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澶渊之盟"时的宋真宗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深知辽军肯定还会反复攻扰,宋廷在定州和天雄军(今河北大名)等地屯结重兵,以防辽军对河朔地区的攻掠.同时,又在相当于今天保定至天津一带挖河决塘,使其地成为泥泞水泽,以图延缓辽国骑兵的冲驰. 辽朝数次侵袭,似乎并无真正要占据宋地或对宋朝政权以致命性打击的意图,忽来忽走,来的容易去得快,很让人换不着头脑.其实,萧太后和韩德让的本意,根本并不想与宋朝长期交战.只要有战争,契丹上层军事贵族的地位就会上升,这对于皇权并非是件好事.而且,萧太后因与韩德让一直通奸,北俗再犷野,太后的私生活总是有污点,驳下统治总感不是理直气壮.所以,仗打得越多越大,对于萧太后与韩德让来讲风险就越大.但是,北朝这一对最佳男女拍挡,有一种绞尽脑汁的聪明上策:以攻求和.他们深谙"进攻是最佳的防守",所以,一战再战,找寻机会迫和,以使宋辽双方互相都能下大台阶.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十月,萧太后与辽圣宗又一次率大军南伐.

凑巧的是,此年九月,宋真宗刚刚任命毕士安与寇准同为"同平章事",用以为相.寇准,华州人(评书艺人天天在电台里称寇准为"寇老醯",以为他是山西人,其实老寇是陕西人),十九岁时就因精通《春秋》传而考取进士.宋太宗时,寇准尤为受重.一次奏事,太宗心情不好,不可寇准所奏,因怒拂衣而起.大胆寇准,竟然上前拉住宋太宗御服,"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小伙子如此"鲁莽",倒得宋太宗常识,叹道:"朕得寇准,犹文皇(唐太宗)之得魏征也."直臣易贬,寇准后来果然被贬外任.至道元年,宋太宗箭伤复发,忙从青州召宼准还京,流泪给他看自己血乎流烂的伤口,并问:"朕诸子孰可以复神器者?(我哪个儿子可以继统?)"寇准回答:"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太监)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择所以副天下之望者."宋太宗低头想了半天,试探地问:"襄王(赵恒)可以吗?"寇准回答:"知子莫若父,陛下认为可以,希望您马上做出决断!"于是,诏下,以襄王赵恒为寿王,立为皇太子.拜庙还宫,东京民众夹道聚观刚刚出炉的新太子,纷纷指言:"此少年天子也."宋太宗听说后,老大不高兴,对寇准说:"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于何地!"寇准再拜称贺:"此社稷之福也!"宋太宗仔细思之,知道天下人心已定,释然而笑.于是,君臣二人在内殿相饮,大醉方毕.不久,由于寇准与大臣冯拯互相争执,宋太宗恼怒,把他贬出为邓州知州.

宋真宗继位后,一直想用寇准为宰相,但"患其刚直难任."时为参知政事的毕士安听说宋真宗要擢自己为相,就推荐寇准与自己一道共享此封.宋真宗说:"听闻寇准此人好刚使气."毕士安厚道人,回禀道:"寇准忘身殉国,秉正嫉邪,故不为流俗所喜.方今边境不息,辽寇来侵,正宜用寇准为相."

辽军势猛.先锋大将兰陵郡王萧挞凛和六部大王萧观音奴(辽朝人佞佛,连名字都是"观音奴")二人率大军进攻威虏军(河北徐水)和顺安军(河北高阳),受挫后,又进击北平寨、保州等地.不久,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而后,萧挞凛又与萧太后、辽圣宗会合,并力攻定州.宋军凭守坚城,辽军见无法克定州,便于阳城淀(今河北望都)扎营,号称二十万众,伺机行事.

"辽师深入,急书一夕五至,寇准不发,饮笑自如."转天,宋真宗览报,大骇,忙召问寇准.寇准不慌不忙,回答:"陛下欲了此(事),不过五日尔".于是,他趁机提出要宋真宗亲征澶州(河南濮阳).犹豫半天,宋真宗勉强应承.

寇准不惧,可吓坏了当时的参知政事(副相)王钦若和佥署枢密院事(副参谋总长)陈尧叟.王钦若是江南人,他密请皇帝逃往金陵(今南京);陈尧叟蜀人,就主张真宗前往成都.宋真宗被二人说动,当时就把寇准唤至内殿,问自己"幸"哪个地方好.

寇准见王、陈二人在真宗身边,心里已明白八九分,厉声问:"是谁给陛下出这样的主意?"

宋真宗不好"出卖"王、陈二人,说:"爱卿你也别问是谁,就说朕外出避敌是否可行?到底去哪里才安全?"

寇准瞅瞅王钦若和陈尧叟,说:"陛下实该斩杀出这种馊主意的人!皇帝神武,将师同心,倘若您亲征,敌人必遁.即使陛下不亲征,下令我军坚城固守,以老敌师,无论如何也到不了皇帝您逃避他方的地步!"

宋真宗连连点头.

良久,宋真宗又向寇准询问谁可以派出镇守大名.寇准深知王钦若是个能说会道的老滑头,怕他在皇帝身边总出外逃的坏主意,便乘此机会"推荐"他.虽恨的牙根痒痒,王钦若官小半级,只得悻悻而出.此公在天雄军守地,"闭门束手无策,但修斋诵经而已".多亏安肃军和广信军的宋将顽强拒守,才使"辽师攻围百战而不能下",坚守住战略要地.

辽朝方面,二十万左右军队人食粮马吃料,驻久也非易事.先前在定州被辽朝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并未死节,萧太后爱其材勇,授户部使一职,又赐美女一名妻之."(王)继忠亦自激昂,为辽尽力".王继忠在武将中官职虽不高,但他是宋真宗做王爷时的心腹,自然非比一般军将.当时,听闻王继忠"死讯",震悼之余,宋真宗下诏追赠这位"烈士"为大同军节度,并诏录其四子为官.效力辽朝军中的王继忠见当时辽、宋两国胶着之势,便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此言正中萧太后下怀,她早有厌兵之意,便遣小校四人持信箭,带着王继忠的亲笔信去见宋朝方面的莫州部署石普.石普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把信转呈宋真宗.

宋朝君臣廷议,吕端等人此信可疑,是诈伪之书;毕士安认为契丹兵出无获,请和不假.宋真宗还是有主见:"卿等但知其一,未知其二.辽人入侵无成而请盟好,得请之后,必有进一步要求.朕屈已安民,以财物换和好,大可答应.但朕所虑者,辽人盟好之后必以关南之地为辞,要求割还.如果辽方想出此种要求,朕一定治兵誓军,亲行征讨!"于是,宋真宗亲写诏书给王继忠,表示为双方百姓利益,可以休好,慢慢商议,但拒绝了王继忠立即要宋朝派出正式使节的要求. 宋辽两国虽开始接触进行"和谈",双方的军队一直没闲着.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包围岢岚军的辽军也因粮草不继苍惶撤军.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的主动权,辽军主力齐集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悉力攻城,昼夜不停,轮番肉搏攻城,萧太后本人也亲自击鼓督战,激战十多天未下.宋军守将是季延渥,这位将门之子拼死守城,指挥得当,亲自绕城指挥,不顾箭雨,派守兵四处抛滚巨木,张弩泼油,辽兵纷纷从城头滚落.最后,辽军死三万、伤三万,瀛州城岿然不动.无奈,辽军只得从城下撤走.

萧太后十分郁闷,但是,也有好消息传来,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宋朝的祁州,并俘获大量宋兵.由此,萧太后等人率辽军主力,与萧挞凛等人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以及宋朝的天雄军.宋廷也立即做出反应,"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把防线全面南移.

当时,宋真宗驻跸韦城.听闻辽军步步深入,不少大臣私下劝说宋真宗南幸金陵以避兵锋.耳朵一软,宋真宗又召寇准商量:"朕南巡(南逃)如何?"

寇准一脸严肃."群臣懦弱无知,真如乡老妇人一样.今敌骑迫近,四方危心.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企盼龙驾亲至,必定士气百倍.若陛下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辽人蹑乘其后,金陵亦不可得至!"

宋真宗低头不言,良久,表示说自己再考虑考虑.

寇准出御帐,遇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忙上前拉住对方的手,问:"高将军世受国恩,何以报国?"

高琼答:"我本武人,愿效死以报!"

于是,寇准又拉着高琼重进御帐,对依旧犹豫不决的宋真宗讲:"陛下如不信为臣之言,请问高琼."

高琼马上进言跪禀:"随驾军士(禁卫军)父母妻子尽在京师,必不肯弃而南行(金陵),估计中途皆会逃亡殆尽.愿陛下亟幸澶州,臣等必竭死力,契丹不难破!"

宋真宗从小爱玩打仗,长大之后其实是个彬彬帝王,真让他上战场还是很不容易.此刻,他又扭头看自己的贴身侍卫王应昌.王应昌武将,勇武有智,马上回答:"陛下奉将天讨,所向必克.如果我军逗留不进,臣恐敌势益张."至此,宋真宗才下决心赶赴澶州.

剑拔弩张之际,宋辽双方使臣接触频繁,但军事行动仍旧一刻未停.

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后,率军步步为营,三面包围了澶州.宋将李继隆指挥得当,在城四周关键部位布置了许多劲弩(当时的重机枪).辽朝统军萧挞凛身为方面大将,又想在萧太后前露脸,恃其勇敢,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转悠,巡视作战地形.当时,宋军威虎军一个小头目名叫张環,日夜备战挺累,正坐在一张巨大的床子弩上发呆,忽然,他看见萧挞凛骑匹高头大马,身上黄金甲、大红袍,显然是个大头目.于是,这位张军头脚踩踏板,床子弩上的数只大头箭应声而发.也真巧,一只大弩箭不偏不倚,正中萧挞凛脑门,登时就把这位辽朝统军射于马下.如果是一般的箭,还不一定百分百把人射死,但床弩的大箭,劲大头粗,如同被现在的ak47子弹打击一样,萧挞凛脑袋中间一个大洞.甭说华佗转世,用时光机器把他运到现在的美国也救不活他.

尸体拖回,萧太后等人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萧挞凛"幼敦厚,有才略,通天文",文武全才,当初宋将杨业朔州的败亡,他居功不少.此人之死,其实是辽宋最后讲和的关键,连《辽史》都这样讲:"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这位爷一死,辽军夺气,战胜之心顿泯.

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后,本想在南城扎下御营,但冠准坚持要皇帝临北城:"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能以天威凌敌.四方军将继至,为何疑而不往!"高琼将军也在一旁力劝皇帝过河幸澶州北城.

站在真宗皇帝身边的文臣冯拯斥责高琼无礼(寇准官大,他不敢呵斥),高将军怒道:"冯公您以文章得官,今敌骑逼近,犹斥我无礼,您何不赋诗一首以退敌!"不待冯拯回嘴,高琼马上指挥禁卫军扛起御辇前行.到了浮桥边上,扛辇的军士面有难色,停下回望.高琼用马鞭猛抽辇夫,斥道:"还不快走!今已至此,又有何疑!"宋真宗也不好再装,在辇上命军士立即过桥.

皇辇抬至澶州北门城楼,禁卫军升起皇帝的黄龙旂,"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恰巧宋军缚送辽军间谍至前,真宗皇帝"即命斩之",抛首楼下,与宋军对阵的契丹国人先听欢呼后见血淋淋人头,"相顾怖骇",心理上已经产生严重动摇.

萧太后又急又气,忙派出数千精骑薄城,想给宋真宗来个下马威.宋真宗下诏,大开城门,出军迎敌.有皇帝坐在城上观战,百年不遇.宋军奋勇冲杀,杀掉来犯的辽军大半,余众遁返.得此"开门红",宋真宗内心稍安,还城内行宫休息,留寇准于北门城楼做阵前总指挥.

回城后,宋真宗不放心,派人偷看寇准在干什么.过了一会儿,太监回报,说寇准还和 大臣杨亿(此人"神童"出身,十一岁就当进士)在城楼上喝酒划拳,"歌谑欢呼".宋真宗这才放心."宰相如是,吾复何忧!"宋真宗也小心眼,深怕寇准脚底溜油提前自己跑掉.

宋朝使节曹利用入辽营,有幸第一次目睹萧太后真容.萧太后虽半老徐娘,风韵犹存,与宰相韩德让同坐一车之中,辽圣宗与群臣反而扎堆坐立下首,"礼容甚简".至此,宋朝大臣才真正知道从前的传闻"都是真的".讨价还价,"事未决",于是萧太后派辽朝使臣韩杞随曹利用入澶州,面见宋真宗,索要"关南地",即后周世宗柴荣从辽朝手中攻取的十个县.宋真宗很"坚持原则",认为金帛可得,决不割地,并当面再三嘱诫曹利用在土地问题上绝不让步.

宋真宗对辽使韩杞不错,赐"裘衣、金带、鞍马、器币."临辞行,韩杞作为辽朝的"外交官",很想保持本朝"气节",依旧穿回自己原先的"左衽"制式的衣服.负责接待的宋朝学士赵安仁不高兴,质问他为什么不穿大宋皇帝的赐服,韩杞推托说赐衣过于长大,穿在身上不合适.赵安仁半是警告半是劝说:"您将上殿接受我国国书,天颜咫尺,如不穿皇上的赐服,您觉得有这可能吗?"话里话外,一是警告他大宋皇帝可能一不高兴会撤回和议,二是吓唬他扈卫武将见他这么不懂礼貌不懂事会上前一刀砍了他.毕竟"外交人士"大多灵活,韩杞马上穿上宋朝服装上殿谢恩,拜受国书.

寇准雄心勃勃,以他当时所计,不仅准备不与契丹钱帛,还想逼迫契丹方面向宋朝称臣,割献燕云十六州给宋朝,"如此,则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年后,虏(辽国)又生他念!"宋真宗没有这种远略,不想在和议方面进行"拉锯战",推托说:"数十年后,当有扞御之(辽国)者,吾不忍生灵(百姓)重困,姑听其和可也."于是,宋真宗告诉曹利用,议和底线可答应岁币百万为限.

曹利用临行,被寇准唤至自己营帐."虽然皇帝有口谕可以答应百万岁币,如果你复命时数额超过三十万,我必斩汝不饶!"寇准警告.老冠关键时刻之所以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因为当时宋真宗身边已有人放出谣言,说寇准是"幸兵以自取重",意思是打起仗来寇准好从中得大便宜抓大权.无论皇帝再英明,只要出现"君疑臣"的情况,想不死也难.

曹利用与辽使韩杞同回辽营,再次外交翰旋.萧太后说:"(后)晋割关南地给我们,(后)周世宗夺取,今应归还."

曹利用真是个外交人才,回答道:"晋、周之事,本朝不知.即使是岁币问题,我都不知道皇帝答不答应.至于关南土地之事,想都不要想,我根本不敢和我们皇上提及此事."

辽国的政事舍人高正始突然出班,对曹利用大言:"我们大辽引众而来,就为恢复故地,如果只得金帛即归,回去后愧对国人!"

曹利用白了高正始一眼,"不知您是否真正为辽国打算.如果坚持要钱要地,两国兵祸不息,对谁都没宜处!"

萧太后不死心,又派其监门大将军一人前往澶州复议关南十县之地,遭到真宗皇帝严拒.知道不得再妄求,萧太后就与曹利用讨价还价,最终议定宋朝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匹绢以为"军饷",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真宗皇帝称萧太后为叔母.说实话,从面子上讲,宋朝还真没吃什么亏,宋真宗比辽圣宗大两岁,称兄可也,比起当年后晋皇帝石敬塘管小自己十几岁的辽太宗叫爹,不啻天上地下.

曹利用回澶州,宋真宗正在行宫内吃饭吃到一半,没有立刻接见.但是他又关心岁币数目,就边吃东西边派内侍去询问曹利用到底向辽朝许了多少银帛.曹利用对宦者说:"如此机密事,只能当面对皇上讲."宋真宗也气,嘴里含着饭,怒催小宦官:"姑且问个大概数!"曹利用也倔,就是不讲,急得小公公咕咚一声给他下跪.曹利用见此,伸出三指示意.小宦者嗷地一声掉头跑进去,大声嚷嚷:"三百万!"宋真宗闻言,手中筷子都掉在地上."太多了!"很快,宋真宗面色和缓,自我安慰道:"既然能结束战争,三百万也可以了."

澶州的行宫不是真皇宫,曹利用在外仅隔一道大布帷幕,连真宗的自言自语也听得清爽.

不一会,宋真宗食毕,唤他进门入对.宋真宗心中稍觉有些沉,想确定是否是三百万岁币.曹利用还卖关子,连称"为臣该死,为臣许辽人银帛过多!"

"到底多少吗?"宋真宗实际此时在心中已经接受了三百万的数字.

"三十万!"

听曹利用报出这个数,宋真宗喜得脸蛋上的肉直哆嗦,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故(曹)利用被赏特厚."

宋辽和议,至此大告成功.宋真宗大散财物,赏赐有功将士.契丹萧太后也派人送来御衣、辽国食物.宋真宗起驾前,还嘱诫"诸将勿出兵邀其(契丹)归路",惟恐两国再生事端.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