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血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范先生

初诊 曾数次痰中带血,服药已愈。胸廓外形甚健康,惟脉太数,舌裂,手颤。应有肝郁,然自言无拂逆事,信是。不过止血凉血矣。

丹皮3克,茜根6克,参三七1.5克(研末冲),白芍9克,炒小蓟9克,生地15克,黑荆芥2.1克,干姜2.4克(炒黑),炙草3克,苏梗6克。

【按】咳血,痰中带血,乃是肺络受损,咳嗽是血夹痰而出,也有咳吐大量鲜红纯血者,又称嗽血、咯血。陆氏认为法当“止血凉血”,以生地、丹皮、白芍、小蓟凉血止血;茜根、三七、黑荆芥、苏梗等药入气血,理气活血,止血不留瘀;干姜、炙甘草,温阳益气止血。

丁先生

初诊 吐血旧疾,无端复作。舌色平,脉左微细,右弦大。左胁似痛非痛,稍有咳。须封闭已裂之血管。

焦山栀9克,炙紫菀9克,参三七2.1克(研,冲),柴胡4.5克,茜根炭6克,杏仁12克,白芍9克,黑芥穗3克,侧柏炭6克,钟乳9克,蒌壳9克。

二诊 药后血不复见。惟咳呛旧疾,难以骤除。痰颇黏。时似喘,自觉胸中热。舌绛,亦不湿。脉仍左细右大。

炙紫菀9克,杏仁9克,钟乳石6克(研),炙款冬6克,焦山栀9克,苏子9克(炒),云苓15克,茜根炭3克,天麦冬各9克(去心),桔梗3克。

【按】本案患者咳吐鲜血,且历时已久。脉弦大,或有肝郁之象。陆氏以舒肝解郁,清肝泻火,清肺止血为治疗大法。方中焦山栀、柴胡、白芍、侧柏炭等药疏肝解郁,清肝凉血,敛阴止血;三七、茜根、黑芥穗,理气活血,止血不留瘀;紫菀、蒌壳、杏仁、钟乳石宽胸利气,温肺收涩止血,“封闭已裂之血管”。二诊血止而仍有咳,且痰黏腻。陆氏以温肺止咳,降气化痰入手治疗。紫菀、款冬花、杏仁、钟乳石、茜根、桔梗,温肺止咳化痰,兼收涩止血;焦山栀、苏子、茯苓、天冬、麦冬清肝泻心,降气化痰。诸药共奏化痰止咳之功。

王先生

初诊 咳在早晨。前昨吐大口鲜血,见身热。今日脉数,舌色仍平。

南沙参9克,青蒿4.5克(后下),参三七2.1克(研),杏仁9克,知母6克,花蕊石15克(打),黑芥穗3克,炙紫菀9克,白薇6克,炒白及4.5克(研末,吞),川贝9克。

二诊 血虽止。喘咳不可平卧。夜间盗汗多。脉不若前日之数。

生麻黄1.8克(连根),苏子6克(炒),花蕊石12克(碎),青蒿6克(后下),生石膏18克(打碎),炒白及4.5克,银柴胡6克,炙草3克,杏仁9克,没食子4.5克,炙鳖甲9克,浮小麦12克。

三诊 热与咳嗽虽略减。然痰多血不能绝,日晡骨蒸。难治!

天麦冬各6克,桔梗3克,石钟乳6克(碎),浮小麦12克,川贝母9克,杏仁9克,地骨皮6克,知母6克,炒白及6克(末,冲),炙款冬6克。

四诊 咳喘潮热俱瘥。精神较好。惟血未净,此或因破裂动脉较大血管故。

参三七1.8克(研,冲),炒白及4.5克,川贝9克(去心),杏仁9克,花蕊石9克,天麦冬各9克,知母6克,云苓12克,茜根炭6克,地骨皮4.5克,炙款冬6克。

案评:此病四诊以后,病势剧减,现在修养调理中。(谢诵穆原文)

【按】此案患者,咳吐大口鲜血,身热,脉数,当属肺热型咳血。法当清肺泻热,止咳止血。方中沙参、杏仁、知母、青蒿、白薇、川贝、紫菀等药入肺化痰,止咳止血;三七、黑芥穗,止血不留瘀;花蕊石、白及二药,泻肝行瘀,化瘀止血,用于咯血、吐血、衄血等各种血证,还可用于外伤出血等多种出血,跌扑伤痛,也可用治外伤瘀肿疼痛,是止血的特效药对。二诊血止,但仍咳喘,且盗汗甚多,陆氏以麻杏甘石汤清肺平喘;花蕊石、白及巩固止血的疗效;青蒿、鳖甲、银柴胡、浮小麦、炙甘草,入营阴,清虚热止汗;苏子、没食子,止咳降气平喘。三诊、四诊,痰血未尽,主要从清肺泻热,温肺化痰,收敛止血入手,药从一诊、二诊方加减,病势已大减。

孙男

初诊 昨晚又吐满口血,自去腊以来第三次矣,体格不似肺病,脉甚弦,出血破裂处急须封塞。

花粉15克,炮姜2.1克,荆芥炭3克,焦山栀9克,参三七2.4克,阿胶9克,煅牡蛎30克,炒苏子9克,白芍9克,炙甘草3克。

二诊 血渐少,仍未尽,胸胁微闷,今脉虽滑但已缓,舌色略糙。

川连1.5克,淡芩9克,焦山栀9克,紫菀9克,款冬花6克,杏仁9克,炙白前6克,炒小蓟6克,参三七末2.1克,黑附块4.5克。

【按】此案的描述,颇似支气管扩张(支扩),因为陆氏认为患者体格不似肺结核病患者,而且指出:“出血破裂处急须封塞。”患者素体虚弱,自去年十二月(农历)以来已经三次吐血。陆氏以天花粉、焦山栀、白芍、炙甘草,清热敛阴,和营止血;炮姜、荆芥炭、三七、阿胶,养血祛瘀,止血不留瘀;煅牡蛎、苏子化痰散结,降逆止血。二诊血尚有,脉也转好。陆氏以黄连、黄芩、山栀子、小蓟,清热凉血止血;紫菀、款冬花、杏仁、白前温肺化痰,止咳止血;三七、附子,温阳养血,祛瘀止血。诸药合奏清热凉血,化痰止咳,养血止血之功效。

刘女

初诊 吐血常满口而无泡沫,肺x线检查三次,肺亦无他。舌白,脉细,膝酸。入冬喜厚衣,此须温经,使血运调畅,非凉药止血之治也。

黄附片18克,磁石45克,炮姜2.4克,血余炭4.5克,黑荆芥4.5克,当归9克,太子参9克,柴胡9克,白芍9克,姜夏12克,生姜6克,炙甘草3克。

二诊 血渐止,哭喉痒,痒则呛,若从深处呛出,仍有少许血,又易心悸,脉细舌淡,是寒湿弱体。

桔梗4.5克,兜铃9克,远志6克,款冬6克,炒小蓟6克,煅牡蛎24克,花蕊石12克,太子参9克,云苓9克,炮姜2.4克。

三诊 血止。喉痒咳呛未除,昨日左胁痛,今犹未已,左脉极细,肝肾虚。

柴胡6克,白芍6克,当归9克,川芎4.5克,麻黄2.4克,射干6克,巴戟肉12克,菟丝饼9克,萸肉6克,制香附12克,槟榔3克。

【按】患者咳吐大量鲜血,但经肺部x线检查,未见器质性问题。患者舌白脉细,膝酸,喜穿厚衣服,当属阳虚血溢,法当温阳潜镇止血。方中重用附子18克,磁石45克,法在温潜,有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的效果,既可温其体虚,又可潜其阳而制其虚亢,收一石二鸟之功。陆氏在温潜止血的基础上,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畅气血,解郁止血;再用炮姜、血余炭、黑荆芥、当归、白芍,入血分,温阳敛阴,养血止血。

二诊出血减少,但仍有痒呛,心悸,陆氏认为“是寒湿弱体”,临床当温化痰饮。陆氏用桔梗、马兜铃、远志、款冬花,化痰收敛,止咳止血;花蕊石乃止血专药;小蓟凉血止血;太子参、茯苓益气健脾,安中止血。三诊从舒肝解郁和补肝肾入手,是在初诊方和二诊方思路基础上的加减。

应女

初诊 先胸上部痛,继吐血数次,胸部遂感麻木时复彻于背,建议透视,确诊为纵隔有瘤,须切除。此在中医若不经透视或不审有此种病,今参合诊断而选方用药,脉舌俱如常。

苡仁30克,三棱6克,莪术6克,干漆6克,硇砂4.5克,当归9克,赤芍6克,柴胡12克,炙甘草3克。

二诊 纵隔瘤与祛瘀药颇见效,麻痛悉除,食思好,二便调,舌色正,脉今日细弱,当兼用补。

西芪12克,潞党参12克,白术9克,当归9克,苏木9克,硇砂2.4克,桃仁6克,苡仁30克,桔梗6克,赤芍12克,炙甘草3克。

三诊 麻痛感不作,窒闷亦减,脉舌饮食俱好。

硇砂1.8克,干漆3克,桃仁6克,赤芍6克,当归9克,生芪12克,白术9克,苡仁30克,桔梗6克,柴胡9克,百合9克,炙草3克。

四诊 纵隔瘤下药以来,不复有麻痛感,今可斟服药丸。

当归90克,赤芍60克,丹皮60克,棱莪各45克,干漆45克,硇砂36克,茅白术各45克,苡仁150克,柴胡120克,百合90克,生芪120克,生甘草30克。

上药研细末,荞麦面煮稀糊,泛丸如绿豆大,阴干,每服3克,渐加至6克为度,早晚饭后开水送服。

【按】干漆:为漆树科漆树属植物漆树的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性味辛,温;有毒。归肝、脾经。《本草经疏》载:“至于疗咳嗽,虽非正治,然亦有瘀血停积,发为骨蒸劳瘵,以致咳嗽者,得其消散瘀血之力,则骨蒸退而咳嗽亦除也。”

硇砂:为卤化物类矿物硇砂的晶体。味成苦辛,性温,有毒。入肝、脾、胃经。功用消积软坚,破瘀散结。用于治疗瘸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目翳,息肉,疣赘,瘰疬,痈肿,恶疮等。

该患者胸痛吐血,西医x线检查诊断为纵隔肿瘤,须手术切除。陆氏以活血祛瘀、消坚散结为主治疗此病。方中干漆、硇砂皆为消坚去结的猛药;重用苡仁化湿健脾,消坚散结,且可除本案患者的肢体麻痹。现代实验证明薏苡仁具有较好的抗癌作用,而药性也很平和,是肿瘤患者药食两用的佳品。三棱、莪术是活血祛瘀、消坚散结的常用药对;当归、赤芍则能养血祛瘀;柴胡、炙甘草能舒肝解郁散结。

二诊以养正气为主,黄芪、白术、党参、炙甘草等健脾益气补中;桃仁、苡仁、桔梗,排脓解毒;当归、苏木、赤芍,养血祛瘀;硇砂消坚去结。三诊在初诊方与二诊方的基础上加减,仍以消坚散结,扶正祛邪为主。至四诊,病情已大为缓解,陆氏以丸方调理,用药思路并无大的变化。

张女

初诊 如伤风而咳,有寒热、头昏。前晚忽然咳吐有血,迄今不止,舌有苔,脉数而弱,食思减。

柴胡9克,淡芩4.5克,太子参9克,姜夏12克,炮姜2.4克,陈棕炭9克,仙鹤草12克,炙紫菀9克,炙款冬6克,杏仁9克,红枣4枚,炙草3克。

二诊 药二剂后,血全止,咳减,寒热减而未尽,脉弦细,舌有苔。

柴胡9克,淡芩6克,姜夏9克,太子参9克,炮姜2.4克,仙鹤草12克,杏仁9克,兜铃9克,象贝9克,白芥子9克,炙鳖甲9克,生姜3片,红枣4枚。

【按】此案患者乃是外感咳嗽而导致的咳吐鲜血。现气血两亏,外有表证。陆氏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祛外邪;炮姜、陈棕炭、仙鹤草,止血补虚;紫菀、款冬花、杏仁温肺化痰止咳。二诊药仅两剂而咳减血止,可谓神效,但还有外感寒热,陆氏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和解少阳,表里共治;加马兜铃、象贝、白芥子增强化痰止咳的力度;保留仙鹤草,并再加炙鳖甲,是增加退虚热的能力。诸药合奏和解表里,化痰止咳之功。

顾先生

初诊 平时易致食积感冒。舌苔常腻,脉甚迟细。是胃肠、心脏、营卫俱弱。昨大便见血甚多,当是直肠血。

伏龙肝30克(包),淡芩6克,炒槐米12克,冬术6克,白芍9克,地榆炭9克,干地黄15克,炙草3克,黑附块6克(先煎),炒麦芽9克,生内金9克。

【按】患者平素体质不健,现在胃肠、心脏、营卫俱弱,便血甚多,乃是直肠出血。陆氏以黄土汤主方加减,健脾温中,养血止血。方中以灶心土(伏龙肝)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白芍、干地黄养血敛阴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另加槐米、地榆凉血止血;炒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脾。诸药合奏温中健脾,凉血益阴,养血止血的功效。

胡先生

初诊 忽然便血甚多。劳动尤甚,从前曾病痔疮。愈已久,痔血亦不致如是多。脉软。他无所苦,急止之。

炒槐米12克,黄芩6克,当归9克,地榆12克,黑附块6克,白术9克,伏龙肝30克,大生地15克,炙草3克,侧柏炭9克。

【按】患者便血甚多,劳动加剧,且脉软,当属便血的脾胃虚寒,气血不摄证。陆氏仍以温中健脾,养血止血为主,黄土汤加减治之。方中以灶心土(伏龙肝)、白术、附子、甘草、黄芩、槐米、地榆、生地等药与前例相同;另有当归养血止血;侧柏炭入血分,凉血止血。诸药合奏温中健脾止血的功效。

傅太太

初诊 便血发作,色红且多。头中空痛,胸次热闷,心悸,食思损,食后噫气。此因去血过多,影响胃力故也。

干地黄18克,丹皮6克,炒白术9克,当归6克,黑附块9克,槐米12克,炙草3克,伏龙肝60克(包煎),淡芩9克,地榆9克,枳壳6克。

案评:贫血者多消化不良。(谢诵穆原文)

【按】此案患者与前两例有诸多相同的地方,皆系脾胃不健而致气虚便血。陆氏皆以黄土汤温中健脾,养血止血为治疗原则。方中重用灶心土(伏龙肝)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当归、干地黄养血敛阴止血;黄芩苦寒坚阴止血;另加槐米、地榆、丹皮凉血止血;稍加枳壳理气消食。诸药共奏温脾止血之功。

陈夫人

初诊 孕将临蓐,时时衄。从前曾患此。当时初孕不胜内分泌之刺激。口渴舌干。

生芪15克,白术6克,茜根炭6克,黑芥穗3克,当归9克,小生地15克,子芩6克,川芎3克,炒山栀9克,银花9克。

【按】患者怀孕即将临产,现出现衄血,患者口渴舌干,辨证当属火热较甚的衄血。陆氏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为治疗原则。方中生地、黄芩、山栀子、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止血;当归、川芎,养血止血;茜根炭、黑芥穗,炭黑入血分,止血不留瘀。诸药合奏清热泻火,养血止血的功效。

【小结】

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中医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疗大法,深受后世推崇,陆氏在此基础上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本节共选取陆氏临床咳血病案7例、便血病案3例、衄血1例等各类型血证。从这些病案可以看出陆渊雷对血证治疗有很丰富的经验,尤其擅治咳血。笔者总结陆氏治疗血证的几个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陆氏临床治疗出血证,非常注重正气的保护。如咳血证第5例中,大胆运用温潜之法,重用附子、磁石,有引火归元、导龙人海的效果,既可温其体质的阳虚,又可潜阳而制其虚亢。此法显示了陆氏临证重视实证,而不拘泥于传统的一大特色。其余各案中,陆氏或用炮姜、附子温阳;或用参、术、芪益气健脾;或用白芍、当归、生地滋阴养血;或柴胡、半夏、枳壳解郁舒肝,皆以在辨证的情况下,回复正气为第一要务,而并不是汲汲于“见血止血”,滥用大队的止血药。

第二,陆氏临床很注重止血不留瘀,临床颇为倚重茜根炭、黑芥穗、炮姜、血余炭等药物。上述药物,大多炒黑人血分,是传统的止血专药,但陆氏在临床上不仅仅是用其止血的一面,还经常配合当归、川芎、参三七等养血活血的药物,共同促进,达到止血不留瘀的良效。

第三,柴胡素来有劫肝阴之说,而肝为血脏,因此临床血证很多医家一般不用柴胡,而陆氏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在肝郁不舒型血证,或少阳表里不和的血证中都大胆使用柴胡。

第四,对于特殊病情,陆氏敢用特殊药物,如咳血第6例,患者经x线诊断为纵隔肿瘤,陆氏对症用药放胆使用干漆、硇砂等有毒的药物,取得良好效果。

第五,对于自己认定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咳吐鲜血,陆氏常用花蕊石、白及二药,泻肝行瘀,化瘀止血,将此二者看作止血的特效药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