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国故论衡

一字重音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中夏文字率一字一音,亦有一字二音者,此轶出常轨者也。何以证之?

曰:高诱注《淮南·主术训》曰:鵕寿,读曰私鈚头。二字三音也。(按私鈚合音为鵕,谆脂对转也。头为寿字旁转音。)既有其例,然不能征其义。今以《说文》证之。

凡一物以二字为名者,或则双声,或则叠韵。若徒以声音比况,即不必别为制字。然古有但制一字不制一字者,踸踔而行,可怪也。若谓《说文》遗漏,则以二字为物名者,《说文》皆连属书之,亦不至善忘若此也。

然则远溯造字之初,必以一文而兼二音,故不必别作彼字。如《说文》虫部有悉{帅虫}。{帅虫},本字也,悉则借音字。何以不兼造蟋?则知{帅虫}字兼有悉{帅虫}二音也。如《说文》人部有焦侥。侥,本字也,焦则借音字。何以不兼造僬?则知侥字兼有焦侥二音也。如《说文》廌部有解廌廌,本字也,解则借音字。何以不兼造獬?则知廌字兼有解廌二音也(廌字兼有解廌二音。更有确证。《左传》宣十七年:庶有廌乎。杜解:廌,解也,借廌为解。即廌有解音之证。)草部有牂a19。a19,本字也,牂则借音字。何以不兼造{艸牂}?则知a19字兼有牂a19二音也。

其他以二字成一音者,此例尚众。如黾勉之勉,本字也,黾则借音字,则知勉字兼有黾勉二音也。诘诎之诎,本字也,诘则借音字,则知诎字兼有诘诎二音也。a20箸之a20,本字也,箸则借音字,则知a20字兼有a20箸二音也。唐逮之逮,本字也,唐则借音字,则知逮字兼有唐逮二音也。此类实多,不可殚尽。

大抵古文以一字兼二音,既非常例,故后人旁驸本字,增注借音,久则遂以二字并书。亦犹越称于越,邾称邾娄,在彼以一字读二音,自鲁史书之,则自增注于字娄字于其上下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