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名医类案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太仓公治齐中大夫病龋齿,为灸其左太阳阳明脉,更为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漱。《史记》

东垣治一妇人,年二十,齿痛甚,口吸凉风则暂止,闭口则复作,乃湿热也。足阳明(胃)贯于上齿,手阳明(大肠)贯于下齿,况阳明多血聚,加以膏粱之味,助其湿热,故为此病。用黄连、梧桐泪苦寒,薄荷、荆芥穗辛凉,治湿热为主,升麻苦辛,引入阳明为使,牙者骨之余,以羊胻骨灰补之为佐,麝香少许,入内为引,用为细末擦之,(牙痛方妙。)痛减半。又以调胃承气去硝,加黄连以治其本,二三行而止,其病良愈,不复作。

一人因服补胃热药,致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足阳明之别络入脑,喜寒恶热,乃是手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其齿喜冷恶热,以清胃散治之而愈。

子和治一人忽患牙痛,曰:阳明经热有余也。及付舟车丸七十粒,服毕,过数知交留饮,强饮热酒数杯,药为热酒所发,尽吐之,吐毕而痛止。三五日又痛,再饮前药百余粒,大小数行乃止。

一妇牙痛,治疗不瘥,致口颊皆肿。以金沸草散,大剂煎汤薰漱而愈。《纲目》

一老人云:祖上多患齿疼脱落,得一奇方,名牢牙散。以槐枝、柳枝(各取四十九根,切碎)、皂角(不蛀者,七茎)、盐(四十文重),同入磁瓶内,黄泥固济,糠火烧一夜,候冷取出,研细,用如常法,甚效。数世用之,齿白齐密。

刘汉卿郎中患牙槽风,久之颔穿,脓血淋漓,医皆不效。在维扬时,有邱经历,妙于针术,为汉卿针委中(膀胱穴)及女膝穴(无考)。是夕,脓血即止,旬日后,颔骨脱去,别生新者,完美如故。又张师道亦患此症,用此法针之亦愈。委中穴在腿腘中,女膝穴在足后跟。考之《针经》无此穴,惜乎后人未知其神且验也。《癸辛杂志》

张季明治一人患牙疼,为灸肩尖,(肩尖即肩髃,乃大肠穴。)微近骨后缝中,小举臂取之,当骨解陷中,灸五壮即瘥。尝灸数人皆愈。随左右所患,无不立验。灸毕项大痛,良久乃定,永不发。季明曰:予亲病齿痛,百方治之不效,用此法治之遂瘥。《良方》

一人牙齿日长,渐渐胀开口,难为饮食,盖髓盗所致。只服白术愈。(可见肾虚者不宜服术。)《卫生十全方》

叶景夏家一妾病齿,遇痛作时,爬床刮席,叫呼连夕达旦,勺饮不可入口,(毒。)医药莫效,经年不瘥。或授一方,取附子尖、天雄尖、全蝎七个,皆生碾碎拌和,以纸捻蘸少许点痛处,随手即止。林元礼云:未足为奇,更有一法,捕蚵蚾大者一枚,削竹篦子刮其眉,即有汁黏其上,约所取已甚则放之,而以汁点痛处。凡疳蚀痈肿,一切齿痛皆效,药到痛定,仍不复作。孙亻闲云:此名蟾酥膏,先以篦掠眉下,汁未出时,当以细杖鞭其背皮头,候作怒鼓胀,则流注如涌,然后以绵经窒痛处。《类编》

祁门汪丞相有妾,平日好食动风物,尤嗜蟹,或作蟹羹,恣啖之。一日得风热之疾,齿间壅一肉出,渐大胀塞,口不能闭,水浆不入,痛楚待毙而已。有一道人云:能治之。其法用生地黄取汁一碗,猪牙皂角数挺,火上炙令热,蘸汁令尽,末之,傅痈肉上,随即消缩,不日而愈。后多金赂其方。

洛阳李敏求,赴官东吴,其妻病牙疼,每发呻吟宛转,至不堪忍,令婢辈以钗按置牙间,少顷银色辄变黑,毒气所攻,痛楚可知也。沿途医之罔效。嘉禾僧惠海,为制一汤服之,半年所苦良已。后食热而复作,坐间煮汤以进,一服而愈。其神速若此,视药之标题,初不著方名,但云凉血而已。敏求报之重,徐以情叩之,始知为四物汤。盖血活而凉,何由致壅滞以生疾也。

一人,忽然气上喘不能语言,口中涎流吐逆,齿皆摇动,气出转大,即闷绝,名伤寒并热霍乱。用大黄、人参各五钱,水三盏,煎一盏服。(烺按:伤寒并热霍乱,何以入齿牙类,疑误。)

宋英宗书齿药方:生地黄、细辛、白芷、皂角各一两,去皮子,入瓶中,黄泥固济,炭五六斤,煅令尽炭,入僵蚕一分,甘草二钱,为细末,早晚揩齿,并治衄血动摇等疾。《云烟过眼录》

江应宿在燕京,见小儿医东吏目患齿痛,脸腮肿起,痛楚难之。闻一匠夫能治虫牙,试召视之,与五灵脂如米粒者三颗,令咬在痛齿上,少顷,以温水漱出,得小白蛀虫三条,痛止肿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