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三(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三(末)

沙门基撰

经尔时世尊(至)无能测量者。

赞曰。下二十一颂分之为二。初十七颂半颂前二妙。后三颂半劝发信心。显今说实。初中复二。初二颂总颂二妙。后十五颂半别颂二妙。此即初也。初一颂总叹法师妙。后一颂总叹法妙。总叹佛身.及所成德.法体妙也。

经。本从无数佛(至)难见难可了。

赞曰。下十五颂半别颂二妙。于中分二。初十四颂颂法妙。后一颂半颂法师妙。初中分五。初一颂颂读诵.修行二深。次一颂颂果行.增长功德心.快妙心三深。次一颂颂无上深。次一颂半颂入深。后九颂半颂不共二乘住持甚深。此初也。不颂标文但颂八深。本从无数佛受持读诵甚深也。具足行诸道修行甚深。由此二故其智慧门难见难了。

经。于无量亿劫(至)我已悉知见。

赞曰。此颂果行.增长功德.快妙心三深。由精进勇猛于无量劫行此诸道。果行甚深。善名远振增功德心。道场得果我悉知见。故名快妙心甚深。甚深希有法皆成就故。

经。如是大果报(至)乃能知是事。

赞曰。此颂无上甚深。性谓道理。相谓事义。前脱此文难解法者如来能知。今此文有。

经。是法不可示(至)信力坚固者。

赞曰。此颂入甚深。甚深者佛所说法名字章句。意难得故卒难入解故。名为人。又佛自住持是深法中故名为入。不同外道虽说诸法。自不能入。由佛世尊说因缘理。唯佛自入余不能知。意趣难解故名入深。论云佛自住持不同外道。说因缘法甚深故。此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因缘道理绝语言故。诸众生类无能得解。除诸菩萨信力坚固者。初地已上得四种证净。信佛.法.僧.戒故。能信法妙。而未圆证如是二妙。故此下云不退菩萨亦不能知。不能知者不能圆证非不信知。虽见道前比信亦知。非证信故。既非坚固所以不说。

经。诸佛弟子众(至)其力所不堪。

赞曰。下有九颂半颂不共二乘所作住持深。中分三。初四颂颂声闻不知。二颂颂辟支不知。三颂半颂菩萨不知。长行但有二乘不知。因显彼不知亦说菩萨不知。声闻不知中分三。一颂半总颂一切声闻不知。一颂别颂皆如利根鹙子不知。一颂半别显皆如利根鹙子并余弟子共度不知。此即初也。曾近善友诸漏皆尽。住阿罗汉。此最后身有是三德。其智慧力不堪能知。

经。假使满世间(至)不能测佛智。

赞曰。此明世间皆如鹙子。利根第一尽情思共度量亦不能知。既不知佛智。故智慧门难解难入。尽音兹引反。任也穷也。或秦引反本尽之尽。思音息字反。无息兹反。不尔便与度量无别。

经。正使满十方(至)亦复不能知。

赞曰。十方利根皆如鹙子并余弟子。亦满十方共度亦不知。

经。辟支佛利智(至)莫能知少分。

赞曰。此颂辟支不知。辟支望声闻名利根。麟角望部行亦名利根。亦复不知。若未入声闻决择分善而作独觉。便成麟角。入决择分已后作者。皆成部行。在解脱分未定生时可成麟角。生数多故。已定生者亦成部行生数少故。

经。新发意菩萨(至)不能知佛智。

赞曰。下三颂半菩萨不知。中分二。初二颂半凡菩萨不知。一颂十地上圣亦不能知。此初也。新发意菩萨具六种德。一亲近.二达义.三善说.四数众.五一心.六长时。测度亦复不知。刹梵云刹多罗此云田。田土也。有云国亦云土义译之耳。字书本无此字。说文作剟。楚乙反刀割物声。黍音七声也。

经。不退诸菩萨(至)亦复不能知。

赞曰。此地上圣不知。或初二颂半七地已前不知。初地已上亦名新发意。证发十种心故。后一颂八地以上不知。亦名不退故。前门甚深有此八种。今第八中叹佛智者。显智深故其门亦深。

或十五颂半别叹法妙中初六颂叹智门妙。准前科配。其中末后一颂半颂不共深故。次八颂颂叹智深。三乘不知佛智慧故。准义科颂则可知矣。

经。又告舍利弗(至)十方佛亦然。

赞曰。此一颂半颂总叹法师妙。无别颂也。

经。舍利弗当知(至)要当说真实。

赞曰。下三颂半劝发信心显今说实。中分二。初一颂半唯告鹙子显今说实。后之二颂普告二乘显初方便。此初也。汝既未证我之所说。于我所说当生信心。

经。告诸声闻众(至)引之令得出。

赞曰。此二颂普告二乘为二。初颂普告至涅槃者。后颂显佛化以三乘之意。由处处著著界地故引之令出。且说三乘。理唯有一。此会唯有声闻极果缘觉即无。故言及求缘觉乘。声闻不尔。

经。尔时大众中(至)各作是念。

赞曰。下第二段四众惊疑发扬鹙子之请。有三。三度请故佛止亦三。止皆居前请皆在后。论释三止云。初止为相。令问取一乘。次止欲令大众推觅深境。渴仰欲闻。后止欲令恶人退廗。至下当知。又三请中初挟自他疑故请。次陈大众于余佛所已植因故请。后述自他已从今佛化堪闻故请。论五段中自下第三大众定疑分。于自所证心生决定。于佛所说遂有疑生。若依惊疑发鹙子请。请既有三。文随三段。初止既属前唱一乘。二止摄属此请文中。初请分二初大众疑后鹙子请。论说第三定疑分有三云。自此以下依三种义示现。一决定义.二疑义.三依何事疑义。初二义在大众疑中。依何事疑义在鹙子疑中。大众疑有二。初标疑众后申疑意。此初也。

经。今者世尊(至)所不能及。

赞曰。下申疑意有二。初牒所疑缘由。后正申定疑。此牒佛前所说疑缘由。佛所得法甚深难解者。牒佛前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有所言说意趣难知者。牒佛前说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此二深故二乘不知。初是显上后是接下。合名方便。何故佛叹此为疑意。

经。佛说一解脱义(至)是义所趣。

赞曰。下申定疑。谓到于涅槃已上名为决定义。于自所证有为无为果法决定久已无疑。而今不知是义所趣名为疑义。谓于前说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中而今不知是所说义。何所归趣意趣。如何说何宗趣。故名疑义。趣音七句七俱二反。今从初反。谓疑意云若说解脱我已得之。又说难知意说何法。故论云决定义者。有声闻方便证得深法作决定心。于声闻道中得方便及涅槃证故。如是二种法示现有为无为法故。如经尔时大众中乃至。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言二法者。谓方便及涅槃证。方便者有为能证生空智道。涅槃者谓无为所证空理。于此能得能修。此二中得决定故。论云疑义者谓声闻辟支佛不能知故。是故生疑。如经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故。

经。尔时舍利弗(至)难解之法。

赞曰。下鹙子请。中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分二初申疑后请决。此初也。依论下是第三依何事疑义。依何事疑义者。如来说声闻解脱与我解脱不异。三乘同坐解脱床故。是以生疑。生疑者生因中疑。因谓所由。云何如来数数宣说甚深境界。前说甚深后说甚深不同声闻。声闻与佛解脱既等。更何不同。除此已外不同何法。于此所由而生疑惑。大般涅槃有其三事。摩诃般若.解脱.法身。解脱虽同。般若.法身即是佛之智慧性相一乘果体。彼所未得四众不解。所以生疑。如经尔时舍利弗乃至而说偈故。何因者何道理所以。何缘者何事缘由绪。诸佛第一之方便此为总句。下别显此甚深微妙即佛智慧。难解之法即智慧门。牒前二故。此中疑者是法执类。异熟生摄。

经。我自昔来(至)难解之法。

赞曰。此请决牒。自既未闻。四众疑起故。愿佛说敷施演说也。

经。尔时舍利弗(至)不可思议法。

赞曰。十一行颂中分四。初三颂半颂前问中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三颂颂前四众咸皆有疑。一颂半颂我自昔来未闻自疑。三颂颂请唯愿世尊敷演斯事。初中分三。一颂半颂前佛自告申。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等法师妙。一颂颂前所得难解所说难知法妙也。一颂合颂叹法及法师妙。无问而自说。此初也。慧日大圣尊者。以佛智慧犹如日故。涅槃经言。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炎。既能还自照亦灭一切暗。佛之二利亦复如是。增一阿含经说。日出有四事。一者日出之时众暝皆除。二农夫作务。三百鸟悉鸣。四婴儿啼哭。佛告诸比丘。若日出时众暝除者。喻佛出世除去痴暝靡不照明。农夫作务者。人民之类普共田作。此譬檀越施主随时。供给衣服饮食床廗卧具病缘医药。百鸟鸣者譬如高德诸法师等能为四众说微妙法。婴儿啼哭者。此喻弊魔见佛出世心大愁恼。亦如经中赞佛偈言。如来金色如山王。亦如日出照世间。能拔众生长夜苦。故我顶礼三界王。故今赞佛云慧日也。久乃说是法者。成道多年不曾显说。今方说之。故云久也。此上二句标。下一颂颂佛前说种种念观。

经。道场所得法(至)亦无能问者。

赞曰。上半颂颂前所得难解菩提涅槃智慧甚深。后半颂颂前所说难知智门甚深。以二乘不知故皆无能问者。

经。无问而自说(至)诸佛之所得。

赞曰。上半合颂叹二妙。无问自说从三昧起便即告故。第三句法妙。第四句法师妙。

经。无漏诸罗汉(至)愿佛为解说。

赞曰。下三颂四众疑有二。初一颂颂声闻无学有学之疑。二颂颂缘觉等众愿佛说。疑喻如网罗生难出。犹豫者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犹性多豫在人前故。凡不决者谓之犹豫。尔雅云犹如麂善登木。郭璞云健上树也。

经。于诸声闻众(至)为是所行道。

赞曰。此颂自疑。自先得智为是果法。为是因道。若是果者所得已满今何所赞。若是因者更欲趣求因所成故。前说众人于自所得生决定心于佛说疑。今者鹙子无决定义。于自所得亦生疑惑。又前创闻于自犹定。今重思虑于自所得亦有疑生。故不相违。

经。佛口所生子(至)时为如实说。

赞曰。下颂请说。分二。初一颂颂声闻弟子请。后二颂颂余众请。此初也。禀佛言教圣道方起。教从口出故名口生。简异胎藏精血成故。

经。诸天龙鬼神(至)欲闻具足道。

赞曰。颂余众请。此土佛出无转轮王故说诸国转轮王至。具足道者大乘理故。

经。尔时佛告(至)皆当惊疑。

赞曰。下第二段有二。初止后请。此止也。论下第四解定记分。记谓记别。分明记别深密之义。名为记别。即十二部经中名记别经。记别经有三。一记弟子谢往过去德失差别。二授诸大人成佛记别。三分明记别深密之义。如下十二分教章中具说。此即第三记别经也。论云自下依四种事说。一决定心。二因授记。三取授记。四与授记。决定心者佛心本来已有决定所为之人。由此便有后止及说。是以决定心论不配属经。通下文意故。论云云何决定心。已生惊怖者令断惊怖。为利益二种人。故如来有决定心。惊怖有五。一损惊怖。如所闻声取以为实。谤无大乘而作是言。如来说言阿罗汉究竟涅槃。我毕竟取如是涅槃。是故阿罗汉不入涅槃。此即决定种姓声闻。声闻者所闻教声取之以证究竟实果。我毕竟已取如是涅槃。果已究竟谤无大乘。不堪闻今为说大乘。若闻今说彼非究竟。即惊疑阿罗汉皆毕竟无入涅槃者。反道疑生故名为损。二多事惊怖。以大乘众生生如是心。我无量无边劫中。行菩萨行久受勤苦。生惊怖心起取异乘心故。谓不定姓地前菩萨。住大乘中。已经多劫行菩萨行名为多事恐彼起心退趣异乘故。今为说令其不退。三颠倒惊怖。分别我我所身见不善法故。谓根未熟定姓凡夫。烦恼尤重不堪为说。若为说者更生烦恼。颠倒惊怖。四悔惊怖。谓若为说。大德舍利弗我不应证如是小乘法。自止小果归向大乘。即以悔心名为惊怖。五诳惊怖。谓若为说增上慢者作如是说。云何如来诳于我等自谓道满更无余故。声闻有二。一定姓二不定姓。凡夫有二一未得谓得二具重烦恼。菩萨有二一退位二不退位。定姓声闻即损惊怖。不定姓声闻即悔惊怖。未得谓得凡夫即诳惊怖。具烦恼凡夫即颠倒惊怖。退位菩萨即多事惊怖。不退位菩萨非此五中。舍权就实欣趣佛位。方为说一乘故。此说一乘不逗彼器。论云正为利益二种人故。如来有决定心。谓多事及悔。利益悔者引摄一类故。利多事者任持所余故。今此唱止及下正说。佛心先定为此二人。余非正为。即是十义说一乘中初二义也。观此文意多事。一种不说有惊。说即无惊。自余四种说即有惊。不说无惊。故论总言已生惊怖令断惊怖。因授记者。如经止止不须复说。乃至天人皆当惊怖。即下二止文等。是因应为闻者之二义。不堪为闻者之退廗故名为因。因授记皆生惊怖。有三种义。一欲令大众推觅甚深境界故。二欲令大众生尊重心毕竟欲闻故。此上是应为闻者之二义。三为令增上慢者离法座而去故。即是不堪为闻者之退廗。今此第二止。但为应为闻者之二义。第三止方为不堪闻法之退廗。其取授记如经。尔时世尊下即许可摄受许当为说是。与授记者如经佛告舍利弗下正为解释一乘等是。定记四中初决定心唱止及为说之所由。次因授记但是止其请之所由。取记许为开释。与记正示陈说。今言惊疑令为应闻者惊张疑惑。推觅深法尊重欲闻。

经。舍利弗(至)唯愿说之。

赞曰。下第二请。论云示现过去无量佛已教化众生。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一总请二堪闻。此请也。

经。所以者何(至)即能敬信。

赞曰。此堪闻。有三因。一遇良缘曾见诸佛。二性聪睿诸根猛利。三解识真义智慧明了。故能闻信。

经。尔时舍利弗(至)有能敬信者。

赞曰。此颂可知。

经。佛复止舍利弗(至)将坠于大坑。

赞曰。下第三段。初止后请。止中有二。长行及颂。此初也。因不堪闻法者之退廗也。恐增上慢得世第四静虑。便谓阿罗汉果。而生诽谤。当堕地狱。名坠大坑。此皆凡夫故坠大坑。非圣有学。瑜伽论说。一切圣人知自得果。无自谓得后位圣果增上慢故无邪见。故更不造业入地狱。故诸论所言增上慢比丘得世第四静虑。后命终已。由谤解脱起邪见故生地狱中。即此类也。

经。尔时世尊(至)闻必不敬信。

赞曰。法妙难解。下愚闻之起谤。既不敬信。所以恐坠大玩。

经。尔时舍利弗(至)多所饶益。

赞曰。下第三请。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初总请后堪闻。鹙子利根自知宿命。亦能晓他往世从释迦已曾受化。根成道满闻必能信。生死长夜安稳饶益。故今请说。

经。尔时舍利弗(至)唯垂分别说。

赞曰。下四颂中有三。初一颂自称长子以请决。次一颂半陈众久从佛化以请说。后一颂半兼陈自他闻法悟解即生欢喜以请说。此初也。佛于二足多足无足一切中尊。今云两足尊。于三类中两足为贵能入道故。谓人天类。佛亦两足故言两足尊。声闻众中鹙子第一故名长子。

经。是会无量众(至)欲听受佛语。

赞曰。此一颂半陈众久从佛化宿因今熟。故请佛说。

经。我等千二百(至)则生大欢喜。

赞曰。此一颂半兼陈自他闻法欢喜。以请佛说。

经。尔时世尊(至)分别解说。

赞曰。论第四段定记分中。自下第三取授记也。许可摄受而为说之。故论云取受记者。以舍利弗等欲得受记。如经佛告舍利弗汝已三请。岂得不说等。许摄受取故。若依自科。下第三段开斯实相。启彼权门。于中有二。初明二记。后五浊。下方破四疑。二记为二。初取记中有二。初许可摄受后恶人退廗。此初也。菩萨地云。夫听法者聆音嘱耳。扫涤摄持。智论亦言。听者端视如饥渴。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端直审也。若不诫彼群情令其审听。恐心不定慧解不生。故敕审听。

经。说此语时(至)礼佛而退。

赞曰。下恶人退廗。有四。一明去。二不止。三快敕。四敬诺。初中复二。初标后释。此标也。

经。所以者何(至)是以不住。

赞曰。下释起去所由。此自征云。难得有五。一得人身难。二生中国难。三具诸根难。四值佛出难。五闻正法难。五千之徒已具初四。何故将说妙法避廗而起去耶。此去之所以者何谓也。今释有二意。一罪根深重。二有增上慢。此辈者补配反。群党也。说文军法发车百两为一辈。广雅等翻辈亦类也。玉篇部比类也。罪者可毁可啧可怖可厌之义。若因若果可毁厌者皆名为罪。若依小乘此罪众多。重者有三。一烦恼障。二业障。三异熟障。一切烦恼总为二类。一数数起名勤。二起而猛名利。分为四句。一勤而不利。二利而不勤。三亦勤亦利。四不勤不利。今取初及第三句名烦恼障。五无间业名业障。三途八难名异熟障。此之三障障入圣道名为重罪。今依大乘障有二种。一烦恼障二所知障。所知障者随其所应障入大乘圣位。烦恼障者随其所应障入三乘圣位。依佛地论烦恼障有三。一者一百二十八烦恼并随烦恼。二所发业。三所得果。此意所说是彼品类总名为障。非据重者。依大般若。重障有四。一烦恼障。二业障。三异熟障。四法障。烦恼障者。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随其所应能障圣者。皆名此障。若具有者随其所应障彼圣故。业障者依萨遮尼乾子经有五种逆。一破塔坏寺焚烧经像。窃盗及用三宝财物。二谤三乘法言非圣法。障碍留难隐弊覆藏。三于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无戒持戒破戒打骂诃责。说其过失禁闭牢狱。或脱袈裟逼令还俗。责役驱使债其发调断其命根故。大集经言说一破戒比丘过失。过出万亿佛身血。四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起大邪见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此之五种唯于大乘名五逆业障。亦有说七等不过此五。所以不说。异熟障者谓能障圣道诸异熟果。即三恶趣。八无暇等。其间佛前佛后难应云法前法后。是佛法前后不得圣故。法障者谓于宿世障他作善造匮法业。于此生中不得闻法。匮乏正法。谓五果中等流增上二果所摄。罪根深重者感匮法业。是罪根故现不闻法。是罪体故即第四障也。慢者玉篇轻悔也。不畏也倨也。或为嫚字切韵欺为谩。缓为慢恃己陵他高举为相。瑜伽等说慢有七种。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初慢者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过慢者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慢过慢者谓于胜计己胜。我慢者恃所执我高举为相。增上慢者己实少德谓己多德。卑慢者谓他多分胜己计己少分劣他。邪慢者己全无德谓己有德。今增上慢即是第五已实少德。谓己多德。得世间涅槃禅定等。故未多得。谓多德。未多证。谓多证。得谓有为道.证谓无为灭。此是增上慢相。非全未得而今谓得。若不尔者。便非增上慢相。乃是第七邪慢相。故有此烦恼障及前法障二种力故不堪闻法。问五千之辈既不堪闻。何因目瞩神光耳聆妙唱。睹天华而晏默观地动而无惊。答放光动地未革庸心。演妙宣难便乖浅意。闻序中之问答为大渐之初因听宗内之深陈乃增迷而复谤。所以折摧枝叶扇拂糟糠。

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赞曰。二不止也。默静也。俗作默。诸论皆云有二决定佛力不非。一受异熟决定。二作业决定。罪根深重者受果定类。增上慢者作业定类。由此五千从座而起。佛虽神力亦不止之。又乍可令去不坠大坑。不可止之令兴重业故不止也。彼若发心定业可转。其心不易佛力不排。

经。尔时佛告(至)当为汝说。

赞曰。三快敕也。风惊秕落。霜殒贞存。佛许说而惊其心。振威神而令起去。故以枝条退为佳。唱贞实住而许说。轻薄虚疏故譬枝叶。敦重坚固乃同贞实。佳音古膎反善好也。膎音户佳反。南人谓膎脼也。

经。舍利弗言(至)愿乐欲闻。

赞曰。四敬诺也。唯音弋。谁弋水二反。敬诺之词。然音如延反。顺从称。愿乐为希解之意。欲闻亦冀听之心。

经。佛告舍利弗(至)时一现耳。

赞曰。此下明与授记为之解释也。论云有六种。一未闻令闻此等文是。二者说。舍利弗诸佛随宜所说下是。三者依何等义。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下是。四者令住。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下。是五者依法。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下是。六者遮。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下是。未闻令闻者叹法希有显令闻故。说者明所说法意难知事。依何等义者。谓未闻令闻。及方便所说。依何等义谓依佛所得深难解法。住者劝令来住一乘之中。法者十方三世佛所共行仪轨法式。初随宜说。意令久后取佛种智。遮者遮破二执遮遣二真令叹法希。未闻令闻有三。一叹希。二举喻。三劝信。此即初二。此若频说无智不欣。时乃说之愚智同乐。

梵云邬昙钵罗。此云瑞应。金轮王出大海减少。金轮路现其华乃生。应金轮之御世名瑞应华。此法华经法轮王出生死海减。一乘道显方演说之。故举为喻叹法希有。鹙子往劫曾所未闻。今者令闻令渴仰故。

经。舍利(至)言不虚妄。

赞曰。此劝信也。智解局者未能证达。故标不虚劝其生信。

经。舍利弗(至)意趣难解。

赞曰。下第二段明说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

经。所以者何(至)乃能知之。

赞曰。此释也。论释种种因缘者。谓三乘法。彼三乘法唯名字章句说非有实义。故以彼实义不可说故。此中意说。我以方便说三乘法。此法唯有名字章句无别三体。随宜说三。非二乘等思量能解。唯佛能知。此说前标智门难了。三乘实义即是真如。不可说故。下依何等即佛智慧。

经。所以者何(至)出现于世。

赞曰。自下文第三依何等义。有二。初略标后广解。此初也。因前文起故假征显。有何所以。言辞难解唯佛知也。依何等义作如是说。诸佛世尊者。总苞十方三世诸佛。唯以一大事者。事物.体事.事义.道理随应皆得。为此大事因缘所以出现世间。自称德号广利众生。不尔便如二乘入灭。由此大事故随宜说。意趣难知。

经。舍利弗(至)出现于世。

赞曰。下广释有二。初别显后释意。别显有三。一征二释三结。此征也。

经。诸佛世尊(至)出现于世。

赞曰。此释。大事体即知见。诸佛出世为此大事。四义明之。谓开.示.悟.入。论云后一大事者依四种义应知。佛知见者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此有三释。一云法性真如名为如实。法真性故即是所证。义理.境界俱名为义。正智之体名为能证。能知义理证真境故。即此能证正智及所证真如。能所知见并名知见。如为知见之性。智为知见之用。知见性相俱称知见。无著般若论云。无上菩提是法身。正等菩提是报身。解深密经云。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智度论云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故。或知谓正体智.见谓后得智.是二是用.能照真俗二种境故。此二本性即是真如合名知见。将性就相故名知见。欲令二乘求种智故。胜鬘云一乘即佛乘。佛乘即大乘摄大乘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万行是也。或乘大性故名大乘。真如是也。故知一乘佛果乘体通理及智。契当宗义。火宅牛车意在智用。说牛车等我所作故。险途宝所意在智性。称化作城非宝所故。由此合二并名知见。

本论云。何者为四。一开者无上义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故。一切智者佛也。又言智者根本后得智。此二是用。此二智性即是真如。若用若性合名为智。一切智人之智名一切智智。又一切智者根本智。重言智者后得智。举此二智摄于智性真如妙理。又一切智者智用菩提。又言智者。智性涅槃。二种如来藏。今显此二悉皆无上。叹胜令欣。然此菩提体是有为本有种子。多闻熏习因修生长。体即四智。楞伽经云。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藏识有漏虚妄不实。故名为空。能含一切无漏种故名如来藏。四智种子体是无漏非虚妄法。由近善友多闻熏习渐次生长。当成四智。四智之因名不空如来藏。藏是含藏。因性义故。犹如种树生长圆满。其涅槃性体是无为。本来而有自性清净。后逢善友断障所显。虽一真如逢缘证别。名四涅槃。胜鬘经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谓若离若脱。若断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如来藏烦恼有漏虚妄不实。能覆真如。名空如来藏。涅槃无漏体是无为非虚妄法。由近善缘断诸烦恼。渐次智起方便显证。名为涅槃。体性非空因空所显。空之性故。烦恼覆位名不空如来藏。藏是覆隐因性义故。故在烦恼缠裹之位名如来藏。出烦恼时名为法身。即此法身因空所显。空本性故。亦名空如来藏。如刀提耶掘宝显得。阿赖耶识及诸烦恼名如来藏者。即涅槃云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善不善法皆名佛性。无垢称云。伪身种姓。七识住.贪欲.嗔恚.愚痴.十不善业道为如来种等。文非一故。即前菩提名为报身。报身修生.法身修显。法身证因证故。报身生因生故。前藏有四。一能含藏藏谓阿赖耶识如库藏等。二能生德藏谓报身种子如谷种等。三能覆藏藏谓烦恼等如土覆物。四能显德藏谓法身佛性如金性等。大位而言。所知障断证佛报身菩提圆满。烦恼障断证佛法身涅槃圆满。诸佛出世欲令众生断所知障及所发业并所得果。一切俱尽圆证菩提开知见相使得清净。障尽智圆名清净故。欲令众生断烦恼障及所发业并所得果。一切俱尽圆证涅槃开知见性使得清净。障尽理显名清净故。缘此知见故出世间。开者出生显证之义。出生菩提证涅槃故。除此二种更无余事胜过二法故名无上。二示者同义。以声闻.辟支佛.佛三乘法身平等。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无差别故。涅槃经云。譬如乳牛有种种色。及构其乳置之一处白色无异。佛性亦尔。众生虽有种种不同。佛性无别。此意说言。三乘法身本来平等。众生不知不肯修证法身圆满。诸佛出世欲示众生此佛知见之性。三乘同有平等无二。令同证满以成法身。三悟者不知义。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彼真实处故。不知真实处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如下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以无价珠系衣里等。彼初不觉后悟方知。此意说言。二乘不知究竟唯一佛乘体即菩提四智。所以不修报身圆满。佛出世者欲令众生悟于究竟唯此一乘佛菩提智令修生长。上来三种开者双显法身.报身.涅槃.菩提二种无上叹胜令欣。示者别显法身涅槃三乘无二本来而有令其修证。悟者别显报身菩提第一究竟本有种子令修果生。俱明果中断德.智德。既证此二利乐众生。应物现形应机说法。即是化身及他受用名为恩德。四入者为令证得不退转地。示现与无量智业故。上三总.别虽显佛果无上.同.胜。未知如何可能证获。今显能证能得之因故名为入。依此本论初地已上名不退地。佛果位中一切智智体用大故名无量智。业者因也。佛出为说初地已上能得佛果一切智因故名为入。佛说此因欲令二乘有学.无学.及初地前证初地上不退转地。入变易生修种智因观察智性入佛二果。此四意言。佛出世者。欲令众生断二障尽。开佛菩提。涅槃知见使证清净。叹二无上劝令欣故。示法身同有令使证故。悟所不知唯一佛乘智令修生故。既显佛果菩提涅槃殊胜体性。并显其因令其趣入。谓佛出世意说一乘若果若因。令诸众生修因证果皆作佛故。更不为余。前叹智慧及智慧门即是一乘教之与理。今说行.果。故知总说一乘四法名为法华。或不退者八地以上行不退故。诸论说受变易生故。虽二乘回心未即至彼地。三乘俱同后决定。得出分段死入变易生故作是说。又二乘者烦恼不退。经三大劫俱名不退地。又一乘者修行一乘若信若位若证若行。今于此中皆令入故。并名不退。或此果因一乘实体。是前所说诸佛智慧其智慧门。即前所说三乘权教。令二乘者舍权取实行一乘因趣一乘果。是此本意。

上来所说总别果因以解四种。准下三世佛法之中。不说初开。唯说示.悟入。故知但应如此说善。示悟别显二果已周。不假标故。举此二种摄佛一切有为无为万德尽故。此方便品法说一乘唯为上根。由此通辨若因若果菩提涅槃以为一乘。譬喻品中为中根者但说于悟。牛车菩提智德一乘。由唯迷因智不迷因理.果智理故。化城喻品为下根者但说于示。宝所涅槃断德一乘。由迷果理不迷果智.因理智故。各随所宜断除彼障。令其进入偏说一乘。或为中下互说因果智.理二门。影显令解。唯此一品通明因果觉.寂一乘。理义周备。故本论中具解此品。余品但总释其大意不异此故。若解此品便解一部矣。然勘下文牛车在果。即是菩提。下文但明因中之智。三乘乘此至道场故。又理虽然。诸经论中多说涅槃理性智慧以为一乘。一乘本故如无量义。第二解云。今此四义总依佛性法身智体以为一乘。涅槃经言。大事者所谓佛性。又毕竟有二。一庄严毕竟。二究竟毕竟。庄严毕竟者谓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即是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悉有一乘。无明覆故不能得见。故知佛性即是知见。即是一乘。说诸众生悉有佛性名之为开。曲宣分别名之为示。此是法佛性。此是报佛性.此是因性.此是缘性.此是理性。此是行性.此是善根人性.此是不善根人性。此等名示。故涅槃云。如贫女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乃至。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能得见。如彼金藏贫女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即是一切无量众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种种分别令其生解名之为悟。劝物起修令其入证名之为入。若依此解譬喻品中牛车各与。吾为汝造。便非此义。

第三解云。其前三种即依佛果大般涅槃三事解之。涅槃经第二卷云。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此中意说。梵本伊字上有二点下有一点。似倒品字。并者横也谓前后证。纵者竖也。谓有三品。世说纵横即此竖.并皆非伊字。三点别安亦非伊字。要三和合不纵不横亦不离别。和合三点不一不异。如大自在天面上三目额上有一眉下各一。佛入涅槃亦复如是。摩诃般若者能证之智。如来身者所证法身。解脱者由能证智证所证理法身之时。二障灭尽二死当来后有不续。更无系缚假名择灭。即是解脱。故杂集云。灭谛有三若能灭.若所灭.若灭性。即是此三大般涅槃。般若在上为能证道如额上目。法身.解脱并在其下是所证故犹如眉下所有两眼。以智证理令后惑苦皆断不生名入涅槃。是佛安住秘密之藏。不同二乘智了生空。不是大慧理。但生空无我之理不名法身。虽得惑种及分段死少分不生之假择灭。不得习气及智障灭分段.变易二死俱尽之胜解脱。如纵如横非大涅槃。身灰智灭彼名为入。无现身智何得称大。佛今不尔故名为大。称为秘藏。古人有解但依真如以为三事名大涅槃。便无入义。常住不坏为利有情以智证真。惑苦解脱方名为入。是佛意故。不同二乘无有身智乃名为入。故佛自言。假使乌.角鸱。乃至永入于涅槃等。今作此解善顺彼经审读经文当自悉知。摩诃般若即开佛知见。故论说言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一切智者证二空智。重言智者证诸有智。此最胜妙故名无上更无过故。法身即是示佛知见。故论说言三乘平等佛性法身无差别故。解脱即是悟佛知见。二障俱亡二死皆尽是真解脱。二乘唯得一障一死尽灭无余。不知于此。故论说言二乘不知真实处故令其悟也。上来三事即是证入大般涅槃此必有因更说入义。故论说入示现不退转地与无量智业也。佛出于世欲令三乘有情皆修不退地业。安住秘密藏入大涅槃不为余也。此与涅槃名字虽殊体性无别。一切皆欲行因证入佛果位故。若作此解既契化城之趣宝所。亦合火宅之御牛车。一乘体德既曰大般涅槃。法报二身正觉之与圆寂。一一总摄周备亦何理而不弹。今此三解唯取所诠智慧名曰一乘。能诠之教门即次前说也。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故。又以莲华喻于妙法必兼开敷之与秀出果秀因敷亦无乖爽。然胜鬘等经及此下文多说真理以为一乘。乘之本故。实通二种。于义苞尽。开示悟三明佛果乘。入之一种明佛因乘。因乘虽通三无数劫今此唯取第二劫后。论说令证不退位。故楞伽经中十地分为三种意生身故。如别章说。又后品言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乘此宝乘直至道场。胜鬘经言无明为缘无漏业因。有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生。初地已前实居三界分段死中未出火宅。犹在门中当为烧故。不与一乘之名。或八地后名不退地。瑜伽论说八地后为意生身故。得决定故。

问。二乘无学羊鹿果位亦居分段。应在门中。如小菩萨应非出宅。

答。谈其分段应非出宅。余依永灭已得涅槃名居门外。不同于彼。

问。何故二子趣于牛羊鹿称出宅。大子趣于牛菩萨未出宅。

答。二乘惑种尽得灭称出宅。初劫惑犹行如何称出宅。又七地分段尽此一生亦名出宅。二乘同故。已前即非犹多生故如有学类。故出宅已方上牛车。然此经文初开之中初总标胜致使得清净之言。后三别显故略不说。

经。舍利弗(至)出现于世。

赞曰。第三结也。

经。佛告舍利弗(至)示悟众生。

赞曰。此释于前有何意况。众生身中悉有佛性。故所教化但化菩萨。所为所作常为此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论第二番释示悟入云。又示者为诸菩萨有疑者令知如实修行故。谓有菩萨疑无佛性不肯修行。今示所化但化菩萨令知三乘同有佛性。断彼疑故如实修行。又悟入者未发菩提心者令发心故。此解悟义。已发心者令入法故。此解入义。明因果尽。又重释悟入云。悟者令外道众生生觉悟故。复入者令得声闻果入大菩提故。回邪入正舍权取实故。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三(末)

保安三年四月廿三日书了法隆寺僧觉印之。

同年十月廿六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如房本为之以为令法久住觉印之东北院读本点本校点又了(云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