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郭子仪

第三章 收复两京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当玄宗之幸蜀也,行至马嵬,父老请留。上命太子解释西行之意,并宣慰之。父老曰:“天子既不肯留,某等愿率子弟从太子东破贼,取长安(谓西京也)。若太子与天子同入蜀,中原百姓谁为之主?”太子不肯从。

建宁王倓(太子之子,后以谗害死)与李辅国(本名静忠,以宦者得幸肃宗。代宗立,恶其专权,遣使者杜满杀之)执鞚(音控,马勒也)谏曰:“逆胡犯关,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太子不如收西北两边之兵,召李、郭(谓李光弼、郭子仪)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岂非孝之大者?

何必为儿女之恋乎?”夫以唐室之盛,寇盗窃发,即欲弃两京而入偏僻之蜀,其失策亦已甚矣。而指陈得失,挽千钧一发之危机者,乃出于道旁之父老,朝中可谓无人。使无父老之谏,则中原无主,忠武虽有回天之力,亦安所施其技?从此知英雄成事亦有天焉。

当忠武大破史思明后,即欲直捣范阳,以倾贼巢,乃哥舒翰(本突厥人,潼关失陷,俘于禄山后,为禄山所杀。唐犹追赠太尉,谥武愍)之败报忽至。先是哥舒翰守潼关,以大军未集,不敢迎战,而杨国忠假上命,日夜迫之。翰不得已,抚膺恸哭,引兵出关,为贼将崔干佑所败,潼关遂陷。玄宗在宫,见平安火不至(注见后批评中),知潼关不守,遂与杨国忠等仓卒出亡。幸忠武闻太子已在灵武(今甘肃灵州西北)即位(是为肃宗),即率步骑五万,自河北来勤王。是时肃宗初立,朝威未振。忠武至,兴复之势,民有望焉。

唐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今并陷于贼,则眼前之事,孰有急于收复两京者哉?招讨节度使房琯者(琯,字次律,河南人),平时喜宾客,好谈论,思立不世之功以自显。请将兵复两京,上许之。琯效古战法,用车战,以牛车二千乘,马步夹之。贼顺风鼓噪,牛皆震骇,火焚之,人畜大乱,死伤四万余人。肃宗知此重大之业,非忠武莫可任者,而忠武亦受命而不辞。

忠武以为欲复西京,必先扫其四郊之贼垒而后可。乃先取潼关,复蒲州,收陕邑。自是潼陕之间,无复寇钞。至德(肃宗年号)二载九月,上劳飨诸将,遣攻长安,谓忠武曰:“事之济否,在此行也。”对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破釜沉舟,志亦壮矣。回纥怀仁可汗(回纥,旧唐称作迴纥,今之库伦是也。可汗,即君长之意。天宝末,封其王为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等,将精兵四千余人来会,忠武与叶护宴狎修好,相与誓平国难,约为兄弟。广平王俶(肃宗太子,即代宗也。时为兵马大元帅,子仪副之)将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共十五万,发凤翔(今陕西县),至长安城西,陈于香积寺(在长安县东神禾原上)北澧水之东。忠武将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贼将李归仁以十万兵陈于其北。归仁出挑战,官军逐之,逼于其陈。贼军齐起,官军却,李嗣业曰:“今日不以身饵贼,军无孑遗矣。”乃肉袒执刀,大呼奋击,杀数十人,阵乃稍定。回纥以骑兵出贼阵之后,夹攻之,贼军大溃。自午至酉,斩首六万级。官军入长安,老幼百万夹道欢呼,皆曰:

“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军士大休三日。

安庆绪(禄山之子,至德二载,杀父自立,改元天和)闻西京既失,悉发洛阳兵,使严庄、张通儒将之,步骑犹十五万,与官军遇于新店(在陕州西),依山为阵,声威甚壮。忠武以大军击其前,回纥登山乘其背。而贼潜师于山中,大军稍却,贼更分兵三千人,绝唐归路,众心大摇。忠武挥回纥令进,于黄埃中发十余矢,贼惊顾曰:“回纥来矣。”遂溃。官军与回纥夹击之,贼大败走。安庆绪弃洛阳,渡河保相州(今河南汉县)。忠武奉广平王入东京,陈兵于天津桥南,士庶欢呼于路。寻入朝,天子遣兵仗戎容,迎于灞水之上。肃宗劳之曰:“虽吾之国家,实由卿再造。”忠武顿首感谢。

【批评】

唐书及通鉴,皆谓哥舒翰之败,由杨国忠忌之之故。据《安禄山事迹》(唐华阴县尉姚汝能纂)所记,则翰亦不能无罪焉。翰至潼关,军中之务不自躬亲,尽委之于田良邱。其将王思礼、李承光又争长不协,全无斗志。及出师,未阵而溃,为麾下人拔归仁执降于禄山。翰兵十五万,贼兵一万,以十五万之众,更凭潼关之险,乃败于一万之寇,以致西京不守,天子出奔,几使中国为夷狄,其罪大矣。及见禄山,俯伏乞哀,称肉眼不知圣人,廉耻更安在哉?

《史记》:“周幽王为烽燧,有寇举之。”正义曰:“昼日燃燧,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烽,土橹也;燧,炬火也。皆山上安之,有寇举之。”当交通不便之世,得此已为便利,周幽王不愧发明史上之一人物矣。自周以后,历代行之。《通鉴注》引《唐六典》曰:“烽候所置,大率相去三十里,若有山冈隔绝,须逐便安置,得相望见,不必要限三十里。其逼边境者,筑城而置之,每烽置帅副各一人,其放烽有一炬、两炬、三炬、四炬,随贼多少为差。”《通鉴注》引《太宗实录》曰:“初罗士信取千金堡,太宗令屈突通守之。王世充自来攻堡,通惧,举烽请救。太宗度通力堪自守,且缓救,以骄世充。通举三烽以告急,太宗方出援之。”覩此知唐人以举火之多少,示军情之缓急,其法更精矣。玄宗时潼关失陷,见平安火不至,遂出奔。不云烽火而云平安火,当又是一种,惜不能考也。烽火之法,近世久已不用,惟高丽犹奉行维谨。西人谓之高丽电报,至国亡而后已。

房琯与杜甫交好,故世皆重之。兵败之后,李泌犹为营救,得以不死。其实琯之庸妄,一死亦不为冤。世谓人之贤否,至盖棺而后论定。其实人之贤否,即史上亦无定论。

忠武复两京,其功大矣。而借兵回纥,实是失着。据唐书谓肃宗速欲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京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及城破,回纥欲如约,广平王俶拜于马前曰:“今始得京师,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及取东京,回纥纵兵大掠,意犹未厌,更赂以罗锦万匹,乃止。当肃宗初年,两京虽陷,东南诸道犹为完善;灵武兵力虽弱,何不征勤王之师,而乞援于回纥乎?忠武不能匡正,殊失大臣之体。两京之民,既陷贼中,官军克复,再受外人之劫掠,既苦我民,亦失国体矣。回纥自恃功高,其心终不餍足。代宗之初,竟合吐蕃入寇,唐人得不偿失。每读史至此,未尝不为之废书三叹也。

安禄山以天宝十五载正月,僭称雄武皇帝,国号曰燕,改元曰圣武,以范阳为东都。至德二年正月,为其子庆绪所杀,僭窃三年,年五十五。

当玄宗出亡奔蜀,走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西)的时候,当地的父老都请他留驾,不可入蜀。玄宗命太子对群众解释西行的意思,并且抚慰他们。父老们说道:“皇上既然不肯留,那么我们愿率子弟们跟从太子向东去破贼,夺回长安。如果太子和天子都到蜀中去了,那么谁为中原的百姓们做主呢?”太子不肯听从。建宁王李倓(太子的儿子,后来被人谗害而死)和李辅国(本名静忠,作为宦官受到肃宗宠幸。代宗即位后,讨厌他专权,派使者杜满杀了他)拉着马勒谏他道:“逆胡进犯边关,天下分崩,不顾人情,怎能复兴?太子不如收西北两边的兵马,从河北召回李光弼和郭子仪,与他们合力,讨伐逆贼,收复二京,使国家转危为安,这才是尽孝的方法。为什么要作出小儿女的姿态呢?”以大唐如此强盛的国家,一遇到叛乱突然爆发便要丢弃京城,躲到偏僻的四川,也实在太失策了。而指出其中利害关系、挽救危机的人竟然是路边的父老,可见朝廷无人啊。假使没有父老的劝谏,那中原便没有君主统治,郭子仪纵然有回天之力,又怎么能施展他的才干呢?从这也能明白英雄成就大业也得靠天命啊。

郭子仪大破史思明之后,便要直捣范阳,倾覆贼巢,不料忽然接到哥舒翰(他本来是突厥人,潼关失陷后,被安禄山俘虏,被杀。朝廷追封为太尉,谥号为武愍)失败的消息,暂时便不能如愿。原来哥舒翰守潼关,因为大军没有齐集,不敢迎战,杨国忠假托朝廷的命令,一直强迫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抚胸痛哭,引兵出关,为贼将崔乾佑所败,潼关便失陷了。玄宗在宫中,看到平安火没有燃起,便知道潼关失守了,于是和杨国忠仓皇出逃。幸而郭子仪听见太子已在灵武(今甘肃灵州西北)即皇帝位(就是肃宗),便率领五万步骑从河北赶来。这时肃宗刚刚登上皇位,朝威未振,郭子仪到了,人民对于兴复的局势,才觉得大有希望。

唐朝以长安为西京,以洛阳为东京,这时一齐陷于贼手,眼前的事情,当然以收复两京为最急了。招讨节度使房琯(字次律,河南人),平时的时候喜欢宴请宾客,爱高谈阔论,想着立下大功来成就自己的名声。于是他奏请带兵去收复两京,得到了肃宗的许可。房琯仿效古时的战法,用牛车二千辆,马步兵夹着前进。贼人顺风鼓噪,牛都被震惊了,贼人又用火焚烧,于是人畜大乱,死伤四万多人。肃宗知道这件重大的事业,非郭子仪担任不可,于是郭子仪也受命不辞。

他认为要收复西京,必须先把西京四郊的敌垒扫清,然后才可以得手。于是先取潼关,克复蒲州,收回陕邑,从此潼陕之间便没有贼寇的扰害了。至德(肃宗年号)二年九月,皇上犒赏各将,派遣他们攻打长安,对郭子仪说:“大事能不能成,就看这一次了。”郭子仪回答说:“这次不打胜仗,我宁愿一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志气何等壮烈。那时回纥怀仁可汗(回纥,或作迴纥,就是现在的库伦。可汗,就是君长的意思。天宝末年,朝廷封其王为怀仁可汗)派他的儿子叶护等人,率兵四千余人来帮忙。郭子仪和叶护交好,大家立誓平定国难,约为兄弟。广平王李俶(肃宗的太子,便是后来的代宗,其时为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共十五万人,自凤翔(今陕西县)出发,到长安城西,列阵于香积寺(在长安县东神禾原上)北,澧水之东。郭子仪领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贼将李归仁率十万兵列阵于唐军之北。李归仁出来挑战,官军把他赶回去,直逼贼人的行阵,贼军齐起,官军退却。李嗣业说:“今天如果不用自身作引诱贼人的诱饵,军中将要没有残存的人了。”于是他赤膊执刀,大声呼喊着奋击,斩杀数十人,阵势才得稍定。回纥的骑兵到贼阵之后,前后夹攻,贼军于是大败。自午时起至酉时止,斩首六万级,官军便进入长安。长安的百姓,老幼百万人,都夹道欢呼:“想不到今天会再见到官军!”欢声响震远近。大军在这里休息了三日。

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至德二年,杀了父亲自立为王,改元天和)一听见西京失去的消息,便尽发洛阳的军队,使严庄、张通儒率领,步骑兵共有十五万人,与官军在新店(在陕州之西)相遇,便依山为阵,声威甚壮。郭子仪指挥大军攻他前面,回纥军登山袭击他的背后。但是贼人早有军队潜伏在山中,大军稍微退却。贼又分兵三千人,断绝唐军的归路,军心大为摇动。郭子仪指挥回纥的军队命他们前进,在黄埃中连发十余箭,贼人吃惊地道:“回纥人来了。”于是便溃散了。官军和回纥军两面夹击,贼军大败而逃。安庆绪丢弃了洛阳,渡河退守相州(今河南汉县),郭子仪奉广平王入东京,陈兵于天津桥南。沿路民众都欢呼不绝。不久,郭子仪入朝,肃宗派人在灞水上迎接他。肃宗慰劳他道:“虽然是我的国家,实在是由你再造的!”郭子仪叩首谢皇恩。

【评论】

《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认为哥舒翰的失败是由于杨国忠忌惮他的缘故。根据《安禄山事迹》(唐华阴县尉姚汝能纂)所记载的话,那哥舒翰也难辞其咎。哥舒翰到潼关后,军中机要不能亲自过问,全部交给田良邱,部将王思礼、李承光又计较高下,军队完全没有斗志。等到出兵,还没列阵就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被部下拔归仁绑缚送到安禄山那里。哥舒翰拥兵十五万,叛军有一万。掌握十五万的军队,倚靠着潼关的天险,竟然败给一万兵力的叛军,导致长安沦陷,天子外逃,几乎使得中国沦为蛮夷之邦,他的罪过可谓太大了。等见到安禄山,他俯首求饶,自称肉眼不识真命天子,哪里还有廉耻可言?

《史记》记载:“周幽王制作了烽燧台,有入侵时就点燃烽火。”《史记正义》说:“白天燃烽,靠烟气辨别信号,夜晚燃燧,靠火光辨别信号。烽,就是土橹;燧,就是火炬。都是山上安置的,有人入侵时就点燃。”在交通不便的时代,用这个已经算很便利了,周幽王不愧是一代发明家。从西周以后,历代都使用烽燧。《资治通鉴注》引用《唐六典》说:“烽燧台一般相隔三十里,如果有山峦隔绝,就得按需安置,得以互相望见,不必限定三十里。边疆地区,筑城来设置。每个烽燧设大帅、副帅各一人,点燃烽燧的数目有一炬、两炬、三炬、四炬,根据来犯敌军数目确定。”《资治通鉴注》引用《太宗实录》说:“之前罗士信攻下了千金堡,太宗让屈突通把守。王世充亲自来攻打,屈突通害怕了,点燃烽燧求救。太宗估计屈突通的能力足以把守,便暂缓援兵,让王世充轻敌。屈突通点燃了三次烽燧告急,太宗才出兵援救。”从这我们能了解唐人举烽燧次数可以表示军情的缓急,方法更为健全。玄宗那时候潼关失守以后,见平安火迟迟不到,因而出逃。不说烽火,而说平安火,应当又是一种,可惜考证不了了。烽火的办法近代已经很久不用,只有高丽(朝鲜)仍然谨遵古法。西方人称之为“高丽电报”,直到高丽灭国才废止。

房琯和杜甫交好,所以历代对他很重视。他兵败以后,李泌尚且伸出援手,让他得以不死。其实房琯这个平庸的妄人,即使死了也不冤。世人总说人贤能不贤能,等到死后就有定论了。实际情况却是人的贤能与否即使历史上也没定论。

郭子仪收复两京的功劳真是很大了,然而向回纥借兵却是失策。根据唐书记载,唐肃宗想尽快恢复两京,便跟回纥约定:“京都恢复以后,土地和士人百姓归大唐,金银财宝和妇女归回纥。”等到攻下京城后,回纥想按照约定掳掠,广平王李俶在马前下拜说:“如今才获得西京,如果立即掳掠,那东京的人都会为叛军坚守,再也打不下来了。请到东京后再按约定行事。”等到收复东京,回纥纵兵大肆抢掠,意犹未足,唐皇室又送给他们万匹绫罗,方才满足。在唐肃宗初年,两京虽然沦陷了,东南各省还未受影响,肃宗兵力虽然弱,为何不征调勤王的军队,却向回纥求援?郭子仪不能匡正皇帝的失策,实在有损大臣风范。两京百姓,本来在沦陷区,官军恢复以后,又遭受外族的掳掠,不仅坑苦了我国民,也失掉大唐的国体。回纥仗着功劳大,终于不能餍足。唐代宗时期,竞然联合吐蕃一起入侵,唐人因此得不偿失。每每读史书至此,没有不放下书几次感叹啊。

安禄山在天宝十五年正月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将范阳郡设为东京。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杀死,做了三年伪皇帝,死时五十五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