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本篇导读

传统政治中,太子身为储君,将来必定会君临天下,统治万民。因此应预先确立名分,否则政争不已。历史上皇帝的兄弟、子孙为争夺皇位而发生刀兵相见、骨肉相残的悲剧多不胜数,因此早日确立太子和诸王的名分,确立太子的崇高地位,可杜绝其他人的非分之想,避免发生兄弟阋墙的惨剧,也是让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贞观朝官员多认为应当尽早给诸王确定不同的名分,并严格遵循礼仪制度,做到厚薄有差,以绝非分之想,断绝祸患之源。

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1。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邪?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2。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3,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

1 吴王恪:即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出身显贵,其母乃隋炀帝的公主。甚得太宗宠爱,又言吴王类己。后来太子承乾与魏王泰因谋夺太子之位而遭贬黜,太宗一度欲立李恪为太子,因长孙无忌的反对,最后以长孙所力主的李治为太子,即日后的高宗。齐州:唐代齐州辖境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章丘、禹城、齐河、临邑等县。州治所在历城,即今济南市。

2 出作藩屏:此谓到州郡任职,以屏藩京城。

3 百年:此为死亡身故的讳称。

译文

贞观七年,太宗任命儿子吴王李恪为齐州都督。太宗对侍臣说:“从父子的感情来说,岂有不希望时常互相见面的?但是家事和国事,事体轻重不同,他必须出任地方长官以屏藩京师。而且让他早有确定的名分,断绝非分之想,我死以后,使他们兄弟没有危亡的后患。”

赏析与点评

“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所谓“名正言顺”,名分是古代社会定尊卑高低,以至种种政治、社会、伦理秩序的准则。当这种关系秩序确定下来,所有持份者必须无条件服从,不得有非分之想,否则会被视为破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轻者受罚,重者伏诛。所以,早定名分,既可杜绝人们萌生篡夺的恶念,又可发挥稳定家国的作用。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自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1,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使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2,及文帝即位3,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疑而畏之也4。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5,封户不少6,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别加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7。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赐物百段8。

1 树置:树立。这里指封授爵位或职务。

2 魏武帝:即曹操(一五五至二二〇),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东汉王朝。陈思:即曹植(一九二至二三二),为曹操第三子,文帝之弟,字子建,谥号思,故称陈思王。

3 文帝:即魏文帝曹丕(一八七至二二六)。

4 嗣王:继位的皇帝,这里指魏文帝曹丕。

5 身食大国:指分封的食邑很大。

6 封户:封赏的食户,供奉租税徭役。

7 自然:自己会形成那种情况。然,那样的意思。

8 物:财物。段:品类。

译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书说:“自汉晋以来,分封诸王都因为封授的位置不当,没有预先确立名分,因而导致灭亡。国君们对这些事是很清楚的,但因为溺于个人感情,所以没有吸取前车之鉴而改变做法。现在诸王当中有过于受宠的,臣所忧虑的,不仅仅是他们倚仗宠爱而骄奢自大。从前魏武帝宠爱陈思王曹植,后来魏文帝曹丕即位,便对曹植防范禁制,使他就像在狱中的囚犯一样,这是因为先帝对他的恩宠太多,所以继位的君主对他就有所疑虑和惧怕了。魏武帝宠爱曹植,恰恰是害了他。况且,帝王的儿子还用得着担心没有富贵可享受,他们分封的食邑很大,封赐的食户也不少,穿好的衣服,吃好的食物,还有什么需要呢?何况每年还得到不计其数的额外优厚赏赐而没有限制。俗话说:‘贫不学俭,富不学奢。’意思是说,这些习性自然就会那样。现在陛下以圣明的德行开创帝业,难道仅仅是安顿好现在的子弟就算成功了吗?应当制定长远的制度,让万代子孙遵照执行。”奏章呈上后,太宗很赞许,赏赐他许多财物。

赏析与点评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贫穷人家,生活本来已捉襟见肘,何来有条件讲究节俭。富裕人家,生活已经丰足无缺,实不必再讲究奢侈享受。意思是任何事物顺其自然便可以,刻意强求,未必是好事。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以每月特给魏王泰府料物,有逾于皇太子,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1,甚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2,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于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3。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或至乱国。伏惟陛下功超万古,道冠百王,发施号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4,朝野见闻,不以为是。臣闻《传》曰:「爱子,教以义方5。」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6,遂骄恣梁孝王7,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8,积财镪巨万计9,出警入跸10,小不得意,发病而死11。宣帝亦骄恣淮阳王12,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阁13,伏愿恒存礼训,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14。』太宗深纳其言。

1 道亚霄极:德行仅次于国君。道,名分。霄极,天空的最高处,这里指喻朝廷君王。

2 泉:古代钱币的名称之一。

3 正体:旧指承宗的嫡长子。

4 翻:通“反”,反而。

5 “爱子”二句:语出《左传·隐公三年》。意谓爱护子女,就要教育他们懂得道理规矩。义方,做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

6 汉窦太后:名漪房(前二〇五至前一三五),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出身于良家子女,吕后时,窦姬被选中去了代国。到了代国,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先与她生了个女儿刘嫖,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代王成为汉文帝后,于公元前一八〇年三月封窦姬为皇后,长子刘启立为太子,刘嫖封为馆陶长公主,幼子刘武先封为代王,后封为梁孝王。文帝去世后,景帝刘启即位,窦后成了皇太后。死后与文帝合葬霸陵。景帝:即汉景帝刘启(前一八八至前一四一),汉文帝刘恒长子。

7 梁孝王:汉文帝刘恒幼子刘武,先封为代王,后封为梁孝王。

8 复道弥望:复道,亦称辇道或阁道,是古代宫殿建筑中的一种类似长廊的木构建筑物,上下皆有行路。弥望,满目都是的意思。

9 财镪:钱财。镪,穿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也泛指钱币。

10 出警入跸(bì):古代帝王进出时所经之地都要戒备、清道,断绝行人。这里指梁孝王进出时的警戒和清道仪式都如同帝王。

11 “小不得意”两句:据《史记》记载,景帝时,栗太子被废,梁孝王入朝,欲代废太子为嗣,未获接纳,甚为不满,回到封国后便发病而死。

12 宣帝:即刘询(前九一至前四九),本名病己,字次卿。戾太子(刘据)孙,史皇孙刘进子,汉武帝的曾孙。继汉昭帝后即位。汉武帝晚年,太子刘据与其子都因巫蛊之祸而死,当时刘询年幼,流落民间,深知民间疾苦和吏治得失。元平元年(前七四)昌邑王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七月继位,时年十八岁。亲政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儒法并用;在经济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招抚游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淮阳王:淮阳王族开基始祖刘钦,是汉宣帝的二子,元康三年(前六五)受封为淮阳王,公元前四十八年就国,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刘钦在位三十六年去世,传位给儿子淮阳文王刘去。王莽篡位后,淮阳王国灭亡。

13 出阁:皇子出就藩封称“出阁”。

14 不肃而成:《孝经》引孔子语。意谓不须用严肃的态度来教化就有所成就。

译文

贞观十三年(六三九),谏议大夫褚遂良因为每月特别供给魏王李泰府里的物品超过了皇太子,而上书进谏说:“从前圣人制定的礼制,尊重嫡子,抑制庶子。皇太子称之为储君,德行仅次于国君,极为高贵尊崇,所用的物资用不着限制,钱财货物,可以和国君共同享用。庶子的地位较低,不得拿嫡子来比较,以此来杜绝嫌疑,清除祸源。先王一定是根据人之常情来制定礼法的,明白有国有家,就必须有嫡有庶,这样才能安定有序。庶子即使被宠爱,也不得超过嫡子,因为嫡子的地位必须要特别尊崇。如果不能明确地确立他们的名分,就会使应当亲近的人反而疏远,应当尊崇的人反而卑贱,那些佞巧奸邪之徒就会乘机活动,因私宠而损害公道,惑乱人心,扰乱国家。陛下的功业超越了万古,德行冠于百王,发出的政策诏令亦是后世的楷模。陛下日理万机,有时未必妥善,但臣子的职责就是谏诤,不容许沉默不言。为臣的看到供应太子的物资,反而比魏王少,朝野或民间听到后都认为这样做不对。臣听说《左传》上说:‘爱护子女,就要教育他们懂得道理规矩。’忠、孝、恭、俭,就是做人的正道。以前汉朝的窦太后和汉景帝都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娇惯梁孝王,赐给他四十多座城,其苑囿方圆达三百里。梁孝王大肆修建宫室,建造的楼阁复道举目相望,积聚的钱财数以万计,进出时的警戒和清道仪式都如同帝王,但后来稍有不如意,就病发死了。汉宣帝放纵娇惯淮阳王,几乎导致国家败亡,幸亏有谦逊的大臣辅佐,才使他免于灾难。魏王是新近出藩到封地就任的,臣希望陛下要常用礼义教导他,好好为他选择师傅,用国家成败的道理来启示他;既要他勤俭节约,又要用文章学问来劝勉他。尽忠尽孝,就予以奖励;用道德来引导他,用礼仪来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成为有用的人才。这就是所谓‘圣人的教化,不用疾言厉色就能使人成器’的道理。”太宗完全接受他的意见。

赏析与点评

“爱子,教以义方。”——古人认为爱护子女,不仅仅给予物质需要,最重要的是教育下一代懂规矩,明礼仪。其实,放诸今天,以这样的态度来栽培子女,亦绝不过时。现代社会以小家庭为主,小朋友往往万千宠爱在一身,成为家庭,以至家族的焦点,物质不至缺少,所欠者,反而是规矩与礼仪。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