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师曰。(疟者。寒热往来之有定候也。虽有三阳三阴之异。而其舍总不外乎半表半里之间。少阳主乎半表半里。其脉必弦。今为之提其大纲曰。)疟脉自弦。(而弦中之兼见者。)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一隅可以三反也。至于因证施治。)弦小紧者。(以其小而知其在里。可)下之(而)瘥。弦迟者。(多寒无有疑义。即)可温之。弦紧(而不小)者。(知其在表而不在里。)(以)发汗针灸也。(弦而)浮大者。(知其邪在高分)(以)(而越)之。弦数者(多热。治则宜清。而热极生风。当知其为)风发也。(若以上因脉施治诸法。治之而犹不止。更当)以饮食消息止之。(即难经所谓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之旨也。)

此言疟证不离少阳。以弦脉为主。随其兼见者而施治也。末一句言治之不愈。求之脾胃。是为久疟虚疟者。立一大法也。徐忠可尤在泾诸家之解俱误。

男(元犀)按、素问疟论。言之甚详。大约邪气与卫气并居。合则病作。离则病休。一日发者。正气不虚。易愈。间日与三日。正气虚。内薄于阴。难愈。仲景以内经之旨深远。难与中人以下说法。另寻出阴阳出入大冲要处。独取少阳为主。以补内经未言之旨。并示后人握要之图。开口即云疟脉自弦。看一自字。大有深意。见疟证虽各不同。而少阳脉之真面目。自不可掩。

病疟。以月(计之。)一日(一)发。当十五日愈。(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十五日也。人受气于天。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邪而愈也。)设不瘥。当月尽解。(是又更一旺气也。)如其(更二气而)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疟邪不衰。与气血痰饮。)结为 瘕。名曰疟母。当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此言疟邪因人正气之衰旺。以为消长也。上节以饮食消息止之。为治久疟之正法。若有疟母。先急除其有形之 瘕。再培其无形之元气。医者切不可 言小心。酿成姑息养奸之祸。如景岳方之何人饮休疟饮追疟饮。皆调停两可。走江湖之套技。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即射干)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 大黄 桂枝 石苇(去毛) 浓朴 紫葳(即凌霄) 半夏 阿胶芍药 牡丹 虫(各五分) 葶苈 人参(各一分) 瞿麦(二分)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俟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无鼠妇赤硝二味。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阳独发。气为火蚀。火无水济。)则热而少气烦冤。(阴孤绝。无以濡外。无以守中。则)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欲知其)但热不寒(之所以然)者。(须知其)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肌肉为阴。阳极则阴消也。)

按内经所论之瘅疟。撮其大略。以肺素有热。而偶受风寒。内藏于心。外舍分肉。表则寒而里则热。缘阴气内虚。不能与阳相争。故但热而不作寒也。师不出方。余比例而用白虎加桂枝汤。以白虎清心救肺。以除里热。加桂枝调和营卫。以驱外邪。诚一方而两扼其要也。即先热后寒。名为热疟。亦以白虎清其先。桂枝却其后。极为对证。此法外之法也。然此节与内经稍异。师又略节经文。不言及外感风寒。以阴气孤绝。阳气独发二句为主。方内有桂枝。又未中的。师早已熟审矣。若明薛立斋张景岳赵养葵。用六味地黄汤及玉女煎之说。反致滞邪生热而增剧。俗传疟痢三方。为害更速。师于此等重证而不出方者。欲人寻绎而自得也。伤寒论自序云。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此物此志也。 男(元犀)按、下节白虎加桂枝汤。是内经所言之瘅疟。非师所云、云瘅疟之治也。师未出方。似可借用竹叶石膏汤之类。而梨汁甘蔗汁。亦可以佐之。

(又有)温疟者。(冬不藏精。则水亏而火盛。火盛于内。外为寒气所格而不出。则火气内郁。日盛一日。至春令感温气而发。夏令感热气而发。是病在伏气。与乍感不同。故)其脉如平。(但此病当证书而不凭脉。难经云。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病。即此意也。)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为热从肾出。外舍其合。而上并于阳明也。)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盖于大凉肺胃之中。加一辛温之品。因其势而利导之也。)

此言温疟与内经不同。而其义则相表里也。然余谓仲师书。读其正面。须知其对面。须知其反面。须知其旁面。则顺逆分合。如织锦回文。字字扣得着。上节言瘅疟。单主阴绝阳发。以补经文之未尽。至于经文所云。肺热加以外感。为瘅疟之正证。亦包括在内。均一瘅疟。不无毫厘千里之判。此所以不率尔而出方也。至此节论温疟。又与内经不同。意者伏气外出之证。其始也。热为寒郁而内藏。其发也。寒因热盛而俯首。究竟酿此猖狂之热祸。皆缘寒邪之格外为祸端。以白虎清其热势。加桂枝追其所由来。可谓面面周到。且所云无寒但热疼呕之证。俱是内经瘅疟之正证。师于此补叙其正证。补出其正方。文法错综变化。非细心人不能体会。虽然。篇首有弦数者风发一句。伤寒论有风温一证。于此可以悟开大觉路。即可以普济无量苍生矣。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少热)多寒者。(非真寒也。缘无形之寒气。挟有形之痰饮。伏于心间。阳气不能外透于肌表。故多寒。甚则有寒无热。心为牡脏。因)(之)曰牡疟。(以)蜀漆散主之。(驱其心胸结伏之痰饮。则内陷之邪。亦转旋而外出。)

此言牡疟证也。方中云母无真。未能速效。且此方原是宣通心阳。使气行于肌表。则不至偏阴用事。却不专在于涌吐也。故不注明吐之一字。余借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如神。

蜀漆散方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

附 外台秘要三方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 麻黄(各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尤在泾云、此系宋孙奇等所附。盖亦蜀漆散之意。而外攻之力较猛矣。赵氏云、牡蛎软坚消结。麻黄非独散寒。且可发越阳气。使通于外。结散阳通。其病自愈。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徐忠可云、疟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于阳争则热。此少阳之象也。是谓少阳而兼他经之证则有之。谓他经而全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所以小柴胡为少阳主方。渴易半夏加栝蒌根。亦治少阳成法也。攻补兼施。故亦主劳疟。

柴胡桂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赵氏曰、此与牡疟相类而实非。牡疟邪客心下。此风寒湿痹于肌表。肌表既痹。阳气不得通于外。遂郁伏于荣血之中。阳气化热。血滞成瘀。着于其处。遇卫气行阳二十五度及之则病作。其邪之入营者。既无外出之势。而营之素痹者。亦不出而与阳争。故少热或无热也。是用柴胡为君。发其郁伏之阳。黄芩为佐。清其半里之热。桂枝干姜。所以通肌表之痹。栝蒌根牡蛎。除留热。消瘀血。甘草。和诸药调阴阳也。得汗则痹邪散。瘀热行。而病愈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