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茶经译注

八 之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山南〔1〕:以峡州〔2〕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3〕、荆州〔4〕次,襄州生南漳县〔5〕山谷。荆州生江陵县〔6〕山谷。衡州〔7〕下,生衡山、茶陵二县〔8〕山谷。金州〔9〕、梁州〔10〕又下。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11〕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12〕山谷。

【注释】

〔1〕山南:唐贞观元年(627)划分的“十道”之一。后又分为东、西两道。辖境当今四川东部、陕西东南部、河南南部及重庆、湖北大部分地区。十道,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在十道的基础上,划分为十五道,即将山南、江南各分为东西二道,又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茶经》根据当时的实际茶叶产地划分为八大产区,并没有严格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域来叙述。

〔2〕峡州:又称硖州,唐武德四年(621)置,天宝元年(742)改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复为硖州。领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巴山等县,治夷陵。辖境在今湖北宜昌一带。唐时硖州产茶,唐李肇《国史补》卷下称“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芷、茱萸簝”等名目。

〔3〕襄州:隋襄阳郡。唐武德四年(621)改襄州。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宜城、乐乡等县,治襄阳。辖境在今湖北襄樊、宜城、南漳、谷城一带。

〔4〕荆州:唐武德四年(621)改隋南郡为荆州,领江陵、长宁、当阳、长林、石首、松滋、公安等县,治江陵。辖境在今湖北省荆州、荆门、枝江、石首一带。

〔5〕南漳县:底本作“南郑县”,《旧唐书·地理志》载唐时襄州有南漳县,而南郑县属梁州,据改。今湖北省南漳县。

〔6〕江陵县:唐时荆州治所,今湖北省荆州市。

〔7〕衡州:隋衡山郡。唐武德四年(621)置。领衡阳、常宁、攸、茶陵、耒阳、衡山等县。属江南西道。辖境在今湖南衡阳及茶陵、耒阳、湘潭一带。由于衡州在唐前期由江陵都督府统管,江陵又属于山南道,因而《茶经》将衡州列在山南道。

〔8〕衡山、茶陵二县:衡山,旧属潭州,后割属衡州,在今湖南省湘潭市以西。唐李肇《国史补》卷下胪列唐代名茶品目称:“湖南有衡山,岳州有灉湖之含膏。”宋吴淑《事类赋注》卷一七引五代毛文锡《茶谱》:“衡州之衡山,封州之西乡,茶研膏为之,皆片团如月。”茶陵,唐属衡州,今湖南省茶陵县。

〔9〕金州:隋西城郡。唐武德元年(618)置,后屡有因革。领西城、洵阳、淯阳、石泉、汉阴、平利等县。辖境在今陕西安康、镇坪、石泉、旬阳一带。唐杜佑《通典·食货六》载金州土贡有“茶芽一斤”。

〔10〕梁州:武德元年(618)置梁州总管府,管梁、洋、集、兴四州。梁州领南郑、褒城、西、城固等县,治南郑。辖境在今陕西汉中、勉县、城固一带。

〔11〕西城、安康二县:俱属金州,西城在今陕西安康,安康在今陕西汉阳以西。

〔12〕褒城、金牛二县:褒城在今陕西汉中以北,金牛在今陕西勉县以西。褒,底本作“襄”,《旧唐书·地理志》梁州有褒城县,据改。

【译文】

山南道:以峡州所产茶为上品,峡州茶产于远安、宜都、夷陵三县的山谷中。襄州和荆州所产的居其次,襄州茶产于南漳县山谷中。荆州茶产于江陵县山谷中。衡州所产的下一等,产于衡山、茶陵二县的山谷中。金州、梁州所产的又下一等,金州茶产于西城、安康二县的山谷中。梁州茶产于褒城、金牛二县的山谷中。

淮南〔1〕:以光州〔2〕上,生光山县〔3〕黄头港者,与峡州同。义阳郡〔4〕、舒州〔5〕次,生义阳县钟山〔6〕者,与襄州同。舒州生太湖县潜山〔7〕者,与荆州同。寿州〔8〕下,盛唐县生霍山〔9〕者,与衡州同也。蕲州〔10〕、黄州〔11〕又下。蕲州生黄梅县〔12〕山谷,黄州生麻城县〔13〕山谷,并与荆州、梁州同也。

【注释】

〔1〕淮南:唐贞观“十道”之一。辖境大约在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至大海,西至安州(今湖北安陆),治所在扬州。

〔2〕光州:唐武德三年(620)改隋弋阳郡为光州,并置总管府,管先、弦、义、谷、庐五州。光州领定城、光山、仙居、殷城、固始等县,治定城。辖境在今河南信阳、光山、固始、新县、商城一带。

〔3〕光山县:光州治所原在光山县,后迁至定城(今河南潢川)。今河南光山。

〔4〕义阳郡:隋义阳郡。唐武德四年(621)置申州。领义阳、钟山、罗山等县。辖境在今河南信阳及罗山一带。《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土贡有茶。

〔5〕舒州:唐武德四年(621)改隋同安郡置。领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等县,治怀宁。辖境在今安徽安庆、桐城、岳西、太湖、宿松、怀宁一带。

〔6〕义阳县钟山:义阳县,唐时属申州,宋代以后改为信阳县。今河南省信阳市。钟山,《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二:钟山在废钟山县西,信阳县界;《嘉庆一统志》卷二一五:在信阳州东南十八里。

〔7〕太湖县潜山:太湖县,唐属舒州,今安徽省太湖县。潜山,《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五:皖山,又名潜山,在怀宁县(今安徽潜山)西北二十里。

〔8〕寿州:隋淮南郡。唐武德三年(620)改寿州。领寿春、安丰、霍山、盛唐、霍丘等县,治寿春。辖境在今安徽淮南以南、霍山以北一带。

〔9〕盛唐县:旧霍山县,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改为盛唐县,今安徽省六安市。《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九:“霍山,其一名曰衡山,一名曰天柱山,在县南五里。《尔雅》:霍山为南岳。注云:即天柱也。汉武帝以衡南辽远纤晦,封霍山为南岳,故祭其神于此。”

〔10〕蕲州:隋蕲春郡。唐武德四年(621)改蕲州。领蕲春、黄梅、广济、蕲水等县,治蕲春。辖境在今湖北黄梅、蕲春、浠水、英山一带。《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蕲州土贡有茶。

〔11〕黄州:隋永安郡。唐武德三年(620)改黄州,置总管府,管黄、蕲、亭、南司四州。黄州领黄冈、麻城、黄陂等县,治黄冈。辖境在今湖北黄冈及红安、麻城一带。

〔12〕黄梅县:《旧唐书·地理志》谓黄梅县在南朝宋时为新蔡郡,隋改为黄梅。唐武德四年(621)置南晋州,领黄梅、义丰、长吉、塘阳、新蔡五县。武德八年(625),州废,仍省义丰等四县,以黄梅属蕲州。在今湖北黄梅以西。

〔13〕麻城县:隋麻城县。唐武德三年(620),于麻城县置亭州。领麻城、阳城二县,武德八年(625),州废,省阳城入麻城,改属黄州。在今湖北麻城南。

【译文】

淮南道:以光州所产茶为上品,产于光山县黄头港的茶,和峡州的一样好。义阳郡和舒州所产的居其次,产于义阳县钟山的茶和襄州茶一样。舒州茶产于太湖县、潜山县的和荆州茶一样。寿州所产的下一等,产于盛唐县霍山的茶和衡山茶一样。蕲州和黄州所产的又下一等。蕲州茶产于黄梅县山谷中,黄州茶产于麻城县的山谷中,两者和荆州、梁州的茶一样。

浙西:以湖州〔1〕上,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2〕,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师二坞〔3〕、白茅山悬脚岭〔4〕,与襄州、荆南、义阳郡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5〕、啄木岭〔6〕,与寿州、常州同。生安吉、武康二县〔7〕山谷,与金州、梁州同。常州〔8〕次,常州义兴县〔9〕生君山悬脚岭〔10〕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11〕、石亭山〔12〕,与舒州同。宣州〔13〕、杭州〔14〕、睦州〔15〕、歙州〔16〕下,宣州生宣城县雅山〔17〕,与蕲州同;太平县生上睦、临睦〔18〕,与黄州同。杭州临安、于潜二县〔19〕生天目山〔20〕,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21〕。睦州生桐庐县〔22〕山谷。歙州生婺源〔23〕山谷。与衡州同。润州〔24〕、苏州〔25〕又下。润州江宁县〔26〕生傲山,苏州长洲县〔27〕生洞庭山〔28〕,与金州、蕲州、梁州同。

【注释】

〔1〕湖州:隋吴郡之乌程县。唐武德四年(621)置湖州。领乌程、武康、长城、安吉、德清等县,治乌程。属江南东道。辖境在今浙江湖州、长兴、安吉一带。《新唐书·地理志》载湖州土贡有“紫笋茶”。

〔2〕长城县顾渚山谷:长城县,本汉乌程县地,西晋太康三年(282)分其地置长城县,因春秋时吴王阖闾之弟夫概居于此,所筑城池既狭且长而得名。今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又名顾山,《嘉庆一统志》卷二八九:“顾渚山:在长兴县西北四十七里。”自唐代以来,一直是著名的茶叶产区。唐李肇《国史补》卷下记载唐时名茶品目称:“湖州有顾渚山之紫笋。”顾渚山还是唐代贡茶产地。《元和郡县志》卷二五:“顾山,在县西北十二里,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新唐书·地理志》:“顾山有茶,以供贡。”山谷,底本作“上中”,据《学津讨原》本改。

〔3〕山桑、儒师二坞:地名,在顾渚山附近。唐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籯》:“筤篣晓携去,蓦个山桑坞。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儒师,或作“獳师”。《茶中杂咏·茶人》:“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庭从 子遮,果任獳师虏。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坞,底本为墨钉,据《太平寰宇记》卷九四补。

〔4〕白茅山悬脚岭:《太平寰宇记》卷九四作“白茅山悬脚山岭”。

〔5〕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嘉庆一统志》卷二八九:“凤亭山,在长兴县西北四十里。陆羽曰茶生凤亭山伏翼阁者,味与寿州同,即此。《明一统志》卷四〇:伏翼涧在长兴县西三十九里,涧中多产伏翼。”伏翼阁当在此处。飞云寺、曲水寺,《太平寰宇记》卷九四:“飞云山在县西二十里,高三百五十尺。南朝宋元徽五年(477年)置飞云寺。”曲水寺,具体不详,唐刘商有《曲水寺枳实》诗:“枳实绕僧房,攀枝置药囊。洞庭山上橘,霜落也应黄。”记述的可能是同一处。

〔6〕啄木岭:(嘉泰)《吴兴志》卷四:“啄木岭,在县北五十里,高二千四百尺。《山墟名》云:其山万木,丛薄多鸟,故名‘啄木’。”宋吴淑《事类赋注》卷一七引五代毛文锡《茶谱》:“湖州长兴县啄木岭金沙泉,即每岁造茶之所也。”

〔7〕安吉、武康二县:安吉,唐属湖州,在今浙江安吉南。武康,唐属湖州,在今浙江德清附近。

〔8〕常州:隋毗陵郡。唐武德三年(620)置。领晋陵、武进、江阴、义兴、无锡等县,治晋陵。属江南东道。辖境在今江苏无锡、常州、江阴、宜兴一带。《新唐书·地理志》载常州土贡有“紫笋茶”。

〔9〕义兴县:汉阳羡县,隋义兴县,宋代以后改称宜兴。今江苏省宜兴市。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常州有义兴之紫笋。”

〔10〕君山悬脚岭:君山,《太平寰宇记》卷九二宜兴县:“君山,在县南二十里,旧名荆南山,在荆溪之南。”君山是阳羡茶的主要产区之一,《嘉庆一统志》卷八六:“荆南山,在荆溪县南,县主山也。高而大,岩洞绝胜。上有龙池,岁旱祷雨辄应。其北为南岳山。孙皓既封国山,遂以此山为南岳。其地为古阳羡产茶处。”悬脚岭,(嘉泰)《吴兴志》卷四:“悬脚岭,在长兴县西北七十里,高三百一十尺。《山墟名》云:以岭脚下悬为名,多产箭竹、茶茗。”

〔11〕善权寺:(乾隆)《江南通志》卷四五《舆地志》称善权寺在宜兴县南五十里,始建于南朝齐建元二年(480)。

〔12〕石亭山: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六〇《石亭山居记》称石亭山在阳羡城南五里。

〔13〕宣州:隋宣城郡。唐武德三年(620)置。领宣城、当涂、泾、广德、溧阳、溧水、南陵、太平、宁国、旌德等县,治宣城。属江南西道。辖境在今长江以南的安徽宣城、芜湖、太平、旌德一带及与之交界的江苏溧水、溧阳等县。

〔14〕杭州:隋馀杭郡。唐武德四年(621)置。领钱塘、盐官、馀杭、富阳、于潜、临安、新城、紫溪、唐山等县,治钱塘。属江南东道。辖境在今浙江杭州、富阳、临安一带。

〔15〕睦州:隋遂安郡。唐武德四年(621)置。领建德、清溪、寿昌、桐庐、分水、遂安等县,治建德。属江南东道。辖境在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一带。《新唐书·地理志》载睦州土贡有“细茶”。唐李肇《国史补》卷下载唐时名茶品目,称“睦州有鸠坑”。

〔16〕歙州:隋新安郡。唐武德四年(621)置。歙州总管府,管歙、睦、衢三州。歙州领歙、休宁、黟、绩溪、婺源等县,治歙县。属江南东道。辖境在今安徽绩溪、黄山、休宁、婺源一带。

〔17〕宣城县雅山:宣城县,唐属歙州,今安徽省宣城市。雅山,或作鵶山、丫山,《太平寰宇记》卷一〇三:宁国县“鵶山出茶,尤为时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嘉庆一统志》卷一一五:鵶山“在宁国县西北三十里”。

〔18〕太平县生上睦、临睦:太平县,唐属宣州,今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附近。上睦、临睦,唐太平县地名,具体不详。

〔19〕临安、于潜二县:临安,唐属杭州,垂拱四年(688)置。在今浙江省临安市以北。于潜,唐属杭州,在今浙江省临安市东。

〔20〕天目山:在今浙江临安以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六:“天目山,在县理北六十里,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

〔21〕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钱塘,唐属杭州,今浙江杭州。天竺寺,《嘉庆一统志》卷二八四:“天竺寺有三,一在钱塘县飞来峰南,曰下天竺寺。一在稽留峰北,曰中天竺寺,隋建。一在北高峰麓,曰上天竺寺,吴越建。”陆羽曾撰有《天竺灵隐二寺记》,已佚。灵隐寺,今在杭州西湖西灵隐山,又名云林寺,《嘉庆一统志》谓晋咸和间(326—334)建。

〔22〕桐庐县:唐初曾为严州州治,后废严州,以桐庐属睦州。今浙江省桐庐县。

〔23〕婺源:唐开元二十八年(740)置。属歙州。在今江西婺源以北。

〔24〕润州:唐武德三年(620)置。领丹徒、丹阳、延陵、上元、句容、金坛等县,治丹徒。属江南东道。唐永泰(765—766)以后为浙西观察使治所,管润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睦州等六州。润州辖境在今江苏镇江及句容、丹阳、金坛一带。

〔25〕苏州:隋吴郡。唐武德四年(621)置。领吴、嘉兴、昆山、常熟、长洲、海盐等县,治吴县。辖境在今江苏苏州、常熟、昆山、浙江嘉兴、海盐及上海奉贤区、嘉定区一带。

〔26〕江宁县:原上元县,唐贞观九年(635)改江宁县。乾元元年(758)曾在江宁县置昇州,并割润州的句容、江宁与宣州的当涂、溧水四县置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又改回上元县,复属润州。今在江苏南京江宁区附近。傲山,不详。

〔27〕长洲县: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分吴县置,治所在今苏州市。

〔28〕洞庭山:洞庭山有东西两座。东洞庭山又名胥母山、莫釐山,今在太湖中。《嘉庆一统志》卷七七引《姑苏志》云:“周回八十里,视西洞庭差小而冈峦起伏。庐聚物产,大略相同。”西洞庭山,又名包山、苞山,今在太湖中,为一小岛。

【译文】

浙西地区:以湖州所产茶为上品,湖州茶产于长城县顾渚山谷中的,和峡州、光州的一样好;产于山桑、儒师二坞与白茅山悬脚岭的茶,和襄州、荆南、义阳郡的一样好;产于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及啄木岭的茶,和寿州、衡州的一样好。产于安吉、武康二县山谷中的茶,和金州、梁州的一样好。常州所产的居其次,常州茶产于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下的,和荆州、义阳郡的一样;产于圈岭善权寺及石亭山的,和舒州的一样。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所产下一等,宣州茶产于宣城县雅山的,和蕲州的一样;产于太平县上睦、临睦的,和黄州的一样。杭州茶产于临安、于潜二县天目山的,和舒州的一样;钱塘茶产于天竺、灵隐二寺。睦州茶产于桐庐县山谷中。歙州茶产于婺源山谷中。这几种都和衡州的一样。润州、苏州所产的又下一等。润州茶产于江宁县傲山的,苏州茶产于长洲县洞庭山的,都和金州、蕲州、梁州的一样。

剑南〔1〕:以彭州〔2〕上,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3〕,与襄州同。绵州〔4〕、蜀州〔5〕次,绵州龙安县〔6〕生松岭关〔7〕,与荆州同;其西昌〔8〕、昌明〔9〕、神泉〔10〕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11〕生丈人山〔12〕,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木茶〔13〕。邛州〔14〕次,雅州〔15〕、泸州〔16〕下,雅州百丈山、名山〔17〕,泸州泸川〔18〕者,与金州同也。眉州〔19〕、汉州〔20〕又下。眉州丹稜县〔21〕生铁山〔22〕者,汉州绵竹县〔23〕生竹山〔24〕者,与润州同。

【注释】

〔1〕剑南:唐贞观十道之一,辖境在今四川省大部及云南省北部一带。

〔2〕彭州:唐垂拱二年(686)置。领九陇、濛阳、导江等县,治九陇。辖境在今四川彭州、都江堰一带。

〔3〕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九陇县,在今四川省彭州市附近。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四载彭州有至德山,寺在山中,可能就是马鞍山。《嘉庆一统志》卷三八四:“至德山,在彭县西。”“一名茶陇山。”棚口,又作堋口,在唐宋时期一直以产茶闻名。《太平寰宇记》卷七三引五代毛文锡《茶谱》:“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

〔4〕绵州:隋金山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绵州。领巴西、涪城、昌明、魏城、罗江、神泉、盐泉、龙安、西昌等县,治巴西。辖境在今四川绵阳、江油、安县一带。

〔5〕蜀州:唐垂拱二年(686)分益州四县置。领晋原、青城、唐安、新津等县,治晋原。辖境在今四川崇庆、新津及青城山一带。《太平寰宇记》卷七五引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蜀州有雀舌、鸟嘴、麦颗、片甲、蝉翼等茶,是当时散茶中的上品。

〔6〕龙安县:隋金山县。唐武德三年(620)改为龙安,属绵州,在今四川安县北。宋吴淑《事类赋注》卷一七引五代毛文锡《茶谱》:“龙安有骑火茶,最上,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改火,故曰火。”

〔7〕松岭关:唐杜佑《通典》卷一六七《州郡六》:“松岭关在龙安县西北七十里。”

〔8〕西昌:隋金山县,隋末废。唐永淳元年(682)复置,改名西昌,属绵州。《嘉庆一统志》引“旧志”云:“今名花街镇。”故址在今四川安县东南。

〔9〕昌明:《旧唐书·地理志》:“昌明:汉涪县地,晋置汉昌县,后魏为昌隆。”唐先天元年(712),因避玄宗李隆基讳改名昌明。开元二十七年(739)废除。《嘉庆一统志》卷四〇〇:“昌明废县,在盐源县西南。”故址在今江油市以南。唐时昌明所产茶已较著名。唐李肇《国史补》卷下记载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等品种。唐白居易《春尽日》:“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盏绿昌明。”唐杨华《膳夫经手录》:“东川昌明茶,与新安含膏争其上下。”

〔10〕神泉:汉时为涪县地,晋置西充国县,隋时因县西有泉能治疗疾病而改名神泉县,唐因之,属绵州。神泉故城在今四川安县南,其地所产“小团”茶,唐时已是名品。

〔11〕青城县:北周时称清城县,因城西北有青城山而得名,唐开元十八年(730)改为青城县,属蜀州。故城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以西。

〔12〕丈人山:《嘉庆一统志》卷三八四引“旧志”云:“青城山又名丈人山。”青城山在今都江堰市西南,是道教名山。

〔13〕散茶:唐宋时将蒸青的紧压茶称为“饼茶”或“团茶”,而将其他用蒸青法制作的茶称为散茶。木茶:“木”或当作“末”。

〔14〕邛州:唐武德元年(618)割雅州五县置邛州,治依政县。显庆二年(657)移州治于临邛。领临邛、依政、安仁、大邑、蒲江、临溪、火井等县。辖境在今四川大邑、邛崃、蒲江一带。宋吴淑《事类赋注》卷一七引五代毛文锡《茶谱》:“邛州之临邛、临溪、思安、火井,有早春、火前、火后、嫩绿等上中下茶。”

〔15〕雅州:隋临邛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雅州,因境内有雅安山而得名。领严道、卢山、名山、百丈、荥经等县,治严道。辖境在今四川雅安、名山、天全、芦山一带。唐时雅州为茶的著名产区,《元和郡县志》卷三三记载雅州严道县有蒙山,“在县南一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新唐书·地理志》载雅州土贡有茶,《太平寰宇记》卷七七称蒙山山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蒙顶茶,至今还是四川名茶之一。

〔16〕泸州:隋泸川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为泸州。领泸川、富义、江安、合江、绵水、泾南等县,治泸川。辖境在今四川富顺、隆昌、泸州、江安、合江及贵州赤水、习水一带。

〔17〕百丈山、名山:百丈山,《旧唐书·地理志》载百丈县有百丈山。《嘉庆一统志》卷四〇二:“百丈山,在名山县东北。”名山,《元和郡县志》卷三二称,名山在名山县西北一十里。《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引五代毛文锡《茶谱》称雅州百丈、名山二者所产的茶尤佳。

〔18〕泸川:唐属泸州,今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

〔19〕眉州:唐武德二年(619)分嘉州五县置。领通义、彭山、丹稜、洪雅、青神等县,治通义。辖境在今四川眉山、彭山、丹棱、洪雅一带。

〔20〕汉州:唐垂拱二年(686)分益州五县置,领雒、德阳、什邡、绵竹、金堂等县,治雒县。辖境在今四川德阳、什邡、绵竹、金堂一带。

〔21〕丹稜县:唐属眉州,今四川省丹棱县。稜,底本作“校”,据《旧唐书·地理志》改。

〔22〕铁山:《嘉庆一统志》卷四一〇有“铁桶山”,未知是否所指。

〔23〕绵竹县:唐武德年间(618—627)属益州,垂拱二年(686)改属汉州。今四川省绵竹市。

〔24〕竹山:《嘉庆一统志》卷四一四载绵竹县西北有紫岩山,又名绵竹山,当是所指。

【译文】

剑南道:以彭州所产茶为上品,产于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及棚口的茶,和襄州的一样好。绵州、舒州所产的居其次,绵州茶产于龙安县松岭关的,和荆州的一样;产于西昌县、昌明县及神泉县西山的茶都比较好,但过了松岭的,就不值得采摘了。蜀州茶产于青城县丈人山的,和绵州的一样。青城县还产散茶、木茶。邛州所产的又居其次,雅州、泸州所产的下一等,产于雅州百丈山、名山及泸州泸川的茶,和金州的一样。眉州、汉州所产的又下一等。眉州茶产于丹稜县铁山的,汉州茶产于绵竹县竹山的,和润州的一样。

浙东:以越州〔1〕上,馀姚县〔2〕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明州〔3〕、婺州〔4〕次,明州贸县〔5〕生榆荚村,婺州东阳县东白山〔6〕,与荆州同。台州〔7〕下。始丰县生赤城山者〔8〕,与歙州同。

【注释】

〔1〕越州:隋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置。领会稽、山阴、诸暨、馀姚、剡、萧山、上虞等县。属江南东道。辖境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及萧山、诸暨、新昌、馀姚一带。

〔2〕馀姚县:唐武德四年(621)属姚州,为姚州治。武德七年(624)州废,改属越州。今浙江省馀姚市。

〔3〕明州:唐开元十六年(728)于越州鄮县置明州,因近四明山而得名。领鄮、奉化等县,治鄮县。属江南东道。辖境在今浙江省宁波、奉化一带。

〔4〕婺州:隋东阳郡。唐武德四年(621)置。领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溪、武成、浦阳等县,治金华。属江南东道。辖境在今浙江省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浦江一带。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婺州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

〔5〕贸县:唐属明州,为明州州治,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改称鄞县。在今浙江省宁波市南。

〔6〕东阳县东白山:东阳县,唐垂拱二年(686)析义乌县置,属婺州。今浙江省东阳市。东白山,底本作“东自山”,《嘉庆一统志》卷二九九:“东白山,在东阳县东北八十里……亦名太白山。”唐李肇《国史补》卷下载唐时名茶称:“婺州有东白。”据改。

〔7〕台(tāi)州:隋属永嘉郡。唐武德四年(621)置海州,五年(622)改称台州。领临海、唐兴、黄岩、乐安、宁海、象山等县,治临海。属江南东道。辖境在今浙江省天台山、括苍山以东、象山港以南、黄岩山以北一带。

〔8〕始丰县:三国吴时置南始平县,晋武帝时改为始丰,《旧唐书·地理志》称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改为唐兴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天台县附近。赤城:指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因山上土色发红而得名。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元和郡县志》卷二六:“赤城山,在县北六里,实为东南之名山。”此句底本作“始山丰县生赤城者”,据《元和郡县志》及《旧唐书·地理志》改。

【译文】

浙东地区:以越州所产茶为上品,产于馀姚县瀑布泉岭的茶被称为仙茗,大叶的比较特殊,小叶的和襄州的一样好。明州和婺州所产的居其次,明州茶产于贸县榆荚村,婺州茶产于东阳县东白山,两者都和荆州的一样。台州所产的下一等。台州茶产于始丰县赤城山的,和歙州的一样。

黔中〔1〕:生思州〔2〕、播州〔3〕、费州〔4〕、夷州〔5〕。

江南〔6〕:生鄂州〔7〕、袁州〔8〕、吉州〔9〕。

岭南〔10〕:生福州〔11〕、建州〔12〕、韶州〔13〕、象州〔14〕。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也〔15〕。

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16〕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注释】

〔1〕黔中:唐开元十五道之一。开元二十一年(733)析江南西道置,驻黔州。辖境在今重庆市西南部、湖北省西南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西北部一带。

〔2〕思州:原为隋巴东郡之务川县,唐武德四年(621)置务州,贞观四年(630)改务州为思州。领务川、思王、宁夷、思邛等县,治务川。辖境在今贵州省北部大娄山以东的务川、秀山、印江、沿河一带。思,底本作“恩”。下文同。唐开元时恩州属岭南道,思州属黔中道,“恩”当是“思”之讹,径改。

〔3〕播州:隋牂柯郡之牂柯县。唐贞观九年(635)置郎州,十一年(637)州废,十三年(639)又于其地置播州。领遵义、芙蓉、带水等县,治遵义。辖境在今贵州省遵义、桐梓一带。

〔4〕费州:唐贞观四年(630)分思州二县置,其后辖境增大,领涪川、多田、扶阳、城乐等县,治涪川。辖境在今贵州省思南、德江一带。

〔5〕夷州:唐武德四年(621)置,其后屡有废兴。领绥阳、都上、义泉、洋川、宁夷等县,治绥阳。辖境在今贵州省绥阳、湄潭、凤冈一带。

〔6〕江南:唐贞观十道之一,开元时又分为江南东道与江南西道。下文提及的鄂州、袁州、吉州开元时属于江南西道。

〔7〕鄂州:隋江夏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为鄂州。领江夏、永兴、武昌、蒲圻、唐年、汉阳、 川等县,治江夏。属江南西道。辖境在今湖北省武昌、鄂州、黄石、咸宁、蒲圻一带。

〔8〕袁州:隋宜春郡。唐武德四年(621)置。领宜春、萍乡、新喻等县,治宜春。属江南西道。辖境在今江西省宜春、萍乡、新馀一带。宋吴淑《事类赋注》卷一七引五代毛文锡《茶谱》载袁州有界桥茶,“其名甚著”。

〔9〕吉州:隋庐陵郡。唐武德五年(622)置。领庐陵、太和、安福、新淦、永新等县,治庐陵。属江南西道。辖境在今江西省赣江上游的吉安、新干、峡江、宁冈、遂川、泰和、永丰一带。

〔10〕岭南:唐贞观十道之一,治所在广州。辖境包括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广大地区。下文所列举的福州和建州在唐代早期属于岭南道,天宝初年改属江南东道。

〔11〕福州:唐贞观初置,原称泉州、闽州,开元十三年(725)改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永泰、梅青等县,治闽县。辖境在今福建省福州、永泰、霞浦、屏南、古田、福清一带。《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福州土贡中有茶。

〔12〕建州:唐武德四年(621)置。领建安、邵武、浦城、建阳、沙、将乐等县,治建安。辖境在今福建省南平、浦城、邵武、将乐、沙县、建瓯一带。

〔13〕韶州:唐武德四年(621)置番州,贞观元年(627)改韶州。领曲江、始兴、乐昌、翁源、仁化等县,治曲江。属岭南道。辖境在今广东省北部的韶关、曲江、翁源、南雄一带。

〔14〕象州:唐武德四年(621)置。领武化、武德、阳寿、武仙等县,治武化。辖境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武宣一带。

〔15〕闽县方山之阴:底本作“闽方山之阴县”。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四载福州府闽县有方山,“在清濂里”。又《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唐史》:“福州有方山之生牙。”据改。

〔16〕泉、韶、象十一州:“泉”字或衍。

【译文】

黔中道:茶产于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江南道:茶产于鄂州、袁州、吉州。

岭南道:茶产于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的茶产于闽县方山的北坡。

有关思州、播州、费州、夷州、鄂州、袁州、吉州、福州、建州、泉州、韶州、象州等十一个地区的产茶情况,不是很清楚,但常能得到产自这些地区的茶,味道都非常好。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