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八(本)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八(本)

沙门基撰

经。诸比丘(至)深入禅定。

赞曰。上说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下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文分为三。初法.次喻.后合说故。初文有二。初明今实。后释先权所由。比丘当知下。是初文又二。初知机熟后说一乘。此初也。机熟有五。一涅槃时到。众生机熟。恐佛涅槃闻即深信。二众又清净。烦恼轻微渐离染故。初说三乘出于浊世。众生垢重今久化之。渐令离垢故名清净。三信解坚固。证解.证信。二皆坚固。非可阻坏。四了达空法。空法有二。一生空。二法空。生空为所证法空为所知。已证生空后闻般若知法空故。五深入禅定。四禅九定能入出故此依退已还发大心。声闻等说。要此五具足。方会二权而归一实。异则不然。

经。便集诸菩萨(至)得灭度耳。

赞曰。此说一乘乘既说四而为了义。说一而为方便。解深密云。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差别。胜鬘亦云。摄受正法善男子等。堪能荷负四种重任逾彼大地。谓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即是此说三中小草。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合是中草。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即是大草。又云若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唯有一乘无有余乘。故知据理说一为权说四为实。解深密云非有情性无差别故。今此经中为化退已还发大心。故说一实而二是权。待根机熟五缘具足。方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涅槃经中说诸声闻皆得作佛。皆不作佛。世尊并言不解我意。故能如是了知经意。亦应善顺佛菩萨心。然今此会多皆退性。故说一实而二为权。

经。比丘当知(至)则便信受。

赞曰。此释先权所由。以方便智证入众生根性.胜解。由意乐小本著五欲。我且拔除生死苦故。授以小法令离五欲。五欲即是缘五境贪。故先说涅槃设化城以息苦。既得涅槃已。是人若闻今说一乘引至宝所。即便信受。

经。譬如五百(至)至珍宝处。

赞曰。下喻说。中有二。初喻昔权后喻今实。尔时导师知此人众下是。初文有四。第一初将离险喻。第二所将人众下中途方退喻。第三导师多诸方便下为设化城。喻第四是时疲极之众下众倦皆息喻。前信解品喻昔权有六。今此即彼。然无初二。以初退时犹未向小未设化城。所以今略唯同后四。或此第一初将离险。即摄彼第一.第三。此中第二即摄彼第二.第四。此后二喻即摄彼后二。开合有殊义亦无别。初喻有四。一欲过恶处。二将往宝方。三商主谙途。四方行引导。此初二也。五百由旬者。正法华云。五道生死名险难恶道。旷空也疏也久也远也。绝者迥也。生死之中本无圣智者如空疏久远。绝迥无人甚可惊惧。五怖畏等名怖畏处。今又解者。正法华中出险道体非释彼数。言五百者分段生死有惑.业苦为三百。变易生死有无明.苦为二百。十烦恼.十业道。所感十品类果皆互相资故。合言五百。下言过三百由旬设化城故。若以五道数即为五。过三恶道始入见谛未见化城。云何称入故应依后释。珍宝处者大般涅槃佛果位也。喻越生死险方至佛位故。

经。有一导师(至)欲过此难。

赞曰。此中有二。商主谙途方行引导也。导师谓佛。此具五德。一聪性利根故。二慧择是非故。三明鉴真俗故四达无不知故。五善知险道通塞之相。道谓诸趣。通谓断五住。塞谓起二障。惑.业有而为塞。苦因尽而为通。方行引导文意可知。

经。所将人众(至)今欲退还。

赞曰。此第二中途方退喻。修大乘因未过六十劫。倦修菩萨行名中路疲懈。大行难修艰辛备历。名为疲极。以倦时长名为疲极。惧圣行海怯有进修复名怖畏。由怖行大名为怖畏。不能进求大菩提果。经三大劫前路犹远。退大不学还住生死名今退还。此乃义说。非实二乘昔时白佛方退住小。

经。导师多诸方便(至)化作一城。

赞曰。此下第三为设化城喻有四。一假思念。二设化城。三劝住勿怖。四说入城益。此初二也。摄大乘云。如末尼天鼓无思成自事。虽无勉励思亦有任运思。虽无实思假称思故。诸佛常六返昼夜观众生。义如思故。过三百由旬者。若言五趣为五百者。此过分段生死出三界故。或令永出三恶趣为三百。如五下分结身见等三后时说故。实初已断。分段虽亦出于人天。变易犹为人天趣摄不名为出。若依正说。分段生死有惑.业.苦。离此三故名过三百由旬。涅槃在于无学位故。化作一城者。本论云诸禅三昧城过彼城已令入大涅槃城。故佛言施设。本无实体故言化作。彼证灭心相应禅定俱轻安乐能息粗重。佛教之得名为化作。灭理无二。对种智车。故名为一。又虽是假人各有殊。以假义同故名为一。又以机学二乘证殊故。下偈云息处故说二。以假对真真既不二。假宁不一。此喻有余涅槃。惑业断故当苦不生。实得无余。余身智在未与证名。后身智亡方名为证。如想受灭.无为据终满处说。

经。告众人言(至)亦可得去。

赞曰。此中有二劝住勿怖说入城益。若入是城下是。不须怖大而不肯修。且入此城随意所作。任力所修息真显意。密设权方入益有二。一得安稳乐而息众苦。二向佛位后渐可修。

经。是时疲极之众(至)生安隐想。

赞曰。此第四众倦皆息喻。有二。初在有学称心欢喜。言叹心欢规免险道。后成无学解脱道位前入化城。得有余灭生已度想越生死故离苦集故。变易生死实未离故。言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得无学故证灭道故。未得大涅槃真安隐故言生安隐想。遂生四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胜鬘云。阿罗汉不成就一切无量等功德故。言得涅槃。又言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是佛方便有余不了义说。故此化城是佛权设。正起生空智证生空理。后惑不生名为入城。当此之时无此二想。后入世俗定却观前位遂生此想。涅槃假灭二乘证故。言前入于化城。二车种智本来无。二子出宅车不上。车是不系出宅而索城。于路施故言前入此等妨难皆如前说。

经。尔时导师(至)为止息耳。

赞曰。下第二段喻今说实。有二。初标灭化。后正告真。灭化者引至大乘。说二乘涅槃是假择灭。故言灭化。非是实以神力灭彼化城。此中语言向者大城我所化作。指说化城即是灭故。去宝处近者即告真也。虽复无学迂回修大因行迟于顿悟。望有学回心乃极疾故言在近。

经。诸比丘(至)应去应度。

赞曰。下合说。中有二。初合昔权后若众生住于二地下方合今实。初文有三。初合初将离险。次若众生但闻下合中途方退。后佛知是心下合为说化城。不合第四众倦皆息。欲明权实二道。不欲正明苦息事故。此初也。去者向涅槃。度者越生死。

经。若众生(至)乃可得成。

赞曰。此合中途方退。若但赞佛乘。众生不能以是得度。久受勤苦故遂便退失。佛道长远倦时长故。久受勤苦怖行大故。

经。佛知是心(至)说二涅槃。

赞曰。此合为说化城。怯弱大乘下劣乐小。故于中道说二涅槃。二机所学二智所证名二涅槃。二涅槃体但是有余。非说有余无余为二。前言一城以假对真。化是一故以理对事理无异故今对根机修因证智名二涅槃。亦不相违。

经。若众生(至)分别说三。

赞曰。下合今实。有二。初法说灭化告真。后合说灭化告真。此初。分二。初说彼非真。后说二乘意汝等所作未办者。胜鬘云。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所作未办即当有所作。道圣谛也。犹有法空道谛之智当所作故。举此摄余亦应所学。汝之梵行已立灭谛之智。证有余涅槃之地。近于佛慧所得非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谓所知障未灭。无住涅槃犹未得。故当观察筹量苦集。二智亦复非真。故所得涅槃非真实也。况初说二乘。意云但是如来方便之力。

经。如彼导师(至)我化作耳。

赞曰。此合说灭化告真。

经。尔时世尊(至)更雨新好者。

赞曰。下四十九颂半分二。初三十颂半。颂前初说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大通智胜如来事十九颂颂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化城喻事。初文复二。初二十八颂半颂昔因缘。后之二颂结诫勿怖初复分二。初二十七颂半颂会自身事。后一颂颂会弟子事。初文长行有二。初说佛灭久近后正明彼事。今唯颂后。初已颂讫。

彼事长行有四。今此亦然。初四颂明佛寿成道。第二次十三颂转正法轮。第三次九颂半子继传灯。第四后有一颂会成今佛。初中有二。初三颂法不现前。后一颂明佛成道不颂佛寿。初中复二。初一颂法不现前。后二颂华乐供养。此即二文不颂敷座。长行唯有梵天雨华。此加八部。

经。过十小劫已(至)心皆怀踊跃。

赞曰。明佛成道。

经。彼佛十六子(至)震动于一切。

赞曰。下第二段十三颂转正法轮。有二。初八颂请后五颂正转。请中有二。初三颂十六子请。无供养也。后五颂诸梵王请此初也。

经。东方诸世界(至)受请默然坐。

赞曰。下五颂梵王请。初三颂东方后二余方。此初也。文亦有四。准前可知。

经。三方及四维(至)转无上法轮。

赞曰。余方请也。

经。无量慧世尊(至)汝等应当知。

赞曰。下五颂正转。有二。初二颂许可正说。后三颂众生获益。此初也。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者。此释长行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义。此言生者不是生支。是能生生。此言有者不是有支。是有无有。谓如行支从无明支能生缘。故方有。其识支体从前行支能生缘故有。乃至老死从前生支能生之缘故有。不是无因不平等因之所生起。皆从缘生故。即显无明从老死能生之缘故有轮转无穷。故名缘起。

经。宣畅是法时(至)不能得其边。

赞曰。众生获益也。初颂第一会。次颂第二会。后颂第三第四会。垓音古哀反数也。风俗通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垓。犹大数也即前长行六百万亿那由他。那由他垓也。

经。时十六王子(至)慧眼第一净。

赞曰。下第三段子继传灯。长行有五。此中有四。初二颂出家启请。次二颂半佛许正说。次有四颂诸子传灯后。有一颂所化常益。此初也。唯无第四佛起赞叹。营卫翊。从即臣佐也。

经。佛知童子心(至)如恒河沙偈。

赞曰。第二佛许正说。

经。彼佛说经已(至)恒河沙等众。

赞曰。第三诸子传灯。有三。初一颂佛入寂定。次二颂诸子传灯。后一颂所度多少。

经。彼佛灭度后(至)常与师俱生。

赞曰。第四所化常益。

经。是十六沙弥(至)各得成正觉。

赞曰。第四大段会成今佛。上来四段二十七颂半。合是第一会自身事。

经。尔时闻法者(至)渐教以佛道。

赞曰。此第二大段。一颂会弟子事。合二十八颂半。颂昔因缘退大就小。

经。我在十六数(至)慎勿怀惊惧。

赞曰。第二大段结成今说诫勿惊怖。上合三十颂半说宿因缘。令念退大以就小大通佛事。

经。譬如险恶道(至)在险济众难。

赞曰。下第二大段有十九颂。颂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化城喻事。分二。初十一颂半颂喻说。后七颂半颂合说不颂法说。初文复二。初九颂颂昔说权喻。后二颂半颂今说实喻。初文有四。初三颂初将离险喻。次一颂中途方退喻。次四颂为设化城喻。后一颂众倦皆息喻。此初有三。初一颂道险多难。次一颂欲过路遥。后一颂导师济难。多毒兽者烦恼恶业果也。无水者无佛法教。无草者无佛理义。佛大导师在生死险济众人难。

经。众人皆疲倦(至)于此欲退还。

赞曰。第二中途方退喻。

经。导师作是念(至)而失大珍宝。

赞曰。下第三有四颂为设化城喻。分三。初一颂起念。次二颂化作。后一颂劝入。此初也。

经。寻时思方便(至)男女皆充满。

赞曰。第二化作也。城郭者有余涅槃。城即是郭。其中众生毕竟空为舍宅。无垢称云。思空胜义舍。觉品华庄严。总持为园苑。大法为林树。九定为渠流。八解为浴池。三解脱门为重门。重门即高楼阁。高逾外道生死表故入空舍故。真实谛法为男生空真智是。慈悲心为女抚养群生故。依无垢称经以释此义。

经。即作是化已(至)各可随所乐。

赞曰。第三劝入也。

经。诸人既入城(至)自谓已得度。

赞曰。第四众倦皆息喻。

经。导师知息已(至)当共至宝所。

赞曰。此第二段颂今说实喻。初一颂标灭化后一颂半正告真。

经。我亦复如是(至)所作皆已办。

赞曰。下第二大段有七颂半。合说中分二。初二颂半颂合昔权。后有五颂颂合今说实。此初也。初半颂初将离险。次一颂中途方退。后一颂为设化城。

经。既知到涅槃(至)为说真实法。

赞曰。下有五颂颂合今说实。有三。初一颂标今说实。次三颂劝舍权就实。后一颂结之。此初也。

经。诸佛方便力(至)乃是真实灭。

赞曰。此劝舍权以就实。初一颂半劝舍权。后一颂半劝取实。

经。诸佛之导师(至)引入于佛慧。

赞曰。此结成前。

五百弟子受记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来意有四。一者上根之徒一闻法而便记。中根之辈再闻法而与记。今下根之俦三周闻法既能悟解。所以与记。故此品来。二者论云为除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有七种增上慢中。第五无定人于下劣心。生虚妄解起增上慢。为此说系宝珠喻。谓彼散乱心实无有定。过去虽有大乘善根而不自觉知。彼不求大乘于下劣心。生虚妄解以为第一乘。对治此故说系宝珠喻。故论又云第五人者。显示过去善根令忆念教入三昧故。此是有学及凡夫未得定心。执二乘道以为究竟。不知过去大乘善根。今令入定忆念彼时大乘善根。如醉酒卧密系宝珠。故此品来。三者十无上中第四令解无上。说系珠喻。谓说往缘令生觉解知有大乘善根妙宝。故此品来是义残也。四者论解授记有六处示现。一别记。舍利弗及四大声闻是。二同记富楼那等五百及千二百。共同一号非众所知。俱时与记。故此品来。然满慈名法明余名普明。明义同故多同名故名为同记。

释名者。受音植酉反。玉篇容纳也领也得也。五百者数。弟子者人。受记者事。从三以得名。五百弟子受纳佛记记之受名受记。依主释也。

解妨者。问十无上中七喻之中皆言系宝珠。何故不以为名以受记为目。答根熟发心即为记别。后方说喻系于宝珠。从初为名故名受记。问上根等。领并在记前。何因五百领悟在受记后。谓系宝珠。是五百弟子之领悟也。答上.中不待受记闻说而便领解。下根禀性既迟。因记方生喜意。喜意既发方申领悟。故与前二领解不同。又下根满慈已前领悟。五百下品记讫更申明本意。领悟深重非时始领先已领故。问此品之中。满慈及一千二百同皆得记。何故唯记五百为名。答有四解。一云五百在会现前得记。千二百人有不在会。不现前故。二云五百佛自与记。千二百人佛于偈中令传为记。三云五百人佛与别记。谓转次授记等别说其相貌。千二百人佛但总记不别显相。四云其五百人能生领解说系宝珠喻。千二百人无别领悟。满慈一人少故不说。故但以五百为品名以全数故。不以千二百等为品号数不全故。

经。尔时富楼那(至)神通之力。

赞曰。此品大文分三。第三周说法有四。已上佛说故下有三。初满慈心念领解。次尔时佛告下世尊发言印述。后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下正为授记。一人为首余亦理同。略举一隅三隅返故。初文有二。初明领解.虔恭。后明心念领解。初文复二。初明所领后明虔恭。此初也。所领有四。一领说法。近领化城宝所。远领方便品下初权后实。二领授记。近领授记品末云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作佛。远领鹙子已下授记。三领宿世因缘。近领十六王子近事。远领鹙子方便品云。世世已曾从佛受化譬喻品言。我昔教汝志愿佛道。四领神通。近领前品中设化城。是神境智作证通。中语能化设之。大通佛十劫坐于道场。震动十方放光远照十方。梵王观光来集等事。远领释迦初时召集动地雨华放光远照。乃至方便品云作此思惟时。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等。皆是诸佛之神通也。

经。得未曾有(至)目不暂舍。

赞曰。此明虔恭。有八。一得希法。二心净。三踊跃。四从坐起。五到佛前。六礼足。七却住。八瞻仰。

经。而作是念(至)深心本愿。

赞曰。此明心念领解。初赞佛上德。后申一心领解。领解之情谓知及欲。事既非一能深且广。言不能宣。佛知我心何假具述。

经。尔时佛告(至)弥多罗尼子不。

赞曰。下第三周。第三大段世尊发言印述。有三。初问众见不。次我常称其下叹其今德。后汝等勿谓下谈其往德。此初也。见是识义非是众人眼所不见。但意不识德行如何。又见者看义。现前立住汝等看不。又虽众见未必存心。今欲说其德行问众见不。欲令众生熟视瞻睹听察德行故言见不。

经。我常称其(至)种种功德。

赞曰。下叹今德。有二。初叹人后叹德。叹德有二。初总后别。此叹人及总叹德。

经。精勤护持(至)言论之辨。

赞曰。此别叹德。有五。一助宣正法。二能于四众示教利喜。三能释佛法。四利益同行。五言辨高峻。饶多也。丰厚也益也余也。

经。汝等勿谓(至)亦最第一。

赞曰。下谈往德。有十。此中有二。一护助宣法。为护法城受持正法摄受正法。二成胜人。

经。又于诸佛(至)无有疑惑。

赞曰。此有四德。一解二空。即空观有故。二得四辨。住善慧地故。三常审宣说顺所证故离所诠故。四无疑惑。理.事二疑并已尽故。

经。具足菩萨(至)百千众生。

赞曰。此有三德。一具神通。法云地中大事业故。二修梵行。常持菩萨三聚戒故。三隐行大利。以小乘法利益众生。

经。又化无量(至)教化众生。

赞曰。此中一德。故摄论云。化故说一乘。即佛菩萨化作声闻引接同类令发大心。亦即楞伽云经于多劫耽三昧酒。醉后从彼起方发大心。劝余声闻。我无量百返曾于声闻无余依涅槃而般涅槃。以彼非真灭我从彼起。故于今者还发大心。汝等云何今犹住小如是等义。如前一乘章。此德有二。一利他行化他令立无上菩提。二即由利他成自利行。为净佛土常作佛事。

经。诸比丘(至)亦复第一。

赞曰。下第三周。第四大段正为授记。有二。初授满慈记。后授五百记。初记又二。初记因后记果。记因有六。此初记成胜人。七佛者即过去七佛。前劫有三谓毗钵尸佛.尸弃佛.毗湿缚浮佛.贤劫有四。谓迦路迦村陀佛.迦路迦牟尼佛.迦叶波佛.释迦牟尼佛。辨贤劫等义并如弥勒上生疏说。此为总陈过去七佛。今于我者现在别陈。

经。而皆护持(至)三菩提。

赞曰。此有二记。一护助宣法。二化立菩提。

经。为净佛土(至)菩萨之道。

赞曰。此有三记。一常勤。二利生。三具菩萨道。

经。过无量(至)佛世尊。

赞曰。下果记。有六。此名号也。明解法义故名法明。

经。其佛以(至)充满其中。

赞曰。下第二土相。有二。初显后结。显中有六。此中有二。一宽狭二相状。相状有三。一宝地。二地平。陵者玉篇大阜也。又丘陵冢也。涧水名也。广深四尺即名为沟壑谷也深也坑也虚也窟室也。三台观。

经。诸天宫殿(至)无有淫欲。

赞曰。此中有一。有善无恶。有四。一天近。二相见。三无恶道女人。四无欲化生。

经。得大神通(至)而自庄严。

赞曰。此中亦一。人天之相。有七。一得通。二身光。三飞行。四志固。五精进。六智慧。七相好。

经。其国众生(至)禅悦食。

赞曰。此唯有一。谓食任持。此说二食。佛地经说二。广大法味喜.乐所持。无垢称云既餐不死法还饮解脱味。余经说四谓段触思识摄论说四。一不清净。二清净。三净不净。四示现依止住食。增壹阿含经说九食。四是世间食。五是出世间食。何等四种世间之食。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广说其相。云何五种出世间食。一禅食.二愿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常共专念除舍四种世间之食。求于五种出世间食。无漏之法破裂有漏非有漏食。有漏之法违害无漏非无漏食。实各名食。暂尔资持可假名食。究竟即非。此.及佛地.无垢称经唯说无漏非有漏食。余处说四唯有漏食非无漏食。阿含说九通二种食。摄论说四依人辨食非是法食。异佛地法味所生喜乐即此法喜。此依初得唯在意识。欲界缘教但言喜食。彼依后时亦通六识。通色界有故开喜乐。此合名喜适悦同故。彼但约外缘不说禅悦。禅悦即是轻安乐食。此通说内缘故兼说禅悦。此依初得唯在意识但喜名食。彼无垢称经假实有为无为二胜为食。解脱苦故名解脱食。真如理性名不死食。二永资益故偏说之。余经说四谓段等者。唯说有漏能长气力。能长喜乐能长希望。能摄诸根大种造色。并寿与暖相续不坏。又身.受.法.心此四如次长有漏身。观入念住。故但有四。阿含说九有漏。无漏二合说故。后五之中禅.喜二种即此二食能长法身。资益胜故。所以偏说。愿.念.解脱。虽亦实有资长之义彼名为食。以非殊胜通一切有。缘外.内生劣于法.禅故此等经略而不说。

经。有无量(至)及八解脱。

赞曰。此中唯一。谓三乘眷属。菩萨三德。声闻三德。

经。其佛国土(至)庄严成就。

赞曰。此结土相。

经。劫名宝明(至)遍满其国。

赞曰。此有四记。一劫。二国。三寿。四塔。

经。尔时世尊(至)化诸众生类。

赞曰。二十一颂半。分二初十二颂颂上佛印述。后九颂半颂正为记。初文又二。初七颂颂叹今德。后五颂颂叹往德不颂问众。理虽但颂今德文势似颂一切应化弟子。初文有三初二颂半标举。次三颂释成。后一颂半结略。此初也。

经。自说是声闻(至)又现邪见相。

赞曰。释成。有二。初一颂半示住声闻去佛道远。化诸众生。后一颂半示现处小实净佛土。

经。我弟子如是(至)心则怀疑惑。

赞曰。此结略也。

经。今此富楼那(至)多闻有智慧。

赞曰。下五颂颂往德。有十种。此中有三。一护法。二胜人。三多闻有智慧长行所无。

经。所说无所畏(至)而自净佛土。

赞曰。此中有七。一能说。二得通。三具无碍解。四识根。五说净法。六为大益。七净佛土。

经。未来亦供养(至)护持法宝藏。

赞曰。下九颂半颂授记中有二。常二颂半因记。后之七颂果记。此初。有六。一供佛。二宣法。三净佛土。四说法。五利生。六护法。

经。其后得成佛(至)亦无诸恶道。

赞曰。下果记。有二。初五颂半颂记。后一颂半结略。此初有四。一自体。二国名。三劫名。四土相。菩萨众甚多下皆土所摄。准前所说故。

经。富楼那比丘(至)我今但略说。

赞曰。结略也。观此文意授八地已上报佛土记。

经。尔时千二百(至)不亦快乎。

赞曰。下第二大段五百人记。有四。一心悕。二许可。三正记。四悔领。此初也。

经。佛知此等(至)三菩提记。

赞曰。二许可也。

经。于此众中(至)佛世尊。

赞曰。三正为记。有二。初现前记后颂中末。后一颂半不现前记。初文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初陈如后五百。此初也。

经。其五百(至)名曰普明。

赞曰。此记五百。有二解。一云即千二百中五百也。二云别也。前解为正。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优陀夷此云出现。周陀此云蛇。奴莎伽陀正云娑婆揭多。此云善来。余如前释。

经。尔时世尊(至)故号为普明。

赞曰。十一颂分二。初九颂半颂现前记。后一颂半颂不现前记。初九颂半颂前记。中六颂颂陈如记。后三颂半颂五百记。初中有五。此文有二。一颂时。一颂半自体。

经。其国土清净(至)法灭天人忧。

赞曰。此中有三。一句国土。二颂.一句眷属。后一颂住寿。

经。其五百比丘(至)皆如上所说。

赞曰。此五百记。有三。三句自体。一颂.一句传记。一颂半结类。

经。迦叶汝已知(至)汝当为宣说。

赞曰。此第二段不现前记。授千二百人中不在会者。

经。尔时五百(至)悔过自责。

赞曰。第四悔领。有二。初标欢喜悔责。后申言悔责。此初也。

经。世尊(至)小智为足。

赞曰。下申言悔责。有二。长行偈颂。长行有二。初自责。后领解。此初也。初标后释。

经。世尊(至)与之而去。

赞曰。领解。有二。初喻后合。喻中有二。初领昔权后领今实。于后亲友会遇见之下是。初文有三。一领初将离险。二其人醉卧下领中途方退。三起已游行下领为设化城。不领第四众倦皆息。此初也。即十六王子等所最初相逢。有人者自喻己身。亲友家者喻前王子真善友故。友同志也亲也。礼记云僚友称其俤。执友称其仁。郑玄僚友同官执友同志。前以佛法为国。大乘为城。中道大乘为舍。今此家者即是彼舍。从生死中往佛法故。时犹凡夫。烦恼未断无明所缠。惛醉迷心当寝生死。虽遇佛法犹名醉卧。是时王子此化缘息。余处行化名官事当行。亦如泛駃舟而东迈。瞩凝沼而西流。其实不行。自行背真遂谓佛去。华严经说有十种行。一闻法行。二说法行。三不随贪嗔痴行。四欲界行。五色无色界三昧行。六义法行。七一切趣行。八一切佛刹行。九菩萨行。十成满诸佛行。随应当释。此为十方法王佛法而往他化故。言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谓。大菩提心。宝珠有三。一水清。二如意。三吐金。吐金有三。一下品吐一得千倍。二中品吐一得万倍。三上品吐一得无量倍。喻于一乘能出三乘。从小至大如次配之。水清总喻佛法清烦恼故。如意喻大菩提心。随求皆满故。今取此为喻。衣谓意识系谓熏习。教之发心已。他方行化名与而去。

经。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赞曰。第二领中途方退。当时犹为烦恼惛醉。虽卧大乘亲友之舍不自觉知有菩提心珠。唯识引经惛醉缠心曾无醒觉。彼以末那相应无明名为醉体。今以第六不共无明正为醉体。在异生位起游行故。

经。起已游行(至)便以为足。

赞曰。第三领为设化城。既退大心起规胜法名为游行。遂至二乘佛法之中名为他国。非曾生长故。昔在生死名自国故。处大乘中名亲友舍。若发心已佛法内人。以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故前说言久住他国五十余年。未发心前佛法外人。以生死为自国佛法为他国。即此文是亦同涅槃经所说也。或以大乘为父舍小乘为他国。求正法味名为衣食。励己精勤以规正法。名勤力求甚大艰辛。此在二乘因位舍五欲乐.放逸具故。少有所得。二乘菩提更不进求便以为足。生已度想.安隐想故。

经。于后亲友(至)乃至如是。

赞曰。下第二段领今说实。有二。初领灭化。后领说实。此初也。何故为求无漏衣食。而枉至于二乘地耶。如是艰辛得小果利。此非实耳。

经。我昔欲令(至)甚为痴也。

赞曰。下领正说实。有三。初说创遇。次责住权。后令取实此初二也。五欲乐者即五安乐。一自性乐.二因乐.三受断乐.四苦对治乐.五无恼害乐。或佛果五法清净法界.及四智品。或是大乘无漏五蕴。谓戒身等。我昔为令汝得此乐故系无价珠菩提妙因。熏汝之心识衣里现在。责住权云而汝不知。虚自忧劳以求自利。法执不灭不求五乐。甚为痴也。

经。汝今可以(至)无所乏短。

赞曰。此令取实。贸音莫候反换易也交易物为贸字。从贝从卯。卯音酉。有作贸玉篇歌雅反人姓也。非此义今从莫侯反不知贸字所出以。贸易者用初心小宝珠亲近诸佛。闻熏正法更增善根。易取大乘上位福智。大如意珠贵珍宝也。一得已后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众德满故。

经。佛亦如是(至)一切智心。

赞曰。下合。中有二。初合领昔权。后今者世尊下合领今实初文亦三此合初将离险。

经。而寻废忘不知不觉。

赞曰。二合领中途方退。

经。既得阿罗汉道(至)犹在不失。

赞曰。三合领为设化城。修行规觅圣法财宝之时。虚费功力名资生艰难。艰土难治也。释名艰根也。如物根耳。难惮也人所忌惮。得阿罗汉谓得道满少谓为足。昔因本愿今者犹在。今时熟故。

经。今者世导(至)实得灭度。

赞曰。下合领今说实。有二。初合领灭化。后合领说实。此初也。示二涅槃为佛之因。故言令汝种佛善根。示涅槃相。

经。世尊(至)得未曾有。

赞曰。此合领今说实。喜得未曾有。

经。尔时阿若憍陈如等(至)便自以为足。

赞曰。十二颂半分二。初二颂半颂悔责。后十颂领解。此初也。初一颂标礼。后一颂半自责。

经。譬如贫穷人(至)时卧不觉知。

赞曰。下颂领解。为二。初六颂颂喻领。后四颂颂合领。初复为二。初四颂颂领昔权喻。后二颂颂领今说实喻。领权为三。此文有二。初七句领初教发心喻。次一句领中途方退喻。从生死中至大乘舍故名为往。法财无量故名大富。以教法为膳。菩提心为珠。虽遇大乘犹无明醉故卧不觉。

经。是人既已起(至)有无价宝珠。

赞曰。三领为设化城喻。退大已后从生死起。往二乘国。

经。与珠之亲友(至)五欲而自恣。

赞曰。领今说实喻。初颂示往因灭化显真。后颂明生欢喜。虽现未富当富诸财。未得五欲如得无异。如见树居白鹭表水非无故。

经。我等亦如是(至)自足不求余。

赞曰。下四颂合领。有二。初二颂颂合领昔权。后二颂颂合领今说实。此初也。初一颂颂合领初将离险。次半颂颂合领中途方退。后半颂颂合领为设化城。

经。今佛觉悟我(至)身心遍欢喜。

赞曰。二颂合领今说实。为二。初一颂颂合领灭化显真。后一颂颂以生欢喜。

授学无学人记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二。一者下根之徒略有二类。名高之辈前品与记。名非高辈此品与记。故此品来。二者佛与记中。上与同记此与后记。故此品来。

释名者。趣求进习名学。进习止满名无学。今佛与彼记。名授学无学人记品。

解妨者。问何故为中根。记合为一品。为下根记分二品耶。答高名之记一异二同。满慈.陈如二类别故。非高名辈一同二异。二千.阿难等两类别故。由此两类分成二品。中性不然。高名之中满慈为化。下名之辈阿难为化故也。

经。尔时阿难(至)不亦快乎。

赞曰。此品有二。初众自希望。后佛为记别。初文有二。初二人希请。后二千希请。初中复二。一心念。二申言。此初也。

经。即从座起(至)我等所归。

赞曰。下申言。有三。初陈已有分以归佛。次述二人合记所由。后正申请。此初也。

经。又我等(至)是佛之子。

赞曰。此述二人合记所由。

经。若佛见授(至)众望亦足。

赞曰。正申请记。

经。尔时学无学(至)住立一面。

赞曰。此二千希请。袒音徒旱反。裼也。肉袒脱膊也。

经。尔时佛告(至)世尊。

赞曰。下第二段佛为记别。有三。初记阿难次记罗睺。后记二千。初记有四。一佛记.二众疑.三佛知告之.四阿难证说佛记。初长行有八。一佛名.二因行.三利益.四国名.五土相.六劫名.七住寿.八赞叹。此初也。由持法藏。智如海深而叵测名如山高而难仰名山海慧。所得神通纵任专擅名自在。无所障碍故名通王。

经。当供养(至)三菩提。

赞曰。此记因行。

经。教化二十(至)妙音遍满。

赞曰。此有四记。一利益.二国名.三土相.四劫名。

经。其佛寿命(至)复倍正法。

赞曰。此记住寿。

经。阿难(至)称其功德。

赞曰。此记赞叹。

经。尔时世尊(至)然后成正觉。

赞曰。此一颂因记。后四颂果记。

经。号曰山海慧(至)种佛道因缘。

赞曰。果记有六。初半颂名。次一句土相。一句国名。半颂利益。半颂赞叹。二颂住寿。利益众生修佛因行。

经。尔时会中(至)得如是决。

赞曰。第二众疑。

经。尔时世尊(至)三菩提心。

赞曰。下第三佛知告之。有三。初说始因。次陈后行。后结得记。此初也。俱舍论说。释迦初逢释迦发心。如彼颂曰 于三无数劫 逆次逢胜观 燃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今说中途随一所逢之佛。非最初也。

经。阿难常乐(至)故获斯记。

赞曰。此陈后行及结得记。故华严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为半钱分。多闻亦如是等。故不唯多闻便能超越。要行助故。即彼经云。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应当一切时发勇猛大精进。亦不唯彼行即得菩提。要假多闻为导引故复如经云。多闻能引乐。多闻摄众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故知此文据一相论。四意趣中众生意乐意趣。于一善根或赞或毁化不定故。然诸佛因行。初地已往德力皆齐。成佛之相亦复如是。但以本愿有异宜见不同。故有差别。故此结言本愿如是。

经。阿难(至)亦识本愿。

赞曰。第四阿难证说。有二。初经家叙证。后彼自陈说。此初也。

经。尔时阿难(至)护持诸佛法。

赞曰。彼自陈说显自位高。示化为侍故言方便。

经。尔时佛告(至)犹如今也。

赞曰。下第二罗睺罗记长行有四。一名.二因.三例前.四继嗣。此初二记。

经。是蹈七宝华(至)三菩提。

赞曰。此后二记。蹈音徒倒反。玉篇践也履行也。释名云。蹈道也以足践之如道。

经。尔时世尊(至)一心求佛道。

赞曰。四颂为四。一常为我子。二为诸佛子。三陈密行。四说胜因。此初二也佛有三子此大云长。

经。罗睺罗密行(至)以来无上道。

赞曰。此后二也。尊者留身瞻部不入涅槃。即今西方时有见者。

经。尔时世尊(至)二千人不。

赞曰。第三为二千记。有四。一佛见问.二阿难答.三正记别.四二千喜领。此初也。柔软者调顺根熟。寂然者心澄妙理。清净者非惑所恼。一心者更不异思。

经。唯然已见。

赞曰。此阿难答。

经。阿难(至)护持法藏。

赞曰。下记。长行有二。一记因二记果。此初也。

经。末后同时(至)皆悉同等。

赞曰。下果记。有二。一名同二余同。

经。尔时世尊(至)后当成正觉。

赞曰。五颂为五。此有二。一颂标一颂因。

经。各于十方国(至)渐入于涅槃。

赞曰。此有三。一颂标名同。一颂名.土等同。一颂神用.名同。长行所无。

经。尔时学无学(至)如甘露见灌。

赞曰。第四二千喜领。

法华经玄赞第八(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兴福寺圆如房本法隆寺僧觉印移点已了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也。

本者皆点本也以朱付朱此者书本自体也为相违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