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四(本)(释依空满愿品竟)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四(本)(释依空满愿品竟)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翻经沙门慧沼撰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最净地陀罗尼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将求菩提必须修行。修行有二。即断恶修善。前忏悔等已明断恶。次明修善。修善之中发心修行。发心即发菩提心。谓要依止大菩提心行诸善行方能得果。所修行者即是十度。由斯十度能得诸地能破悭等十度障等。得五分法身成二胜果。故须明此发心修行。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名者成唯识论云。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地持.摄论.瑜伽.庄严释皆大同。净谓清净离二障故。然大乘同性及证契大乘经说。其三乘各有十地。菩萨十地能除二障。极净名最即最净之地。依主释也。净摄能依。地是所依。总为别所依。或十地体即为无为功德为体。即此功德体离二障名为最净。最净即地名最净地。持业释也。陀罗尼名如前已释。由此净地得此陀罗尼。在此陀罗尼能净此地。俱依主释。不通相违。以陀罗尼令离五障得名净地故。若取十度等但名最净地。若取陀罗尼名最净地陀罗尼。解妨者。问。辨中边论及摄论等皆说。依十地行十行断十障证十如。此中何故不辨十如。答。略广异故。问。诸余经论说其十度。初六各三后四各二。何故此经十波罗蜜皆有五种。答。一一行中各有多门。诸圣教中影略而说。故不一准。

经。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与无量亿众。

赞曰。此品之内大文分四。一无碍光请二如来为答。三大梵赞扬。四时众获益。初请分三。初能请人。次请法轨。后正陈请。此初人也。能得菩萨四无畏故名师子相。离障名无碍。得智自在能照真俗名为光焰。此从喻及法为名。

经。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种种华香宝幢幡盖而供养已。

赞曰。请轨初由虔敬后陈供养。供养有多。如前已说。此起敬供养表问菩提心因如华。表成五分法身如香。表出二乘大智如幢。表四陀罗尼如幡。表此覆生如盖。故以华等供养。

经。白佛言世尊以几因缘得菩提心。

赞曰。正陈请。初问菩提心因。次问菩提心体。初也。

经。何者是菩提心。

赞曰。问体。初标问。次别问。后结。此标问也。应云何者是菩提何名菩提心。初菩提是真理心是二智六度。

经。世尊即于菩提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

下别问。初依法空问。次依生空问。初中有三。初即菩提问。次离菩提问。后结所以。若即菩提菩提离三世故三世心皆不可得。

经。离于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

下问离菩提之心。无有一法能离真如故。离如心亦不可得。

经。菩提者不可言说心亦无色无相无有事业非可造作。

下结所以。真理语言道断心行处灭。故不可说。心无色相犹如于幻。无实事业不可造作。此意同于文殊所问发菩提心经论。菩提不可身得。不可心得。身假心幻故广如彼释。此但问心。

经。众生亦不可得亦不可知。

下约生空问。众生谓我。我体是无。但假和合犹如幻事。无实可得可知。

经。世尊云何诸法甚深之义而可得知。

下第三结问云。何诸菩提及心法俱不可取说。而有菩提发心能得。此甚深义何可得知。

经。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提微妙事业造作皆不可得若离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说心亦不可说无色相无事业一切众生亦不可得。

赞曰。下答有二。初答第二问。后善男子譬如宝须弥下答第一问。答后问中初印答后释答。印答中初印次征后释。此初也。

经。何以故菩提及心同真如故能证所证皆平等故。

下征及释也。征者可知。释中初释不可得不可说之所以。以菩提义及菩提心同依真如无能说得。离计执故。

经。非无诸法而可了知。

后释发心得于菩提甚深之义。但除其病。不无法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知者乃得名为通达诸法善说菩提及菩提心。

赞曰。下释答有二。初标次释。此标也。初菩提释菩提体。所证。菩提心能证。

经。菩提心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心亦如是众生亦如是于中二相实不可得。

下释。初不可取说。后以不可得故下释甚深义何可得知。初中有三。初释次征后通。此释。初三世明真如菩提体。次心亦如是能证。前言心是第一义心。后言心是缘心。众生亦如是明人空。于中二相实不可得。合说二我俱不可得。同文殊问菩提心经依遍计故。

经。何以故。

次征也。

经。以一切法皆无生故。

下第三通也。初总次别此总。以一切法皆无生故空。掌珍论云。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无为无有实是宗。不起故因。起者生。似空华者喻。以本不生故体非有。解深密经依三无性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经。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亦不可得。

下别通有三。初约菩提。文殊问发菩提心经云。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说。论释云。示现可证法。但有名用虚妄分别。其体无实故。此意所证但名字假设故云世俗。若如名取即虚妄分别。其体无实。能诠名假所诠亦尔。上约法明。

经。众生众生名不可得声闻声闻名不可得独觉独觉名不可得菩萨菩萨名不可得佛佛名不可得。

双约二执明。众生不可得生执无。众生名不可得法执无。天亲般若论云。假名及阴事如来离彼相。诸佛无彼二。以见实法故。此意假名名无实。法空假。阴事生空假。通二处。

经。行非行不可得行非行名不可得。

又约法辨有是能证。行谓所修行善法。非行谓所断不应修法。能所诠空故此中正明菩提心行法能断之行。非行者是此所断故。所以对明。

经。以不可得故于一切寂静法中而得安住此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生起。

赞曰。释甚深义令正修行菩提之心。以不可得故者。令知所证菩提及能证并能证者皆名言施设皆是假立无实可得。能如是知名于一切寂静法中住。依此假缘世俗道理一切功德善根而得菩提生起。即称正理名为菩提故。文殊问发菩提心经云。彼处无人证无所用证亦无法可证。如是通达是即名为得阿耨菩提。此意无人证则无修行者。无所用证则能证行。无法可证即所证菩提。广如彼论。若准旧经错云。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发出。是名初发菩提心。结属后文。余因皆不云依余名发心。故应除是名二字。文势即别。此新翻正。

善男子譬如宝须弥山王饶益一切此菩提心利众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罗蜜因。

赞曰。答第一问。分文为四。一发心。二修行。三证地。四得护即得陀罗尼而为卫护。此初发心。发十度心。文即为十。发心自相难可了知故以喻明。最初发心行于施度。喻如宝山往者皆益。故文中有三。初喻次法合后结。余皆准此。或有无法合者。由此发心超出生死求大菩提。复出二乘行利他心。遇者皆益而无有极。故以妙高山王为喻。此山出于大海高于余山。珍宝无尽山能饶益。此菩提心利众生故合彼饶益。然大庄严论举喻有别。彼第二论云。譬如大藏。檀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以财周给亦无尽故。彼取苞含用无尽义。此中应辨发菩提心。略如前说。又庄严论云。此菩提心以何为根何所依止等有十一问。以大悲为根。以利物为依止。以大乘法为所信。以种智为所缘。为求彼故。以胜欲为所乘。愿无上乘故。以大护为所住。住菩萨戒故。以受障为碍难。起异乘心故。以增益为功德。以福智为自性。以习诸度为出离。以地满为究竟。由地地勤方便与彼彼相应故。准此答文知十一问。此利众生即第二义。依此得修故以利物为依。

经。善男子譬如大地持众物故是名第二持戒波罗蜜因。

譬如大地能持众物。故以戒为本。能生功德故喻于地。故遗教经云。当知此戒诸善功德安隐住处。能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故喻于地。大庄严论喻如宝箧。此意由戒能出功德如箧出物。如彼论云。功德法宝从彼生故。又宝箧与宝为依。依箧藏护不令失故。如依于戒余功德在。若破戒已如断人头。诸根等舍。既破戒已功德灭故。持众物故法合。或但是喻。是名下结。略无法合。

经。譬如师子有大威力独步无畏离惊恐故是名第三忍辱波罗蜜因。

譬如师子喻。师子有其三德。一有大威力。二独步无畏。三离惊恐。如次喻。譬如师子独步无畏。发心修三种忍故。庄严论中。喻如大海诸来违逆心不动故。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故得无畏。是名下结。略无法合。

经。譬如风轮那罗延力勇壮速疾心不退故是名第四勤策波罗蜜因。

譬如风轮等有二譬。一风轮喻被甲精进。喻如风轮摄持世界。那罗延者此云力胜。喻利乐摄善二种精进。喻摄善精进中复有无下无退无足。由勇壮故不自卑屈无下。作事速疾无足。由力多故作事无退。如次喻无下无足无退三种精进故。喻摄善精进故。唯识论云。即经所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初一是被甲。余四是摄善。或可。速疾喻利精进。以大悲为本。修勤利生速疾而化。或可总相。不必别配。庄严论中喻如金刚勇猛坚牢不可坏故。准此有二。一勇猛喻神。二金刚喻杵。所行精进如彼金刚杵坚牢不坏。能行之人如执金刚神勇猛不退。或但喻神。金刚之身不可坏故。

经。譬如七宝楼观有四阶道清凉之风来吹四门受安稳乐静虑法藏求满足故是名第五静虑波罗蜜因。

下譬定。初喻次法合后结。喻有四。一楼观喻。四禅八定具七最胜如七宝严。又诸禅定七圣财助伴七支戒为因故喻七宝楼观。楼则是观。又陕而修曲曰楼。观谓之阙。阙宫门双阙。二四道喻发心。修定等诸行有四种大。如庄严论。菩萨发心有四种大。一勇猛大。谓弘誓精进甚深难作长时随顺故。二方便大。谓被弘誓钾以恒时方便勤精进故。三利益大。谓一切时作自他利故。四出离大。谓为求无上菩提故。故依此四可往菩提。譬如四道。或无作四谛大般若经名为衢路故。三清凉之风喻能除烦恼炎热故。四来吹四门。四门喻常乐我净四观。准余处明定为乐德因。此约通说。佛具起修四因。当能证得云受安稳乐。静虑法藏求满足故者但总法合。是名下结。故喻吹门。庄严论中喻如山王不动不乱总喻自性。此通喻差别。

经。譬于日轮光耀炽盛。

下喻发心修般若度因。文亦有三。喻合结。喻有二种。一日轮喻智自性。二光耀炽盛喻作用有二。一能照明。二能破闇。即证真断惑。理通利物。有胜势力故。此自得已亦令他得。通自他能。

经。此心速能破灭生死无明闇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罗蜜因。

法合。此心此求般若心名为因故或是所求。因是所以。由彼般若等有此能故。故发心求所以名因。智与心俱。或缘虑故通说名心。能破生死除苦谛。能灭无明闇灭集谛。能灭是道谛所证是灭谛。大庄严论。智喻如药。惑智二障病此智能破故。覆理不明二障喻闇。故智喻日体破闇故。能令衰损不起二智。二障喻病故智喻药。是名下结。

经。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愿满足此心能度生死险道获功德宝故是名第七方便胜智波罗蜜因。

下喻发修方便善巧心因。文亦有三。一犹如商主多巧方便。有二功能。一能知道路。二引至宝所令求愿满。二此心能度下法合。由回向方便拔济方便度生死道获大菩提功德珍宝。不同二乘趣于寂灭。释通自他及因等言皆准前知。结文可知。

经。譬如净月圆满无翳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清净具足故是名第八愿波罗蜜因。

下喻发修愿心。文亦分三。由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具此大愿如月圆满。除自他障故云无翳。此心能于下合愿求。二利要于真俗境离障俱了方得满足。故云一切境界清净具足。结文可知。

经。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臣随意自在此心善能庄严净佛国土无量功德广利群生故是名第九力波罗蜜因。

喻发修力心。文三如前。喻中一轮王喻。二主兵臣宝喻。王总喻发大菩提心。臣别喻于发行力心。有二种力。一思择力。二修习力。如主兵臣所须四兵。随自意自在如思择力。亦随王意自在如修习力。四兵二用。一廓境土。二安众生。此心下法合。由力波罗蜜一能严土。二广利生。无量功德通此二处。无量功德庄严土。无量功德以广利生。结文可知。

经。譬如虚空及转轮圣王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无有障碍于一切处皆得自在至灌顶位故是名第十智波罗蜜因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菩提心因。

下喻发修智心。文三如前。喻有二种。一虚空喻。二轮王喻。智有二种。一成就有情智如虚空容受平等无择。二成就佛法智如转轮王受灌顶位。又此二智俱通二种。一净如虚空含容一切所有功德。二如转轮王能绍佛位广利有情。此心下法合。一切境无碍合虚空。皆得自在至灌顶位合转轮王。结文可知。

经。如是十因汝当修学。

下总结劝修。问。此发心因位在何处。答。发心有多位。准大庄严论有二。一世俗二胜义。世俗在地前胜义在地上。又云。菩萨发心依诸地有四种差别。一信行发心谓信行地。二净依发心谓前七地。三报得发心谓后三地。四无障发心谓如来地。此约三祇及究竟位各增处说。据实四十二位各各发心。文殊所问菩提心经又说四种。彼云。有四种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发心。三者不退发心。四者一生补处发心。论释云。初二发心并在地前。初过声闻次过辟支佛。第三发心过不定地。已入初地得证智故。第四发心以善□法王子地故即第十地。瑜伽七十二又有十种发心。一世俗发心在地前。二得法性发心。谓入地菩萨及得二乘果回心之者。三不决定发心谓非菩萨种性。设菩萨性有退还法。四决定发心与彼相违。五不清净发心谓被他逼求活命等而发心者。六清净发心者与上相违。七羸劣发心者谓发心已被贪等缠所蔽伏舍正行邪。八强盛发心与上相违。九未成就果发心谓因位。十已成就果发心者谓在佛位。此中所说十发心中不决定不清净及羸劣各少分三中容有能为因故。由此但可总相而释通前所说三类发心。或且据一相别配无妨。然不如通。真谛三藏十发心因喻法各五义释。以下十度各有五行相故虽有此理然无正文人。释为五义。□难准下十度中各各五行。真谛以彼瑜伽论中六度□九门中五门配之。一自性。二一切。三难行。四善士。五清净。随应配五。道理亦难。诸经论说各各差别。杂集唯识等初六各三。后四各二。大庄严论六各六门。宝云经中十各十门。何故但配瑜伽九门中五门耶。故知十度行相差别有无量门。诸经论中随影互明。各不相违。然随行相依释亦得。以九门义摄一切故。广且依唯识摄大乘等差别而明。

经。善男子依五种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信根二者慈悲三者无求欲心四者摄受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一切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蜜。

今此下明是佛答中。第二修行既发心已次应随修。于中分二。初修行二释名。修行十度即为十段。段段之中各分为四。一标二征三释四结。文段易知下更不科。但牒文释。一者信根者菩提既以信为根本。又发菩提心经论施有五种。一信心施是故最初□信为根而行布施。二慈悲者既为菩萨意在利生。次信慈悲。与乐拔苦而行布施。三无求欲者既求菩提行于布施不希三有及报恩等。故无求欲心。四摄受一切生者为利生故平等摄受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一切智智者回愿自他求佛菩提。又信根即菩提心体。七最胜中依止最胜即摄慈悲。无求欲心清净胜。摄受一切意乐胜。愿求种智回向胜。以施在初略最胜摄。影显余九亦最胜摄方名度故。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三业清净二者不为一切众生作烦恼因缘三者闭诸恶道开善趣门四者过于声闻独觉之地五者一切功德皆悉满足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蜜。

戒中有三。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一者三业清净此即三聚戒之自性。二者不为一切作烦恼因。随护他支。然十地论菩萨受戒意为断除众生四流。即断惑因。三者闭恶道趣。开善趣者十地论云。菩萨受戒为除众生诸恶道苦。四者过声闻等最为甚深。不共二乘故。求大菩提。不约小果故。五者功德满者由戒为依生定慧故。故遗教经云。依因此戒能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又第一摄律仪戒。第二第三饶益有情戒。第四第五摄善法戒。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能伏贪嗔烦恼二者不惜身命不求安乐止息之想三者思惟往业遭苦能忍四者发慈悲心成就众生诸善根故五者为得甚深无生法忍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蜜。

忍即有三。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言能伏贪嗔烦恼是耐怨害忍。由不惜身命等是安受苦忍。以精进为体。能行苦行不求安息。三思往昔被他害等。思自往业忍彼不嗔。复由慈悲而为摄受故忍不嗔。此二即是耐怨害忍因。因有五种。一唯法想。二有苦想。三无常想。四亲属想。五摄受想。此且举二五。为甚深法者谛察法忍。以慧为性。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与诸烦恼不乐共住二者福德未具不受安乐三者于诸难行苦行之事不生厌心四者以大慈悲摄受利益方便成熟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不退转地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蜜。

精进中。一与诸烦恼不乐共住者精进有三。一被钾二摄善三利乐有情。此即第一被钾精进。最初发心起猛利乐欲翻诸烦恼如被钾。二福德未具不受安乐者。摄善之中有其四种。加行无下无退无足。此无退精进。于未得中能进求故不息受乐。三于诸难行不生厌心。无足精进。四者与慈悲俱摄受利益众生方便成就一切故是利乐有情精进。五愿求不退地者是摄善中无下精进。不自轻蔑能求上位故。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诸善法摄令不散故二者常愿解脱不著二边故三者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故四者为净法界蠲除心垢故五者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

静虑之中亦有三。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办事静虑。此中第一是安住于诸善品。摄令不散。住定轻安等故名安住。引发神通诸功德等名引发。能办自他利益之事名办事故第二常愿解脱。解脱即八解脱。于空有边能不住者引解脱故。第三愿得神通即六神通。由现神通令诸众生舍邪归正集诸善根。此二即引发静虑。四为净法界除心垢者心通二种。能缘虑心并第一义心。为净法界即第一义心。依定能除二心垢故此为自利。五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此即利他。此后二种是办事静虑。能办自他利益事故。非唯缘事名办事。事谓事业业用。然诸处说变大地为金等。为办事者且约外利事说。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常于一切诸佛菩萨及明智者供养亲近不生厌背。二者诸佛如来说甚深法心常乐闻无有厌足。三者真俗胜智乐善分别。四者见修烦恼咸速断除。五者世间技术五明之法皆悉通达。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蜜。

智亦有三。谓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五中初二加行智。于善友所修十供养。及愿常随名为亲近一切诸佛菩萨善友。皆愿求养亲近无向背心。如前供养说。二常乐闻法心无厌足。应说诸佛本求法缘。上二俱是加行智摄。第三第五是后得智。真俗二境乐能了知。第四为断见修烦恼。是根本智。世间伎术即六十四能。五明之法谓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广如瑜伽三十八说。问。内明处者为唯佛教名内明处耶。答。外道亦有。但明内身因果名内明处。

经。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众生意乐烦恼心行差别悉皆通达。二者无量诸法对治之门心皆晓了。三者大慈悲定出入自在。四者于诸波罗蜜多皆愿修行成熟满足。五者一切佛法皆愿了达摄受无遗。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胜智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心得安住。二者观一切法最妙理趣离垢清净心得安住。三者过一切相心本真如无作无行不异不动心得安住。四者为欲利益诸众生事于俗谛中心得安住。五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同时运行心得安住。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以正智力能了一切众生心行善恶。二者能令一切众生入于甚深微妙之法。三者一切众生轮回生死随其缘业如实了知。四者于诸众生三种根性以正智力能分别知。五者于诸众生如理为说令种善根成熟度脱。皆是智力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蜜。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能于诸法分别善恶。二者于黑白法远离摄受。三者能于生死涅槃不厌不喜。四者具福智行至究竟处。五者受胜灌顶能得诸佛不共法等及一切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蜜。

方便度等四瑜伽四十九说。如前所说。十二行相方便善巧当知说名方便善巧。如前所说。五种大愿名愿。所有十力加行名力。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名智。问。此第十与六何殊。答。即彼中云。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名慧。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名智。名二差别。十二方便善巧者四十五说。方便善巧当知略说有十二种。依内修证一切佛法有六。依外成就一切有情亦有六种。依内六者一于有情悲心顾恋。二于诸行如实遍知。三于菩提深心欣乐。四顾恋有情不舍生死。五遍知诸行轮回不染。六欣乐佛智炽然精进名依内修六种善巧。此意自利依外有情修六善巧者。一令修少善感无量乃至微善令修回向。二令小功力获大菩提能令舍邪修随喜等。三憎背圣教令除恚恼。四处中住者令其趣入。五趣入者令其成就。六已成就者令得解脱。已成后六善巧之中后之四种。复修六种方便善巧。一随顺会通。即为会释诸教相违。二共立要契。令先断恶修善方便利益等。三异分意乐。见不善等现违背意乖先许等。非染心尔令改修故。四逼迫所生居尊胜位逼令修善。五施恩报恩谓于有恩他欲来报。但令修善为惠报恩。六究竟清净。谓现八相究竟利生等。广如彼释。愿行不同有说一愿。即初发心愿度有情共求佛果。发菩提心论云。以此愿引生十大愿。如唯识论等说有二愿。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诸处通说有四弘愿。即未度令度等。瑜伽四十五说有五大愿。一发心愿。二受生。三所行。四正愿。五大愿。于无上觉初发心求名发心愿。次为利生愿生善趣名受生愿。愿修善法名所行愿。愿当摄受一切功德名为正愿。说此正愿生于大愿。大愿即是十种大愿。一愿乐以一切上妙供具供养诸佛。二愿摄护诸佛正法。三愿从知足至入涅槃常随侍从。四愿行一切菩萨正行。五愿普成就一切有情。六愿往一切诸佛世界。七愿能普净一切佛土。八愿同菩萨意乐加行趣入大乘。九愿一切无倒利生皆不唐捐。十愿速成无上菩提。发菩提心经论.大庄严论各说十。大同少别。宝云经十多分有别。力智亦尔。诸说多少各有不同。烦不具引。且依摄论及唯识论总相而释。第三依征列中五。即五段显不指科。方便五中初三拔济方便。后二回向方便。意乐烦恼心行差别者为拔济生须识意乐及烦恼心贪嗔痴行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所有差别。此所对治诸对治门心皆晓了者。次为对除须识除法。八万四千诸功德门即是能治。大慈悲定出入自在者既识除法。应往诸趣而行化利。依大慈悲出入诸定皆使自在现大神通故。诸波罗蜜皆愿修行者回向菩提故。方便修诸波罗蜜一切佛法愿了摄受者菩提涅槃智断恩等愿皆证得了达摄受。是能证义。列愿五中初三求菩提愿。后二利乐他愿。初三即观三身。愿住第一观一切法。虽是总观亦观一切八相之法不生灭等。离执安住者虽名观住即是欲愿。如般若问应云何住。观一切法等通能所观。报佛之智观一切法。俗谛最妙理趣真谛离垢清净。即离二障能观之智于二谛中心得安住。得者证也。即报身四智。今云。菩萨于佛能观垢净智亦愿乐住。过一切相等者欲得法身。云心得安住体即欲乐。观于法身过一切相是心之本。心本即真如。无作者非烦恼作。无行者如离三世故。不异者无有前后别异之相。不动者不迁灭。观彼法身离此四相故。愿乐住云心得安住。为欲利益等者言于俗中者。即是机性能诠教等。为利他事故须了教诠及生机性。此即俗谛。于中愿乐心得安住。于奢摩他等欲为利生要依止观了知如幻离诸过等。故须俱行。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起于愿乐云心得安住。力五种者瑜伽云。力即十力此中第一则业异熟智力及遍趣行智力。善恶即善不善业故心行即遍趣。正智者离增上慢行故。智能遍实了一切业及彼意趣趣向故。能令入于深妙法者是漏尽智力。知漏尽不尽证得无为故。能令入深妙之法。众生轮回是生死生智力。若知过去轮回亦通宿住智力。随善恶如实了知轮回生死。三种根性正分别知者。根即根胜劣智力。性则种种性智力。五如理为说成就度脱者通处非处智力静虑等智力胜解智力。能修此等即修习力。能了此等思择力。五智中初三成熟有情。后一成就佛法。一能为众生分别善恶。二能令众生远离黑法摄受白法。三为利有情于生死不厌于涅槃不喜。四其福智行至大涅槃究竟处故。五于第十地受胜灌顶得佛菩提。诸不共法本后二智。此中十度地前地上各随分修。十地各一约增胜说。十波罗蜜多以五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废立。四释相。五诸门。第一释名者初释总名后释别名。梵云始迦波罗蜜多。始迦十。波罗彼岸也。蜜多离也到也。总云十离到彼岸。十者数也。彼岸有五。一所知二教三理四行五果。由此十行能知一切空有境尽。能解一切五明教尽。能达一切真俗理尽。能修一切福慧行尽。能证菩提果尽名到彼岸。菩提断俱名菩提。菩提涅槃并名菩提故。于五中有小不尽不名到彼岸。离者远离。由此十行能离生死五蕴之法。能到所知五种彼岸名十波罗蜜多。依大般若作如此释带数释也。若无性释论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若据自能所到释。摄论简他。以二乘等非于此五皆修证故大庄严论四义释。解深密经伽七十八以五义释。杂集论第十一以十二义释。此经有十七义。如次文说。释别名者摄论云。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大庄严论能令清凉故名为戒。摄论约所治。庄严据得果。亦不相违。余释不同皆准此知。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稳。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释云。谓于因时能破悭吝亦能引广福德资粮。及于果时能裂贫穷得大财位。故名为施。余释别名其文易了。然但释六不释后四。准文殊问经论下为治十障立十波罗。后四云。七者治烦恼心生助道法故。八对治颠倒道集实谛助道。生不颠倒道故。九者对治不自在心法。时非时得自在故。十者对治有我相。观诸法无我故。此意因时对治烦恼心故生助道心。果时得助道法。即诸道品四智相应诸助道法。余亦准知。出体如余。辨废立者前六广如摄大乘第七庄严论第七成唯识论第九。后四解深密经第四云。与前六种为助伴故。于前三种所摄有情安置善品故说方便与三为伴。于现法中烦恼多故。于内心住无堪能等。复彼摄受乃至云。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故我说愿为进助伴。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故。说力为静虑助伴。由此智能引出世慧故我说智与慧为伴。此意为助成满前六故修后四。若准文殊问经发菩提心经。为治十障立于十度。前六即悭等。后四障者七烦恼心障。八颠倒道障。九不自在心法障。十有我相障。治此后四障立后四种度。若无性摄论后四一一皆通前六。彼云。一方便善巧。谓以前六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缘故。三力波罗。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谓由前六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就有情故。诸波罗蜜各有多义。随各举一皆不相违。

经。善男子何者是波罗蜜义。

下辨修行中第二释名。于中分二。初征问后解释。此征也。

经。所谓修习胜利是波罗蜜义。满足无量大甚深智是波罗蜜义。行非行法心不执著是波罗蜜义。生死过失涅槃功德正觉正观是波罗蜜义。愚人智人皆悉摄受是波罗蜜义。能现种种珍妙法宝是波罗蜜义。无碍解脱智慧满足是波罗蜜义。法界众生界正分别知是波罗蜜义。施等及智能令至不退转是波罗蜜义。无生法忍能令满足是波罗蜜义。一切众生功德善根能令成熟是波罗蜜义。能于菩提成佛十力四所畏不共法等皆悉成就是波罗蜜义。生死涅槃了无二相是波罗蜜义。济度一切是波罗蜜义。一切外道来相诘难善能解释令其降伏是波罗蜜义。能转十二妙行法轮是波罗蜜义。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是波罗蜜义。

解释有十七义即为十七段。文段易知不别牒科。但依次释。言胜利者瑜伽三十五总说发心有二胜利。初发心已即是众生尊重福田。一切众生皆应供养。亦作一切众生父母。二发心已即能摄受无恼害福。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恼害福得倍轮王所守护。寝寤得安非人不娆。转受余生无病长寿常益有情无劳损等。若摄大乘别说胜利。论云。如是六种所得胜利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巧明处之所摄故。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释云。富贵摄故是施胜利善趣摄故名大生。戒胜利。朋谓亲族属谓奴婢等。是忍胜利。广大事业加行成就是进胜利。广大事业谓轮王等。于中策励名为加行。所作皆办故名成就。无所挂碍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是静虑胜利。善知一切工巧明处是慧胜利。此上是六别别胜利。无罪乃至坐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六通利。不同世间胜生有罪。又无边无间乃至菩提非如世间唯自利益。常能现作有情义利故如胜生能。余五亦尔。佛智无量能了二空名大。余不能测名为甚深。此十能满名到彼岸。是波罗蜜义。善法名行不善名非行。此即是因。俱不执著即不执著是波罗蜜义。生死有漏果涅槃无漏果。生死过失涅槃功德。于生死过失正觉。于涅槃功德正观。或是正觉观俱通二处。是彼岸义。愚人乐生死智人乐涅槃。平等利益悲心不损名摄受。能得说示七圣财宝为智人。能得说示施戒忍勤定智方便为世间。法为智人财为愚人。现者说示或通为二说令学故。此是所示。或可。珍宝即依胜定现七宝等施诸众生。无碍四无碍。解脱八解脱。由八解脱能引神通等得四无碍等。智慧满足此能为说。是波罗蜜义。法界众生界即五无量之二种也。影显于余能正了知。施等即前五度及智即后五度。皆能修习至不退转即第十地至行彼岸。无生法忍三无生忍。如前已释。初地创得。八地相续得。能令满足者得至佛地。上二自利满。一切众生功德善根能令成就者是利他彼岸。十力降天魔无畏降外道不共法降二乘。此三胜故例余功德亦皆成满。是菩提波罗蜜智德也。生死涅槃了无二相如所通达真如无别。彼岸断德也。不如二乘以法执心见有二相。济度一切是恩德。由具无畏外道诸难释令降伏。能破邪彼岸。能转十二妙行法轮是显正彼岸。十二妙行者四谛三转。且依苦谛见道示相修道劝修无学作证。生无漏慧名为法眼。各于去来今断彼愚故一刹那智义分断三。即如次名智明觉也。计余三谛各有十二。应成四十八种行相。以相似故总名十二妙行法轮。广此法轮如法华疏。能于一切无著无染著。无所见无滞碍。无患累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永舍二种生死之患累也。

经。善男子。初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种种宝藏无不盈满菩萨悉见。善男子。二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无量无边种种妙色清净珍宝庄严之具菩萨悉见。善男子。三地菩萨是相先现。自身勇健甲仗庄严一切怨贼皆能摧伏菩萨悉见。善男子。四地菩萨是相先现。四方风轮种种妙华悉皆散洒充布地上菩萨悉见。善男子。五地菩萨是相先现。有妙宝女众宝璎珞周遍严身首冠名华以为其饰菩萨悉见。善男子。六地菩萨是相先现。七宝华池有四阶道金砂遍布清净无秽八功德水皆悉盈满嗢钵罗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随处庄严于华池所游戏快乐清凉无比菩萨悉见。善男子。七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菩萨前有诸众生应堕地狱以菩萨力便得不堕无有损伤亦无恐怖菩萨悉见。善男子。八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身两边有师子王以为卫护一切众兽悉皆怖畏菩萨悉见。善男子。九地菩萨是相先现转轮圣王无量亿众围绕供养顶上白盖无量众宝之所庄严菩萨悉见。善男子。十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光悉皆圆满有无量亿梵王围绕恭敬供养转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

已下答中第三大段证地。由前发心久修胜行得至证地故。于中分五。一得地相。二释地名。三明地障碍。四地所修行。五明地修习。此得地相。谓初证时所得之相。若无性摄论第七于十地中通得四相。论云。得此诸地云何可见。此问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释云。深信解者于地教决定印可真实如是。十种正行者即十法行。谓供养。书写。施他。听。披读。受。持及开演。讽诵。及思修。得通达者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者若于初地正通达时速能通达后一切地。此种类故如有颂言。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到究竟者谓地地中果分成满或最后满。果分成满望前为果在因名分。或最后满者即成佛果。果究竟故。或第十地因究竟故称最后满。若准大庄严论第十三云。入地菩萨地地皆有十相。何者为十。一明信。二无劣。三无怯。四无待。五通达。六平等。七离偏。八离著。九知方便。十圣众生。明信者于自地得明。于诸法中除无知故于他地得信。于后诸地愿乐故。无劣者闻深妙法不惊怖故。无怯者难行行极勇猛故。无待者起自地行不待教故。通达者他地方便皆能起故。平等者普于众生同自心故。离偏者耳闻毁誉无高下故。离著者得轮王等位无爱染故。知方便者知诸法不可得为佛上方便故。圣众生者诸佛徒众恒在生故。此等十相地地皆具。亦有得度相。广如彼明。彼二文约内证相。诸地之通相。此经约外得。诸地之别相。由行十度外得此相。十地现相即为十段。分别可知。问。此等相在何处。答。各各将入自地时得。云先现故。又解。各各初入地时得。而云先现者更有多相。此等先现故不可在地前。云初地等菩萨是相先现故。表于初地能行一切施度。外遍大千现种种宝藏。能遂所求故无不盈满。菩萨皆见者自上菩萨得见此相。非下得见。余皆准知。于第二地表证平等理具持净戒净十业道故现妙色净宝严具。于第三地表行三忍有勇健相。被甲降怨。于第四地表行四正勤七净九净妙华散地。七净者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道非道智见净.行智见净.行断智见净也。九净者加无缘寂灭净净国土净。于第五地表行禅定离诸硬强有宝女现。禅定能生解脱遍处等璎珞严身。行七觉分故首冠名华。于第六地文义有八。一表行智度。智有七种。法智.类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智。故现七宝华从起故宝华依池。二即法类智依观四谛悟缘起理。有四阶道。或依智分加行无间解脱胜进为四阶道。三证如理起金砂遍布。四离粗相障清净无秽。五得八解脱或八道支或八种智现八功德水。一净。二轻。三冷。四耎。五甘。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饮不伤肠六四智因现四色华。青黄赤白。七游法苑乐。八证无为凉。于第七地表行善巧拔济众生。于菩萨前应堕恶趣。能令当不堕现不受恶报。故无有损伤。离现当怖。如首楞严经。菩萨性是首楞严三昧。能息诸苦拔三毒箭等。于第八地表行二愿或无相智任运现前得相土二自在故。于身两边师子卫护。能令一切烦恼不现行故一切兽怖。于第九地表行力度如彼轮王有大势力。四辨利生故无量亿众围绕供养。以四无量荫生如盖。离染故自行七圣财或众生缘慈等众宝庄严。于第十地表灌顶位将成正觉。于菩萨身有如来相现。一现身。二现光。三现众梵。四现转法轮。此于自身不由作意有佛身相等。若准菩萨求梦经。于其地地各梦诸相。八地已上菩萨无睡如何有梦。此约所见观如梦幻。今此亦尔。虽不作意如梦自身现佛事等。非约外见。初地已上刹那恒得见诸佛故。或此外睹如来相现。刹那所见彼佛为现。此约自见。

经。善男子云何初地名为欢喜。

赞曰。第二释地名。成唯识第九。摄论第九。大庄严十三。解深密经。瑜伽。决择等皆广释名。大意皆同。复少差别。广略互显。繁不具引。十地不同分为十段。初地分三谓征释结。余九各二但有释结。准此初征应言云何初地等名为欢喜等。略其等字。

经。谓初证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于大事用如其所愿悉皆成就。生极喜乐。是故最初名为欢喜。诸微细垢犯戒过失皆得清净。是故二地名为无垢。无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倾动。无能摧伏。闻持陀罗尼以为根本。是故三地名为明地。以智慧火烧诸烦恼。增长光明修行觉品。是故四地名为焰地。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难得故见修烦恼难伏能伏是故五地名为难胜。行法相续了了显现无相思惟皆悉现前。是故六地名为现前。无漏无间无相思惟解脱三昧远修行故是地清净无有障碍。是故七地名为远行。无相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是故八地名为不动。说一切法种种差别皆得自在无患无累增长智慧自在无碍。是故九地名为善慧。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皆能遍满覆一切故。是故第十名为法云。

赞曰。释有二义。一自利。二利他。得出世心即二空智与心相应名出世心。是邻近释。昔未得今始得释初得言。此自利。于大事用如愿成就者谓利他用。故大庄严论云。一见真如谓见自利。昔曾未见今时始见。去菩提近故。二见利物谓见利他。一一刹那能成就百众生故此能成就百类有情。准知菩萨以利众生为大事用。如十地经论.瑜伽四十七.唯识等皆说。初地得十百门。一净信出家。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于诸佛国见百如来。三于彼变化住持皆能解了。以神通力动百世界。四身亦能往放光令见。五化为百类。六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欲留命能住百劫。八于前后际能知百劫。九于蕴界等百法明门能正思择。十化百身。身皆能现百菩萨眷属。或总十百为大事用。生极喜乐释欢喜言。通前二处。结文可知。余九文显。亦不牒科。皆准初知。于二地中离于二垢。一诸微结垢起异乘心。二诸犯戒垢误犯三业故大庄严论云。于二地中出二种垢。一出犯戒垢。即此犯戒过失。二出起异乘心垢。即诸微细垢。离二垢故名离垢。此云皆得清净。即离垢义。言无量智慧谓闻思修三慧无量。从定所发自明明他。大庄严论云。由能以法自明明他故名明他名三昧光明。不为外道邪魔摧伏名不倾动。又除障故名不倾动。即彼三慧以定总持之所发故。即定总持名为根本故。唯识论第九云。成就胜定本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前已说慧是三昧光明。故下但云总持为本。结文可知。第四地中修菩提分。智慧之火焰能烧微细烦恼现行等障薪故。庄严论云。于四地中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更增胜智光明觉品。即是菩提分法转更增胜。第五地中真俗二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俱时而起名修行方便胜智自在。复能除彼害伴随眠远随现行名为难伏。虽分别见等见道已除俱生身见四地已断。至此地中复除害伴。此不与我见俱。别起贪嗔等亦通见修断。就总尽说云见修烦恼难伏能伏。非分别惑此地方伏。此道智障以烦恼名说。据害伴俱所知障品伏不起说。非诸俱生此皆能伏。羸劣睡眠六七地伏。又依六说。非第七俱。第七俱者八地已去犹现行故。故解深密云。八地已上唯有所依所知障在。第六一向恒在观中不可起惑。又断所知能依惑障。亦毕竟伏。唯识论等据二身见说见修惑四地除。此经据贪等故说五地伏见修惑。各依一义互不相违。问。准诸处说初地已上一切烦恼能伏顿尽由故意生。云何我见等四地能伏害伴随眠五地能伏。答。若据能伏初地即能犹故意起。今依永伏故意不能令起。此由断彼所依所知故与差别。此中二难。一能合二智难。二能伏烦恼难。此地俱得故名难胜。又大庄严论有二难退。一勤化众生心无恼难。二生不从化心无恼难。此意二难退者退谓舍。极难舍退。此地菩萨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故名难胜。此意即能退难退义。同难伏能伏。彼论约利他难得胜。此经据自利难得胜。各据一义各不相违。或可。此中修行方便极难得故。即彼二难胜智自在极难得故。即余所合真俗二智。一极难得故通于二处即皆摄尽。第六地中恒观十二因缘道理相续不断名行法相续。智常正观名为了了。此为加行复能引起无分别智名无相思惟。思惟即正智皆悉现前故。成唯识论云。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恒观在前。依大庄严云。于六地中依波若力能不住生死涅槃。二法恒现前。亦此无相思惟中摄无生死涅槃二种相故。问。准余处文于五地中已无涅槃生死二相证得无住。何故大庄严论说在六地。答。余约暂能说在五地。此约多续说在六地。唯识论等云。于六地中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中于无相理长时相续。能以真智观无细生灭二。无相思惟即无分别智。此中应云于无相理无漏无间思惟。简第六地有相间故。以经多时方至此地故。解深密经云。能远证入无间无缺无相作意。解脱谓八解脱。三昧谓三三昧即无相思惟无相解脱三昧。俱远修行至功用后边故。唯识论云。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初三地修相同世间行施戒修。四五六地修于道品。四谛缘起相同二乘。以出离彼故名远修行。离细相现行障故名清净无障。第八地中于无相观任运起故名无相思惟。修得自在纯无漏观无烦恼动云诸烦恼行不能令动。即二不动。一相用不动相即有无相。用即功用。二烦恼不动故。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现前。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大庄严论但不为相及功用动无不为烦恼动。彼略说故第九地中任运能得。四无碍智说一切法。总通四辨俱得名说。以种种名言差别说。以种种义差别说。以种种音声差别说。以种种辨才差别说。由任运故皆得自在。离二愚障故云无患累。复能令自他一智慧二自在三四辩皆得增长。故名善慧。又四辩才能说除疑名为善慧。于第十地所得法身如大虚空。以大智慧如云遍空即智充满法身。又犹如云。法即如云。能覆一切故。复说妙法如云下雨。即法之云。法通法身及所说法。依大庄严论云。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因遍阿梨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一一好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可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名法云地。此即阿赖耶识如空。无漏闻熏习如云。此意阿梨耶能广含藏如空。种能生现如云下雨。以定总持所有熏习摄余熏习。起现行时复能说法。唯前言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故。以定及总持摄闻熏习。准下云以此闻熏习云即说彼二所有熏习。不尔如何前云遍阿梨耶识中。若瑜伽论.解深密等亦以。粗重如空遍于一切。此智如云遍能隐覆如空粗重故。成唯识论云。大法智云含诸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空有三义。一法身如空以遍净故。二阿梨如空以遍含一切种故。三粗重如空遍一切故。云有三。一闻熏习如云。二智慧如云。三慈悲如云。即十地经云。自从愿力起大慈悲云。据自利及决择增说智慧云。据利他覆荫即说慈悲。此二据现行说。若据当能雨功德法二种子如云。同无著般若论。未来如云故皆不相违。问。此之十地即十三住中十住。住地二名有何差别。答。准大庄严论一释无别故。彼论云。十一住者即十一地。住者名地。既住者名地。明知无差。一解。地住名别。彼论自问云。何名地。偈言为集诸善根乐住故说住。数数数无畏复以地为名。准释初二句释住名。后二句释地名。云诸菩萨为成就种种善根。于一切时乐住一切地。是故诸地说名为住。步弥耶名为地。步者数数义。弥者实数义。耶者无畏义。欲进上地数数断障碍数数得功德。是数数义。地以十数为量。一一地中知断尔所障碍知得尔所功德。知此不虚是实数义。上地是无畏处。诸菩萨畏于自地中退失自他利功德进求上地。是名无畏义。以三义故名地。

经。善男子执著有相我法无明怖畏生死恶趣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初地。

赞曰。此第三明地障。因明十一地障。前问菩提。通佛果故。今亦明佛地之障。此十一障即十一段此初。即异生性障。文分为三。一牒请机。二出障体。三辨所障。余十障文各有二。除所告机。有相我法即二执之境。相谓相状。能执之心当情相状即同唯识论。云起自心相。或即体相。执著即能执之心。此执著我法皆悉有体。设执法无还执有无相。是故经云不应住法亦不住非法。非法者是无法也。若执我无亦是法执。二执是慧俱无明。强名为无明。是邻近释。怖畏生死恶趣无明者此恶趣言非唯三恶道通八难故。但分别所起不善业及所感果并所知障所发业果亦是此摄。毁责之名总云恶趣。由是此经云生死恶趣非唯三途。言怖畏者即此恶趣是所怖畏名为怖畏。此无明发无明品故名为无明。又唯识论云。或说彼利钝障品俱起二愚。二执无明意说利品。恶趣无明意说钝品。俱起无明名恶趣者亦毁责名。或见等迷理不发恶业。钝品迷事故发恶业。从果为名名恶趣杂染愚。愚是本故并依主释。问。唯识论云。一执著我法愚。即是此中异生性障。且异生性障不相应假。依种分位非即种体。云何二执即异生性。答言。异生性虽实通依。与现本识同地能生分别二障种子上立。从能依法以立障名。或即异生性从所依执种名执著我法愚。体不即愚。愚品名愚。如前所引。问。初地能断分别二执。彼唯识论等何不即以二执自体立于障名。或从能所依以立障名耶。答。异生性灭即二执断。又异生名简异于圣。得圣断彼显故立名。问。入于初地既断二障。云何摄论云十无明是不染污分别我执是染污故。答。世亲摄论彼中解云。虽断二障二乘亦能断烦恼障。是共德故意约不共所知障说名不染污。又解。彼说不染约修道断离十障外说十无明显立十地。成唯识论天亲摄论俱有二解。二十二愚所明体性与瑜伽七十八等同。又准余文皆于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此略不言粗重。成唯识论有其二释。论云。彼粗重言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无堪任性者瑜伽五十八云。谓第八识中不安稳性等。唯识论云。如入二定说断苦根。所断善根虽非现种而名粗重。此亦应尔。愚及粗重余之十种皆准此知。解异生性及其粗重广如成唯识义灯所说。

经。微细学处护犯无明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二地。

即邪行障是所知障。俱生一分能令菩萨误犯三业。初地已上性戒成就必不故犯性。误有所犯初地未断。入二地断。发起种种业行无明是彼误犯所起三业。唯识论云。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即此中俱生一分。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能起三业不但无明。所起三业亦非是愚。愚相应愚所起愚品类总名愚。成唯识又云。或唯起业不了业愚。此意但取能起能迷迷三业之愚。亦并依主释。问。成唯识论第八云。所知障不能发业云何复云能发三业。答。约不能发招趣生异熟果业云不发业。若不能招所有三业此所知障非不能发故。佛地论出二体俱云谓所发业并所得果。果是等流增上二果故不相违。

经。未得令得爱著无明能障殊胜总持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三地。

即闇钝障。未得今得即是无漏胜定。通色无色及胜修慧。二地中无。入三地时能断彼障。体即欲界贪俱所知障云未得今得。能障殊胜总持。总持有四。谓法义.咒.得菩萨忍。入三地时能断彼障。总持念慧为性。今说。初二由入三地能断定障。得胜定发胜修慧。断总持障得胜总持。发得闻思二种胜慧故。成唯识云。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欲贪愚。即障胜定及修慧者。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即障总持闻思慧者。此由欲贪性为散乱。此所知障与欲贪俱名为欲贪故障胜定及于修慧。若障总持及闻思慧是别所知。非即所障。义分为二。又闻思与闻持相近故偏说之。非不障修慧各从增说。

经。味著等至喜悦无明微妙净法爱乐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四地。

即微细烦恼现行障。等至即胜定。味著是爱喜悦是受。即领受下劣定障修胜定故为胜障。余多说贪。此经兼受即正障体。贪缘此受所领受定故俱名障。或此喜悦即是定爱。微妙净法是菩提。法爱即乐也。体即是贪。此二无明是彼二贪相应无明故。成唯识论云。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亦依主释。此之二障四地能断。由于四地作菩提分法观故。故唯识论云。菩提分法特违彼故。此中言定亦兼于慧。言菩提分法亦有教法及余胜法并胜智慧。于第三地虽证胜定及胜教等。犹生爱著未能得作菩提分观。故入四地中作菩提分观。特违于彼故入四地能断彼二。广如成唯识论。问。如何特违。答。由四地中修菩提分法。初作四念住观一切法皆无我故。故特违彼我执故除微细烦恼现行障。此障即是俱生身见。定法爱等诸相应惑及随烦恼复作坏缘法念处观故。特违彼定法爱等。又前三地创得胜定及胜教法故有爱著。此四地中更得胜法故能除彼。又能证得无摄受如能特违彼。问。余处初无明等皆即障名。何故等至爱不即障名耶。答。应知此中十障无明更互影显。如初障等但说我法等。据实通余惑。然四地等障显不但一法。即总云微细烦恼等。据别胜障即应云我见及二爱。约通故总说。二十二无明多约别说故。此定爱等不即十障名。影余应尔。

经。欲背生死无明希趣涅槃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五地。

即欲背生死愚。希趣涅槃者即欣涅槃愚。不能了生死涅槃真体无别故故有欣厌。此即于下乘般涅槃障又作胜菩提分观。未能证得无差别如为五地障。前后说障皆准此知。由于五地作四谛观真俗二智合令双行。由能证得无差别如能证之智名无差别道。故成唯识论云。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故能除彼。

经。观行流转无明粗相现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六地。

观行流转即缘苦集无明粗相现前。即观灭道净相。此即粗相现行障。以五地中观四谛故。虽亦作无相多时作有相观障于六地多无相观。故入六地能断此障。

经。微细诸相现行无明作意欣乐无相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七地。

即细相现行障。微细诸相即细生相。作意欣乐无相即观细灭相。由于六地作缘起观见有生灭。彼障七地妙无相道。未能即空起有胜行。故入七地除。

经。于无相观功用无明执相自在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八地。

即无相中作加行障。于第七地虽能长时作无相观。能加功用方得。长时有加行愚。由愚未断故起加行。无相观中不得自在。执相者即于七地虽现相土有执相种。于现相土亦不自在。不自在言通于无相。又有四自在谓相土智业。于八地中得相土二。九地得智十地得业。相即随欲现金银等类。类宽也。土即随欲现。或大小土狭于相故。今言相即得摄土。故入八地能断彼障。问。入八地已无相自在。何故耽寂不欲利生。答。言自在者约无功用任运能起自利而说。不约利他故不相违。

经。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量未得善巧无明于词辩才不随意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九地。

即利他中不欲行障。所说义义无碍解。及名句文法无碍解。于此二中未得自在云未得善巧。于词者诸方音声。故成唯识论云。法缘名等词缘于声。故词是声。辩才者即七辩才。于现音声及七辩才不自在故名不随意。由第八地于利他中不欲行故。未能除此四无碍愚。故入九地即能永断。

经。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现无明微细秘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此二无明障于十地。

则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五种神通过于二乘及前菩萨。又能广利得自在故名大神通。变谓转换现谓化现。无而忽有。微细秘密有大法智云及所含藏。细者妙也。即是微妙。由离障故极难得故。难解称秘密。未能悟解则无明。事业者利生事业于第九地无明障此。故入第十即能永断。

经。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极细烦恼粗重无明此二无明障于佛地。

即第十一障空有理事名一切境。妙观察智观如罗。此即由有细所知障通现及种。通七识俱所熏成种。亦由第七现行法执不得分明。极细烦恼粗重者则细烦恼种子。亦通第七识。烦恼现行入八地。时毕已不起。若其种子第十地未断故障佛地。在金刚定无间道除。非同于余入地方断。此经约二十二无明辨障差别。亦即摄十一障总即名障别即名愚。此摄十一障二十二愚。诸教不同烦不具述。

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初地中行施波罗蜜于第二地行戒波罗蜜于第三地行忍波罗蜜于第四地行勤波罗蜜于第五地行定波罗蜜于第六地行慧波罗蜜于第七地行方便胜智波罗蜜于第八地行愿波罗蜜于第九地行力波罗蜜于第十地行智波罗蜜。

赞曰。第四地所修法。文段可知。问。菩萨地前尚行六度。及十地论等云。第二劫一行中行一切行。于第三劫一切行中行一切行。即皆具修。何故此文地各行一。答。据实如是。言于十地各行一者约增而说。无性摄论云。一一地中具修十种。不应定说此地修此。由增胜言无此过失。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最初发心摄受能生妙宝三摩地。第二发心摄受能生可爱乐三摩地。第三发心摄受能生难动三摩地。第四发心摄受能生不退转三摩地。第五发心摄受能生宝华三摩地。第六发心摄受能生日圆光焰三摩地。第七发心摄受能生一切愿如意成就三摩地。第八发心摄受能生现前证住三摩地。第九发心摄受能生智藏三摩地。第十发心摄受能生勇进三摩地。

赞曰。第五明修行。此意十地各行一度如何修习。谓要定慧两法双修故。无性摄论云。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相修。如彼广辨。然诸处说修多少差别。各各不同不能具引。何故但说止观二门而为修耶。答。无性释云。谓能对治诸散动故得能对治诸颠倒慧。于地地中修行此二。然今此经但说止品。以定能引无相正智是智足故。然约十地别别修定。与彼诸文互相影显。文段分三。初举能修之人。次明所修定。后即总结。由定起施名妙宝等持。三者是等。摩地云持。平等持心令住于境。旧音讹故名为三昧。定能起戒名可爱乐等持。由持戒者众所乐见。或从无漏道共戒说定能起忍者难动等持。定发精进名不退等持。由定能为功德胜因名宝华等持。定能发智名曰圆光焰等持。定能发生方便善巧名一切愿如意成就。定能发智任运能证无相妙理名现前证。定发四辨名为智藏。定发神通广大事业名为勇进。

经。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发心。

赞曰。总结。

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此初地得陀罗尼名依功德力尔时世尊即说咒曰。

怛侄他 晡哷你曼奴喇剃 独虎独虎独虎 耶跋苏利瑜 阿婆婆萨底(丁里)耶跋旃达啰 调怛底 多跋达洛叉漫 惮荼钵唎诃嚂 矩噜莎(引)诃(引)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一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初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得脱一切怖畏所谓虎狼师子恶兽之类一切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初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二地得陀罗尼名善安乐住。

怛侄他 嗢篅(入声下同)里质里质里 嗢篅罗篅罗(引) 喃缮睹缮睹 嗢篅里虎噜虎噜 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二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二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二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三地得陀罗尼名难胜力。

怛侄他 惮宅枳般宅枳 羯喇[打-丁+致] 高喇[打-丁+致] 鸡由哩惮[打-丁+致]里 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三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三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三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四地得陀罗尼名大利益。

怛侄他 室唎室唎 陀弭你陀弭你 陀哩陀哩你 室利室唎你 毗舍罗波始波始娜 [口*半]陀弭帝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四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四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四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五地得陀罗尼名种种功德庄严。

怛侄他 诃哩诃哩你 遮哩遮哩你羯喇摩(引)

你僧羯喇摩(引) 你三婆山你瞻跋你悉耽婆你谟汉你 碎阎步陛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五恒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五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五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六地得陀罗尼名圆满智。

怛侄他 毗徙哩毗徙哩 摩哩你迦里迦里 毗度汉底 噜噜噜噜 主噜主噜 杜噜婆杜噜婆 舍舍设者婆哩洒 莎(入)悉底萨婆萨埵喃 悉甸睹 曼怛啰钵陀你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六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六地菩萨摩诃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六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七地得陀罗尼名法胜行。

怛侄他 勺诃(上) 勺诃(引)噜 勺诃勺诃勺诃噜 鞞陆枳鞞陆枳 阿蜜栗多唬汉你 勃里山你 鞞噜敕枳婆噜伐底 鞞提呬枳 频陀鞞哩你 阿蜜哩底枳 薄虎主愈 薄虎主愈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七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七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七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八地得陀罗尼名无尽藏。

怛侄他 室唎室唎室唎你 蜜底蜜底 羯哩羯哩 醯噜醯噜 主噜主噜 畔陀弭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八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八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八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九地得陀罗尼名无量门。

怛侄他 诃哩旃茶哩枳 俱蓝婆喇体 睹剌死 拔吒拔吒死 室唎室唎 迦室哩迦 必室唎莎悉底 萨婆萨埵喃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是过九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九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及诸苦恼解脱五障不忘念九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十地得陀罗尼名破金刚山。

怛侄他 悉提(去) 苏悉提(去)谟折你木察你 毗木底庵末丽 毗末丽涅末丽 忙揭丽 呬[口*闌]若 揭鞞 曷喇怛娜揭鞞 三曼多跋侄囇 萨婆頞他娑惮你 摩[打-丁+柰]斯莫诃摩[打-丁+柰]斯 頞步底 頞窒步底 阿喇誓毗喇誓 頞主底庵蜜栗底 阿喇誓 毗喇誓 跋嚂谜 跋啰甜 么莎 囇晡喇你晡喇娜 曼奴喇剃莎诃

善男子此陀罗尼灌顶吉祥句是过十恒河沙数诸佛所说为护十地菩萨故若有诵持此陀罗尼咒者脱诸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怨贼灾横一切毒害皆悉除灭解脱五障不忘念十地。

赞曰。答第一问中有四。此即第四得护有二。初得护后领赞。此初也。十地不同即为十段。一一段中各分为四。一标能护名。二正说神咒。三叹法胜。多佛说故。四明护益。四总持中是咒总持。由行施得名为功德。余名准行例此可知。叹胜中有二。初叹次所护地。护益有二。一无难。二不退。若有诵持此下是无五难。初标次列后结。五难者一恶兽。二恶鬼。三怨贼。四水火等灾横。五三七苦等。及结文段可知。不忘者第二能令不退。余九准知。第二总持名善安乐住。由持戒故得名善安乐住。由行忍故得名难胜力。由行精进善成办故得名大利益。由修定力引诸功德得名种种功德庄严。由行智故得名圆满智。由行方便善巧故得名法胜行。由行十无尽愿故得名无尽藏。由得四辩广利生故得名无量门。由智能破如金刚障故得总持名破金刚山。余九如次。配释所得总持之名。余文同故更不科释。

经。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闻佛说此不可思议陀罗尼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

赞曰。得护中第二领赞。文分为三。初领所说法。次顶礼虔恭即欢赞仪。后申言赞叹。此初二文。表能修行故。从坐起作吉祥兆故袒右肩。表能证位故膝著地。智冥所说故合掌。既闻妙法知说者胜故加恭敬。表敬之极以顶礼足。

经。以颂赞佛敬礼无譬喻甚深无相法。

赞曰。后申言赞叹。总有十颂分之为二。初半颂赞所闻法。余九颂半赞佛。此初也。法为佛师故先赞法。佛能起说是教之主故。次赞佛。起殷净心策殊胜业。虔诚顶拜名为敬礼。梵男声呼云伴谈。女声呼云伴底。此云敬礼讹云和南。法体殊胜非喻所喻云无譬喻。唯佛究了称甚深。如法华经论。甚深有五。一义甚深真如义用。二体甚深即如自性。三内证甚深唯无分别智方能契证。四依止甚深与恒沙德为所依故。五无上甚深即无余无住。无相者无空有相等二相。或无生灭等十相。

经。众生失正知唯佛能济度。

赞曰。下赞佛。初半颂总后九颂别。此总。佛三德中恩利生胜故偏标举。以影智断。正知谓正智。凡无正智广造邪业沈轮生死。佛具二智唯独能济。虽菩萨等亦能度生。由依佛故推功归佛。

经。如来明慧眼不见一法相复以正法眼普照不思议不生于一法亦不灭一法。

赞曰。下别赞佛。初二颂赞报身智德。次二颂赞法身断德。余五颂赞化身恩德。初中初赞因德。次赞果德。赞因中初半颂赞慧眼。次一颂叹法眼。慧眼照空第一义谛。掌珍论引经云。曼殊室利慧眼无所观不观有为无为。所以者何。非慧眼境故。法眼照有遍于真俗。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法无著。般若论释意亦尔。故先赞慧眼。无分别故不见一法相。非无诸法。缘于教法及众根性名为法眼。无不解了名为普照。非余所测名不思议。称境而知不妄见增生一法。亦不妄见减灭一法。处中而知依他生灭。遍计真如并无生灭。今不见彼后二生灭。非无生灭之依他性。

经。由斯平等见得至无上处。

赞曰。明果也。由谓因由。因修二眼得圆满故能平等见。得者无间道。至者解脱道。或翻于上。得者证义。断惑证灭心故。无上处者即大菩提。不说肉天眼。无记法故。但是业果及定果故所以不说。在佛身中名为佛眼。今此赞因故略佛眼。

经。不坏于生死亦不住涅槃不著于二边是故证圆寂。

赞曰。下二行赞断德。初一行无住涅槃。后一行赞无余。亦大涅槃正是法身。坏者断也。不同二乘永断生死灭边亦不乐住涅槃为有边。即空有俱不著。离于此二边。是故能证无住涅槃。涅槃梵语不正。正应云波利眤缚喃。此云圆寂。名如前释。此通因位未名最清净。

经。于净不净品世尊知一味由不分别故获得最清净。

赞曰。无余大涅槃。即正明法身。净不净性体即真如名为一味。由无分别智证斯一味。正涅槃因故能获得极清净最无上法身。无余圆寂名最清净。出过因位唯佛得故。无住通因。虽是清净障未尽故未最清净。

经。世尊无边身不说于一字令诸弟子众法雨皆充满。

赞曰。下恩德分四。一行现身说法德。一行观生常利德。二行应机差别德。后一行总结无差别。初也。他受变化随机感现。其形无量云无边。或现大身。量难测故名无边身。离遍计故真理无故不独说一字。故云不说于一字。然由因缘识变之力令众闻法皆得充满。如末尼珠随求雨宝。亦如天鼓应念出声故。

经。佛观众生相一切种皆无然于苦恼者常兴于救护。

赞曰。观生常利德。平等观生怨亲利钝好丑自他。依法界等此一切种相皆无故。大悲不舍即空观有。故于苦等常与救护。

经。苦乐常无常有我无我等不一亦不异不生亦不灭如是众多义随说有差别。

赞曰。应机差别德。初一颂半应机别。次一句喻显。后一句佛知。初也。苦乐常无常我无我一异生灭举此五对。于是众多真理虽无随机说别。

经。譬如空谷响唯佛能了知。

赞曰。举喻。及佛能了。譬如虚谷本无音声随响缘别出种种声。余不能了唯佛能知。

经。法界无分别是故无异乘为度众生故分别说有三。

赞曰。总结无差。虽初差别终至一乘于真法界亦无三乘之差别相。文显可知。

经。尔时大自在梵天王亦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

赞曰。品中第三大段大梵赞扬。于中有二。初梵王赞劝。后如来印诚。初赞叹也。于中文三。初赞仪次正赞后劝持。此初也。大自在梵王者第四静虑王。即第十地菩萨。十地经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

经。而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胜王经希有难量初中后善文义究竟皆能成就一切佛法。

赞曰。正赞瑜伽八十三说有十句。此初别说五句。后皆能成下总说余五句。或皆能成就下但第十句。梵行之相影摄中间。八十三云。言初善者谓于闻持生欢喜故。中善者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后善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此意谓。修行时是有学位。后善中谓极究竟等是最后无间道位。及一切究竟等是最后解脱道。离垢因果究竟故。言文义究竟故。文究竟谓其文巧。即善縎缀名身等故。其义究竟者即其释妙也。谓能引发利益安乐故。六无杂七圆满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之相。总是一切皆成中摄。

经。若受持者是人则为报诸佛恩。

赞曰。劝持也。如法华经第二叙佛恩深无能得报。嘱累品云唯受持经即为报恩。此亦如是。

经。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赞曰。第二如来印诚有二。初印后诚。初也。

经。善男子若得听闻是经典者皆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诚也。有二。初能听闻者不退菩提。后听受者灭障胜进。初中有五。一标。二征。三顺释。四重征。五反显。此即标也。

经。何以故。

征也可知。

经。善男子是能成熟不退地菩萨殊胜善根是第一法印是众经王故应听闻受持读诵。

赞曰。顺释有二。初释后劝。有三所以。能听闻者不退菩提。一是能就不退善根。即是未熟能熟。二是第一法印即是先熟印令不退。三是诸经王故。应下劝。

经。何以故。

重征也。

经。善男子若一切众生未种善根未成熟善根未亲近诸佛者不能听闻是微妙法。

赞曰。反显也。三义反显。一未种善根。二种而未熟。三未亲近诸佛。此之三人不能听闻。故知能听闻者具前三缘。所以闻经得至不退。

经。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听受者一切罪障皆悉除灭得最清净。

赞曰。灭障胜进有三。一灭三障。二近善友。三得胜法。此初也。一灭罪。二得净。得净即是罪灭福生。或先破戒还令清净。

经。常得见佛不离诸佛及善知识胜行之人。

赞曰。近善友。胜行之人即诸菩萨。

经。恒闻妙法住不退地。

赞曰。得胜法有四。初得闻胜法。二得至胜位。三得胜总持。四得法胜用。此初二也。

经。获得如是胜陀罗尼门。

赞曰。得胜总持法。初总标后别示。初也。四陀罗尼中。是能得不退陀罗尼证法性故无尽。得不退故无减。

经。所谓无尽无减海印出妙功德陀罗尼无尽无减通达众生意行言语陀罗尼无尽无减。

赞曰。别示此十总持。或通十地一一皆得。或随十地如次得一。如前三摩地。初地行施能得。应时如大海潮终不失时。证平等如而为印故。依陀罗尼出生布施胜妙功德。复能发生后后胜德无尽无减。或证理所得。或十无尽句所摄故无尽无减。下皆准释。于第二地除不了业愚得此总持故能通达自他三业。意行言三如次即意身语三业。或意行即八万四千心行。此识机言语。即约解一切众生语言。

经。日圆无垢相光陀罗尼无尽无减满月相光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第三地由离闇钝愚获此总持。能发殊胜妙定三明故。如日圆。自离障云无垢。破他闇云相光。四地能离微细障。故精进殊胜由如月轮初微至圆满。能除已生未生之我见执能生未生。能长已生一切善法故。如月光能作清凉能开长莲华。

经。能伏诸惑演功德流陀罗尼无尽无减破金刚山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于五地得谛相应增上慧故。能伏害伴贪等烦恼总名降伏诸惑。修定胜故得胜静虑演功德流。流谓八解脱。故华严经云。八解脱法流净妙水。或得胜定能演说定一切功德。由第六地习于般若。能破愚痴障日之金刚大山。

经。说不可说义因缘藏陀罗尼无尽无减通达实语法则音声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七地中多住无相。以方便善巧说不可说无相之义亦不坏假名因缘法藏。由第八地得无相功用智。以大愿力能通达实语为生法则。音声即语。

经。虚空无垢心行印陀罗尼无尽无减无边佛身皆能显现陀罗尼无尽无减。

由第九地得四辨自在如空除利他障故无垢。所说法义能为众生心行胜印。胜印印已决得胜益。由第十地得大智云充满法界。尽无边界生所愿身皆能显现。皆因总持得。皆从所得立总持名。即从果为名。依主释也。

经。善男子如是等无尽无减诸陀罗尼门得成就故。

赞曰。得胜用。前得法体。此依起用。初标后显。此标也。

经。是菩萨摩诃萨能于十方一切佛土化作佛身演说无上种种正法于法真如不动不住不来不去。

赞曰。此显胜用有三。一现身说法。二能益有情。三摄法归真令修正观。此初也。虽现身说诸法不坏真谛故。于法真如不动故。无垢称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即不住著。虽复现身离喧乱流转之苦故于法真如不动。亦不住著涅槃寂灭。如凡夫二乘虽现成佛去示归涅槃来。用常寂故不来不去。又众生善根熟故见佛来。生厌离故见佛去。谈佛常住不来不去。亦如澄空璧月洞映无涯。任水澄波辉华有极。此即水澄而月影现。水波浊而月沈。谈其月也何有来去。或自性身无行住坐卧。不动即不坐卧。来去是行摄。应化有之。故般若论云。诸佛无来去。应化有来去。准摄境中即约应化为征。答即从如为答。故通好。或现身说法俱无三世定相。不动是总。不住是现生。即灭故。不去即灭不至过去故。不来未来无故。准说法中亦云不动等。此释为好。

经。善能成熟一切众生善根亦不见一众生可成熟者。

赞曰。二能益有情。据俗谛善巧成就众生。就胜义谛亦不见生可成就者。又摄他同己。观外众生为空为常益故。故金刚般若经云。虽度如是无量众生而无众得灭度者。

经。虽说种种诸法于言词中不动不住不去不来能于生灭证无生灭。

赞曰。三摄法归真令修正观。于中分三。初标次征后释。此标也。初虽说种种等者前现身说法。后能于生灭证无生灭者标由证真。

经。以何因缘说诸行法无有去来。

征因缘所以。有何所以能如是耶。

经。由一切法体无异故。

赞曰。释也。以一切法皆归于如真如为体。体无异故不见能依身语说实生灭等相。

经。说是法时三万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无量诸菩萨不退菩提心无量无边苾刍苾刍尼得法眼净无量众生发菩萨心。

赞曰。品中第四大段闻法获益。于中有四。一时会得益。二世尊赞诲。三大众奉行。四如来更敕。此初也。文有四益。一得无生忍。创得在初地。长时得在八地。圆满得在佛地。二得不退即十住第七不退大菩提心。三定性二乘证预流果。无漏慧生缘四谛法得法眼净。四有大乘种性凡夫通三乘不定性发菩提心。

经。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胜法能逆生死流甚深微妙难得见。

赞曰。赞诲。初两句赞。次两句诲。赞中初句赞法上胜能破生死。次句赞法微妙难可得见。

经。有情盲冥贪欲覆由不见故受众苦。

赞曰。诲也。无明障上句造恶中心。下句受苦果无明障圣眼翳瞙智心盲。冥者闇也。不见真理故云冥。又为贪欲之所覆心不知出离但造恶业。所以造恶由不见真理故恶业既作。故受众苦。

经。尔时大众俱从座起顶礼佛足。

赞曰。大众奉行。初仪轨。

经。而白佛言世尊若所在处讲宣读诵此金光明最胜王经我等大众皆悉往彼为作听众。

赞曰。第二明奉行。奉行中有五。一为作听众。二利益法师。三利益听众。四利益国土。五尊重说处。初也。

经。是说法师令得利益安乐无障身意泰然我等皆当尽心供养。

赞曰。利益法师。一令安乐。二四事供养。

经。亦令听众安稳快乐所住国土无诸怨贼恐怖厄难饥馑之苦人民炽盛。

赞曰。利益听众及国土。

经。此说法处道场之地一切诸天人非人等一切众生不应履践及以污秽何以故说法之处即是制底当以香华缯彩幡盖而为供养我等常为守护令离衰损。

赞曰。尊重说处有三。初标次征后释。释中有二。初释不应践污所以。次应修供养。修供养中初劝他供养。后自作守护。

经。佛告大众善男子汝等应当精勤修习此妙经典是则正法久住于世。

赞曰。如来更敕。前之四众愿听护持愿自身受持演说。今敕亦令自勤修习使法久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五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莲华喻赞品第七

莲华喻赞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妙幢默念。世尊导师久植胜因。何寿命短促。四方四佛忽现室内陈寿无边。岂凡心测。因闻寿长远愿得菩提。说果令求。求须起行。所以夜梦金鼓示忏悔方。今即胜行感梦起阶非无因缘。众疑未知所以佛为说。于过去有王名金龙主。以莲华喻赞十方佛。由此胜因感斯嘉梦。欲令时会得除疑惑同殖妙因。故前品后有斯品起。释名者莲华是喻。赞叹是法。莲华者通名芙蕖亦名芙蓉。华名菡萏。其实名莲。莲谓房也应即莲台。莲中子曰菂。菂中曰薏。此意华即喻因莲即喻果。喻在因中。前后相望双含因果。又莲华出于泥水不为泥水所污。喻修行虽在染位必能出离惑泥。敷荣起乎水中亦不为泥水所污。喻胜因果俱能离染。此莲华喻通能所赞。赞叹喻似莲华。非染污心赞故。赞体是智赞用是言。以净心起言亦似莲华。然今意取赞佛妙德如似莲华。故此品云。常以莲华喻赞称叹十方佛。又颂云。赞佛功德喻莲华。以由用也。常用莲华喻而赞叹佛。或此赞词名莲华喻。用此莲华喻赞叹赞叹诸佛。故言常以莲华喻赞。此品明彼故以为名。解妨者何不于前梦忏品后即说此品今方说耶。答。时会机宜欲乐尔故。又梦忏悔为灭罪之先征。悟即应求罪灭进修胜行。现因正学故即先陈。往事证诚故在后说。

经。尔时佛告菩提树神善女天汝今应知妙幢夜梦见妙金鼓出大音声赞佛功德并忏悔法此之因缘我为汝等广说其事应当谛听善思念之。

赞曰。品文分四。一举事欲陈诫众令听。二正为广说令知宿缘。三妙幢汝当知下结会今古许为授记。四众闻发心愿当修学。末一颂是树神名坚牢亦名地神。树名毕钵罗。佛于彼成道名菩提树。此即初也。

经。过去有王名金龙主常以莲华喻赞称叹十方三世诸佛。

赞曰。广说有二。初标后说。此标也。

经。即为大众说其赞曰过去未来现在佛安住十方世界中我今至诚稽首礼一心赞叹诸最胜。

赞曰。说也。有三十五颂。大分为三。初二十颂赞叹。次一颂回向。后十四颂发愿。赞叹有二。初十五颂赞佛色身。后所有过去下五颂赞佛名身。赞色身中初一颂虔诚标赞。次十三颂随德别赞。后有一颂结无边赞。此初也。初一句陈所应赞。一句所赞住处一句三业申礼。至者[學*殳]也专也。诚者实也。稽者至也。首者头也。以首至地故云稽首。礼者敬也。今通三业。不唯首礼举显身业以彰心语。专注于境名为一心。非一刹那等。一句标赞。是谈美名赞。触事谕扬名叹。

经。无上清净牟尼尊身光照耀如金色。

赞曰。下随德别赞。赞中相好杂赞。以好随相故杂赞叹。赞有十六。十一赞相五赞好。此初。半颂赞相中十四身皮金色。大般若三百八十一云。佛为善现说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下皆准知。云十四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洁晃耀如妙金台。众宝庄严众所乐。或是赞身之常光明。

经。一切声中最为上如大梵响震雷音。

赞曰。第二赞二十七梵音声相。如经世尊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其声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

经。发彩喻若黑蜂王宛转旋文绀青色。

赞曰。第三赞发好也。如经世尊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

经。齿白齐密如珂雪平正显现有光明。

赞曰。第四赞齿相也。如经二十三世尊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

经。目净无垢妙端严犹如广大青莲叶舌相广长极柔软譬如红莲出水中。

赞曰。第五赞目相如经。二十九世尊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分明。第六舌相如经。二十六世尊舌相净广长能覆面轮至发耳际。

经。眉间常有白毫光右旋宛转玻璃色眉细纤长类初月其色光耀比蜂王。

赞曰。第七赞第三十一眉相。第八赞三十九眉好。

经。鼻高修直如金铤净妙光润相无亏一切世间殊妙香闻时悉知其所在。

赞曰。第九赞鼻随好。此初半赞色好。次半赞根用好。

经。世尊最胜身金色一一毛端相不殊绀青柔软右旋文微妙光彩难为喻。

赞曰。第十合赞第十一世尊毛孔各一毛生相。第十二世尊毛发端皆上靡相。

经。初诞身有妙光明普照一切十方界能灭三有众生苦令彼悉蒙安稳乐地狱傍生鬼道中阿苏罗天及人趣令彼除灭于众苦常受自然安稳乐身色光明常普照譬如镕金妙无比。

赞曰。下二颂半第十一重赞身光相。前略后广。于中分三。初半颂身光照境。次一颂半赞身光益。光益中初半总次一颂别。后半颂显光无比。

经。面貌圆明如满月唇色赤好喻频婆行步威仪类师子身光朗耀同初日。

赞曰。十二一句赞三十世尊面轮相。其犹满月眉相洁皎如天帝弓。眉面分二。亦含面之三好。十三一句赞佛唇色好。十四半颂赞佛第七好行步直进如象王。第八行步威肃如师子。第九行步安平如牛王。第十行步仪雅如鹅王。总行步摄。

经。臂肘纤长立过膝状等垂下娑罗枝。

赞曰。十五赞佛第九臂相。

经。圆光一寻照无边赫奕犹如百千日悉能遍至诸佛刹随缘所在觉群迷。

赞曰。下三颂十六赞佛二十二世尊常光面各一寻相。于中分三。初一颂光照随缘。次一颂灭诸生苦。后一颂能与其乐。初也。大般若云。如来身光任运能照三千世界。作意能照无边世界。为愍有情摄光常照面各一寻。即卷舒随缘皆为利物。

经。净光明网无伦比流辉遍满百千界普照十方无障碍一切冥暗悉皆除。

赞曰。除生苦也。如帝释网之化众生。世尊身光亦复如是。

经。善逝慈光能与乐妙色映彻等金山流光悉至百千土众生遇者皆出离。

赞曰。与乐。佛慈悲起称善逝慈光。与乐又二。初世间乐。皆出离者出世乐。出离即涅槃故。

经。佛身成就无量福一切功德共庄严超过三界独称尊世间殊胜无与等。

赞曰。下一颂结无边赞。相好是福分故云无量福。是无漏故超三界。极圆满故无与等。

经。所有过去一切佛数同大地诸微尘未来现在十方尊亦如大地微尘众。

赞曰。下五颂赞名身。上色身亦得云化身。此名身亦得云应身。于中分三。初一颂陈佛无边。次一颂归依供养。后三颂发音赞叹。初也。

经。我以至诚身语意稽首归依三世佛赞叹无边功德海种种香华皆供养。

赞曰。归依供养也。

经。设我口中有千舌经无量劫赞如来世尊功德不思议最胜甚深难可说假令我舌有百千赞叹一佛一功德于中少分尚难知况诸佛德无边际假使大地及诸天乃至有顶为海水可以毛端滴知数佛一功德甚难量。

赞曰。发言赞叹。初一颂总赞如来出心言路。次设赞一佛一德无穷。后一颂赞德甚深超过数量。

经。我以至诚身语意礼赞诸佛德无边所有胜福果难思回施众生速成佛。

赞曰。第二回向。

经。彼王赞叹如来已倍复深心发弘愿。

赞曰。下发愿有十四颂分二。初半颂总标。后十三颂半别题。初也。

经。愿我当于未来世。生在无量无数劫。梦中常见大金鼓。得闻显说忏悔音。赞佛功德喻莲华。愿证无生成正觉。诸佛出世时一现。于百千劫甚难逢。夜梦常闻妙鼓音。昼则随应而忏悔。我当圆满修六度。拔济众生出苦海。然后得成无上觉。佛土清净不思议。以妙金鼓奉如来。并赞诸佛实功德。因斯当见释迦佛。记我当绍人中尊。金龙金光是我子。过去曾为善知识。世世愿生于我家。共受无上菩提记。若有众生无救护。长夜轮回受众苦。我于来世作归依。令彼当得安稳乐。三有众苦愿除灭。悉得随心安乐处。于未来世修菩提。皆如过去成佛者。愿此金光忏悔福。永竭苦海罪消除。业障烦恼悉皆亡。令我速招清净果。福智大海量无边。清净离垢深无底。愿我获斯功德海。速成无上大菩提。以此金光忏悔力。当获福德净光明。既得清净妙光明。常以智光照一切。愿我身光等诸佛。福德智慧亦复然。一切世界独称尊。威力自在无伦匹。有漏苦海愿超越。无为乐海愿常游。现在福海愿恒盈。当来智海愿圆满。愿我刹土超三界。殊胜功德量无边。诸有缘者悉同生。皆得速成清净智。

赞曰。金鼓说忏悔音。计此应合在后。以奉金鼓方发愿故由文便故在前明之。别显有八。一颂第一愿梦。二次一颂愿赞佛德。喻如邬昙钵莲华。三次半颂愿行忏悔。四次一颂愿修诸善有四。一行六度。二济众生。三愿成佛。四愿净土。五一颂愿当得记。六次一颂愿子亦同。七次二颂愿当利他。利他中初一颂半令得世间乐。后半颂令得出世乐。据胜令得大果。或可。三有众生下半令得三乘。云随心故后令回心向大。八次六颂愿自得益。自得益中有六。初一颂愿忏悔灭障得涅槃。中苦海即报障。业业障烦恼即惑障。次一颂愿得法身智成大觉得报身。次一颂愿得身智光照他起化身。次一颂愿身智光等诸佛。次一颂愿超苦海乐圆满。于中有二。半颂离苦得乐。半颂福圆智满。福圆即因行智满即果。如无著般若论云。欲福相法身智相法身因果位别。次一颂愿得净土俱成佛。文显可知。

经。妙幢汝当知国王金龙主曾发如是愿彼即是汝身往时有二子金龙及金光即银相银光当受我所记。

赞曰。第三大段结会今古。许当与记。一颂结会一颂许记。

经。大众闻是说皆发菩提心愿现在未来常依此忏悔。

下第四大段众闻发心愿依修学。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四(本)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