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三之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三之下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六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三饿鬼道。

三饿鬼道。梵语阇黎哆。此道亦徧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注】辅行二上(二十五)云。梵语阇黎哆。此翻祖父。后生云。祖父者。从初受名。又后生。亦是后生之祖父也。

【■记】婆沙言。或有众生。最初生彼道中。名祖父。又言。后诸众生。生彼生处。彼相续者。亦名祖父。

【□注】尔雅云。鬼者。归也。尸子曰。古者名死人为归人。又云人神曰鬼。地神曰祇。天神曰灵。又云饥饿。谓饿鬼也。恒被驱使。

【■记】此引外书释鬼也。夏禹王。济江。龙负舟。舟人惧禹叹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忧龙焉。自后称死者。为归人也。饥饿等。婆沙论言。有说多饥渴故。彼众生腹如山。咽如针孔。百千岁不闻水声。亦未曾见。何况得触。又言。复有说者。被驱使故。彼恒为诸天处处驱使故。亦名驱使鬼。

【■补】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故。

【□注】此道亦徧诸趣。辅行三下云。此处在阎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阎王界。纵广量亦等。是根本处。亦有住阎浮提洲者。有德者。住华果树林。无德者。居不净处。东西二洲亦有鬼。北洲唯有威德者。诸天亦有。随生处形。或居海渚。或在人间山林中。或似人形。或似兽形。

【■记】有德住华果者。即主掌华果树林。使不枯瘁。而受奇华茂林之乐。无德居不净者。有二。一有力。主掌其处。二无力。偷啖粪秽。常受鞭笞。东西亦分有无威德二种。北唯威德者。彼地清净果报故。诸天随生处形者。谓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唯有威德者也。居海渚山林者。有说阎浮提西。有五百渚。两渚间。有五百饿鬼城。其二百五十有威德者住。其二百五十无威德者住。故尼弥转轮圣王。告御者摩多罗曰。我欲升天。汝可从是道去。使我见诸众生。受恶善报者。尔时圣王从诸城过。见有威德者。如诸天子。天冠。天衣。食甘饮美。各各游戏。而自娱乐。无威德者。露体无衣。以发自覆。手执瓦器。行乞自活也。似人形兽形者。谓有正立者。有旁侧者。或面如猪。或首似牛。如壁上画像是也。已上俱准婆沙对记。

【■补】随生处形者。如生南洲。像南洲人形。生天。像天人形。又长阿含言。一切人民所居舍宅街巷。四衢道中。屠儿肆市。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有师标言。随生处形。谓随何处命终。即作彼形语。评曰。不应作是说。若从无色界殁。生此处。可无形无语耶。应言随所生处。形语亦尔。

【□注】不得饮食。重者。饥火节焰。不闻浆水之名。中者。伺求荡涤。脓血粪秽。轻者。时簿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塞海填河。四解脱经称为刀途。从彼刀杖驱逼为名也。

【■记】然饿鬼应名血途。以见清水。为脓血故。而经从彼刀杖驱逼。名刀途也。

【□注】下品。正作能悔。故云下品。俱舍颂云。鬼日月五百。以人间一月为一日。寿五百岁。更有三类九种。内障。外障。无障。如兰盆疏。

【■记】三类九种。如下图示。内障外障无障者。疏曰。水到化为脓血。是内障。咽如针。腹如瘿。为外障。饮血啖粪烧然。是无障也。又有言。一外障。得遇水时。即见有人执刀杖等障碍故。二内障。口有火炬。或咽如针故。三无障。见河是猛火。或食粪秽。或自割身肉食啖等也。

【□注】今水陆施食。正为焰口鬼神。婆罗门仙。出生所供。为旷野鬼神。鬼子母等。

【■记】佛说焰口经曰。阿难习定。夜见鬼王。口吐火焰。饥火交燃。问是何名。答曰面燃。汝三日中。当堕我类。阿难惊怖。归投大觉慈尊。叙说前因。启请救苦之法。佛告阿难。我念过去。作婆罗门时。於观世音菩萨边。受得陀罗尼。名曰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罗尼法。汝若善能作此法者。加持七遍。能令一食。变成种种甘露饮食。即能充足。百千俱胝。那由他。恒河沙数。一切饿鬼。婆罗门仙也。出生偈曰。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剎鬼子母。悉皆得饱满。是也。

【■补】统纪水陆者。梁武帝。梦神僧告以作水陆大斋。拔济六道四生。帝即遣迎大藏。创立仪文。三年而成。乃建道场。出生者。有二缘。一者。涅盘经合旋旷野鬼神。毗奈耶。令施鬼子母等。此曹本食肉啖人。佛化之。受戒。嘱弟子随处施食。今斋堂。各各出生是也。此唯出家人行之。二者。焰口经。令施饿鬼食。今斋堂别俱小斛。於食毕。众作法既之。或名具小生斛。夜间咒施。此通俗行之。

【■记】盂兰盆疏曰。鬼有三。一无财。以无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财。少得净妙饮食故。三多财。多得净妙饮食故。复各有三。无财三者。一炬口者。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正法念经云。若人贪嫉。枉夺人财。破人城郭。杀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转增凶暴。堕炽然饿鬼中。二针咽者。头大如山。咽如针孔。由破斋夜食。盗窃众僧食故。三臭口者。口中腐臭。自受恶报。以多贪名利。自是非他。赞叹恶人。毁谤贤善故。少财中三。一针毛者。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为贪利故。妄行针灸。及刺众生。但为求财。不愈病故。二臭毛者。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由贩卖畜生。烹宰燖剥。楚痛难堪。地狱罪终。堕斯鬼趣。三大瘿者。咽垂大瘿。自抉啖脓。由嫉妬於人。常怀嗔恨故。多财中三。一得弃鬼。常得祭祀。所弃食故。由罪多福少。少施多悭。弃掷之物。方惠施故。二得失者。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以於现财。常生悭着。疑欲失者。而方舍故。三势力者。谓夜叉。罗剎。毗舍阇鬼等。所受福乐。类於人天。或依树林山谷。灵庙空居。形竖而行。属於鬼趣。此等变化多端。由於因地罪福不精。苦乐之因相杂作故。然鬼神一道。多不信者。昔阮修。执无鬼曰。今有见鬼者。言着生。时衣。人有鬼。衣亦有鬼耶。论者。伏焉。此亦不达鬼化为衣。似生时所着服也。然俗虽说有。非悉知有。故俗所说。但见人畜少分。不见余之四道。如孔子曰。生与人事。此尚未知。死与鬼神。我焉能测。则知佛教法。方备明道六之趣欤。

△四阿修罗道。

四阿修罗道。此翻无酒。又无端正。又无天。或在海岸海底。宫殿严饰。常好斗战。怕怖无极。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次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注】文句二(二十一)云四天下采花。酝於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嗔妬誓断。故言无酒。

【■记】修罗嗜酒。遍采名花酝海。欲成香醪。鱼龙业力。水味不变。嗔妬誓断酒。故名无酒。

【□注】无端正。男丑女端。舍脂是也。

【■记】男修罗。二十四头千手。其丑可知。女修罗。端正如舍脂。帝释纳为妻。五通仙人。闻其声即失五通。其美亦可知矣。今据男修罗。故名无端正。新婆沙言。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

【□注】无天。净名疏二(十四)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妙乐二(二十九)云。无天德故(文)。

【■记】净名疏释者。此道有天福报。无天德行。妙乐准正理论言。洛素名天。是自在义。无天实德。名阿素洛。

【□注】或在海岸海底。辅行二上(二十五)云。世界初成。住须弥顶。亦有宫殿。后光音天下。如是展转至第五天。修罗嗔。便避之。无住处下生此。(文)文句二(二十一)云。鬼道摄者。居大海边。畜生道摄者。居大海底。准此。则知妙玄明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应天种摄。妙乐引阿含四修罗。次第住於海底。各於海下二万由旬。以为一宫居。止处殊胜。必兼多福。方得生彼。又楞严经。明胎卵湿化四种之异。属於鬼畜人天。四处所摄。具如彼文。

【■记】辅行中明修罗避天。从他化逆数而来忉利。正是第五天。嗔避之故。移住海岸海底。文句中明鬼畜修罗住海岸海底。以正法念经云。阿修罗二种。一鬼道摄。魔身修罗。有神通力。二畜道摄。住大海底。须弥山侧。阿毗昙论言。阿修罗謟曲覆故。鬼道所摄。罗睺阿修罗王。师子生故。畜道所摄。而文句则以鬼道居海边。畜道居海底。准知妙玄明居须弥岩窟住者。天种摄也。言天种者。妙乐言。并是元祖。又大权示现。往缘何定。故有畜修罗。天种摄也。妙乐中引阿含四修罗住处。即婆稚阿修罗。佉罗骞默阿修罗。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罗睺阿修罗也。各於海下。二万由旬为宫。必兼多福。方得生彼。又於文末检十地经曰。修罗有五类。一。极弱者。住人间山林。西方山大窟深。有非天之宫。二。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宫。三。又二万一千由旬。有勇健之宫。四。又二万一千由旬。有华鬘之宫。华鬘此云绮画。以文其身。五。又二万一千由旬。有毗摩质多罗宫。即次第住海底相也。故正法念处经说。多好斗诤。怀胜负故。或居众相山中。或居海下。然有大力者。广修福故也。又楞严经言。三界中有四种修罗。若於鬼道。以护法力。乘通人空。此从卵生。鬼趣所摄。若於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於日月。此从胎出。人趣所摄。有阿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注】宫殿严饰。妙乐引长阿含十八云。南洲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六十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自来。入其宫中。属四趣者。良有以也(文)。

【■记】起世经。说修罗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今引长阿含释。复言三时受苦。故属四趣也。

【■备】辨讹指三时受苦。乃阎罗事。

【□注】常好斗战。文句二(二十二)云。毗摩质多生舍脂。帝释纳为妻。后谗其父。遂交兵。脚波海水。手攻善见。帝释以般若咒力。不能为害(文)。

【■记】观佛三昧经云。光音天生此地。地使有。欲入海水。洗其不净。堕泥变为卵。八千岁生一女。千头少一。二十四手。此女戏於水。水精入身。八千岁生一男。二十四头。千手少一。海水波音。名毗摩质多。索乾达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七宝殿。纳为妻。婆沙言。帝释纳舍脂者。诸天贪美色。故不为族姓。以舍脂端正无双。故帝释纳之为妻也。瑜伽论言。修罗与天斗时。或断支节。或破其身。或复致死。若伤心断节。续还如故。若断其首。即便殒没。故诸天胜。入修罗宫。尽取其女。修罗胜。便至天宫。取其天酪美味。

【■补】天帝释发大愿。持般若波罗密。於虚空中。刀杖自然而下。修罗耳鼻手足。一时脱落。有师标言。又以手摇须弥山。动善见城。常释念般若。上天助之。修罗败入藕孔。

【□注】怕怖无极。净名疏二(十四)云。往昔嫉妬恼他。故常多怖畏。(文)猜忌。辅行二上(二十五)云。又嫉佛说法。佛为诸天。说四念处。彼阿修罗则说五念处。佛说三十七品。彼则说三十八品。常为曲心所覆。猜者。疑惧也。诗传云。以色为妬。以行为忌。害贤曰嫉。故知修罗嫉贤忌行。

【■记】此释怀猜忌心也。如婆沙言。彼修罗作是念。佛为我等说四念处。必为诸天说五念处。佛为我等说三十七。必为诸天说三十八助道法。以如是謟曲心所覆故。不能得正决定。是为怀猜忌心也。又有说。修罗疑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众。佛为说四谛。谓有五谛。不为说一谛也。

【■备】节义云。五念等有二说。一。论中明魔现作佛。为四众说五念。三十八品。及修罗闻说四念。谓佛前为诸天说五念。为我等说四念。谓佛有偏曲。二修罗好胜。增如妄说也。

【□注】五常辅行一下(三)云。以慈育物为仁。以德推迁为义。进退合宜为礼。权奇超拔为智。言可反覆为信。内德具备。方成人道。慢强无德。判属修罗。又据善心。仍居下品。外扬五德。本在轻他(文)。

【■记】白虎通云。仁者。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人也。智者。知也。於事见微知着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可反覆者。后可践其言也。慢强无德者。虽外行五常。意在轻他。无内德也。

【■备】有师标曰。论问阿修罗。与天不异。今何说善。下分为修罗果报。答。人能出家受戒。以至於道。修罗心多謟曲。以近道难。故在人下。辨讹曰。合宜宜字。准辅行应是仪字。否则犯於义者宜也之解。

【□注】十善。对十恶立。谓不杀等。又十。皆有止行二善。如不杀止善。放生是行善等。

【■记】夫十善对十恶立者。人能知恶招苦。必须息恶行善。方可来世致清升乐果。故十善对十恶立也。止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曰顺理。止则息於重倒之恶。行则渐归圣道之善也。不净慈悲因缘等观。见藏教五停心中解。

△五人道。

五人道。四洲不同。谓东弗婆提。(寿二百五十岁)南阎浮提。(寿一百岁)西瞿耶尼。(寿五百岁)北郁单越。(寿一千岁。命无中夭。圣人不出其中。即八难之一)皆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注】辅行二上(二十六)云。梵语摩[少/兔]赊。此云意。人中所作。皆先意思。易曰惟人为万物之灵。礼云。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此亦未知五道故也。婆沙云。五道多慢。莫过於人。又云。五道中能息意者。亦莫过人。(文)法苑云。人者。忍也。於世违顺。人能安忍。

【■记】婆沙言。昔王名顶生。王四天下。告诸众生。诸有所作。意当善思。善筹量。善忆念。众生如教。思量忆念。便能工巧作业。以所作先意思故。故名人为意。人为万物灵句。出尚书泰誓篇。易字误。人与天地合德。故曰天地之心。此以理言之也。端。履也。首也。人统五行之全。故曰五行之端。此以气言之也。儒典单就人论。故未知五道也。婆婆下。引释典解人。文曰五道中慢心多者。莫若人。故名人趣。乃至五道中能止息意。莫若人趣。以人能得解脱分善根。能亲近善知识等四法。亦能修行亲近善知识等。四法也。法苑曰。人者。忍也。谓於世间极苦。甘心(安忍)。

【□注】四洲。此世界下有三轮。下风。次水。上金轮。金轮之上。有九山八海。须弥居中。铁围在外。中绕须弥。有七金山。七香水海。第七山外。铁围之内。即第八咸海。东西南北有四大洲。四洲土轮。居金轮之上。於四洲边。复有二小洲。具如俱舍。

【■记】俱舍曰。安立器世界。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周围此三倍。又言。中洲复有八。四洲边各二。又言。瞻部边二洲者。一遮末罗。二筏罗遮末罗。胜身边二洲者。一提诃。二毗提诃。牛货边二洲者。一舍搋。二嗢怛罗漫怛里拏。俱卢边二洲者。一矩拉婆。二憍拉婆。此一切洲。皆人所住。

【■补】十万为一洛叉。即亿也。俱舍言。第一须弥山。高广各八万由旬。须弥外第一香水海。横广八万由旬。第二双持山。高广各四万由旬。第二香水海。横广四万由旬。三持轴山。高广各二万由旬。四担木山。高广各一万由旬。五善见山。高广各五千由旬。六马耳山。高广各二千五百由旬。七障碍山。高广各一千二百五十由旬。第七香水海。横广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八持地山。高广各六百二十五由旬。第八盐水海。三十二万二千由旬。中有四洲。第九小铁围山。高广各三百十二由旬。诸山入水皆八万由旬。住金轮上。诸海皆深八万由旬。准此。山海四洲可知矣。

【□注】弗婆提。翻胜身。

【■记】西域记云。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弗於逮。讹也。此云胜。胜南洲故。又翻初。日初出处也。

【□注】阎浮提。亦云瞻部。无热池侧。有赡部林。树影高大。其果甘美。依树立名。此方无故不翻。西域记中。翻为秽树。

【■记】大论言。阎浮。树名。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阎浮檀金。以树故。名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西域记言。南赡部旧日阎浮提。又曰剡浮洲。讹也。藏钞言。赡部。此土无相当。故不翻。唯西域记音中。翻为秽树。

【■补】非污秽之意。高荫一切。名秽。

【□注】瞿耶尼。翻牛货。俱舍钞云。劫初时。高树下有一宝牛。为货易故。

【■记】翻译名义云。牛货。亦番取与。藏疏言。以彼多牛。以牛为货也。西域记云西瞿陀尼洲。旧曰瞿那尼。又曰劬伽尼。讹也。节义引长阿含言。西瞿耶尼有大树。名斤提。树上有石牛幢。又以牛羊为货易。故注含二意。

【□注】郁单越。亦云俱卢。翻胜处。胜三洲故。俱舍颂云。赡部洲人量。三肘半四肘。(尺八)东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东洲八肘。西洲十六肘。北洲三十二肘)唯有北洲人。寿定一千岁。余三。且据极分为言。未必全尔。

【■记】翻译名义云。郁怛越。翻胜处。亦言胜生。於四洲中。有情处货。此最胜故。亦言高上。出余三方故。西域记云。北拘卢洲。旧言郁单越。又曰鸠楼。讹也。俱舍颂下。长行释言。赡部人。身多长三肘半。於中少分有长四肘。东洲八。西洲十六。北洲三十二。而一肘长一尺八寸。则南洲身量多有六尺三寸。少分有七尺二寸。东洲身量长有一丈四尺四寸。西洲人身量长有二丈八尺八寸。北洲人身量长有五丈七尺六寸。又颂四洲人寿量言。北洲定千岁。西东半半减。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谓后减至十岁。其劫初八万四千岁。又诸处有中夭。除北拘卢洲。则知北洲胜也。

【□注】圣人不出其中。不生於彼。而阐化非不居彼。准宝云经。颇罗堕。将弟子六百人住郁单越。八难。三途以为三。人中则有四。一盲聋喑哑。二世智辨聪。三佛前佛后。四北俱卢洲。天上一无想。或指长寿天。受此诸果报。不得於圣化。

【■记】此释八难也。若欲不受八难。须习四种轮摧。如成论明菩萨习四轮。摧八难。一生中国轮。摧灭三途。北洲。长寿天难。二修正愿轮。摧世智辨聪难。三植善因根轮摧盲声喑哑难。四近善人轮。摧佛前释后难。故无四轮。未免八难。而北俱卢乃其一也。净名疏。明二种八难。谓凡夫住事八难。二乘住理八难。事即界内八难。理乃界外八难。荆溪言。若欲略明。则有余涅盘中三十心人。为三恶道。住无我法。名为北洲。地前法爱。如长寿天。未有初地十种六根。名诸根不具。地前智浅。如世智辨聪。不穷中理。如佛前佛后。若实报土中。位位相望节节作之。此并障於中道理也。然此且说住事八难。

【□注】苦乐相间。辅行四上(九)云。若论果报。南洲为下下。若得值佛。南洲为上上。故大论六(十二)云。阎浮提以三事故。尚胜诸天。北洲不及。一能断淫欲。二识念力。三能精进勇猛。复有书般若。是故诸天下来听法。故大经云。下下因缘故生北洲。乃至上上因缘故生南洲。(文)妙玄六(二十九)云。四天下人。虽果报胜劣。俱有生老病死。同是轻报泥犂(文)。

【■记】教说三天下。三种胜南洲。一长寿。二色胜。三地胜。故南洲为下下。佛若出世。唯在南洲。东西但往不生。北洲不生亦不往。此指佛说。故论值佛。南洲为上上也。妙乐曰。佛者劫初无病。劫尽多病。长寿时乐。短寿时苦。东天下富而寿。西天下多珠宝牛羊。北天下无我无臣属。如此时处。不感佛出。八万岁时百年时。南天下人未见果而修因。故知佛出其地。故大论下。引证南洲为上。又教中明南洲有五种胜三天上。及他化天。一勇健。二正念。三佛生处。四修业地。五梵行。然不出大论三事也。大经曰。人业十善。复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因缘故。生郁单越。中因缘故。生弗婆提。上因缘故。生瞿耶尼。上上因缘故。生阎浮提。疏言。十善有四报。在四洲。南洲年命果报最劣。乃下业之果。而言上上者。取修道行善边胜故。

【■补】能断淫欲。即梵行也。能得解脱达分。得正决定故。禅中四分。有退住进达。达者。於此定中发见思无漏。能到涅盘。念力。即正念也。谓笃信念力。不见果而能广修因故。三精进勇猛。即勇健也。有师标曰。念力。久远所作而能忆故。勇健。不见果而能广修因故。

【□注】五常五戒。常者不易。戒乃防非。仁则不杀。义则不盗。礼则不淫。信则不妄语。智则不饮酒。酒能昏性起过故也。

【■记】此释五常五戒也。初二句。明戒常义。次五句。明戒常合对。如提胃经中长者问佛。何故但说於五。不说四六。佛言。五者。是天地之根。太乙之初。神气之始。万物之祖。是故但五。又曰。五戒者。令成当来五体。顺世五常五德之法。愍伤不杀。曰仁。清察不盗。曰义。防害不淫。曰礼。持心禁酒。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五不可造次而亏。不可须臾而废。君子奉之以立身。用之不暂弃。然是以五戒。顺世五常也。今乃以五常通於五戒。如天台大师言。仁慈矜养。不害於他。即不杀戒。义让推廉。抽己惠彼。是不盗戒。体制规矩。结发成亲。即不邪淫戒。智鉴明利。所为秉直。中当道理。即不饮酒戒。信契实录。诚节不欺。是不妄语戒也。末句。明酒起过。如梵网经言。酒生过失无量。若伸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大论开有三种。一谷酒。二果酒。三药酒。皆不得饮也。又问。出家禁饮。无待论矣。汉书言酒者。天之美禄。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求。扶衰养疾。故有国家者。以酒合欢。以酒成礼。云何世间而得禁饮耶。答。夏禹以前。不闻有酒。唐虞之治。礼备乐和。酒之可戒亦明甚矣。又何论焉。又问。大师戒经疏开不为过患者。何也。答。此正明免於过患者难也。诚使百拜。而祸不侵。无量。而乱不及。文忠。终身不醉。思远。醉胜醒人。能如是者。疏文许开。意有在焉。如其不能。禁绝为上。

【□注】又五戒。四性一遮。酒乃遮制。余性是恶。大小乘禁戒。此为根本。止观四(二)云。性戒者。莫问受与不受。犯即是罪。受与不受。持即是善。若受戒。持生福。犯获罪。不受。无福。不受。犯。无罪。(文)辅行四上(三)云。所言性者。即旧戒也。不待佛制。性是善恶。故名为性。又云。五戒者。四性一遮。故俱舍云。遮中唯离酒。为护余律仪。若论制已。性上更加一个制罪。(文)性戒。轮王亦用。遮戒如来所制。五戒十善。开合之异。身三。可见。不妄语。则摄口业四种。酒防意地。则摄意三。

【■记】此明五戒四性一遮者。如报恩经曰。优婆塞五戒。四是实罪。饮酒一戒。是遮罪。同结为五戒者。以饮酒是放逸之本。能犯四戒故。如迦叶佛时。有优婆塞。以饮酒故。邪淫他妇。盗杀他鸡。人问。何故尔。答言。不作。以酒乱故。一时能破四戒。虽非实罪。与实罪同也。大小乘戒根本者。法界次第言。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及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乘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若能坚持。则是五大施也。止观下。明性受二戒持犯罪福有异。性戒者下。辅行云。料简三学无作有无。初戒无作者。性戒不受。故无无作。若受戒下。辅行言。明受得戒。即有无作故。性罪之上。加违无作出家等戒。无作别生。受得戒已。感发无作。是故持则福等虚空。破乃随破一支一境。举持劝受。加罪遮违。况犯已法除。复本清净。是为受得之戒。与性戒有异。故辅行云。如伐草害畜。俱有违制之罪。作单提悔。二遮俱灭。然於害畜。仍有性愆。故引大论解言。违无作罪同灭。而偿命犹在。是为性受有异也。俱舍下。文言。诸饮酒者。心多纵逸。不能守护诸余律仪。故为护余。令离饮酒也。制已加一制罪者。如大论引经云佛言。若出家人。犯欲则弃。是比丘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故而违犯。是二罪是也。性戒下。光明句言。开五戒。出十善。十善是旧法。轮王亦用。亦名性罪。性罪。都是一切罪之根本。则知性戒通为所用也。律明诸余比丘。犯种种罪。如来一一遮制。如礼乐。自天子出。故知遮戒局在如来所制也。末二行。明戒善开合之异。如光明文句云。五戒对十善。杀盗淫。是身三。妄语。摄口四。饮酒。摄意三。俗不能护口。略制一妄语。释论言。说重者是妄语。则已摄三。饮酒。是邪命自活。增益恚痴。出世以智慧为首。生死以三毒为根。若能禁酒。是防止意地三毒。长养出世智慧也。

【■备】九山八海形状。及下天道略知而已。故不广录。统纪有三千大千图。须者往检。

△六天道二。初总判。

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注】辅行二上(廿六)云。今释典中。所言天者。亦名最胜。亦名光明。(文)文句四末云。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文)。

【■记】婆沙言。诸趣中胜故。谓有胜乐。胜吉。善胜。身胜。形体胜。有如是等胜。故名为天。又曰。有说诸天无昼夜。常以光明自照。故曰天趣也。文句下。如正理言。天者。威德特尊。神用自在。又别行钞言。天者名无愁恼。常受快乐故。

【□注】二十八天不同。举竖包横也。若统论一佛化境。则有三千大千世界。

【■记】若以横论。则欲界忉利一天。即有三十三天。今以竖论也。

(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二禅统一小千。三禅统一中千。四禅统一大千。三千是总。大千是别。总别双举。以别显总也)。

【■记】或问金光明经。说诸人王。手擎香炉。供养经时。其香遍布。於一念顷。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乃至百亿非非想天。则大千直至有顶天。今何言四禅统一大千耶。今答。所以尔者。为与长阿含十八。杂阿含十六。正理三十一。及瑜伽。智论。杂集显扬。同意故也。况有云。显扬第一。明三千世界。三灾所坏。故此以四禅统大千也。

【□注】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谓一千四洲。一千日月。一千须弥。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天。总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

【■记】此段原注。正释前七句颂。而与俱舍长行释颂同。

(小千为一二禅所覆。中千为一三禅所覆。大千为一四禅所覆。例此。应云千个初禅为小千。千个二禅为中千。千个三禅为大千。小千如千钱。中千如千贯。大千如千个千贯)。

【■记】此段原注准例举譬论释俱舍言。此文易了。总以喻显也。

(然以十万为亿。则大千有万亿日月而光明经云。百亿日月。乃至百亿非非想天等者。盖亿有四种。一。十万为亿。中千有十亿。大千万亿。二。百万为亿中千有一亿。大千有千亿。三。千万为亿。大千则有百亿。光明据此数也。四。万万为亿。大千世界但有十亿。又复四禅非想唯一。亦言百亿者。光明记五七云。以下望上言之耳。又恐翻译之讹也。以义净重翻。则无百亿非想之言)。

【■记】此段原解。释违光明经云。若据俱舍释违。则言大千有万亿日月。光明经云。大千百亿日月者。盖此方黄帝算法。数有三等。谓上中下也。下等数法。十十变之。中等百百变之。上等倍倍变之。今此三千。若以小数。计有万亿。若以中数。计从千百已上。百变之。则有百亿也。故华严钞云。若以小数者。小数则下等。十十变也。谓十小千为万。百小千为亿。千小千为中千。已有十亿。更一千中千。为一大千。一千中千。即为千个十亿。故为万亿。若约中数者。谓从千已上。方百百变之。谓百小千。方为一万。千个小千为中千。方是十万。十个中千。始为百万。方是一亿。既十中千为一亿。若千个中千。则有百亿。故知论约下等小数。而言万亿。经据中数。故言百亿日月等。

【■补】以下望上言者。因下初禅。有百亿须弥等。望上四禅非非想。亦带言百亿也。

(又瑞应经云。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者。万即大千谓万亿。二千。即中千小千也。盖言佛生迦维卫国。是三千世界之中央也)。

【■记】万即大千下。释明瑞应经文。

(须知成住坏空。各二十劫。为一大劫。一增一减。为一小劫。於住劫中二十增减。每一增减。有小三灾。坏於有情住劫尽时。乃有大三灾。坏於世界。经二十劫。空劫成劫。各二十劫。并约住劫数量而论)。

【■记】此释第八句颂。

【■补】成住坏空。大中小劫。大小三灾。统纪详载。

【■备】辨讹云。小三灾坏有情。在住劫论。坏劫中云。十九劫坏有情。乃是空有情也。

【□注】业道增寿减。至十三灾现。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

【■记】此明三小灾起。而此一颂。出论第十二卷十一纸。论释言。从诸有情。起虚诳语。诸恶业道。后后转增。故此洲人。寿量渐减。乃至极於十岁。小三灾现。故诸灾患。二法为本。一耽美食。二性懒惰。此小三灾。中劫末起。三灾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饥馑。谓中劫末。十岁时人。为非法贪。染污相续。不平等爱。映蔽其心。邪法萦缠。嗔毒增上。相见便起。猛利害心。如猎师见禽兽。随手所执。皆成利刀。各骋凶狂。互相残害。故说刀兵。又中劫末。十岁时人。由具如前诸过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辙命终。难可救疗。故说疾疫。又中劫末。十岁时人。亦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是世间久遭饥馑。多分命终。故说由饥馑故。便有聚集白骨运筹。由二种因。名有聚集。一人聚集。谓彼时人。由极饥羸。聚集而死。二种聚集。谓彼时人。为益后人。辍其所食。置於小箧。拟为种子。故饥馑时。名为聚集。言有白骨。亦有二因。一。谓彼时人身形枯燥。命终未久。白骨便现。二。饥荒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饮之。有运筹言。亦二因故。一由粮少。行筹食之。谓一家中。从长至幼。随筹至日。得少粗食。二谓以筹挑故场。得少榖粒。多用水煎。分共饮之。以济余命。然教中说。若人能一昼夜。持不杀戒。未来决定。不逢刀兵灾起。若能以一诃梨怛鸡。即呵梨勒果。此言天主持来。起殷净心。奉施僧众。当来决定不逢疾疫灾起。若能以一抟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当来决定不逢饥馑灾起。此小三灾。各经几时。刀兵。唯七日夜。疾疫。七月七日。饥馑。七年七月七日。度此便止。人寿渐增。东西二洲。无根本三灾。有相似灾起。谓嗔恚增盛。似刀兵。身力羸劣。似疾疫。数加饥渴。似饥馑。北洲总无。前说火灾焚烧大千世界。余二灾亦尔。

(据瑜伽论。人寿减至三十岁。饥馑灾起。七年七月七日止。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七月七日止。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七日七夜止。今俱舍云。至十三灾现者。乃据减劫之极为言也。故自十岁返次送对。则十岁刀兵。乃对七日。二十岁时。疾疫。乃对七月。三十岁时饥馑。乃对七年。则与瑜伽初无异也)。

【■记】此会释二论。对次异同。

(垂裕记十(十二)引什师云。婆须密。从忉天下生王家作太子。化众人言。我等祖父。寿命极长。以今瞋恚无慧故。至此短寿。是故汝等当行慈心。众人从命。恶心渐薄。此后生子。寿二十岁。如是展转增至八万四千岁也。(文)论增则子年倍父年。则自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论减。则百年减一年。则自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故一增一减。为一小劫)。

【■记】此示名小劫。然此一增一减。亦名一辘轳劫。

【■备】辨讹云。子年倍父句。或生人倍於父年。取其为信。未必人人如此也。百年减一之言。未详出处。阿含云子年倍父年。增既倍倍而增。减亦半半而减。虽如此言。亦非顿增顿减。如今人寿。较古渐减。故据理以渐增渐减为是。达者详之。

【□注】三灾水火风。上三定为顶。

【■记】此颂明大三灾起。今明三灾顶处。

(二禅。为火灾顶。三禅。为火灾顶。四禅。为风灾顶)。

【■记】更不过上。故三皆顶。

【□注】如次内灾等。四无不动故(初禅内有觉观。能烧恼心。等外火灾。二禅内有喜受。与轻安俱。润身如水。故遍身粗重。等外水灾。三禅内有动息。息亦是风。等外风灾。四禅无内患。故亦无外灾)。

【■记】此二句颂。通明四禅有灾无灾之所以也。此释与论。辞异意同。以论释下三定。先有征云。何缘下三定。遭水火风灾。初二三定中。内灾等彼故。又论称初静虑等。此称初禅等。又论称寻伺。此称觉观。是辞异意同也。又论云。何缘不立地亦为灾。以器世间即是地故。但可火等与地相违。不可说言地还违地。今注中无此征释也。论释第四定。亦先征言。第四静虑。何缘无外灾。彼无外灾。离内灾故。由是佛说彼名不动。内外三灾所不及故。有说彼地。有净居天。故彼不遭诸灾所害。由彼不可。生无色天。亦复不应。更往余处。是则与今注辞义。详略有异也。

【■备】辨讹云。准俱舍论遍身粗重下。有由此皆除一句。当注其下。方可销文。否则遍身句。亦不必引。

【□注】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彼器。即依报。虽云不动。非是常住不坏之法。情即有情正报。彼天宫殿。情生则生。情灭则灭)。

【■记】此二句颂。单明第四禅非常住不动也。此释与论意同。以论文言。若尔。彼地器应是常。不尔。与有情俱生俱灭故。谓彼天处。无总地形。但如众星。居处各别。有情於生时死时。所住天宫。随起随灭。是故彼器。体非常住。虽云不动者。以论释有言。由此佛说。彼名不动。内外三灾。所不及故。然非是常住不坏之不动也。

【□注】要七火一水。七火水后风(初禅以下。七经火灾。是则七番成住坏空。当七大劫。第八水灾。齐於二禅。又一番成坏。当八大劫。如是初禅已下。七七四十九火。二禅已下。七番水灾。成五十六劫。初禅已下。又七火灾。当六十三劫。六十四劫。风灾坏至三禅也。又火灾兴。由七日并现。劫第未坏时。六日隐在双持山下。世界坏时。后六日渐出。水灾起时。由雨霖注。风灾生时。由风相击。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又业力尽随处生风)。

【■记】此释颂与论互有详略。论言。所说三灾。云何次第。要先无间。起七火灾。其次定应一水灾起。此后无间。复七火灾。度七火灾。还有一水。乃至满七水灾。复七火灾。此第八番。即风灾起。如是总有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何缘如是。由彼有情。修习定因。於上渐胜。故感身寿渐长。初禅寿一大劫。二禅第三天八劫。三禅第三天六十四劫。由是所居亦渐久住。是论释详。而注略也。七日并现者。如七日喻经言。佛告诸比丘。一切有为法。无常变异。皆归磨灭。劫欲尽时。大旱积久。草木皆焦。第二日出。诸小流水皆竭。第三日出。大河亦涸。第四日出。阎浮提中。四大河。及阿那婆达多池。皆亦空竭。第五日出。大海乾涸。第六日出。大地须弥山等。皆悉烟出。如陶烧器。第七日出。悉皆炽然。无复烟气。地及须弥。乃至梵天。火皆然满。故俱舍言。此大三灾。逼有情类。令舍下地。集上天中。初火灾兴。由七日现。次水灾起。由雨霖霪。后风灾生。由风相击。此三灾力。坏器世间。乃至微尘。亦无余在。又复应知。三灾既由众生。嗜饮食。好懒惰所致。则僧伽蓝中。当以佛法住持。方能佛法久住。若以衣食而住。则令灾起法灭。吾人安忍法灭。悠扬嗜味。坐待三灾耶。

【■备】天溪问答中。问。六日隐双持。何以不坏双持。答。当约众生业力判之。六日不坏双持。乃众生业力未尽也。

△二别显三。初欲界。

初欲界六天者。一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腹)二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三天。已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

【■备】补遗曰。正法念经言。第一善法堂天。即帝释。二住峰天。三山顶。四善见城。五钵秘地。六住俱咤。七杂殿。八欢喜园。九光明。十波利树。十一险岸。十二杂险岸。十三摩尼藏。十四旋行地。十五密殿。十六鬘影处。十七柔软地。十八杂庄严。十九如意地。二十微细行。二十一歌音乐。二十二威德轮。二十三月行。二十四婆利。二十五速行。二十六影照。二十七智慧。二十八众分。二十九住轮。三十上行。三十一威德颜。三十二威德炎轮。三十三清净天。

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

【□注】俱舍颂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初如五至十。色圆满有衣(辅行六上二云。地居形交。忉利以风为事。夜摩抱持。兜率执手。化乐视笑。他化但视文)。

【■记】六天有欲。为欲界。此释颂前两句受欲事也。

(六欲天化生时。四天王天。如五岁儿。乃至他化。如十岁儿。后则渐长。如其身量。色界初生。身量即成。且具天衣。如梵众生初生。长半由旬)。

【■记】此释颂后两句。初生身量。总上所释与论辞语详略有异。以论释言。唯六欲天。受妙欲境。於中初四天王。二忉利天。依地居之天。彤交成淫。与人无别。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余不净夜摩天众。才抱成淫。睹史多天。但由执手。乐变化天。唯相向笑。他化自在。相视成淫。世施设中。说相抱等。但为显彼。时量差别。以上诸天。欲境转妙。贪心转捷。故使之然。随彼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化生。即说为彼天所生男女。次二句。明生天众身量。又释曰。且六欲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岁人。生已身形。速得成满。色相天众。於初生时。身量周圆。具妙衣服。一切天众。皆作圣言。谓同中印土也。

【■备】节义言。诸天皆从父母膝上生。或父母卧处生。於女天膝卧处生。只一母。男天膝卧处生。则一父。又源洪师曰。六欲诸天。皆有莲池。凡诸天配夫妇已。共游莲池。见华乳生。男女共摸捏此乳。令乳得阴阳之气。内孕天形。月满华开。形相具足。譬如卵生。要藉父母暖气而成。不同佛国莲华化生也。

【□注】四天王天。东方提头赖咤天王。此云持国。护持国土故。居黄金埵。领乾达婆。富单那。南方毗留勒叉天王。此云增长。令他善根增长故。居琉璃埵。领鸠盘茶。薜荔多。王有九十一子。如灵感传。西方毗留博叉天王。此云广目。亦云非好报。亦云杂语。能作种种语故。居白银埵。领毗舍阇。毒龙等。北方毗沙门天王。此云多闻。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水晶埵。领夜叉。罗剎。诸处建立天王堂。事见唐天宝元年。如僧史略。

【■记】翻译名义言。提多罗咤。翻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乾闼婆。天主幢倒乐神。毗舍阇。啖精气鬼。亦名颠狂鬼。光明疏言。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王名提头赖咤。此言持国。又翻安民。毗流离。翻增长。主鸠盘茶。及薜荔多。鸠盘茶。旧曰冬瓜。阴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薜荔多。言祖父。饿鬼劣者也。光明疏言。王名毗留勒叉。翻免离。今注言王有九十一子。如灵感传者。未详。毗流波叉。翻杂语。主诸龙。及富楼多那。即富单罗。此言臭饿鬼。主热病。光明疏曰。王名毗留博叉。翻非好报。又翻恶眼。亦翻广目。[鞥-合+(白-日+田)]沙门。翻多闻。主夜叉。及罗剎。夜叉。翻勇健。又翻轻疾。飞空捷疾故。罗剎。翻暴恶。又言可畏。乃食人之鬼。光明疏曰。王名毗沙门。索隐言。福德之名。闻四方故。亦翻普闻。佛合掌擎古佛舍利塔。僧史略曰。唐天宝元年。西番五国来冠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请兵解援。发师万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香炉。不空诵仁王护国陀罗尼。方二七遍。帝忽见神人五百员。带甲荷戈。立在殿前。帝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副殿下心。往救安西。其年四月奏。报二月十一日巳时。城东北三十里。云雾冥晦中。有神可长丈余。皆披金甲。至酉时鼓角大鸣。地动山摇。经二日。番寇奔溃。斯须。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怒视蕃师。谨绘图像。随表进呈。帝敕诸道州府城楼。於西北隅。居置天王形像。此四天王。居须弥腹者是。

【■补】大论曰。护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具大威德。皆名曰帝。能护十方。土地城郭。一切鬼神。皆属四王。

【■备】记引持国天王。所主毗舍阇。与注不同。

【□注】俱舍颂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梵语苏迷卢。亦云须弥。此云妙高妙。谓四宝所成。高谓出众山表。始从水际。至山半腹。分为四级。相去各十千由旬)。

【■记】此释与论同。论言。苏迷卢山。有四层级。始从水际尽第一层。相去十千踰缮那量。如是乃至从第三至第四层。亦十千量。

【□注】旁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此横广也。旁即是横最下一层。广十六千踰缮那。第二层八千。第三层四千。第四层二千也)。

【■记】此释亦与论同。论言。此四层级。从妙高出。旁出围绕。尽其下半最初级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级。如其次第八四二千也。

【□注】坚首及持鬘。恒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坚首等三。皆药叉众。大王。即四天王。坚首。最下级。乃至四王。居最上级)。

【■记】此明王众居四级也。注释与论。详略之异。以论□□□□□□□□□□□□□□□□□□□□□□□□□□□□□□□□□□□□□□□□□□□□□□□□□□□□□□□□□□□□□□□□□□□□□□□□□□□□□□□□□□□□□□□□□□□□□□□□□□□□□□□□□□□□□□□□□□□□□□□□□□□□□□□□□□□□□□□□□□□□□□□□□□□□□□□□□□□□□□□□□□□□□□□□□□□□□□□□□□□□□□□□□□□□□□□□□□□□□□□□□□□□□□□□□□□□□□□□□□□□□□□□□□□□□□□□□□□□□□□□□□□□□□□□□□□□□□□□□□□□□□□□□□□□□□□□□□□□□□□□□□□□□□□□□□□□□□□□□□□□□□□□□□□□□□□□□□□□□□□□□□□□□□□□□□□□□□□□□□□□□□□□□□□□□□□□□□□□□□□□□□□□□□□□□□□□□□□□□□□□未有三光。众生福力。感乱风。吹火精。黄金精。二宝作日。日天子所居城郭七重。东西二千里。南北高下亦然。周围八千里。又乱风吹琉璃白银二宝作月。月天子所居宫城七重。东西一千九百六十里。南北高下亦然。周围七千八百四十里。皆大风持。犹如浮云。右转而行。五风者。持。谓有力。能护持宫殿。养。谓能保养宫殿。受。谓含容宫殿转。谓转日月。调。谓调日月寒暑。然此注中五风。名与长阿含。有同有异。经言。又为五风所持。自然运转。一持风。二住风。三动风。四转风。五行风。同异可见也。齐双持山顶者。如长阿含及楼炭经。皆曰日月天子之果报。与四王同。又楞严明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故知日月宫城。高齐双持山也。旋环须弥腹。照四天下者。若据张衡浑天图。则言日如鸡子黄。天如鸡子白。日从东出。渐渐西没。复从土下。入地东出。绕天地转。故言日出扶桑。日入蒙汜。如此方所论。乃以日月竖行也。今是旋绕山腹。周围照四天下也。须弥七金及铁围山下。明九山高广数量。如俱舍颂曰。苏迷卢处中。谓苏。即妙也。迷卢。即高也。次踰健达罗。翻双持。以山顶有二道脊。山能持此故名也。伊沙陀罗山。翻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山顶持故。竭地洛迦山。俱舍疏曰。此即西方树名。大疏但依状翻。不出其名。颂疏言。此方亦有名担木山。山上宝树。形似彼故。苏达梨舍那。翻善见。见者称善故。额湿嚩羯拏。翻马耳。山形似彼故。毗那怛迦山。翻象鼻。山形似彼故。尼民达罗山。俱舍疏曰。鱼名也。其鱼嘴尖。山形似故。华严音义言。此言持边山也。七金外边。围绕余六山故。於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入水皆八万。妙高出亦然。余八半半减。广皆等高量。是也。末二句。明日月宫城广量。旧曰。日形纵广五十由旬。月形四十九由旬者。乃准楼炭经也。星最小者。一俱卢舍。最大者。十六踰缮那。

【□注】俱舍颂云。夜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

【■记】此二句颂。明日月出没也。

(辅行引长阿含二十二云。郁单起夜半。弗婆提日没。阎浮提日中。瞿耶尼日出。经文次第四方徧转而说。彼经又云。阎浮提为东。弗於逮为西。乃至单越为西。於逮为东。以由日月转故。皆谓日出处为东(文))。

【■记】此段原注。引经释颂。於中更引经明四洲互为四方。今记本论释言。日轮下面。颇胝迦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月轮下面。颇胝迦宝水珠所成。能冷能照。随有情业。增上所生。能於根身果华稼穑药草等物。如其所应。为益为损。唯一日月。普於四洲。作所作事。一日所作事。为四洲同时不。不尔。云何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时等。余例应知。日行北洲。路有差别。故令昼夜。有增有减。

【□注】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如新月则西近於日。自影覆东。故见东缺。残月则东近於日。自影覆西。故见西缺)。

【■记】此颂明月之盈亏也。注与俱舍释同。论言。世施设中。作如是释。以月宫殿。行近日轮。月被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发影。自覆月轮。令於尔时。见不圆满也。

【■补】近日自影覆句。依会玄引俱舍。则言近日日影覆。以日行稍疾。月行稍迟。行度有异。如月尽时渐近日轮。日光赫奕发辉照彼。映夺不现。乃至对照。或照须弥。不被照时。即全体现也。长阿含言。其城方正。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尔。遥看似圆。而实方正。然教中多说。不能具记。即近日自影覆。亦有多说。有言自影者。以月原黑。假日光而明。故月西近日。西边则明。而东边月自影本黑。故不明也。又言。假如月西行近日。则月本低日一由旬。而彼日光照之。故自影则落东边也。如人立日中。日若在东。则影落西也。

【□注】忉利。此云。三十三。山顶四角。各有八宫。中帝释殿。昔世三十三人。天帝为主。於摩竭陀国修胜业故。故同生此。

【■补】大论曰。昔婆罗门。姓憍尸迦。与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主。三十二为辅臣。

【■记】又净名疏言。若此间帝释。是昔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二人。发心助修。修塔功德。报为忉利天主。而助修者。报作辅臣。合为三十三天也。

【□注】俱舍颂云。妙高顶八万。(经过八万踰缮那)三十三天居。

【■记】此下四颂。明忉利境。论释言。三十三天。住迷卢顶。其顶四面。各八十千。与下四边。其量无别。有余师说。周八十千者。别说四边。各唯二万也。

【□注】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有药义神。名金刚手。执金刚杵。止住其中。护诸天故)。

【■记】又论言。山顶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广量。各有五百由旬也。

【□注】中宫名善见(见者称善故)。

【■记】此颂帝释宫。又论兼释其量曰。於山顶中有宫名善见。面二千半也。

【□注】周万踰缮那。高一半金城(善见外墙。以金为之。高一由旬半。城有千门)。

【■记】此颂明宫城。高广形量。小注详於释论。

【□注】杂饰地柔软。中有殊胜殿。周千踰缮那。

【■记】此颂明城内地殿周量。论释云。其地平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杂宝严饰。地触柔软。如妬罗绵。於践蹑时。随足高下。是天帝释。所都之大城也。於其城中。有殊胜殿。乃诸天朝会之所。如王家之太极殿。名为殊胜者。以其种种妙宝。具足严饰。蔽余天宫。故名殊胜也。面二百五十由旬。故云周千也。是明城中诸可爱事也。

【□注】外四苑庄严。众车粗杂喜(城外四苑。一。众车苑。随天福力。种种车现。二。粗恶苑。粗涩战器。天欲战时。刀杖等现。三。杂林苑。杂受欲乐故。四。喜林苑。极妙之境。观者无厌名曰喜林也)。

【■记】注释与论互详。论云。城外四面。有四苑庄严。是彼诸天共游戏处。一众车苑。在东门外。二粗恶苑。在南六外。三杂林苑。在西门外。四喜林苑。在北门外。四苑周正。各一由旬。此为外饰庄严大城也。

【□注】妙池居四方。相去各二十(苑边有池。去苑各二十由旬)。

【■记】此二句颂池也。如论云。四苑四边。有四妙池。中间各去苑二十踰缮那。是彼诸天。共游戏处。诸天於彼。角胜欢娱。有说地者。恐误。

【□注】东北圆生树(城外东北。树名圆生。挺叶开华。妙香芬馥。顺风遍满百踰缮那。逆风犹遍五十踰缮那)。

【■记】此注释颂望论为略。以论释云。城外东北。有圆生树。是三十三天。受欲乐胜所。耸干上升。枝条旁布。广高量等。百踰缮那。挺叶开华妙香芬馥。顺风熏满。百踰缮那。若逆风时。犹遍五十。有余师云。香无逆熏。义依不越树界。故说逆熏。理实圆生。有如是德。所流香气。能逆风熏。虽风力所遏。然能相续。流趣余方。渐劣渐微。近处便歇。非能远至。如顺风吹。转至余方。为但风熏。别生香气。此义无定。诸师俱许无失。若尔。何故薄伽梵言。华香不能逆风熏。根茎等香亦复尔。善上功德香芬馥。逆风流美遍诸方。据人间香。故作是说。

【□注】西南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於彼。议论如法不如法事)单修上品十善。(拣夜摩已上。兼修定故)夜摩此翻善时。亦名时分。时时唱快乐故。

【■记】夜摩。新云须焰摩。此翻善时分。时时唱乐故。大集云。此天用莲华开合。以明时分。又云。赤莲开为昼。白莲开为夜。以日光不及。故云善时。

【□注】兜率。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於五欲境。知止足故。

【■记】兜率。内院菩萨居。外院天人居。又佛地论。名喜足。最后身菩萨。於中教化。多修喜足也。

【□注】化乐。於境变化。自娱乐故。

【■记】化乐。自化五尘。而娱乐。楞严名乐变化。变。谓转变。转粗为妙。化。谓化现。无而忽有。此天娱乐时。自以神力福力。变现种种妙欲娱乐也。

【□注】他化自在。欲得境时。余天为化。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净名云。多是不思议解脱菩萨。住赤色三昧。不取不舍。应为魔王(文)。

【■记】大论云。夺他所化。而自娱乐。名他化自在。亦名化应声天。是欲界顶天。假他所化。以成自乐。即魔王也。魔王者。大经疏曰。魔名杀者。波旬名为恶中之恶。住欲天顶。为欲界主也。净名经云。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赤色三昧者。大经明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得赤色三昧。以破他化自在天有。故也。

【■备】辨讹曰。当知他化。为欲界天主。与佛有违。故称魔王。大集经中魔王。别有一天。住他化上。非他化即魔王天也。

【□注】未到定。未入根本禅也。止观九(四)云。住欲界定。从是心后。泯然一转。虚豁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冏冏安隐。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是名未到定相。(文)然生上四天。自是欲界定力。令从欲天极处为言。云未到定。不必四天皆尔。

【■补】此释未到定也。初句。直释定名。谓初禅已上。为根本也。止观下。证释定相。谓端身正坐。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乃至犹见有身心之相。是欲界定。若住欲界定。数息为观。以定散乱。从是定心后工夫更进。凝然湛寂。泯然一转。以有相转成无相。忽然虚豁。不见欲界定中身首床服。如太虚空。冏。音迥。光明也。安隐者。以烦恼性障犹在。而事障已空故也。事障未来者。谓能障未来禅定也。又事障者。欲界身首等为能障。未到定禅为所障。今障去身空。欲界垢染色境俱空。未来禅定得发。性障犹在。未入初禅。名未到定相。由其未入根本。名未到定。欲天极处。指他化言。

【□注】俱舍颂云。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四分之一。即半里也。初四天王长半里。上五并半里论增)。

【■记】此颂明欲天身量也。论释言。欲界六天。最下身量。一俱卢舍。分为四分之一。如是后后。一一分增。至第六天。一俱卢舍半。是也。

【□注】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承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四天王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忉利千岁。以人间百年为一日。乃至他化十六千岁。以人间千六百年为一日)。

【■记】此明寿量。论详释曰。人间五十岁。为六天中最下天一昼夜。承斯昼夜。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彼寿五百年。上五欲天。渐俱增倍。谓人百岁。为第二天一昼夜。承斯昼夜。成月及年。彼寿千岁。夜摩等四。如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岁。为一昼夜。承斯昼夜成月及年。如次彼寿。二四八千万六千岁。双持已上。日月并无。依华开合建立昼夜。如拘勿头。钵特摩等。又依诸鸟鸣静差别。或依天众窹寐不同。依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

【□注】法华文句(二十九)云。三光天子。是帝释内臣。如卿相。四王是外臣。如武将。(文)又帝释为地居天主。魔王为六欲天主。虽主欲界。帝释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如感通传。

【■记】此分欲界有二天主也。虽魔王所主界宽。帝释所主界局。而帝释四王欲行佛法。魔王终不得制也。如感通传。天人费氏言。一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宏。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东西天下。少有黠慧。烦恼难化。南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盘。亲受付嘱令护。不使魔挠。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诚。不敢不行。虽见毁禁。悯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韦将军。最存宏护。多有魔王子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恓惶奔赴。应机翦除。故有事至四王所时。王见皆起。谓韦将军修童贞行。护正法教。是故魔王不能得制也。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三之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