事长官。

(7)九卿: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方伯:指州刺史。

(8)博陵:今河北蠡县南。范阳:今河北涿州。陇西:今甘肃陇西。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

(9)唐高宗时:高宗时,李义府曾修订了唐初编订的《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太原:今山西太原。清河:今河北清河。赵郡:今河北邯郸、赵县一带。

【译文】

士人按氏族来分别地位高低,虽然从古就有了,但是那时并未盛行成风。自从曹魏用九品官人法铨选人物,就开始用氏族来分高低了,但也没有专以门第为标准。只有四方少数民族才完全根据氏族来决定贵贱,比如印度以刹帝利、婆罗门两个种姓作为贵种,其余的都是为平民种姓,比如毗舍、首陀罗之类的。那下面又有贫民的四个种姓,比如工、巧、纯、陀之类的。其他各国也是这样,他们的国主以及大臣,都各有特别的种姓,如果不是贵族,那么国人就不肯归顺;平民种姓出身的人,即使有才能,也自甘居于大姓之下,至今还是这样。此后曹魏占据中原,这种风俗就开始在中国盛行,所以有所谓的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是三世以上担任过三公的就称为“膏粱”,担任过尚书令、仆射的称为“华腴”,担任过尚书、领军、护军以上的就称为“甲姓”,担任过九卿、州刺史的就称为“乙姓”,担任过散骑常侍、太中大夫的就称为“丙姓”,担任过吏部正员郎的就称为“丁姓”,得以进入这四类的称为“四姓”。其后经过变迁纷争,无法严格确定家世,于是就取前代的籍贯,确定以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为甲族。唐高宗时又增加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通称为“七姓”。但是这些势力相互倾轧、排挤,各自撰写族谱,连篇累牍,几乎达到数十家,以至于朝廷要专门设置官署来评定。而这种习惯沿袭下来,就称为一时风俗,即使国家权力都无法撼动其地位。大概高下分五等,统共有百家,都称为士族,此外的就都是庶姓,婚姻、仕宦都不敢与那百家士族同列,陇西李氏乃是皇族,也只把自己排在第三,可见当时重视族望到如此地步。同一等级之内,又如冈头卢氏、泽底李氏、土门崔氏、靖恭杨氏之类的,自是钟鼎之族。这种风俗到唐末才逐渐衰落下来。

茶牙(1),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唯牙长为上品,以其质干、土力皆有余故也(2)。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余山居有《茶论》,《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注释】

(1)牙:通“芽”。

(2)质干:品种,枝干。

【译文】

古人把茶芽叫做“雀舌”“麦颗”,是说它非常细嫩。现为茶中精品,其品质优良,而且所种植的土壤又肥沃,所以新芽一长出来就有一寸多长,细得像针一样。只有芽长的才是上品,这是因为它品种、枝干、土壤都有余力的缘故。像那些雀舌、麦颗之类的,都是极下等的材质,只是北方人不了解,误作对茶芽的上品鉴定了。我山居时曾写有《茶论》,其中有《尝茶》诗道:“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1),仍火燔令焦,复种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种之不复牙(2)。正如六畜去势(3),则多肉而不复有子耳。

【注释】

(1)宗根:主根。

(2)牙:通“芽”。此处用作动词,发芽。

(3)去势:阉割。势,指雄性生殖器。

【译文】

福建的荔枝,有核小如丁香的品种,肉多而且甘甜。当地人也能种植,把荔枝树去掉主根,用火把根烧焦,再种下去,用大石抵住它的根部,只让旁根得以生长,结出来的荔枝核就小了,但是再种下去却不会发芽。这就像把畜牲阉割后,它们就会多肉,但不再有生育能力了。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1),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2),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3)。其是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注释】

(1)庆州:今甘肃安化一带。子方虫:即“虸蚄(zi fāng)”,亦称“稻之小螟蛉”,是一种水稻的主要害虫。

(2)狗蝎:当指蝼蛄(lóu gu,土狗子)或蝎子一类的昆虫。

(3)穰(ráng):庄稼丰收。

【译文】

元丰年间,庆州地界闹了虸蚄虫灾,正为秋季作物之害。忽然出现一种昆虫,就像土中的狗蝎,它的口部有钳子,成千上万地满地一片。遇到虸蚄,就用钳子搏杀掉,那些害虫都被斩成两段。过了十来天,虸蚄都被消灭干净了,结果这一年获得了大丰收。这种东西以前也有过,当地人称为“傍不肯”。

养鹰鹯者(1),其类相语谓之“以麦反。漱”。三馆书有《漱》三卷,皆养鹰鹯法度及医疗之术。

【注释】

(1)鹰鹯(zhān):指鹰、雕一类的猛禽。

【译文】

养鹰雕的人,把呼唤它们的叫声称为“以麦反。漱”。三馆的藏书中有《漱》三卷,讲的都是驯养以及治疗鹰雕疾病的方法。

处士刘易(1),隐居王屋山(2)。尝于斋中见一大蜂罥于蛛网(3),蛛搏之,为蜂所螫,坠地。俄顷,蛛鼓腹欲烈,徐行入草。蛛啮芋梗微破(4),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5)。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则愈(6)。

【注释】

(1)处士:指隐居不做官的人。刘易(?—约1067):忻(xin)州(今属山西)人。韩琦知定州,上其所著《春秋论》,授太学助教、并州州学说书,不仕。隐居习辟谷术,赵抃复荐其行谊,赐号退安处士。《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2)王屋山:在今河南济源。

(3)罥(juàn):被缠绕挂住。

(4)芋梗:芋叶的叶柄部分。

(5)轻躁:轻便灵活。

(6)挼(ruó):揉搓。

【译文】

处士刘易隐居在王屋山中。他曾经在斋房中见到一只大蜂被缠在蜘蛛网上,蜘蛛要过去捕捉它,结果被蜂螫到,坠落到地下。过了一会儿,蜘蛛的腹部肿得快要炸开了,就慢慢爬入草丛中。只见那蜘蛛把芋梗的皮微微咬破,把疮口挨上去磨擦,过了很久,腹部的肿胀逐渐消退了,又像以前一样灵活。此后有人被蜂螫了,就拿芋梗揉搓一下敷上去就好了。

宋明帝好食蜜渍(1),一食数升。乃今之乌贼肠也,如何以蜜渍食之?大业中(2),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3)。又何胤嗜糖蟹(4)。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余尝过亲家设馔,有油煎法鱼(5),鳞鬣虬然(6),无下筯处(7)。主人则捧而横啮,终不能咀嚼而罢。

【注释】

(1)宋明帝:指南朝刘宋明帝刘彧,公元465—472年在位。蜜渍(zhú yí):用蜜渍成的鱼肠酱。

(2)大业:隋炀帝年号,公元605—617年。

(3)吴郡:今江苏苏州。拥剑:即蟚蜞(péng qí),一种淡水产小型蟹类。

(4)何胤(446—531):字子季,庐江灊(今安徽庐江)人。初为齐秘书郎,出为建安太守。后入为太子中庶子,后隐居而终。通经学。胤,原作“嗣”,据别本改。

(5)法鱼:是一种盐腌渍的鲫鱼。

(6)鬣(liè):鱼颔旁的小鳍。

(7)筯(zhù):同“箸”,筷子。

【译文】

南朝的宋明帝喜欢吃蜜渍,一顿饭就要吃好几升。就是现在的乌贼肠,怎么能用蜜腌渍了吃呢?隋朝大业年间,吴郡上贡了两千头蜜蟹、四坛蜜蟚蜞。此外,梁代的何胤喜欢吃糖蟹。大概南方人喜欢吃咸的,北方人喜欢吃甜的。鱼蟹加上糖蜜,可以迎合北方的口味。就像现在的北方人,喜欢用麻油煎制食物,不管是什么东西,都用油来煎着吃。庆历年间,翰林学士们在玉堂集会,派人拿来一筐生蛤蜊,让厨师去烹制。过了好久都没端上来,客人们很奇怪,就派人去检查情况,回来说:“煎得已经焦黑了,但是还没有烂熟。”坐客没有不大笑的。我曾经到亲家家里吃饭,有一道油煎腌鱼,鱼鳞、鱼鳍等部位都煎得卷了起来,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主人就拿起来横着咬,最终因为无法咀嚼而作罢。

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墨。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梅龙图公仪宦州县时(1),沿牒至漳州(2)。素多病,预忧瘴疠为害,至乌脚溪,使数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为毒水所沾。兢惕过甚(3),睢盱矍铄(4),忽坠水中,至于没顶。乃出之,举体黑如昆仑(5),自谓必死。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复昔之羸瘵(6)。又不知何也?

【注释】

(1)梅龙图公仪:指梅挚(994—1059),字公仪,成都府新繁县(今四川新都)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官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等,又先后出知数州。《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2)沿牒:因公调动。牒,官员使用驿马的凭证。

(3)兢(jing)惕:戒惧,警惕。

(4)睢盱矍铄(sui xu jué shuò):惊恐地朝天而视。

(5)昆仑:指昆仑奴,指南洋诸岛来的皮肤黝黑的奴仆,也有部分来自非洲。

(6)羸瘵(léi zhài):病弱。

【译文】

漳州界内有一条水流称为“乌脚溪”,涉水的人脚都是黑的。几十里之间的水都不能饮用,喝了就会患病,路人都自己随身带着水。梅挚担任州县官时,曾经因公路过漳州。他素来体弱多病,来之前就担心会被瘴疠之气侵害,到了乌脚溪,就让几个人用肩扛着他,并且拿东西把自己蒙起来,唯恐被毒水沾染。因为警惕太过,仰着头惊恐地渡河,结果忽然一下子掉到水里,以至于连头顶都被水没过。救上来以后,浑身就像昆仑奴那样黑,自以为必死无疑。不料从此各种旧病都没有了,顿时觉得身体健康,不再像以前那样羸弱了。这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1),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2),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祠北有望岳亭,新晴气清,则望见大茂。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题名云(3):“太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领步骑五十万,问罪幽陵(4),回师自飞狐路即归雁门(5)。”今飞狐路在大茂之西,自银冶寨北出倒马关(6),度虏界,却自石门子、令水铺入瓶形、梅回两寨之间(7),至代州(8)。今此路已不通,唯北寨西出承天阁路可至河东(9),然路极峭狭。太平兴国中(10),车驾自太原移幸恒山,乃由土门路(11)。至今有行宫。

【注释】

(1)今、山:此二字原合作“岑”,据学津本改。

(2)石晋:指五代时的后晋(936—946),由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所建,后为契丹所灭。

(3)李克用(856—908):神武川新城(今陕西应县)人,唐末沙陀族将领。曾镇压黄巢起义,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后被其子李存勖追封为后唐太祖。

(4)问罪幽陵:唐昭宗乾宁元年(894),李克用大举进攻幽州(今北京)。

(5)飞狐路:在今河北涞源北,蔚县南。雁门:在今山西代县。

(6)倒马关:在今河北唐县西北。

(7)瓶形:即今山西平型关。梅回:梅回寨,在平型关西北。

(8)代州:今山西代县。

(9)北寨:在今河北行唐附近。承天:承天寨,在今山西娘子关。

(10)太平兴国:事在太平兴国四年(979)。

(11)土门:今河北井陉口。

【译文】

北岳恒山就是现在所谓的“大茂山”,它一半属于契丹,以大茂山的山脊为分界线。岳神祠以前在山下,后晋之后,稍微南迁了一点,现在那地方称为“神棚”,现在的岳神祠在曲阳,祠的北面有望岳亭,赶上天气初晴空气清新的时候,就可以望见大茂山。岳神祠中有很多唐人的碑刻,大殿前有一座亭子,里面有李克用的题名,说:“太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率步骑五十万,讨伐幽陵,班师回朝时从飞狐路走到归雁门。”现在的飞狐路在大茂山以西,从银冶寨向北出倒马关,经过契丹的地界,再从石门子、令水铺穿过瓶形、梅回两座寨子之间,到达代州。现在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从北寨西出承天阁路可以到河东,然而路途极为陡峭狭窄。太平兴国年间,皇帝的车驾从太原前往恒山,经过土门路,到现在还留有行宫。

镇阳池苑之盛(1),冠于诸镇,乃王镕时海子园也(2),镕尝馆李正威于此(3)。亭馆尚是旧物,皆甚壮丽。镇人喜大言矜大其池,谓之“潭园”,盖不知昔尝谓之“海子”矣(4)。中山人常好与镇人相雌雄(5),中山城北园中亦有大池,遂谓之“海子”,以压镇之潭园。余熙宁中奉使镇定(6),时薛师政为定帅(7),乃与之同议,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漫数里,颇类江乡矣。

【注释】

(1)镇阳:指镇州,在今河北正定一带。

(2)王镕(873—921):五代时人,成德(即宋代镇州)节度使王景崇的儿子,父死,继为成德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封为赵王,不久为部下所杀。《五代史》卷五四有传。

(3)李正威(?—893):即李匡威,这里是为避宋太祖讳而改为正威,唐末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龙节度使李全忠的儿子,父死,继为卢龙节度使。景福二年(893),率兵救王镕,遂被其弟李匡筹兵变夺位。投靠王镕,后以阴谋劫持王镕被杀。

(4)海子:北方称湖为海子。

(5)中山:指定州,今河北定州一带。

(6)熙宁中:沈括于熙宁七年(1074)八月至次年二月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

(7)薛师政:即薛向,字师政,北宋大臣。参《人事》卷九注。

【译文】

镇阳园林的繁盛居于各镇之首,那里本是王镕时的“海子园”,王镕曾经留李匡威在这里居住。现在的亭台楼馆都还是以前的建筑,非常壮丽。镇阳人喜欢吹嘘这池子,把它称为“潭园”,大概不知道它以前曾经被称为“海子”。中山人经常喜欢和镇阳人一决高下,中山城北的园中也有一片大池,于是将它称为“海子”,以此压倒镇阳的“潭园”。我在熙宁年间曾经奉命察访镇定,当时薛向担任镇定主帅,就和他一起商量,把“海子”扩展出去,直到城西的中山王墓地,把土地全部改成稻田,引新河的水注入其中,清波荡漾数里之间,很像是江南水乡的感觉。

杂志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