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论语注疏

卷五 公冶长第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疏]○正义曰:此篇大指明贤人君子仁知刚直,以前篇择仁者之里而居,故得学为君子,即下云“鲁无君子,斯焉取斯”是也,故次《里仁》。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曰:“公冶长,弟子,鲁人也。姓公冶,名长。缧,黑索;紲,挛也,所以拘罪人。”)

[疏]“子谓”至“妻之”。

○正义曰:此章明弟子公冶长之贤也。“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者,纳女於人曰妻。孔子评论弟子公冶长德行纯备,可纳女与之为妻也。“虽在

缧紲之中,非其罪也”者,缧,黑索;紲,挛也。古狱以黑索拘挛罪人。於时冶长以枉滥被系,故孔子论之曰:“虽在缧紲之中,实非其冶长之罪也。”“以其子妻之”者,论竟,遂以其女子妻之也。

○注“孔曰”至“罪人”。

○正义曰:云“冶长,弟子,鲁人也”者,案《家语·弟子篇》云:“公冶长,鲁人,字子长。为人能忍耻,孔子以女妻之。”又案《史记·弟子传》云:“公冶长,齐人。”而此云鲁人,用《家语》为说也。张华云:“公冶长墓在阳城姑幕城东南五里所,基极高。旧说冶长解禽语,故系之缧紲。”以其不经,今不取也。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王曰:“南容,弟子南宫縚,鲁人也,字子容。不废,言见用。”)

[疏]“子谓南容”至“妻之”。

○正义曰:此章孔子评论弟子南容之贤行也。“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者,此南容之德也。若遇邦国有道,则常得见用在官,不被废弃。若遇邦国无道,则必危行言逊,以脱免於刑罚戮辱也。“以其兄之子妻之”者,言德行如此,故以其兄之女与之为妻也。

○注“王曰”至“见用”。

○正义曰:云“南容,弟子南宫縚,鲁人也,字子容”者,此《家语·弟子篇》文也。案《史记·弟子传》云:“南宫括字子容。”郑注《檀弓》云:“南宫

縚,孟僖子之子南宫阅。”以昭七年《左氏传》云孟僖子将卒,召其大夫云,“属说与何忌於夫子”,以事仲尼,以南宫为氏,故《世本》云“仲孙生南宫縚”是也。然则名

縚,名括,又名阅,字子容,氏南宫,本孟氏之後也。

子谓子贱,(孔曰:“子贱,鲁人,弟子宓不齐。”)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包曰:“若人者,若此人也。如鲁无君子,子贱安得此行而学行之?”)

[疏]“子谓子贱”至“取斯”。

○正义曰:此章论子贱之德也。“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者,此评论之辞也。因美鲁多君子,故曰:“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鲁国若更无君子者,斯子贱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学行之乎?”明鲁多君子,故子贱得学为君子也。

○注“孔曰”至“不齐”。

○正义曰:案《家语·弟子篇》云:“宓不齐,鲁人,字子贱,少孔子四十九岁。为单父宰,有才知,仁爱百姓,不忍欺之,故孔子大之也。”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孔曰:“言女器用之人。”)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包曰:“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宗庙之器贵者。”)

[疏]“子贡”至“瑚琏也”。

○正义曰:此章明弟子子贡之德也。“子贡曰:赐也何如”者,子贡见夫子历说诸弟子,不及於己,故问之曰:“赐也,已自不知其行何如也。”“子曰:女器也”,夫子答之,言女器用之人也。“曰:何器也”者,子贡虽得夫子言己为器用之人,但器有善恶,犹未知己器云何,故复问之也。”曰:瑚琏也”者,此夫子又为指其定分。瑚琏,黍稷之器,宗庙之器贵者也。言女是贵器也。。

○注“包曰”至“贵者”。

○正义曰:云“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者,案《明堂位》说四代之器云:“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注云:“皆黍稷器。制之异同未闻。”郑注《周礼·舍人》云:“方曰簠,圆曰簋。”如《记》文,则夏器名琏,殷器名瑚。而包咸、郑玄等注此《论语》,贾、服、杜等注《左传》,皆云夏曰瑚。或别有所据,或相从而误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马曰:“雍,弟子。仲弓,名。姓冉。”)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孔曰:“屡,数也。佞人口辞捷给,数为人所憎恶。”)

[疏]“或曰”至“用佞”。

○正义曰:此章明仁不须佞也。“或曰:雍也仁而不佞”者,佞,口才也。或有一人言於夫子曰:“弟子冉雍,虽身有仁德,而口无才辩。”或人嫌其德未备也。“子曰:焉用佞”者,夫子语或人言,仁人安用其佞也。“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者,夫子更为或人说佞人之短。屡,数也。言佞人御当於人以口才捷给,屡致憎恶於人,谓数为人所憎恶也。“不知其仁,焉用佞”者,言佞人既数为人所憎恶,则不知其有仁德之人,复安用其佞邪?

○注“马曰:雍,弟子。仲弓,名。姓冉”。

○正义曰:案《史记·弟子传》:“冉雍字仲弓。”郑玄曰:“鲁人也。”

○注“孔曰”至“憎恶”。

○正义曰:“屡,数也”者,《释言》云:“屡,亟也。”郭璞云:“亟亦数也。”云“佞人口辞捷给,数谓人所憎恶”者,案《左传》云:“寡人不佞。”服虔云:“佞,才也。不才者,自谦之辞也。”而此云“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则佞非善事。而以不佞为谦者,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恶耳。为善捷敏是善佞,祝鮀是也。为恶捷敏是恶佞,即“远佞人”是也。但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言之虽多,情或不信,故云焉用佞耳。

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孔曰:“开,弟子。漆彤姓,开名。仕进之道未能信者,未能究习。”)子说。(郑曰:“善其志道深。”)

[疏]“子使”至“子说”。

○正义曰:此章明弟子漆彤开之行。“子使漆彤开仕”者,弟子姓漆

彤,名开,孔子使之仕进也。“对曰:吾斯之未能信”者,开意志於学道,不欲仕进,故对曰:吾於斯仕进之道未能信。言未能究习也。“子说”者,孔子见其不汲汲於荣禄,知其志道深,故喜说也。

○注“孔曰”至“究习”。

○正义曰:案《史记·弟子传》:“漆彤开字子开。”郑玄曰:“鲁人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马曰:“桴,编竹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子路闻之喜。(孔曰:“喜与已俱行。”)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曰:“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者,无所取於桴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戏之耳。”一曰:“子路闻孔子欲浮海便喜,不复顾望,故孔子叹其勇曰过我。‘无所取哉’,言唯取於己。古字材、哉同。”)

[疏]“子曰”至“取材”。

○正义曰:此章仲尼患中国不能行已之道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者,桴,竹木所编小筏也。言我之善道中国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桴筏浮渡于海而居九夷,庶几能行已道也。“从我者,其由与”者,由,子路名。以子路果敢有勇,故孔子欲令从己。意未决定,故云“与”以疑之。“子路闻之喜”者,喜夫子欲与己俱行也。“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者,孔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以此戏之耳。其说有二:郑以为,材,桴材也。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者,无所取於桴材也。示子路令知己但叹世无道耳,非实即欲浮海也。一曰材读曰哉,子路闻孔子欲浮海便喜,不复顾望孔子之微意,故孔子叹其勇曰过我。“无所取哉”者,言唯取於已,无所取於他人哉。

○注“马曰”至“曰桴”。

○正义曰:云“桴,编竹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者,《尔雅》云:“舫,泭也。”郭璞云:“水中簰筏。”孙炎云:“舫,水中为泭筏也。”《方言》云:“泭谓之簰,簰谓之筏。筏,秦、晋之通语也。”方、舫、泭、桴,音义同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孔曰:“仁道至大,不可全名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孔曰:“赋,兵赋。”)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孔曰:“千室之邑,卿大夫之邑。卿大夫称家。诸侯千乘。大夫百乘。宰,家臣。”)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马曰:“赤,弟子公西华。有容仪,可使为行人。”)不知其仁也。

[疏]“孟武”至“仁也”。

○正义曰:此章明仁之难也。“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者,鲁大夫孟武伯问於夫子曰:“弟子子路有仁德否乎?”夫子以为,仁道至大,不可全名,故答曰:“不知也。”“又问”者,武伯意其子路有仁,故夫子虽答以不知,又复问之也。“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者,此夫子更为武伯说子路之能,言由也有勇,千乘之大国,可使治其兵赋也,不知其仁也。言仁道则不全也。“求也何如”者,此句又武伯问辞,言弟子冉求仁道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者,此孔子又答武伯以冉求之能也,言求也,若卿大夫千室之邑,百乘卿大夫之家,可使为之邑宰也。仁则不知也。“赤也何如”者,此句又武伯问辞,言弟子公西赤仁道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者,此孔子又答以公西赤之才也,言赤也有容仪,可使为行人之官,盛服束带立於朝廷,可使与邻国之大宾小客言语应对也,仁则不知。

○注“孔曰:赋,兵赋。

○正义曰:案隐四年《左传》云:“敝邑以赋,与陈、蔡从。”服虔云:“赋,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兵赋。”正谓以兵从也。其赋法依《周礼》“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三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是也。

○注“孔曰”至“家臣”。

○正义曰:云“千室之邑,卿大夫之邑”者,《大学》云:“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郑注云:“百乘之家,有采地者也。”又郑注云:“采地,一同之广轮也。”然则此云“千室之邑,百乘之家”者,谓卿大夫采邑,地有一同,民有千家者也。《左传》曰:“唯卿备百邑。”《司马法》:“成方十里,出革车一乘。”故知百乘之家,地一同也。

○注“马曰”至“行人”。

○正义曰:云“赤,弟子公西华”者,案《史记·弟子传》云:“公西赤字子华。”郑玄曰:“鲁人,少孔子四十二岁。”云“有容仪,可使为行人”者,按《周礼》有大行人、小行人之职,掌宾客之礼仪及朝觐聘问之事。言公西华任此官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孔曰:“愈,犹胜也。”)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包曰:“既然子贡不如,复云吾与女俱不如者,盖欲以慰子贡也。”)

[疏]“子谓”至“如也”。

○正义曰:此章美颜回之德。“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者,愈,犹胜也。孔子乘间问弟子子贡曰:“女之才能与颜回谁胜?”“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者,望,谓比视。子贡称名,言赐也才劣,何敢比视颜回也?“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者,子贡更言不敢望回之事。假设数名以明优劣,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颜回亚圣,故闻始知终,子贡识浅,故闻一才知二,以明已与回十分及二,是其悬殊也。“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者,夫子见子贡之答识有悬殊,故云不如也。弗者,不之深也。既然答子贡不如,又恐子贡惭愧,故复云吾与女俱不如,欲以安慰子贡之心,使无惭也。

宰予昼寝。(孔曰:“宰予,弟子宰我。”)子曰:“朽木不可雕也,(包曰:“朽,腐也。雕,雕琢刻画。”)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王曰:“圬,镘也。此二者以喻虽施功犹不成。”)於予与何诛?”(孔曰:“诛,责也。今我当何责於女乎?深责之。”)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孔曰:“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疏]“宰予”至“汝是”。

○正义曰:此章勉人学也。“宰予昼寝”者,弟子宰我昼日寝寐也。“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者,此孔子责宰我之辞也。朽,腐也。雕,雕琢刻画也。圬,镘也。言腐烂之木,不可雕琢刻画以成器物;粪土之墙,易为垝坏,不可圬镘涂塓以成华美。此二者,以喻人之学道,当轻尺璧而重寸阴。今乃废惰昼寝,虽欲施功教之,亦终无成也。“於予与何诛”者,诛,责也;与,语辞。言於宰我何足责乎?谓不足可责,乃是责之深也。然宰我处四科,而孔子深责者,托之以设教,卑宰我非实惰学之人也。“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者,与亦语辞。以宰予尝谓夫子言已勤学,今乃昼寝,是言与行违,故孔子责之曰:“始前吾於人也,听其所言即信其行,以为人皆言行相副。今後吾於人也,虽听其言,更观其行,待其相副,然後信之。因发於宰予昼寝,言行相违,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也。”

○注“包曰:宰予,弟子宰我”。

○正义曰:案《史记·弟子传》云:“宰予字子我。”郑玄曰:“鲁人也。”

○注“王曰:圬,镘也”。

○正义曰:《释宫》云:“镘谓之圬。”郭璞云:“泥涂也。”李巡曰:“涂一名朽。涂土之作具也。”然则

圬是涂之所用,因谓泥涂为圬。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包曰:“申枨,鲁人。”)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孔曰:“欲,多情欲。”)

[疏]“子曰”至“得刚”。

○正义曰:此章明刚。“子曰:吾未见刚”者,刚谓质直而理者也。夫子以时皆柔佞,故云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者,或人闻孔子之言,乃对曰申枨性刚。“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者,夫子谓或人言,刚者质直寡欲,今枨也多情欲,情欲既多,或私佞媚,安得刚乎?

○注“包曰:申枨,鲁人。”

○正义曰:郑云:“盖孔子弟子申续。”《史记》云:“申棠字周。”《家语》云:“申续字周。”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马曰:“加,陵也。”)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曰:“言不能止人使不加非义於己。”)

[疏]“子贡”至“及也”。

○正义曰:此章明子贡之志。“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者,加,陵也。诸,於也。子贡言,我不欲他人以非义加陵於已,吾亦欲无以非义加陵於人也。“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者,尔,女也。夫子言使人不加非义於己,亦为难事,故曰:“赐也,此事非女所能及。”言不能止人使不加非义於己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章,明也。文彩形质著见,可以耳目循。)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已矣。(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

[疏]“子贡”至“闻也”。

○正义曰:此章言夫子之道深微难知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者,章,明也。子贡言,夫子之述作威仪礼法有文彩,形质著明,可以耳听目视,依循学习,故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者,天之所命,人所受以生,是性也。自然化育,元亨日新,是天道也与,及也。子贡言,若夫子言天命之性,及元亨日新之道,其理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

○注“性者”至“闻也”。

○正义曰:云“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者,《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注云:“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言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或仁或义,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其实自然天性,故云:“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云“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者,案《易·乾卦》云:“乾,元亨利贞。”《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谓天之体性,生养万物,善之大者,莫善施生,元为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长也。嘉,美也。言天能通畅万物,使物嘉美而会聚,故云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贞者,事之干”者,言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使物皆得干济。此明天之德也。天本无心,岂造元亨利贞之德也?天本无心,岂造元亨利贞之名也?但圣人以人事托之,谓此自然之功,为天之四德也。此但言元亨者,略言之也。天之为道,生生相续,新新不停,故曰日新也。以其自然而然,故谓之道。云“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者,言人禀自然之性,及天之自然之道,皆不知所以然而然,是其理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孔曰:“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後有闻不得并行也。”)

[疏]“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正义曰:此章言子路之志也。子路於夫子之道,前有所闻,未能及行,唯恐後有闻不得并行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曰:“孔文子,卫大夫孔圉。文,谥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曰:“敏者,识之疾也。下问,谓凡在已下者。”)

[疏]“子贡”至“文也”。

○正义曰:此章言文为美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者,言文是谥之美者,故问卫大夫孔圉有何善行,而得谓之闻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者,此夫子为子贡说文子之美行也。敏者,疾也。下问,问凡在己下者。言文子知识敏疾,而又好学,有所未辨,不羞耻於问己下之人。有此美行,是以谥谓之文也。

○注“孔曰”至“谥也”。

○正义曰:云“孔文子,卫大夫孔圉”者,《左传》文也。云“文,谥也”者,案《谥法》云:“勤学好问曰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孔曰:“子产,郑大夫公孙侨。”)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疏]“子谓”至“也义”。

○正义曰:此章美子产之德。“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者,孔子评论郑大夫子产,事上使下有君子之道四焉,下文是也。“其行已也恭”者,一也,言已之所行,常能恭顺,不违忤於物也。“其事上也敬”者,二也,言承事在已上之人及君亲,则忠心复加谨敬也。“其养民也惠”者,三也,言爱养於民,振乏周无以恩惠也。“其使民也义”者,四也。义,宜也。言役使下民,皆於礼法得宜,不妨农也。

○注“孔曰”至“孙侨”。

○正义曰:案《左传》,子产,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名侨。公子之子称公孙。襄三十年执郑国之政,故云郑大夫公孙侨也。公子发字子国,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据後而言,故後或谓之国侨。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周曰:“齐大夫。晏,姓。平,谥。名婴。”)

[疏]“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正义曰:此章言齐大夫晏平仲之德。凡人轻交易绝,平仲则久而愈敬,所以为善。

○注“周曰”至“名婴”。

○正义曰:云“齐大夫。晏,姓。平,谥。名婴”者,案《左传》文知之,是晏桓子之子也。《谥法》:“治而清省曰平。”

子曰:“臧文仲居蔡,(包曰:“臧文仲,鲁大夫臧孙辰。文,谥也。蔡,国君之守龟,出蔡地,因以为名焉,长尺有二寸。居蔡,僭也。”)山节藻棁,(包曰:“节者,栭也。刻镂为山。棁者,梁上楹,画为藻文。言其奢侈。”)何如其知也?”(孔曰:“非时人谓之为知。”)

[疏]“子曰”至“知也”。

○正义曰:此章明臧文仲不知也。“子曰:臧文仲居蔡”者,蔡,国君之守龟名也,而鲁大夫臧文仲居守之,言其僭也。“山节”者,节,

栭也,刻镂为山形,故云山节也。“藻棁”者,藻,水草有文者也。棁,梁上短柱也。画为藻文,故云藻棁。此言其奢侈也。“何如其知也”者,言僭奢若此,是不知也,所以非时人谓之为知。

○注“包曰”至“僭也”。

○正义曰:云“臧文仲,鲁大夫臧孙辰”者,案《世本》“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达,达生伯氏瓶,瓶生文仲辰”,则辰是公子彄曾孙也。彄字子臧,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故姓曰臧也。云“文,谥也”者,《谥法》云:“道德博厚曰文。”云“蔡,国君之守龟,出蔡地,因以为名焉,长尺有二寸。居蔡,僭也”者,《汉书·食货志》云:“元龟为蔡。”《家语》称“漆雕平对孔子云:‘臧氏有守龟,其名曰蔡。文仲三年而为一兆,武仲三年而为二兆。’”是大蔡为大龟,蔡是龟之名耳。郑玄、包咸皆云出蔡地,因以为名,未知孰是。《食货志》云:“龟不盈尺,不得为宝。”故知此龟长尺二寸,此国君之守龟。臧氏为大夫而居之,故云僭也。

○注“包曰”至“奢侈”。

○正义曰:云“节者,栭也”者,《释宫》文。云“刻镂为山棁者,梁上楹,画为藻文”者,《释宫》云:“杗瘤谓之梁,其上楹谓之棁,栭谓之楶。”郭璞曰:“棁,侏儒柱也。楶即栌也。”此言山节者,谓刻镂柱头为斗拱形如山也。“藻棁”者,谓画梁上短柱为藻文也。此是天子庙饰,而文仲僭为之,故言其奢侈。文二年《左传》仲尼谓之“作虚器”,言有其器而无其位,故曰虚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孔曰:“令尹子文,楚大夫,姓斗名榖,字於菟。”)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但闻其忠事,未知其仁也。)“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孔曰:“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孔曰:“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疏]“子张”至“得仁”。

○正义曰:此章明仁之难成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者,弟子子张问於孔子曰:“楚大夫令尹子文,三被任用,仕为令尹之官,而无喜见於颜色。三被已退,无愠怼之色。旧令尹之政令规矩,必以告新令尹,虑其未晓也。”子文有此美行,子张疑可谓仁,故问曰:“何如?”“子曰:忠矣”者,孔子答之,为行如此,是忠臣也。“曰:仁矣乎”者,子张复问子文此德可谓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者,孔子答言,如其所说,但闻其忠事,未知其仁也。“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者,此子张又举齐大夫陈文子之行而问孔子也。崔子,崔杼也,为齐大夫,作乱弑其君光。陈文子恶之,故家虽富有马十乘(谓四十匹也),而辄捐弃,违去之。至於他国,亦遇其乱,陈文子则曰,“犹吾齐大夫崔子也”,而违去之。复往一他邦,则又曰,“犹吾齐大夫崔子也”,而违去之。为行若此,其人何如?“子曰:清矣”者,孔子答言,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可止者,可谓清洁矣。“曰:仁矣乎”者,子张意其为仁,故复问之曰:“可以为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者,孔子答言:“据其所闻,但是清耳,未知他行,安得仁乎?”

○注“孔曰”至“於菟”。

○正义曰:案宣四年《左传》云:“初,若敖娶於云阝,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於云阝,淫於云阝子之女,生子文焉。云阝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云阝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榖,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榖於菟。实为令尹子文。”是也。令尹,宰也。《周礼》六卿,太宰为长,遂以宰为上卿之号。楚臣令尹为长,从他国之言,或亦谓之宰。宣十二年《左传》云“蒍敖为宰”是也。令,善也;尹,正也,言用善人正此官也。楚官多以尹为名,皆取其正直也。

○注“孔曰”至“去之”。

○正义曰:云“皆齐大夫”者,并见《春秋》,故知之。云“崔杼作乱”者,左襄二十五年。云“四十匹马”者,古以四马其驾一车,因谓四匹为乘。《经》言十乘,故知四十匹也。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郑曰:“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文,谥也。文子忠而有贤行,其举事寡过,不必及三思。”)

[疏]“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正义曰:此章美鲁大夫季文子之德。文子忠而有贤行,其举事皆三思之然後乃行,常寡过咎。孔子闻之,曰:“不必及三思,但再思之,斯亦可矣。”

○注“郑曰”至“三思”。

○正义曰:案《春秋》文六年《经》书“秋,季孙行父如晋”。《左传》曰:“季文子将聘於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杜预云:“所谓文子三思。”故知“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也。《谥法》云:“道德博厚曰文。”

子曰:“甯武子,(马曰:“卫大夫宁俞。武,谥也。”)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曰:“佯愚似实,故曰不可及也。”)

[疏]“子曰”至“及也”。

○正义曰:此章美卫大夫甯武子之德也。“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者,此其德也。若遇邦国有道,则显其知谋。若遇无道,则韬藏其知而佯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者,言有道则知,人或可及;佯愚似实,不可及也。

○注“马曰:卫大夫甯俞。武,谥也”。

○正义曰:案《春秋》文四年:“卫侯使甯俞来聘。”《左传》曰:“卫甯武子来聘,公与之燕,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杜元凯注云:“此其愚不可及也。”是甯武子即甯俞也。《谥法》云:“刚強直理曰武。”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曰:“简,大也。孔子在陈,思归欲去,故曰:‘吾党之小子,狂简者进取於大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不知所以裁制,我当归以裁之耳。’遂归。”)

[疏]“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正义曰:此章孔子在陈既久,言其欲归之意也。与,语辞。再言“归与”者,思归之深也。狂者,进取也。简,大也。斐然,文章貌。言我所以归者,以吾乡党之中,未学之小子等,进取大道,妄作穿凿,斐然而成文章,不知所以裁制,故我当归以裁之耳。遂归也。不即归而言此者,恐人怪已,故托此为辞耳。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孔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国名。”)

[疏]“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正义曰:此章美伯夷、叔齐二人之行。不念旧时之恶而欲报复,故希为人所怨恨也。

○注“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国名”。

○正义曰:案《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太史公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者,是也。孤竹,北方之远国名。《地里志》:“辽西令支有孤竹城。”应劭曰:“故伯夷国。”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孔曰:“微生,姓,名高,鲁人也。”)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孔曰:“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疏]“子曰”至“与之”。

○正义曰:此章明直者不应委曲也。“孰谓微生高直”者,孰,谁也。孔子曰:“谁言鲁人微生高性行正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者,此孔子言其不直之事。醯,醋也。诸,之也。或有一人就微生高乞醯,时自无之,即可答云无。高乃乞之其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也。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孔曰:“足恭,便僻貌。”)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曰:“左丘明,鲁太史。”)匿怨而友其人,(孔曰:“心内相怨而外诈亲。”)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疏]“子曰”至“耻之”。

○正义曰:此章言鲁太史左丘明与圣同耻之事。“巧言、令色、足恭”者,孔以为,巧好言语,令善颜色,便僻其足以为恭,谓前却俯仰以足为恭也。一曰:足,将树切。足,成也。谓巧言令色以成其恭,取媚於人也。“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者,左丘明,鲁太史,受《春秋经》於仲尼者也。耻此诸事不为,适合孔子之意,故云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者,友,亲也;匿,隐也。言心内隐其相怨,而外貌诈相亲友也。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者,亦俱耻而不为也。

○注“孔曰:足恭,便僻”貌。

○正义曰:此读足如字。便僻,谓便习盘僻其足以为恭也。

○注“左丘明,鲁太史”。

○正义曰:《汉书·艺文志》文也。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孔曰:“憾,恨也。”)颜渊曰:“愿无伐善,(孔曰:“不自称己之善。”)无施劳。”(孔曰:“不以劳事置施於人。”)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曰:“怀,归也。”)

[疏]“颜渊”至“怀之”。

○正义曰:此章仲尼、颜渊、季路各言其志也。“颜渊、季路侍”者,弟子侍孔子也。卑在尊旁曰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者,尔,女也;盍,何不也。夫子谓二弟子曰:“何不各言女心中之所志也?”“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者,憾,恨也。衣裘以轻者为美,言原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而被敝之而无恨也。此重义轻财之志也。“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者,夸功曰伐。言原不自称伐己之善,不置施劳役之事於人也。此仁人之志也。“子路曰:原闻子之志”者,二子各言其志毕,子路复问夫子曰:“原闻子之志。”古者称师曰子。“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者,此夫子之志也。怀,归也。言已原老者安,己事之以孝敬也。朋友信,已待之以不欺也。少者,归己施之以恩惠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包曰:“讼,犹责也。言人有过,莫能自责。”)

[疏]“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正义曰:此章疾时人有过,莫能自责也。讼,犹责也。已,终也。吾未见有人能自见其已过而内自责者也。言将终不复见,故云已矣乎。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疏]“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正义曰:此章夫子言己勤学也。十室之邑,邑之小者也。其邑虽小,亦不诬之,必有忠信如我者焉,但不如我之好学不厌也。卫瓘读“焉,为虔切”,为下句首。焉,犹安也。言十室之邑虽小,必有忠信如我者也,安不如我之好学也?言亦不如我之好学也,义并得通,故具存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