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
1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句踐起師逆之〔一〕。大夫種乃獻謀〔二〕曰:「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三〕。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四〕。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五〕,勝未可成也〔六〕。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七〕不可以授命〔八〕。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九〕,以廣侈吳王之心〔一0〕。吾以卜之於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一一〕,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一二〕。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一三〕,乃無有命矣〔一四〕。」
〔一〕夫差,太伯之後、闔廬之子,姬姓也。句踐,祝融之後、允常之子,羋姓也。鄭語曰:「羋姓夔越。」世本亦云:「越,羋姓也。」魯定十四年,吳伐越,越敗之于檇李,闔廬傷而死。後三年,夫差伐越,報檇李也。越逆之,自江至于五湖,吳人大敗之於夫椒,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在魯哀元年。
〔二〕種,越大夫。獻,進也。
〔三〕庸,用也。
〔四〕申胥,楚大夫伍奢之子子胥也,名員。魯昭二十年,奢誅于楚,員奔吳,吳與之申地,故曰申胥。華登,宋司馬華費遂之子。華氏作亂於宋而敗,登奔吳,為大夫。簡,習也。挫,毀折也。
〔五〕決,鉤弦。拾,捍。言申胥、華登善用兵,眾必化之,猶一人善射,百夫競著決拾而效之。
〔六〕成,猶必也。
〔七〕素,猶豫也。履,行也。
〔八〕授命,猶鬥命。
〔九〕戎,兵也。約,卑也。成,平也。言不如設兵自守,卑約其辭以求平於吳,吳民必喜。
〔一0〕侈,大也。
〔一一〕言越不足畏。
〔一二〕寬,緩也。
〔一三〕奪之食,稻蟹之屬。燼,餘也。
〔一四〕吳無復有天命矣。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一〕,曰:「寡君句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二〕,敢私告於下執事曰:昔者越國見禍,得罪於天王〔三〕。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句踐〔四〕,而又宥赦之。〔五〕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六〕。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今句踐申禍無良〔七〕,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垂之小怨〔八〕,以重得罪於下執事〔九〕?句踐用帥二三之老〔一0〕,親委重罪,頓顙於邊〔一一〕。
〔一〕諸稽郢,越大夫。
〔二〕布,陳也。幣,玉帛也。顯,猶公露也。
〔三〕見禍於天也。得罪,謂傷闔廬。言天王,尊之以名。
〔四〕趾,足也。孤,棄也。
〔五〕宥,寬也。
〔六〕繄,是也。是使白骨生肉,德至厚也。
〔七〕申,重也。良,善也。
〔八〕遠邑稱鄙。言吳侵越之邊垂,心懷怨恨。
〔九〕重得罪,謂報見侵也。
〔一0〕家臣稱老,言此謙也。
〔一一〕委,猶歸也。邊,邊境。
「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一〕。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二〕。句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箒以〈日亥〉姓於王宮〔三〕;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御;〔四〕春秋貢獻,不解於王府。天王豈辱裁之〔五〕?亦征諸侯之禮也〔六〕。
〔一〕察,理也。屬,會也。殘伐,謂隳會稽。
〔二〕若禦寇之號令。
〔三〕一介,一人。〈日亥〉,備也。姓,庶姓。曲禮曰:「納女於天子,曰備百姓。」
〔四〕槃,盛盥器。晉語曰:「奉匜沃盥。」御,近臣宦豎之屬。
〔五〕豈能辱意裁制之。
〔六〕征,稅也。此亦天子征稅諸侯之禮。
「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一〕。』今天王既封植越國,以明聞於天下〔二〕,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三〕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四〕?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五〕!」
〔一〕埋,藏也。搰,發也。
〔二〕封植,以草木自喻。壅本曰封。植,立也。明,顯也。案:「明,顯也」下,公序本尚有「聞於天下,言天下備聞也」十字。
〔三〕芟草曰刈。勞,功也。
〔四〕實,實事也。
〔五〕秉,執也。義,宜也。
2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孤將有大志於齊〔一〕,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二〕。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三〕。」
〔一〕言欲伐齊。
〔二〕拂,絕也。
〔三〕伐齊反,振旅而討之。
申胥諫曰:「不可許也。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非懾畏吾兵甲之彊也。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一〕。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二〕,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三〕,使淫樂於諸夏之國,以自傷也。使吾甲兵鈍獘,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四〕,然後安受吾燼。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穀時熟,日長炎炎〔五〕。及吾猶可以戰也,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六〕」
〔一〕還,轉也。玩,弄也。脛本曰股。
〔二〕蓋,猶尚也。
〔三〕婉,順也。約,卑也。從,順隨也。
〔四〕離,叛也。落,殞也。憔悴,瘦病也。
〔五〕炎炎,進貌。
〔六〕虺,小蛇。大傳曰:「封豕長蛇。」
吳王曰:「大夫奚隆於越〔一〕,越曾足以為大虞乎〔二〕?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乃許之成。
〔一〕奚,何也。隆,盛也。
〔二〕虞,度也。
將盟,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以盟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一〕足以結信矣。以盟為無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於鬼神而自輕也?」吳王乃許之,荒成不盟〔二〕。
〔一〕未乾,喻近。
〔二〕荒,空也。
3吳王夫差既許越成,乃大戒師徒,將以伐齊。申胥進諫曰:「
昔天以越賜吳,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一〕,今越王句踐恐懼而改其謀,舍其愆令〔二〕,輕其征賦,施民所善,去民所惡,身自約也,裕其眾庶〔三〕,其民殷眾〔四〕,以多甲兵。越之在吳,猶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敗吳,於其心也侙然〔五〕,服士以伺吾閒〔六〕。今王非越是圖,而齊、魯以為憂。夫齊、魯譬諸疾,疥癬也〔七〕,豈能涉江、淮而與我爭此地哉?將必越實有吳土〔八〕。
〔一〕反,謂盛者更衰,禍者有福。
〔二〕舍,廢也。愆,過也。
〔三〕裕,饒也。
〔四〕殷,盛也。
〔五〕案:「侙」原作「戚」。攷異卷四「案『戚』當為『侙』字之誤也。說文:『侙』,惕也,引國語『於其心侙然。』」今據改,注文同。
〔六〕侙,猶惕也。閒,隟也。
〔七〕疥癬在外,為疾微也。
〔八〕壤地接而越修德也。
「王其盍亦鑑於人,無鑑於水〔一〕。昔楚靈王不君〔二〕,其臣箴諫以不入〔三〕。乃築臺於章華之上〔四〕,闕為石郭,陂漢,以象帝舜〔五〕。罷弊楚國,以閒陳、蔡〔六〕。不修方城之內〔七〕,踰諸夏而圖東國〔八〕,三歲於沮、汾以服吳、越〔九〕。其民不忍饑勞之殃,三軍叛王於乾谿〔一0〕。王親獨行,屏營仿偟於山林之中,三日乃見其涓人疇〔一一〕。王呼之曰:『余不食三日矣。』疇趨而進,王枕其股以寢於地。王寐,疇枕王以墣而去之〔一二〕。王覺而無見也,乃匍匐將入於棘闈,棘闈不納〔一三〕,乃入芋尹申亥氏焉〔一四〕。王縊,申亥負王以歸,而土埋之其室〔一五〕。此志也,豈遽忘於諸侯之耳乎〔一六〕?
〔一〕鑑,鏡也。以人為鏡,見成敗;以水為鏡,見形而已。書曰:「人無于水鑑,當于民鑑。」
〔二〕不得為君之道。
〔三〕入,受也。
〔四〕章華,地名。
〔五〕闕,穿也。陂,壅也。舜葬九疑,其山體水旋其丘,故壅漢水使旋石郭,以象之也。
〔六〕閒,候也,候其隟而取之。魯昭八年,楚滅陳。十一年滅蔡。
〔七〕方城,楚北山。
〔八〕諸夏,陳、蔡。東國,徐夷、吳、越。
〔九〕沮、汾,水名,楚東鄙沮、汾之閒乾谿也。魯昭六年,楚令尹子蕩帥師伐吳,師于豫章,次于乾谿。
〔一0〕殃,害也。民罷國亂,中外叛潰。事在魯昭十三年。
〔一一〕涓人,今中涓也。疇,名也。
〔一二〕墣,塊也。
〔一三〕棘,楚邑。闈,門也。案發正卷一九:「『棘闈』,蓋二字地名,韋以『闈』為門,非也。」
〔一四〕申亥,楚大夫,芋尹無宇之子。傳曰:「王沿夏將入鄢,芋尹無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奸王命,王弗誅,惠孰大焉。』乃求王,遇諸棘闈。」
〔一五〕傳曰:「王縊,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
〔一六〕志,記也。言此事皆見記於諸侯之耳而未忘也。
「今王既變鯀、禹之功〔一〕,而高高下下,以罷民於姑蘇〔二〕。天奪吾食,都鄙荐饑〔三〕。今王將很天而伐齊〔四〕。夫吳民離矣〔五〕,體有所傾,譬如群獸然,一个負矢,將百群皆奔〔六〕,王其無方收也〔七〕。越人必來襲我,王雖悔之,其猶有及乎?」
〔一〕王,夫差。變,易也。魯語曰:「禹能以德修鯀之功。」
〔二〕高高,起臺榭。下下,深污池。姑蘇,臺名,在吳西,近湖。
〔三〕天奪吾食,稻蟹也。都,國也。鄙,邊邑也。荐,重也。
〔四〕很,違也。
〔五〕有離叛也。
〔六〕傾,傷也。言眾獸群聚其中,一個被矢,則百群皆走。以言吳民臨陳就戰,或小有傾傷,亦復然也。
〔七〕方,道也。收,還也。
王弗聽。十二年,遂伐齊〔一〕。齊人與戰於艾陵〔二〕,齊師敗績,吳人有功〔三〕。
〔一〕夫差十二年,魯哀十一年。
〔二〕艾陵,齊地。
〔三〕傳曰:「獲齊國書,革車八百乘,甲盾三千。」
4吳王夫差既勝齊人於艾陵,乃使行人奚斯釋言於齊〔一〕,曰:「寡人帥不腆吳國之役,遵汶之上〔二〕,不敢左右,唯好之故。〔三〕今大夫國子興其眾庶,以犯獵吳國之師徒〔四〕,天若不知有罪,則何以使下國勝〔五〕!」
〔一〕奚斯,吳大夫。釋,解也,以言辭自解,歸非於齊。
〔二〕役,兵也。汶,齊水名。
〔三〕不敢左右暴掠齊民,惟有恩好之故。
〔四〕國子,齊卿國書也。犯,陵也。獵,震也。案:「震」,述聞卷二一以為「虐」之訛。
〔五〕下國,吳自謂。言天若不知有罪,何以使吳勝齊。
5吳王還自伐齊,乃訊〔一〕申胥〔二〕曰:「昔吾先王體德明聖,達於上帝〔三〕,譬如農夫作耦,以刈殺四方之蓬蒿〔四〕,以立名於荊,此則大夫之力也〔五〕。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六〕,而處以念惡〔七〕,出則罪吾眾〔八〕,撓亂百度〔九〕,以妖孽吳國〔一0〕。今天降衷於吳〔一一〕,齊師受服。孤豈敢自多,先王之鍾鼓,寔式靈之〔一二〕。敢告於大夫。」
〔一〕案:「訊」,攷異卷四據說文、太平御覽引國語,以為「誶」字之誤。注同。
〔二〕訊,告讓也。
〔三〕先王,闔廬。上帝,天也。
〔四〕二耜為耦。言子胥佐先王,猶耕者之有耦,以成其事。
〔五〕立名於荊,謂敗楚於柏舉,昭王奔隨時。
〔六〕恬,猶靜也。逸,樂也。
〔七〕處,居也。居則念為惡於吳國。
〔八〕罪吾眾,謂「吳民離矣,體有所傾」之屬。
〔九〕撓,擾也。度,法度。
〔一0〕妄為妖言:「越當襲吳。」
〔一一〕衷,善也。
〔一二〕式,用也。靈,神也。
申胥釋劍而對曰:「昔吾先王世有輔弼之臣〔一〕,以能遂疑計惡〔二〕,以不陷於大難。今王播棄黎老〔三〕,而孩童焉比謀〔四〕,曰『余令而不違〔五〕。』夫不違,乃違也〔六〕。夫不違,亡之階也。夫天之所棄,必驟近其小喜〔七〕,而遠其大憂〔八〕。王若不得志於齊,而以覺寤王心,而吳國猶世〔九〕。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一0〕;其亡之也,亦有以棄之〔一一〕。用能援持盈以沒〔一二〕,而驟救傾以時〔一三〕。今王無以取之〔一四〕,而天祿亟至〔一五〕,是吳命之短也。員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越之擒也。員請先死。」遂自殺〔一六〕。將死,曰:「以懸吾目於東門,以見越之入,吳國之亡也。」王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鴟夷,而投之於江〔一七〕。
〔一〕言闔廬以前。
〔二〕遂,決也。計,慮也。
〔三〕鮐背之耇稱黎老,播,放也。案:公序本作「播,放也。黎,凍梨,壽徵也。」
〔四〕孩,幼也。比,合也。
〔五〕不違,言莫違也。
〔六〕乃違道也。
〔七〕小喜,勝敵之喜,「紂之百克」是也。案:「『紂之百克』是也」,公序本作「謂有所克定也」。
〔八〕大憂在後,故遠也。
〔九〕世,繼世。
〔一0〕得,謂克楚。傳曰:「闔廬食不二味,勤恤其民。」取之,謂此也。
〔一一〕亡之,謂不正其師,以班處宮,復為楚所敗。
〔一二〕盈,滿也。沒,終也。
〔一三〕言不失時。
〔一四〕言無政德。
〔一五〕亟,數也。
〔一六〕辟易,狂疾。
〔一七〕鴟夷,革囊。
6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於歲〔一〕,乃起師北征。闕為深溝,通於商、魯之閒〔二〕,北屬之沂〔三〕,西屬之濟〔四〕,以會晉公午於黃池〔五〕。
〔一〕稔,熟也。謂後年不至於熟而北征也。夫差以哀十一年殺子胥,十二年會魯於橐皋。
〔二〕闕,穿也。商,宋也。
〔三〕沂,水名,出泰山,蓋南至下邳入泗。
〔四〕濟,宋水。
〔五〕黃池,地名。晉公午,晉定公也。黃池會在魯哀十三年。
於是越王句踐乃命范蠡、舌庸〔一〕,率師沿海泝淮以絕吳路。〔二〕敗王子友於姑熊夷〔三〕。越王句踐乃率中軍泝江〔四〕以襲吳,入其郛〔五〕,焚其姑蘇,徙其大舟〔六〕。
〔一〕二子,越大夫。
〔二〕沿,順也。逆流而上曰泝。循海而逆入於淮,以絕吳王之歸路。
〔三〕姑熊夷,吳郊也。王子友,夫差太子也。夫差未及反,越伐吳,吳拒之,獲太子友。
〔四〕江,吳江。或有「淮」字者,誤。
〔五〕郛,郭也。
〔六〕大舟,王舟。徙,取也。
吳、晉爭長未成〔一〕,邊遽乃至,以越亂告〔二〕。吳王懼,乃合大夫而謀曰:「越為不道,背其齊盟〔三〕。今吾道路修遠〔四〕,無會而歸,與會而先晉,孰利〔五〕?」王孫雒曰:「夫危事不齒〔六〕,雒敢先對。二者莫利。無會而歸,越聞章矣,民懼而走,遠無正就〔七〕。齊、宋、徐、夷曰:『吳既敗矣〔八〕!』將夾溝而〈疒侈〉我〔九〕,我無生命矣。會而先晉,晉既執諸侯之柄以臨我,將成其志以見天子〔一0〕。吾須之不能〔一一〕,去之不忍。若越聞愈章〔一二〕,吾民恐叛。必會而先之〔一三〕。」
〔一〕長,先也。成,定也。
〔二〕遽,傳也。
〔三〕齊,同也。
〔四〕案:「修遠」,公序本作「悠遠」,並有注文「悠,長也」三字。
〔五〕先晉,令晉先歃。
〔六〕王孫雒,吳大夫。齒,年也,不以年次對也。
〔七〕正,適也。
〔八〕宋,今睢陽。徐,今大徐。夷,准夷。
〔九〕旁擊曰〈疒侈〉,也寫作〈广侈〉。
〔一0〕以侯伯之禮見天子。
〔一一〕不能待見天子。
〔一二〕愈,益也。
〔一三〕先,吳先歃。
王乃步就王孫雒曰:「先之,圖之將若何?」王孫雒曰:「王其無疑,吾道路悠遠,必無有二命,焉可以濟事〔一〕。」王孫雒進,顧揖諸大夫曰:「危事不可以為安,死事不可以為生,則無為貴智矣〔二〕。民之惡死而欲貴富以長沒也,與我同〔三〕。雖然,彼近其國,有遷;我絕慮,無遷〔四〕。彼豈能與我行此危事也哉〔五〕?事君勇謀,於此用之〔六〕。今夕必挑戰,以廣民心〔七〕。請王勵士,以奮其朋勢〔八〕。勸之以高位重畜〔九〕,備刑戮以辱其不勵者〔一0〕,令各輕其死。彼將不戰而先我〔一一〕,我既執諸侯之柄〔一二〕,以歲之不穫也,無有誅焉〔一三〕,而先罷之〔一四〕,諸侯必說〔一五〕。既而皆入其地〔一六〕,王安挺志〔一七〕,一日惕,一日留〔一八〕,以安步王志〔一九〕。必設以此民也,封於江、淮之閒,乃能至於吳〔二0〕。」吳王許諾。
〔一〕欲決一計,求先晉。濟,成也。
〔二〕言人之不能以危易安,以死易生,則何貴於智。
〔三〕長,老也。沒,終也。
〔四〕遷,轉退也。絕慮,道遠。
〔五〕言晉不能以死與我爭。
〔六〕勇而有謀,正謂今時。
〔七〕挑晉求戰,以廣大民心,示不懼也。
〔八〕朋,群也。勉勵士卒,以奮激其群黨之勢,使有鬥心。
〔九〕重畜,寶財。
〔一0〕備,具也。
〔一一〕推先我也。
〔一二〕為盟主,故執柄。
〔一三〕穫,收也。誅,責也。不責諸侯之貢賦。
〔一四〕罷遣諸侯,令先歸。
〔一五〕說,喜也。
〔一六〕入其國境。
〔一七〕挺,寬也。
〔一八〕惕,疾也。留,徐也。
〔一九〕步,行也。
〔二0〕設,許其勸勉者。以此民封之於江、淮之閒以恐之,必速至也。案:「以此民封之於江、淮之間以恐之」,札記引段玉裁說「
恐」當作「誘」。
7吳王昏乃戒,令秣馬食士〔一〕。夜中,乃令服兵擐甲〔二〕,係馬舌,出火灶〔三〕,陳士卒百人,以為徹行百行〔四〕。行頭皆官師,擁鐸拱稽〔五〕,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六〕。十行一嬖大夫〔七〕,建旌提鼓〔八〕,挾經秉枹〔九〕。十旌一將軍〔一0〕,載常建鼓,挾經秉枹〔一一〕。萬人以為方陣〔一二〕,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一三〕。王親秉鉞,載白旗以中陳而立〔一四〕。左軍亦如之〔一五〕,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一六〕。右軍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烏羽之矰,望之如墨〔一七〕。為帶甲三萬〔一八〕,以勢攻,雞鳴乃定。既陳,去晉軍一里。昧明,王乃秉枹,親就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一九〕,勇怯盡應,三軍皆譁釦以振旅〔二0〕,其聲動天地。
〔一〕秣,粟也。
〔二〕夜中,夜半也。服,執也。擐,貫也。甲,鎧也。
〔三〕係,縳也,縳馬舌恐有聲也。出火於灶外,以自燭之。
〔四〕徹,通也。以百人通為一行,百行為萬人,謂之方陣。
〔五〕三君皆云:「官師,大夫也。」昭謂:下言「十行一嬖大夫」,此一行宜為士。周禮:「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擁,猶抱也。拱,執也。抱鐸者,亦恐有聲也。唐尚書云:「稽,棨戟也。」鄭司農以為:「稽,計兵名籍也。」周禮:「聽師田以簡稽。」
〔六〕肥胡,幡也。文犀之渠,謂楯也。文犀,犀之有文理者。
〔七〕十行,千人。嬖,下大夫也。子產謂子南曰:「子皙,上大夫。汝,嬖大夫。」
〔八〕析羽為旌。提,挈也。
〔九〕在掖曰挾。經,兵書也。秉,執也。
〔一0〕十旌,萬人。將軍,命卿。
〔一一〕日月為常。鼓,晉鼓也。周禮:「將軍執晉鼓。」建,謂為楹而樹之。
〔一二〕百行,故萬人,正四方也。
〔一三〕交龍為旂。素甲,白甲。矰,矢名,以白羽為衛。荼,茅秀也。
〔一四〕熊虎為旗。此王所帥中軍。
〔一五〕亦如中軍「載常建鼓,挾經秉枹」之屬。
〔一六〕鳥隼為旟,尚赤。左,為陽也。丹,彤也。朱羽,染為朱也。
〔一七〕墨,漆甲,尚黑。右,陰也。
〔一八〕帶甲,衿鎧。
〔一九〕丁寧,謂鉦也。唐尚書云:「錞于,鐲。」非也。錞于與鐲各異物,軍行鳴之,與鼓相應。案:「丁寧,謂鉦也」,札記引段玉裁說,當作「丁寧,令丁,謂鉦也」。
〔二0〕譁釦,讙呼。
晉師大駭不出,周軍飭壘〔一〕,乃令董褐請事〔二〕,曰:「
兩君偃兵接好,日中為期〔三〕。今大國越錄〔四〕,而造於弊邑之軍壘,敢請亂故〔五〕。」
〔一〕周,繞也。飾,治也。
〔二〕董褐,晉大夫司馬寅。請,問也。案:「司馬寅」原作「
司馬演」。攷異卷四據左傳哀公十三年疏、文選王仲宣贈文叔良詩注引國語注「演」並作「寅」。今據改。
〔三〕偃,匿也。接,合也。
〔四〕錄,第也。
〔五〕敢問先期亂次之故。
吳王親對之曰:「天子有命,周室卑約,貢獻莫入,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一〕。無姬姓之振也〔二〕,徒遽來告。孤日夜相繼〔三〕,匍匐就君。君今非王室不平安是憂,億負晉眾庶,不式諸戎、狄、楚、秦〔四〕;將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五〕。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六〕,進則不敢〔七〕,退則不可〔八〕。今會日薄矣〔九〕,恐事之不集,以為諸侯笑〔一0〕。孤之事君在今日,不得事君亦在今日〔一一〕。為使者之無遠也,孤用親聽命於藩籬之外。〔一二〕」
〔一〕無以告祭於天神人鬼。
〔二〕振,救也。
〔三〕徒,步也。遽,傳車也。
〔四〕億,安也。負,恃也。安恃其眾而不用征伐戎、狄、楚、秦卑周者。
〔五〕弟,猶幼也。言晉不帥長幼之節,而征伐同姓兄弟之國,謂魯、衛之屬。或云:「謂晉滅虞、虢、韓、魏。」然滅虞、虢、韓、魏皆在春秋之始,非所以責定公。
〔六〕爵次當為盟主。
〔七〕不敢過先君。
〔八〕亦不可不及也。
〔九〕薄,迫也。
〔一0〕集,成也。
〔一一〕言欲戰以決之也。不勝,則服事君;若勝之,則為盟主。
〔一二〕藩蘺,壁落。
董褐將還,王稱左畸曰:「攝少司馬茲與王士五人,坐於王前。〔一〕」乃皆進,自〈亞刀〉於客前以酬客〔二〕。
〔一〕賈、唐二君云:「稱,呼也。左畸,軍左部也。攝,執也。少司馬茲與王士五人,皆罪人死士也。」
〔二〕賈、唐二君云:「〈亞刀〉,剄也。酬,報也。將報客,使死士自剄,以示其威行,軍士用命也。」昭謂:魯定十四年,吳伐越,越王使罪人自剄以誤吳。故夫差傚之。
董褐既致命〔一〕,乃告趙鞅〔二〕曰:「臣觀吳王之色,類有大憂〔三〕,小則嬖妾、嫡子死,不則國有大難〔四〕;大則越入吳。將毒,不可與戰〔五〕。主其許之先,無以待危〔六〕,然而不可徒許也〔七〕。」趙鞅許諾。
〔一〕致命於晉君。
〔二〕趙鞅,晉正卿趙簡子也。
〔三〕類,似也。傳曰:「肉食者無墨,今吳王有墨。」墨,暴氣也。
〔四〕大難,反叛。
〔五〕毒,猶暴也。言若猛獸被毒悖暴。
〔六〕主,趙鞅。
〔七〕徒,空也。言不可空許,宜有辭義。
晉乃令董褐復命曰:「寡君未敢觀兵身見〔一〕,使褐復命曰:『曩君之言〔二〕,周室既卑,諸侯失禮於天子〔三〕,請貞於陽卜,收文、武之諸侯〔四〕。孤以下密邇於天子,無所逃罪〔五〕,訊讓日至〔六〕,曰:昔吳伯父不失,春秋必率諸侯以顧在余一人〔七〕。今伯父有蠻、荊之虞,禮世不續〔八〕,用命孤禮佐周公,以見我一二兄弟之國,以休君憂〔九〕。今君掩王東海,以淫名聞於天子〔一0〕,君有短垣,而自踰之〔一一〕,況蠻、荊則何有於周室?〔一二〕夫命圭有命,固曰吳伯,不曰吳王〔一三〕。諸侯是以敢辭〔一四〕。夫諸侯無二君,而周無二王,君若無卑天子,以干其不祥〔一五〕,而曰吳公,孤敢不順從君命長弟〔一六〕!』許諾〔一七〕。」
〔一〕觀,示也。
〔二〕曩,向也。
〔三〕謂不朝貢。
〔四〕貞,正也。龜曰卜,以火發兆,故曰陽。言吳欲正陽卜,收復文王、武王之諸侯,以奉天子。
〔五〕孤以下,晉辭也。密,比也。邇,近也。
〔六〕訊,告也。案札記:「段云此『訊』亦『誶』之誤。」
〔七〕此晉述天子告讓之辭。同姓元侯曰伯父;吳伯父,吳先君。不失,四時必率諸侯備朝聘之禮。
〔八〕今,謂夫差。虞,度也。言夫差有蠻、荊之備,廢朝聘之禮,不得繼世續前人之職。
〔九〕休,息也。周公,周之太宰,諸侯之師。言君有蠻、荊之虞,故命晉侯以禮佐助周公,與兄弟之國相見,命朝聘天子。息君憂,周之憂也。
〔一0〕掩,蓋也。淫,僭也。名,號也。
〔一一〕垣者,喻禮防雖短,不可踰也。言王室雖卑,不可僭也。
〔一二〕言吳姬姓,而自僭號,況於蠻、荊,有何義於周室而不為乎?
〔一三〕命圭,受錫圭之策命。周禮:「伯執躬圭。」吳本稱伯,故曰吳伯。
〔一四〕辭不事吳。
〔一五〕干,犯也。
〔一六〕案:「孤敢不順從君命長弟」下「許諾」二字,攷異卷四據文選注引國語,無此二字。
〔一七〕長,先也。弟,後也。
吳王許諾,乃退就幕而會〔一〕。吳公先歃,晉侯亞之。吳王既會,越聞愈章,恐齊、宋之為己害也,乃命王孫雒先與勇獲帥徒師,以為過賓於宋,以焚其北郛焉而過之〔二〕。
〔一〕幕,帳也。
〔二〕勇獲,吳大夫。徒師,步卒也。郛,郭也。託為過賓而焚其郭,去其守備,使不敢出。
8吳王夫差既退于黃池,乃使王孫苟告勞于周〔一〕,曰:「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二〕。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三〕,被甲帶劍,挺鈹搢鐸〔四〕,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五〕。天舍其衷〔六〕,楚師敗績,王去其國〔七〕,遂至于郢〔八〕。王總其百執事〔九〕,以奉其社稷之祭〔一0〕。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亂,是以復歸於吳〔一一〕。今齊侯壬不鑒於楚〔一二〕。又不承共王命,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一三〕。夫差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遵汶伐博〔一四〕,簦笠相望於艾陵〔一五〕。天舍其衷,齊師還〔一六〕。夫差豈敢自多,文、武寔舍其衷〔一七〕。歸不稔於歲〔一八〕,余沿江泝淮,闕溝深水,出於商、魯之閒,以徹於兄弟之國〔一九〕。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苟告於下執事〔二0〕。」
〔一〕王孫苟,吳大夫。勞,功也。
〔二〕遠,疏也。
〔三〕貰,赦也。
〔四〕挺,拔也。搢,振也。
〔五〕柏舉之戰,在魯定四年。毒,暴也。中原,原中也。
〔六〕衷,善也,言天舍善於吳。
〔七〕昭王奔隨。
〔八〕郢,楚都。
〔九〕賈侍中云:「王,往也。百執事,百官。」昭謂:王,闔廬也。賈君以為告天子,不宜稱王,故云往也。下言夫概稱王,不避天子,故知上王為闔廬。
〔一0〕言修楚祭祀。
〔一一〕昆,兄也。夫概王,闔廬之弟。傳曰:「夫概王先歸,自立。」故不能定楚而歸。
〔一二〕壬,齊景公孫、悼公之子簡公也。不鑒楚,不以楚敗為鑒戒。
〔一三〕說云:「謂齊納欒盈以伐晉。」昭謂:兄弟,魯也。哀十一年春,齊伐魯,故其年吳會魯以伐齊。
〔一四〕博,齊別都。
〔一五〕唐尚書云:「簦,夫須也。」昭謂:簦笠,備雨器。相望,言不避暑雨。艾陵之戰在上。傳曰:「五月克博,至於嬴。」
〔一六〕言敗而還。
〔一七〕文、武二后。
〔一八〕言伐齊之明年,不至於穀熟而復出師。
〔一九〕兄弟,諸姬。
〔二0〕克,能也。成事,成功也。
周王答曰:「苟,伯父令女來,明紹享余一人,若余嘉之〔一〕。昔周室逢天之降禍,遭民之不祥〔二〕,余心豈忘憂恤,不唯下土之不康靖〔三〕。今伯父曰:『戮力同德〔四〕。』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五〕。伯父多歷年以沒元身〔六〕,伯父秉德已侈大哉〔七〕!」
〔一〕周王,周景王子敬王丐。紹,繼也。享,獻也。繼先王之禮,獻我一人,我心誠嘉之。
〔二〕說云:「謂民流厲王於彘。」昭謂:禍,謂子朝篡立,敬王出奔。民,成周之民,助子朝者也。
〔三〕不但憂四方,乃憂王室也。
〔四〕戮,并也。
〔五〕而,汝也。介,大也。
〔六〕元,善也。
〔七〕侈,猶廣也。
9吳王夫差還自黃池,息民不戒〔一〕。越大夫種乃唱謀〔二〕曰:「吾謂吳王將遂涉吾地,今罷師而不戒以忘我,我不可以怠。日臣嘗卜於天〔三〕,今吳民既罷〔四〕,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五〕,而囷鹿空虛〔六〕,其民必移就蒲蠃於東海之濱〔七〕。天占既兆〔八〕,人事又見〔九〕,我蔑卜筮矣。王若今起師以會,奪之利,無使夫悛〔一0〕。夫吳之邊鄙遠者,罷而未至〔一一〕,吳王將恥不戰,必不須至之會也〔一二〕,而以中國之師與我戰〔一三〕。若事幸而從我〔一四〕,我遂踐其地,其至者亦將不能之會也已〔一五〕,吾用禦兒臨之〔一六〕。吳王若慍而又戰〔一七〕,奔〔一八〕遂可出〔一九〕。若不戰而結成〔二0〕,王安厚取名而去之。」越王曰:「善哉!」乃大戒師,將伐吳。
〔一〕戒,儆也。
〔二〕發始為唱。
〔三〕日,昔日。卜於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既罷弊其民,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之言。
〔四〕罷,勞也。
〔五〕赤米,米之姦者,今尚無有。
〔六〕員曰囷,方曰鹿。
〔七〕蒲,深蒲也。蠃,蚌蛤之屬。濱,涯也。
〔八〕兆,見也。
〔九〕謂怨誹。
〔一0〕悛,改也。
〔一一〕罷,歸也。
〔一二〕不待遠兵。
〔一三〕中國,國都。
〔一四〕言從我而戰。
〔一五〕言吳邊鄙雖來,將不能會戰。
〔一六〕禦兒,越北鄙,在今嘉興。言吳邊兵若至,吾以禦兒之民臨敵之。
〔一七〕慍,怒也。
〔一八〕案:「奔」,公序本作「幸」。
〔一九〕使出奔也。
〔二0〕成,平也。
楚申包胥使於越〔一〕,越王句踐問焉,曰:「吳國為不道,求殘我社稷宗廟,以為平原,弗使血食。吾欲與之徼天之衷〔二〕,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三〕。請問戰奚以而可〔四〕?」包胥辭曰:「不知〔五〕。」王固問焉,乃對曰:「夫吳,良國也〔六〕,能博取於諸侯〔七〕。敢問君王之所以與之戰者〔八〕?」王曰:「在孤之側者,觴酒、豆肉、簞食,未嘗敢不分也〔九〕。飲食不致味〔一0〕,聽樂不盡聲〔一一〕,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一二〕,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一三〕。」王曰:「越國之中,吾寬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吾修令寬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之中,富者吾安之,〔一四〕貧者吾與之,救其不足,裁其有餘〔一五〕,使貧富皆利之,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南則楚,西則晉,北則齊〔一六〕,春秋皮幣、玉帛、子女以賓服焉,未嘗敢絕,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哉,蔑以加焉,然猶未可以戰也。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則不知民之極〔一七〕,無以銓度天下之眾寡〔一八〕;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饑勞之殃;不勇,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越王曰:「
諾。」
〔一〕申包胥,楚大夫王孫包胥也。
〔二〕徼,要也。
〔三〕行,猶用也。
〔四〕以,用也。
〔五〕謙也。
〔六〕良,善也。
〔七〕取貢賦也。
〔八〕問政惠所行。
〔九〕觴,爵名。豆,肉器。簞,飯器。
〔一0〕致,極也。不極五味之調。
〔一一〕不盡五聲之變。
〔一二〕敬長老。
〔一三〕此小惠,未遍,故未可用。
〔一四〕不專取也。
〔一五〕裁,謂有餘則稅之。
〔一六〕西、南、北,皆以中國言之。
〔一七〕極,中也。
〔一八〕銓,稱也。
越王句踐乃召吾大夫〔一〕,曰:「吳為不道,求殘吾社稷宗廟,以為平原,不使血食。吾欲與之徼天之衷,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吾問於王孫包胥,既命孤矣〔二〕;敢訪諸大夫,問戰奚以而可?句踐願諸大夫言之,皆以情告,無阿孤,孤將以舉大事〔三〕。」大夫舌庸乃進對曰:「審賞則可以戰乎?」王曰:「聖〔四〕。」大夫苦成進對曰:「審罰則可以戰乎?」王曰:「猛〔五〕。」大夫種進對曰:「審物則可以戰乎?」王曰:「辯〔六〕。」大夫蠡進對曰:「審備則可以戰乎?」王曰:「巧〔七〕。」大夫皋如進對曰:「審聲則可以戰乎?」王曰:「可矣〔八〕。」王乃命有司大令於國曰:「苟任戎者,皆造於國門之外〔九〕。」王乃命於國曰:「國人欲告者來告〔一0〕,告孤不審,將為戮不利〔一一〕,及五日必審之〔一二〕,過五日,道將不行〔一三〕。」
〔一〕五大夫,舌庸、苦成、大夫種、范蠡、皋如之屬。
〔二〕命,告也。
〔三〕阿,曲從。
〔四〕審賞,賞不失勞。聖,通也。
〔五〕能罰則嚴猛也。
〔六〕說云:「別物善惡。」昭謂:物,旌旗,物色徽幟之屬。辯,別也。
〔七〕備,守禦之備。巧,審密不可攻入也。
〔八〕聲,謂鉦鼓進退之聲,聲不審則眾惑。
〔九〕國門,城門。
〔一0〕三君云:「告不任兵事也。」昭謂:告者,謂有善計策,及職事所當陳白者也。不任兵事,則下所謂眩瞀之疾、筋力不足以勝甲兵者是也。
〔一一〕不審,謂欺詐非實也。
〔一二〕使熟思計之也。
〔一三〕道,術也。過五日則晚矣,軍當出也,故術將不行。
王乃入命夫人。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一〕。王曰:「自今日以後,內政無出,外政無入〔二〕。內有辱,是子也;外有辱,是我也。吾見子於此止矣。」王遂出,夫人送王,不出屏〔三〕,乃闔左闔,填之以土〔四〕,去笄側席而坐,不掃〔五〕。王背檐而立,大夫向檐〔六〕。王命大夫曰:「食土不均,地之不修,內有辱於國,是子也〔七〕;軍士不死,外有辱,是我也。自今日以後,內政無出,外政無入〔八〕,吾見子於此止矣。」王遂出,大夫送王不出檐,〔九〕乃闔左闔,填之以土,側席而坐,不掃〔一0〕。
〔一〕屏,寢門內屏。王北向,夫人南向。
〔二〕內政,婦職。外政,國事。
〔三〕禮,婦人送迎不出門。
〔四〕閉陽開陰,示幽也。
〔五〕笄,簪也。去笄,去飾也。側,猶特也。禮,憂者側席而坐。
〔六〕說云:「檐,屋外邊壇也。」唐尚書云:「屋梠也。」昭謂:檐,謂之樀。樀,門戶掩陽也。案:「屋梠也」原作「屋名也」。發正卷一九:「唐云『屋名』,『名』疑『梠』之誤。說文:『楣,秦名,屋邊聯也。齊謂之檐,楚謂之梠。梠,桷也。』又云:『〈樬,中"心改比"〉,梠也。檐,〈樬,中"心改比"〉也。』唐據說文,故以『檐』為『屋梠』。」今據改。
〔七〕均,平也。修,墾也。
〔八〕內,國政。外,軍政。
〔九〕示當守備。
〔一0〕示憂戚無飾也。
王乃之壇列〔一〕,鼓而行之,至於軍〔二〕,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以環瑱通相問也〔三〕。」明日徙舍,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不從其伍之令。」明日徙舍,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不用王命。」明日徙舍,至於禦兒,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淫逸不可禁也。」
〔一〕壇在野,所以講列士眾誓告之處。
〔二〕軍,所軍之地也。
〔三〕環,金玉之環。瑱,塞耳也。問,遺也。通,行賂以亂軍。
王乃命有司大徇於軍,曰:「有父母耆老而無昆弟者,以告〔一〕。」王親命之曰:「我有大事,子有父母耆老,而子為我死,子之父母將轉於溝壑〔二〕,子為我禮已重矣〔三〕。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四〕。後若有事,吾與子圖之。」明日徇於軍,曰:「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以告。」王親命之曰:「我有大事,子有昆弟四五人皆在此,事若不捷,則是盡也〔五〕。擇子之所欲歸者一人。」明日徇於軍,曰:「有眩瞀之疾者,以告。」王親命之曰:「我有大事,子有眩瞀之疾,其歸若已〔六〕。後若有事,吾與子圖之。」明日徇於軍,曰:「筋力不足以勝甲兵,志行不足以聽命者歸,莫告。」明日,遷軍接龢〔七〕,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志行不果〔八〕。」於是人有致死之心。王乃命有司大徇於軍,曰:「謂二三子歸而不歸,處而不處〔九〕,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身斬,妻子鬻〔一0〕。
〔一〕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二〕轉,入也。
〔三〕重矣,去父母而來也。
〔四〕歿,終也。
〔五〕捷,勝也。
〔六〕若,汝也。已,止也。
〔七〕上下皆龢。
〔八〕果,勇決也。
〔九〕處,止也。
〔一0〕鬻,賣也。
於是吳王起師,軍於江北〔一〕,越王軍於江南。越王乃中分其師以為左右軍〔二〕,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三〕。明日將舟戰於江,及昏,乃令左軍銜枚泝江五里以須〔四〕,亦令右軍銜枚踰江五里以須〔五〕。夜中,乃命左軍、右軍涉江鳴鼓中水以須〔六〕。吳師聞之,大駭,曰:「越人分為二師,將以夾攻我師。」乃不待旦,亦中分其師,將以禦越〔七〕。越王乃令其中軍銜枚潛涉〔八〕,不鼓不譟以襲攻之,吳師大北〔九〕。越之左軍、右軍乃遂涉而從之,又大敗之於沒〔一0〕,又郊敗之〔一一〕,三戰三北〔一二〕,乃至於吳。越師遂入吳國,圍王臺〔一三〕。
〔一〕江,松江,去吳五十里。
〔二〕傳曰:「越子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夾水而陳。」在魯哀十七年。
〔三〕私卒君子,王所親近有志行者,猶吳所謂賢良,齊所謂士。
〔四〕須,須後命。
〔五〕踰,度也。
〔六〕夜中,夜半也。中水,水中央也。
〔七〕不知越復有中軍,故中分其師以禦之。
〔八〕潛,默也。涉,度也。
〔九〕軍敗奔走曰北,北,古之背字。
〔一0〕沒,地名。
〔一一〕郊,郭外。
〔一二〕三戰,笠澤、沒、郊。
〔一三〕王臺,姑蘇。案:「王臺」,公序本作「王宮」。正文同。
吳王懼,使人行成,曰:「昔不穀先委制於越君〔一〕,君告孤請成,男女服從。孤無奈越之先君何〔二〕,畏天之不祥,不敢絕祀,許君成,以至於今。今孤不道,得罪於君王,君王以親辱於弊邑。孤敢請成,男女服為臣御。」越王曰:「昔天以越賜吳,而吳不受;今天以吳賜越,孤敢不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乃不許成。因使人告於吳王曰:「天以吳賜越,孤不敢不受。以民生之不長〔三〕,王其無死!民生於地上,寓也〔四〕,其與幾何〔五〕?寡人其達王於甬句東〔六〕,夫婦三百,唯王所安,以沒王年〔七〕。」夫差辭曰:「天既降禍於吳國,不在前後,當孤之身,寔失宗廟社稷。凡吳土地人民,越既有之矣,孤何以視於天下!」夫差將死,使人說於子胥〔八〕曰:「使死者無知,則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見員也!」遂自殺。
〔一〕不言越委制於吳,謙而反之。
〔二〕言越先君與吳有好。
〔三〕長,久也。
〔四〕寓,寄也。
〔五〕言幾何時。
〔六〕達,致也。甬句東,今句章東海口外洲也。案:札記引段玉裁據困學紀聞說,「海口」當作「浹口」。
〔七〕夫婦各三百人以奉之,在所安可與俱者。案:「俱」,公序本作「居」。
〔八〕說,告也。
越滅吳〔一〕,上征上國〔二〕,宋、鄭、魯、衛、陳、蔡執玉之君皆入朝〔三〕。夫唯能下其群臣,以集其謀故也〔四〕。
〔一〕在魯哀二十二年冬十一月。
〔二〕上國,中國也。
〔三〕玉,圭璧也。
〔四〕集,成也。言下其群臣,以明吳不用子胥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