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中风(第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率主血虚、有痰,以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作血虚挟火与湿。大法去痰为主,兼补姜汁不可少。《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刘河间以为内伤热病;张仲景以为外邪之感。风之伤人,在肺脏为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详见《医要》)。痰壅盛者,口眼歪斜者,不能言者,法当吐;轻者,醒者,瓜蒂散、稀涎散。或以虾半斤入酱、葱、椒等煮,先吸虾,后饮汁,探吐之,引出风痰。然亦有虚而不可吐者。一时中倒者,法当吐。气虚卒倒,参、 补之。遗尿者,属气虚,当以参、 补之。气虚有痰,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血虚,宜四物汤补之,俱用姜汁炒,恐泥痰再加竹沥、姜汁,兼治挟痰者。

治痰气实,能食者用荆沥;气虚,少食者用竹沥。此二味去痰,开络,行血气,入四物汤等中用,必加姜汁少许助之。凡中风之人,行动则筋痛者,是无血养筋,名曰筋枯,决不可治也。

肥白人多痰湿,用附子、乌头行经。国中倒时,掐人中至醒,然后用去痰药,二陈、四君子、四物汤等,加减用之。

瘦人阴虚火热,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柏,有痰加痰药。

一肥人中风,口 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贝母、栝蒌、南星、半夏、陈皮、白术、黄芩、黄连、黄柏、羌活、防风、荆芥、威灵仙、薄、桂、甘草、天花粉。多食面,加白附子、竹沥、姜汁、酒一匙行经。

一妇人年六十余,左瘫手足,不语健啖,防风、荆芥、羌活、南星、没药、乳香、木通、茯苓、浓朴、桔梗、甘草、麻黄、全蝎、红花,上末之,温酒调下效。时春脉伏微以淡盐汤齑汁,每早一碗,吐之。至五日,仍以白术、陈皮、茯苓、甘草、浓朴、菖蒲,日进二帖。后以川芎、山栀、豆豉、瓜蒂、绿豆粉、齑汁、盐汤,吐甚快,不食。后以四君子汤服之,复以当归、酒芩、红花、木通、浓朴、鼠粘子、苍术、姜南星、牛膝、茯苓,酒糊丸,如桐子大,服十日后,夜间微汗,手足动而言。

一人中风,贝母、栝蒌、南星、半夏、酒连、酒芩、酒柏、防风、荆芥、羌活、薄、桂、威灵仙。

一人体肥中风,先吐,后以苍术、、酒芩、酒柏、木通、茯苓、牛膝、红花、升麻、浓朴、甘草。

一肥人口 手瘫,脉有力,南星、半夏、薄、桂、威灵仙、酒芩、酒柏、天花粉、贝母、荆芥、栝蒌、白术、陈皮、生姜、甘草、防风、羌活、竹沥。

一人右瘫,用:酒连 酒柏 防风(各半两) 半夏(一钱) 羌活(五钱) 酒芩 人参苍术(各一两) 川芎 当归(各五钱) 麻黄(三钱) 甘草(一钱) 南星(一两) 附子(三片) 上丸如弹子大,酒化服。

一肥人忧思气郁,右手瘫,补中益气汤。有痰,加半夏、竹沥。中风证,口眼 斜,语言不正,口角流涎,或全身、或半身不遂,并皆治之。此皆因元气平日虚弱,而受外邪,兼酒色之过所致。用人参、防风、麻黄、羌活、升麻、桔梗、石膏、黄芩、荆芥、天麻、南星、薄、桂、葛根、赤芍药、杏仁、当归、川芎、白术、细辛、猪牙皂角等分,姜、葱煎服。更加竹沥半盏同饮,加以艾火灸之,得微汗而愈。

一人年近六十,奉养膏粱,仲夏久患滞下,而又犯房劳,忽一日如厕,两手舒撒,两目开而无光,尿自出,汗下如雨,喉如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部伍可畏之甚,此阴先亏,而阳暴绝也。急令煎人参膏,且与灸气海穴,艾炷如小指,至十八壮,右手能动,又三壮,唇微动,所煎膏亦成,遂与一盏,至半夜后,尽三盏眼能动,尽二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利止,至十数斤而安。妇人产后中风,切不可作风治,而用小续命汤,必须大补气血,然后治痰,当以左右手脉,分气、血多少治之。

治中风大法,泻心火,则肺金清,而肝木不实,故脾不受伤;补肾水,则心火降,故肺不受热;脾肺安,则阳明实,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杜清碧通神散,白僵蚕七个,焙干研末,生姜汁半盏调服,立吐出风痰,少时又用七个,根据法再吐尽,仍用大黄两指大,纸包煨熟,噙津液咽下。食顷,再用大黄,若口闭紧,用蚕煎汁,以竹管灌鼻中,男左女右。中风之疾,《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不可一途,而取河间作将息失宜,水不制火极是。自今言之,外中风者,亦有,但极少耳,又不可全谓将息失宜,而非外中也。许学士谓气中者,亦有,此七情所伤,脉浮而数,或浮而紧,缓而迟,皆风脉也。迟浮可治,大数而急者死。若果外中,即东垣中血脉、中腑、中脏之理,观之甚好。四肢不举,亦有与痿相类者,当细分之。《局方》中风、痿同治,此大谬。《发挥》详之,张子和三法,的是邪气卒中、痰盛、实热者可用,否则不可用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