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六 秦策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本篇导读

此卷记述了公元前三〇二年,秦国攻打楚汉中,大败楚军于蓝田,韩、魏不但没有救援,反而趁火打劫,攻至楚国的邓邑。而在翌年(公元前三〇一年),齐国先派人离间秦、楚,又游说楚国联合齐、韩及魏攻秦,楚国信以为真,却料不到三国真正攻击的目标是楚国。楚国完全被玩弄于股掌之上。可悲的是,齐、韩、魏攻伐楚国,其实是自相残杀,无疑是为强秦扫除统一天下的阻碍。若令楚国倒向秦国,情况岂不更为严峻?齐、韩及魏三国在这时似乎还真是同仇敌忾,它们于公元前二九六年共同攻打秦国,甚至进了函谷关,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然而在秦国献出三城时,三国各取一城后便立即撤兵,而没有直捣黄龙,从而让秦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可谓放虎归山,终成大患。由此可见,六国面对强秦不知应对,其弊在于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再对比秦昭王虚心采纳中期的进谏,秦始皇面对顿弱之抨击,均不以为逆,只一心追问吞并六国之计谋,可谓矢志不移,令人感动。中期与顿弱,敢于犯颜直谏,可谓忠臣。明君与忠臣,就是成就秦国霸业的主要因素。

本书录选了顿弱向秦王嬴政的一番进谏,顿弱主要指出两件事,一是说秦王不孝,希望他改过;二是请求秦王给他万金,以破坏六国的合纵。

秦王欲见顿弱

秦王欲见顿弱[1],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2]。』秦王许之。于是顿子曰:『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推耨之势[3],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秦王悖然而怒[4]。

1 秦王:嬴政(前二五九至前二一〇),公元前二四六年即秦王位,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六国后改称为始皇帝。顿弱(生卒年不详):秦国辩士。

2 不即:否则。不,同“否”。

3 铫(yáo):古代的大锄。耨(nòu):古代的除草工具。

4 悖然:生气的样子。

译文

秦王想召见顿弱,顿弱说:“臣的主张是不做参拜,大王如能让我不用参拜,就可以相见,不然就不必见面了。”秦王同意了,于是顿子说:“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有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有无其名又无其实的,大王知道吗?”秦王说:“不知道。”顿子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就是商人。不需要拿起农具,耕种土地,就有储蓄粮食的实际收益,这就是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人。无其实而有其名的就是农夫。土地解冻就下田耕种,顶着烈日去锄草,实际上却没有粮食的储蓄,这就是无其实而有其名的人。无其名又无其实的就是大王。立为万乘的君王,却没有孝名;用千里供养,却没有孝的实际。”秦王听了非常生气。

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1],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2],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秦王曰:『山东之建国可兼与?』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秦王曰:『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顿子曰:『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即横也。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虽有万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于燕、赵而杀李牧[3]。齐王入朝[4],四国必从[5],顿子之说也。

1 山东:指崤山以东。

2 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秦始皇母和嫪毐(?至前二三八)私通,生二子。始皇九年,诛杀毐三族,迁太后于阳宫,杀其二子。此文所说秦王不孝事,均指此。

3 李牧(?至前二二九):赵国名将。

4 齐王:齐王建,即田建(前二八三至前二八一),齐国末代君主。

5 必:通“毕”。

译文

顿弱说:“山东有六个国家,你的威势不能压倒山东,却压倒了自己的母亲,我私下认为大王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秦王说:“山东的几个国家可想法兼并吗?”顿子说:“韩国是天下的咽喉,魏国是天下的胸腹。大王为我提供万金去活动,让我到韩、魏,使他们的大臣入秦朝见,那么韩、魏就会服从了。韩、魏服从了,天下就可设法兼并了。”秦王说:“寡人的国家贫穷,恐怕不能提供万金。”顿子说:“天下从来没有安定的时候,不是合纵就是连横。连横成功,则秦国称帝;合纵成功,则楚国称王。秦国称帝,就可以有天下人供养。楚国称王,大王纵有万金也不能享用。”秦王说:“好。”于是便提供万金,让他往东到韩、魏活动,使他们的将相入秦朝拜。往北到燕、赵活动,使李牧被杀。齐王入秦朝见,四国都服从秦国,这都是采纳了顿子意见的结果。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