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人施设论

论母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 [一人]

有六施设:是蕴施设、处施设、界施设、谛施设、根施设、人施设。

几许之蕴是蕴施设耶?是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如此之蕴是蕴施设。

几许之处是处施设耶?是十二处: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如此之处是处施设。

几许之界是界施设耶?是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触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如此之界是界施设。

几许之谛是谛施设耶?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如此之谛是谛施设。

几许之根是根施设耶?是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命根、女根、男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此之根是根施设。

几许之人是人施设耶?

时解脱。

不时解脱。

动法。

不动法。

退法。

不退法。

思不能。

护不能。

凡夫。

一〇

种性。

一一

怖畏抑制。

一二

不怖畏抑制。

一三

不能行。

一四

能行。

一五

决定。

一六

不决定。

一七

[四]向。

一八

[四]果住。

一九

首等。

二〇

住劫。

二一

圣。

二二

非圣。

二三

有学。

二四

无学。

二五

非学非无学。

二六

三明。

二七

六通。

二八

正自觉。

二九

独觉。

三〇

俱分解脱。

三一

慧解脱。

三二

身证。

三三

见至。

三四

信解。

三五

随法行。

三六

随信行。

三七

极七返。

三八

家家。

三九

一种。

四〇

一来。

四一

不还。

四二

中般涅槃。

四三

生般涅槃。

四四

无行般涅槃。

四五

有行般涅槃。

四六

上流趣阿迦腻吒[天]。

四七

预流、预流果能作证向人。

四八

一来、一来果能作证向人。

四九

不还、不还果能作证向人。

五〇

阿罗汉、阿罗汉果能作证向人。

二 [二人]

忿与恨。

覆与恼。

嫉与悭。

诳与谄。

无惭与无愧。

恶言与恶友。

不护根门与食不知量。

失念与不正知。

破戒与破见。

一〇

内结与外结。

一一

不忿与不恨。

一二

不覆与不恼害。

一三

不嫉与不悭。

一四

不诳与不谄。

一五

惭与愧。

一六

善言与善友。

一七

护根门与食知量。

一八

正念树立与正知。

一九

戒具足与见具足。

二〇

于世间难得二人。

二一

难满足二人。

二二

易满足二人。

二三

漏增二人。

二四

不漏增二人。

二五

劣意向与胜意向。

二六

自足与他足。

三 [三人]

无希望、正希望、离希望。

三病喻人。

身证、见至、信解。

粪语、华语、蜜语者。

漏疮喻心人、电光喻心人、金刚喻心人。

盲、一眼、两眼。

覆慧人、膝慧人、广慧人。

此处有欲与有之未离欲一类人,此处于欲而离欲于有而未离欲一类人,此处于欲与有之离欲一类人。

石刻喻人、地刻喻人、水刻喻人。

一〇

三树皮衣喻人。

一一

三迦尸迦衣喻人。

一二

易计量、难计量、无计量。

一三

此处有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可亲近、可倚亲、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恭敬、尊重而可亲近、可倚亲、可伺候一类人。

一四

此处有可厌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可舍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可亲近、可倚亲、可伺候一类人。

一五

此处于戒完全行而于定与慧一分行一类之人;此处于戒与定完全行而于慧一分行一类之人;此处于戒与定与慧完全行一类之人。

一六

三师。

一七

其他之三师。

四 [四人]

不善士、由不善士更为不善士者,善士、由善士更为善士者。

恶人、由恶人更为恶人者,善人、由善人更为善人者。

恶法、由恶法更为恶法者,善法、由善法更为善法者。

有罪、多罪、少罪、无罪。

略开知、广演知、所引导、文句为最。

以相应辩非为自在辩者、以自在辩非为相应辩者、以相应辩为自在辩者、非相应辩为非自在辩者。

七四

说法人。

八四

云喻人。

九四

鼠喻人。

一〇

四庵摩罗果喻人。

一一

四瓶喻人。

一二

四池喻人。

一三

四轭牛喻人。

一四

四蛇喻人。

一五

此处有不查、不究不应称赞者一类之人;此处有不查、不究应称赞者而不称赞一类之人;此处有不查、不究于不应信之处而生信一类之人;此处有不查、不究于可信之处而生不信一类之人。

一六

此处有查究,不称赞不可称赞者一类之人,此处有查究,称赞可称赞者一类之人,此处有查究,于不可信之处而生不信一类之人,此处有查究,于可信之处而生信一类之人。

一七

此处,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一类之人;此处,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称赞,其时又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不一类之人;此处,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其时有可称赞者真实、正当称赞一类之人;此处,其时有不可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其时亦有可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一类之人。

一八

依起策之果而生活,依功德之果而不生活者;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依起策之果而不生活者;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依功德之果而生活者;亦不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亦不依功德之果而生活者。

一九

以阇而趣向阇者,以闇而趣向明者,以明而趣向闇者,以明而趣向明者。

二〇

以[今]下而为[当来]下,以[今]下而为[当来]上,以[今]上而为[当来]下,以[今]上而为[当来]上者。

二一

四树喻人。

二二

以色为量而信色者,以声为量而信声者,以粗为量而信粗者,以法为量而信法者。

二三

此处有行自利而不行利他一类之人,此处有行利他而不行自利一类之人,此处有行自利及行利他一类之人,此处有不行自利及不行利他一类之人。

二四

此处,于自苦而勤自苦一类之人;此处,令他苦而勤令他苦一类之人;此处,于自苦自勤苦者,令他苦而勤令他苦一类之人;此处,勤于自苦自苦者;勤于他苦他苦者一类之人;此处,不自苦不勤于自苦,不他苦不勤于他苦一类之人。

二五

有贪、有瞋、有痴、有慢。

二六

此处有得内心之止,依增上慧不得法之观一类之人;此处依增上慧得法观,不得内心之止一类之人;此处有得内心之止,又依增上慧得法观一类之人;此处亦不得内心之止,依增上慧亦不得法观一类之人。

二七

顺流行人、逆流行人、自住人、已渡彼岸而住于到彼岸果之婆罗门人。

二八

以少闻而闻不达成,以少闻而闻达成,以多闻而闻不达成,以多闻而闻达成者。

二九

不动沙门、红莲华沙门、白莲华沙门、沙门中之柔软沙门。

五 [五人]

此处有一类之人,作[违犯之]行,又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此处有一类之人,作[违犯之]行,不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此处有一类之人,不作[违犯之]行,亦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此处有一类之人,不作[违犯]之行,不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

施已而轻蔑者、共住而轻蔑者、轻信者、不确信者、钝痴者。

五之战士喻人。

五之乞食者。

五之不后食者。

五之一食者。

五之粪扫衣者。

五之但三依者。

五之树下住林者。

一〇

五之树下住者。

一一

五之回处坐者。

一二

五之常坐者。

一三

五之随得座者。

一四

五之冢间坐者。

六 [六人]

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又于彼处获得一切智,又于诸果成为自在性一类之人;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彼处不获一切智,于诸果不成为自在[性]一类之人;此处曾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为声闻之最上一类之人;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不成为声闻之最上一类之人;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成为不还,于现状不来一类之人;此处曾于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不为苦之边际,成为一来,还于现状一类之人。

七 [七人]

七水喻人:是一次沈而沉下者、浮出已而[再]沉下者、浮出已而住立者、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者、浮出已而前进者、浮出已而得立足点者、浮出已而度达彼岸且为住果之婆罗门。

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随法行、随信行。

八 [八人]

四道具足之人、四果具足之人。

九 [九人]

等正觉、独觉、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随法行、随信行。

十 [十心]

以五之此世为终者、以五之此世为舍已而终者。

人施设论母[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