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大史

第五章 第三结集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于初,摩诃迦叶等诸大长老所行正法之合诵称为上座部之[合诵](一)最初一百年间上座部说为唯一,由此以来生起他之阿阇梨说。(二)行第二之合诵会此诸长老为抑压此等一万恶比丘遂生起名大众部阿阇梨说。由此生鸡胤部,亦[生]一说部。(三、四)由鸡胤部而亦[生]说假部、多闻部,制多部为此[之两部]间[所生],此等合[根本]大众部为六部。(五)其次又由上座部而化地比丘与犊子比丘生此之二部众。(六)如斯而法上部、贤胄部比丘、六城部、正量部[之四]是犊子部比丘也。(七)说一切有部比丘与法藏部比丘此二者共由化地部比丘中生。(八)由说一切有部而生迦叶遗部,由此生说转部,而又生经量部比丘。(九)此等与[根本]上座部共为十二部,与前述之六部斯合为十八部。(一〇)如斯[佛灭后]第二百年间生十七[部],他之阿阇梨说乃由此以后而生。(一一)雪山部、王山部,同义成部,与东山部比丘,同西山部,(一二)合计金刚部六部于阎浮洲所分,法喜部、海部[之二]于楞伽岛所分。(一三)

阿阇梨家分裂毕

迦罗阿育王之儿兄弟共十人,彼等行政二十二年之间。(一四)由此次第追逐九人之难陀兄弟而为王,司政为二十二年间。(一五)激怒者阇那迦婆罗门,弑第九之陀那难陀[王],生孔雀王家之统,具有威光,知旃陀罗崛多者即全阎浮洲之王位。(一六、一七)此之[旃陀罗崛多]在王位二十四年,彼之儿频头娑罗在位二十八年。(一八)频头娑罗之儿知为百一人,而其中之阿育[王子]有善根、威光、体力、神育力,杀戮异母兄弟九十九人即全阎浮洲唯一之王位。(一九、二〇)胜者涅槃之后,此王即位前,为二百十八[年]如是当知。(二一)

大名声[之王]四年而统[全阎浮洲]为一王国,于波吒梨子城自登王位。(二二)彼即位同时于空中,同于地下,法令常由旬由旬而扩行。(二三)诸天由阿耨达池日日运来八担之水,然王亦分此与人民。(二四)诸天又由雪山地方赍运那伽蔓树之数有百千金价之杨杖木,(二五)由此,又[赍运]阿伽陀果,阿摩勒果、相同阿伽陀之阿梨勒果,熟之庵罗果色、香、味亦优。(二六)诸天又赍运五色之衣裳与拭手之黄色布巾与更由六牙池持来天人之饮料[水],(二七)龙神由龙宫之涂香、涂眼膏,有素馨花[模样]而无缘之布与天上之青莲华与,(三〇)而鹦鹉以日由六牙池[附近]赍来九万车量之籾米。(三一)有鼠去此籾米之壳,去糠,无损于米,于王宫以此为饭。(三二)蜜蜂常为王造蜜,熊同于铁工店打下锤。(三三)形美而声如蜜之迦陵频伽鸟来为王发蜜音。(三四)登于王位此阿育[王]立其弟名帝须王子为太子。(三五)

法阿育王即位毕

[彼]父供养大梵党六万之婆罗门,而彼亦供养彼等及三年。(三六)配食之时见彼等狂躁[之样],阿育王命诸大臣:“选拔上施物而施。”(三七)多智[之王]呼出诸派之外道等别别调查,放[于食堂]令取食。(三八)

曾[王宫之]近窗而行,来宫庭摄心之道士,见此尼拘律沙门,彼起净信心。(三九)彼[尼拘律]童子乃频头娑罗之诸王子中最长兄须摩那王子之儿。(四〇)频头娑罗之疾病耶!彼阿育[王子]父弃郁禅尼而来华氏城,(四一)逢父之死耶!己无都城,杀长兄于彼优秀之都握王权。(四二)

须摩那王子之妃同呼为[须摩那]而身已重,由此东门外出,(四三)至旋陀罗村。其处有尼拘律树之神,呼彼女之名,与构家屋。(四四)于其日彼女产优秀之儿,彼儿名尼拘律。顺天之恩惠。(四五)长大旋陀罗见彼女,思如己之主归,七年间善奉侍。(四六)其时,成阿罗汉之摩诃婆楼那长老见此王子有[阿罗汉之]根机,请求其母使之出家,(四七)彼于剃发堂达阿罗汉果,由此欲见母妃而出行,(四八)由南门入都,寻往彼村之路,偶尔过于王庭而行,(四九)由[彼]肃然之威仪使彼大地主信彼,于前[世]共栖而亦对彼生起爱情。(五〇)

传言,昔有兄弟三人之蜜商,一人卖蜜,二人采蜜来。(五一)一人是辟支佛而恼于肿物之病,今一人之辟支佛为此而欲蜜,(五二)以行托钵之形[彼]于时入都城,欲得水赴河边见此一人婢女。(五三)问而知欲得蜜,以手指之而语彼:“尊者!彼是卖蜜店,请向彼处行。”(五四)[辟支]佛赴往彼处,信心甚深之彼商人由[瓶]口注出充钵施蜜。(五五)见充满蜜之[钵]与盛上而溢于地上,彼起信心于其时祈誓云:“由此布施而吾于阎浮洲得统一之王位,法令空中一由旨之间,及地下又一由旬之间。”(五六、五七)于两兄来云:“如是人施蜜,汝等随喜此,[此]是汝等之蜜。”(五八)彼长兄不喜,言:“彼是旋陀罗,而此旋罗常被黄色衣故。”(五九)已言:仲兄,“彼辟支佛投入大海之彼岸。”闻彼之回向之语,二人亦又随喜。(六〇)指示[蜜卖之]店之彼女,为彼之妃不见关节祈得极美之姿。(六一)阿育王是蜜之施者,阿僧提蜜达妃是婢女,谓旋陀罗是尼拘律,帝须则云向[海之]彼岸者是彼。(六二)彼[尼拘律]云是旋陀罗故,在旋陀罗村求解脱,七岁而得解脱。(六三)

彼王对彼[沙弥]得爱恋之心,由此而慌,令呼唤彼,彼坐作稳定入来。(六四)大王言:“兄弟!汝适着座。”彼不见他比丘近于师子座。(六五)彼接近王座而王如斯思:“今日此沙弥将成吾家之主。”(六六)王之手缒彼登上王座,坐于白伞下之王座。(六七)见彼坐其处,彼阿育大王敬[其]德,时大喜。(六八)以为所调之硬软食物令彼饱,以正觉者所说之法问此沙弥。(六九)此沙弥为彼[王],说“不放逸品”,彼地护[王]闻此,向彼言胜者之教得信心:(七〇)“兄弟!将施汝以八[人分之]常住食。”彼[又]言:“大王!以彼奉余之和尚。”(七一)其次施八[人食]耶!彼以此奉彼和尚,其次又施与八[人食]耶!以供养比丘众。(七二)其次施与八[人食]耶!觉者[尼拘律沙弥]诺此,伴三十二比丘于第二日赴于[王宫],(七三)由王亲手供养,为护地者[王]说法,大民众亦皆受[三]归[五]戒。(七四)

尼拘律沙弥会见[毕]

由此王起信心,日日倍加渐次增及六万数之比丘。(七五)王追放六万之外道,常为供养六万比丘于[王]宫。(七六)供养六万之比丘,王急欲调理价贵硬软之食物,(七七)令饰于都,行招比丘众,迎于[王]宫而供养,伙施沙门[之要]品,(七八)若问“师[佛]所说之法为几何”,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其时为王说。(七九)闻有八万四千之法蕴,彼地主[王]谓:“余对此等之法蕴行奉施一一精舍。”(八〇)其时王于地上八万四千之都布施九亿六千财,(八一)此处彼处王命开始[建造]精舍,自开始建造阿育[王]园。(八二)

于[此]教三宝与尼拘律[沙弥]与病者,彼于[三者之]一一彼日日行百千之施,(八三)以施佛之财有供养诸种之塔波,于诸多之精舍常行种种[之供养],(八四)以财施于法,人人为护持[正]法之比丘等常赍来四种优良之资具。(八五)若干担之阿耨达水中,以四担施与[比丘]众,向六十名三藏长老日日供养一担。(八六)一担则奉施阿僧提密陀天,而王自受用二[担]。(八七)日日布施杨枝于六万之比丘,一万六千之妇女布施名那伽梦树之[杨枝]。(八八)

于时一日王曾见四人之正觉者,寿命为一劫有大威神力之龙王,闻摩诃迦罗[之事],(八九)彼为导来送黄金之锁,导来于白伞之下,(九〇)结跏趺坐一万六千之妇女所侍供养以种种花言:(九一)“汝!转正法轮,示余一切智,无边智之大仙姿。”(九二)具三十二相,[以]美八十随好,围一寻量之光,光辉光明之花环,(九三)彼龙王化作出乐佛之御姿。(九四)“此物化作之姿如是。如来之[真]御姿如何?”充满悦喜之念。(九五)供养眼球为普知之彼大祭,大神通力之大王七日间中无断而行。(九六)

[阿育王之]转教毕

大地主[阿育王]有如是大威力更笃信心,目犍连子长老亦[同],彼等[两者]已曾为自在者与[罗汉]之相会。(九七)

于第二次之结集彼长老等瞭望未来,于此王之时[佛之]教已识有邪魔之事。(九八)彼等瞭望于全世界可除去此邪魔,识帝须梵天之生存不长,(九九)彼等往此大慧者之处,于人间出生中可请除此邪魔事。(一〇〇)使兴教之念彼向彼等约束,[彼之长老等归还]向幼年之道士悉伽和、栴陀跋阇言:(一〇一)“过一百十八年后,于教生邪魔,吾等不及此生,(一〇二)比丘等!汝等不与此诤事故,有杖罚之价,然此为汝等之杖罚。(一〇三)为兴教,大慧者帝须梵天托胎于目犍连婆罗门之家。(一〇四)若时至,汝等之中一人为彼童子而令出家,一人令善学正觉者之语。”(一〇五)

优波利长老之弟子䭾索迦长老,须那迦是彼之[弟子、而]此二人之长老为须那迦[之弟子]。(一〇六)

昔于毗舍离城名驮索迦之婆罗门,彼为三百人之弟子之长住于阿阇梨之处。(一〇七)彼龄十二岁达吠陀之极意,与弟子等共同游行,于(第一)结集毕,住婆梨迦园会优波利长老,坐于其傍问吠陀中难解个所?彼[长老又]答此:(一〇八、一〇九)“青年!有一之法,追随一切之法,一切之法终止于一之法,何者为彼[之一法]。”(一一〇)如是长老就[其]名目问,而彼青年为不知所问,“此为何之神咒耶?”言:“是佛之神咒。”(一一一)言:“授与予。”彼答:“吾授着吾之衣服者。”(青年)向其师问神咒之意,同样向母与父问。(一一二)彼[驮索迦]青年与三百之青年等共于长老之处出家,时到受大戒。(一一三)彼优波利长老令驮索迦为长,此一千漏尽者无余说三藏。(一一四)在长老之处学习圣典他之圣者凡夫,不可以测计。(一一五)

迦尸国有名为须那迦商主之子,彼父母共为商用而赴王舍城。(一一六)十五岁之小童赴竹林园,五十五人之青年伴彼而行。(一一七)此处见出驮索迦长老伴[弟子之]群而起信心,求出家而彼言:“请汝之师。”(一一八)彼须那迦童子未摄食事三次,[如是]向父母承认来出家。(一一九)此童子等共至驮索迦长老之前得度受戒,且学三藏。(一二〇)彼须那迦道士为长老之弟子群,通三藏之漏尽者,为一千人之长。(一二一)

名为波吒梨之都有称为悉伽婆之有智慧大臣之子,于三时季善适住于三宫殿,大臣之子伴[己]友栴陀跋阇,引具五百人人赴屈屈吒精舍,往见须那迦长老。(一二二~一二四)入禅定摄受诸根而坐彼知是[须那迦长老]虽礼拜而无谈话,问彼大众之理由。(一二五)彼等回答:“入于禅定者而无[与人]谈话。”如言:“如何[由禅定]起?”比丘等回答:“由师所呼唤,由大众之呼唤,规定[入定]期间之毕,又由寿命之尽事情而出[定]。”见彼等有[罗汉果之]根机,[向长老]传播大众之语,长老出定而赴彼处。(一二六~八)彼童子问:“尊师!何故不为谈话?”“乐与可乐者。”“亦令吾等享乐!”(一二九)言:“如吾等能得享乐!”由此彼悉伽和童子由父母之承诺与栴陀跋阇彼五百人人又于须那迦长老之前出家受大戒。(一三〇、一三一)此二人于和尚之前学二藏,由努力而又达六神通。(一三二)

知帝须之托胎,由此,以后七年间,彼悉伽和长老已通于其家,而于七年之间,只言“去”亦无所得,第八年只在其家得彼言“去”(一三三、一三四)目犍连婆罗门[由外入家]见彼之去,问曰:“于我等之家得何物耶?”长老答言:“然。”(一三五)还家而问,其次日长老[为托钵]来家,以虚言诘之。(一三六)闻长老之语,彼再生起信心,为己故而调理常施食于彼。(一三七)住于家者等亦无余次第信彼,再生者常留停彼在家摄食。(一三八)

如斯次第经时,彼帝须童子其龄十六岁时,已达三吠陀海之彼岸,(一三九)[悉伽和]长老谓:“谈话之最初应如是。”于彼之家除青年之座席[如]不见他之座席。(一四〇)由梵天界来故,彼喜好清净,因此,彼其座席常悬置薰香。(一四一)不见他之座席,[得见]长老之所立耶!家中人人以童子之座席为长老所设。(一四二)由,阿阇梨之前还来,见长老坐于其处,青年怒而发粗暴言。(一四三)长老问彼言:“青年!汝知如何之神咒。”青年则反问长老此问。(一四四)长老言自证“余知”,彼则问长老吠陀中难解之个所,长老说明此。(一四五)彼长老为在家者时已达吠陀之奥义,[今四]无碍智之长者,奈何不能为彼说明:(一四六)“人人心已起而未灭,彼之心灭,[然而]不起。或又人之心[由此]灭,[然]不起[之时],彼之心已起而[未]灭。”(一四七)自若长老于“心双论”中发此问,此对彼如黑闇,彼[青年]告长老言:(一四八)“比丘!此为何之神咒?”彼言:“成佛之神咒。”云:“授给余。”耶!答:“如着吾等之服装者授此。”(一四九)彼为神咒而得父母之许诺而出家,长老宜随令出家而授业处。(一五〇)专心想念大慧者不久而达预流果,长老如实知彼学习经律[两藏],送往栴陀跋阇之处,彼于其处为学此。(一五一、一五二)彼见悉伽和道士时授彼大戒,学律更学习其他之二藏,(一五三)由此,彼帝须少年开始修习观法,获六神通,次第升至长老之位。(一五四)彼如月如日着显于世,世人以彼之言思如正觉者之言。(一五五)

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之出世毕

彼副王一日赴狩,于森林见鹿之娱。见此而[彼心]思忖,“为以草饵之鹿尚于森林如是之娱,[得]美食而生比丘等何故不娱耶?”(一五六、一五七)[彼]归家以己之所思语王,彼[王]令解彼,七日间托彼王位。(一五八)“汝王子!七日间坐此王位。其后予杀汝。”大地之主如是言。(一五九)七日过时王言:“汝何故憔悴耶?”答曰:“死之可怖。”王再告彼言曰:(一六〇)“七日之后予当死去,汝不娱。弟!常想死此等道士奈何有娱耶?”(一六一)

如是得兄之言彼[副王]信[佛之]教,彼一日赴狩而坐于善摄漏尽之摩诃昙无勒弃多长老所坐之树下,见以象之沙罗树枝为扇。(一六二、一六三)“如此长老吾亦于胜者之教出家,何时住于森林中耶?”贤者[帝须]如是思考。(一六四)

长老令起信心,升于空中赴阿育园,立止于莲池水[上]。(一六五)彼置殊胜衣服于空中,入于莲池手足注于水中。(一六六)彼副王见此神通而大喜,智慧者[副王]已决心:“今日吾出家。”(一六七)敬虔之[彼]近于王请求许可出家,大地之主不能制止,伴彼,(一六八)随众多之供养,自赴精舍,彼(副王)于摩诃昙无勒弃多长老之处出家。(一六九)与彼共四十万人人亦均出家,更随而出家者,其数已不可计算。(一七〇)人王[阿育]之甥普知谓阿吉布罗夫摩,为王女僧伽蜜多之夫。(一七一)彼女及彼子亦之名为须末那,彼阿吉布罗夫摩则请王而与副王共出家。(一七二)此副王之出家而为阿育王之第四年,此兴大众之福利。(一七三)具机根之彼副王于此处受大戒后,精进具六通为阿罗汉。(一七四)

于所有都府起工事此等一切是地点善好之精舍,三年而善竣工事。(一七五)由于工事监督者之荫达古达长老之神通威力称为阿育园[精舍]迅速成就。(一七六)又胜者[佛陀]之往来个所,王则于各处令建立美丽之灵祠。(一七七)由四方八万四千之都府同一日“完成精舍”等来报告。(一七八)闻报具大威光、神通、勇气之大王所有精舍之大祭只行一时者,(一七九)向市中巡回系打大鼓:“由今第七日起于所有地方同时行所有精舍之大祭。(一八〇)国中每由旬由旬行大施,村之精舍与道路应为装饰。(一八一)于一切之精舍对比丘众用一切方法,随时,应力起大施。(一八二)以灯鬘、华鬘、璎珞于处处,又以所有乐器之样样[行]供养。(一八三)保持布萨日[之八斋]戒[人]皆可听法,其日亦可行种种变之供养。”(一八四)如天界[之众]乐人人由一切之所有之方法,[王之]命令之或调理增加更大之供养物。(一八五)

其日大王以所有装饰着身,随后宫,伴诸大臣,取围众多之军势,(一八六)大地如裂而来精舍,礼拜立于[比丘]众中之最长者。(一八七)于此集会有八亿之比丘,于此中有十万漏尽之行者,(一八八)又有九百万人之比丘尼,于其中有一千人之比丘尼既尽诸漏。(一八九)彼等呼“世界开显”,行神通,为[此]法阿育王兴信心。(一九〇)以前知为忿怒恶邪行之阿育,今后则知为正善行之法阿育。(一九一)彼见阎浮洲至四方海际止,又[见]所有精舍之样样供养物而严饰。(一九二)见此彼[王]大喜,坐而问[比丘]众言:“诸师!于善逝之教何人之奉舍为大耶?”(一九三)彼长老目犍连子帝须答王之问言:“虽然善逝[尊]在世之时,亦无等于王之奉舍者。”(一九四)闻此言王则愈益欢喜,向彼问:“佛教之嗣续者,为如余者耶?”(一九五)王子摩哂陀与同王女僧伽蜜多之根机观察之长老,(一九六)观见[佛]教之兴隆与其之原因者,负教之荷彼[长老]答王:(一九七)“虽然如王之大奉舍者,非教之嗣续者,人王![如王]只称为资具之奉舍者,(一九八)然如若人男儿或女儿于此教令出家,彼为教之嗣续者又为吾等之施者。”(一九九)

由此,[大]地之主欲为教之嗣续者,问立于其处之摩哂陀与僧伽蜜多言:(二〇〇)“儿等!欲出家耶如何?想出家为大[功德]事。”闻父之语,两者回答父:“大王!王若望者,吾等今日当出家。于出家吾等对王亦有利益。”(二〇一、二〇二)彼[摩哂陀]由副王之出家时之此方法,彼女[僧伽蜜多]亦由阿吉布罗夫摩[出家时之此方法]皆有共出家之决心,(二〇三)[大]地之主欲授副王位,亦[无受此之意],对彼增益彼女冀望于出家。(二〇四)以具智慧、容貌、力量优良之爱儿摩哂陀与王女僧伽蜜多具供养之礼令之出家。(二〇五)王之喜,彼摩哂陀其时为二十岁,王女僧伽蜜多有十八岁。(二〇六)彼之得度与受具戒于彼同日行之,又彼女得度与受[六]学处亦于同一日。(二〇七)王子之和尚为目犍连,令得度者是摩诃提婆长老,末田地[长老]是羯磨戒师。彼摩哂陀于此授戒之道场,与[四]无碍辩共达阿罗汉果。(二〇八、二〇九)僧伽蜜多之和尚知为丹摩般罗尼,阿阇利是阿优波利,而彼女亦时到为无漏[人]。(二一〇)两者为教之灯明,为楞伽岛之恩惠者,于法阿育王[即位]之第六年出家。(二一一)添教之光大摩哂陀三年于和尚[摩伽利长老]之处学习三藏,(二一二)彼女比丘尼是新月!摩哂陀比丘是太阳,彼等于其时常照正觉者教之空。(二一三)

传言,昔有森林行者,由波吒梨子城[出]巡回于森林,与紧那罗女昆提同栖,(二一四)随与彼之同栖,彼女与彼之间设生两男儿。长儿为帝须幼儿其名为须蜜陀。(二一五)两儿时到共往摩诃婆楼那长老之处出家,成阿罗汉果与六神通之德。(二一六)兄之足触虫之毒觉痛,问于其弟,答良药是少量之酥。(二一七)彼长老[胃病而]向王报告彼事,[求给食]罹病者事,为醍醐味之食后,拒行于[诸所]。(二一八)如斯帝须长老向优秀之须蜜陀言:“汝赴托钵若得醍醐味,即持还。”(二一九)彼须蜜陀托钵虽已往来,少量之酥亦无所得,[如斯中]之病虽以百壶之醍醐味亦不能愈。(二二〇)为此病正近于命终,长老由于精勤[之教]而教[比丘等],决意令入涅槃。(二二一)为[入]火之大定,彼坐空中,如思集念,肉身般涅槃。(二二二)由肉身发火焰,肉灰亦至无余止而长老之全身烧尽,[但]骨不烧。(二二三)闻此帝须长老之入涅槃,大地主为多数之众所包围而来精舍。(二二四)乘象背之王令迁[他]此等之骨行舍利供养,向[比丘]众问彼之病。(二二五)闻此[王]动于痛心,于都之四门掘涂漆餐之空池,充药品于其中,(二二六)而谓“比丘众已不难得药”,日日比丘众往取药品。(二二七)须蜜陀长老不断经行于经行处入涅槃,然大众对教起强烈之归依心。(二二八)昆提之子为利益世间此二人之长老于阿育王之第八年入灭。(二二九)由此,以后精舍之利得甚为增大。此后入于日信者亦[大]起利得之故。(二三〇)

利得恭敬共减之外道等,为利得而自取黄色衣,与比丘等共住。(二三一)彼等依己说谓佛说,己之行虽非[佛行]如意行故,(二三二)由此,坚实之德崇,彼目犍连子长老,见令生此性恶癌肿之教[上],(二三三)远见[之人]观察镇此之时,对摩哂陀长老授己之大比丘群,(二三四)唯自一人溯恒河往阿普康迦山中独住,专心过七年间。(二三五)外道等之数为多,不忍从比丘等依法不能制止彼等之事。(二三六)由此[理由]而于阎浮洲比丘等七个年间不得行布萨亦自恣。(二三七)

闻此而名声大之法阿育大王派遣一人之大臣往优良之阿育精舍,[曰]:“往行镇此之纷扰,于余汝精舍,使比丘众行此布萨式。”(二三八、二三九)彼愚者往行集比丘众,谓:“行布萨式。”令闻王之教敕。(二四〇)“吾等外道等不行布萨式。”比丘众向彼心愚大臣申诉:“吾等与外道等不共行布萨式。”(二四一)彼大臣谓:“余令彼等行布萨式。”以刀次第切断若干数长老之首。(二四二)王弟帝须长老目击此行为,彼疾行就座席于彼大臣之傍。(二四三)彼大臣见长老而行,一切知报王,大地之主闻此而生热恼,(二四四)心乱而速行,问比丘众云:“如斯而作业,[此]为何人之罪?”(二四五)彼等之中,不贤者或[谓]:“[此]为王之罪。”或谓:“两者之[罪]。”贤者[谓]:“此非王之罪。”(二四六)闻此大王问:“除余之疑,有堪护教之比丘耶?”(二四七)“车乘之主!有目犍连之子彼帝须长老。”比丘众如此向王回答,王于其处满恭敬之念。(二四八)各各以一千之比丘围绕四人长老与随同一千人人之四人大臣,王即日以己之命招来长老而差遣,然虽如斯命而彼已不来。(二四九、二五〇)闻此[王]再已遣长老与大臣共八人各各已[附]遣一千之人人,彼与前同样不来。(二五一)王问曰:“如何者长老来耶?”比丘等语此长老来之理由:“‘大德!应为支教之柱’如斯言之,大王!彼长老应来。”(二五二、二五三)复次又王与诸长老与诸大臣十六人,各各[随侍]一千之人人如[彼等]言附而遣。(二五四)如斯言:“长老虽老年不可乘骑乘物。[然]长老应伴恒河之船而来。”(二五五)彼等行如上之言,长老闻彼而立上。彼等以船伴长老来,王则出迎于彼处。(二五六)王浸水至膝,差延右手而恭迎长老下船,(二五七)彼有应供之德慈悲心深之[长老]缒王之右手而下船。(二五八)王伴长老来至罗提瓦达那苑,洗长老之足涂[油]而坐,[大]地之主欲验长老之智能,而言:“大德!余欲见神变事。”(二五九、二六〇)问曰:“何事耶?”答曰:“为大地震动。”彼[长老]再以语彼:“[王]见所欲者,彼全[地]之震动耶,抑一地方之[震动]耶?”(二六一)问曰:“何者难耶?”闻一地方之震动难,申旨愿将见此。(二六二)长老以车、马、人、与满水钵使置于一由旬限界之中四方,与彼等一部分共令一由旬之地震动,由于神通力令坐其处之[王]亦示此。(二六三、二六四)彼大臣由杀害比丘等事而[王]自身有罪耶抑或无耶?[大]地之主问于长老,(二六五)长老言:“无汗之心,则无络业。”长老语鹧鸪本生谭令王得悟。(二六六)长老其处乐住王苑而七日,令[大]地守护者学习佛之善教。(二六七)

于彼七日间[大]地主派遣两个夜叉而于地上集来比丘等。(二六八)于第七日[王]赴己所乐之精舍,无余令集比丘众。(二六九)与长老共同坐于帷帐中之一隅,[王]怀邪义之比丘等一一呼出至傍:“大德!善逝[尊]何说者耶。”[大]地之主问,彼等各各随己见,答覆常见说等者,王对此之邪见家等令无余还俗,[如斯]令还俗者为六万人。(二七〇~七二)问正法之比丘等言,“善逝[尊]何说者耶?”彼等[答]:“分别说者。”如此说,王以此而问长老。(二七三)彼王:“大德!正觉者分别说耶?”长老:“然。”闻此而王于彼时心满足,(二七四)如斯王向长老语:“[比丘]众被净扫故,如是大德![比丘]众可行布萨会。”(二七五)施行保护僧伽,入于美丽之都,僧伽相和合其时可行布萨式。(二七六)

长老为行正法之会诵于数阿僧祗之比丘众[中],信心坚固,得六神通,通达三藏,具有无碍辩之比丘选一千人。由彼等于阿育精舍施行正法会诵。(二七七、二七八)摩诃迦叶长老与耶舍长老,此等如行正法会诵,帝须长老亦同[行]此,(二七九)碎破他说[名]“论事”而论,帝须长老于此会诵之道场说。(二八〇)如斯由一千人之比丘,由阿育王之保护,此正法会诵九个月而毕。(二八一)王之[即位]第十七年,彼仙士年七十二岁,于大自恣日会诵毕。(二八二)于教之住立,如与称赞,会诵告终时,大地震动。(二八三)弃优良美丽之[大]梵天宫,彼[帝须]为教故来此可厌人间世界,[此务]已果,人果于教之热勤。他之何人于教之热勤为懈怠者耶?(二八四)

第三结集毕

善人之信心与感激而[起]作大王统史

名第三结集第五章[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