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李颀诗鉴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生平简介

李颀(690—751),唐代著名诗人。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登进士第,曾任新乡县尉。后离职,归隐颍阳。与王维、高适、王昌龄、崔颢、张旭等素有交往,是当时名士之一。

李颀的诗内容丰富,风格洒脱豪放,善于铺叙夸饰以写人状物,音节响亮,语言流畅,气势雄壮。擅长写五古、七言歌行和七律,尤以赠别、边塞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有《李颀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一百二十多首。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诗鉴赏

作者所处的年代,是唐朝从盛极转向衰败的时代。

王朝统治者逐渐腐化堕落,政治上更是黑暗有加,对内采取野蛮的阶级压迫政策,对外则穷兵黩武,不断滋事挑衅,战争频仍,百姓苦不堪言。给各族人民造成难以忍受的深灾重难。《古从军行》这首诗运用以古喻今的手法,借汉武帝草率的征伐影射了唐玄宗喜功好战,致使将士和西北人民血洒疆场的昏聩举动。

全诗的主题从三个方面展开。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轻启边疆战事后,将士在沙场紧张不安哀怨不满的心态。“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描写战争击碎了边境往日的宁静,戍边官兵白天警惕地登上高山瞭望守哨,只有等到傍晚才能在夜色掩护下到交河饮马。此处的“望”、“傍”两个动词,尽管没有正面刻划将士的内心深处,但借助动态的诗歌描述,却已经含蓄地流露出军心惶恐不安的心灵气息。“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二句,是写胡天风沙漫卷,搅得遮天蔽日,夜晚的刁斗声声入耳,阴森惊栗;远处传来的琵琶声,也充盈了将士的缕缕幽怨。这两句都是借用声音来展现将士的内心情感的,但上句是通过将士对刁斗声的身心体验,来委婉地映衬其对胜利失望的微妙心理;下句则开门见山通过琵琶弹奏的描写来再现将士的愁苦之深。这一层是从动态和声音两个侧面细致刻写出喜功好战动辄发动战争之举,不得人心。

诗歌中间四句为第二层,重点描写塞外的凄苦荒凉和战争的残酷。“野营万里无城郭”,是说部队安营扎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方园“万里”没有城镇,表明环境的艰难。另一方面,“城郭”,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敌人进攻,现在唐军所进击的胡地却“万里无城郭”,这就可见征战的艰苦和盲目性;“雨雪纷纷连大漠”,是说气候变化无常时而雨时而雪相继笼罩着大漠同样用以描写边地生活的艰苦。“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又从西北各族人民的切身感受来侧面地反映、揭露战争的非正义性。“胡儿”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只能“泪儿双双落”,连天空的大雁也不堪战争之苦日夜哀鸣。这样就从战争双方遭受战争之苦的角度写出了动辄兴兵,妄发战争与民心有悖的客观事实。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巧妙地指出挑起战争的罪魁,并运用鲜明的对比,说明拓边战争所付代价之高而收效甚微,富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将士参加拓边战争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今天的汉武帝—— 唐玄宗送上战场的。“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二句,是指既然战争不利而皇帝又不准收兵,战士们就只有冒着生命危险继续跟着将帅作战了。“使遮玉门”又将唐玄宗那昏庸、暴戾、不恤下情的形象给点染得淋漓尽致。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命李广利攻大宛,到贰师城夺取好马。因为路途遥远,给养不足,士兵饥乏,死伤甚众,于是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命人挡住玉门关,这是“使遮玉门”的典故。“应将”是诗人的激愤之词。唐玄宗的举动不合军心民意,属于不“应”的范畴,但他却严令逼迫将士拓边,让士兵冒死“逐轻车”,这就越发显示出他这个战争罪魁的专横跋扈。“年年战骨埋荒外”,反映出拓边战争费时久,损失大,代价昂贵,兵士命运悲惨,只落得埋骨于荒野之间的结局。“空见蒲桃入汉家”,反衬出战争收获之小,蒲桃即葡萄,代指从西城虏掠来的一点财物,损失如此之大的战争,不过换来“葡萄”一类的东西,而就连这些东西也被皇帝霸占享用了。这里的对比,并非仅仅在于揭示所付代价与收获之间的巨大矛盾,而且在于进一步揭露唐玄宗自私、虚伪与残暴。从而使读者深刻意识到拓边战争并非“神圣”。

这首诗歌具有强烈的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倾向,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和杜甫的《兵车行》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正如殷王番所评论:“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古从军行》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诗人将对偶的句式,对比的手法,活泼的典故,强烈的讽刺,巧妙间用,表达出诗人慷慨深沉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赠张旭

李颀

张公性嗜酒,

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

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

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

挥笔如流星。

下舍风萧条,

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

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

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

不知醉与醒。

诸宾且方坐,

旭日临东城。

荷叶裹江鱼,

白瓯贮香粳。

微禄心不屑,

放神于八纮。

时人不识者,

即是安期生。

李颀诗鉴赏

张旭是盛唐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继承东汉张芝“联绵草”的风格,独辟蹊径,成为狂草一体的开山鼻祖。相传他喝得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以致头发濡墨,创作状态近于疯狂,因此又得“张颠”

的诨号。张旭的书法,与李白歌诗、裴剑舞,在当时共称“三绝”,但这样一位天才的书法大家却终生坎坷,穷困潦倒。李颀在仕途上有与张旭相似的遭遇,二人又都喜好黄老之术,因而意气相投,交谊深厚。

他的这首赠诗以真切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从多种视角展示了张旭的精神风貌。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开始两句就概括出张旭最大的特点。以酒破题,将张旭艺术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柱道出。嗜酒的狂草书法家,性格必然豁达,人一豁达,也就拙于钻营,自甘淡泊;嗜酒如命,难免不治生事,身无长物。因此一个嗜酒,一个豁达,就注定了张旭的一生的命运。但从另一角度说,这两点却是张旭之所以为张旭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内心的豁达和外在的嗜酒,是构成张旭既幸又不幸两大因素,李颀真可谓与张旭相知至深了。

接下来六句,介绍了张旭出神入化的艺术造诣——书法。“皓首穷草隶”一句,写出张旭孜孜以求、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和敬业精神。“太湖精”是张旭的另一绰号,诗人用这一绰号概括张旭之魂,同时也体现两人的亲密关系。“露顶”以下四句着重刻画张旭作草时的情状,抓住特征,详略得当,寥寥几句,仿佛一幅传神的速写,使书圣创作时的忘我之态跃然纸上。写得兴起,竟洒向壁上,运笔星驰,天地也为之低昂。这四句真是有声有色,精彩纷呈。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云:“(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战斗歌舞、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将草书作为宣泄情感的方式,而李颀的这幅速写使我们既看到了张旭痴狂的外在形态,也看到了张旭复杂心态。

舍”以下六句,是对“豁达无所营”的具体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长满了野草的寒室陋舍,居处如此荒凉颓败,书圣却豁达坦然;反正浪迹萍踪四海为家,那还要这些干什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解嘲,虽能体现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深寓其中的却是一种难掩的苦涩。及时行乐,消遣道书,其实都是无力与命运抗争的自我麻醉。“瞪目”以下十句,是说张旭整日处于懵腾迷离之中,始终半醉半醒,醒时觉得一种对生事无聊的麻木,醉时反感到一种对世态炎凉的愤激。因此时常邀朋呼饮,不惜倾其所有,相期一醉,通宵达旦!尽管区区俸禄未必能畅饮尽兴,但心游万仞,神骛八极,难道还有比这更痛快惬意的吗?不知情的旁观者,只道是一班神仙中人。诗歌就在这种“同销万古愁”的热闹场面中结束。

李颀的诗,善于捕捉人物情态特征,描写惜墨如金,但人物形象却立体而丰满。表现了很高的诗艺。

别梁锽

李颀

梁生倜傥心不羁,

途穷气盖长安儿。

回头转眄似鵰鹗,

有志飞鸣人岂知!

虽云四十无禄位,

曾与大军掌书记。

抗辞请刃诛部曲,

作色论兵犯二帅。

一言不合龙额侯,

击剑拂衣从此弃。

朝朝饮酒黄公垆,

脱帽露顶争叫呼。

庭中犊鼻昔尝挂,

怀里琅玕今在无?

时人见子多落魄,

共笑狂歌非远图。

忽然遣跃紫骝马,

还是昂藏一丈夫。

洛阳城头晓霜白,

层冰峨峨满川泽。

但闻行路吟新诗,

不叹举家无儋石。

莫言贫贱长可欺,

覆篑成山当有时;

莫言富贵长可托,

木槿朝看暮还落。

不见古时塞上翁,

倚伏由来任天作?

去去沧波勿复陈,

五湖三江愁杀人。

李颀诗鉴赏

在盛唐诗人中,李颀特别善于人物素描。他能用寥寥数笔中为人传神写照。《别梁锽》并非一首送别诗,而是为梁生造像。

梁锽是一位穷途落魄而又豪放不羁之士。诗的首四句就是这人物的亮相。“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长安少年素以豪侠闻名,而梁生途穷时,非但没有人穷志短,反而有气盖英豪的长安少年之浩气。“鵰鹗”是两种善搏击凡鸟的猛禽,梁生“回头转眄似鵰鹗,有志飞鸣人岂知!”是以猛禽喻人,不仅体现超凡脱俗非平常之辈,而且能使人物桀骜不驯的情态跃然纸上。说明梁锽一旦“飞鸣”起来,必能冲天而惊人。

以下六句追叙梁锽先前遭遇挫折的经过。以后,“虽云四十无禄位,曾与大军掌书记”句,说明梁锽曾以布衣身份入佐戎幕。然而象他这样倜傥不群的人物,非遇知人善任者,是很难与俗辈相投的。“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说明梁锽坦率直言,冒犯权威,召来祸殃,成为平庸上司的眼中钉。然而他又岂是苟合取容的人!“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汉代韩说以校尉击匈奴,封“龙额侯”,这里用来代指当时军帅。“合则留,不合则去”,才是大丈夫之行径。“击剑拂衣”四字,何等豪气!真是“威武不能屈”。以上六句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典型事件,刻画了人物的个性。

紧接八句,写梁锽落魄后的狂放行径。“黄公垆”即黄公酒垆,晋代名士嵇康、阮籍等人的纵饮场所,此处代指酒家。“ 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 表面放浪形骸不拘礼法。实际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闷的发泄。“共笑狂歌非远图”—— 这样下去终非长久之计。说到令人气短之际,诗笔又卓然一调,写道:“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在骝马这样偶然的生活细节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梁生志向并没有被落魄的生活消磨。他一有机会就跃跃欲试,决非一蹶不振之徒可知。

“洛阳城头晓霜白”以下十句写梁锽在洛阳的困顿,并预言他穷极必变,前程不可限量。“洛阳城头晓霜白,层冰峨峨满川泽”,这是冬天严寒的实景,又是一个象征性的境界,说明环境恶劣。然而梁生不作愁苦之态:“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儋石。”

以下六句是诗人的慰问和预言,又似是梁生“新诗”

自身包含有的意味:“莫言贫贱长可欺,覆篑成山当有时;莫言富贵长可托,木槿朝看暮还落。不见古时塞上翁,倚伏由来任天作。”这里借用《淮南子》“塞翁失马”的寓言和《老子》“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名言,阐明贫贱与富贵将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的哲理。贫困不足悲,富贵不足恃。尽管如此,怅惘失落之情难以释怀,所以终篇二句谓梁即将往游东南,不免生出客子飘零之感。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使“别”字有了着落,使诗篇富于同情。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失职而不失其志的贫士的丰采。

诗人通过典型事例的选用和层层渲染,使笔下人物跃然纸上,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诗鉴赏

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这里指魏万。这两联,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一清。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诗意也向前递进了一步。作者想象魏万在途中将要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让人不忍率听。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苦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修饰“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思郁积、愁上加愁的心情。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一步一步从这样的凄景中涉过,岂能不让人愁苦难耐。

第三联,由泛景描写变为具体带有特色的景物。

“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

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出塞很远。

作者这里使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似乎是说,城头那枯黄的树叶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的说,天气凉不易观察,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御苑砧声向晚多”,月夜里家家户户洗衣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浓浓哀愁。

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既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切不可学习他们啊!

此诗语句凝炼、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中那溢满诗人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晚辈诗友殷切的希望和发自肺腑的嘱托。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

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

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

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

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

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

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

津吏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

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

罢官昨日今如何?

李颀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友人罢官归乡的诗。主人公陈章甫是江陵人。唐玄宗时制第登科,曾任太常博士,后被罢官返乡,与李颀交情较深。开始四句是第一部分,以托物抒情的手法,点明分别的时间和原因。其中“嘶马出门思旧乡”一句,以出行之马喻人,既点出了题意,又有几分新颖。

第二段八句,诗人以多种手法描绘陈章甫的外貌和品格,为挚友绘出一幅传神生动的画像。

首先,描绘陈章甫光明坦荡的内心世界和气宇轩昂的外表仪态。“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陈侯是对陈章甫的尊称。内心里,他作人坦荡,外表上他宽额美髯,仪表堂堂。两句诗前后映衬,突出了陈章甫表里一致的气质。

其次,借用典故描写陈章甫的才学品性。“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按《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我晒书’。” 在此,以郝隆比陈章甫,说明他不仅才学雄富,而且与郝隆一样落拓不羁,不愿和世俗权贵同流合污。读了这两句诗,想起郝隆“晒书”的故事,足以增添诗的情趣;由于直抒胸臆,即使对这个典故不了解,也不妨碍理解诗的内容。这正是李颀用典的聪明之处。

再次,用白描的手法写陈章甫罢官后的生活与心态。“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罢官后时常一醉方休,万事都不放在心上。但醉卧醒来,仍不能不空望孤云。

“空望”二字一方面,反映出陈章甫虽有高情远志,却不能实现,只能空望,不难想见他胸中的不平和愤懑!二来,通过落拓失意而凝望孤云的情态,突出了他不愿投靠达官贵人的孤高性格。

最后六句是第三段,用高度概括的笔触,写两人的遭遇和惜别难舍之情。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陈章甫为人耿直,敢于顶撞当朝权贵。这样正直不阿的人,在封建社会中当然难以见容。对此,诗人扣住送别,借津渡风波,很自然地将陈章甫的遭遇融汇进了这一艺术形象之中,它既是诗人对陈章甫仕途失意的艺术概括,又是对“连天黑”的世道的揭露与批判。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李颀家在颍阳,古属郑国,因此自称郑国游人。李颀原想以苦读建功立业,可是在任新乡县尉之后,由于他不愿趋奉权贵很长时间未被升职重用,不仅幻想破灭,而且落到了“数年作吏家屡空”的结果,因此他产生了辞官归隐的思想。“洛阳行子”指陈章甫。他怀才不遇,对社会世道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只得空自叹息而已。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现实失望和不满的共同心声。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以谒问透露出世态炎凉,反映了李颀与陈章甫之间的深厚友谊,不因陈的被罢官而有所减损。就全篇而言,诗人的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送刘昱

李颀

八月寒苇花,

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

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

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

试听沙边有雁声。

李颀诗鉴赏

刘昱是李颀的朋友。李颀曾经奉使行役到江南一带,《送刘昱》,就是他在宦游江南时所作。全诗共八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以写景起兴,抒写离情别绪;后四句是第二部分,在设想的景况中,寄寓一腔深情厚谊。以临风寒苇轻点别绪,以秋江白浪,抒发豪情。描写肃杀而又雄壮的分别场景和离别氛围。尤其是“谁是浔阳客”一问,意在言外,由读者去发挥联想。李颀在临别之际,既不写黯然神伤之景,也不抒魂销肠断之愁,却着意摹写江边雄浑壮阔的景色。以昂扬奔放的情绪和笔调来抒写离情,送别而不消沉,这正是李颀豪放的个性特色。

诗的第二部分,是诗人对友人的祝愿与叮咛,是别后境况的推测。他祈愿天气由雨转晴,航船乘潮而行,友人的旅途能够顺利。“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是对天时地利的形象描绘。“行舟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汉书·苏武传》有雁足传书之说,后世诗人常以鸿雁象征书信。李颀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鸿雁写得富有情趣。那守候在行舟边的鸿雁,不时地鸣叫,似乎在催促友人快些写信,以便早日一解诗人的牵挂和思念。尤为传神的是“试听”

两字。似乎诗人先听到了沙洲上的雁鸣,继而劝友人也来倾听。难怪沈德潜称赞说:“不须著力,自足神韵。”以新颖而奇异的构思把难以名状的离情别绪化为生动的形象,是李颀送别诗的特点和强项。

《送刘昱》虽然是一首古体诗,但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如第一段头两句都是拗句,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柔和婉谐的美感。再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说诗晬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声韵与情境的配合方面,第一段用节拍急促的五言诗,配以短促的入声韵,抒写临别时激烈的情怀;第二段,情境由激烈转为舒展,声韵也随之转换,变五言为七言,化急节为慢声,配上悠扬的平声韵,更显情深意切。

望秦川

李颀

秦川朝望迥,

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

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

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

凄其霜露浓。

李颀诗鉴赏

这首诗,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诗由“望”字入手,描述了长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带,秋风萧瑟、凄凉寥落的景象。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清晨,遥望辽阔的秦川大地,太阳刚刚从东面苍凉的峰峦间隙中显露出来,照得长安、渭水一片苍翠。一个“迥”字,将渭河平原的辽远开阔,准确地表现了出来。红日东升,本是极其绚丽多彩的景色,但是由于诗人的心境不佳,这美景也随着萧瑟的秋风显得肃穆苍凉。

太阳升起来了,将大地照得十分清洁、明净,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远处山葱草翠,近处渭水泛波。那蜿蜒起伏、逶迤连绵的城阙不是帝都长安么!这“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句中的“净”

字和“重”字,将长安城周围的庄重肃穆,秋色的苍劲凄清,传神地点染出来。

接着,诗人进一步渲染秋的悲凉气氛,“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五陵”, 指长安城北、东北、西北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长陵(高祖刘邦)、安陵(惠帝刘盈)、阳陵(景帝刘启)、茂陵(武帝刘彻)、平陵(照帝刘弗)。汉代豪门贵族曾聚居于此。这两句是说,帝都附近,家家有竹,秋风袭来,竹摇叶动,萧萧飒飒,五陵松柏,蓊郁苍翠,微风吹动,松涛声响,更给长安增添了几分寒意。

前面的诗句在着意渲染气氛,结尾两句则是要说明写本诗的原意。诗人“望秦川”是因为“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诗人才华出众,为时人所推重,四十五岁中进士后,只任过新乡县尉那样的小官,而且长期不得升迁,而现在就要返乡,诗人郁郁不得志而有“归欤”之叹。“客”是作者自指,因为当时在外作官是作客他乡,辞官回乡叫“归”。“凄其”就是凄然,心情悲凉的样子。“霜露浓”是比喻官场上不得志,就像是遭受风霜雨露那样,萎靡不振失去生机。尾联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

这首抒情诗,对秋景的描述极为生动细致的,它不但用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心境,而且将秦川大地的秋色呈献在读者面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的诗篇。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

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

凉州胡人为我吹。

旁邻闻者多叹息,

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

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

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

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

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

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

美酒一杯声一曲。

李颀诗鉴赏

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写音乐的。李颀涉及音乐的诗有三首。一首写琴(《琴歌》),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一首写觱篥,三首诗很容易雷同,李颀却作得各有千秋,各得其妙。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先说明乐器的材料与来源。选用入声韵,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从听者的反应说明(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从听者的反映说明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会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知者寥寥,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奏出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犹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且有的象风吹枯桑,有的象吹动老柏,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象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细致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又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变沉着,后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黄云遮天四目萧条,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仿佛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繁花似锦,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

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

“岁夜”二字点出此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美酒一杯声一曲”,写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独自来往的感慨了。末了这两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美酒一杯声一曲”,也有借酒浇愁之意,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微隐,用笔含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古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

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

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

鬚如蝟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

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

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

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诗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这两句统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向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鬚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鬚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鬚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鬚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

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

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坚定果断的劲道。

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可以联想其风韵。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原本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

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麑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鬚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接着,忽现辽东小妇,“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

将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全诗血脉豁然贯通。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

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

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

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

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

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

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

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

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

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

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

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

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

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

日夕望君抱琴至。

李颀诗鉴赏

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所谓“胡笳声”,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

因此董大是弹琴而非吹奏胡笳。此诗,约作于天宝六、七载(747—748)间。

这首七言古体长诗,通过董大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赞美他高超过人的演奏技艺,同时以此寄房给事(房琯),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

诗开篇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等于段)。三、四两句,是说文姬弹奏该曲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两句补叙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细致而概括的描述,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又弹得如何呢?由此,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先拂”句是写董大弹琴开始时的动作。古琴七弦,配宫、商、角、徵、羽及变宫、变徵为七音。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由商弦到角弦,是指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纷纷落下。一个“惊”字,出神入化,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称他的演奏简直象是“通神明”,不仅仅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

“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说明董大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悠扬顿挫的琴音,洋溢着激情,仿佛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乱,琴声又如何呢?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琴声忽纵忽收时,就象空廓的山间,群鸟时散而时聚。曲调低沉时,就象薄云遮天;明朗时,又象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悲切的哀鸣,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联想起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呼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声的悲切。

接着二句,借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感染力。

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不是“通神明”了吗?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细细听来,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拉萨的另一音译)那样的异乡幽怨之情。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相合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

“幽音”是深沉的,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时而象“长风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掠过树梢的泉水汩汩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无穷,令人如醉如痴!

这一段,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再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

丰富的琴韵得以充分的体现。最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是门下省的要职。

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官位令人羡慕。

最后,诗以赞语作结。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董弹《胡笳弄》的欣赏,自然也非知音所莫能为。

这首诗涉及三个人物—— 董庭兰、蔡琰和房琯。

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要写《胡笳弄》,自然要提蔡琰,写她的创作,又写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将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三条线索周全细致又浑然天成。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