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易图讲座

第02讲 汉代的卦气易图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在人们用竹简记录文字的时代,一般来说是把图画在皮革、丝帛上,或刻在石头、铸在铜器上。因为制图的载体问题,当人们传抄“书籍”时,又往往是弃图不录。于是,“以文说图”就是汉代“书籍”的特点。

我们今天见黄奭所辑汉人解说《易经》的“易纬”著作中,就有《易通统图》、《易通卦验玄图》、《易坤灵图》、《易稽览图》。在这些书中,有的就是“以文说图”。今试举几例。

《易通统图》:

日春行东方青道,曰东陆;

日夏行南方赤道,曰南陆;

日秋行西方白道,曰西陆;

日冬行北方黑道,曰北陆。

东方,属木,青色,数八,配春;南方,属火,赤色,数七,配夏;西方,属金,白色,数九,配秋;北方,属水,黑色,数数,配冬。这样的思想见于《吕氏春秋》前十二卷“四季”纪中,而早在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就有“木青”、“火赤”、“金白”、“水黑”之说。如果把《易通统图》之说画于地上或沙盘中,这就是一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流行图。而且是有五行、成数、方位、颜色内涵的“图”。所以称之为“易通统图”,隐喻着“震为木”配东方;“坎为水”配北方;“离为火”配南方;“兑为金”配西方,这就是《易传·说卦》中“帝出震图”的四正卦方位图。这就是早期简单的卦气易图。

《易坤灵图》:

乾居西北。乾用事,万物蛰伏。

伏羲作《易》,无书,以画事。

阳气出于东北,入于西北,发于孟春,毕于孟冬。

五帝:东方木,色苍,七十二日;

南方火,色赤,七十二日;

中央土,色黄,七十二日;

西方金,色白,七十二日;

北方水,色黑,七十二日。

“乾居西北”,是言《易传·说卦》“帝出震图”的方位。“以画事”,是说先有图画后有文字。“五帝”说,与“五德”说吻合,有五行、五色,配一年360日。四季各分孟、仲、季,十二节配十二地支和八卦。阳气发于孟春,出于东北即是艮卦方位,流转至仲夏最盛,至孟冬而毕,入于西北是乾卦方位。也是早期简单的卦气易图。

《易稽览图》:

甲子,卦起《中孚》。

唯消息及四时,卦当尽其日。

六日八十分之七。

坎常以冬至日始效。《复》生坎七日。

消息及四时卦,各尽其日。

诸卦气,寒、温、清、浊各如其所。

《小过》《蒙》《益》《渐》《泰》寅

《需》《随》《晋》《解》《大壮》卯

《豫》《讼》《蛊》《革》《夬》辰

《旅》《师》《比》《小畜》《乾》巳

《大有》《家人》《井》《咸》《姤》午

《鼎》《丰》《涣》《履》《遯》未

《恒》《节》《同人》《损》《否》申

《巽》《萃》《大畜》《贲》《观》酉

《归妹》《无妄》《明夷》《困》《剥》戌

《艮》《既济》《噬嗑》《大过》《坤》亥

《未济》《蹇》《颐》《中孚》《复》子

《屯》《谦》《睽》《升》《临》丑

《坎》六、《震》八、《离》七、《兑》九,以上四卦者,四正卦,为四象。

卦,六日七分。每期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

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离》,秋分日在《兑》。

冬至,冰益壮,地乃坼,鶡旦不鸣,虎乃交,日短至,阴阳争。

小寒,万物运,芸香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

(大寒),水泉滋,雁北乡,鹊始巢,鸡始乳,雉乃雏。

立春,风解冻,虫启蛰,鱼上冰,獭祭鱼,鸿北乡。

………

立冬,水始冰,地始冻,雉为蜃。

这里的大部分文字是在说六十四卦的卦气图。以四正卦二十四爻当二十四节气(可以作出《四正卦图》),余六十卦,当一年360.25日。又配以七十二候。宋人李溉的《卦气图》(见下图,先见于朱震《汉上易传卦图》),就是主要本《易稽览图》之说所出之图。

六十卦之配,是以十二“消息卦”(也称辟卦)配月为主卦,居末位。如,寅正月五卦的次序是:《小过》《蒙》《益》《渐》《泰》。卯二月五卦的次序是:《需》《随》《晋》《解》《大壮》。十二消息卦,《复》一阳,《临》二阳,《泰》三阳,《大壮》四阳,《夬》五阳,《乾》六阳,《姤》一阴,《遯》二阴,《否》三阴,《观》四阴,《剥》五阴,《坤》六阴。配于十二月,可形象表明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过程。这就是最初流行于西汉的“十二消息卦气图”。

十二消息卦又称“十二月卦”。据唐一行《卦议》说:“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十二消息卦,《复》至《乾》为消卦,《姤》至《坤》为息卦。

在每一辟卦之前加上四卦,一月中就有五卦,每卦当六日七分。所谓“七分”,是把一日分作八十分,占其七分。如此,六十卦就是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分(365.25日)。如此,又可以作出《卦气六日七分图》,配以七十二候,又可以作出《卦气七十二候图》。

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即得六十花甲子。甲子,卦起《中孚》,是以《中孚》当十一月中(冬至)卦。《易稽览图》有以四正卦配二十四气的文字。可推出:甲子,卦起《中孚》,当冬至,十一月中。己巳,卦起《升》,当大寒,十二月中。甲戌,卦起《渐》,当雨水,正月中。己卯,卦起《解》,当春分,二月中。甲申,卦起《革》,谷雨,三月中。己丑,卦起《小畜》,当小满,四月中。甲午,卦起《咸》,当夏至,五月中。己亥,卦起《履》,当大暑,六月中。甲辰,卦起《损》,当处暑,七月中。己酉,卦起《贲》,当秋分,八月中。甲寅,卦起《困》,当霜降,九月中。己未,卦起《大过》,当小雪,十月中。这实际上是以甲子计《中孚》第一卦,卦气始起于冬至,至癸亥计第六十卦,为《颐》。

虽然李溉《卦气图》是本《易稽览图》而出,但是却有不同。是图以十二月卦之七十二爻分主七十二候,这是明星与《易稽览图》的不同之处。又是图虽然没有“内外侯”之分,但是以“辟”、“侯”、“大夫”、“卿”、“公”配卦,亦不全见于《易稽览图》。《易稽览图》只是在四正卦爻配二十四气“文字图”中出“公”、“侯”卦。把六十卦中的十二“侯”卦分作“内外”,即增加十二卦而成七十二卦,正好用于配七十二候。这样的图表见于唐一行《大衍历》。在汉代《易稽览图》中还没有如此分法,似乎还没有把七十二候配入卦气图。清惠栋《易汉学》中所列《卦气六日七分图》是本于《易稽览图》之图说所出之图。至于民国杭辛斋《易楔》中所列《卦气六日七分图》,乃杭氏“集大成”之图。

我们于此讲中涉及到汉代易图,而且主要讲了汉代可能有的“卦气图”(“八卦卦气图”、“四正卦卦气图”、“十二消息卦气图”、“六日七分卦气图”、“七十二候卦气图”等)。这是以今见诸多“卦气图”,以“知来者逆”的方法推定的。汉代当有如此类型的“卦气图”,只是没有流传下来而已。《易稽览图》等书籍“以文字说图”的事实说明,汉代应该有各种式样的“卦气图”存在。

思考题:

1、为什么我们说汉代应该有“卦气易图”的存在?

2、汉代的“卦气易图”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3、以数字、五行配卦方位之图,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易图讲座答疑(一)

网友来信

郭彧先生赐鉴:

学生有若干问题请教。1.“有去、有补”在太极图形成过程中的依据或意义是什么?2.先生对邵雍的“乾坤纵而六子横”的八卦三维观态度?您的太极图说与其有没有关联?在下对太极图的真实内涵感到疑惑,太极图客观存在吗?是物质吗?还是根据需求画出来的图形?它与“符咒”、“符号”乃至与卦画有什么本质的联系和区别?恳请赐教为盼!

恭颂

秋安!

滴水拜上

郭彧先生答疑

“滴水”先生:

首先,谢谢您对拙文的阅读并提出问题!您就所谓“阴阳鱼太极图”提出的问题,我作如下的答复。

(1)关于拙文中推定“阴阳鱼”图来自杨甲《伏羲八卦图》的三图与四图,说到了“有去、有补”的问题。说详细一些,就是把“巽”卦初爻的里一半黑反补于“震”卦初爻的里一半白处;把‘离’卦中爻的外一半黑反补于“坎”卦中爻的外一半白处;把“兑”卦上爻的外一半黑反补于“艮”卦外一半白处。这样一来,就会看起来“阴阳消息”通畅,而且仍不失“巽”、“震”、“离”、“坎”、“兑”、“艮”六卦的“阴阳爻”表意(如“巽”卦的初爻虽取原弧型块的一半,但仍可视作“阴爻”,中爻变成一个半弧型块,亦可看作是“阳爻”,它可类推)。关于“依据”:一是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的原本符号,出于北宋。《朱子语类》说:“龟山过黄亭詹季鲁家,季鲁问《易》。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这便是以黑白块替代卦爻原本符号的滥觴;二是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中的《伏羲八卦》与《伏羲六十四卦》二图均是以黑白块作成的;三是林至《易禆传》中的《太极一变图》至《太极三变图》是用黑白弧型块作成的。“阴阳鱼”图只不过是林至《太极三变图》进一步的演变而已。

(2)关于“阴阳鱼图”的存在问题。如果说它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有人画出来并流传下来,就不能否认它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说这是上古就有的图或说这是陈希夷之图,则就不是“客观存在”的了。关于是“是物质”还是“根据需要画出来的”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肯定不是“物质”的,而是“意识”的。它也不是客观上有什么需要,只是有人为着形象表达“阴阳消息”,在前人“易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衍出来,为着“故神其说”,反末为本而已。至于有人说“脑电图”、“星云”有这样的“阴阳鱼”图形,这仅是附会而已,并不能就此说“阴阳鱼图”是“物质的”。

(3)关于此图与“符咒”、“符号”的“本质联系”与“区别”问题。我们今天所见《抱朴子》中的“符咒”,多是文字的变形(也见于《道藏》中的其他典籍)。而用以替代八卦原本符号的黑白块,则仅仅是“符号”的变种,并不见有用这样“符号”构成的“符咒”。既然二者之间没有“联系”,就谈不上什么“区别”了。如今人们在有的电视剧里看到道士的服装上有“阴阳鱼图”,作法的道坛上也画有这样的图。我们应该知道:明代英宗时集结的《正统道藏》里,虽然有许多图,可就是没有这样的图。

今天就您提出的问题,仅作以上答复。希望我们今后可以多多在孔子2000网站上交流意见。

祝好!

郭彧

2001年11月29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