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八 齐策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本篇导读

《齐策一》先以《靖郭君善齐貌辨》写贤相靖郭君田婴,继而述及良将田忌。《邯郸之难》以齐国在桂陵之战“围魏救赵”一役中,突显主帅田忌的重要性,而更为关键的乃其军师孙膑。在马陵决战中,魏太子申被杀,孙膑的仇人庞涓亦一命呜呼。经此一役后,魏国自魏文侯以来的富强局面,因魏惠王之鲁莽而一蹶不振。

田忌是齐国之良将,并有大功于齐国,可惜却为邹忌所诬陷而出逃于楚国。故无论邹忌如何令齐威王广开言路和变法有功,亦无法弥补他在诬陷田忌一事上的缺失。

齐与秦,其时号称东、西两大国。本书录选了《苏秦为赵合说齐宣王》一文,当中反映了齐国都城临淄的繁华富裕,街道上人们肩摩毂击,吃喝玩乐,应有尽有,且沃野千里,带甲数十万,号称强国。

靖郭君善齐貌辨

靖郭君善齐貌辨[1]。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2],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3],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4],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1 靖郭君:田婴(生卒年不详),齐威王之子,曾为齐相,封于薛地,靖郭君是他逝世后的谥号。齐貌辨:齐人,靖郭君的门客。

2 士尉:齐人,靖郭君的门客。

3 刬(chǎn):同“铲”,削除。

4 慊(qiè):满意。

译文

靖郭君田婴很欣赏齐貌辨。然而齐貌辨有很多小毛病,门客们都不喜欢他。门客士尉规劝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就告辞而去。他儿子孟尝君又私下劝告,靖郭君勃然大怒说:“即使牺牲你们这些人,毁掉我的家,如能让齐貌辨满意,我都不会拒绝去做。”于是,他给齐貌辨安排住上等的客舍,让长子侍奉他,早晚送饭给他。

数年,威王薨[1],宣王立[2]。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1 威王(约前三七八至前三二〇):名因齐,公元前三五六至公元前三二〇年在位。薨(hong):古代诸侯或有爵位之官死去称薨。

2 宣王(约前三五〇至前三〇一):名辟疆,威王子,公元前三一九至公元前三〇一年在位。

译文

过了几年,齐威王去世了,齐宣王即位。靖郭君和宣王的关系不太好,靖郭君只好辞别宣王,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齐貌辨也跟他一起回去。没过多久,齐貌辨告别靖郭君,要到国都拜见宣王。靖郭君说:“齐宣王很不喜欢我,你要是去的话,肯定是死路一条!”齐貌辨说:“我本来就没有想着求生。请务必让我去吧!”靖郭君不能阻止他。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1]。」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2],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1 郊师:卫姬的儿子,宣王的庶弟。

2 昭阳:楚将,曾任楚大司马。

译文

齐貌辨到了国都,宣王听说这事后,满怀怒气等着他。齐貌辨见到了宣王,宣王说:“你就是靖郭君很喜欢、言听计从的那个人吧!”齐貌辨说:“喜爱倒是有这回事,言听计从却谈不上。当大王仍是太子的时候,我曾对靖郭君说:‘太子的长相不好,脸颊过长,眼光无神,这种人是不会通情达理的。不如废掉太子,另立卫姬的儿子郊师。’靖郭君听了之后哭着说:‘不行,我不忍心这么做。’如果他听了我的话,就没有今天的忧患了,这是其一。到了薛邑以后,楚将昭阳要求用几倍大的地盘来换取薛邑。我又劝靖郭君:‘你一定要同意这件事。’靖郭君说:‘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薛邑,虽然大王现在对我不好,但那样做怎么对得起先王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邑,我怎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呢?’他又不听我的话,这是其二。”宣王听后,长长地叹息说:“靖郭君对待寡人,竟然到如此地步吗?寡人年轻,丝毫不了解这些情况。你愿意为寡人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说:“遵命。”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

译文

靖郭君(见宣王时)穿着了威王赐给他的衣服,戴了威王赐给他的帽子,佩带着威王赐给他的宝剑。宣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看见他就忍不住流下眼泪。靖郭君来到齐都,宣王就请靖郭君为丞相。靖郭君一再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七天以后称病再度请辞相位,过了三天,齐王才同意。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1]。

1 趣:同“趋”。

译文

在这个时候,靖郭君可说是善于发现人才。他能够了解人才,因此当旁人非议齐貌辨时,他毫不动摇。这正是齐貌辨能够置生死于度外、乐于为他分忧解难的原因啊!

赏析与点评

慧眼识人,奖掖后进,方才是成就大事的人物。

邯郸之难

邯郸之难[1],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2]:『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3]:『不如勿救。』段干纶曰[4]:『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5],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6],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乘魏之弊,大破之桂陵[7]。

1 邯郸之难:指魏军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2 田侯:即齐威王。

3 邹子:即邹忌(约前三八五至前三一九),齐威王大臣,齐相,被封在下邳,号称为成侯。

4 段干纶(生卒年不详):齐臣。

5 之求:当作“言救”。且:抑或。

6 襄陵:魏邑,在今河南睢县西边。

7 桂陵:齐地,在今河南长垣北边。

译文

赵都邯郸被魏军围攻,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道:“救不救赵国?”邹忌说:“不如不救。”段干纶说:“不救会对我国不利。”齐威王说:“为什么?”段干纶回答说:“让魏国攻下邯郸,这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齐威王说:“对。”于是派兵,说:“让大军驻扎在邯郸郊外。”段干纶说:“臣所说的利或不利,不是这样办。援救邯郸,而驻军在它的郊外,会造成赵都不被攻下而魏国兵力无损的局面,所以说不如向南攻打襄陵,令魏军疲敝。这样邯郸会被攻下而魏军则会疲敝,将使赵国残破而魏国削弱。”齐威王说:“好。”于是派兵南下攻打襄陵。这年的七月,邯郸失守。齐军乘魏军疲敝之际,在桂陵大败魏军。

赏析与点评

以逸待劳,以柔克刚,以智取胜。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1],与秦交和而舍[2]。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3],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1 齐威王:当为齐宣王,下同。章子:齐名将匡章(生卒年不详)。

2 交和而舍:两军相对,军门称为“和”。舍,屯驻。

3 徽章:包括旗帜和士卒衣服的标识。

译文

秦国向韩、魏借道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子领兵应战,他和秦军一接触就驻扎下来。双方的使者多次来往,章子改变了军队服装上的标识,以混杂于秦军中。探子说章子带领齐兵投向了秦军,齐威王没有理会。不久,探子又说章子带兵向秦军投降,齐威王仍旧没有理会。这样重复了三次。有关主管人员提出说:“说章子背叛的人,几个都异口同声,大王为什么不派兵攻打他?”齐王说:“很明显他不会背叛寡人,为什么要攻打他呢?”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译文

不久,传来消息说齐军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自称为西边的藩臣向齐国谢罪。齐王身边的人说:“大王怎么知道章子不会背叛呢?”齐王说:“章子的母亲启得罪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杀了他的母亲,并把她埋于马厩之下。寡人派章子领兵,鼓励他说:‘以你的勇敢,定必凯旋而归,寡人一定会重新安葬你的母亲。’章子说:‘臣不是不能重新安葬死去的母亲。臣的母亲启得罪了先父,先父没有留下什么吩咐就死了。臣没有得到父亲的吩咐就擅自改葬母亲,这是欺骗死去的父亲,因此我不敢这样办。’他作为儿子不会欺骗死去的父亲,作为臣子怎么可能会欺骗活着的君主呢?”

赏析与点评

善良忠厚是获得别人信任与尊重的必要品德。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1]:『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2],西有清河[3],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4],五家之兵[5],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6],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鞠者[7]。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

1 苏秦:本章为纵横家练习游说之作,此苏秦及下文齐宣王都是假托人名。

2 琅邪:在今山东诸城东南的山。

3 清河:指济水,是齐、赵边境的界河。

4 齐车:当作“三军”。

5 五家之兵:又称“五都之兵”,是齐军主力。

6 临淄(zi):齐都,今山东淄博东北。

7 竽(yú):乐器,笙类。瑟:乐器,似琴。筑(zhù):乐器,似瑟而较大,头安弦,用竹击打。琴:乐器,古为五弦,后用七弦。斗鸡:用鸡相斗的游戏。走犬:指田猎活动。六博:古代棋戏之一。踏鞠(ju):以皮做成,用毛充实,即古代的足球。

译文

苏秦为赵国合纵游说齐宣王说:“齐国的南面有泰山,东面有琅邪山,西面有清河,北面有渤海,是四方都有要塞的国家。齐国方圆两千里,精兵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三军勇士,五家精兵,行如疾箭飞快,战如雷电威猛,解散如风雨骤停。即使征兵,也从来没有征调泰山下、清河边和渤海之滨的部队。单是临淄城中就有七万家,臣私下估量,每户不少于三个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须等待从远地调兵,临淄城中的兵力就已经达到二十一万了。临淄非常富庶且殷实,百姓们没有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踢球的。在临淄的路上,车轴互击,人们肩膀互擦,把衣襟连起来就成为帷帐,卷起袖子就成了幕布,挥出的汗水成为雨点,家家富有,心宽气扬。以大王的贤名与齐国的强盛,天下没有敌人,如今却向西面屈服于秦国,臣私下真为大王感到羞耻。”

『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

译文

“韩、魏两国之所以惧怕秦国,是因为他们与秦国接邻。出兵而相对,不到十天,胜败毕现。韩、魏两国战胜秦国,兵力则减,边境便无法防守;要是战而不胜,就濒临灭亡。因此韩、魏不敢轻率与秦国开战,却容易向秦屈服。”

『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1],径亢父之险[2],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

1 阳晋:卫地,在今山东郓城西边。

2 亢父:齐邑,在今山东济宁南边。

译文

“如今秦国攻齐却不是这样,背后是韩、魏的地方,穿越卫国阳晋的要道,通过亢父的险路,车不能并驾,马不能并行,一百人守住险隘,一千人都不能通过。秦军虽然想深入齐国,却心中不安,恐怕韩、魏从后偷袭。因此虚声恫吓,迟疑不进。秦国不能危害齐国,这是十分明显的。不考虑秦国不能把我怎么样,而想向西面服从秦国,这是群臣计谋的错失。现在没有臣事秦国的名声,而能得到强国的地位,臣希望大王稍稍考虑一下。”

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译文

齐王说:“寡人不智,现在你把赵王的教诲告知,寡人恭敬地把国家托付给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