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五 黄瘅病方

茵陈蒿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谷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此汤主之。

茵陈蒿 栀子 大黄男元犀按。太阴湿土也。阳明燥土也。经云。谷入于胃。游溢精气。其上输下转。藉脾气之为之阻而不利。故有寒热不食之病。经云。食入于阴。长气于阳。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者。谷入于胃挟浊气以上干也。主以茵陈蒿汤者。茵陈禀冬令寒水之气。寒能胜热。佐以栀子味苦泻火。色黄入胃。挟大黄以涤胃肠之郁热。使之屈曲下行。则谷瘅之邪。悉从二便而解矣。

卷五 黄瘅病方

硝石矾石散

治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下热。因作黑瘅。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病也。腹满者难治。

此散主之。

硝石(熬黄。)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歌曰 身黄额黑(渐及一身之黄俱黑。)足如烘。腹胀(如水状。)便溏(便溏而色黑。)

晡热丛徐忠可云。硝能散虚郁之热。为体轻脱而寒不伤脾。矾能却水。而所到之处邪不复侵。

如纸气血阴阳汗下补泻等法毫不相涉。所以为佳。

卷五 黄瘅病方

栀子大黄汤

治酒瘅。心中懊 或热痛者。此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歌曰 酒瘅懊 郁热蒸。大黄二两豉一升。栀子十四枳枚五。上下分消要顺承。

元犀按。栀子、豆豉。彻热于上。枳实、大黄。除实去满于下。此所谓上下分消。顺承热气徐忠可云。因酒徒阴分大伤。故不用燥药以耗其津。亦不用渗药以竭其液。谓热散则湿不能

卷五 黄瘅病方

桂枝加黄汤

(见水气病。) 治黄瘅病。但当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此汤男元犀按。黄瘅症多由湿热内郁而成。为病在内也。郁在内者宜内解。故曰。但当利其小便。小便通则所郁皆去矣。假令脉浮者。病在肌表也。当外解。故曰。当以汗解之。桂枝汤解肌发表。加黄 助之。以黄 有发汗退黄之专长也。

卷五 黄瘅病方

猪膏发煎

治诸黄瘅病。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千金云。太医校尉史脱家婢黄病歌曰 诸黄腹鼓大便坚。古有猪膏八两传。乱发三枚鸡子大。发消药熟始停煎。

男元犀按。猪膏主润燥。发灰主通小便。故神农本草经有自还神化句最妙。谓发为血余。

乃沈当惑物未车

卷五 黄瘅病方

茵陈五苓散

治黄瘅病。

茵陈(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瘅病传来两解方。(表里两解。)茵陈末入五苓尝。五苓五分专行水。十分茵陈却退黄男元犀按。五苓散功专发汗利水。助脾转输。茵陈蒿功专治湿退黄。合五苓散为解郁利湿之散转

卷五 黄瘅病方

大黄硝石汤

治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此汤。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歌曰 自汗(表无邪也。)屎难(大便难。)腹满时。表和里实贵随宜。硝黄四两柏同数。

十五男元犀按。黄瘅病湿热交郁。不得外通。今自汗出者。外已通也。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者。

湿热栀

卷五 黄瘅病方

小半夏汤

(见痰饮。) 治黄瘅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此汤主之。

元犀按。伤寒论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云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者。可知内无瘀热矣。

盖喘满属中气虚弱。故曰不可除热。师恐后人误投寒剂伤中。故立小半夏汤以救误治也。用半又按。若中虚发黄者。余每用理中汤、真武汤等加茵陈蒿。多效。

卷五 黄瘅病方

小柴胡汤

(见呕吐。) 治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此汤主之。

男元犀按。呕者。胃气不和也。腹痛者。木邪犯胃也。小柴胡汤达木郁。和胃气。使中枢运

卷五 黄瘅病方

小建中汤

(见血痹虚劳。) 治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男蔚按。此言土虚而现出黄色也。虚极者。宜补土之母。四逆辈可与间服。然单言男子。

谓妇人血瘀发黄。尚有桃仁承气汤法也。苟属虚黄。亦宜以此汤加当归、益母叶之类也。

卷五 附方

瓜蒂散

(见宿食。校者按。宋本作瓜蒂汤。见 病。) 治诸黄。

男元犀按。瓜蒂散。伤寒论三见。俱主胸中之病。金匮取之附治诸黄。何也。盖黄乃湿热相曰治

卷五 附方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瘅。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日用水煮之。

歌曰 黄瘅病由郁热成。驱邪解表仗雄兵。五升酒煮麻三两。春换水兮去酒烹。

男元犀按。麻黄轻清走表。乃气分之药。主无汗表实症。黄瘅病不离湿热之邪。用麻黄醇酒黄发

卷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火邪者。此汤主之。

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蜀漆 牡蛎 龙骨孙男心典禀按。举火邪冠于方首。示人治血先治火也。又恐治火专主寒滞之品。故拈出此方

卷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半夏麻黄丸

治心下悸者。此丸主之。

半夏 麻黄(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歌曰 心(下)悸都缘饮气维。夏麻等分蜜丸医。一升一降存其意。神化原来不可知。

尤在泾云。半夏蠲饮气。麻黄发阳气。妙在作丸与服。缓以图之。则麻黄之辛甘。不能发越善变

卷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柏叶汤

治吐血不止者。此汤主之。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加阿胶三两。亦佳。

歌曰 吐血频频不肯休。(久吐不止。凡一切寒温补泻之药服之殆尽矣。)马通升许溯源流。(热气伏藏于阴分。逼血妄行不止。马属火。取其通之同气以导之。)干姜三两艾三把。

(二味温散。宣发其热使行阳分。则阴分之血无所逼而守其经矣。)柏叶行阴三两求。(柏叶抑前方歌括之小注颇详。毋庸再释。但愚每用前方。病家皆惊疑不能听。今拟加减法。用生侧以

卷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黄土汤

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亦主吐衄。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歌曰 远血先便血续来。半斤黄土莫徘徊。术胶附地芩甘草。三两同行血证该。(不仅治下王晋三云。金匮以下血先血后便为近血。明指脾络受伤。日渗肠间。瘀积于下。故大便未之胶远血干姜

卷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赤小豆当归散

(见狐惑。) 治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此主之。

男元犀按。肝为血海。气通胞中。主宣布之权。虚则失其权矣。曰先血后便者。肝失其统。不能下宣。致胞中之血渗入肛门也。近血者。胃接二肠。胞与肠前后。此之最近也。若胃肠受湿热。致伤其气。必通于胞中。而迫血妄行。赤小豆入心清热。解脏毒。当归入肝补虚散郁。能宣其血入于经隧也。

卷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

泻心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此汤主之。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歌曰 火热上攻心气伤。(即心气不足。)清浊二道血洋洋。(火逼血从浊道出则为吐。

血从蔚按。火邪盛而迫血。则错经妄行。血为心液。血伤无以养心。致心阴之气不足也。故曰心此一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吴茱萸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呕而胸满者。 又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受业林礼丰按。胸为阳位。旷若太空。呕而胸满者。阴邪占居阳位也。故重用生姜、吴萸之以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半夏泻心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此汤主之。

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黄连长男蔚按。呕而肠鸣并无下利。心下痞不因误下。何以上下之阻隔若是。盖因饮停心下。

上半其轻清上浮。以成化痞降逆之用耳。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干呕而利者。此汤主之。

黄芩 甘草 芍药 大枣 生姜 半夏男元犀按。太阳主开。少阳主枢。干呕者。少阳之邪欲从太阳之开而外出也。下利者。

太阳交恐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小半夏汤

(见痰饮。) 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此汤主之。

犀按。胃主纳谷。谷不得下者。胃气虚寒也。呕吐者。饮随寒气上逆也。胃虚饮逆。非温不平。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猪苓散

治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此散主之。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呕余思水与之佳。(少与之余。以救其液。)过与须防饮气乖。(恐旧饮方去新饮复来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四逆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此汤主之。

附子 干姜 甘草男元犀按。呕与热为阴邪所迫。小便利与见厥。证属无阳。脉弱者。真脏虚寒也。用四逆汤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小柴胡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呕而发热者。此汤主之。

柴胡 半夏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男蔚按。呕而发热者。少阳表症也。表未解则内不和。故作呕也。阳明主肌肉。木邪忤土。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大半夏汤

治胃反呕吐者。此汤主之。

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歌曰 从来胃反责(之)冲(脉上)乘。半夏二升蜜一升。三两人参劳水煮。(水扬二百四十遍元犀按。此方用水之多。取其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润。俾粘腻之性。流连于胃。不速下谈及于此。不能再三问难。便知其庸陋欺人。则不复与谈矣。 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

亡之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者。此汤主之。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歌曰 食方未久吐相随。(食已即吐。)两热冲来自不支。(胃素有热。食复入之。两热相冲。不停片刻而吐出。)四两大黄二两草。上从下取法神奇。

蔚按。师云。欲吐者不可下之。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下之。二说相反。何也。

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而越之。若逆之使下。则愦乱矣。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无尤在泾云。云雾出于地。而雨露降于天。地不承则天不降矣。可见天地阴阳同此气机。

和则多及呕吐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茯苓泽泻汤

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此汤主之。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 桂枝(各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外台。

治消歌曰 吐方未已渴频加。(与吐后渴为欲愈者不同。亦与猪苓散症未吐而先渴者不同。)

苓水。

徐忠可云。此方于五苓散中去猪苓者。以胃反证水从吐出。中无水气而渴也。加生姜、甘草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文蛤汤

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 石膏(各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杏仁(五十粒。)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歌曰 吐而贪饮证宜详。文蛤石膏五两量。十二枣枚杏五十。麻甘三两等生姜。

元犀按。水虽随吐而去。而热不与水俱去。故贪饮不休。与思水者不同。方中麻黄与石膏并主微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半夏干姜散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此散主之。

半夏 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歌曰 吐而干呕沫涎多。(惟不胸满不头痛。与吴茱萸汤证不同。以虚有微甚。邪有高下之(小半夏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生姜半夏汤

治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无奈者。此汤主之。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

歌曰 呕哕都非喘又非。(似呕之状不似呕之有物。似哕之有声不似哕之连声。似喘之气逆一升(参) 与吴茱萸之降浊。干姜之温中不同。盖彼乃虚寒上逆。此乃客邪搏饮也。方即小半夏汤。不用姜而用汁者。以降逆之力少。散结之力多也。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橘皮汤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此汤主之。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歌曰 哕而干呕厥相随。气逆于胸阻四肢。(干呕非胃反。厥非无阳。乃气逆于胸不行于四元犀按。金匮论哕。与方书不同。专指呃逆而言也。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橘皮竹茹汤

治哕逆者。此汤主之。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哕逆因虚热气乘。一参五草八姜胜。枣枚三十二斤橘。生竹青皮(即竹茹也。)

刮二升犀按。浅注已详。方义不再释。金匮以呃为哕。凡呃逆证。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方中用生姜、竹茹。一寒一热以祛之。人参、橘皮。一开一阖以分之。甘草、大枣。

奠安中土。使中土有权。而哕逆自平矣。此伊芳圣经方。扁鹊丁香柿蒂散。即从此方套出也。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四逆汤

(见上。) 治下利后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桂枝汤

(见妇人妊娠病。)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大承气汤

(见痉病。)治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宜之。 治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此汤。 治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此汤。 治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宜此汤。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小承气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 治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此汤。

大黄 枳实 浓朴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桃花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 治下利便脓血者。宜此汤赤石脂 干姜 粳米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白头翁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 治热利下重者宜之。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栀子豉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 治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此主之。

栀子 香豉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通脉四逆汤

(歌解见长沙方歌括。) 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此主之。

附子 干姜 甘草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紫参汤

治下利肺痛者。此汤主之。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歌曰 利而肺痛是何伤。浊气上干责胃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八两紫参三两草。通因通用男蔚按。肺为华盖。诸脏之气皆上熏之。惟胃肠之气下降而不上干于肺。故肺为清肃之脏而主以受益

卷五 呕吐哕下利方

诃黎勒散治气利者。此散主之。

诃黎勒(十枚。)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歌曰 诃黎勒散涩肠便。气利还须固后天。十个诃黎煨研末。调和米饮不须煎。

男元犀按。气利者。肺气下脱。胃肠俱虚。气陷屎下。急用诃黎勒涩肠胃以固脱。又用粥饮

卷五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见上。)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卷五 附方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者。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歌曰 干呕利兮责二阳。(太阳阳明递相传也。)参芩三两等干姜。桂枝一两半升夏。枣十二男元犀按。此即小柴胡汤变法。方中以桂枝易柴胡。以干姜易生姜。去甘草是也。太阳病不分阴以和

卷五 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

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

内有痈脓。此散主之。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歌曰 气血凝(内)痈阻外肤。(气血为内痈所夺。不荣于外。其身甲错。言如鳞甲之交错也。)腹皮虽急按之濡。附宜二分苡仁十。败酱还须五分驱。

王晋三云。心气抑郁不舒。则气结于小肠之头。阻传道之去路而为痈肿。即内经所谓脏不容以附子。一开手太阳小肠之结。一化足太阳膀胱之气。务令所化之毒。仍从水道而出。精微之奥。岂庸浅者所能推测耶。

卷五 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此汤主之。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冬瓜仁(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数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

当歌曰 肿居少腹(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大肠痈。黄四牡丹一王晋三云。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痈者。肺气下结于大肠之头。其道远于上。其位近于下。治肺润肠。不过瓜子一味而已。服之当下血。下未化脓之血也。若脓已成形。肉已坏。又当先用排脓散及汤。故原文云。脓已成。不可下也。

卷五 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王不留行散

治金疮病。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甘草(十八分。)

桑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右九味。王不留行、蒴 、桑皮三味烧灰存性。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

小疮歌曰 金疮诹(吉日按春秋而)采不留行。桑蒴同(王不留)行(按时而取三物各)

十分明。

尤在泾云。金疮经脉斩绝。营卫阻弛。治之者必使经脉复行。营卫相贯而后已。 除烧灰外元犀按。金刃伤处。封固不密。中于风则疮口无汁。中于水则出青黄汁。风则发痉。水则湿烂成疮。王不留行疾行脉络之血灌溉周身。不使其湍激于伤处。桑根皮泄肌肉之风水。

蒴叶释名接骨草。渗筋骨之风水。三者皆烧灰。欲其入血去邪止血也。川椒祛疮口之风。

浓朴燥刀痕之湿。黄连退肌热。芍药散恶血。干姜和阳。甘草和阴。用以为君者。欲其入血退肿生肌也。风湿去。阴阳和。疮口收。肌肉生。此治金疮之大要。

卷五 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排脓散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歌曰 排脓散药本灵台。(内经谓先师歃血而盟者是。)枳实为君十六枚。六分芍兮桔二分。鸡黄一个简而该。

元犀按。枳、桔行气滞。芍药通血滞。从气血以排之。人所易知也。妙在揉入鸡子黄一枚。取有情之物以养心脾之阴。则排之之法独得其本也。

卷五 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排脓汤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歌曰 排脓汤与散悬殊。一两生姜二草俱。大枣十枚桔三两。通行营卫是良图。

元犀按。方中取桔梗、生姜之辛。又取大枣、甘草之甘。辛甘发散为阳。令毒从阳化而出。排之之妙也。

卷五 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黄连粉

(方未见。) 治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此粉主之。

歌曰 浸淫疮药末黄连。从口流肢顺自然。若起四肢流入口。半生常苦毒牵缠。

元犀按。浸淫疮系传染之疾也。从口起流向四肢者。毒瓦斯外出也。故曰可治。从四肢起流来为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